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 (第六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9-023-0006

  請掀開經本第二卷,第四面,第二行,看第四小段:

  【此經發起於日用尋常之事,是說明佛法全是教人覺不迷、正不邪、淨不染之真善美慧的幸福圓滿的生活。佛陀就在生活中,如此示現。是故善現見知開口便歎希有,繼曰,善護念,善付囑。即是大悲大願之無間也。】

  昨天說到大乘佛法,最上乘法,無非是教我們過一個幸福美滿的生活,充滿究竟智慧的生活。所以無上乘的大法,決定離不開我們日常生活。世尊示現的是出家人身分,在出家人當中示現一個榜樣、一個模範。我們從這個地方應當得到圓滿的啟示,那就是在我們各個人,自己生活之中,自分行業之中,來修菩薩道,來學菩薩行,這就是佛法。所以它的宗旨是教給我們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,覺、正、淨就在生活當中去學習,在生活當中去修得。所得到的,確確實實是真善美慧幸福圓滿的生活。

  佛陀所示現的,在事相上示現守規矩、守法度,穿衣、持缽,這是禮節、守禮,次第乞,守法,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。世尊每天都這麼做,從來沒有人發現過,今天須菩提發現了。其實須菩提也是古佛再來,他真的是今天才發現嗎?我們要這樣想,那就是低估了須菩提。今天在這個會上他提出這個問題來,是觀察大眾機緣成熟了。諸佛菩薩說法,前面講應機說法。看到機緣成熟,於是這個問題提出來,能令與會大眾恍然大悟,對於自己的修學更深信而不懷疑,往後的行持更踏實。因緣成熟了。「善現」就是須菩提,須菩提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善現,他見到、他明白,「開口便歎希有」。什麼希有?原來無上甚深的妙法就在穿衣、吃飯,就在這些事上,這真是希有。接著他又說,「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」,這兩句我們到後面再講,再細講。這就顯示佛陀對於一切眾生,我們常講九法界有情眾生,上自等覺菩薩,下至地獄眾生,沒有不關懷的,沒有不護念的。佛的慈悲廣大而無邊際,永遠沒有間斷,佛恩之大,沒有人能知道。

  我們觀察世尊的行持,「乞食奔走」。根據經典裡面所記載的,祇樹給孤獨園到舍衛城有五里路,諸位要曉得,五里路要步行,步行走得快也需要半個小時,佛與弟子們很注重威儀,所以走路決定是不快也不慢,表現一個很正常的,這也是一樁辛苦事情。每天都要往舍衛大城去托缽。「示同凡夫」,《金剛經》教我們離一切相,佛成了佛,不住在佛相上,他的生活跟一般凡夫沒有兩樣。「不住佛相」,成佛不住佛相,「示現無我相」,我們從這個地方去看。「不說一字」,一句話沒有說,一個字沒有說,「顯示無法相」。須菩提讚歎釋迦牟尼佛,希有世尊,那個希有就從這兒來的,他在日常生活當中表現無我相、無法相。可是事上天天做,這麼樣認真做,循規蹈矩,一點也不馬虎,這叫不住非法相。非法相是空,不住空相。「三空理彰」,三空是人空、法空、空空。三空之理在哪裡?就在世尊日常生活當中,全都表演出來了。「此謂之善付囑」,付是吩咐、囑咐,教誨之意。釋迦牟尼佛沒有用言教,用身教。做出來給你看,完全用的是身教,這叫做善付囑。不說一個字,做出來給你看,叫你去體會,叫你去模仿、去學習,這種教學的方式真的是善巧到了極處。

  【四攝同事,以身作則為作榜樣,此謂之善護念。】

  「四攝」是佛接引一切眾生的四種方式。第一個是「布施」,布施是跟眾生結緣,用現在的話說,與眾生建立關係。不跟他結緣,他怎麼能夠甘心情願接受佛的教誨?先要跟眾生結緣。然後有「愛語」,愛語不是說眾生喜歡聽的,那就錯了,是愛護眾生的教導。像父母對於子女一樣,有的時候管教,也有打、也有罵,但是那是愛語,真正愛護他,要幫助他、要成就他,這個語言叫做愛語。第三個是「利行」,所做的一切對於眾生一定有利益。像世尊,入舍衛大城乞食,著衣、持缽,都是利行,讓眾生看到他這個樣子,覺悟了、明白了。能令一切眾生覺悟,這是最大的利益,所以這種行持是利益眾生的行持。末後「同事」,世尊表現的是同事,跟一般凡夫完全一樣,沒有一絲毫的特殊。我們今天所講的特權階級,沒有!佛的生活方式跟弟子們完全相同,沒有一絲毫的差別,這就是以身作則,以身做一個榜樣,這叫「善護念」,也沒有說一句話。「善護念,善付囑」,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保佑、加持,佛是用這種方式來保佑一切眾生,加持一切眾生。我們有沒有得到佛的保佑?有沒有得到佛的加持?如果你像須菩提一樣看出來了,世尊對一切眾生的無比智慧的善巧教誨,你看出來了,你明白了,你就得到加持,就得到保佑,你就覺悟了。從今之後,我要跟佛一樣,要效法佛陀做為眾生的榜樣,做為大眾的典型,這就得到佛的護念、加持。

