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(第十二集)  1982/10  檔名:09-003-0012

  《六祖壇經》第十講。

  經文第十六頁第九行,「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」,從這個地方開始。前面說過了五分法身香,這是教我們自己肯定相信自己本來是佛,正如世尊在《華嚴》、《圓覺經》中所說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。當然我們也具足與一切如來同樣的五種功德法。現在祖師要教給我們修正的方法,修正要從什麼地方下手?這一段就是一個開端,一定要從懺悔修起。所以經文緊接著就是六祖大師要為我們傳授無相懺悔法。請看經文:

  【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。滅三世罪。令得三業清淨。】

  這是將懺悔的目標、功德、利益都跟我們說出來了。如果我們要是有罪業的話,而且這個罪業還相當之重,要想見性、要想修證佛果這就相當的困難。所以在準備修學之前一定要先懺罪,使自己成為一個法器,就是有能力、有資格來接受如來的教導,依教修行。所謂『三世罪』是指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也許有人要問,要講到罪業,說過去我們造作的罪業,我們能相信;現在造作的罪業也能承認,我們的確日用平常當中有很多的過失;未來,時間還沒有到,我們還沒有造作,怎麼就可以說有罪業?可是如果我們要細細的去想一想,我們的迷關沒有打破,我們煩惱習氣沒有能夠除掉,不要說是明天、明年,甚至於說盡未來際劫,我們還是要造罪業。由此可知,佛講三世罪業,這個話並不為過。

  三世罪要能夠懺除得清淨了,這樣才得身口意三業清淨。三業清淨,這才有能力接受佛法,依著佛法的理論方法來修行。下面這就是懺罪的言詞。懺罪的人要依文字般若,就是依這個言詞,起觀照般若,證實相般若,這才是真正的懺悔,懺悔才能夠產生效果,這個效果就是滅罪得清淨。

  【善知識,各隨我語。】

  這是叫著大眾,你們諸位善知識,每一個人隨我說,我說一句,你們跟一句。

  【一時道。】

  注意這個『一時』。「一」是什麼?心到清淨極了,就是淨土裡面所講一心不亂。唯有一心不亂,這才是真正的懺悔,是真正的無相懺悔。所以這個「一時」兩個字相當重要。我們在一切佛教經典裡面,幾乎展開經典就能看到「如是我聞,一時」這樣的字樣。此地這個一時與諸經序分的一時意思是相同的。這個『道』就是說了。

  【弟子等。從前念。今念及後念。】

  這個『前念、今念、後念』就是三世。

  【念念不被愚迷染。】

  『愚迷』就是罪業之相,不被愚迷染。

  【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。悉皆懺悔。】

  我們記住『懺悔』這兩個字的意思,「懺」是指悔從前之罪,以前造的這些罪惡,自己感覺到非常的後悔,這是懺的意思;「悔」之一字是說後不再造,這叫悔。底下祖師也給我們說得很清楚,我們統統都要懺悔。換句話說,無量無邊的罪業無不是從『愚迷』而產生的。「愚迷」就是佛法裡面講的無明,無明煩惱。

  【願一時消滅。永不復起。】

  這是一樁事情,就是懺除愚迷的罪業。再看第二段:

  【弟子等。從前念。今念及後念。念念不被憍誑染。】

  『憍』是驕慢,『誑』是狂傲,我們現在一般講的驕傲、狂妄,這也是罪業之相。

  【從前所作惡業憍誑等罪。悉皆懺悔。願一時消滅。永不復起。】

  這是第二樁懺悔的事情。

  【弟子等,從前念。今念及後念。念念不被嫉妒染。所有惡業嫉妒等罪。悉皆懺悔。願一時消滅。永不復起。】

  祖師在懺悔法裡面教給我們要懺除這三樁根本的罪業。我們來看看,這三樁罪業實在就是佛經裡面講的根本煩惱,貪瞋痴。愚迷就是痴、就是無明,憍誑是從瞋恚裡面生出來的,嫉妒是從貪心裡面生出來的。所以愚迷就是痴,憍誑就是瞋,嫉妒就是貪。在佛經裡面稱貪瞋痴為根本煩惱,也叫做三毒煩惱。懺悔法要將貪瞋痴永斷,不再起現行了,這個才叫做懺悔。由此可知,根本煩惱拔除了,那是無量無邊的煩惱可以說從根斷盡了,這個才叫做真懺悔。下面是大師的一番開示。

  【善知識。已上是為無相懺悔。】

  著重在『無相』這兩個字。如果我們著相懺悔,罪業懺不盡。真正要想滅罪,一定要修無相懺悔法。換句話說,修懺悔法也要三輪體空,二邊都不執著。

  【云何名懺。云何名悔。】

  這是解釋懺悔兩個字的意思。

  【懺者。懺其前愆。】

  從前的過失,以前所做的過失,覺得自己做錯了,這個就是『懺』的意思。

  【從前所有惡業。愚迷。憍誑。嫉妒等罪。】

  這個就是剛才講的貪瞋痴,根本的煩惱。

  【悉皆盡懺。永不復起。是名為懺。悔者。悔其後過。】

  『悔』是著重在改過。

  【從今以後。所有惡業。愚迷。憍誑。嫉妒等罪,今已覺悟。悉皆永斷。更不復作。是名為悔。】

  『悔』這個字著重在『更不復作』,就是孔子教給我們不貳過。過失只有一次,一次的過失是可以原諒的。既然曉得過失了,就不可以有第二次同樣的過失。這個就是佛法裡頭懺悔的意思。

  【故稱懺悔。凡夫愚迷。】

  這是說一些不知道懺悔的真實義,愚痴迷惑顛倒。

  【只知懺其前愆。不知悔其後過。】

  這個意思就是說,從前做錯事情了,也覺得很後悔,可是怎麼樣?可是他仍舊還造,這個就是愚痴迷惑顛倒的眾生。

  【以不悔故。】

  就是說他繼續還造,所以他的:

