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 (第二十九集)  2009/5/13  台灣高雄  檔名:12-047-002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經文第五頁最後一行:

  【施戒忍進及禪定。智慧方便神通等。】

  十波羅蜜,這最後三個字,『方便』之後用『神通等』,我們就曉得願、力、智都是屬於神通。這個名詞意思要很清楚,「神」這個字要用篆字寫,你就會看得很清楚,意思就很明顯。篆字,左面是「示」字,右面是個「申」,合起來的。示用篆字寫是兩畫,兩橫,上面一橫短一點,下面一橫長一點,這是古時候的上字,古時候的上字就是這樣寫法的。下,下就是上面一橫長,下面一橫短,這就是下,這是古字。所以它這是上字。上字下面有三畫,垂下來的三畫,這代表垂象,我們中國人講上天垂象,用現在的話就是大自然的現象,就這個意思,示就是大自然的現象。申用篆字來寫,你就很明顯感覺到它是通達,篆字寫的時候,等於三個關口,當中這一豎通達。三個關口統統突破,這個意思你就曉得,通達大自然的現象,這個人就叫做神。後面這個「通」就更清楚,就是宇宙萬法、過去現在未來,他都能夠通達沒有障礙,叫神通。所以,神不是我們一般講的神仙,這是一定要搞清楚,神是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,就是我們佛門講的諸法實相,能通達的人就是佛菩薩。所以,方便、願、力、智都是智慧的起用,和前面般若智慧,般若就是根本智,後面這四個就是方便智,都是屬於方便波羅蜜,或者是後得智。依根本起作用,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自度度他,完全落實,那就是這四種,這四種就是般若波羅蜜。在六度裡面只講到般若,般若就包含這四種,不另外說出來,統統在般若裡頭。所以十波羅蜜後面這四條就是從般若再展開,它起作用的時候有方便、有願、有力、有智。

  我們前面學到方便,方便也叫善巧方便,大用無方。今天我們看「願」,為什麼會有方便?願力不可思議,願力在那裡推動,所以方便就無量無邊。我們看底下簡單的解釋,「八,願度,修上求菩提、下化眾生之大願也。」大乘法裡面,願也有三種,第一個就是「求菩提願」,這個地方寫得很清楚,修上求菩提;第二個是「利樂他願」,利樂他願這裡有,下化眾生,它裡面還包著一個外化有情,「外化願」,這裡面也包含自利利他的大願。從願波羅蜜裡面來說,最重要的就是第一願,第一願實在講就是菩提心。我們學佛決定不能疏忽,你為什麼學佛?為求菩提。菩提是什麼?這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覺悟。覺悟為什麼這麼重要?覺悟是佛,不覺是凡夫,學佛就是學覺悟。覺悟什麼?對於宇宙、萬法、人生,人生是講自己,宗門裡面常講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這不是講別人,講自己。自己是正報,除自己之外都叫做依報。我們在家裡面,父母,在家人有妻子兒女、親戚朋友,那是你依報裡的人事環境。你居住的房屋,你耕種的土地、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,這是你依報裡物質的一類。乃至於整個宇宙,都是屬於依報,在佛法裡面講有情跟無情,有情是所有的動物,包括人,這是有情,一個是無情,全屬於依報。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多,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,正報要是覺悟了,依報也跟著轉,也都覺悟,這很不可思議,只有《華嚴經》上有這個說法。《華嚴經》上講情與無情,情是我們依報裡有情眾生,無情就是我們依報裡的植物、礦物、山河大地、整個宇宙,說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同時圓滿一切種智。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證得的境界,這就是我們一般講,你修行證果成佛,你成佛了。你成佛了,換句話說,大地所有一切眾生全成佛了,那叫佛法界,不是說我成佛,他還沒有成佛,沒這個道理。

  這麼一說,釋迦牟尼佛成佛了,我們為什麼沒成佛?這問題提出來了,我們也沒有看到山河大地成佛。其實佛講的話是正確的,我們所看到的、所想到的是錯誤的。佛成佛了,看到整個山河大地所有一切現象真的是成佛了,成佛是什麼?回歸本覺。你看妄盡還源,他還源了,真的還源,所有一切無情眾生也都還源。你要問為什麼?法爾如是,法是一切法,爾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,而是我們迷了,把這現象看錯了、看扭曲了,沒有見到真相。真正覺悟之後你就看到真相,真相是什麼?自他不二。我們迷的時候,自他是二,千差萬別,我不是你,你不是我。覺悟了,覺悟自他是一,佛經上講生佛不二,生是眾生,這個眾生意思廣,包括有情無情都叫眾生,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眾生。一旦覺悟之後,所有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不是二,這很難懂,這真叫歸源。

