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 (第一0八集)  2009/9/19  台灣  檔名:12-047-010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第二十四頁第二行,從當中看起:

  【善財一生皆全證故。卷舒無礙。隱顯同時。一際絕其始終。出入亡於表裡。初心正覺。攝多生於剎那。十信道圓。一念該於佛地。致使地前菩薩觸事生疑。五百聲聞玄鑑絕分。融通無礙一多交參。圓證相應名為佛地。】

  到這裡是一段。在這段文裡面,這是這部論文的總結。善財,在前面跟諸位介紹了,他是一個修學大乘人的榜樣。這個人是誰?這個人就是自己,你真正發菩提心修學大乘,你的名字就叫善財,善是善根,財是福德,你已經具足善根、福德。《彌陀經》上世尊告訴我們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叫善財;善根少了,福德少了,因緣少了,都不能往生。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,《彌陀經》上寫得這麼清楚,要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緣,一生成就。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為我們示現的,一生圓滿,『全證』就是圓滿,不是分證。哪些是分證?《華嚴經》上從初住以上到等覺,這四十一個位次叫分證。「全證」是妙覺位,等覺上去就是妙覺,究竟圓滿的佛果叫全證。它這個地方「皆全證」,就是位位都全證,連究竟位是四十二個位次,四十一個是分證位,最後一個是圓證位,也就是此地講的全證。一定要懂得善財表法的意思,千萬不要誤會真有善財這個人,那你到哪去找去?《華嚴》全是表法,人人都是善財。稱童子,童子是講童真,天真爛漫,沒有一絲毫污染,沒有污染、沒有分別,這稱之為童子。所以,你懂得它表法的意思,我們才能真正在《華嚴》裡面學到東西。

  『卷舒無礙』,「舒」是展,展開,展開來是遍法界虛空界,舒是展,「卷」是收,收攏來是一微塵,展開來是遍法界虛空界,卷舒,這是一不是二。就是我們中國古大德所講的小而無內,卷是小而無內,展開來是大而無外,沒有邊際,沒有外。大,大到什麼程度?沒有外,小,小到沒有內,大小不二,內外不二,這我們在前面都曾經學過,它是一不是二。一微塵、一毛孔裡面有大千世界,一一毛孔、一一微塵皆如是,沒有兩樣。『隱顯同時』,隱是常寂光,顯是實報土、十法界,一切諸佛剎土依正莊嚴是顯,「隱顯同時」。惠能大師講的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是隱,「何期自性,能現萬法」是顯,隱顯同時。隱是能生、能現、能變,顯是所生、所現、所變,同時,顯中有隱,隱中有顯。你看看禪宗,這很明顯的例子,禪宗去參禪,參明心見性,性在哪裡?性在萬象之中,他見到了。明顯的事相?明顯事相在自性之中,開悟的人全見到了。惠能大師這五句二十個字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二十個字,五句,實際上講一樁事情,就是性相。性我們六根緣不到,相可以緣到,相就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性在相中。

  『一際』,一際就是無分別,『絕其始終』,沒有始終。一際是什麼?我們常講的一念不生,在《華嚴經》上我常講的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。諸位想想,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不起心、不動念,它還有始終嗎?沒有始終。起心動念就有始終,不起心不動念,始終就沒有了。始終是什麼?時間。所以,無量劫可以濃縮在一念,一念可以展開為無量劫,時間不是真的,我們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就入這個境界。理一心不亂是《華嚴經》初住菩薩的境界,是禪宗明心見性的境界。事一心還不到,事一心是方便有餘土,理一心是實報莊嚴土,功夫成片是凡聖同居土,這我們得清楚。清楚之後,人要奮發、要向上,在這一生當中,因為這是真的,其他全是假的,無論你搞什麼,到最後你都落空,壽命終了的時候你都落空,唯獨念佛,這個不空。念到功夫成片,你就生凡聖同居土,念到事一心不亂,你就到方便有餘土,念到理一心不亂,你就到實報莊嚴土,這絕對不是假的。生實報土,那就是法身大士,是分證位佛。『出入亡於表裡』,有沒有出?沒有出,也沒有入。這邊教給我們要入六觀,修五止、入六觀,有沒有入?沒有。為什麼沒有入?遍法界虛空界跟法性是一體,一體裡頭哪有出入!這出入是什麼意思?入是你證得叫入,你豁然開悟了叫入,迷了叫出。出入是個代名詞,迷悟的代名詞。迷悟是一不是二,所以外表內裡,外表是法相,裡面是法性,跟前面講的性相一個意思,相是外表,性是裡,裡外是一不是二,你找不到裡在哪裡、外在哪裡。

