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 (第十四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9-023-0014

  請掀開經本,第二卷,第二十面,倒數第二行,從第十段看起:

  【念即是觀,觀即是念。當起心動念時,除去分別心,依佛之方法,向內思惟,此為念無念。念佛亦然,久久相應,即能無念,即是覺、正、淨。】

  這一段裡面有很深的境界,要細心去體會。宗門教下修行的總綱領,叫作觀,也就是觀照,用這個觀照的功夫。淨宗這是用念,念佛。淨宗的念跟宗門教下的觀,實在講是無二無別,名詞不一樣,功夫境界實在講是相同的。下面這就說出來了,無論是觀照,無論是念佛,都要在起心動念時,除去分別心,這個是最高的原則,觀照跟念佛都不例外。分別都沒有了,諸位想想,當然就沒有執著了;執著,先有分別,後才會有執著,不分別哪來的執著?如何除去分別執著,這是修行的關鍵。我們都想離分別執著,因為離分別執著,前面跟諸位說過,就離生死輪迴。生死輪迴就是從分別執著裡面生的現象,所以分別執著沒有了,生死輪迴就沒有了。真正想修行的人,真正想成就的人,我想對這個問題一定非常關心,也非常重視。

  底下教給我們,「依佛之方法,向內思惟。」佛什麼方法?就在《金剛經》上一開端表現的方法,也就是說,在日常生活當中。我們平常想的東西太多太雜,都是向外攀緣,想外面的財色名食睡、色聲香味觸法,想這些東西,這叫打妄想,想了以後就執著,這就生煩惱,我們搞這個。佛不是這樣的,佛想什麼?佛向內思惟,內是什麼?內是真心本性,真心沒有妄念;換句話說,他們的本事,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照顧真心,也就是他念這個。他念清淨心、念平等心、念真誠心,這個心裡頭沒有雜念、沒有妄念,他念這個,這叫念無念。

  這個地方的「無念」,要記住,無妄念,不是沒有正念,他有正念,無妄念。什麼是妄念?分別是妄念,執著是妄念,分別、執著是無量無邊妄念的根本。我們在這個經上學到的,我們要想修,從根本修,不要搞這些枝枝葉葉,枝枝葉葉就太多太繁了,向根本上去用功,就是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就沒有妄念了。無量無邊的妄念,統統都沒有了,他從根本上把它拔除了,妄念去了之後,就是正念現前。淨宗好!淨宗這個正念很具體、很明顯,正念是什麼?西方世界依正莊嚴,我們念佛的名號,念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念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,這是正念;念這個,這個也叫念無念,無念是對我們娑婆世界、五欲六塵這個念頭沒有了,無這個念。我們有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念,好辦!比宗門教下用功夫,的確是方便太多了,我們念這個。

  「念佛亦然」,念佛也是這個意思,「久久相應」。這種功夫,要記住三個條件:第一個是決定不能懷疑,懷疑,你的功夫就破掉了,什麼破掉?信心破掉了,願心破掉了,所以不可以懷疑。第二、不能摻雜,不摻雜才精、專精,那個力量就大,產生的效果也就顯著。第三個條件,不能間斷。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只要堅持這三個條件,久久就相應了,時間久了自自然然就相應。相應的樣子是什麼?分別執著沒有了,二六時中正念現前,那個就是相應的樣子。念佛人相應,可以說念念都與西方極樂世界相應,古德所謂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。功夫到這樣的程度,對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自己會有信心,不但有信心,而且你很有把握,這就是功夫相應了。在其他大乘法門,這就是無念,無念顯示出它的正念,就是覺、正、淨。宗門裡面講大徹大悟,大徹大悟是覺;教下裡面講大開圓解,這是正,正知正見;淨宗裡面清淨心現前,淨而不染,這是真實的受用,真實的利益。心不迷了,不邪不染,不染是淨,不邪是正,不迷是覺,這與諸佛菩薩在九法界度眾生生活狀況完全相同。我們看底下一節經文:

  經【何以故?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】

  世尊說話的意思很深,從他措辭這方面,我們能夠體會到。前面是教給我們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於相,接著說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福德明明是有,不是沒有!由此可知,佛法決定是不取非法相,決定不落空,這有福德,福德大了,不可思量。我們看註解:

  【住於境則心不清淨】

  住就是著相、執著。你修布施,你修一切善法,你有分別、有執著,你的心就不清淨。心不清淨,有沒有果報?有!也有福報,有福報不是福德,是福報;福報跟福德不一樣,福德不可思量,福報是很有限的。所以著相修福,福報是很有限的,並不很大,離相修福,那個福德就不可思量。