  這個現象是什麼現象?回歸到宇宙的源起、生命的源起。整個宇宙、生命從哪裡來的?一念不覺,這是一念,都歸在那一念。這一念極其微細的振動,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這個振動的微細、時間的短促,我們沒有辦法想像。我們根據他說的,一彈指頃,三十二億百千念,我們現在人習慣時間用秒做單位,那是幾秒?幾分之一秒,它比秒的時間還短。短到什麼程度?用彌勒菩薩的話,我們把它推算出來,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。兆,萬萬億叫一個兆,億、十億、百億、千億、萬億、百萬億、千萬億,萬萬億那叫兆。多少兆?一千二百八十兆,這樣快的速度,整個宇宙就在這個速度裡頭出現,同時出現。《楞嚴經》上佛說了兩句話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一出生馬上就滅盡,就在一念裡頭。一念裡面又有生住異滅,又有四個現象,一千二百八十兆再要乘四,成住壞空,所以這個念頭太微細了,彌勒菩薩說「不可執持」,你沒辦法執著。實在講這種速度,我們眼睛見不到,耳朵也聽不到,手也摸不到,心裡也想不到,你心裡才動一個想就不知道多少念頭了。佛知道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八地以上就知道,八地叫不動地,那個心清淨到極處,所以極其微細的波動他都感受得到,現在講感應,他都能感應到。這是自性,一個自性,全是自性變現的,同體,整個宇宙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,同一個體,同一個源起,真正覺悟了。真正覺悟的人,他絕對沒有分別,絕對沒有執著,絕對沒有起心動念。

  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為我們示現,這是以八相成道,也講經說法,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分別?有!有沒有執著?有!經論裡面講的這些東西,講染淨、講十法界、講善惡、講果報,這不都是在分別執著嗎?所以佛在最後講經一口否定,四十九年一句話沒說,誰要說佛講經,這個人叫謗佛,這講真話。八相成道、四十九年講經教學,那叫什麼?叫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怎麼恆順法?眾生起心動念,佛菩薩也起心動念,眾生有分別,佛菩薩也有分別,眾生有執著,佛菩薩也有執著,這叫恆順眾生,這叫隨緣。相上完全隨緣,這就是講方便願力智統統隨緣,隨緣裡頭有妙用,妙用是什麼?他如如不動,他覺、他清楚,他知道這全是假的。他有沒有起心動念?實在講他沒有起心動念,他沒有分別執著。他那個分別執著是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,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,他自己永遠住在大覺裡頭,這個不一樣。這好比什麼?他是在舞台上表演,逢場作戲,我們是當真,真的有分別執著,所以就苦不堪言。這個執著在佛法有另外一個名詞叫情執,情是迷了,迷了的時候,般若智慧就變成情,情就是識、八識,就變成情識;凡夫覺悟,情識就回歸到般若智慧。情執是煩惱,般若智慧是菩提,所以煩惱即菩提,是一不是二,就是迷悟不相同。佛對芸芸眾生興起教化,目的是叫眾生回頭,妄盡不就還源了嗎?還源就回頭,回歸到自性。這是願裡面第一個目標。

  我們在六道裡面時間長,煩惱習氣太重,今天聽到佛法,用現在人說,佛法為我們解密,宇宙人生祕密他把它揭穿了,真難得!我們聽到這個微妙法,聽到事實真相,想不想回頭?想,每個人都想。想,行!很簡單,放下就是。大乘教裡面佛常常提醒我們,放下執著,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,恭喜你,你證果了,不大,證個小果,小果是什麼?阿羅漢,辟支佛。這個果報雖然不大,你超越六道輪迴,只要你證這個小果,六道輪迴就不見了、變了,六道輪迴就變成四聖法界,聲聞法界、緣覺法界、菩薩法界、佛法界,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。你看多容易,真的是一念之間。如果你能把分別也放下,我再不分別,不但不執著連分別都沒有,你就生到菩薩法界。菩薩沒有分別,還有分別的習氣,菩薩把分別習氣也放下,他就成佛,十法界裡面的佛。十法界裡面的佛,把分別執著現行習氣統統放下、捨掉了,他還有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叫無明,叫無始無明,他如果能放下,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,他成佛了。這不是十法界的佛,一真法界,《華嚴經》裡面稱為法身大士,《金剛般若經》裡面講的諸佛如來,法身菩薩、法身佛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還源了,回歸到自性。求菩提可以說圓滿了,雖然圓滿,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乾淨,住在哪裡?住在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,我們也稱那個地方叫一真法界,十法界沒有了,十法界變成一真法界。所以,我們學佛求什麼?求菩提,不是求世間的榮華富貴、名聞利養,不是求這個。求這些東西,找世間一般的學術可以求得到,用不著找佛。佛法裡面求的,了生死出三界,這是小果阿羅漢,向上提升是求大菩提,這個重要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第二,下化眾生,「他」是一切有情眾生,雖說有情眾生,裡面一定包含無情的眾生,因為第三它有個外化。外化可以這麼說法,有情之外,無情,無情是花草樹木、山河大地,遍法界虛空界,全包了。在這裡面都起自利利他的大願,你的願大,你成就大,你的願小,成就小。為什麼有人證阿羅漢,有人證菩薩,有人證佛?願不一樣。小乘根性,證得阿羅漢他就自以為滿足,不想再向上提升,佛告訴我們,他不想提升是有時間性的,兩萬大劫。兩萬大劫之後,阿羅漢會迴小向大,經過兩萬大劫時間的培養,心量慢慢拓開,要向大乘菩薩學習。辟支佛是一萬大劫,迴小向大。我們在修學的時候,佛的確是以善巧方便幫助我們,我們現在煩惱習氣一品都沒斷,可不可以學?可以,模仿!不是真學,學著玩玩也可以,當作遊戲,像小朋友一樣,雖然是遊戲,但是也很逼真。所以大乘教裡,佛教初學通常是教四弘誓願,四弘誓願第一願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一願是發菩提心,首先要把心量拓開,你要對所有眾生一視同仁,你不能有分別、不能有執著,普度眾生。這個度,用現在話就是幫助他、協助他。協助什麼?最重要的是幫助他覺悟,為什麼?這個利益是真實的利益,這個利益是沒有邊際的利益,幫他覺悟。眾生沒飯吃,你送一點食物給他,沒衣服穿,你送幾件衣服,那是小事,雞毛蒜皮的小事,那不是真實利益。為什麼?解決不了問題,只能解決眼前飢寒的問題,不能解決生死問題。這個生死講得也不是太大,六道輪迴的生死問題,解決不了。