  『初心正覺,攝多生於剎那』,這個初心是初信位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十信菩薩初信位,他斷證的功夫跟小乘須陀洹是一樣的,都是斷八十八品見惑。確實他證得聖位,但是他並沒有出離六道,要到七信菩薩才出六道,七信菩薩斷煩惱的層次跟阿羅漢相等,證得阿羅漢果,六道輪迴就沒有了。這在《華嚴經》裡面,七信位的菩薩就脫離六道,六道沒有了,他生到四聖法界。七、八、九、十,這四聖法界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你就很清楚,十法界裡頭的,七信位是聲聞,八信是緣覺,九信是菩薩,十信是佛。這個修行時間很長,「攝多生於剎那」,多生,多生多劫,無量劫前,沒悟的時候有;悟了,無量劫是一剎那,全在迷悟。佛法裡頭,迷悟兩個字把所有一切都包括了,說得再多,離不開迷悟。『十信道圓』,十信圓滿了,『一念該於佛地』,這個一念是什麼?是他的功夫,這個一念就是理一心不亂,破了無明,見到真性,證得法身,這就稱法身大士,他真的成佛了。他生到一真法界,生到諸佛的實報莊嚴土,十法界沒有了。『致使地前菩薩觸事生疑』,這個地前菩薩不是圓教,小教、始教、終教,這些菩薩對於這樁事情生疑惑。怎麼看到他是凡夫,一下就成佛了,哪有這麼快!尤其是淨宗法門,地前菩薩不相信,所以叫難信之法。難信不是人,人相信的很多,人往生的好多,華嚴宗的小教、始教、終教,那些菩薩真的懷疑。為什麼懷疑?他們的分別習氣沒斷;執著斷了,習氣也斷了,分別也斷了,分別不斷他不能證菩薩果位,分別習氣沒斷,依舊起心動念,這是地前菩薩。所以他接觸到這樣的修行人,他懷疑。『五百聲聞玄鑑絕分』,這是小乘,小乘很執著,雖然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煩惱沒斷、無明煩惱沒斷。所以像這樣玄奧,華嚴奧旨比喻做「玄鑑」,玄是玄妙,鑑是鏡子。玄鑑是什麼?玄鑑是我們的心性,明心見性,代表這個。小乘沒分,所以華嚴會上聲聞退席,他聽不懂。

  『融通無礙一多交參,圓證相應名為佛地』。融通,前面跟諸位講過,圓融通達。我們學過《華嚴經》,世尊略舉十種無礙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裡面你見到多,多裡面見到一。多是什麼?事相。一是什麼?一是自性,法性是一。前面講隱顯,隱是一,顯是多,千差萬別。「圓證相應」,證得究竟圓滿,這是智慧現前,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樣你迷惑的,一切究竟圓滿的覺了,這叫圓證,沒有一樣不相應。這是《華嚴經》總結。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,記住,是一體。一體,怎麼能分?分就錯了,分就迷了。這個相應是圓滿的,性相相應,理事相應,因果相應,這個相應也是無礙的意思,理無礙、事無礙、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這叫佛地,佛是覺,大覺,究竟圓滿之覺。我們學佛,這是本論題目上「還源」,還源,源是什麼?佛地就是還源,恭喜你,你證得佛果,你妄盡還源。妄是什麼?歸納起來,妄想分別執著,統統放下了,要真放下,放下就是。

  經說到此地,昨天我們學了十種佛教化眾生不失時,我們體會到佛與法身菩薩的慈悲,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。《華嚴經》上還告訴我們,世尊示現說法也是遍一切處,這是《華嚴經疏鈔》裡面清涼大師說的,疏跟鈔都是清涼大師作的。「謂毘盧遮那如來現法界無盡身雲」,這句話什麼意思?毘盧遮那能現,毘盧遮那是法性,這是法身佛,這是從梵語翻過來的,意思是遍一切處,我們講一切時、一切處沒有不在的,小到微塵,大到宇宙,從來沒有離開過。我們六根接觸不到它,這叫隱,但是現了虛空,虛空是個相,虛空是它現出來的,虛空就跟山河大地、樹木花草一樣,它也是一個幻相,它也不是真的。我們看不到虛空生滅,以為虛空是永恆的,錯了,永恆的只有性,虛空是性現的。自性大而無外、小而無內,它不生不滅,它是清淨的,它是不動的,明心見性的人見到了。有生滅、有染淨、有動搖、有善惡,那全是事上的、全是相上的,事上、相上有這個東西,性上沒有。諸位要知道,相中有性,性中有相。彌勒菩薩說得很清楚,「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,念念成形」,就是相,就是事相,「形皆有識」那是性,那是性裡面帶著迷。如果不迷,它只有見聞覺知,沒有受想行識。可是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那裡頭有受想行識,它已經迷了,見聞覺知是性德。