  心要清淨、要平等。譬如你是一個家庭主婦,家庭主婦應當做的一些事情,你都規規矩矩、安分守己,盡心盡力把它做得很圓滿,照顧這一家人,使一家人的生活愉快而溫暖,你是家庭主婦當中的榜樣、好樣子。佛菩薩就是一個好樣子,六度萬行就在你日常瑣碎事情當中去修,這以後到經文裡頭我們會細細的討論到。這個家庭不僅是我們這一條街上的一個模範家庭、模範的主婦,而是我們這個都會的模範,一個都會還不夠,是我們全國的模範,再擴大是全世界的模範,再擴大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模範。你們想想夠不夠?不夠,為什麼?三千大千世界是六道的範圍,出不去。所以要發一個大心,做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模範,那就行了,那就對了,這樣才能超越。我們發心要做個好樣子,做哪些人的好樣子?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好樣子。釋迦牟尼佛是這麼做的。這個心量一大,把三界六道突破,所以你才超越三界,超越六道輪迴。這是我們在《金剛經》上要學習的。你要是沒有看出這一層,不能在這上面學,《金剛經》就白讀了。

  【佛法修證,即在尋常日用間。】

  修行、修菩薩行、修菩薩道,在哪裡修?就在生活上修,就在穿衣、吃飯上學。

  【理顯三空,觀融二諦,此之謂希有。】

  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,都要像世尊一樣:無我相、無法相,亦無非法相;都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當中顯示出來,他生活與這個相應。穿衣,從穿衣上顯三空之理;吃飯,從吃飯上顯三空之理;走路、奔走,在走路上顯三空之理。點點滴滴無非這個,那你就叫真的學佛,你真是在學佛,學佛才能成佛,才能作佛。佛是這樣學法。「二諦」是真諦跟俗諦,真諦講的是體,俗諦講的是相。相是緣生的,緣生性空,性就是體,所謂是相有體無,事有理無,性相是一不是二,所以它融了,融通,是一個,理事也是一個。都在生活當中表顯無遺,這叫真正的希有。

  【佛法即家常茶飯】

  家常茶飯是天天不能缺少的,一日不可離也。佛法的修學,這個地方講的總綱領、總原則是「三空二諦」,總綱領、總原則。任何一個法門,我們念佛也不能例外,還在這個原則之中,要學習。果然能與三空二諦相應,那就是破迷開悟,也就是明心見性。念佛講,你已經得一心不亂了。

  【如來示同凡夫,奔走塵勞無他。】

  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,教導我們,他要現人身。這就是說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要現什麼身,在人間現人身,在天上現天身,在畜生道度眾生現畜生身,隨類化身。隨類化身為的是什麼?決不是為自己。為什麼?佛沒有自己,無我相,怎麼會為自己!凡夫為自己,為什麼他要為自己?因為他有我相。佛與大菩薩無我相,他不為自己,因此一切的示現修持都是為眾生。

  【欲令眾生,回光返照耳。】

  佛菩薩的示現為這個,讓眾生看到佛菩薩的行持,看到佛菩薩的生活方式,回頭想想自己;給他一個條件,讓他依著這個條件,認真去反省,這就叫回光返照。所以他在此地示現,很清楚的:

  【持戒、入定、生慧】

  持戒就是守法、守規矩。世尊給我們定的一些規矩,我們要遵守。世間大眾定的這些規矩,像國家的憲法、法律、規約,世間大眾們所定的,我們也要遵守。除這個之外,沒有文字的風俗習慣、道德觀念,我們一律都要遵守,這包括在持戒的範圍當中。要守法,要守規矩。一切時、一切處,常常保持著清淨心,這就是入定,這就是回頭。像世尊乞食能夠回到本處,回到本處就是回頭,回到清淨心,清淨心是我們的本處。「洗足」,是表洗刷我們的妄想、分別、煩惱,要把這些塵垢洗得乾乾淨淨。用什麼方法洗?用定、用慧,心地清淨了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。