  【須一無所為方可】

  一無所為就是不著相,心裡面沒這回事,若無其事;事上很認真、很努力的在做,不是不做。雖然認真努力不疲不厭在做,心裡頭若無其事,根本就沒有想這回事情,諸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。我們想學佛,要記住就學他這一點。這一下學,學不來!因為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,總是起心動念,不可能心裡若無其事,還認真努力把事情都做好了,這是我們很難想像得到的這種境界。要慢慢的學,慢慢去體會、去學習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從穿衣吃飯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就在這些地方學,生活當中學。事情要做,天天穿衣服,天天吃飯,學著不著相,學著若無其事,學這個,這才是真正的本事。

  【何故處處言不住】

  《金剛經》這個不住講了很多很多遍,處處都講不住。

  【又處處言福德】

  福德也講得很多;講不住又講福德,好像是矛盾,好像這個意思是牴觸,其實它是相輔相成的。「不住」從哪裡見?從福德裡面見;福德從哪裡見?從不住裡面見。兩邊如果說離開一邊,那一邊也沒有了,這個意思很深很深,要很冷靜的去思惟、去領會。

  【修行即有境界,不是不要境界。】

  像釋迦牟尼佛顯示給我們看的,著衣持缽這是境界,不是沒有境界。我們從早起床,一直到晚上休息,這一天的活動是境界,離開這些境界到哪裡修!託境方能起修,託是依靠,依靠境界我們才能夠修,方能下手。所以前面跟諸位講到,像《華嚴經》上善財童子歷事鍊心,事就是境界,就要在境界裡面去鍊,鍊心。鍊什麼心?真心。從境界裡面把妄心除掉,真心顯露那就成功了,所以不能不要境界。諸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種種的行門,沒有一門是離開事相,沒有,就在事相上下手,就在事相上轉換境界。

  【本經說不住六塵,而《淨土三經》全說六塵。】

  講西方世界依正莊嚴。

  【看似相反,實則相同。】

  初看、淺看好像完全不一樣,一個是什麼都不執著,一個是叫你什麼都執著,好像完全不一樣,其實你要深觀細思,它是相同的。

  【且正可見淨土境界之高】

  實實在在高明!高在哪裡?高在它即相離相。這個地方關鍵字眼就高,我們能不能看出它的高?我們看不出來,我們看得淺,沒有往深處去看。深處去看,才曉得人家真高明!本經世尊說不住六塵,目的在哪裡?在斷貪瞋痴,前面說過,叫你不要執著、不要分別六塵,是為了斷貪瞋痴。淨宗教你一切都執著,目的在哪裡?也是斷貪瞋痴的,這個高明!我們這個世間執著塵相,特別是稀有的物質,物以稀為貴!黃金稀有,大家都寶貴得不得了,用黃金做成首飾戴在身上,覺得很美,貪而無厭,起貪心!西方極樂世界黃金為地,鋪馬路的,鋪馬路的東西,你把它掛在身上,那有什麼好看!西方世界用這個方法來斷你的貪心,教你不用貪,太多太多了,一點都不稀奇,還貪什麼?我們這裡的寶石,那就更名貴、更寶貴了,人家七寶寶石做什麼用?建築材料,蓋房子用的。西方世界的物質,樣樣都太豐富太豐富了,沒人要,那邊金銀七寶就像泥土一樣,泥沙,沒人要!無論什麼東西都非常豐足,豐富滿足,所以你在那個境界裡,什麼樣的貪的念頭起不來,貪的念頭沒有了,瞋恨當然就斷掉了。瞋恨心從哪裡來?貪不到才生瞋恨,貪到了他就歡喜,他怎麼會生瞋恨?所以瞋恨心也沒有了,愚痴也沒有了,樣樣清楚,樣樣明瞭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用六塵來教你斷貪瞋痴,佛在此地教你離五欲六塵斷貪瞋痴,目的不是一樣嗎?他們真是高明,實在是非常高明,一切得其受用,而不起貪瞋痴;貪瞋痴慢,所有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統統沒有了。這個修行環境,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,所以諸佛讚歎阿彌陀佛: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把阿彌陀佛讚歎到極處,這才見到淨土境界之高,高明在這裡。

  我們世間人真的是非常愚痴,對於事實的真相完全不了解,患得患失。沒有得到的,天天在打妄想,在追求、在等待;得到的時候又怕丟掉,那個心真是操勞,患得患失。實際呢?一樣也沒得到,一場空而已,確確實實一樣都得不到。不要說是我們人生短暫幾十年,這幾十年當中我得到了,那是你的妄想,其實就是寶石戴在你手指上,也沒得到!那你就是個聰明人,你真的覺悟了,為什麼?身都得不到,何況身外之物!現在科學發達,人人都曉得,諸位從進到這個講堂,這兩個小時,你離開的時候,你離開的時候絕對不是你進來時候的那個你,不一樣!你還以為進來是這個身體,出去還是這個身體,你迷惑顛倒,沒搞清楚。進來的我,出去的時候,裡頭不曉得多少變化,細胞新陳代謝換了好多,不是那麼回事情!這就說明,你這個身都不可得,何況身外之物,這是真正了解一切法不可得,佛給我們說的是真話。因為一切法不可得,才教給你不要貪著,不要分別、不要執著。

