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篇東北大鼓書六祖惠能 高春艷居士主講 (第三十九集) 2006/3 北京 檔名:52-183-0039
第三十九回 幸福在心
話說惠能高妙的佛學見解,使曹溪鄉民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,每天都有許多鄉民們請求他給開示佛法。這些鄉民們對佛法的理解有深有淺,問這問那,有的問:「都說學佛能解除人生痛苦,可我們學佛多年,為什麼不快樂?」惠能聽了他們提出的問題,就問他們:「要想快樂並不難,首先你得弄明白為什麼活著。」這些人有的說死亡太可怕了,不想死;有的說想老年享受,所以現在就得拼命勞動;有的說一家人還靠自己養活,自己不能死,得給他們賺錢。
惠能聽了他們各自的回答,便直言相告:「怪不得你們活得不快樂,因為你們想到了死亡、老年、被迫勞動,不是理想、信念和責任。為什麼有的人有了金錢之後很煩惱,有了愛情之後很痛苦,有了名譽之後卻很憂慮?」眾鄉民們無言以對,惠能告訴他們:「理想、信念和責任並不空洞,要落實在每時每刻的生活中。名譽要服務於大眾,才有快樂,愛情要奉於他人,才有意義,金錢要布施於窮人,才有價值。」惠能開示的妙。要知道,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價值,一滴水有一滴水的價值,一滴水你把它澆到花上,花受益,這個水本身就有了價值。要想發揮一滴水的作用,就要把它放入大海中,讓它永不消失。我們每個人都如滴滴清水,溶入於社會大眾中,其價值自然顯現,成長才會更有意義。
世上人都想把幸福尋求
整日裡忙忙碌碌苦營謀
辛苦中只換來物質享受
為此事卻把人生快樂丟
真幸福原來是一種感受
就好像拈花微笑禪意留
心地裡無私知足樂常有
若貪婪永遠被關門外頭
服務於人群幸福來招手
人生的快樂在奉獻中求
有很多人都說自己活的累,但又不敢止步,因為忙能換來無窮的物質享受,為此卻丟失了不少的人生樂趣。要知道,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,有成有敗的人生是合理的,有苦有樂才是人生的充實。人們若是能了解到禪的妙意,一定會在生活中以存好心、說好話、做好事為動力,實現人生,奉獻人生。因為人生的價值在於為人群、為社會、為眾生,這種人生取向,最終會把自己融入於社會,融入於大自然。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,是宇宙的一部分,所作所為都要以社會為依歸,以大自然為依歸。在為人群服務當中幾乎可以達到忘我的境界,人應該讓自己的生命發光,把自己所學的一切拿來服務眾生。
一樣的人生,不一樣的心態,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截然不同,同一事物在不同心靈當中會引發出不同的感受。巴黎鐵塔即將蓋好的時候,記者去採訪那些民工,問他們為什麼來建鐵塔,在蓋塔過程當中有何感受?他們心態不一,感受也不一樣。有的說沒辦法,家裡沒錢,只好來賺錢,生命太苦了;有的說蓋塔可以賺錢,賺了很多錢能出國旅遊,可以享受;有的說我這輩子太幸運了,能有機會參與這種歷史性的工作,我覺得很快樂,所以大家都休息的時候我還在工作。您看看,不一樣的心態就有不一樣的答案。從工作裡面找到生命的意義,那他就沒有下班了,他就會真正的快樂。
我現在發現,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的全體員工,他們就從工作當中找到了樂趣。他不用任何領導監督,也不用任何的規章制度來約束,他們每個員工每天都工作到深夜,不疲不倦,而且還覺得工作當中其樂無窮。我覺得修行人也是不應該有假期的,如果學佛之後還覺得自己活得很累,活得不快樂,那就不是修行。如果能了解到禪意,凡事換一個角度去看,你就會覺得世界真完美,人生很快樂。說有這麼一個父親,讓他兩個兒子到城裡去發展,可是他大兒子到了一個禮拜之後就跑回來了,愁眉苦臉的向他父親抱怨,說:「爸爸,城裡不能住!那簡直不是人待的地方,太苦了,連喝水都得花錢買,我可再也不去了。」可是他二兒子沒回來,一個月以後他給他父親來了一封信,說:「爸爸,多虧您讓我到城裡來發展,這裡太好了,滿地都是錢,連水都可以賣錢,我決定留在這裡發展,不回去了。」您看看,親哥倆對同一個城市的看法會有這麼大的差距。
樂觀的人,他永遠看到好的一面,悲觀的人,他永遠生活在黑暗裡面。有很多人認為學佛是對死亡的寄託,那您就錯了,學佛不是對死亡的寄託,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。禪門中有則公案,叫「文德擔水」,說的是唐朝宰相裴休,非常信佛,是個虔誠的佛教徒。他有個文才過人的兒子叫裴文德,年紀輕輕就考中狀元,被封為翰林。裴休想,兒子這麼年輕就青雲直上,難免在人生路上會走邪,甚至還會跌大跟斗,得讓他吃點苦。所以他就把他兒子送到寺院裡,讓他兒子在寺院當中苦行參修,先從苦工當中的水頭和火頭做起,讓他挑水劈柴。您想,那裴文德原來是養尊處優的闊公子,現在又是飛黃騰達的大翰林,這麼重的活他能吃得消嗎?