  【示眾幸福美滿之生活。如是!如是!】

  學會了!「示」是示現、表演,表演給你看,最幸福、最美滿的生活。事上講,持戒、入定、生慧,都要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、待人、接物,守住這個原則;心地上、在理上,那就是三空二諦,顯三空、融二諦,全都在日常生活,都在穿衣、吃飯上。那你過的生活就是佛菩薩的生活,不是凡人的生活。佛菩薩的生活是真善美慧的生活,真善美還要加上智慧。修行之要,「要」是重要的、要緊的:

  【在理事雙融】

  對理、對事,要看得透徹、看得明白,理才能融事,事才能融理。理事不相應、不相融,換句話說,對於理跟事都沒有搞清楚,所以才有這個過失。這一點非常重要,我們同修們常常有一個疑問,實在講也是一個事實上的現象,心定不下來,妄想伏不住,原因在哪裡?原因就是理事不相融,就出在這裡,理跟事都沒有透徹搞清楚。理跟事要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,就相融了,心就能定下來了。許多同修讀過《了凡四訓》,了凡先生在早年實在講沒什麼功夫,他是遇到孔先生跟他算命,算得很準確、很靈驗,一點都不差錯,他什麼妄想也不打了,他打妄想是空的,什麼念頭也沒有了,他心定下來了。他是相信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相信因果的道理,相信因果的事實。這個理跟事是小者,這是小的理跟事,它能夠雙融,他的心定了。理事之大者,諸佛如來所證的,宇宙人生的真相,那是理事之大者,理事之究竟者。這個要是清楚明白了,就入大定;那就不是小定,入的是大定。定的等級很多很多,佛法分世間禪定,就有四禪八定,四禪八定還是大分,細分那就太繁了。

  【對境隨緣】

  這是講日常生活,生活要學著能夠隨緣而不攀緣,你的生活就自在。

  【勤習勘驗,歷事鍛心。】

  底下這是講修行真正的重要原則,在日常生活當中去修。勤習,勤是勤勞,學習,就在生活當中去勘驗自己的功夫,勘驗自己的境界。驗什麼?驗覺正淨。我有沒有迷惑,還有沒有邪知邪見,還有沒有污染?從這個地方去勘驗,這叫真修行。歷事鍊心,不能怕事,沒有事的磨鍊,你的心怎麼會清淨!清淨心,就要在事相上去鍊,去鍛鍊;換句話說,我們講放下,事不在現前你怎麼知道放下沒有?事相就在面前,看你心裡面有沒有執著,有沒有分別,如果心裡面還有分別、還有執著,沒放下;心裡果然離開一切分別、執著,那你是真放下了、真清淨了。修行要歷事鍊心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五十三參他學什麼?就是這兩句:「勤習勘驗,歷事鍊心」,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,就是用的這個功夫。

  【動靜一如,無往不是。】

  這兩句話,也就是說一切時、一切處,在一切物質環境、一切人事環境當中,都要把握著這個原則,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。諸佛菩薩已經做一個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,佛菩薩除非不出現在世間,出現在世間就是做樣子給我們看的。讓我們看到他的行持,能夠體會、能夠覺悟,能夠反省、能夠改過自新,這是真正的付囑、護念。

  【道在善巧利用其環境,則無時無處不是道場。】

  你發心想修道,想找一個理想的修行環境,你錯了,不需要找,就在你現前生活環境當中。問題就是你有沒有智慧,你會不會用你的環境。你要會用,成就了!如果環境是處在順境當中,你應當認真去修布施,順境修布施;如果在逆境的環境當中,好啊!成就忍辱波羅蜜,不必要換、要改。處亂世,大家都不守法,都亂來,我在這個環境裡修持戒波羅蜜。大家不守法,我守法;大家不守規矩,我守規矩。你要是會利用環境,哪一個環境不是好修行的處所?如果你不會,你挑到什麼處所都不能修行,都是障礙。換句話說,沒有你修行的環境,人間、天上你都找不到,這是真的,你到哪裡去找?如果你會了的話,哪個地方都是我修學的好環境。絲毫不要挑剔,任何環境都成就我六波羅蜜,都成就我十大願王,就看你會不會!佛菩薩那些表演,你要從這裡去看,你才會看到真正有味道。真正學到,真的開悟,真的學到了,你要從這上去看。你也就會讀經了,你也會看祖師的傳記、語錄了,你都會看了,所謂看的時候眼睛放光,門道看出來了。

