《太上感應篇》心得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(第十一集) 2010/9/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:55-033-0011
諸位長輩、諸位同仁,大家早上好!我們《太上感應篇》開頭講到的「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」,這一句,首先我們要了解善惡的標準。善感善報,惡感惡報,如影隨形。善惡的標準在哪裡?以佛門的標準,隨順性德是善,違背性德是惡。這個標準就是很徹底。性德,師父常講,真心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我們的心念跟這五心相應是善。而且這個善,真心,是到一真法界去的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。違背這五顆心是惡。尤其跟貪瞋痴相應,我們就要很警覺,貪心感餓鬼,瞋恨感地獄,愚痴就感畜生道。所以我們對這個善惡標準很清楚、很明白,就會很有警覺性,就會在念頭當中下功夫。
佛門講善惡最重要的還是要轉迷為悟。迷了就是惡,覺了就是善。而覺迷的標準當然我們還是都要依照經典來對照自己。而這個迷悟,師父常講,念念為人著想是覺悟,為什麼?眾生與我皆一體,這是覺,明白這個真相,所以念念為人著想。念念為自己著想,這個是迷惑。為什麼?把自己這個身當作我,貪著這個我,從我又延伸出去就是「我所」,我的錢財、我的房子、我的妻兒,這種種就延伸出去,其實有我就有貪著,貪了就隨順貪瞋痴就是迷了。
佛門有一個比喻,大海很遼闊,比喻一個人本有的法身。一個人的真身,虛空法界是自己的真身、是真正的自己,這個是真相。看大家的表情,沒什麼反應。打一個比喻,大家有沒有做夢的經驗?連做夢的經驗都記不起來了,你們全放下了,請問做夢的時候,有沒有山川大地,有沒有一切人物?誰變的?人心可以變一切境界,夢醒了沒有?昨天做的夢醒了,現在的夢還沒醒。我們叫夢中又做夢,雖然夢中的夢已經醒了,還是在做夢。
為什麼說善惡的標準在迷悟?悟了才不造業,才不會分別、執著。分自、分他,又對立、又傷害,這就造業了。一體了哪有傷害的道理?有沒有人看到某個人自己捶自己,捶得很凶,然後愈捶他說愈高興、真痛快!大家看過這種人沒有?可能要到精神病院才看得到,那叫不正常。一體的,他絕不傷害他自己這個身體。假如從這裡去觀照,人知道宇宙萬物跟我一體,他還傷害誰?就是不明白,他才有對立、才有傷害。所以這個悟,講徹底了,就是明白宇宙人生、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。
剛剛講到那個比喻,大海裡起了一個水泡,那個水泡就是我們誤認為自己的身體就是我,那個水泡就比喻人誤會了這個身體是我。那水泡覺得水泡就是他,那他的整個身心統統只著眼在這個水泡上。當有一天他知道,原來水泡不是我,大海才是我,他把這個水泡「啪」戳破,那他是誰?這個水泡是誰?就是大海。所以佛菩薩都戳破了。佛菩薩在哪?盡虛空遍法界,無處不現身,這個就是他恢復自性,起的「法爾如是」的自在妙用,他可以千百億化身,因為他那個水泡戳破了,他可以「眾生有感,佛菩薩有應」。我們還沒戳破,眾生有感,我們怎麼應?我們沒辦法應。大家有沒有覺得兩隻手很不夠用?所以要學誰?觀世音菩薩。最重要的是,他恢復自性才能起這樣的妙用。所以為什麼念念求生西方極樂世界?因為往生之後,有彌陀本願威神加持,人的能力可以恢復到阿惟越致菩薩,可以幫助眾生。所以為什麼說念念求生的人那一念心是慈悲心?因為他念念念眾生苦,自己能力有限,趕緊珍惜這一個這麼殊勝的機會,往生西方,一下子提升到這樣的能力,跟著阿彌陀佛、觀音勢至,跟著清淨海會眾菩薩,能夠遊步十方去幫助眾生。
所以蕅益大師講,念念求生淨土的心是無上菩提心。但是這一句話大家要會聽,不是求生淨土的心,是什麼?是念念求生淨土的心。不是一天冒了五次求生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。今天有五個念頭求生淨土,有五千個念頭看人不順眼,那這個不是無上菩提心,這個我們得要勘驗清楚。不然到時候不能往生,「蕅益大師說錯了」。他們都是證悟的人,不會說錯,是我們自己理解錯了。既然我們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,我們不能再執著在自私自利當中、自我當中,要放下這個執著,不能迷了,迷惑一定造業。自私自利哪有不造業的?之後苦報就要來了。所以師長特別強調,一念生起為自己是迷,一念生起為虛空法界、一切眾生是悟。我們這個時代,不從念念為人著想下手,這一輩子不可能有成就,只是結個善緣而已。這是真話。所以為自己是私,為眾生是公,「大公無私」就是覺悟了。如果人有絲毫私心,就不是究竟的覺悟、圓滿的覺悟。