  所以佛有種種善巧方便,佛教給我們修三福、修六和敬、修戒定慧三學、學菩薩六波羅蜜、修普賢十願,這是略舉簡單的例子。這五個科目是早年我們淨宗學會成立,我們在行門裡面拈出來最重要的五個科目。三福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十願,這是在無量行門裡面拈出五個科目,淨宗同學只要依這五個科目修行,就成就了。可是五個科目提出來有二、三十年了,真正成就的人還是不多,這原因到底在哪裡?出在什麼地方?為什麼從前的人幾乎這五個科目人人都具足,不但是淨宗,所有大乘宗派裡面幾乎都具足,沒有聽說困難,所以世世代代各宗各派都有祖師大德出現,唯獨我們這一代沒有,毛病到底出在哪裡?我們不能疏忽。毛病出在扎根教育,基礎教育疏忽了。中國世代有這些賢能出現,沒有別的,中國人自古以來重視扎根教育,重視胎教,重視學前教育。這個學前教育還不能用現在概念,現在沒法子想像。中國人接受的教育什麼時候開始?最晚最晚是他出生,他生下來,眼睛張開了,他就會看,他就會聽,他什麼都懂,他就在學習,大人在他面前的言行舉止,他已經在模仿,開始在學習。這樁事情在近代,被外國一些心理醫生,他們用催眠術,研究一個人的心理狀況,把他催眠。催眠後問他,你現在回到十歲,十歲那個時候什麼樣子?提出幾個問題問他,他回答。再回去,再回去到五歲、到三歲、到一歲,再回去,回去你還在胎胞裡面,你還在母親肚子裡面,那時候什麼樣子?他統統能說出來。這就說明,我們中國老祖宗講的胎教有道理!他坐胎的狀況,他能講得出來。母親喝一杯冰水,就好像在寒冰地獄,喝一杯熱水,就在八熱地獄,苦不堪言,他說得出來。母親快樂,他也快樂,母親憂愁,他也難過,隨著母親情緒變化,他什麼苦樂都在裡頭受。這是我們從外國心理醫生報告裡面看到的,想到中國講求胎教,大有道理在。

  出生之後,我們現在提倡的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是不是給小朋友念的?不是!小朋友哪念《弟子規》?小朋友上學,從哪裡念起?從《三字經》念起,從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念起,在從前四書,哪有念《弟子規》的?沒聽說這門課程。《弟子規》在哪裡?《弟子規》還在上學之前,《弟子規》是父母、家裡大人把這一百一十三樁事情統統做到,做給嬰兒看。你讓這個小嬰兒,他出生,一出生眼睛睜開他就在看,大人一舉一動完全合乎《弟子規》的規矩。所以到三歲這一千天,他不是念,他全做到了,這叫扎根教育,那個根紮得多深。這一上學,老師講倫理,倫理講什麼?講人跟人的關係,孝順父母、尊重師長、友愛兄弟,跟你講人跟人的關係,這關係怎麼相處。好教,非常好教,為什麼?因為《弟子規》他已經實踐,他做到了。事上他做到了,他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做法,所以在這個時候告訴他,為什麼要孝順父母?為什麼要尊重師長?讓他慢慢明白。

  我們這一代的人,我們上一代的人,我們再上一代的人,生活在民國戰亂時期,把這個教育疏忽了。小時候我們天天逃難,跟日本人打仗,中日戰爭爆發的時候我十一歲,好在我前面十年生長在農村,還受一點中國傳統的扎根教育;換句話說,小我五歲的就不行,我弟弟小我六歲,就差很遠,你問他這個,他完全不懂。所以現在學佛為什麼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,那怎麼辦?只有求補習,以前沒有學,現在補修,可以的。如果發現這個錯誤,我們扎根教育疏忽了,現在回過頭來真正再努力學習扎根教育。這個扎根教育,沒別的,真幹!不難,你真幹的時候,法喜充滿,快樂無比。你就會真正體會到《論語》頭一句孔子說的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那個悅是快樂,你把你所學的全部落實在生活,那真快樂。佛家講的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這一點不假。