  「無時無處不是道場」,這是真話。任何一個人,都是幫助我的,任何環境也都是成就我的。就跟《華嚴經》上講的一樣,學生修行人只有我一個,我一個以外的都是諸佛菩薩,他們一舉一動所做的樣子,都是給我看的,都是叫我覺悟的。表現正面的,是教我要學習他的好樣子;表現是反面的,也是提醒我覺悟,讓我反省,有沒有他那個反面不好的樣子;換句話說,正面反面都是老師,都是善知識,我統統都學到了。這樣學佛哪有不成就的?這樣學佛哪有不快速圓滿的?世尊在這部經裡面教給我們入門:

  【持戒修福,是入般若門。】

  持戒就是守規矩、守法。肯守法、肯守規矩,又肯修福,這樣的人,佛選定為教導的對象。只要具備這兩個條件,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法器,他有資格接受如來的大法。那我們要認真反省反省:我們是不是一個守規矩的人,是不是一個很歡喜修福的人?如果是的,金剛般若會上,你就是當機者。世尊這部經,正是對你說的,幫助你、成就你。如其不然,我們在此地也聽到了、也明白了,今天發心也不遲,我要發心守規矩,我要發心修福,這也非常希有難得。因此,我想我們在座這麼多的同修們,每一位都是世尊般若會上選擇的對象,我們要珍惜這個機會,珍惜這一份緣分,不能讓它空過。底下說:

  【戒能資定】

  持戒,戒能夠幫助你得定。為什麼?一個守規矩的人、奉公守法的人,心是安定的。所謂沒做虧心事,心地非常平坦,沒有做虧心事,沒有做對不起人的事情,他心是容易定。人要是做虧心事,常常想利己損人,他的心不安。為什麼?怕他的壞事讓別人知道,要處處去提防,防不勝防,晚上作夢都做惡夢。那種人修定就困難,那個定很不容易成就。持戒,容易得定。戒能資定,資是幫助,幫助你得定。

  【定能發慧】

  定的作用就是智慧。

  【須知慧無戒定,乃狂慧,非正慧。】

  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辨別清楚,如果沒有戒定,不肯守法,不能循規蹈矩,心不清淨,這個人忽然有了智慧,這個事情確實有,不是沒有,有了智慧,這個慧叫狂慧,不是真慧,佛法裡面講的世智辯聰,屬於這一類的。這一類還不可怕,而最可怕的,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魔附在身上,那個智慧能力不是自己的,是魔附在身上。《楞嚴經》上說五十種陰魔,他有特殊的能力,我們今天講神通,他有神通。諸位要知道,真正的神通是從定中發的。假如他沒有戒定,忽然有了神通,那個神通決定不是他自己的,《楞嚴經》上說,是魔附在他身上,哪一天魔走了,他那個能力就完全沒有了。這是世尊在經上講得很清楚,很明白。如果是自己發的神通,一定是有戒、有定。我們自己的修行功夫不夠,程度不夠,處現前這個時代,這個時代在佛經上講的,濁惡到了極處,五濁惡世,濁惡到了極處。奇奇怪怪的事情很多很多,幾乎在這個世界上任何地區我們都能夠遇到,都能夠見到,奇怪的想法、奇怪的看法、奇怪的做法。而且這些奇奇怪怪還很能吸引人,相信的人很多,於是造成一股風潮,他們這個勢力很大,信徒很多,財力很豐富。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心,仔細觀察他是不是從戒定裡面得這些特殊的能力。如果沒有戒定的基礎,我們對他最好是敬而遠之。自己老老實實依照佛經典上的教訓來修學,這樣才不至於走錯路。真智慧跟狂慧,要有能力辨別。

  【學人能向衣食起居塵勞邊鍛鍊,便是降伏妄心最好方法。】

  只要談到修行,無論你是學哪一個宗派,哪一個法門,佛法裡常講的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法門再多,目標的確只有一個,就是降伏妄心;妄心就是念頭,一個念頭起,一個念頭滅,生滅的念頭;無非是為降伏妄心而已,這一點我們要認真的把它記住。我們修,修什麼?降伏妄心而已。你把這點搞清楚,你修行的功夫不能說不得力,你真正抓到了要害。否則的話,無論怎麼用功,妄心照起、煩惱照起,這就是功夫不得力,那怎麼會有成就?要降伏妄念,妄念說實在話離不開貪瞋痴慢,如果貪瞋痴慢沒有了,妄念自然就沒有了。袁了凡先生,對於因果的道理搞清楚了,他貪瞋痴慢就沒有了,心就定了,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。所以我們修行最好的方法,在生活當中學,學什麼?學知足,知足就常樂。這裡頭講的,「塵勞邊鍛鍊」,鍊什麼?鍊知足,知足就不求,妄想就少,雜念就少,心就漸漸會定下來。衣食住行,在現代人的生活,我只要達到一個普通的水平就夠,不再爭取。我們的心才清淨,才有充分的時間去學道,讀經、研究經典、念佛、用功、為人解說,我們才有時間幹這個事情,這個事情是真事情,這是真正的好事情,世出世間沒有比這個事情再好了。實在講,也是本經所謂的第一希有。為什麼不去幹這個事情?為什麼把一生大好的光陰,消磨在毫無意義的妄想雜念當中?那個實在講太可惜了。衣食住行當中鍛鍊,鍛鍊是樣樣知足,沒有一樣不知足,樣樣隨緣,你就樣樣都自在。這是降伏妄心最好的方法。