  【前愆不滅。後過又生。前愆既不滅。後過復又生。何名懺悔。】

  這不叫『懺悔』。有一些外道,以為神是宇宙的主宰,是我們世間每一個人吉凶禍福的主宰,於是乎對於神明不得不巴結、不得不去討好他。為什麼?希望自己所造的罪業他能夠赦免。在神明前面禱告「懺悔」,懺了又再做,做了又再去禱告、又再去懺悔,這就是六祖在此地說的愚迷眾生。他的罪業能不能消掉?消不掉的。不但消不掉,而且天天在增長。這個話我們不說別人,我們想想我們自己佛門,以我們本身來說,學佛的同修們,大家都曉得早晚兩堂功課是不能缺少的。凡是學佛的同修,無論是在家出家,哪一個不做早晚課?我們就做早晚課這樁事情來說,早晚課的用意是什麼?它的精神之所在目的是什麼?我們要把它搞清楚。如果連這些基本的修學、這些理論都不曉得,這種修行就是盲修瞎練,修一輩子也不會有成就。不但沒有成就,說起來都是罪過。

  早課是對著佛菩薩形像面前,佛菩薩雖然不在世間,我們本著「祭神如神在」這個觀念,就像佛菩薩在我們面前為我們做證明,我今天一天思想行為希望都不違背經典的教訓,這是早課。提醒我們一天待人處事、起心動念應當是什麼樣的態度,應該是怎麼樣的一個做法,是提醒我們。每一天要提醒自己,使自己不愚不迷,這是早課。晚課實在上講就是修懺悔法,是藉這個機會,也是像佛菩薩在面前給我們做證明一樣,檢點我們一天當中,思想行為有沒有過失。發現有過失了,立刻就要把它改除,改過自新,這是晚課,也是我們做晚課真正的功德利益。

  所以早晚課不迷信,早晚課有它真實的功德。這是真正講修行,決定不能缺少的。可是現在有不少的人不曉得這個道理,以為早晚課誦把經典都是念給佛菩薩聽的,我今天早晨念了很多經,這都是佛菩薩講的好多經,我念了佛菩薩心裡一定很歡喜。晚上我又念一遍,又去討好他,巴結討好。那我今天一天所造的罪惡,佛菩薩一定保佑我,把我的罪業都赦免掉了。存這樣的心是錯誤的,存這樣的心是欺騙自己,又欺騙泥塑木雕的佛菩薩,這個罪過大了。你要是騙人,那別人被你欺騙了,還情有可原;佛菩薩的形像,泥塑木雕彩畫,你怎麼能忍心去欺騙它?情理上所不能容的。

  所以這種做早晚功課,看那個樣子倒是挺像那麼回事情,可是他的思想行為與經典裡面所講的完全相違背,這種早晚課,說得難聽一點,那就是侮辱佛菩薩。早晚念一遍經念給佛菩薩聽,你看,我一天還是做我的,你說你的、我做我的,怎麼能對得起佛菩薩,怎麼能對得起自己?這樣的人豈不是罪上加罪,哪裡有什麼功德可說?哪裡能夠叫做懺悔?這一點意思希望真正發心修學的同學們,你想在這一生當中真正能夠得到一心不亂,證得明心見性,與諸佛菩薩同樣的境界,那一定要認真的修學。要懂得佛法真正義理之所在,依據這個理論與方法修正我們自己身心的行為,這樣才能夠達到我們預期理想當中的目標。再看底下經文:

  【善知識。既懺悔已。】

  這個懺悔說『既懺悔已』,就是真正達到了懺悔的目標;換句話說,我們三世的罪業消除了,現在身心已經得到清淨了,這叫「既懺悔已」。而不是在佛菩薩面前照前面幾句話念一念,我們這個就懺悔了,不是的,那個是沒有用處的。而是什麼?而是要真正把文與義我們全都能夠做到,心理、行為、境界完全是一致的,世俗人講表裡一如,這個才叫做懺悔已。

  懺悔之後,也就是說罪業消除,身心清淨了,底下一個要緊的工作就是要發願。願是行門的先導,它領導你修行。願也就是世間人所講的志願,人不可以無志,人要無志,他一生當中他沒有方向、沒有目標;換句話說,他就是一事無成。人生在世間,他有志向,換句話說,他有他奮鬥的方向,有他奮鬥的目標,必定能夠建功立業。學佛也是如此,所以首先要教給我們發願,願就是立志。說到願,這個也是無量無邊的,無量無邊的誓願不外乎四弘誓願,四弘誓願可以說無量行願的總綱領。底下大師教給我們這個發願,也不外乎這麼一個道理。請看經文:

  【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。】

  『弘』是弘大,『四』是四種。

  【各須用心正聽。】

  這個地方的『正聽』跟佛經裡所講的諦聽也是一個意思。換句話說,你們聽了不能夠錯解了意思,就叫「正聽」。

  【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。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。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。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。】

  這四句就是四弘誓願。而大師在此地所說的這幾句話,是指的自性四弘誓願。平常這四願是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意思跟這四句是相彷彿的。大師在這裡特別強調『自心』、『自性』,加上這樣的字樣。加上這個字樣這是有很深的意思在。這四句話怎麼解釋,底下經文有,大家來看。

  【善知識。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。】

  這是說,你們大家的意思還不都是這麼說『眾生無邊誓願度』?