  我學佛這麼多年,講經有五十一年,看到一個,非常明顯的一個,有人有,沒有他那麼明顯,胡小林居士,你們有人認識他。他學佛才兩年半,他那種法喜、那種歡喜,一般人沒有享受到。他為什麼會有成就?聽話。我遇到他也是很偶然的,告訴他一句話,世出世間聖人教誨祕訣就是八個字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。他問我,學哪個經論?我介紹他《無量壽經》,我說你先把《無量壽經》念三千遍,落實《弟子規》,他就一門深入。《無量壽經》現在念到一千多遍,他已經法喜充滿,我說你這是剛剛嘗到法味,還需要多少時間?像他這種進度,我說還要三年。他這一千多部念下來,他心定了,其他的一切經不看也不聽,天天就聽《無量壽經》,我有《無量壽經》的光碟,他每天重複的聽,一遍一遍的聽。《無量壽經》還有很好的註解,黃念祖老居士有《大經解》,還有《無量壽經白話解》,我都介紹給他,他手邊都有,不看,還是看我的光碟,看我的註解,他說他一門深入,絕對不夾雜,我介紹他的他都不看,這個真難得!

  這一部經上,你看其他的經都沒有接觸,但其他一切所有,佛法裡頭、世法裡頭,他都通了,好像什麼問題有人問他,他答得真妙。他問我,這是怎麼回事?我有沒有犯錯誤?我說沒有錯,為什麼?智慧開了,你心清淨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,智慧不是學來的,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。你現在放下一分,自性智慧透一分,你能放下兩分,你就能透兩分,不要以為這少,這一、二分一生用不盡,你是真正生活在幸福美滿的世界,真正生活在佛法裡面;再換句話說,你生在佛國土,怎麼會一樣?所以願要堅定,不能夠改變。現在在佛法裡面已經嘗到法味,嘗到法味他就不會改變,為什麼?世出世法裡再沒有找到比這個更快樂的,找不到。可是我們自己要警覺到,決定求生淨土,為什麼?我們不求生淨土,輪迴一關很難過。縱然輪迴你能夠超越,十法界也不容易超越,學得很辛苦,時間太長。到極樂世界好,穩當快速,一生決定成就無上道,比一般菩薩在時間上縮短太多了。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到西方極樂世界,把執著、分別、起心動念統統捨掉,需要多少時間?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去,十二劫。我們看十二劫很長,在極樂世界的人看十二劫很短,為什麼?個個都是無量壽,無量的壽命,那十二劫算什麼。在我們這個世界上,十二劫的時間,這三大類的煩惱,一種都捨不乾淨。你細細算這個帳,極樂世界能不去嗎?你才曉得這個地方非去不可。什麼時候去?這一生決定要搞成功,要發這個大願,決定要求生淨土。

  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很認真的把這五個課程學好,這五個課程都是建立在儒釋道三個根的基礎上,沒有這三個根,你學不到。人家學到的人是什麼?那個根紮得牢。這個根學到之後,他能融會貫通,在日常生活當中,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他都能解決,用什麼解決?就用《弟子規》來解決。《弟子規》字字句句無量義,雖然是一百一十三樁事,你要記住,佛在經上講「十善業道」,十樁事,《弟子規》比起十善業多一百樁事,它一百一十三樁事,這只有十樁事。但是那個十樁事一展開,在前面跟諸位做過報告,小乘展開三千威儀,你看這十條一放大,三千條;在大乘更不得了,八萬四千條,菩薩八萬四千細行,根本就是十善。所以《弟子規》一展開,也是八萬四千細行,什麼問題不能解決!這要真智慧,你才能體會到,真智慧才能夠善巧方便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他怎麼不快樂!所以,佛法修學,要不要學很多東西?不要。

  記住,惠能大師不認識字,一部經沒學過,不認識字,沒有聽過經,也沒有學過教,一生當中聽講經大概就是五祖忍和尚半夜三更在方丈室裡面給他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我們估計不會超過兩個小時,他就大徹大悟。怎麼悟的?把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,他就開悟,這一悟,世出世間一切法他就通了,為什麼通?本自具足。你看他開悟的時候,向他的老師提出報告,見性,性是什麼樣子?性是清淨的,性是不生不滅,性是本自具足,性是本無動搖,性能生萬法。他這五句二十個字報告提出來,五祖說好了,衣缽就給他,送他離開道場,他的緣不在這個道場,緣在南方,送他回去。他一生聽經就那麼一次。在回到南方路上,在曹侯村遇到無盡藏比丘尼,這個比丘尼也是很有善根的。受持《涅槃經》,《涅槃經》的分量可大了,我們現在在《大藏經》裡面看到兩種版本,一種三十六卷,一種四十卷。經很長,她每天讀誦受持,但是念得很熟,經的意思並不懂。她在那裡念經,能大師在旁邊聽,聽完之後就跟她講,你念的這個經的意思很好,跟她講意思。這一講,無盡藏比丘尼愈聽愈歡喜,就拿著經本向他請教。他說我不認識字,你不要拿經本給我看。你不認識字,怎麼能講得這麼好?這個與識字不識字、與學無學沒有關係。與什麼有關係?與放下有關係。為什麼?是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,是因為你現在有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把它蓋住,把它障礙住,它不能現前。你只要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障礙沒有了,你自性裡面的智慧現前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經教都從自性流出來的,你一見性,所有一切諸佛的經教全通了,沒有一樣不通。

