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上感應篇》心得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(第三十一集) 2010/10/21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:55-033-0031
諸位同仁,大家早安,早上好!我們經文講到「忠孝友悌」,這個「忠」字,我們老祖宗創字,都把智慧、人生的哲理含攝在這個文字當中。「忠」上面一個中間的「中」,下面一個「心」,所以心要走在中道,要用中庸,不可偏斜、偏私、偏頗,這個就是用中,心一偏就不是中。比方,我們現在在學習《太上感應篇》,要不要用中?要盡心學是用中,不認真學、懈怠、應付就不是中。我們假如懈怠,不用心不盡心,是對誰的不忠?那首先是對自己的不忠,糟蹋了自己的人身難得、佛法難聞的機緣。所以精進、勇猛是對自己的忠心,為了成就自己。
既然要盡心盡力,該背的就要背。我們這個禮拜有考試,下禮拜要不要考一下?諸位同仁,要不要?要。懂得用中了,其實心裡挺想說不要,有壓力。但是我們要想一想,假如沒有這樣的壓力,我們容不容易懈怠、因循、浪費時間?所以你們就別怪我。下個禮拜,我們找一天考試,找一天快樂的日子來考試。考什麼?下個禮拜的考題,三福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五個綱領把它背起來。你們都笑得挺開心,太少了,是吧?你們現在能笑得很開心,代表懂得對自己忠就歡喜,跟自性相應就高興。
師長非常善巧方便,怕我們對真心、忠心體會不深刻,把這個真心,用五個角度來讓我們更體會真心。所以師長講,發菩提心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。
我們去感受一下:一個人不真誠,他就不中。他有應付,他有虛偽,那鐵定不中。所以「忠」是「內不欺己」,不欺騙自己,「外不欺人,上不欺天」。我們說起心動念沒人知道,那是欺己、欺人、又欺天,絕不能虛偽、應付,這叫用中。「清淨」,染著了,心就已經偏掉,也是不中。「平等」反面是傲慢,我們一傲慢心就偏了,對人就不恭敬不中。「正覺」就是不迷,人迷了、愚痴了就糟蹋自己,這對自己也不忠。「慈悲」,慈悲是真心,人性德的流露,對人一定慈悲,假如自私自利提不起慈悲心,那這個心也偏頗掉,被欲望所障礙。師長常說,要放下十六個字,被這十六個字障礙,那也就不是用中心、真心。所以師長用這五心,讓我們很容易提醒自己,有沒有在真心、忠心當中。
所以古聖先賢的教誨,都教我們用中用真心,不可以偏頗。什麼時候不能偏頗?修學的時候要解行相應,不能只偏在解,也不能只偏在行。偏在解,「長浮華,成何人」;偏在行,「任己見,昧理真」。而善學之人,在聽經、在讀經、在深入經義的時候,馬上跟生活的處事待人接物起觀照,這個就是「解」中他就有「行」。甚至於在理解,在聽經、讀經的時候,馬上能轉變自己的心,就「解」中有「行」。佛陀在世的時候,很多弟子聽經聽到一半就開悟,代表他「行」了,他聽懂了馬上放下分別、執著,那他解行馬上相應,就證果。所以我們修學的路上,感覺境界提不上去,可能跟解行不相應有關,有偏掉了,沒走在中道上。「行」中有「解」:一個人在工作當中、處事當中,時時有一個很自然的警覺性,「我現在所說、所做,有沒有跟經典相應?」善觀己心,這個也「行」中有「解」。
所以用中就不偏頗,就像鳥有雙翼,牠平衡,車子是雙輪才好走。包含佛門講,「悲智雙運」,你偏在慈悲了,慈悲多禍害;你偏在智慧,但是不懂得調劑人情,可能就苛刻了。太用道理去要求別人,看起來很明白,事實上「人和」就保不住了,所以悲智要雙運。尤其,這個「悲」起作用是去做好事,但是做好事有時候反而觀照能力不夠,這就智不足。會變成什麼?做好事就強勢。「反正我做的是好事」,顧不及他人的感受,那連這個好事都起貪瞋痴,顧不了別人感受,這做事強勢就有傲慢、就有瞋恨心在裡面。
比方,我們今天要去做布施,好事,沒有通知另一半。甚至於另一半問起來,態度還很傲慢,「做好事還要通知你啊」,這就不夠尊重。所以做好事容易強勢,這都是沒有悲智雙運。我們南京居美馨的葉總,他參加課程了解傳統文化之後,他打算在自己的公司裡面辦一個教育中心,這很大的事。他這麼決定以後,第一個念頭,先找太太商量,這是非常正確的。然後還找自己的父母商量。家裡人都能接受,這緣成熟了去做。
比方,今天大家很慈悲,看到烏龜往生了,很多人去幫忙助念,要把牠埋起來。這是悲心起作用了,好事。但智慧要不要觀照?觀照什麼?請問那一塊地是不是我們的?你把它挖這麼大,假如管理人員他們有意見了,那不就對不起人了嗎?你說,他們不會計較。不會計較,首先要跟他們打個招呼。這都是尊重。
