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上感應篇》心得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(第二十八集) 2010/10/16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:55-033-0028
尊敬的諸位長輩、諸位同仁,大家早上好!我們今天接著學習。昨天提到了凡先生整理的行善十個重要的綱領,我們講到第九「敬重尊長」,就是尊重長輩。在《了凡四訓》當中有一段話,把「尊長」做了一個延伸,應該是凡指年齡比我們長,地位、他的職位比我們高,年高、位高、德行比我們高,還有見識、經驗比我們多的人,我們都應該尊重。
尊重事實上是很自然的。面對年齡大的人,我們很自然提起尊重,他對家、對社會的付出是很多的;面對有智慧的人、有德行的人,我們的恭敬心自然提起來。所以聖賢佛菩薩教誨我們要尊重尊長,事實上,都是要讓我們恢復性德。我們學佛就是學作佛,就是恢復性德。而尊重的心境跟性德相應。所以儒家《曲禮》開頭就說,「毋不敬」。普賢行願第一願就是「禮敬諸佛」。所以我們對人不敬,事實上是違背自己的性德、糟蹋了自己。什麼是糟蹋自己?隨順貪瞋痴慢疑的習性,我們就變糟蹋自己。所以懂得自愛、懂得佛菩薩教誨我們的苦心,就會歡歡喜喜依教去奉行。
尊重不只是在心境上,它很自然表現在行為上。像《弟子規》講的「或飲食,或坐走,長者先,幼者後」,我們對尊長有一份恭敬的態度,這些行為會自然流露;假如我們都忽略了這些細節,可能我們的心境的恭敬態度還沒真正發出來。很多人覺得,這一些禮節都是人家制定要來要求、控制人的,那他誤解了。禮是隨順人心自然流露出來的行為,聖賢人把它記下來,變成禮節。我們依照這個禮節去做,慢慢的我們就恢復本善、恢復性德。
再來,尊重的話,絕對不會對長輩鬧情緒,不會忤逆長輩。你有瞋恚心,這個離尊重就遠了。所以我們看到《弟子規》當中,面對父母、長輩勸告,「怡吾色,柔吾聲」,這也是尊重的具體落實。「諫不入,悅復諫」,哪怕父母生氣了打我們,「號泣隨,撻無怨」,沒有怨恨。用盡一切的方法勸告父母,就是為了父母好,這都是恭敬的流露。包含我們在單位當中,對上司的尊重也會表現在「出必告,反必面」,什麼事情做到哪裡,適當的時候要給上司講明白,讓這個領導心裡上知道,這個事情已經進行到什麼情況。我們是體恤領導的心,讓他不用多操心。而且也不能夠自專、剛愎自用,不只沒有請示領導就照著自己的意思去做了,這個態度就跟恭敬是背離的。懂得請示、懂得彙報,這個是恭敬的落實。當然,你一個領導者,你不能說什麼事都要聽我的,這也叫傲慢。領導者對他負責的事情,也要非常的慎重、恭敬。謹慎其實也是恭敬的表現。他愈恭敬他所負責的事情,他要把它做好,他當然要集思廣益,他不能順著自己的好惡去做事情,要客觀了解情況,然後汲取大家的智慧、經驗,把事做到最好。敬人敬事都表現在工作處事當中。道不可須臾離也,恭敬的態度表現在我們面對一切人事物當中要提起來。
再來第十是「愛惜物命」。愛護珍惜身命,珍惜物品,這是慈悲心、感恩心自然流露的心境。我們會感恩,比方媽媽幫我們織的衣服,幫我們買的東西,用的時候,時時都想著父母的苦心、父母的不容易,那對於這些東西就非常愛惜。假如我們恭敬各行各業的付出,我們對所有的物品也會愛惜,也會感恩。
我們吃飯以前都會念「感謝農夫辛勤耕作」。這一句話從內心念出來,對食物絕不糟蹋。而且我們一遇到農人,我們自然生起對他的恭敬跟感謝。尤其現在很多農夫他很自覺,要恢復傳統農耕。繼續這樣大量的化學物品,這些農藥、化肥繼續用下去,很多地最後都不能用、破壞掉,可能後代都沒有地可以種。所以他們現在很用心的要恢復傳統農耕,恢復大地的生機。像這樣的農夫,他種有機的這些食物、有機的食品,我們要尊重、要支持他,這都是為世世代代在做打算,很難得。