所以修學的過程就是不斷的把私心放下。尤其在哪裡勘驗?在團體工作當中,這個就非常重要。大家冷靜去看看,現在的家庭、現在的團體,他要生活容不容易?不容易。你看現在又是大都市生活,賺錢都不容易。我們自己回想一下,在我們父母那一代,他們的日子很不容易,他們很有道義。我父親,我是聽長輩們講的,不是聽我父親自己講的,我父親讀大學都是吃湯麵,那湯麵其實裡面都沒有什麼料的,就只有湯而已。為什麼不敢吃麵都是吃湯麵?因為家裡窮,不敢給家裡添負擔。為什麼說「忠臣出於孝子之門」?因為他這一念,時時為家庭著想的心已經內化,他自然在團體當中,他可以委屈自己,他可以多去承擔一些。他承擔得苦不苦?看大家沒什麼反應,你們沒承擔過。很多人在看《德育故事》,「他怎麼苦成這樣?」那是自己苦,不是他苦;是我們自己想像說,讓我這麼幹,我一定受不了。但是他是「仰不愧於天,俯不怍於人」,他良心很安,他覺得他為家、為團體盡到了這一分道義了,心裡非常充實。
所以從家庭到團體,我們有沒有這一顆心,念念為家庭、為大局著想的態度,這個就是去私了。家庭不容易,告訴大家團體更難。為什麼?團體的人更複雜,他還沒有血緣、親情的基礎,這個時候更要互相包容、互相體諒,甚至於要勇於去承擔責任。看到沒有人主動去付出、去承擔,我自己先出來。不然,團體的工作到最後做不下去就對不起大眾。所以為什麼說委曲求全、忍辱負重?不能委屈吃虧的人,他不可能負得了重。我們在看歷史當中這些忠臣,我們對他們肅然起敬,可是我們今天在團體當中遇到事情有沒有他們的承擔跟氣概?還是就怕吃虧、都只想著自己,什麼事往外推?都讓團體、讓領導傷透腦筋,不知道怎麼幹事情。我們在團體是添麻煩,不是幫忙。時時要換位思考,為負責的人思考,為團體思考,這是去私心。
比方我們那時候在學校教書,排課容不容易?不容易。今天你給這個老師排這節課,他生氣了;給那個老師排這個課,他不高興。排課的人多難。對於這個排課的負責人來講,誰最讓他歡喜、最讓他感動?「沒關係沒關係,剩下的都給我。」是不是?我們有沒有這種心?「去私」只是理論而已,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,我們還是用不出來。為什麼用不出來?「我」作祟,「我」不舒服;「我」怎麼可以吃虧,為什麼不是他做?言語當中都是比較、都是計較。這個時候想不起來了,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」。
我們本來在心境當中做不到的,我們現在做到沒有?這個才是真實的提升跟功夫。而且告訴大家,因果是處處都在的:我們不孝敬老人,我們老了就沒人照顧;我們不時時忍辱負重,為大局著想,改天我們負責事的時候就沒人幫我們。這個都是因果報應、都是感應。所以這裡師父講到的為自己是私、為眾生是公,這個確確實實是我們修行的下手處。
這個善惡,《了凡四訓》講得非常到位,大家可以好好的再複習一下。「有真有假,有端有曲」,端曲都是從起心動念的根本去看。「純是愛人之心,則為端;有一毫憤世之心,則為曲。」今天我們在做弘揚中華文化的事情,好事,看起來很有愛心,可是在做事的過程當中常常發脾氣,這不是真愛心,這是什麼?這還是名聞利養的心。真的愛心怎麼會亂發脾氣?可是為什麼還幹得那麼起勁?因為幹這個事,人家很讚歎、很恭維,所以這還是名聞利養的心為動力。假如真正都沒掌聲、沒有讚歎、沒有利,他做不做?真正有愛心,應該體恤身邊的人,怎麼會做這麼大的善事結果都是傷害到旁邊的人、讓人家很有壓力?這個就不合邏輯。所以,《了凡四訓》這個教誨讓我們徹法源底去看善惡。「有大有小,有半有滿,有難有易」,這幾個角度,我們好好的去深入。
「善惡之報」,善惡報應我們搞清楚了。而「如影隨形」,提高我們的敬畏心。《了凡四訓》裡面講的,修行、改過,要發恥心,要發畏心,要發勇心。其實第三個勇心跟前面兩個心是分不開的。這一生要調伏習氣容不容易?不容易。要有什麼樣的心態?不怕死,就怕忘失正念、就怕念頭不對,死都不怕。「寧可碎骨粉身」,都不忘失這個正念。要有這種決心、氣概,才能把無始劫的煩惱對治、降伏。這個「勇」從這裡出來的。這個勇是自己本有如來智慧德相、本有彌陀的真心,現在卻輪轉六道、隨順習氣,太糟蹋自己了,太對不起自己了,這個羞恥心出來了;然後又跟佛陀比,又跟孔子比,羞恥心上來了;又了解事實真相,起心動念都有因果報應,起心動念,「天地有司過之神」,時時神明監察,這個敬畏的心起來。所以人能夠提起羞恥、提起敬畏都來自於他明白事實真相,真清楚了,不願意糟蹋自己,不願意再造惡了。