所以以後,我們在做好事的時候,人家給我們提意見,首先不要先不高興。看看人家提醒那個角度,是不是也值得考慮,這樣以後做好事才能更圓融。大家看看,是不是做好事的時候,有時候很容易如入無人之境?旁邊的人或者我們現在身在何處都不管。這個很可貴,智慧再提升,那不得了,鐵定是大菩薩。
所以我們看子路當官,那個地方水災,趕緊組織老百姓去做堤防。做的時候,看老百姓都沒飯吃很餓,每個人都給他飯,都給他煮粥吃。孔子知道了,趕緊派子貢把他那個燒粥的鍋給掀了。子路想,夫子你教我最多的就是要有仁慈之心,我現在念念為老百姓,怎麼你不給我做?不過難得在哪?他會去問清楚。有時候人與人之間,對方可能是好意,可是我們的理解是對方好像對我們不滿。這個時候又不去求證,本來對方是為我們好,最後我們變成跟對方對立甚至怨恨對方。所以要講清楚,問清楚。結果就去問夫子。夫子馬上告訴他,你這麼做是施恩德給老百姓沒有錯,可是你繼續這樣做,是不是告訴老百姓,你最有恩德,你的國君沒有你有恩德?老百姓沒得吃了,你當官的為什麼不叫你的君王趕快開倉賑糧?就你有仁慈心,你的君上都沒仁慈心了?一點,有慈悲,智慧觀照不到人情世故。所以讓名於上,讓功於上,讓功於大眾,這個都是「人情練達皆文章」。
所以這個用中,解行相應、悲智雙運、空有二邊都不執著,你偏了就變執著。真正要契入中道,「應無所住」,不執著有;「而生其心」,不執著空。人一直執著空什麼都不幹,什麼都是假的都不要,連本分都沒有盡,那就墮三惡道去。「而生其心」是不執著空;「應無所住」不貪著。人一貪著就想去控制、佔有,就造業了。所以師父常講,用心像鏡子。這個就是用中。鏡子清清淨淨,但是任何人事物來,它照得明明白白。這個境界很好,這是我們的目標。怎麼達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容不容易?聽話就不難,叫老實念佛。「應無所住」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。「而生其心」,這一句佛號字句分明,「而生其心」。「應無所住」,確實沒有分別執著,因為都在念佛。阿彌陀佛是無量光、無量壽、無量覺。所以一句佛號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,自然契入到中道,叫「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」。
不管我們有沒有聽懂,就趕緊念,叫「但只老實念」。這個法門特別在哪?一般的法門你要理解了,你才知道怎麼做。這個法門,你還沒理解,你老實念就得力。這個是太稀有的法門,叫「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」,上、中、下根統統可以修學。很多法門,我們這種根性學不了。甚至於講老實話,沒有這個念佛法門,我們的根性根本不可能出離六道輪迴。所以,阿彌陀佛對我們是盡心盡力,這是真的忠心對我們,念念為了成就我們脫離生死輪迴之苦。
所以發四十八願,只要能「至心信樂」,只要願意求生,那沒有不護念的不加持的。「無極之勝道,易往而無人」,那是不難的,只要我們念阿彌陀佛的心像念父母的心一樣,這個頻道就接上去了。「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母子歷生,不相違遠」。你們都沒有反應,下下個禮拜的作業,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。告訴大家,比《心經》還短,你們不要太緊張。我是很仁慈的,我派作業都很有分寸的,你們要信任我,OK?這些理不明白,那一句話念不出悲切出來,懇切、真信切願出不來。真知道只有這一根救命稻草,真知道彌陀對我們的大慈大悲,念都是用報恩的心在念。
所以,所有的經教都是讓我們契入中道,空、有二邊不執著。為什麼是萬德洪名?任何一個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的道理,都可以用一句佛號來實踐。比方說,大家讀過《十善業道經》,《十善業道經》最精髓的一句教誨,「晝夜常念、思惟、觀察善法,令諸善法念念增長,不容毫分不善間雜。」就是用這樣的心去持十善業。十善業大家比較熟悉的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。怎麼樣真正能常念思惟觀察都不間斷?念佛法門,一句佛號就實踐了這一句教誨。念念都是阿彌陀佛,不是常念、思惟、觀察善法嗎,不間雜嗎?