  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象就是毘盧遮那所現的身,沒有一樣不是,所以叫無盡的身雲。物質現象和非物質現象統統在這兩個字的名字裡頭,身雲。物質現象,譬如我們這個六道裡面,我們說這個大家容易懂,六道裡面的色界天以下的統統有身相,有色相,無色界天沒有色相,就是說他沒有物質現象,他有精神現象,精神現象也是身雲。佛在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,他並不是真的沒有身相,在佛眼裡面能夠看得出來,它是非物質的身相,我們一般凡夫只能看到物質的身相,看不到非物質的身相。非物質身相是什麼樣子?我們舉個粗顯的比喻,你有沒有做過夢?做過。你作夢的相,為什麼跟你睡在一起的人他看不到?那不就是非物質的相分嗎?所以,身雲裡頭有物質現象跟非物質的現象,可是非物質的現象,有相當定功的人看到。你在那裡睡覺作夢,他在那裡入定,他能看到你夢中在那裡做些什麼。由此可知,非物質的現象也被有相當深禪定功夫的人他看出來。你從這裡想,毘盧遮那現法界無盡身雲,就是現整個法界,遍法界虛空界。

  「遍周微塵剎海」,遍是周遍,周遍微塵剎海,微塵是小世界,是最小的,剎海是最大的,這就是說沒有不周遍。諸佛菩薩無時無刻不在,在哪裡?在我們身上,我們身上每個毛端都是的,每個細胞裡頭都是的,沒離開我們。而我們自己的真身,我們自己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,是什麼?就是毘盧遮那。你什麼時候找到毘盧遮那,你就叫成佛,在禪宗講,你把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找到了,這是我們學佛人終極的目標。毘盧遮那周遍法界,「常說華嚴大經,令諸眾生咸歸性海」,《華嚴經》沒中斷過,一分一秒都沒中斷過。說《華嚴經》目的在哪裡?目的教我們妄盡還源,咸歸性海就是還源。所以賢首國師幫我們一個大忙,《華嚴經》分量太大,你看把它修行方法濃縮成這麼一個小冊子,這個小冊子裡面所講修行的方法,就是圓滿的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是細說,這是精要。

  「說遍十處」,這舉例,第一個是「說遍閻浮提」。閻浮提就是我們這個世界,就是我們這個地球。經典裡面告訴我們,釋迦牟尼佛初成佛的時候,二七日中在定中講《華嚴經》,這是什麼?這是個相。我們今天在高雄這個小道場,在這裡學習《華嚴經》,這是相,而實際上毘盧遮那佛是無所不在,小到微塵,大到宇宙,說《華嚴經》從來沒有停止過。首先叫我們曉得,說遍閻浮提。第二,「說遍百億同類一界」,同類一界是一,百億世界與一個世界相同,就像我們閻浮提一樣。百億閻浮提就是三千大千世界,佛並不是只對閻浮提說,對整個娑婆世界來說,這個範圍,從地球一擴展,擴展到百億同類。過去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,一個大千世界,他講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銀河系,一千個銀河系是一個小千世界,一個大千世界是十億個銀河系。為什麼說百億?閻浮提,百億閻浮提,這就是講整個三千大千世界。我們知道佛講經說法教學的恩德。第三,「說遍異類樹形等剎」,這個在我們現在科學技術進步,我們用天文望遠鏡夜晚看太空,太空當中很多星雲,那個星雲就像我們銀河系一樣的。形狀不一樣,有樹形的、有江河形的、有迴轉形的,在「世界成就品」,佛舉例子講得很多,確實我們看過不少種,有四方形的、有三角形的,這是講整個大星系的樣子。我們居住的銀河系它是個螺旋形的,這跟現在科學家發現的相應,佛說的不是假的。