  【須是對境隨緣】

  這一句很重要,一切隨緣,一切都不攀緣。

  【不迷,不煩。】

  不迷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這個世間苦惱,世間太苦了,人不能作,你要叫我來生再到人間來,我聽了害怕。怕什麼?你看那個小朋友天天背的書包,功課那麼重,我一想這個太苦了,我一看到小朋友上學念書,看那個樣子,我就不敢來了。書念好了,踏進社會,社會是戰場,每一個行業好辛苦,仔細觀察一下,不可以再來。不再來怎麼辦?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這就是不迷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不煩,煩惱從哪兒來?你自己找來的,你自己不找煩惱,煩惱不會找你的。所有的煩惱,都是你自己找來的。怎麼找來的?總不外乎貪瞋痴。裡面有貪瞋痴,外面有誘惑,那你煩惱就起來了。你裡頭沒有貪瞋痴,知足了,心定了,外面種種誘惑你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不受它的騙,不為它所轉,煩惱就沒有了。一心一意求生淨土。誰來陪伴我們?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西方三聖天天陪伴我。你看這多自在,這哪有煩惱!

  【應事有條不紊即持戒】

  事情來了,我們應付事情有條理、有頭緒,一點都不亂。無論是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我們有分寸,這就是持戒。

  【清淨自在即定慧。故經云:一切法皆是佛法。】

  這是《金剛經》後半部所說的。哪一法不是佛法?明白了、不迷了,不邪、不染了,沒有煩惱了,一切法皆是佛法。

  【離相發心,降伏之道,盡在其中。】

  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,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那就好修行了。就在生活當中,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每天所幹的是菩薩行;你覺悟了,是菩薩行,就是六度萬行。你要是不會,不會就造業。不會,從早到晚是造業,造的是善業、惡業,善業感三善道,惡業感三惡道,幹的是這個。一覺悟、一明白了,把那個造業一轉變,變成菩薩道。就在念頭上一轉,轉凡成聖,轉六道成四聖法界,轉煩惱成菩提,轉生死成涅槃。就在這個一念之間你會不會轉,轉過來了,一切法皆是佛法,轉不過來,一切法都不是佛法,就看你會不會轉。這部經,世尊教給我們怎樣轉。

  【經言:五蘊即是法身】

  佛在許多大乘經上,都是這樣為我們宣布。

  【這就是叫人要,即幻有見真空,非斷滅相。】

  這裡面把《金剛經》的宗旨,也都顯示出來了。有是相,五蘊是相,是假有;法身是體,是真空。真空從哪裡看?從有上去看空,那才叫見到真空;什麼都沒有,你怎麼能見到真空!從有上見到真空,從真空裡面看到妙有,原來空有不二。《心經》上講: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。是一不是二,這就是性相雙融,所以它不是斷滅相。斷滅相,怎樣見空?把有滅掉才見空,那叫斷滅相,那個是錯誤的。所以諸佛不說斷滅相,斷滅相是錯誤的。

  【古德云:但勿逐妄,何須求真。皆明不取不斷、不即不離之義。】

  這些綱目都應當應用在生活當中,即使穿衣、吃飯都不例外,都要與這個意思相應。換句話說,你穿衣,你是在修六度萬行,修菩薩行;吃飯也是在修菩薩行,沒有一樣不是在修菩薩行。所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,沒有一法不是佛法。穿衣,空有二邊不著;吃飯,真俗二諦圓融,它都在這裡頭。不能把佛法離開事相另外說一套,那個有什麼用處?那就沒用處了。古德這兩句話說得好。「但勿逐妄」,逐妄,不要追求虛妄,不要執著虛妄。什麼是虛妄的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這句話是叫我們離相,教給我們隨緣,隨緣就是離相。離什麼?離執著、離分別、離攀緣。分別、執著、攀緣都離了,那是隨緣,所以隨緣就是離相,隨緣是不固執。「何須求真」,如果你有一個求真的念頭,你就錯了,你又執著、又分別了,又在打妄想了。妄不執著,真也不求,妄離開,真的就現前了。真在哪裡?就在現前。剛才說了,穿衣、吃飯都是真的,絕對不是假的。二諦圓融,那怎麼不是真的?三空理顯,真的!諸佛如來所證的就是這個,一部《金剛經》所說的也就是這個,這些東西就在穿衣、吃飯,日常瑣碎點點滴滴當中,完全顯露出來。所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,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錯。