  再跟諸位說,現在科學家、哲學家所研究的這些東西,你說能大師知不知道?全知道,一點障礙都沒有,為什麼?一切法不離自性。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也是自性,也沒有離開自性,用錯了。所以十法界裡面,大大小小一切眾生的念頭、言語、造作,沒有一樣不知道,他的心像鏡子一樣,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你提出任何問題,他不用思考的,就答覆你。不是他一個人有這個能力,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。所以他的心目當中對一切眾生是平等的,不會說我比你高、你不如我,不是,他絕對沒有這個念頭,為什麼?他不生煩惱,他只曉得他已經放下,你還沒放下;你放下跟他無二無別,他怎麼可以輕慢你,哪有這種道理!真平等,佛菩薩才真平等,這個菩薩是法身菩薩,真平等。法身菩薩的心決定沒有分別,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講「清淨平等覺」,法身菩薩的心清淨的,決定沒有染污。沒有染污就是決定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他的心是平等的,他的心是覺而不迷,所以他看一切眾生都是佛、都是如來。你要問你自己哪天成佛?不要問別人,到哪一天你肯定了,你看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佛,這個人對你很好是佛,這個人對你很殘忍,侮辱你、毀謗你、陷害你,也是佛,沒有兩樣,你就成佛了。成佛不難!放下就是。成佛也真不容易,為什麼?你不肯放下,你不肯放下就難了,不容易,你要肯放下,太容易了。所以這個事情不要問別人,問自己,你什麼時候成佛,你也用不著問別人,問自己,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成佛。放下執著你就是阿羅漢,放下分別你是菩薩,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。縱然成佛,還要發願往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,為什麼?你才真正能證得圓證三不退。到極樂世界去鍍金,到極樂世界才真正能得到永恆,到極樂世界就等於到一切諸佛剎土,遊戲神通,上求下化的大願才能夠圓滿。

  所以我們學習的入門,必須要堅持三個根,三個根用多少時間把它學會,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?認真努力,半年。我們煩惱習氣比較深一點,半年恐怕不行,一年,不能超過一年。從哪裡學起?印光大師教給我們從《感應篇》學起,或者從《陰騭文》學起。《安士全書》這本書,印光大師對它讚歎到了極處,是在我們這個時代裡頭第一奇書,這是他老人家讚歎。《陰騭文》裡頭總共說了七十六樁事情,它的條文,《弟子規》是一百一十三樁事,《陰騭文》只有七十六樁事,要落實,以這個為基礎,它是屬於因果教育。人把因果教育搞清楚搞明白,學《弟子規》、學十善業就踏實,是真學,不是假學。如果沒有因果教育,縱然學了《弟子規》、學了十善業,都是飄浮的,沒根。境界現前的時候會守不住,名聞利養遇到的時候,他心就變了,會被外面境界轉,這是不懂因果。如果懂因果,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,為什麼?知道自己有命運,命裡有的決定有,命裡沒有的不強求,競爭的念頭會斷掉,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。你所爭來的,用種種非法手段得來的財富,財富得來了,應該什麼?你命裡沒有,你用什麼手段都得不到,如果得到,大概災禍就跟著來了。如果你沒有這個官位,你命裡沒有這麼高的位置,你用不正常的手段、賄賂的行為,地位提升,做了高官。你命裡沒有,位置得到之後,恐怕沒有幾天你就死在這個位置上,把你壓死了,你沒這麼高的位置。你得到錢財,也被錢財壓死。所以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他不爭、不求,一切隨緣,真有這個命,他不斷往上提升,慢慢升,不必求,自自然然的。

  這樁事情,理、事講得最透徹的是《了凡四訓》。所以《了凡四訓》我也想找人來細講,在台灣有個專講《了凡四訓》的王警官王麗民,我跟他也很熟。他大概《了凡四訓》應該講了幾百遍,我想請他來講。找黃柏霖警官給我們講現代因果報應,這他告訴我的,他是個高級警官,現在退休了,他蒐集台灣這六十多年刑事案件破案的真相。他告訴我,破案的真相裡面,百分之八十以上,都是被害人被害死了,他的冤魂託夢給這些警員、辦案人員,把他屍首找出來破案的。所以他們相信,那個被害的人沒死,他的靈魂找來了,有時候靈魂附身引導你把這個案件破掉,他說如果沒有這些靈來幫助,很多案破不了。台灣這些案件破案的時候,報紙雜誌都有刊,都有報導,警局向大家宣布這案怎麼破的,所以這些資料他很多。他告訴我他蒐集很多這些資料,我說好,你慢慢的到電視台跟大家分享,告訴大家不能害人。你害他的命,你要還他的命,你奪他的財產,你要還他的債,這有什麼意思?欠命的還命,欠債的還錢。命裡沒有的,得不到!你想得到,禍害就來了,這是多可怕的事情!