  【觀想極樂世界之六塵,即不住空,由此而脫離五濁之六塵,即不住有。故佛法治心,不重降伏而重轉移。】

  降伏,怎麼能降得住?降不住的。懂得轉變,懂得轉換,轉煩惱為菩提,轉識成智,轉生死為涅槃,轉娑婆為極樂,你會轉那就行了,這是真的。硬是想壓,壓不住!沒有那個道理的。淨宗的法門,就是教我們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依就是此地講的六塵,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,物質環境;正報是教我們觀想阿彌陀佛,觀想觀音、勢至,這是觀正報。你有觀,這個觀就是前面講的正念,淨土宗你這樣的觀想,心裡面常常念著,這是正念,這個不住空。因為念念都念西方世界依正莊嚴,娑婆世界就忘掉了,不再念了,這常講我們這個地方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

  這叫脫離五濁之六塵,我們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,現在我們的環境濁惡到了極處。今天聯合早報有一段報導,這個報導我們看了,真的是寒毛直豎,說明地球這個環境嚴重的污染,舉出十大條。科學家說明,地球上每天有一百多種東西,這個生物絕跡了,在地球上消失了。每天都有一百多種,這還得了?在地球上絕跡了。為什麼會斷絕?生態環境破壞了,沒有法子生存。將來我們人、人口,會不會在這世界上滅絕?實在講很有可能,真的是很可怕的事情,所以全世界的人都在喊環保。誰肯認真去做?都為了自己的利益,不顧別人死活。工業的污染,他賺他的錢,錢是賺了,要從佛法因果上來說,他造的罪業就很重,什麼罪業?破壞地球的生態均衡,讓整個地球上的生物都不能得到正常的生活,你說你這個罪重不重?我沒害人,我也沒殺人,可是你叫人家生活上,有形無形統統受到傷害。誰肯停止?沒有人肯停止!所以這個問題沒有法子制止,再不斷的發展下去,我過去看到雜誌報導的,科學家提出警告,地球上環保要是不能改善,五十年之後這個地球上不適合人類生存,意思就是說人類也跟其他動物一樣,要從地球上絕跡了。五十年不長,我們在座同修,很多你們都見得到的,五十年我見不到了,你們還見得到,這個真的叫要命的問題,沒法子解決,共業所感。

  佛經上的警惕「如救頭燃」,從前我們念這句話是比喻,現在是真的,現在不是比喻,真的是如救頭燃。怎麼個救法?除了念佛求生淨土,沒有第二條路好走。諸位想想看,你有什麼本事能夠超越六道輪迴,能夠解決這個問題,沒法子!所以,許許多多大乘佛法很令人羨慕,我們很想學習,時間來不及了,不是不想學,沒時間!科學家這個警告,五十年他有根據的,他不是隨便說的,我們的光陰只有五十年,哪有時間再去修這些大經大論?老實念佛一門深入,那這段時間是足夠用了,求生淨土足夠用了。念佛、讀誦淨土三經,就是使眾生心轉向佛境之六塵,這就是一個大的轉移。我們現在講移民,我們向西方極樂世界移民,淨宗學會就是西方世界駐在這裡的大使館,幫助你們辦移民手續的。「即脫離五濁之六塵,二邊不著之下手方法,即在此。」這是淨宗古大德常講勝妙方便,最殊勝、最巧妙的方便法。

  【江味農居士極讚淨土,見地精確,令人起敬。語在《講義》卷二,九十三頁第二行。】

  《講義》分量很大,供給專門研究的同修們用的。所以《講義》我們印的分量不多,這次講《金剛經》,《講義》只印三千本,送到此地來的,送了一千本這邊來。經本我們印了一萬本,諸位如果想參考,可以看《講義》的原文,你就知道江居士雖然一生功力都用在《金剛經》上,他對於淨土法門深信不疑,一生的功夫是念佛求生淨土。這樁事情可以說是當然的現象,為什麼?淨宗法門它的當機,實在是上智與下愚最容易成就。江居士四十年在般若上用功夫,的確有超越常人的智慧,因為他有智慧,所以才看出淨土宗的殊勝,沒有高度的智慧見不到。文殊菩薩智慧第一,在華嚴會上,文殊菩薩選擇什麼法門?選擇念佛求生淨土,高度的智慧,選擇這個法門。所以他讚歎淨宗,我們看到是一點都不感到奇怪,是很正常的現象。