  【般若妙法,任運,由瑣屑事相上,自在流出,無法相也。】

  般若妙法,是佛與大菩薩,我們常講法身大士們所證。在哪裡?就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之中,瑣碎事相,就在這裡,點點滴滴都顯示出三空二諦。佛流露出來,自在流露。我們每個人在生活當中是不是自在流露?是的,也是自在流露。我們為什麼得不到受用?迷了,不曉得這個東西就是。佛給我們講三空,我們天天打妄想去找三空、找二諦,也莫名其妙,二諦究竟在哪裡,不曉得吃飯就是二諦,穿衣就是二諦,你跟朋友聊天也是二諦。你不知道,你看多可惜!所以大家要明瞭,《金剛經》真的是通達了,原來就是日常生活,天天幹的,一天也沒離開,這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,這個才有味道!生活還是依舊照常生活,可是心情不一樣。從前是凡夫心,現在是佛菩薩的心,不相同了。心變了,事相也變了。從前你一天到晚過這個日子是苦惱,你過的是六道輪迴,苦海無邊,現在念頭轉過來了,心轉過來了,你生活在一真法界裡面,你所得到的是大自在,那怎麼會一樣呢?你所得的是真實的圓滿自在,別人看不出來。就像釋迦牟尼佛這個生活方式,須菩提看出來了,旁人看不出來。旁人以為釋迦牟尼佛是凡夫,他不懂。我們今天在《金剛經》上得到消息,我們也小小的看出一點了,我們的境界也小小轉一點了,這個就自在,這就得受用。

  無法相,知道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我們也不離開一切相,也不執著一切相,這就叫隨緣,這就叫做真正的受用。真實受用,受用裡面沒有副作用。凡夫這個受用付出的代價太大,它有副作用,它裡面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、有煩惱、有果報,這個代價付得太大了。佛菩薩受用,生活上一樣的受用,他的收穫是法身般若解脫、常樂我淨四淨德,他的收穫是這個。同樣的生活方式,得的東西不一樣。這也就是說明,像江味農居士所說的,般若不能不講,般若要講,要講得透徹,要講得明瞭,不能夠有誤會,若有誤會,不但利益得不到,恐怕還有更深的弊病。怕撥無因果,墮惡取空,那個麻煩就大了,那個病,諸佛菩薩都救不了,變成邪見。

  【以不言之教,護念付囑,一切發大心者,亦無非法相也。】

  釋迦牟尼佛天天往舍衛城去乞食,走一趟,表演的,這是舉一個例子。實際上要曉得,世尊的生活,從早到晚點點滴滴,都是流露出圓滿的「護念付囑」,無量的功德。只是舉這一個例子而已,千萬不要以為就是這個才能夠顯示三空融二諦,其他沒有了,那你就完全錯了。要知道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那就沒有錯了。所以他這個教化,護念一切發大心者,發大乘心這些人。可見得佛沒有著空,佛沒有說斷滅相,他這樣做就是護念,就是付囑。

  【能隨時,如是觀照,則得真實受用。】

 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明瞭這個事實,什麼叫觀照?也用在自己生活當中,像佛一樣,你得的受用當然是真實的,這哪是虛假的!所以這佛法學了,馬上就有用處。

  序分我們就到此地介紹完畢,向下從第三段開始,到一百七十九段,是本經的正宗分。其實正宗分,無非是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的說明而已。請看經文:

  經【時長老須菩提,在大眾中,即從座起。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,而白佛言。】

  這一段文字,是結集經典的人所寫的,是記載須菩提尊者,在法會當中為我們、代替我們請法。這裡所講的是規矩,請法的規矩、請法的禮節,儀就是禮節。對老師要恭敬,對佛法要恭敬,真誠恭敬心來啟請。

  『時』,就是世尊入舍衛大城托缽回來以後,飯吃完了,洗足已,敷座而坐,大家都坐下來了,這個時候。『長老須菩提』,長老是尊稱,這個名詞在此地也不多介紹。『在大眾中,即從座起』,從他自己的座位起來,他要請法一定要從自己的座位起來,走到佛的面前,先跟佛行禮。『偏袒右肩』,平常穿衣服兩個肩膀都是包起來的。佛陀在世的時候,衣著很簡單,只有三衣一缽,出家人。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,要適合中國人的生活環境,所以許多生活上的儀規也都改變了,一定要改成適合中國人的環境才行。中國在印度的北方,氣候寒冷,三件衣服決定不能保暖的。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之後,三衣就變成象徵性的禮服。我們現在不像印度人用布包起來,我們用釦環,而且衣的面積大概只有三分之一,印度的衣很大,整個裹在身上。南傳的佛教,還是用過去這個衣,這大家都看到的,此地南傳的法師們常常來,大家能看到的。所以中國的袈裟只有他們的三分之一。日本的法師那個衣就更小、更方便,他把那個袈裟大概合成這麼一小塊,平常放在西裝口袋裡頭,要搭衣的時候,用繩子套在上面,更方便了,適合於每一個國家的國情,生活方式不相同,這我們要知道。