  第四個講「說遍剎種」,這個範圍大了。從這個地方看世界,這個大世界是有很多層次的,像大樓一樣,一層一層的。佛講我們這個世界在一個華藏世界中,這裡的名字叫「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,而為世界之種,攝二十重佛剎微塵數世界,乃至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」,佛在這個世界種裡頭「常演說法」,說《華嚴經》。第五「說遍華藏」,一個華藏世界有「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」,這就更大了,一個華藏世界有十個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。從閻浮提一層一層擴大,你在這裡看到華藏世界有多大,無法想像。所以現在科學跟佛法一比,科學家沒講到,沒有發現。下面說「說遍餘剎海」。這是一個華藏,像華藏世界在宇宙當中不知道有多少,毘盧遮那佛都在裡面講經說法,在裡面做種種示現,從來沒間斷過。下面第七,「說遍前六類剎塵」。這裡注意的是剎塵,每個佛剎都是微塵聚集的,《金剛經》上講「一合相」。一,我們現在科學叫基本粒子,在佛法叫微塵,都是微塵聚集的,形成世界。前面六種剎,要是從微塵上講,有多少?說不盡!這裡頭有四句話說得很好,「彼諸剎土皆以塵成,一一塵中皆有佛剎」,一一微塵裡面都有佛剎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講,「華藏世界所有塵,一一塵中見法界」,這兩句話說得好,這裡面毘盧遮那佛都在那裡講經說法。《華嚴經》也叫一切經,十方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總名稱叫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》稱為根本法輪就這個意思,無論什麼經都可以稱為《華嚴經》,它是《華嚴經》裡面的一個分子。我們現在把一切經稱為《大藏經》,要照大乘的意思應當要稱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是所有佛經的總名稱。這就是說明,佛是什麼經都講,目的是什麼?目的是幫助人開悟,這就叫《華嚴經》。如果講了把人迷惑,那就不是佛經,佛經是決定叫人開悟的。

  下面第八,「說遍盡虛空界」,這比前面境界又擴大了。《華嚴經》上說,「一毛端處所有剎」,我們這個汗毛,一毛端,一毛端處不是一個佛剎,是所有剎,你就曉得這裡頭有多少佛剎,一毛端處,「其數無量不可說」,說不盡,「盡虛空量諸毛端,一一處剎悉如是」。《華嚴經》上講數量的數字,可以說在今天,科學雖然發達到今天,說不出來,哪有這麼大的數字!下面第九段,「說遍猶帝網」,猶是好比,好比帝釋天的羅網。這個意思是什麼?塵塵不盡,剎剎無窮。末後一句,「餘佛同」,這是說一尊佛,毘盧遮那。一佛既然如是,「餘十方佛亦復如是,遍諸剎海恆演此法」,這是略略跟我們介紹,諸佛弘法利生永遠沒有休息。這裡頭還有一層很深的意思,佛法是教學,記住,佛的道場是講經教學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我常常跟大家說,從三十歲開悟之後,一直到圓寂之前,從來沒有休息過。白天我們看到他對人說法,同時也對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眾生說法,我們佛門弟子相信。夜晚大家休息的時候,他們休息都打坐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沒有躺下睡覺的,都打坐,打坐的時候佛在定中說法,沒中斷過,跟此地講的是一樣。我們從這些地方就認識佛法的本質,認識真正的佛法,才知道佛恩廣大。

  清涼大師很難得,在《華嚴經疏鈔》裡面跟我們舉例,跟我們講如來十種恩,我們要不知恩,你怎麼會有報恩的念頭?知恩報恩。這十種恩,第一個,「發心普被恩,謂如來最初發菩提心,修習勝行,成就功德,皆為普被法界群生,咸令利益安樂」。從來沒有間斷,一次一次的重複,為什麼一次一次重複?他是眾生。特別是六道眾生,他有生死,活的時候學,還沒學完就死了,壽命到了,再得人身的時候他能再學。雖然佛講經從來沒有間斷過,一切時、一切處,但是眾生迷惑顛倒,你不能夠覺察到。什麼人才能覺察到?法身菩薩,統統覺察到了,阿羅漢能覺察少分,不圓滿,菩薩比阿羅漢高明一點,也不能到究竟圓滿,這不能不知道。所以佛為了普度一切眾生,幫助他妄盡還源,教化眾生現身說法從無間斷。第二,「難行苦行恩」。他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,為求法不惜身命,這些事情在經論裡面說得很多。古人很難得,因為我們一般人不容易有機會去看很多經,從許多經典裡面節錄出來,節成一個本子,叫《經律異相》。這個本子專門是記錄佛在行菩薩道生生世世難行苦行,我們在這裡面可以看到,這是給我們做榜樣。我們讀了之後,遇到困難了,你想想釋迦牟尼佛過去,遭遇到災難,你想想佛怎麼處理。大家都知道的,我們讀《金剛經》多了,《金剛經》裡面記載一段故事,並不詳細,歌利王割截身體。有詳細的,詳細的在《大涅槃經》裡面。你看修行人怎樣應付?為求佛法,歡喜捨命。

