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上感應篇》心得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(第二十集) 2010/10/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:55-033-0020
諸位長輩、諸位同仁,大家早上好!昨天我們講到經文,「月晦之日,灶神亦然」,這個「灶神」是監察一個家庭所做善惡,然後在每個月最後一天上天庭彙報。
在明朝有一位讀書人俞都曾經有一個機緣,灶王爺給他示現,啟發了他的人生,這是改造命運的一個事例。昨天我們剛好講到,俞淨意公人生很不順利,雖然跟同學結文昌社也很多年的時間,看起來做了不少善事,鄰里鄉黨也覺得他們是善人,但是四十多歲了,沒有考上功名,而且他的兒女,兒子五個,死了四個、一個失蹤了;女兒四個,最後只剩一個了。所以他連續好幾年都寫疏文給灶神,希望他能上天彙報,他還是有做了很多善事,怎麼會人生這麼悲慘?
剛好在除夕夜,他跟他的太太、女兒真的是很淒涼在屋子裡面,我們說的家徒四壁,這種窘況。結果就有人敲門,一開門,是一位算是頭髮半蒼的老人,穿著黑色的衣服還綁了一個頭巾,就進來了。然後對他講,剛好聽到你們家好像有很多的感嘆、悲苦,特來安慰。俞都先生就把他遇到的這些災難都跟這位先生講了。
結果講完,接著這位先生自我介紹,他說他姓張,就說道了,「君意惡太重,專務虛名,滿紙怨尤,瀆陳上帝」,這十六個字是他最大的問題。這十六個字,說實在的,不只是俞都的問題,在修學的路上,假如我們沒有真正善觀自己的心,也很可能出現同樣的情況。「意惡太重」,所謂貪瞋痴慢這些念頭太多了。而且「專務虛名」,就是做給別人看的,其實內心跟自己的言行是不一致的。然後還求很好的果報,求不到就怨天尤人,所以整張紙寫下來都是埋怨。「瀆陳上帝」,在這個埋怨的過程當中,其實也已經對天地鬼神不恭敬,責怪他們,怎麼我的際遇這麼悲慘,怎麼沒趕快給我降福!當下俞都先生聽到這個張先生講的,馬上就說了,我這麼多年來,都是奉行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,做了這麼多的善事,怎麼可以說都是虛名?
從這裡我們就感覺得到,當別人在指出我們缺點的時候,我們能馬上認錯,這個也是不簡單的修養。像《弟子規》講的,「聞譽恐,聞過欣;直諒士,漸相親」。一般人家指出我們的問題,可能我們會不經意的,就是會好像一種反射動作,首先就先辯解、解釋。所以修行就是把最習慣的反應,比方辯解、比方找藉口、比方自私自利,這是很熟悉的一下子就冒起來的態度,把它轉成陌生,把本來念念為人著想的陌生的態度或者反求諸己的態度,慢慢變得隨時可以提得起來,這個就是修行的關鍵,「生處令熟,熟處令生」。既然是一個過程,就不能太急於求成,想說很快的就要有成就,那個念頭就是急躁、就是貪求,反而欲速不達。所以能看到問題才能改,師父常講,「發現自己的過失,叫開悟」,應該是好事情。所以人家告訴我們,我們的問題,我們一明白,那那一天就是開悟、就沒有白過了。那也是別人成就我們的明理,找到自己的問題,要感謝對方。
但是假如對方講得不對,我們都能不辯解,那才是功夫。人家誤會我們、人家毀謗我們,我們都能夠受得了,那才是修忍辱的功夫。禁不得一點誤會、一點委屈,那心胸都不夠寬大。急於要解釋反而讓人家以後覺得,不要跟他提了,他不會接受的。把善友相勸的機緣可能都會斷送掉,就因為自己急於辯解、找藉口,這些善因緣就會斷掉。所以修道之人有沒有福氣,看能不能接受勸諫。一個人聽經,聽的時候能覺得句句都是在講我,我就是當機者,佛陀、聖賢就是講給我聽的,有這個態度,那句句都有大受用。