  【恁麼道。】

  這句話就是現在說的「這麼說」,就這個意思,這麼說。

  【且不是惠能度。】

  所以是佛不度眾生,眾生一定是自性自度。在《頓悟要門論》裡頭也這樣說,「眾生自度,佛不能度」。佛要是能度眾生,諸位想想,佛大慈大悲,豈不把我們眾生都度盡了!所以必須要曉得,佛不能度眾生,佛只能把這些道理、方法、境界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,這就是佛對我們的恩德,這就是佛對我們的幫助。如果我們對佛所說的這些理論、方法、境界都能夠信得過,深信不疑,我們願意依照佛的理論、方法來做,這就是佛對我們的保佑,這就是佛對我們的加持。除此以外,佛不能夠把我們的罪業消除、把我們的果報赦免,這是他做不到的。

  因此佛只是站在教學、指導的地位上,真正的成就是要靠自己的努力。就跟世間學校的教學是相同的,老師再好,不能夠代替學生來考試;老師再好,不能把老師的智慧、技能給學生,這是他做不到的。學生要開智慧、要得到技能,一定要靠自己努力。老師充其量只能夠說是,他有很好的教學方法,而這個方法能夠給學生啟示,使學生能夠開悟、能夠獲得技術能力。成功還是學生自己,是學生自修、自習、自己成就,不是老師給他的成就。佛教化一切眾生跟這個道理完全相同。所以能大師在此地說,不是惠能度你,是你自己度自己。

  度眾生要曉得,首先我們要明瞭眾生兩個字的講法。眾就是眾多,生就是現起,眾多因緣現起的形相就叫做眾生。從我們本身上來說,我們的思想很複雜、我們的妄念很多,很多這些妄念思想的現起就是自心眾生。你看這個地方,叫我們度眾生先要度自心眾生;換句話說,修行先要成就自己,然後才能夠幫助別人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底下講:

  【善知識。心中眾生。】

  太多太多了,不勝枚舉。六祖大師舉出幾條,叫我們從這幾條裡面舉一反三,聞一知十,曉得我們自心眾生是什麼,如何來度我們自心的眾生。

  【所謂邪迷心。】

  『邪』是不正,『迷』是迷惑。

  【誑妄心。】

  『誑』是自大、誑妄。

  【不善心。嫉妒心。惡毒心。如是等心。盡是眾生。】

  這是舉幾個例子來說。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這個心,說不盡,千千萬萬,無量無邊,這就是我們自心的眾生。這些自心眾生障礙了我們的清淨心。能大師在前面說過,清淨心的樣子是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清淨心裡頭沒有邪迷,也沒有誑妄、也沒有不善、也沒有嫉妒、也沒有惡毒,它一樣都沒有,那個心是真心。這些眾生心都是妄心,我們要把妄心斷除掉,就是度自心眾生。

  【各須自性自度。是名真度。】

  『各』是你們大家,你們每個人都有這許多妄想心,而這個妄想心的斷除是要靠你們自己努力。剛才說了,這一樁事情誰都幫不上忙,所以說『各須自性自度』,這是真度。你要是說別人、佛、祖師來度你,那是假的,那不是真的。「自性自度」是真度。什麼叫做自性自度?底下說:

  【何名自性自度。】

  大師也舉出幾個例子,教給我們『自性自度』的方法。

  【即自心中邪見。煩惱。愚痴眾生。】

  這個起來了,怎麼辦?

  【將正見度。】

  這是很重要的方法。這個邪、正的標準在哪裡?我們一定要曉得,六祖所傳的法門是最高的修學方法,他的對象是對上上根人所說的。就是以前面講到淨土這個問題,曾經有人向我提出這個問題來,他說六祖所講的淨土與西方淨土是不是有牴觸?諸位要曉得,祖師在前面曾經說過一句話,就是他對印宗法師所講的,佛法是不二法,二就不是佛法。如果我們根據這個原理原則,假如祖師說的這個淨土與西方淨土是有牴觸,那就是二。二,那都不是佛法,西方淨土也不是佛法,《六祖壇經》也不是佛法,對不對?由此可知,他所講的淨土與西方淨土是一不是二。

  為什麼他們說的不同?諸位要曉得,佛說西方淨土,他的對象是上、中、下三等根性的人完全包括在其中,所以講三輩九品、講帶業往生;而六祖大師講的這個淨土是西方淨土三輩九品裡面的上輩,三輩當中的上輩,九品裡面的上上品,他只講那一個階段,中輩以下的他不講,上上品以下的他也不講。這與大師門庭就相應了,因為他這個門庭,他的對象是接引上上根人。諸位如果懂這個意思,他所講的淨土與西方淨土是一不是二。可見得六祖所講的是真正的佛法,不二法門。今天在此地講自性自度的方法。『正見』,與清淨、平等、慈悲相應的這個心就是真心,這種見解就是「正見」。如果我們說得粗顯一點的來說,就是所謂是理智與感情,感情是迷、是邪,所以說感情用事,理智是正、是真、是覺。

  【既有正見。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眾生。】

  智慧現前,理智現前,唯有理智才能夠破除愚迷的見解。

  【各各自度。邪來正度。】

  這個邪思起來的時候,我們用正知見把它換過來。

  【迷來悟度。愚來智度。惡來善度。如是度者。名為真度。】

  這一點我們在這裡做一個總結。先要曉得修行這兩個字怎麼講法。修行是修正行為,諸位千萬要把這個名詞搞清楚。行為包括了三大項,我們身體的造作是身的行為,古人所謂叫修身,修正身的行為;口,言語,言語要是不正當,我們把它修正,這是修正語業的行為;再就是心裡面的念頭,我們這個念頭裡面如果想一些不正當的,起不正當的念頭,這是錯誤的,我們也要把它修正過來,這是修正心理的行為。由此可知,行為用這三大綱領全都包括了,心理行為、言語行為、身體一切造作行為,全都包括了。所以這個修行就是修正行為。