  第三,「一向為他恩」。佛從來沒有想過自己,一向為他恩,這是我們都要學的。第四,「垂形六道恩」。六道很苦,佛菩薩在六道示現,要度人,要受人身,跟人在一起,為他講經說法,還得表演給他看,表演是身教,就是行住坐臥四威儀,這是戒律。他要度鬼身,他得現鬼王的身相。在中國佛教裡面,超度佛事放焰口,焰口台對面通常是用紙紮一個鬼王,青面獠牙,叫焦面大士。那個人是誰?觀世音菩薩,觀世音菩薩在鬼道裡面度眾生一定要現鬼身,現人身跟鬼不相應,度不了鬼,他不是一類。所以在鬼道裡面就現鬼王身分,在畜生道就現畜生。豬裡面,前世學佛學得不錯,臨終的時候一念糊塗,到畜生道去了。菩薩知道他有善根,他現在墮在畜生道,也變個豬身,天天跟他一起,天天跟他說法,到他臨命終時他就往生極樂世界去了。但是他不是學佛的那沒辦法,他沒有這個善根,必須他有條件。所以佛菩薩無處不現身,無時不現身,這才知道修學佛法的殊勝,不管這一生能不能往生,只要善根深厚,絕對無論在哪一道都會得到佛菩薩幫助。

  第五,「隨逐眾生恩」,這就是佛門裡面常講的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。這個人是什麼人?這個人是發菩提心的人,是求佛道的人,諸佛菩薩追隨他,不捨他,幫助他。可是這個人如果是貪圖名聞利養,那就沒法子,佛暫時也就讓他去,等他什麼時候苦受盡了,想回頭了,再來。只要有一個念頭想回頭,佛菩薩沒有捨棄他的,這個恩多大!我們今天,好像佛菩薩沒有照顧我們,其實錯了,你能每天念幾句阿彌陀佛,能每天讀幾段經典,那就是佛菩薩沒有離開你。佛菩薩對眾生的加被,是自己有一分誠敬,佛菩薩就加一分神力,我們自己有十分真誠,對於佛法的修學能夠真正做到樂此不疲,你就會有很明顯的感觸,佛菩薩在保佑你。所以我們如果說是懷疑佛菩薩不保佑我們,那錯了,這種念頭、這種行為有過失。這麼樣慈悲的佛菩薩,肯定我們自己有過失,他的威神加不上,道理在此地,不是他不加持。第六是「大悲深重恩」。特別是見眾生造惡,看到眾生墮三途,佛菩薩慈悲心自然就流露,我們的緣具足就得到救護。如果我們能斷惡修善,能依照經教所講的修行,加持的力量就非常明顯,在這一生當中沒有不成就的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第七,「隱勝彰劣恩」。這要從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他早就成佛了,他的相是報身。在實報土,身有無量相、相有無量好,這是勝,無比殊勝。他到人間來,人間造的業太重,所以身相都不好,都很醜陋,如果現那樣的身,把我們人都嚇跑了,我們不敢親近他。為什麼?他太莊嚴,我們覺得這是天神,這不是人,見他都不敢抬頭。所以他要示現丈六金身,在人中我們看很殊勝,還可以接受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還可以接受,如果是身有無量相、相有無量好,就不敢接受,隱勝彰劣。剛才講,這是真的,《律經異相》上都有,佛度豬,這一群豬,他要到豬裡面去投胎,你看這佛身現在現個豬身。他要度那些豬,跟那些豬講經說法,豬圈就是道場,這是講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。那一窩螞蟻要是學佛的,過去生中有學佛的善根,佛一定做螞蟻王去度這群螞蟻。無論在哪一道,無形眾生裡面,像山神、樹神、草木神,裡頭有沒有佛在應化?有,只要有一個人他有善根,佛都不會捨棄他,真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。

  第八,「隱實施權恩」。實是什麼?實是大法,究竟法,太深。佛門裡面沒有祕密,可是經裡為什麼有《解深密經》?那個密是它道理太深,那個密是深密,不是祕密,我們一般初學的不懂。《華嚴》裡面就有深密的部分,像我們現在所學的《妄盡還源》,講宇宙的源起,講世界的來源。通常我們講世界,我們想不到世界有那麼複雜,一重一重的。我們今天科學只發現到星系、星球,一個小的星系像太陽,有一群行星圍繞著它,成為一個小的星系。太陽又繞一個大的星系,我們知道太陽繞著銀河轉,銀河是不是繞更大的一個星系?是的,我們還有沒發現的,太大了,佛經上講得清楚。到最後真的你看到大而無外,講不管多大的星系,都是微塵集聚的,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講「一合相」,一就是微塵,都是微塵聚合的,緣聚它就有,緣散就沒有了,所以世界有成住壞空。佛對小根、劣根,沒辦法接受這麼高深的理論,給我們講什麼?講人道,講你孝順父母、講倫理、講道德、講因果,幫助你,你來生能生人天,不墮三惡道。如果給你講六道輪迴你聽懂了,你覺得六道不好,生生世世在裡面輪轉,這不是個辦法,你想超越,那就跟你講聲聞、講緣覺,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,這叫權巧方便。四聖法界叫方便土,那就是權。人天也算是權,人、天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這是十法界,十法界這六個層次受苦少,下面這四個是很苦,修羅、餓鬼、地獄、畜生,這太苦了。這些東西從哪來的?都是我們不善的染業、惡業造成的,所以是自作自受,迷惑太重就產生這個現象。佛非常慈悲,把真實的不說,等待緣成熟了再說,先教給你這些小法,你會非常歡喜接受。