《金剛經》整部教我們,「云何應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就是要讓我們契入這個境界。那大家想一想,「云何應住?」阿彌陀佛。「云何降伏其心?」阿彌陀佛。你假如老實念佛,《金剛經》念到這一句,就可以蓋起來了。為什麼?你老實念了,這個就是可以具體落實。整部經就是讓你明理,你肯依教奉行就能契入境界。所以為什麼叫「萬德洪名」?你愈去深入愈有福氣,這是妙法,無上的妙法。所以誰最有福氣?老實念的人最有福氣。
諸位同仁,看到大家最近念佛比較精進,有沒有感覺煩惱比較少了?你們都挺謙虛的。真的,老實念就對了。《阿彌陀經》,我們共學的時候,都有念。念佛之人,十方諸佛都加持,都護念,這個跟彌陀的悲願是相應的。彌陀悲願說到,我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,十方諸佛都幫我招生,都幫我宣傳。要美到極點,莊嚴到極點,人家才要宣傳。那是真有氣概,成就了一切諸佛都護念念佛人,都勸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所以我們讀《無量壽經》最重要就是學阿彌陀佛,盡心盡力學阿彌陀佛,這也是用中。我們看「忠」,常常跟「誠」合在一起:忠誠、忠義、忠信。人不誠就不忠,不義,就不忠,不守信就不忠。「一念不生是謂誠」,所以忠誠之人,沒有為自己的念頭,念念為他人著想。義,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,這是道義之人。
所以孟子曾經講到,「行一不義,殺一不辜」,行一件不道義的事情,其實義跟利是相對的,只要有自私自利摻雜在自己所做的事裡面,就是不義。「行一不義」,做一點小小不義的事,「殺一不辜」,殺害或者是傷害一個無辜的人,「而得天下」,你只要做了這一點不義的事,或者只是傷害一個人而已,天下就給你,給你以後你就可以去做大好事。要不要?很多這種邏輯都會陷我們於不義。「反正你就是對不起他而已,以後你做了這些好事再迴向給他。」「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。」當我們在規劃著以後做好事而現在是不義的存心的時候,我們自己就是個糊塗人。所以,這個跟義要相應。「忠」是一心一意,像我們受持《無量壽經》,怎麼用一心一意?經文說,「如是一心求淨方,決定往生極樂國」,這個是用中。假如我們打煩惱的時間比念佛還多,這就是不忠,不忠於自己的目標,不忠於自己的性德。對自己要一心一意,所有所做的好事統統不求果報,全部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是用一心用中,一個方向一個目標。
再來,對自己的另一半要忠。今天會為了利欲背叛另一半,這個就是不忠。現在為了錢、為了玩樂就背叛另一半,這個就很不忠不義。但是現在這種情況不少,為什麼?「人不學,不知道」。我們曾經接觸一些大眾,聽完幾天傳統文化的課,私底下都跟我們講,來的時候已經約好時間要去離婚,聽完以後才知道自己錯得離譜,趕緊挽回彼此的關係,要盡那一份道義。所以世間人為什麼沒有忠義?還是因為不讀經,沒有學習的關係。所以這個時代,面對錯誤的人,「憫人之凶」,憐憫他,不要再責怪他們。這個是恕道,用包容來化解衝突,化解彼此的問題。包含對國家要盡忠。你對國家不盡忠,那是做國賊,不能出賣自己的國家,不能羞辱自己的國家。我們今天帶著孩子出國去旅遊,在機場裡面大吵大鬧,人家一看,馬上說什麼?Chinese。這個就是對自己的民族不忠,以自己的行為羞辱自己的民族了。相同的,我們是佛弟子,人家又知道我們學佛,假如又做出違背道德的事情,那造的罪孽就重,叫不忠於虛空法界的僧團。所以對團體,尤其是我們弘法的團體,我們要忠於佛陀、忠於古聖先賢。
再來,要忠於我們的導師。師父有真實智慧,有福德庇蔭我們,我們才有這個學習提升的機會,才有這個廣結善緣的機會,可不能過河拆橋,稍有名聞利養勾引,這一份情義就忘記了,這就沒有用中。所以我們冷靜看,人的忠心根基不牢,真的經不起名利欲望的誘惑。所以為什麼要因果教育?沒有因果教育,真正大的誘惑現前,倫理道德也不一定伏得住。所以我們看到,世間人德行的根基不穩,一有利欲想不到父母,想不到兄弟姐妹,甚至拋棄另一半。而這個真心的啟發,大根大本,絕對要奉行孝親尊師。而我們尊師重在依教奉行,重在為正法久住而努力,這個忠才是有智慧。不是說我跟某某同修關係比較好,我要忠於他,他要做什麼,我就跟他做什麼,這叫愚忠。這一個同修他有沒有孝親尊師?他有沒有依教奉行?這個要冷靜。弘法利生要用理智要明白。
所以諸位同仁,假如以後我做的跟老和尚不一樣,你們也要會分辨,一定要依照師父去做,不能依照我去做,這是對師父忠心,對正法忠心,同樣是真正對我的忠心!「忠」是盡心盡力,你做對了才能把我勸回來。你跟著我一起做錯那不就愚痴了嗎?假如我跟師父不一樣,你們一定要去買一隻榔頭,塑膠的表法的,要把我給敲醒。為什麼?人假如不尊師,那果報在阿鼻地獄。你們一敲是把我從阿鼻地獄敲上來,叫功德無量。我們一起跟師父學習,是同參道友,「善相勸,德皆建」。
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。謝謝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