  經【須菩提,於意云何,東方虛空,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。須菩提,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,可思量不?】

  底下是須菩提的答覆。

  經【不也,世尊。】

  這是兩番的問答,佛問,須菩提答,須菩提兩個答覆都是:不也,世尊。

  【不也,含有唯唯否否之意,不完全作否定解。】

  這個意思很深,因為前面說,菩薩不住相布施,那個福德不可思量。世尊在此地舉一個比喻,用虛空做比喻,這裡說的是十方,東南西北、四維上下,十方虛空就是平常講的盡虛空遍法界,就這個意思,用虛空法界來做比喻。恰不恰當?非常恰當,為什麼?因為他不住,那個心量沒有界限。他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心量沒有界限,沒有界限它的範圍就是虛空法界;一有分別,一有執著,那就有限,那個圈子就很小。所以這個比喻非用虛空不可,唯有虛空法界才能夠相比。佛問:虛空可不可以思量,能不能想像?不也。這個「不也」,不是說不能,不是說不可思量,不是這個意思,它不是一個肯定的答覆詞,它的意思就是,不能這樣說法,不可以這樣說法,含有這個意思在。不是肯定也沒有否定,不能這個說法。

  【佛說經,隨舉一法,皆賅十方(賅是包含)。蓋佛法皆從無量無邊性海中流出,故重重無盡。】

  這就是為什麼不能用虛空比,道理在此地,虛空的確是大,盡虛空遍法界的確是大,但是還不能比,因為真性比虛空還要大。佛在《楞嚴經》上有一個比喻,佛把真如本性比作虛空,把我們現前這個太虛空、十方虛空,比作一片雲彩。諸位想想看,雲彩大還是虛空大?十方虛空在我們真如本性裡面,就像一片雲彩在太空當中一樣。所以虛空也不是真的,它也是緣生之法,也是當體即空。禪家有所謂粉碎虛空,這個口氣好大,是不是真的?真的,一點也不假。永嘉禪師就講過: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大千世界就沒有了。由此可知,粉碎虛空是地上菩薩的境界,不是普通人的境界。

  【十方非定法,可知一切法均是假名,無有定法可得,所以不可住。】

  道理就在此地。佛所說的一切法,這個道理在《金剛經》後面講到,佛所說的法不能執著,我們可以用它來幫助我們,決定不能執著它。正是所謂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那個法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,也要把它放下,也不能夠放在心裡,何況一些不是佛所說的法,怎麼可以執著?佛所說的法也都是假名,沒有定法可得,無有法可得,所以不可住。譬如佛說的菩提,佛說的涅槃,佛說的佛果,都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不但如來果地上沒有執著,後面舉的例子好,初果證得須陀洹了,他有沒有執著證得須陀洹?沒有!如果有,他就沒有證得,他還著相。佛舉出這個例子,從小乘開始一直到如來地,沒有一個是有執著的。未證法身以前,分別是有,執著沒有,證得法身之後,雖有分別,非常的微薄。

  我們曉得這個事實,自己才曉得應該如何用功,什麼叫真正的功夫,要搞清楚。真正功夫絕對不是我一天念佛兩萬聲、三萬聲,不是這個。你看《壇經》裡面講法達禪師念《法華經》三千遍,他自己認為他念《法華經》三千遍,別人比不上!見到六祖,給六祖頂禮的時候,頭沒有著地,六祖看到了,就問他:「你禮拜的時候,頭沒有著地,你一定有感到驕傲之處。」我們現在講感覺到驕傲,法達就是他感覺得他有驕傲的地方。六祖就問他: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?我念《法華經》三千遍。那不是功夫!三千遍念下去,一竅也不通。什麼是真正功夫?真正功夫是離開分別執著,心清淨了,這是真正功夫。這就說明法達三千遍的《法華經》,他有執著、他有分別,雖然經念得很熟,經義不通,但是不能說他沒有好處,因為他有這個基礎,六祖給他一喝斥一指點,他就覺悟了,他就明瞭、就通達。諸位想想,沒有這三千部的定力,三千部要有耐心,沒有耐心念不完,那個就是修定,沒有智慧;有這個基礎,一點,智慧開了。

  所以我們要曉得什麼叫功夫,真正的功夫,《金剛經》很高明,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點點滴滴,都不要分別、不要執著。一切事要認真、要好好的去做,盡心盡力把它做得很圓滿,心裡面若無其事,沒有分別執著,這叫做功夫,兩邊不著。念佛也不例外,如果你有定課,我早晨早課定了哪些課程,晚課定了哪些課程,要認真去做,一天不能缺。除定課之外,散課,散課或者是誦經或者是念佛,有時間就做,沒有時間就放下,不要緊,散課。也就是說,當我們有工作的時候,我們就把讀經、念佛放下,好好去做事,事情做完了,佛號又提起來了,這就叫不間斷,與不間斷那個意思相應。所以不間斷不是叫你在事上一天到晚都不間斷,那你就不能辦事了。我們在工作當中,許多工作是需要思考的,需要思考,思考當中不能夾雜著佛號,不能夾雜著佛經,不可以的,只有把佛號放下,這是正確的。功夫要純要熟,你就會得受用。