  「偏袒右肩」,要曉得,為什麼行禮的時候,要把右邊的膀臂露出來,像我們這樣搭法就是偏袒右肩,便利做事情。在佛面前行禮,說不定佛有什麼事情吩咐你,叫你馬上去辦,右手在外面辦事方便。跪下來的時候,『右膝著地』,左膝不著地,這叫胡跪,這種跪法起來方便;行禮當中不忘承事,不忘記佛要是有什麼事情吩咐我,我可以很快去辦,是這個意思。兩個膝蓋跪在地上,起來就不方便,動作沒那麼快,所以跪的時候是一隻腳,右膝著地。

  『合掌恭敬』,合掌表一心。平常這個掌散亂的,心是散亂的,所以講妄想妄念多。對佛行禮的時候,掌合成一個,表示把妄念都收回來,一心專心來聽佛的教誨,專心來接受佛的教導,合掌是表一心,所有念頭合而為一,表這個意思。這都表法的,合掌代表恭敬。『白佛言』,「白」是下對上;佛對弟子們講話,「佛告」,告訴你,告訴是上對下,下對上是白。現在我們都不講求這些,現在小朋友對父母:我告訴你,學生對老師也是:我告訴你。現在不講求,我們要曉得。但是我們要隨俗,隨俗要知道恭敬,恭敬心不能夠沒有;言詞可以隨順世俗,恭敬心要具足。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起。我們看底下這個小註:

  此一段以下,這就是第三段,至是名法相,就是一七九節,是此經正宗分,這剛才報告了。

  【時字意深】

  剛才我說了,說的是事。就是釋迦牟尼佛托缽回來,吃完飯,洗足,敷座而坐,這個時候,這是從事上講。這個地方,時字意思深了,因為釋迦牟尼佛每天都這樣做,今天須菩提尊者才把這個事情說穿,這個時含義就不一樣了。

  【是大徹大悟時】

  須菩提尊者看到這個事實,看到世尊這樣善巧方便教化眾生,付囑護念,這是覺悟了,徹底覺悟了。

  【一眼覷破時】

  一眼看破了。

  【所謂,千載一時也。】

  釋迦牟尼佛每天都是這樣表演,從來沒有被人看破,今天被須菩提尊者看破,剛才說過,實在講須菩提也是表演的,也不是他今天真的看破。今天大眾的緣分成熟,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跟大家說明,大眾能覺悟,能夠肯定,能夠相信,不會懷疑,因緣成熟了,機緣成熟了,應該要把世尊身教的意義詳細說出來。

  【亦即始覺之時】

  始覺是開始覺悟。佛法講覺,第一個是始覺,始覺是開始覺悟;第二個講究竟覺,是圓滿的覺悟。圓滿的覺悟只有一個,始覺不曉得有多少。我們每天都有覺悟,每天都是始覺。天天都有新的覺悟,那個新的就是開始覺悟,一直到等覺菩薩,開悟的時候也叫始覺。所以始覺的意思,我們要明瞭,始覺有淺深不一樣。十信菩薩始覺就淺,十地菩薩始覺就深。所以始覺的意思,也是很深很廣。這個地方講的始覺,不是須菩提尊者始覺。與會大眾,有能力接受這個法門,有資格、有條件修學這個法門,這個始覺是大眾的始覺,這個意思才圓、才正確。

  【非時機成熟不可說也】

  此地這個始覺,時機成熟了。世尊跟長者就像唱戲一樣,一問一答,讓我們在旁邊聽了恍然大悟,原來是這麼回事情。平常天天跟在釋迦牟尼佛身邊都蒙在鼓裡,不知道釋迦牟尼佛一舉一動、一言一笑,點點滴滴都是圓滿的金剛般若波羅蜜,不知道!今天這個緣分成熟了。