  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,美國心理醫生魏斯在他的著作裡面,他講得很多。所以他勸導人,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要守本分,你才會得到真正幸福圓滿。你要懂得斷惡修善,改過自新,要能誠心誠意的幫助別人,佛教給我們布施。佛說財從哪裡來的?從布施來的,過去生中財布施得多,這一生當中你的財庫,你命運裡的財庫就很多錢,自己修得來的。聰明智慧是法布施來的,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來的,你要是害眾生、威脅眾生,得的果報是短命報。你要有能力的時候,化解別人的災難,別人有恐怖的時候,你能安慰他、你能保護他,這就是健康長壽的果報。財富、聰明智慧、健康長壽那是果,果必有因,你真正修因,自然果報現前,這個道理要懂。現在在這個社會要講透,人那種貪瞋痴的念頭自然就化解掉。為什麼有這麼堅強的貪瞋痴慢?他不了解事實真相,他不知道人身體有死亡,靈魂沒有死亡,靈魂會再去投胎,不是死了就完了。我早年講經常常講到,死了就不得了,這不是開玩笑。為什麼?我們要趁這一口氣還在的時候,認真提升自己的靈性,這個太重要了。身體總會有消失的一天,我們的靈性不消失,靈性決定要向上提升,不能叫它墮三惡道,這就需要時間來好好修行。我們遇到許多挫折、遇到許多艱難困苦,有一些無知的人就自殺,用這個方法來解決,這不能解決問題,自殺不能解決問題,這是完全錯誤。你要能夠忍受,忍受就是消災免難,消業障。你要依靠聖賢教誨,提升你自己,這就對了,不可以用消極的行為;積極的斷惡修善,趕快回頭,回頭是岸。

  我們把三個根紮下去之後,這個很重要,要把其他的放下,你才能把根紮好。你先試試看,用二、三個月的時間,別的都放下,專門學《弟子規》,讀誦受持。讀誦是先決條件,你要把它念熟,念到能夠背誦最好,文字不多,只有一千零八十個字,句句都要把它做到,要落實在生活上。然後接著落實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你有這個基礎的根,那兩部就不難。第一部選《弟子規》可以,選《感應篇》也可以,《十善業》決定是在第二部,沒有前面兩個基礎,《十善業》不行,你學不到,所以它有先後次第。這三個根紮下去,我們相信一年就成就了,然後你在大乘經教裡頭選擇一門,一門深入,我相信小林居士能夠兩年的時間有這麼好的成就,你不會輸給他。你的兩年也能達到他的效果,那你對佛法就充滿信心,你對於古聖先賢的教誨你就會佩服得五體投地。古人不欺騙人,句句都是老實話。

  然後你要學淨宗,有這個能力,也就是說你有這個善根、有這個緣分,你就把我們淨宗五個科目學好,這也是真實的佛法的基礎,就是三學、三福、六度、六和敬、普賢菩薩十願,這些東西全都要落實。十願裡面頭一個「禮敬諸佛」,毋不敬,我們怎樣對佛菩薩禮敬,要用那種心、恭敬的心對一切眾生。不要有分別,不要有執著,我心裡很敬佩的人我對他恭敬,我心裡很不喜歡的人,對他也一樣恭敬,你才學會。所以,他叫禮敬諸佛,為什麼?他是真佛,不是假佛。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你要記住《華嚴經》上這句話,不是假的,你輕慢一個人,你就是輕慢佛。他是真佛,他不是假佛,為什麼?他有佛性,只是他現在自己迷惑了,他有妄想分別執著。他要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他不就成佛了嗎?沒放下,沒放下他還是佛,總有一天他會放下,肯定他會放下,只不過是早晚的問題。我們明白,我們覺悟,我們的知見跟一般人就不一樣。他怎樣設計,想方法來害我,我對他還是尊敬,為什麼?他是佛。他現在為什麼有這種行為?那是他迷惑顛倒,他要放下分別執著的時候,他的思想見解是佛的思想見解,不是這樣的。這是在迷惑的狀態之下做錯了事情,不要放在心上,好像一個人酒喝醉了發酒瘋,你得要原諒他,他清醒過來了,他就是很好的人,很有理智的人,要明白這個道理。不可以跟人計較,跟人計較,你跟他一般見識,他迷你也迷,兩個人才會發生爭執。如果一個是迷惑,一個是覺悟,覺悟的人一定會讓,一定不會跟他爭執,所以什麼樣的衝突都不可能發生。