而俞都的反應是馬上就說,我做那麼多,怎麼會都是虛的?其實從這個反應來看,所做的善事都留在心上了,留在心上就是想要圖好報。所以行善要不務名聞利養、要不圖果報,要用清淨心、真誠心去行善才好。不然一有圖果報的心,求得果報不如自己想要的就生煩惱。所以在行善的過程當中,真的是要清淨,真的是要「不求有功,但求無過」。「不求有功」就不會圖報了,「但求無過」就會非常謹慎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、會觀照這個事情做了有沒有流弊的問題。
俞都先生解釋了,這個張先生也就舉例子跟他說明。你說你奉行文昌帝君的教誨,比方惜紙,比方戒口過、戒女色、戒殺生,就一條一條分析給他聽。你說惜字紙,看起來你們常常拿著紙去焚燒,表示對這些文章的恭敬。但是你跟朋友,還有你自己的學生(因為這俞都先生他貧困,有授課,收這些私塾學生),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,常常還拿著紙在擦桌子、在糊窗戶,你看到他們在做這些事從來沒有去勸他們,反而是擦完以後說,不要讓這些紙給人踩了、給人亂丟了,來,我拿去燒掉。然後在路上撿到紙了就拿去燒掉。這都是做給別人看的,自己私底下都沒有相勸這一些錯誤的行為。
我們想一想,面對自己的這些朋友拿著字紙在擦桌子,為什麼不勸?心裡有顧忌:我勸了之後他不高興,這個關係就受影響了,我以後求他辦什麼事也不方便了。顧及人情就沒有直心了,因為讀書人之間所謂同參道友,應該直心是道場,要「善相勸,德皆建」。當然勸的時候態度要好,不然就變成情緒化了。勸的時候要善相勸、要怡吾色、柔吾聲去勸。所以人要無欲才能直心、才能正直,無欲則剛。假如要討好誰,這個時候心就有貪著,講話不正直,該講的時候沒講,反而都講一些客套話。
接著又提到,比方說,護生、放生,其實都是有人提倡了,然後你順著去的。假如沒有人提倡,你從來沒有一次是主動要去放生的,所以真正的慈悲心沒有從你的心裡發出來。其實也就是說,都做一些活動讓人家覺得這是鄉里的好人,還是務虛名。而且還指出來,你們家的廚房常常都還有螃蟹、蝦子這一類的,都還在煮,怎麼會說你是盡力要去護生、不殺生?還有女色,指出來其實是沒有這些邪緣產生。因為平常有時候看到一些美色的時候,你自己的心裡都已經控制不住,都已經有邪念產生,假如真的有這個邪的緣出現,你能保證你自己像魯國的柳下惠一樣的功夫嗎?
這個柳下惠是一個公案,是剛好他要進城,遲了,城門已經關了,而那時候天氣非常寒冷,柳下惠就在城門外等。結果當天晚上有一個女子,也到了這個城門口,也進不去。這麼冷,很可能會凍死,所以這個柳下惠就坐懷不亂,抱著這個女子,這樣才能幫她取暖。過了一夜,城門開了才進去。所謂「坐懷不亂」的功夫。
另外在《孔子家語》有一個公案,有個女子,剛好一天夜裡狂風暴雨,把她的房子給弄壞了。結果這個女子就跑到隔壁,有一位男子也是自己住,就敲他的門說,你趕快讓我進去,我房子已經倒了,沒有地方避雨。這一位男子也是讀書人,他就沒有開門。他說,男女授受不親,我不能把門開了。這個女士就說了,你沒有聽到柳下惠的故事嗎?(那也是同時代的人)你應該效法他。結果這個讀書人說,不行,我一定自己忍不住。所以他就一夜都沒有開門。結果這個事例傳到孔子那裡,孔子說,這個人是學柳下惠學得最像的。從外在的行為當中,看起來是完全不一樣,可是從存心上來講是學得最像的。為什麼?念念為對方著想。柳下惠是因為怕這個女子凍死了,所以幫她取暖;而這個男子很清楚自己,怕忍不住,這樣會毀了這個女子的名節,所以他不願意開門。從心地上來講都是為對方著想。所以行善,一定要量力而為。
這個張先生給俞都講,你捫心自問,你有沒有柳下惠的功夫?接著又指到戒口過的問題,具體說,你的口才非常的好,常常跟朋友在一起談話的時候,這些人都很佩服你的口才、崇拜你、推崇你。但是言語說多了就開始刻薄、取笑,所講的話已經觸怒鬼神。而你自己雖然心裡面覺得不夠厚道,但是就是忍不住這個嘴巴,還是造了不少的口業。