  修行必須要力行踐願,踐是實踐,願就是指四弘誓願;換句話說,四弘誓願就是我們修正行為的標準。我們努力把這四願做到,我們的行為就正了。所以說以正來度邪,以悟來度迷,以誠懇來度誑,以信來度妄,以悲,就是大悲心,來度不善,以歡喜、以喜心來度嫉,喜就是隨喜功德的喜,以捨來度妒,以善來度惡,以慈來度毒。所以這些邪知見的反面就是正知見。

  這是六祖指示我們,「各須自性自度」才是真修行,真度眾生。要先度自性眾生,而後才能為他人做增上緣,就是幫他。幫別人還是要教他「自性自度」,這才叫真度,這才叫真正修行。所以佛法不依靠佛菩薩,佛法不依靠神明,佛法一切都要依靠自己,這是佛法與世間一切宗教不相同的地方。有人說我們佛法裡面講懺悔,好像與其他宗教裡面所講的沒有兩樣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從表面上看似乎是沒有兩樣,其實它這個精神完全不相同。諸位剛才聽了六祖大師講懺悔法,你就了解。佛法的懺悔是著重在「後不再造」,這叫真懺悔,是要靠自己,宗教裡面的懺悔是希求神明來赦他的罪。

  我過去在學校念書的時候,我在基督教裡頭有兩年,那時候我在南京念書。可能這些牧師對於教義也不十分太高明,他就給我說,信了上帝,無論造什麼罪業,上帝都能夠赦免,將來都能夠升到天堂;假如不信上帝,你在世間無論做什麼好事,還是要墮地獄,還是不能到天堂。我聽了這個話我就很不順耳,覺得這個事情太不公平了。要照這樣說,那我要信了上帝,我在世間可以無惡不作,一切罪業上帝都能夠把我赦免了,我將來還能夠升天。所以我想,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,上帝豈不是等於黑社會的頭目了?天堂豈不是變成罪惡的包庇所了?這個地方我不去,他請我去我也不去,在我想,世間一個正人君子所不齒的這個所在。我這個見解是如此,他們那些傳教師聽了之後也無話可說,只給我一個批評,說我太頑固了。你們諸位想想,我是不是太頑固了?是我太頑固還是他太頑固?

  這就是說明了佛法的懺悔、佛法的修持的確要靠自己。所以它不是宗教。宗教是有依賴性的,佛法裡面沒有依賴。就是淨土法門,雖然提倡的是「二力法門」,可是決定性還是在自己。你自己不努力,阿彌陀佛也幫不上你的忙。這是與世間宗教的確是不相同。我們再看底下。這四弘誓願裡面,這幾句是很重要的,這第一段要緊,所以說得比較詳細。下面三願有前面這一願做基礎,這就好說了。

  【又煩惱無邊誓願斷。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。】

  這是教給我們度煩惱的一個原則。『煩惱』,前面跟諸位說過,無量無邊的「煩惱」,我們要是把它歸納起來,一共有二十六類。像《百法明門》裡面所講的,這是天親菩薩把它歸納為二十六類。二十六類還可以歸納,再歸納,歸納為六大類。這個六大類,我們通常稱之為根本煩惱。貪、瞋、愚痴、傲慢、懷疑,疑是什麼?對於聖教,佛菩薩的正教,他懷疑,他不能夠相信、不能夠接受,這個是大煩惱。最後一個就是惡見,所謂是邪知邪見,一切錯誤的見解包括在這個裡面。這六個根本煩惱如果再歸納,則歸納為貪、瞋、痴。所以貪瞋痴稱之為三毒煩惱。如果你嫌這三條還多了,把它歸納到一個字,這一個字就是「貪」。由此可知,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從貪心裡面生出來的,貪是大根大本。

  所以菩薩法它也是有六大綱領,這六大綱領當中第一個就是布施。布施的目的就是度貪煩惱的,貪是自心煩惱,布施就是度自心煩惱唯一的一個法門,這個法門實在是妙絕了。所以菩薩修布施,絕不是對眾生有什麼恩惠,我以財、我以什麼送人、供養別人、幫助別人,看到別人很苦、很可憐我幫助他,不是的,那是附帶的目的。真正的目的是什麼?是度自己根本的煩惱,就是自己的這個貪心。我們無始劫以來,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無有超出的機緣,都是被這個貪煩惱害了我們。要不是佛給我們說明,我們怎麼會曉得?佛給我們說得這麼清楚,我們聽了之後想一想,是不是,對不對?如果是的,如果是對的,我們能夠肯定他,那我們就恍然大悟了。我們本來是佛,現在為什麼變成罪苦的眾生?我們吃的什麼虧,上的什麼當,受什麼害?追究其根本原因,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。

  一覺悟之後,那我們就得想方法把這三種煩惱斷掉,把它改過來。所以佛提出這個辦法,戒定慧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用這六種方法來對治我們六種根本煩惱,使我們恢復本來面目、恢復我們清淨心、恢復我們大自在,這個就是佛法的教學。所以自性般若智慧要不能現前,我們的煩惱就不能斷盡。由此可知,布施的目的在哪裡?目的是開智慧。布施就是捨,把一切都放下。因為你心裡面有一物,就是你心裡頭有堵塞,你的本性、你的智慧就不能流通,就有了障礙。把所有的堵塞統統排除掉,你的本性、你的智慧完全沒有障礙,恢復了自由自在,這個時候盡虛空遍法界,所謂是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修學目的是在這個地方。所以布施的確是自利,不是利他。要是說利他,那他得的好處實在是太不足為道了。我們自己能夠破除一分貪心,這個功德無量無邊,十方諸佛菩薩都稱讚不盡。這個地方虛妄的思想就是指自私自利、貪瞋痴慢,就是這些思想。