愛惜物品叫惜福。所以一個人要添福可以去修福,這是一個方法。再來,惜福也可以添福報。有一句話叫「祿盡人亡」,人的福報享完命就沒了。但是假如很節儉,本來只有六十歲壽命,六十歲的時候福報還沒享完,可能多活十年、二十年都有可能。所以假如我們教育孩子沒有教他勤儉,他奢侈,那等於是父母讓他養成的習慣是短命的習慣,所以惜福很重要。
愛惜物之外還有愛惜身命,這跟下一句也是很相應,「慈心於物」。愛惜身命是慈悲心的流露。不只要愛惜身命,還要愛惜慧命,慧命比身命更重要。因為我們聞正法的機緣,這個成就慧命的機會就像開經偈上說的,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。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我們不珍惜這個聞法的機緣成就自己,那糟蹋的就是無量劫來的機緣,希有難逢的機緣就糟蹋掉。所以師長常說,斷人慧命的罪比斷人身命還要重!
我們常說,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。我們同參道友之間又得人身又聞佛法,應該互相護念法身慧命,「善相勸,德皆建;過不規,道兩虧。」假如這個同參之間有過失,我們都不去勸告他,不去協助他改過,那我們就沒盡到一個同參道友的本分。很多人修行修到不想得罪人,這個「不想得罪人」都是貪,貪做個好人,貪每一個人跟他都和和氣氣。那和氣是真的還假的?那是互相姑息,沒有互相規勸,這個團體不會有正氣。見面笑一笑,可能私底下都罵一罵。真正的君子、同參道友一定規過於私室,要把他問題提出來。尤其假如我們是做領導工作,用同仁的長處,也要協助他改進短處。他要改進,你哪有可能不指出他的問題的?那說,「可是我就是不敢給人家指出問題」。「我不敢」,我執很重,我執一起來就沒有眾生。只要能為他好,什麼我都能做,這才叫慈悲。真正能幫助他,我捨生命都在所不惜,更何況只是勸他兩句話,都不願意做,這個慈悲就差得遠。
你說,「我的個性,就是不喜歡講人」。你看這一句話,迷惑顛倒。「我的個性」,我們是要留個性還是要恢復性德,諸位同仁?標準答案。修行人哪有個性?《大藏經》,大家翻一翻,佛陀有沒有說人要有個性?佛陀說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「恆順眾生」,然後成就他,沒有自己的個性,隨圓就方,任何因緣都能融入,然後為眾生著想。看到小孩,就跟他用小孩的言語幫助他;看到老人,就用老人能產生共鳴的言語。哪有說看到小孩,小孩那些話,我不會講;看到老人,他那個頻道跟我接不上,都是「我」字、「我」的設限。
性格講白了就是習性,講那麼好聽,「我這個人可有個性了」,「我的個性就是不喜歡講人」,你看這個不喜歡是什麼?貪,好惡的心。喜歡就是「好」,討厭就是「惡」,有喜歡就有討厭,那就不平等、不清淨。所以我們看,突破命運的人都是什麼?只要對人有益,勉強自己都去做,他就慢慢放下我執。一個人要改變命運、成就道業,首先自私自利一定要放下。
現在我們剛好遇上了,我們做長輩、我們做領導,佛菩薩安排,我們就要在這個因緣當中歷事鍊心,放下習氣,提升自己。不然什麼時候是佛菩薩安排?諸位同仁,我們喜歡的時候是佛菩薩安排,不喜歡的時候呢?都是那個王主任害的,都是她給我們拖下水的。這個念頭就愈顛倒。
第一個,我們現在的工作是什麼?共體時艱,中心發展剛開始,萬事起頭難,我們要共體時艱。再來,那是主任對我們的信任,我們珍惜這個信任,好好去做。你說,「我怕做不好」。還沒做就怕,妄想。你真誠去做、真誠去做了,才能在每一件事情當中去學到經驗。你放心好了,你做不好,真的做得不行了,主任自然會請你下來,你不要那麼緊張。主任不是看你喜不喜歡,看你臉色,不是,她為大局負責任的。你真不行,她自然就請你下來,她也不會害你,你都一直做不好,不就造業了嗎?她協助你把這個工作做好。所以人怎麼思想這麼複雜?做就對了。