有一天天氣炎熱,裴文德擔水累得滿身是汗,他心中抱怨,說「翰林挑水汗淋腰,和尚吃了怎能消」。正巧被打這裡經過的無德禪師給聽到了,無德禪師衝他一笑:「老僧一炷香,能消萬劫糧。」裴文德一聽心有所悟,從此他息心斂性,他堅持苦作,漸漸的把勞作苦役當作是一種樂趣。無德禪師的話回應的相當巧妙,他是在告誡裴文德,不要把苦行看得令人難以忍受。要從中體味出規律和法則,體味到禪的精神,因為禪的本體乃是在一切事物當中。只有如此生活,才顯得妙悅自在,才有真正的樂趣,應該說,愈是艱苦的地方就愈應該體味到這一點,不經一番寒徹骨,焉得梅花撲鼻香。
一般人在創業當中都能稟承這種精神,可是一旦事業有成,身纏萬貫之後,就很容易失去自我。待人接物彼此在一種利益場中相互利用,會增添很多的煩惱,這時候就需要有禪這服解藥來填充他精神上的空白。所以,過去歐陽大師說,佛法非宗教非哲學,而為當今之世所必需。有很多人有了事業的成功之後,把財產資助在孤兒的身上,為國家解難,為社會分憂,這種行動就是菩薩行,就是禪門的精神。人學知識學技能,如果只為了自己將來有好的工作,好的生活條件,只為了自己享受,那他不會有真正的快樂。廣學多聞,要像觀世音菩薩那樣具有千手千眼,具有十八般武藝,為了服務眾生,救苦救難,要把自己的人格身心發揮到最高點,那才有真正的快樂。
惠能高妙的佛學見解,使曹溪鄉民非常的佩服。李氏夫人和志略一家也隨眾聽惠能的開示,都獲益匪淺。尤其是李氏夫人,這些年來她天天誦經禮佛,從不間斷,她修行精勤,身體硬朗,心情舒暢,聽到惠能的開示猶如甘露潤心一樣。聽過惠能「辭母離家」那段書的人一定還記得,李氏夫人要支持惠能求法學佛的情景。當時把惠能感動得淚流滿面,匍匐於地,向母親表示,說自己一定要盡一生去修習佛法,並讓母親聽聞佛法,脫離三途八難之苦。惠能的確說到做到,實現了自己的諾言。他每天都到母親房中為母親說法指迷,使李氏夫人得到惠能的教化之後,修行上更上一層樓,惠能這種做法才是真正的大孝。惠能來曹溪的這段時間,李氏夫人沐浴在菩提智慧的慈雨甘露中,日復一日的身心清淨,惠能也很快慰。
有一天,惠能安住在寂靜的境界當中,突然心中有一種很悲哀的思想產生,他知道這是母親要辭世了。他急忙來到母親房中,想為母親送行,跟母親做最後的話別。說也奇怪,李氏夫人自己也知道自己要離開人世了,這叫修的好,修的定慧深,心地清淨,就能預知時至。
李氏她修行用功定慧深
她已經預知時至令人欽
只見她拉住惠能言語誠懇
叫能兒為娘之言你記在心
為娘我如今塵緣已盡
只盼你續佛慧命報佛恩
弘法利生你應多勤奮
指迷津要拔眾生於沉淪
眾生需要你法雨滋潤
望我兒勇猛精進光大禪門
「能兒,為娘如今已年過七旬,塵緣將盡。為娘這一生辛苦忙碌,無能為大眾做事,所幸為娘有你這樣一個智慧非凡的兒子,不但引為榮耀,也感到十分的安樂,覺得真正的幸福。在我生命的最後時刻,能有你陪伴在身邊相送,所有的言語都道不盡為娘心中的歡喜。但願我兒能大行佛道於世,上報佛恩,下化眾生,為娘更是大感欣慰。」惠能聞聽,急忙跪地含淚向母親叩頭。「能兒,你快快起來,你本是佛門祖師,怎麼能跪拜於我?這不是有辱佛祖,折煞為娘了嗎?」「娘,孩兒雖得佛法正果,可這肉身仍是母親所賜。況且,孩兒亦未行剃度之禮,叩拜母親養育教誨之恩理所當然。不知娘親還有何教誨,孩兒一定謹遵慈命。」「能兒,你今後要拯救的是萬民眾姓,你不能拋卻這狹隘的親情,如何弘揚佛法大業?娘希望你能發佛陀之慈心導世化俗。」「娘,孩兒一定發揚佛法正義,淨化世間人心,以此報答慈母深恩。」「好孩子,能兒,你快去把志略母子叫來,為娘要和他們話別幾句。」「是。」惠能叫來了劉志略母子,李氏夫人與他們話別之後,便安詳的在榻上坐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