  【又法門無盡誓願學。須自見性。常行正法。是名真學。】

  這個『法門』無量無邊,這個地方我們要分兩個層次來說。『見性』了,那是『真學』,那是沒有話說。「見性」在什麼地位?這要說起來就像大經裡面所講的,圓教初住菩薩以上的,這是「真學」。在我們淨土法門裡面講,得理一心不亂以後,他這個境界跟圓教初住菩薩是相等的。如果還沒有證得圓教初住以前,我們這個真學只能夠講接近真學,而不是純真的。如何才接近?那就是不離開老師,自己沒有見性不能離開老師。老師是誰?老師是釋迦牟尼佛,這是我們學佛的人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,這是我們的老師。老師現在不在了,老師雖然不在,可是釋迦牟尼佛在滅度之前曾經有遺教告訴我們,這就是四依法,依法不依人。法是什麼?經典。老師當年教誡學生,這些教材就是經典,還保留到現在。我們能夠依據這些教材,就如同老師在我們身邊一樣,所以我們不能離開教材。

  但是教材雖然是擺在我們身邊,如果沒有人指導,我們還是不得其門而入。縱有人指導,我再給諸位說,如果你的善根福德要不夠,依然是不得其門而入。什麼叫善根?善根是智慧,你一聽了之後,你就能相信、你就能理解、你就能歡喜,這是你的善根。沒有善根的人聽了怎樣?他聽了不懂,或者聽懂了,他不相信,這是善根不夠。什麼叫福德?福德是你一下覺悟了,信了,理解了,你就下定決心,我要這樣做、我要這一生成佛、我要得大自在、我要超越生死輪迴,這是你有福。所以善根是從解上說的,一下明瞭、一下懂了;福德是從行上說的,你下定決心自己要幹,這是你的福。諸位要曉得,真正具足善根福德的人不多!所以善根福德具足,又有這個因緣一下遇到了佛法,這個人在一生當中沒有不成就的;換句話說,他決定成就。

  這個意思我們在前面也曾經說過,這是不離開經典,在今天講是不離開經典,每一天我們讀誦大乘。如果有一些同參道友常常在一塊討論大乘佛法,因為在討論的時候,在講解的時候,天天都有悟處,每一天都能夠把意境提升。這個意境提升,拿現在的話說,就是我們精神生活的提升,是我們精神生活上一天一天的美滿、一天一天的幸福,這是真正離苦得樂。到大徹大悟了、明心見性了,這個時候起心動念、一切行為無有不正。為什麼?都與心性相應。所以這個時候叫真學。像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下修學,那是接近真學,跟著老師。到自己智慧開了,明心見性了,離開老師那個地方出去參學,從初住一直到等覺、到成佛,經歷四十一個階級,功德圓滿,這四十一個階級這是真學。我們讀《華嚴經》,特別詳細的是《四十華嚴》,就是講見性,『常行正法』,是真修行。再看四弘誓願後面的這一條:

  【又無上佛道誓願成。既常能下心。行於真正。離迷離覺。常生般若。除真除妄。即見佛性。即言下佛道成。常念修行。是願力法。】

  這幾句裡面,大師教給我們,你既然能夠時常下心,這是說我們在社會上接觸一切的大眾,待人接物,我們必須守禮。禮這個字,在《禮記》裡面有一個定義說,「夫禮者,自卑而尊人也」。這個自卑不是說我們有自卑心,不是的。這個自卑當作什麼講?當作謙虛講。無論對什麼人,我們自己要謙虛,對別人要恭敬,正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講「禮敬諸佛」,接著「稱讚如來」,禮敬、稱讚。

  六祖大師在此地說,我們要想修無上的佛道,從哪裡修起?『常能下心』,這個「下心」就是自卑而尊人,自己謙虛,禮敬別人。『行於真正』,什麼叫做「真正」?這個真正得有個標準,底下這幾句話就是真正的標準。迷對覺說的,覺是對迷說的,所以這是二邊。二邊,這就不是真、也不是正,所以必須迷覺雙離,二邊不立,中道也不存,這個時候佛性就現前了,所以說你就見性了。見性就叫做成佛,禪家所謂講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就叫真成佛。換句話說,佛決定心裡頭清淨。如果心裡面存著有迷、有覺,這個迷覺是二邊,那他就不是真正的覺,他的心行就不真,心行也不正,這是我們應該要記住的。

  所以六祖在此地說,覺迷都要離。通常我們講凡夫,我們要離迷,學佛我們要求正覺。從這個地方就曉得,離迷是對的,求覺是錯誤的。為什麼?因為你要求覺,這個求覺就是迷。諸位要曉得,迷要是去了,覺也沒有!覺無非是對迷所說的而已,這個是二邊建立的。譬如講凡夫與佛,離開了凡夫,佛也沒了。你要是說,我現在離開凡夫,我成了佛了,這個話是顛倒的,決定是錯誤的。為什麼?佛與眾生是二邊,沒有眾生,哪有佛?沒有佛,哪有眾生?二邊建立的。所以真正的正覺一定是二邊都離開,六祖前面講「本來無一物」,你這個心裡頭覺迷都沒有。覺是一物,迷也是一物,一物都沒有。

  這個時候『常生般若』,你心地清淨,清淨心所起的作用就叫做「般若」。般若不是別的,就是清淨心起作用而已。『除真除妄』,六道凡夫是妄,佛菩薩是真,真妄都不立,真妄也是二邊,有了一邊你就不能見性。所以二邊都要離開,這才是真正的成佛。末後這一句是大師勸勉我們,要『常念修行,是願力法』。這是大師所講的四弘誓願這種方法,這種功德力用的法門,這叫發願。有了願,這就開始修行,正式開始修行。諸位記住我前面跟大家講的比喻,我把這個比喻作航海,傳香就好比告訴你寶所,五分法身是這個意思;懺悔就好比叫你準備,把這個船隻修補修補,修理修理;這個發願就好比是把方向、把羅盤定好,航線要把它搞清楚;傳授三皈是開船了,可以往前進了,現在就是正式修行了。開始修行是從三皈修起,這個意思太圓滿了。我們再想想看,佛門裡早晚功課是以三皈為主,這個意思多麼深重。