  第九,「示滅令慕恩」。釋迦牟尼佛在我們世間教學教了四十九年,他老人家走了,讓後人永遠懷念他,永遠的仰慕他,他的遺教還在,我們得認真從遺教上來學習,遺教就是經典。如果佛要是常住在那個地方,人就慢慢懈怠了,不要緊,今年不學明年學可以,明年不學還有後年,很不容易激發他精進的心。所以我當年在台中求學,我是從外地到台中的,他們家住在台中,老師住在那裡,慢慢學可以,有的是時間。可是我沒這麼多時間,想想我在台中能住幾年,所以把學習的時間就抓得很緊。他們學十年了,我跟老師講我希望我兩年能夠趕上,從外面來的,心裡著急,所以我學得比他們用功。我沒想到我在台中還能住十年,真不容易!我最初到台中是居士身分,四十六年好像年底,過年的時候我到台中,見了李老師,在道場裡面做義工,跟他學經教。我學的進度相當快,平均一個月學一部經,李老師的標準是這部經學會你能夠講,能夠上台講,算你學了一部。實際上他沒教我,我是旁聽學會的。經學班,因為我去的是最後,他教學是按順序來的,我的名字排在最後,所以沒有輪到我,我就離開台中出家了。

  那時候在台中住了一年三個月,這還是四十七年的事情,也是八月,八八水災,我到台中去是遇到五十年前八七水災。我記得我是八七水災好像前二、三個星期到台中,親近李老師,不到一個月就碰到這個災難。我是四十八年離開台中出家的,總共在那裡一年三個月,十五個月,學了十三部經。李老師那時候經學班二十多個同學,兩個人一組,一個是講國語,一個講台語。我們在旁邊聽,旁聽。我的記憶力、理解力都很好,所以老師教,我旁聽全聽會了。我一出家就開始講經,就教佛學院,我學了十三部經,教佛學院一個學期教一部,三年,佛學院畢業了,我才教六部,我還有七部還沒有派上用場。所以我對佛陀教育就有很大的啟示,中國傳統私塾教學的方法好,真見效,而佛學院那種排課的方法學不到東西。我在佛光山住過十個月,東方佛教學院,我跟星雲法師談過這個事情,他沒有接受我的意見。我當年是跟他建議,他那時候有一百多個學生,三個人一組,一組就是專攻一部經,我跟星雲法師建議,十年之後他就變成這一部經的專家。譬如學《無量壽經》,這三個人專門學《無量壽經》,學《地藏經》,專門學《地藏經》三個人,學《金剛經》,三個人專攻《金剛經》。我那時候估計,我說十年之後佛光山至少可以出二十個最優秀的講經人才。十年的時間專攻一部,他心是定的,定能生智慧。

  我離開佛光山四十多年,佛光山好像開山四十三年,大概差不多四十年的樣子。佛法的修學,成就無論在家出家,只要你肯幹,你能如法,這個法就是戒律,你要堅持著方法,那就是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解行相應,這是祕訣。這個祕不是祕密,這個祕是深密,說起來容易,道理太深了,你能夠堅持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我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,出家的時候三十三歲,我學佛七年出家,出家就開始教學,五十年沒中斷。所以現在我們學這個《妄盡還源觀》學得非常有味道,能夠體會、能夠理解。這個《還源觀》一般講,學佛二十年、三十年很難體會,很不容易。如果是一部經深入,無論學哪部經,真正是十年,有十年的功夫,他有定有慧,學《還源觀》可以;如果不是一門深入,十年的薰修,很難,這境界太高了。真得受用!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八相成道的示現,給我們很多的啟示,那是我們的典型,是我們的模範,我們應當要向他學習,一生可以達到佛的境界,我們常講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真能達到。念佛可以達到理一心不亂,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。教下,教下講大開圓解,也就是說這一部經你通了,見性就通了,到見性的時候,十方一切諸佛所說的話你全通了,不離自性,全是自性流露的。所以,我們常常要懷念世尊,仰慕世尊,向世尊學習。