  【一切法皆是同體,在性體上原是一個。若領會得,方知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。】

  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這句話,大乘經論裡面說得很多很多,一般同修也都能記得,也都能說得出,但是它真正的意思很深很廣。心是本體、是能變;佛與眾生是現象、是所變,能變是一個,所變的縱然再多,都是從一個能變裡面生出來的,所以它同體,同一個心。這個地方講的眾生,意思很廣,不能搞錯了。眾生是九法界的眾生,是這個意思,佛是圓滿覺悟的人,九法界眾生都是迷,沒有完全覺悟,菩薩比我們是覺悟,比佛他就迷了,他就沒有覺悟,九法界都叫眾生。此地講的眾生,除佛之外統統包括在其中,不但九法界有情包括在其中,無情的眾生也包括在其中。無情就是我們講的依報的環境,九界有情眾生他的生活環境,佛法裡面叫無情,我們現在的名詞叫植物、礦物,這是無情的;動物是有情的,我們現在這樣的分法。這些都是眾生,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,全是從自性裡面變現出來的,所以同體。這就說明了,十法界依正莊嚴同一個本體,所以這三樣沒有差別,一而三、三而一。

  譬如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。我們用黃金作體,我們用同樣一個黃金造十法界,我們把它造一個佛像,造一個菩薩像,造一個羅漢像,乃至於做一個小狗、小貓,做個畜生像,金的成分一樣的,重量一樣的,價值也一樣的,哪有差別?沒有差別。不能說這個佛像就特別貴一點,那個小狗、小貓就便宜一點,沒有那回事情,成色一樣,重量一樣,價錢相等,不可能因為這是佛像價錢就高一點,沒有這個道理,三無差別。

  從這個比喻當中,諸位細細的去體會。體用不二,性相一如,這些話跟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意思完全相同。佛說法,許許多多這些話,可以拿來互相解釋,這個樣子,它的意思你才真正能夠明瞭,才能夠體會到。佛用這種方法來說,他的妙處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,怎麼說都行。性相一如,行!體用不二,也行!三無差別,也行!怎麼說都行,不要執著言語,不要執著名詞,這就對了。所以一切方式,無非是叫我們離分別、離執著,否則的話講一個名詞就好了,何必講那麼多?他有他的用意在。這些都是《金剛經》裡面重要的宗旨。

  【十方皆在虛空中】

  方位沒有一定,這是眾生假設的一個現象,沒有事實,所謂是抽象的概念。空間的概念,時間的概念,都是抽象的,都不是實在的。但是都沒有離開虛空,十方沒有離開虛空,時間也沒有離開虛空。

  【使知十法界,同在吾人一念心中。】

  十法界依正莊嚴,從哪裡變現出來的?從自性裡面變現出來的。怎麼會變現出來的?一念當中變現出來的。一念就是有念,就現相;無念現相就沒有了,有念就現相。

  【因果森然,而不礙同一性空。】

  為什麼會有十種不同的法界?這裡面有因有果,因緣果報清清楚楚,一絲毫都不會錯亂。善因得善果,惡因有惡報,這是真理、是定律。淺而言之,成佛之因是平等心。那個心怎樣平等?沒有分別就平等,心還有分別,哪裡會平等?平等是佛心,也就是平等心是因,成佛是果。六度心是菩薩。菩薩,我們在《金剛經》裡面看到了,《金剛經》就是教菩薩的。菩薩不住於相而行布施,不住於相,執著沒有了,那個不住主要是講執著;執著沒有了,不執著了,而生其心,生心難免還有分別,不過他的分別很薄、很淡。沒有我們那個界限劃得這麼清楚、這麼嚴重,沒有,他很輕、很淡,所以他是菩薩。也就是說,菩薩所修的,我們經雖然還沒讀完,讀了十六段,大致上情形我們了解一些。布施,布施就是捨、放下,菩薩是一切都捨、都放下了。那個捨還沒捨,放下還沒放下,那就是微細的分別,所以他是菩薩。辟支佛修十二因緣,十二因緣是因,果報是辟支佛。辟支佛在三乘佛法裡面他是中乘,二乘法裡面那他也是小乘,他比聲聞要高,比聲聞智慧高。聲聞斷事,煩惱事相斷了,貪瞋痴確確實實沒有了,習氣還在,還有貪瞋痴那個樣子在。有沒有貪瞋痴?真的沒有了,但是貪瞋痴樣子還在,他確實是沒有了。可是辟支佛習氣都沒有了,這就是他比阿羅漢高明之處。聲聞修四諦,苦集滅道。什麼因,什麼果,哪裡能夠錯得了?錯不了的。聲聞用四諦法,苦集滅道,把三界見思煩惱斷掉了,這才了生死出三界,超越六道輪迴。