  【善知識。今發四弘願了。】

  真正發了四弘誓願,等於說是你這羅盤方向統統位置都定好了,可以起船,可以開船走了。

  【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。】

  這一段希望同修們要特別注意,為什麼?大多數的同修們你們都受過三皈依,如果你要不曉得三皈依的意思,你只是形式上受了,實際上沒有受。因為你不懂三皈的意思,你只形式、口頭上念了一念那個詞句,心行完全都沒有改變,這不叫皈依。口頭上皈依,你的心行沒有皈依,所以這個不算皈依。我們懂得三皈的意思,能夠真正照這個理論方法去做,這才叫皈依。皈是回頭的意思,依是依靠,所謂回頭是岸。皈是什麼?我們從前一向都是愚、都是迷,心行一些造作都是邪、都是惡,我們要從愚迷邪惡裡回頭。回頭之後,我們從此以後這個心行依靠什麼?我們要依靠佛法僧三寶。佛法僧三寶是什麼?祖師在此地給我們說得很清楚,請看經文:

  【善知識。歸依覺。二足尊。歸依正。離欲尊。歸依淨。眾中尊。】

  『覺』就是佛,『正』就是法,『淨』就是僧,所以佛法僧就是代表覺正淨。六祖大師怕我們看到佛法僧這三個字起了誤會、起了執著。皈依佛,你就依靠佛菩薩,泥塑木雕的佛菩薩起不了作用,你要是依靠它,一切都壞事了;皈依法,法寶經典,你要依靠它,好了,你死在字裡行間。你念書的時候,孔子公的學生,食而不化,念書念成書呆子;你念佛經,如果不解其中的義理,也食而不化,死在字裡行間,你變成佛呆子,你學的是死佛法,那就壞了。你要是皈依僧,僧是什麼?僧是出家人,出家人如果他有修、有證,那你跟他算不錯,他是個好老師。如果他沒有這個修為,是一個很普通的人,他自己對於教理都不通,對於修行方法都不明瞭,你要是依靠他,那就壞了。那就是古人所說的以盲引盲,他是個瞎眼睛的人,你也是個瞎眼睛的人,你去依靠他,哪有不走錯路的事情?所以大師在此地完全用這個意思,而不用原來的文。

  佛就是覺的意思,『皈依覺』,從今以後,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覺而不迷,這就是皈依佛。『二足尊』,這個二是什麼?後面也有說明,福慧二足尊,你有智慧、你有福報,為什麼?你在一切境界上覺,不迷,這叫皈依佛。『皈依正』,「正」是什麼?正大光明,堂堂正正。我們存心、待人、接物、辦事,正而不邪,『離欲尊』。諸位要曉得,這個正,你看看為什麼叫「離欲」?有欲就不正。欲是什麼?私心、欲望。我們日常待人接物存一絲毫私心,有一點欲望,就不正。老子也說,「無欲則剛,有容乃大」。什麼叫大?能夠包容,這是大;什麼叫剛?沒有欲就是剛。我們能夠將世間五欲七情都捨離,那你的心行無有不正。這個就是皈依法的意思。皈依僧,僧代表什麼?僧代表六根清淨,一塵不染,所以在廣大群眾裡頭,這種人是最尊貴的。不是說他有財富是最尊貴的,有地位是最尊貴的,不是的,真正尊貴是他六根清淨,一塵不染,叫你一看到這個人,神仙中人。所以人一看到,心裡面就非常的羨慕、非常的愛戴,大眾當中最尊。你看這三句話把這三皈依的真正意思說出來了。

  所以我們每天早課把三皈依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提醒我們這一天,我們的心行、我們的思想行為是不是覺而不迷、是不是正大光明、是不是清淨無染?提醒我們。晚上做晚課的時候三皈依,是檢討、檢點我們,這一天是不是覺了、是不是正了、是不是清淨了?這叫做早晚課,這是真正的佛弟子!如果我們一天到晚還是迷惑顛倒、還是自私自利、還是染污不淨,那你早晨這個早課、晚上這個晚課,豈不就是欺騙佛菩薩又欺騙自己?這種早晚課叫什麼?叫自欺欺佛菩薩,罪過無量無邊。這是佛弟子,無論是在家、出家,都要明瞭三皈真正的意思。三皈是我們修行的起步,從起步一直到成佛,天天都不能離開;換句話說,三皈是無量無邊修行法門裡面的總綱領。等覺菩薩每一天早晚也要做早晚功課,早晚功課裡頭還是離不了三皈依。可見得這個三皈依是從初學一直到成佛整個的總綱領。下面大師就這三句來給我們解釋。

  【從今日去。】

  從現在起。

  【稱覺為師。更不歸依邪魔外道。】

  為什麼?邪魔外道都是迷而不覺,佛菩薩是覺而不迷,更要緊的是要依自性覺、自性正、自性淨,這個叫自性三寶,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。