  覺悟重要!覺悟就是菩提,對人要有禮貌、要有恭敬。即使在一個公司裡面,機關裡面同事,自己是長官的身分,對於部屬也要恭敬,也要懂得。現在職位不相同,工作性質、任務不相同,除此之外毫無差異。從我們現前來看,差異之所在是我們修行功夫不相同,可是從自性上講那就絲毫差別沒有,總要明白這個道理。佛法把禮敬擺在第一,世間法也把禮敬擺在第一,你看儒家《禮記》,你翻開頭一句話,「曲禮曰,毋不敬」,跟禮敬諸佛意思相同,沒有不值得我們禮敬的,一切都要恭敬。世出世法聖人把這個擺在第一條教給我們,對人要有禮貌。海口的教育成功,這是監獄,成功在什麼地方?執法的人員對於受刑人有禮貌,他成功了。在過去沒學《弟子規》,他們認為受刑人是比他們低一等,他是來管他們的,所以態度都不好。學了《弟子規》之後,人都是平等的,你一時犯了錯誤,現在判刑到這個地方來,來接受好的教育、改造教育,出去之後你就變成善人、變成良民,所以尊重人格。所以執法人員對犯人也行鞠躬禮,讓受刑人感動,他教育成功。所以,我們第一個就是要懂得禮敬。

  第二「稱讚如來」,你看第一句諸佛,第二句是如來,他為什麼不用諸佛?禮敬諸佛、稱讚諸佛不是很好嗎?他換個名詞,換名詞一定有道理,一定有意義,要不然就不能換。真的是這樣的。稱「諸佛」是從相上講的,稱「如來」是從性上講的,不一樣。從相上講平等恭敬,讚歎那就有影響,不能從相上說,相上會把社會搞亂,善惡都不分,所以他從性上講。他的形象與性德相應的讚歎,與性德不相應的不讚歎,你看它就有差別,不像禮敬諸佛是普遍的,沒有條件的,讚歎是有條件。譬如與性德相應的,孝悌忠信與性德相應,禮義廉恥與性德相應,他的行為合乎這個,值得讚歎。他要是不忠、不孝、不仁、不義,你讚歎他,這社會就亂了。所以這個讚歎,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也就是善的那一面我們讚歎,鼓勵他,惡的那一面不提、不毀謗,就是不讚歎,我對你有禮貌,沒有讚歎。如果你是善的方面,與性德完全相應,禮敬後頭有讚歎,這個用意很深。讚歎是給你宣揚,希望大家以你做榜樣,向你學習。善跟惡,在根本上講,佛常常講貪瞋痴叫三毒,毒是什麼?惡到極處,才叫毒。一個人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與貪瞋痴相應,佛不讚歎;與不貪、不瞋、不痴相應,肯定有讚歎,禮敬之後有讚歎。

  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裡面有三位善知識是代表貪瞋痴的,善財童子去參學,有禮敬沒有讚歎,有供養,就是沒有讚歎。於一切善德的人,參訪的時候都有禮敬、都有讚歎,這個諸位細心去看經就看到了。但是你要曉得,那個貪瞋痴的人還是菩薩,菩薩為什麼要有這種行為?有一類的眾生要用這種方法去度他。而且這種眾生還不少,現在社會上很多,你找貪瞋痴的人,很容易找到;找不貪、不瞋、不痴的,不容易找到。在從前的社會裡,用這個教育教得好,貪瞋痴的人少,不貪不瞋不痴的人多,所以社會安定。現在這種人多,裡頭有沒有菩薩?我相信肯定有,這種人一回頭就是大菩薩。我看到有個信息,是一個同學從網路上下載的。在香港好像是個賭王,靠賭博起家的,那還是命裡有的。有一天被黑社會找到,勒索,把他的手砍斷,他就變成殘障,沒有殺他,受了重傷。他一下被害,人覺悟過來,就到處勸人家不要賭博,把賭博裡面的黑暗面說出來。他自己是個賭王,全是騙人,把他騙人的技巧、方法都公開告訴大家,勸人不要賭博。他這一回頭,我們就稱他賭王菩薩,這值得讚歎。他前半段不可以讚歎,他這一回頭就是菩薩,拯救這些好賭博的人,你看這一回頭就是菩薩。他救了不少人,以前是害人,現在回過頭來救人,不敢再做壞事。人真的叫回頭是岸,浪子回頭,那就是菩薩再來。所以我讚歎他,那是菩薩來示現的,做樣子給我們看的,教我們從這上回頭。哪一個行業都如此,真正回頭之後,好人當中的好人,先是害社會、擾亂社會,一回頭,拯救社會、救助社會,這是無量的功德。所以佛菩薩教給我們,一切不善不放在心上,心上都沒有,口上當然就沒有,行為上不會表現。所以禮敬是很可愛的,不善的人接受你的禮敬他也很歡喜,為什麼?你是真誠心。