上帝常常收到你寫的疏文,所以都派了這些鬼神來考察。但是這幾年考察下來,你一件善事都沒有。而每一次來考察,反而發現你的「貪念、淫念、嫉妒念、褊急念」,這個「褊」是心胸狹隘,「急」是非常急躁、莽撞;還有「高己卑人念」,就是傲慢,自己高,別人差勁;「憶往期來念」,就是常常希求未來能不能這樣、能不能更好,擔憂未來,懊惱過去。其實都是打妄想,這叫心有所恐懼、有所憂患,不得其正。修道人要安住當下,不要擔心東擔心西的。還有「恩仇報復念」,常常還記著,哪一些人我看不順眼,哪一些人對不起我,我找機會要報仇,叫「恩仇報復念」。歸納起來還是貪瞋痴慢疑。這一些念頭糾結在你的心胸,煩惱叢生。你這樣的狀況造的業已經愈積愈多了,逃難都來不及了,還常常在那裡要求好的果報。
張先生講到這裡,俞都先生聽了,把他都看透了,趕緊跪下來祈求,你一定是尊神,趕緊給我指一條明路。接著,當然俞都認錯了,張先生講話也就柔和了,接著跟他講,其實你聽到好的教誨、看到好的善行,你也非常想去效法(還是肯定他有善根),但是信心不夠堅定,恆心不能堅持,所以做一些善事敷衍一下,都不能持久。所以,一定要發長遠的心去做,要有耐心去做。所有的惡念統統不要去管它,統統專注在善的這一邊。然後不要求虛名、不要求圖報,全心全意去做、盡心盡力去做。縱使做不成,心理上都要去祝福、都要去能夠隨喜。
結果張先生跟他講完以後,走進他們的廚房,就不見了。當下俞都先生就知道,這個就是灶神爺來給他指示。所以之後,就非常努力的斷惡修善,但是感覺還是妄想非常的多。要斷惡修善,真的還是要下很勇猛的心才行。他做了一段時間還是覺得惡多善少,他就在觀世音菩薩的面前磕頭磕到流血,然後發了誓願,「願善念永存」,善的念頭一直保持,善力精進,倘有絲毫的自我寬恕、自我退縮,「倘有絲毫自寬,永墮地獄!」他是在觀世音菩薩面前發這個誓言,下定了決心。
後來他在行道的過程當中,就覺得好像時時都有鬼神在身邊監察著他,警覺性就愈來愈高。結果他這樣去用功夫,確實是打破了習氣,不自欺了、不懈怠了、不自我寬恕了。也是這個不自欺,就是突破了「習氣使然,渾然不知」,不再渾渾噩噩了。對自己起心動念不敢絲毫放鬆,才能突破不自欺。結果他這麼用功三年之後,達到了「動即萬善相隨」,一有念頭,一有言行,都是一心一意為眾生好、為人好;「靜則一念不起」,沒事的時候,心地非常的清淨。
三年斷惡修善,他的命就改了。他就遇到當時候張居正宰相,請他去做私塾老師。結果再過兩年,他就考上進士了。然後考上進士之後去見了當時候一個太監(公公),他收了幾個義子,就把義子叫出來。其中一個義子,俞都先生覺得很像他走失的那個兒子,就問他,你是哪裡人?結果一問,就是他故鄉的人。然後就非常激動,說,你可不可以把你的腳伸出來?因為他的兒子左足底有兩顆痣。是八歲走丟的,那時候已經十五六歲。結果確實腳底有兩顆痣,就是他兒子。當時候這個公公看了也非常驚訝,趕緊把兒子送還給他。俞都先生帶著兒子回到自己的家鄉,他不願意做官了,回家鄉大力宣傳這些因果報應、斷惡修善的道理故事。帶著兒子回去了,兒子看到母親因為失去兒女,都哭瞎了,然後用舌頭舔母親的眼睛,最後他的母親眼睛就復明了。後來俞都先生這個兒子結婚之後連生七子,他自己也活到八十八歲。
他用功三年,把自己跟整個家庭的命運都轉變過來。所以俞都先生,後來他自己號「俞淨意」,就是從哪裡下手?從清淨自己的意業下手。這個事例也對我們啟示非常大,也是師父常講的,修行要從根本修,從起心動念處修。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只要有任何妄念、邪念起來了,趕緊萬德洪名要提起來。這樣就能把意業轉成善念、轉成淨念,進而能真正改變自己這一生的命運,更重要的是至心信樂、念佛,念念迴向往生西方、求生淨土,那這一生就是最圓滿的一個人生。
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。謝謝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