  末後一條,「悲念無盡恩」,同體大悲,「謂如來悲念一切眾生,故留餘福教以救濟之」。你看看要留餘福,我們沒有福不行,沒有福你生活有問題。天下出家人依照佛法修行,我們不從事於生產事業,你最低限度的這些衣食住行從哪來?有供養,這個供養都是非常信仰佛陀的人,佛陀賜福給他們,他們以餘福來供養三寶。所以,出家人四事供養,飲食、衣服、醫藥、臥具不會缺乏。佛不在世了,經典最重要,佛滅度之前教導我們,佛在世的時候依佛為師,佛不在世,依法不依人。修行人必須記住要持戒,以戒為師、以苦為師,要持戒,不怕苦。給我們留的四依法,「依法不依人、依義不依語」,你翻譯就沒有問題了,只要意思對了,言語長說短說、深說淺說不重要,意思正確。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,什麼叫了義?契合自己根性的是了義,我學了真得用處;我學了沒有用,我用不上,那叫不了義。肯定在自己生活用得上,工作用得上,處事待人接物都能用得上,這了義。最後教給我們「依智不依識」,智是什麼?理智,識是感情。跟世尊學佛要用智慧,不能動感情,動感情就錯了,你什麼都學不到。你看講得多清楚。又告訴我們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,這四句話太重要了,我們就依這四句教誨,才知道遍法界虛空界,諸佛隨類化身,演種種法,無非是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這樣把所有宗教、所有聖賢教誨統統包括在其中,心量拓開了,門戶之見破了,這才真正叫大乘。

  這幾句我們念一念,他後面說的是,「留二十年餘福」,這是釋迦牟尼佛「示同人壽」,因為那時候人的平均壽命都是一百歲,佛八十歲走了,他應當要再多活二十年,他八十歲走了。這二十年,這二十年的餘福,「以蔭末法弟子」,這就是特別給末法的學佛的佛弟子。「復留三藏教法,廣令眾生依之修行,皆成勝果。」我們如果把這個教法,教法就是經典,經典裡面有教理、有教行、有教法、有教果,我們不依經典去修行,你就錯了,你不是在學佛。所以,寺廟裡不講經怎麼可以?自古以來哪一個寺院庵堂不是天天在講經教學?有些寺院庵堂是專科學校,講一門的,譬如講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一遍講下來要二、三年,二、三年講完之後重新再講。這是什麼?佛法重在薰修,一遍一遍講,一遍一遍的學,你的心專一,專一就得三昧,學《法華經》得法華三昧,學《金剛經》得金剛三昧,學《無量壽經》得念佛三昧。三昧是清淨心,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,智慧就開了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所以,學佛不能不重視經教,《華嚴經》太大,講的人很少。《華嚴經》講一遍,我這講不少年了,一半還不到,我看看大概是五分之一,已經講了四千多個小時。照這樣講下去,後面至少還要兩萬個小時,這《華嚴經》。我哪有那麼長的壽命?只好講到哪裡算到哪裡,不能盼望著圓滿。你說一天兩個小時,天天不間斷,一年才一千二百個小時,十年才一萬二千個小時,那不得要將近二十年?我再過二十年都一百多歲,今年八十,真的要到一百多歲,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一定要懂,要真正依教修學,決定求生淨土,這就對了。我們再看大師給我們做的總結。

  【然此觀門名目無定。】

  名是名詞,目是題目,沒有一定,他給我們選的名詞是「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」。

  【若據一體為名。】

  他裡頭一共六門,第一門就是講一體,「自性清淨圓明體」,如果據一體來定這個名稱。

  【即是海印炳現三昧門。】

  這在前面說過。海是比喻,比喻性海,真如本性,大而無外,像大海一樣。印是什麼?印是印像。就像水,水很平、很清靜的時候,四周的風景就像鏡子一樣都照在裡面,這叫炳現,炳是清楚,現像。高雄這附近有澄清湖,我去過幾次,這個湖水乾淨,高雄市的飲水。水源保持得很好,很乾淨,沒有什麼浪,所以照得很清楚,你能看到對岸的風景,看得很清楚,這就是『海印炳現』的意思。從這個地方你能夠得定,得清淨心,『三昧門』就是清淨心,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。賢首國師在第一段一體裡面給我們講自性清淨圓明體,清淨就是三昧,圓滿沒有絲毫欠缺,光明是講智慧,也就是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佛說這一句,而他說了另外一個名詞,就是「自性清淨圓明體」,跟佛講的是一個意思。

  【若約二用而論。即名華嚴妙行三昧門。】

  從一體就起二用,二用是起兩種作用,一種是現象發生了,依報,第二種正報,我出現了。我從哪裡來的?諸位要知道,我跟宇宙是同時生起來的,沒有先後,我是正報,宇宙是依報。依報裡面有有情的依報、有無情的依報,有情是眾生,無情的也是眾生,眾生的意思是「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」就叫眾生,連虛空也是眾生,沒有一樣不是眾生。所以佛法,眾生是廣義的,要講有情眾生、無情眾生,都是屬於我們的依報,不是正報。正報就是自己,每個人自己稱自己是正報,稱我們生活環境都叫依報。從這二用來定名字那就是『華嚴妙行』,華嚴是依正,這個發生太妙了,太奇妙了。