  六道裡面,天道,天有二十八層,不是含糊籠統講一個天,那不行!二十八層裡面分三界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無色界天人的條件,完全修的禪定,在我們一般講,世間禪定裡面高段的,果報到無色界天,這是我們講凡夫,高級的凡夫。他知道身體不是個好東西,身體是色相,他連這個東西也不要了,不要這個身體,高級凡夫!在我們中國,老子體會到這個意思,老子常說:「吾有大患,唯吾有身。」他說:我有很大的憂患,是什麼?因為我有個身體。身體是大的憂患,沒有身體多好!高級的凡夫,無色界裡面沒有身體,我們一般人稱靈界,大概有這個意思,在佛法裡面講有神識,住在那個境界裡面;他不要身體,是高級凡夫。低一級,色界有十八層天,這十八層天裡面有身體,當然有身體就有身體生活的環境,這個身體要住,要房子住,要居住的環境。欲他沒有了,色他有,他有衣服,他不要飲食,他沒有飲食;色界天人禪悅為食,他不要飲食。

  由此可知,我們要飲食來維持我們的生命,其實這也是個錯誤的觀念,不吃飯照樣可以活下去,活得很好!你要是不相信的話,你看看《虛雲老和尚年譜》,這個圖書館有,很多地方都看得到。虛雲老和尚距離我們不太遠,年譜裡面記載老和尚常常入定,一定就十天半個月。有的時候他一入定二十多天,出了定精神飽滿;一般人十幾二十天不吃飯,餓死了;他沒死,他一出定精神飽滿。這就證明佛講色界天人禪悅為食,有道理!色界天人都有很深的禪定,不要飲食。所以它叫色界,欲沒有了,欲是講五欲: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這五樣東西他沒有了。由此可知,欲界有六層天,欲界六層天人財色名食睡統統有,不過愈往上面去愈淡薄,但是他還有需要,只是很淡薄就是了;不像我們人間五欲那樣的濃厚,他淡了,他還有。

  色界跟無色界要修禪定,佛跟我們講,還要修四無量心,慈悲喜捨,才能夠到色界、到無色界。欲界天要修十善業道,修十善生天,生欲界,四王天、忉利天。欲界往上面去還有四層,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單靠十善不行,單靠十善頂高的只能到忉利天,再往上去怎麼辦?要加上禪定,他的禪定功夫不夠、不到家,所以叫未到定。他有一點禪定的功夫,真正的初禪他沒有得到,他得到初禪,那就到色界去了,不在欲界了。所以他有沒有成功的、沒修成的那個定,加上十善業道,才能夠生在欲界上四層天。

  人的業因是五戒十善。在我們中國儒家所講的是五常,中國儒家的教學是以倫常為教學的宗旨。倫是倫理,就是教給你人與人的關係,人與天地的關係,人與萬物的關係,這叫倫理的教育。常是講什麼?常是講品德的修養,常道,決定不能離開的。五常是仁義禮智信,仁慈、道義、智慧、禮節、信用,要講這五條,這才算是人。人跟禽獸不一樣的地方,人講究這五種德行,具足這五德,來生可以得人身;如果沒有這五樣,來生人身就得不到。在佛法裡面講就是五戒,五戒的意思跟儒家講的五常是一樣的,只是名相不一樣,意思完全相同。譬如儒家講仁慈,佛法講不殺生,不殺生就是仁慈。不偷盜就是義,不邪淫就是禮,不飲酒是智慧,不妄語是信用,都是一樣的意思。所以五戒、五常真正做到,來生才能得人身,我們自己要冷靜想一想,這五條我做到了沒有,如果沒有,來生人身得不到。

  人身得不到得什麼?再往下去看。畜生,畜生的業因是愚痴,愚痴墮畜生。什麼叫愚痴?哪是真的、哪是假的,你搞不清楚,把真的當作假的,假的看作真的,這是愚痴。我們今天講修行,佛法是正法,把正法當作邪法,邪法當作正法,這是愚痴。像這一類的顛倒,善惡顛倒了、看錯了,善的看作惡的,惡的看作善的;邪正顛倒了,邪的看作正的,正的看作邪的;是非顛倒了,這叫愚痴。糊裡糊塗,搞不清楚,這個因來生是畜生因。餓鬼道,餓鬼的業因是貪,不管貪什麼,貪是餓鬼的因。貪財、貪色、貪名,乃至於貪佛法,也要變餓鬼;不是講你貪的對象,是你有貪心,貪心是餓鬼心。一個人貪心很重,鬼頭鬼腦,貪心就是鬼心,鬼就是貪。我們想想,十法界業因我們到底是哪一條重,就想到將來我們會到哪一道去,這都不必問人。地獄是瞋恚心,瞋恚嫉妒心重,果報就在地獄。所以你就曉得,貪瞋痴這叫三毒煩惱,果報在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這貪瞋痴的果報,非常可怕。佛教我們要離貪瞋痴,用布施來對治貪毒,用忍辱來對治瞋毒,用智慧來對治愚痴。