我也是常常等著師父打電話來,「禮旭,你別幹了,下來下來」,阿彌陀佛。現在事哪有好幹的?又想「不求有功,但求無過」,可是每天都有過。但是師父沒有叫你下來,你就還是要頂著繼續做,為大局著想。哪一天,領導叫我們下來了,趕緊拿一個鞭炮。不用放,鞭炮怕吵到人,去買一個錄音機,按那個「鞭炮」,砰砰砰砰就好了,不要吵到別人。
做的時候戰戰兢兢,對那個職位沒有任何的留戀。做著做著,「人家尊重我,要人家覺得我是主管」,倒水沒有倒我這一杯,「氣死我了,我是他主管,沒給我倒水」,那就麻煩了。在這個因緣當中生傲慢、生貪著,就墮落了。所以會修的人在一切境界當中,提升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的心。所以剛剛我們講到,愛惜法身慧命,人就不糟蹋自己,不浪費時間了。甚至什麼?起心動念都要跟西方極樂世界相應,這是真正愛惜這一生的法緣。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我們目標是西方極樂世界,結果想的是貪瞋痴,都跟三惡道相應,那就不是真正愛護、珍惜自己的法身慧命。
為什麼師父常講「知難行易」?真搞清楚的人哪有可能再糟蹋自己的慧命、糟蹋自己的法緣?不可能。什麼時候會搞明白?因人而異,每個人根性不同。有些人聽第一次,他就終身不忘,就像顏回一樣;有的人要聽一百次,他真正記住了;有些人要聽一千次,甚至還要佛菩薩勸了幾百世、幾千世,他可能才記得,因人而異。但是,我們自己假如時時提起這個珍惜的心,甚至是提起對師長、對佛菩薩的報恩心,這個學習的效果一定比較好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。
確實,十法界,一念起就跟十法界相交感。六度心就是菩薩道,平等心就是佛道。所以真正會修行的人他是人中的佛,他是人中的菩薩。十法界依正莊嚴,人道當中也有十法界。假如我們貪瞋痴很重,那就是人中的餓鬼、人中的地獄、人中的畜生。所以我們是修道之人,我們得要清楚,我們修是往哪一個道走。常常觀照自己有沒有跟六度、平等心相應,這就是會修道。
師父在講經的時候在愛惜物品當中,曾經聽到美國傳來一個故事:宣化法師有一天跟居士們在吃飯,他一張紙巾折起來這樣很珍惜的用,用了八次,所以愛惜物品。結果有一個居士非常感動他的行持(這都幾十年前的事),當場捐了一棟房子,那一棟房子值一百萬美金,護持他,覺得他有道。這麼惜福,「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」,正法能不能弘傳長久,看我們有沒有守住這八個字。佛陀滅度以前,交代很重要的行持要跟這八個字相應,所以他非常節儉,別人做不到,他做得到,而且他們是日中一食、不倒單,寮房里沒有床,持戒也很嚴,所以我們應該向他學習持戒、惜福。
人惜福,這個福報就可以利益大眾,所以修福也是為了眾生。李炳南老師看到學生福薄的話,都會勸他講經說法,勸他弘法利生。弘法利生是世間第一大福報,我們之前也有講過,《金剛經》裡面講,跟人說四句偈(四句正法)勝過三千大千七寶布施。所以前兩天才跟大家講,《地獄變相圖》,每個人都要會講;《孔子聖跡圖》,每個人要會講。講到這裡,大家有沒有壓力很大?你好好吸收一下,《孔子聖跡圖》,你可以講十五分鐘,十五分鐘就超過四句偈不少了,是不是?對。懂的道理,總要盡力去做。法供養重要,我能有多少,我盡力去做。這個供養不是在形相當中說,講多久叫供養,是盡心盡力是真供養。積德行善都是看存心,這是根本。人一盡力了,哪有他的潛力不不斷發揮出來的道理?往往都是畫地自限不肯去做,原地踏步,最後時光都過去了。