  【若據三遍為言。即是塵含十方三昧門。】

  你看三種周遍,第一個「周遍法界」,無論是依報、是正報,統統是周遍法界。「出生無盡」,依報出生無盡我們能夠體會到,正報,我自己出生無盡是什麼?妄念。你的念頭,前一個念頭滅了,後一個念頭生起來,出生無盡。到死,身體死了,你的靈魂還是妄念不斷,永遠不斷,真的出生無盡。後面那個要知道,「含容空有」,這個一定要曉得,我們現在這個失掉了,心量太小,不能包容別人。你本來心量是含容空有的,含空,虛空,心包太虛,容有就是量周沙界。原本我們的心量是這麼大,現在為什麼變得這麼小?這錯了。

  【若準四德為名。即名四攝攝生三昧門。】

  四攝好,這個四德是自性根本的四大德。第一個「隨緣妙用」,那就是佛菩薩。什麼是妙用?可以隨緣。隨緣什麼?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妙用!諸佛如來應化在人間。你起了分別執著就不妙,你煩惱起來了,這個要學。第二個「威儀有則」,這就是時時刻刻要想到給一切社會大眾做出最好的樣子。個人是個人最好的樣子,家庭是所有一切家庭最好的樣子,這叫威儀有則,那真叫幸福美滿,那是菩薩應世。第三個「質直柔和」,存心正直,態度柔和。末後一條「代眾生苦」,我們為什麼要修行?為什麼要護持正法?盡心盡力都是代眾生受苦。下面說:

  【若約五止而言。即為寂用無礙三昧門。】

  止是放下,放下就無礙,你不放下那就很苦,所以五止是放得下。

  【若取六觀為名。】

  我們剛剛學的這段。

  【即是佛果無礙三昧門。】

  六觀終極目標是教我們成佛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你就是如如佛,你本來是佛。

  【如是等義隨德立名。據教說為六觀。隨入一門眾德咸具。無生既顯幻有非亡。攝法界而一塵收。舉一身而十身現。】

  這個意思,我們在這段時間裡面,都引用《華嚴經》的教義詳細向諸位報告。

  【如斯等義。非情所圖。識盡見除。思之可見。】

  《華嚴經》的義理、《還源觀》的義理無有窮盡,真的是深見不到底,廣摸不到邊,太深太大了。『情』是情識,我們如果講用思惟、思考,那你是決定做不到,『圖』就是你得到。為什麼科學家、哲學家沒有辦法入佛的境界?他們沒有放下意識的思考,只要用思考、用第六意識就不行,你就做不到,「非情所圖」。『識盡見除』,識就是八個識,八識放下了,不用它,轉八識成四智你就見到了。你要是用情識,情識就是我們講八識,記憶、思惟、判斷,用這些東西對《華嚴經》你決定參不透,你決定沒有辦法明瞭它裡面的意思、教義。所以,你必須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妄想分別執著愈輕,你就能契入進一點,要是太重了,那你根本就不能入門。

  【余雖不敏。】

  『余』是賢首國師,他自己很謙虛,他說我雖然智慧聰明還不夠。

  【素翫茲經。】

  他是華嚴宗的祖師,專攻《華嚴》,所以向來喜歡這部經典。

  【聊伸偶木之文。式集彌天之義。】

  這是講他謙虛,他自己寫這篇文章,講『偶木』,玩偶、木訥,也就是自己謙虛,寫的東西不圓滿,寫的東西不能像佛所說的。用這種粗拙的文字來『式集』,這個式也是嘗試的試,不敢確定自己的著作好。『集彌天之義』,《華嚴經》的教義確實廣大無與倫比。下面說頌:

  【備尋諸教本。集茲華嚴觀。文約義無缺。智者當勤學。】

  這是勉勵我們,文很短,不長,意思是圓滿的,意思沒有欠缺,真正有智慧的人應當勤學。

  這是第二次我們在一起學習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到這個地方圓滿結束了,謝謝大家!最終圓滿的這一天,我們要想著報恩,第一個,我們要報佛祖之恩,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,論是賢首國師,菩薩再來,他做這個論;第二報父母恩、報祖宗恩;第三個報國家的恩、報國主恩;第四個報一切眾生恩。常常懷著報恩心好,現在這個社會迫切需要,很多人忘恩負義。我們每天念茲在茲,展開經卷,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」。經講圓滿了,祝福諸位同學,我們要認真的學習,希望在這一生中真正做到妄盡還源。謝謝大家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