  這就是此地講的因果森然,這是從大的方面來說,細說說不盡。每一個眾生因果都不會完全相同的,都不一樣,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才知道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誰定的?自己作自己受,不是別人給我們定的,與別人毫不相關。道理清楚了,真相搞清楚了,我們知道自己的命運是自己造的,自己有能力造命,當然有能力改命,而改得最徹底的、最圓滿的,無過於佛法。世間種種改造命運,縱然能改,改得很有限,不夠徹底、不圓滿,唯獨佛法能夠徹底把我們改正過來,改凡成聖,改九界成佛道,這才是真正究竟圓滿。所以要想改造命運,不能不學佛。

  底下講,「而不礙同一性空」,十方皆在虛空之中,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在我們自性之中,不礙同一性空。自性沒有一物,它的相是空相,就是六祖所講的「本來無一物」,它的相是這個樣子。雖然它空,它是虛空,它不礙諸相發揮,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相,顯在它裡面不妨礙,這些事實我們也要很用心的去體會。《楞嚴經》實在是一部很好的經典,我們中國古人常講,開智慧的《楞嚴》,成佛的《法華》,開智慧的《楞嚴》,真的是令人開智慧。《楞嚴經》上就有很多好的比喻,說明虛空跟我們一切的現象不相妨礙,正如同我們現在看電視的螢幕,螢幕裡頭什麼都沒有,但是什麼樣的現象都可以在那裡現,不相妨礙,彼此都不妨礙,就這個道理。性空,不拒諸相發揮。佛說了這麼多的比喻,比喻的主題在哪裡?底下這一句,要把它的主題給我們說出來,主題就是福德不可思量。

  經【須菩提,菩薩無住相布施,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。】

  就像前面講的虛空法界一樣,不可思量。

  【虛空無相不礙諸相發揮,正似布施不住相。不住相布施,正似虛空不可思量。】

  虛空沒有相,心性沒有相,但是能現十法界,這就好像布施不著相,不住相布施就像虛空、像法界一樣不可思量。

  【菩薩能如此有而不有,空而不空,方是背塵合覺。】

  塵是迷的、是污染,背是捨棄、遠離它。破迷開悟,去染污得清淨,菩薩必須要這樣做,為什麼?如果你無住了,你不布施,你就被無住污染,無住是空,你就被空污染。假如你布施著相,你就被布施污染,所以要不住相布施。不住相,不被「有」污染;布施,不被「空」污染,兩邊都離了。所以,這是有而不有,空而不空。怎麼是有而不有?布施是有,不著相是沒有、是不有。怎麼是空而不空?不執著是空,但是不執著而行布施,行布施就不空了。這叫兩邊不著,這才真的背塵合覺,有體有用。體是空,相是有,空也不著,有也不著,空有二邊都不著,但是體相都能發揮它圓滿究竟的德用。它的大用大德,完全都明顯的顯示出來,這才是佛法,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,絕對不是消極,不是有體無用。一般人講積極,那個積極裡頭都有弊病,唯獨佛法是真實的積極。

  【善男女,既發菩提心,故教以不住相布施。此處教之用功,必須達到真能無住,無一絲一毫之未盡方可。】

  《金剛經》,江居士說這是極圓極頓的大教,他就是肯定這個意思。上半部是為發菩提心人所說的,經上講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他發了菩提心。什麼叫發菩提心?發學佛之心,以佛做榜樣,我向他看齊,我向他學習,我要學習得跟他一模一樣,這叫學佛。而不是我們現在講的學佛,學一點經典,學個念佛,甚至於學個法器,這不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發心學佛。本經釋迦牟尼佛做為一切諸佛的代表,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就是向一切諸佛學習,是這個意思。我們修淨土的同修,是以阿彌陀佛為代表,我們一切都要向阿彌陀佛學習,這才叫你是真的發菩提心。你一發菩提心,佛一定要教給你,怎樣能夠滿你的願,幫助你成佛,幫助你證得究竟的佛果,教你用功,教你不住相布施;一切諸佛如來都是用這個方法成就的,佛把這個方法教給我們,不住相布施。用功從哪裡下手?也教給我們,教給我們用功,必須這兩個字是全程肯定,一絲毫猶豫懷疑都沒有,也就是必定要這麼做法,要達到真能無住,真能無住就是真的不執著、不分別,要真正能達到。如果分別執著還有一絲一毫沒有乾淨的話,都不行,因為你發心是要成佛,你不是成菩薩,不是成阿羅漢。成菩薩、成阿羅漢,你這個分別執著斷了很多,還有一點,那還講得過去。你是要成佛,成佛就是絲毫未盡都不可以,要斷得乾乾淨淨,像等覺菩薩那一品生相無明都不行,都不能夠存在的,都要把它斷乾淨。末後這一句是這一大段的總結。