真正發願弘法利生,一定要把身心世界放下,不然那個弘法利生又是空的。身心世界放下,為佛菩薩工作,後台老闆是阿彌陀佛。然後,盡心盡力為一切眾生服務。有這樣的心,自然會得到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的擁護。你真發心了,自然感應,不需要我們去找他。你說「我發心了,我去找佛菩薩」,那你把佛菩薩看扁了,佛菩薩是法界身,你一起心動念他就知道。「我發心了,他怎麼不找我?」可能我們那個發心還是什麼?一時的激動,貪瞋痴慢都還降伏不住,佛菩薩一想,工作交代給你,隔天就跟人家吵架,那不是添亂了?
機緣還沒來,好好提升自己的德行、能力。真正德行、能力夠了,佛菩薩絕對會把任務派給我們,我們不要去操這個心,更不要用心機。用心機就是硬是要做這個、做那個,甚至於在一起共事的時候,自己主見就特別強,一定要這樣、一定要那樣。所以自己想做什麼做什麼,有時候可能都是刻意、我執。我們剛剛講的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眾生現在有什麼需要,我們就是針對眾生的需要去做事情。隨順自己的我執,這可能都變成造業了。造業就會減損自己過去生中修積的福報。
大家看,師父給我們這些原理原則,都表演得非常徹底。大家想一想,師父有沒有說,我到聯合國去演講,有沒有?沒有,那緣分自自然然,隨緣妙用。包含章嘉大師說,你就出家,你以後的人生,佛菩薩安排,你自己不操心,這是章嘉大師給師父的教誨。師父有沒有聽完這句話以後,見到人就說,我要出家,你幫我找個機會,有沒有?這太刻意了,不用。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德行,自自然然水到渠成,都不用攀緣。該是我們的機會,推都推不掉;不是我們的機會,還沒成熟,硬要那都是我執增長,到最後會弄巧成拙。凡是成熟的事,都讓它水到渠成最好。所以後來,因緣成熟了,有法師九次請師父出家,最後緣成熟,師父就出家了。
所以諸位同修,你假如有心要出家,你也別著急,也別遇人就在那裡講,我想出家。你要得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擁護,最重要的是你真發心、真修行,自有安排。尤其當你的父母還不是很深入佛法,還不是很了解,你不要跑去跟你爸媽說,我要出家。那你父母都睡不著覺就是你的罪過。這緣不成熟,你又這麼著急,結果反而惱害眾生,惱害自己身邊的人。尤其這個時代,做任何事情低調一點,低調了,慢慢條件都具足了,不就水到渠成了嗎?八字都還沒一撇,就這麼張揚。其實人在修道的路上,第一關就是要把急躁能降伏,貪好、貪快,太急了。這個自然界都給我們啟示,果實成熟再摘就好吃,還沒成熟硬把它拔下來,吃下去怎麼樣?酸得不得了。強摘的瓜不甜。
我們剛剛講到的要弘法利生,就像古人講的三不朽: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。「立德」擺在第一位。有了德行,緣分自有安排,就可以「立功」,有這個機緣可以去服務大眾。假如沒有機緣,可以「立言」,就像孔老夫子沒有當官服務大眾的機會,最後他整理了古聖先王承傳下來的文化,造福了兩千五百多年的我們的中華民族,成為至聖先師,立言。所以只要有德,決定可以利益眾生。
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,明天我們再從「慈心於物」跟大家分享。謝謝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