所以昨天我們講到,王志仁,本來是四十歲短命、無子,「如影隨形」,那個罪報真的跟著他。但是,「善惡之報」隨人的善惡,它會轉。一念真心、一念大善心,他的業報就轉得快了。但是假如本來是福報而且是大福,一念違背做人的道理,可能這一念就把大福完全折掉。
有一個讀書人叫李生,他很會寫文章。很會寫文章好不好?你們希不希望很會寫文章,希不希望口才很好?大家想一想,俞淨意公口才好不好?他講起話來,所有的人都佩服,太厲害了!結果是把自己的福全部折光了,生的孩子都死的死、不見的不見,福折光的果報。所以德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福的基礎,會寫文章、有才華不見得是好事。所以老祖宗提醒我們,才華「身之災也」。為什麼?因為只要德行根基不牢,只要有才華,我還沒有見過不傲慢的。所以古人很謹慎,「才勝德,謂之小人」,這個對他自己的修學以至於對團體殺傷力都很大。所以有才了德還跟不上,要更戒慎恐懼、調伏傲慢,趕緊把德行的根基牢固下來。
這個李生很會寫文章,後來去參加科舉考試,他等於是已經考上舉人,要去考進士。結果他要去衢州(衢州是南孔廟的地方)。經過衢州的時候去住了一家客棧。結果這個客棧的老闆,在他來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,夢到土地公跟他講,明天你的客棧會來一個今年會考上進士的讀書人,他叫李生,你要好好接待他。果不其然,隔天他來了,這個老闆非常殷勤招呼他。他有點受寵若驚就問,你怎麼對我這麼好?他就把這個情況告訴他。結果這個李生聽了當然挺歡喜的,「我今年可以考上!」結果當天晚上睡覺,他就想了個問題,我就要考上進士了,以後要當官、飛黃騰達,可是我以前貧窮的時候,娶的那個太太可能不能做大官的夫人,不能給我面子。他就起了這個念頭。隔天他就去考試了。結果隔天晚上,這個老闆又作了個夢,土地公又來了。土地公跟他講,這一個讀書人,還沒考上進士,就想著要把原配給休掉,這一念把他的福給折掉了,他今年考不上。果然沒考上,回來,老闆把這個故事又告訴他,他就非常慚愧、遺憾。所以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,而且是一轉念整個福報就不一樣。人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就不能起違背道德禮義的事情。
福州有個讀書人叫文紹祖,他給他兒子找了對象、下了聘,給柴家下了聘。結果下聘還沒娶,柴氏的女兒中風了。他就找他太太商量,還沒娶過來她已經中風了。諸位同仁,娶不娶?你們怎麼沒有聲音了?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而是抉擇。每一個抉擇有沒有符合天理、道義?他就給他太太建議換一個。他太太很生氣的對他講,我有兒子,就讓他順天理、自然可以長久。背理傷義、違背做人的道理是讓兒子快速招禍,不可以這樣。結果一講完,因為文紹祖自己也是讀書人,這麼一講就不好意思,好好好,去去去。假如是現在的人這麼講,你跟他說,要順天理,不可以違背禮義,他可能跟你講,那你自己娶去。他沒有那個讀聖賢書的基礎。所以打基礎很重要,人不學,不知道、不知義,所以辦班教學為什麼重要?人他都不懂,你都沒法跟他講。
結果後來,真的把這個柴氏娶回來,隔年他的兒子就考上進士。大家想一想,這個柴氏嫁過來感不感動?感動到什麼程度?沒有辦法形容,你們要入戲一點,你現在就是柴氏的心情,那種感動會讓任督二脈都打通。你們沒有這個經驗,你們人生還沒有感動到這種份上的時候。結果後來柴氏的病好了,生了三個兒子,三個兒子都考上進士。兩代人出四個進士,這個在歷史當中,你能找到幾家?就是他太太這一念「順天理」,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,大福就到他家來了。
今天先跟大家談到這裡。謝謝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