  【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。】

  證明我們自己的確是皈依三寶,我們從迷、從邪、從染裡頭回過頭來了,我們現在這個心行的確是依覺、依正、依淨,這個就是『自性三寶常自證明』。

  【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。】

  這是比什麼都重要,這叫真皈依。

  【佛者。覺也。法者。正也。僧者。淨也。】

  所以學佛的人家裡面都供有佛像,我們一看到這佛像,它就提起我們一個念頭,覺不迷;我們看到經典,立刻提起念頭,正不邪;一看到出家人,不管他是真出家、是假出家,不管他守戒不守戒,這個無關緊要,一看到出家人,馬上就想到六根清淨,一塵不染,是我自己的事情。他六根淨不淨與我不相干,他六塵染不染與我也不相干,我只一看到這個相馬上就提起來,我自己要六根清淨,一塵不染,這叫三皈依。可見得這個三寶功德無量無邊。如果有一個人,這個人對你非常好,一天到晚「你要覺悟,你不要迷,你要正,不可以邪,你要清淨」,天天跟你講,你煩不煩?你會厭煩的。擺著這些形像在此地,這個像又塑得很美,看不厭,又能夠提醒自己覺悟,真正清淨不染,這就是佛法教學的藝術。它不用言語,用形像來代表,叫你一看到就曉得這個意思,就提醒自己,這是佛門裡面造像的真正意義之所在。

  【自心歸依覺。邪迷不生。】

  『邪』是講邪知見,錯誤的思想;『迷』是對外面境界的真相一無所知,被外境所迷。「邪」是講自己的內心,自己的錯誤的見解,「迷」是指被外面的境界所迷。如果你自心要覺悟的話,不會迷,邪迷就不生了。這個境界也是非常之廣泛,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舉了兩句話,我們要真正皈依覺,應該怎麼做法?

  【少欲知足。能離財色。名二足尊。】

  所以一個學道的人,一切物欲裡面,財色是兩大關,要能夠離。你要是能夠離財,你的福就滿了;你能夠離色,你的智慧就圓了。這個『二足尊』,「足」是滿足,就是福也滿足了,慧也滿足了,這個叫「二足尊」。二足尊真正能做到的,這是如來在果地上,所以我們稱佛為二足尊,就是智慧、福德都圓滿。他怎麼能夠圓滿的?就是他能夠離財、離色。由此可知,貪財的人沒有福報,貪色的人沒有智慧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而福與慧都是我們本性本來具有的功德,而且這個福慧是人人平等的。現在為什麼不平等?就是被貪財、貪色兩種邪見迷惑,把你本有的福慧障礙了,使你本性所具有的福慧不能夠圓滿現前,道理就在此地。所以佛法教我們修行,第一就是要皈依佛,就是要依覺悟的心,斷財色這兩大障礙,恢復我們自己本性福慧的圓滿。這是講到皈依佛的功德利益。

  說到這個地方,我想到一個笑話。大概在十年前,這時間相當久了。有一年我在台中,李老師給我說一樁事情,他說有幾個外國的佛學學者到台中,慕名去拜訪他,跟他討論佛法。李老師跟他們說一些佛法,這些外國人都搖頭。李老師也不懂英文,通過翻譯,這些聽的人看樣子好像不以為然。李老師就請教他們,請教他們的佛法,他們說的這個佛法李老師也不以為然,所以大家談得不是很愉快。於是李老師在無可奈何之下就提出幾個問題來請教他。看到他帶了一些書,就問他帶的是什麼書?他說我帶的是佛學字典,是英文版的佛學字典。李老師說好,這個我們就有話題了,他說我請問你,二足尊怎麼講法?於是乎他就把這個字典翻出來了,翻出來了就答覆他,「二足尊就是兩隻腳裡面最尊的」。李老師笑了一笑,好,我們不要談了,你的佛法到此為止。我們就曉得了,完全是依文解義,看到二足尊,不錯,兩個足,兩個足裡頭最尊的。所以這就講到英譯的經典裡面,那就不曉得有多少錯處了,連這麼一個平常的名詞都被誤會。

  這個足不是兩隻腳,這個足當滿足講,這個二是指福慧。福慧最圓滿,是在一切福慧當中最為尊貴,它都圓滿了,是說的這個意思。所以西方人學佛,的確沒有中國人福報大。就是今天這些從事於翻譯,介紹佛法到西方的這些人,有許多人對佛法教義不通,僅僅在文字上能夠了解一些,望文生義,把經典裡面許多的名相都錯解了。這些人先入為主,譬如講二足尊,他認為是兩足當中最尊的,他認為這是對的,我們要跟他講這個是不對,這是福慧二足尊,他還要懷疑,他還會不贊成,還會說我們說錯了,這個就是談不攏的所在。所以西方人到什麼時候才能真正接受佛法,恐怕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。那就是他要真正能夠相信中文所譯的經典是有價值的,必須他對於中文經典生起清淨的信心,虔誠恭敬心,而後虛心的來求教,那他可能從我們中文經典才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意思。再看底下經文。

  【自心歸依正。念念無邪見。以無邪見故。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。名離欲尊。】

  這是解釋『正』,什麼是「正」?去了私,心就正了。凡是人心不得其正就是有私心,有人我的執著、有貢高我慢、有貪愛這些執著,這個心就不正。在佛法的標準,所有的邪見都是從我法兩種執著生出來的。所以我們要找根本,煩惱的根本我們找出來,它從貪心起來的;邪見的根本,從我執上生起來的,從法執上生起來的,所以執著這個身是自己,執著這個身是我。殊不知身不是我,我不只這個身。如果說我就是身,未免太小看了自己。另外再執著一切法是有的,而不曉得一切諸法,像《金剛經》所說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這是說明法不是實有的。你執著人我、法我,都認為是實有的,你這個見解哪有不錯誤?這兩種根本錯誤的見解,如果不能夠改正過來、不能夠把它消除掉,縱然讀佛經、縱然諸佛菩薩當面給你講佛法,你也聽不懂、你也不能夠接受。為什麼?邪見障礙了正見。所以我們要想皈依正,那就要學像佛在《金剛經》上對須菩提所說的,一定要破除四相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我們的知見才能得到正。第三這就是皈依僧。