  第三是「廣修供養」,供養是布施,用恭敬心來布施就是供養。所以普賢菩薩高,他是平等看一切眾生,我對佛是供養,對所有眾生也都是供養,沒有差別的。大乘菩薩還有差別,上面供養諸佛,下面布施眾生,他有分別。普賢菩薩沒有,修普賢行的人沒有,修普賢行的都叫做普賢菩薩,用平等心、恭敬心。而供養裡面,所有大乘經裡面佛講得好,法供養為最,最大的功德是什麼供養?法供養。為什麼?財供養固然能幫助人解決問題,是解決你現前生活上一點問題,不能解決你了生死出三界的問題,更不能幫助你成佛作祖的問題,這個做不到,法供養可以做到。法供養一時做不到,但是阿賴耶裡面你已經種了佛法的善根,這就很可貴。我們今天聚集在一起來學習《華嚴經》,這什麼原因?阿賴耶裡面有「大方廣佛華嚴」,阿賴耶裡面這個善根種子從哪裡來的?過去生中一定是學過這個經典,聽過這個經典,或者是修過這個經典。為什麼現在變成這樣?雖然過去有聽聞、有修行、有學習,功力不夠,依舊被煩惱習氣所轉,也就是名聞利養一現前,心就變了,佛法就忘記了,就又墮落了。一個成功的人,不曉得墮落多少次,不是一次就成就的,沒這個道理。但是一次比一次一定會提升一點,提升到一定的程度這才會有悟處。要遇到殊勝的緣分,長時期的能夠接受大乘經教的薰修,提升的幅度就快,大幅度的向上提升,這好事情,這一生很容易成就。

  我們這一生的緣可以說是相當的深,聽經能生歡喜心,雖沒有得到真實的受用,歡喜心生起來,這就是有相當程度的善根。如果能夠堅持不中斷,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會有悟處。如果你勇猛精進,真的接受,我花一年的時間紮三個根,把《感應篇》、《弟子規》、十善業修好。這一修好,我們淨宗這五門功課馬上就相應,一點都不難,也就是跟你講三福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十願不難,你有基礎。現在聽到是容易,做起來困難,你沒有從基礎上扎根,如果從基礎上扎根,一點都不難。然後你能夠一門深入,一部經、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。小林居士學《無量壽經》,他就一部經,他其他的什麼也不聽,什麼也不看,就這麼一部經。他告訴我,這些年來專聽我講《無量壽經》的光碟,我還特意把黃念祖老居士的《大經解》,跟他的《白話解》都送給他,他手上有,他不看,他說我只看你這一樣,一門深入。我說:好吧,你繼續再看兩年,然後再可以廣學多聞,觸類旁通。這個方法是正確的,為什麼?修定,一門才能修定,看二、三個人的東西,心就定不住。經上這句話,你看這是怎麼講的,那些又是一個講法,會擾亂,這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過去我們學佛學教,李老師常常給我們說這個道理,可是我們的做法雖然也專,沒有像胡小林這麼樣的專,他的真的專。我學習的時候,專是以一部註解為主,我還要參考其他的,這就差了。他這個專做得比我還好,他所悟的境界我知道,他給我一說我就明瞭。我在佛法上用了五十八年的時間,他才兩年半,我看他再有兩年半就趕上我了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這個道理我很清楚,他是真的專,我們專裡頭還夾雜一點,夾雜得不多就是。一夾雜多,那就不行。

  我們為什麼夾雜?這是因為要出來講經,老師告訴我,我講《彌陀經》,老師告訴我,用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,或者是用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。我《彌陀經》講過很多遍,有時候專用《疏鈔》,有時候專用《要解》,但是有些比較難講的地方、難體會的地方,我還得看看像圓瑛法師的、諦閑法師的,看看這些老法師他們的講記裡頭這一段有沒有值得參考的,我還得看看。我頂多找兩個幫忙,我不會找第三個,像胡居士他一個都不找,這個很厲害。但是他要出來講經的時候,我要把我的經驗告訴他,一定要找兩個現代人做幫手。我們能理解、能講的不必參考他的,遇到困難,看看他怎麼講的,會給我們一些啟示,能觸動我們的善根,會有一點小幫助。所以,一定要懂得取捨,不是真正有修有學的人,他的東西就靠不住。最好是證果,證果古人裡頭才能找到,今人太難了。今人我們找到什麼?他有修、他有學,也就是他做到信、解、行,我們要找這樣的老師。只有信解沒有修行,這個不行,這決定靠不住。古人是有信解行證,這樣的善知識就太難得,遇到這樣的善知識肯定成就。

  所以供養裡面法供養是第一,我們要懂得如何在古大德裡面選好的東西,而現在人能看得懂,太深了現在人看不懂,有困難,要現在人能看得懂。像明清還可以,註疏就比漢唐那時候要淺得多,漢唐時候難懂,明清距離我們近,近代,民國初年也有些大德,他們的東西很值得我們做參考。我們供養是以法供養為最,法供養裡當然還是要用錢,你看就有財供養。法裡面,大乘佛法幫助我們覺悟,幫助我們斷煩惱、學智慧,這裡面就有無畏的意思在。所以一舉三得,圓圓滿滿包含了財供養、法供養、無畏供養,果報是圓滿的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