  經【須菩提,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。】

  菩薩只要,『但』就是只要的意思,應當如佛所教的,你問云何應住,這樣住就行了,這是歸結到住無住就對了,不可以有一個住處。

  【歸結到無住乃是正住】

  就像一切諸佛如來一樣。

  【正指應無所住】

  這句話的意思,就是應無所住。你住什麼地方?住應無所住,那就對了。

  【意謂(意思是說),但依我所教之二邊不住去修行。本以不住為主,否則非大乘佛法。】

  這一句話就肯定了,大乘佛法就是建立在無住的基礎上,如果你有住就不是大乘佛法,無住才是大乘佛法。我們再說得清楚一點,說得明白一點,住就是執著,大乘佛法不執著,不但世間一切法不執著,佛法也不執著,這叫大乘法,稍有執著就不是大乘佛法。從這個地方,我們也明白了,明白什麼?明白什麼叫做佛法,有分別、有執著的不是佛法,離一切分別執著,那叫做佛法。

  《壇經》裡面記載著,六祖遇到印宗的時候,印宗法師難得、很不容易,不是普通人,印宗當年在廣東一帶是最有名的,最得大眾景仰的一位大法師。六祖在獵人隊裡頭住了十五年,離開獵人隊到廣州,碰到印宗法師在講《涅槃經》,這麼一個機緣碰了頭。以後印宗法師知道他是五祖忍和尚的傳人,就是禪宗第六代祖,對他立刻就加以恭敬,旁人做不到。聽六祖說法佩服得五體投地,他問了一句:你在黃梅的時候,除了五祖傳法給你,五祖平常有沒有說,有沒有講這些禪定解脫?,六祖怎麼回答?「禪定、解脫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。」二法就有分別、有執著。跟這個經的意思,不就在此地嗎?有分別、有執著,不是佛法;佛法是不二法,不二法是沒有分別執著。印宗給他剃度,所以六祖的剃度師是印宗,印宗把他剃度之後,再反過來拜他做老師,難得!希有!你說這個心量多大,你說他的心多清淨。在別人心量小的,我收你做徒弟,就很難得了,我再回過頭拜你做老師。他這一拜他做老師,諸位想想看,把六祖馬上就捧上去了,他本來是第一,現在六祖捧上去了,他在第一之第一。六祖的法緣那麼樣的殊勝,有那麼樣的成就,這個功德全是印宗的。六祖是非常人,印宗也是非常人,六祖遇不到印宗很難出頭。他要想在那邊弘法利生,達到相當的知名度能夠接引大眾,你要曉得要用多少年的時間,遇到印宗不費力了,印宗把他一下子抬起來了,等於說印宗幾十年都給他做基礎了,這是非常人。我們也可以這樣說,六祖一生的成就,就是印宗的成就,實在講印宗比六祖還要高明,六祖成就還要一生度化眾生,還要一生教化;印宗的成就,等於說他是董事長,請一個總經理替他辦,他不要管事,他就成就了,你才曉得那叫真正高人。所以印宗,實在說應當是佛菩薩再來的,因為凡夫沒有這麼大的度量,沒有這麼高的智慧。

  「又答應云何住」,這是正式答覆他。說了這麼多,前面須菩提尊者問:應云何住,云何降伏其心,到這個地方才總結,才正式答覆他。意謂但依我所教之二邊不住去修行,這就是無所住。

  【降伏及不住,兩事即一事。】

  尊者請教兩個問題:應云何住、云何降伏其心?問了兩個問題,世尊答覆,把兩個問題合起來答覆,兩個問題實在講一個意思。降伏跟不住兩事,實在講就是一樁事情。

  【修行下手,即是一捨字。捨,即破我執。究竟捨,我執方破盡。】

  捨要捨得究竟,這是一句實話,所以到如來果地,真的無我了,「我」捨盡了。諸位想想,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誰沒破?「我」沒破,還有我!通常我們講,阿羅漢我執已經破了,已經不再有我了,不再把這個身當作我,不再把一切法當作我,微細的我念還是在,不過他不以身為我,不以五蘊為我,那就能出三界,就脫離輪迴。必須那個我的意念都沒有,那才行,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才能破得掉。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