  【自心歸依淨。】

  『淨』是清淨,不染。

  【一切塵勞。】

  『塵勞』是代表一切煩惱。

  【愛欲境界。自性皆不染著。名眾中尊。】

  一切塵勞煩惱統統都不染,所顯出來的相是清淨心中法喜充滿。大家讀過《論語》,實在講,孔子在我的眼睛裡面與佛菩薩沒有兩樣。《論語》裡面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把它的宗旨說出來了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。學就當作覺講,諸位看看《說文》,「學者覺也」,這與三皈依是一樣的意思。所以孔子的《論語》一開端第一句話就是佛家的三皈依。學而時習之,時習是什麼?把你的正覺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使你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,念念都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,這心裡面不亦悅乎。悅是什麼?是快樂。這個快樂是從內心生的,不是從外面刺激的,不是從外來的,是從內心生的,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法喜充滿,自得其樂。

  孔子這個境界與佛菩薩的境界有什麼差別?一樣的境界。所以我讀《四書》就跟讀《華嚴經》沒有兩樣,一樣的受用。《華嚴》說得詳細,可以說是詳細的《四書》;《四書》可以說是略本的《華嚴經》,簡略的《華嚴經》,其味無窮。自己能夠深深的契入那個境界,這是講自性不染,這是『眾中尊』。到這裡,三皈依給我們解釋完了。

  【若修此行。是自歸依。】

  我們照這個意思來修正我們自己身心行為,這叫『自皈依』,叫三自皈。

  【凡夫不會。】

  這是說一般人誤會的,愚迷之人不曉得這個道理,像一些雖然早晚做功課,都打三皈依,可是他們的心行依然是迷惑顛倒,是邪念不斷,一天到晚在一切境界裡染污執著,生無量無邊的煩惱,這個就是錯誤。這個不叫學佛,學佛是學覺,他是學迷惑顛倒,所以那叫迷信,這個是很大的錯誤。六祖在此地說,『凡夫不會』。

  【從日至夜。】

  就是從早到晚。

  【受三歸戒。】

  講受的三歸五戒。

  【若言歸依佛。佛在何處。】

  佛在哪裡?

  【若不見佛。憑何所歸。】

  佛你都沒有看到,你皈誰?

  【言卻成妄。】

  那你講皈依佛就是打妄語,佛在哪裡你根本不曉得。你擺個佛像在那裡,佛就在那裡,那不算數,泥塑、木雕、彩畫的形像那做不了數的。所以你說皈依佛,這是妄語,這是沒有意義的。

  【善知識。各自觀察。莫錯用心。】

  這幾句話是大師苦口婆心。我們學佛,對於佛的真實義一定要理解,不可以錯會,不可以迷信,不要錯用了心。

  【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。不言歸依他佛。自佛不歸。無所依處。】

  這個『自佛』就是自覺,『自皈依佛』就是自己皈依自覺。別人覺悟了,他覺悟是他的,他的覺悟不能破我的迷;一定要自覺,自覺才能夠破自己的愚迷,這很重要。今天有幾個人曉得這個道理?他為什麼不曉得?他的煩惱太重了,他的欲望斷不了,他心裡面所想的都是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他怎麼能夠見道?怎麼能夠看得懂經裡面的真實義?雖然佛法的真實義就擺在你面前,你也看不懂。甚至於說,我講給你聽了,你在座位上在那裡點頭,好像是聽懂了,其實你離開講堂又被五欲六塵迷了,名聞利養還是放不下。換句話說,你還是沒有皈、沒有依,你依然是迷惑顛倒的眾生,你沒有皈依處。這個沒有皈依處,這種人很可憐,就好像一隻小船在大海當中,沒有方向,隨風漂流,你想想看,這是多麼危險?有皈依處的人,這個人幸福,為什麼?他航行有方向、有目標,一天一天接近他的目標。

  【今既自悟。各須歸依自心三寶。】

  這是六祖給大眾們開示說,現在你們在此會中,聽了祖師這一番開示之後,自己明白這個道理,通達這個理論了,這就是自悟。悟了以後,最要緊的是要『皈依自心三寶』。《頓悟要門論》裡面說,心就是佛,不可以以佛再去求作佛,那就錯了,那就像《楞嚴經》裡面所說的,「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」。我們追究根本無明從哪裡發生的,從什麼地方來的?佛將這個原因告訴我們,那就是一般人不明瞭究理,將心求心,將佛求佛,頭上安頭,這個就是無明。心就是法,不可以將法去求法;心就是淨,淨就是僧,不可以將僧再去求僧。所以佛在經上常講,「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」。身口意三業清淨就是佛出世,佛出現在世間了;三業不清淨,就是佛滅度了,佛不在世間了。經論、語錄說得多麼的明白、多麼的清楚,我們讀了為什麼不覺悟、為什麼不認真的去修行?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,不是欺騙人的,句句話是真實的,事事物物也是真實的。真實就是寶藏,需要我們自己認真的修為才能夠獲得。

  【內調心性。外敬他人。是自歸依也。】

  這兩句話是總結,也是修三皈依最重要的一句開導。也許諸位要問,這兩句話是不是對初學的人來說的?諸位要曉得,如果你只以為這兩句話是對初學人來講的,那你就錯解了。這兩句話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全是這一個形相,修行的樣子、修行的形相就是如此。在內,調順自己的心性,將迷調成為覺、將邪調成為正、將不淨調成為清淨,這就叫做內功;外面,對一切人一律平等的恭敬,沒有差別。所以這是從平等心、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一切恭敬,這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給我們講的禮敬諸佛。諸佛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哪一個不是佛?《華嚴經》裡面講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範圍更大了,不但一切有情眾生,連無情的眾生都包括在其中。所以我們要修禮敬,禮敬是從根本到圓成佛道一時一刻都不能夠離開的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