  【凡事皆必時節因緣成熟】

  時節因緣不成熟沒法子,講了是空講,那個毫無意義,大家得不到利益。佛為一切眾生說法,句句都是真實的,都是利益一切眾生。如果說法契理不契機,理說得沒錯,但是大眾時機不成熟,沒有法子接受,這樣說法就白說了,叫閒言語,閒言廢話。如果說是契機不契理,說出來的很好聽,大家聽了很開心、很歡喜,不是正道、不是正理,那種說法叫魔說,那不是佛說。佛所說法,一定契機契理、理機雙契。「時節因緣成熟,方能湊合。佛說法教人,亦如是也。」佛這樣教導我們,我們要守住佛的原則。我們要教給別人,也要觀察他的機緣有沒有成熟,應該給他說某一個法門,選擇經典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經典。經典縱然選出來了,還要懂得怎樣給他介紹,是淺說、還是深說,是長說、還是短說,這裡面的方法很多很多,但是一個不變的目的是要令眾生覺悟,令眾生現前就得利益。這是從禮節上所顯示的,我們也要懂得。可見得不但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,須菩提尊者一樣也表演給我們看。

  下面是尊者的話,他提出問題了。先讚歎,這都是屬於禮節,行禮之後一定對佛讚歎。讚歎裡面含的意思也很多,這個諸位要曉得。難道佛喜歡聽人家巴結,喜歡聽人家說他的好話,那就錯了!對佛的讚歎,這些言詞是替佛接引眾生的,讚歎是這個意思。佛是一個圓滿智慧的人,天上、人間第一好老師。我們每個人都想找一個善知識來教導我們,善知識到哪裡去找?善知識自己總不能說我是好老師,我很有智慧,你們來跟我學,這個話說不出口;學生雖然有義務介紹,學生也不能說「我這個老師不錯,你去跟他學」,這個也太過分了;容易叫人家說,你們是自己抬高自己,自己為自己宣傳,這毫無意義。於是用什麼方法?用讚歎,讚歎老師讓別人聽,他聽到了、他有意了,原來這個人有這樣的德行、學問,那我要跟他學習去。不拉信徒,也不勸你,但是一定要告訴你,用這個方法。我告訴你,我不勸你也不拉你,讓你自動自發到善知識這邊來求學,讚歎是這個意思。佛門裡讚偈、偈頌,都是讚歎佛的,唱香讚,這都是讚歎佛的。唱的時候要以真誠、清淨、恭敬心,要唱得清清楚楚,字正腔圓,能夠叫外面人、不學佛的人聽到之後,他心裡頭有所感動,讚頌的目的在此地。假如我們這個讚子,唱得烏烏呀呀,唱了半天一個字也沒聽到,不知道唱些什麼,這個目的就完全達不到了,這就錯了,這是必須要曉得的。唱的時候,有唱的規矩,有唱的方法,不能夠隨便亂來的。要知道要達到目的,這就對了。此地是讚歎的兩句話:

  經【希有,世尊。】

  一開口就「希有」,這兩個字的意思是無盡的深廣。這兩個字提出來,整個講堂聽眾大家耳朵都豎起來,什麼事情希有?他底下一定是集中精神,很注意去聽。

  經【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。】

  這就把兩樁希有的事情說出來了。底下的小註:

  「希有」,裡面含有四個意思,這是略說,細說說不盡的,無量義。略說,有四個意思。第一個是:

  【時希有,人身難得,佛難遇。】

  實在說,世間人不懂,所以在迷,不覺,覺悟了之後,知道六道裡面要得人身很不容易,機會非常的渺茫,人身難得。佛在經典曾經舉過許許多多比喻,為我們說出這個事實的真相。得人身,再能夠遇到佛,或者是遇到佛法,我們現在佛不在世,佛雖然不在世,佛法還在世間,我們能遇到也非常希有。想想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,佛的法運總共一萬二千年。我們得人身要剛剛好在這一萬二千年當中,在這個以前沒有佛,在這個以後也沒有佛法,佛法滅盡了。佛法滅盡,要什麼時候再有佛法?一定要有佛出世,佛才講經說法。底下一尊佛是彌勒佛,彌勒佛什麼時候到我們這個世間來?《彌勒下生經》上說過,以我們這個世間年月來計算,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,彌勒佛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。你想想看,五十六億多萬年沒有佛法,你縱然得人身也沒用處。你才曉得,這個「時」真是希有。一萬二千年比起無限的時間,好短好短,我們就生在這裡頭,不容易,真難!第二個:

  【處希有】

  講經的處所,法會的成就;當年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地方,釋迦牟尼佛開這個法會講《金剛般若》,處所希有。同樣這個道理,今天我們在新加坡居士林五樓講堂,處希有。沒有這個地方,我們這個法會不能成就。第三:

  【德希有】

  這個德是如來圓滿的果德;因為佛所說的是如來果德全體的流露,不是如來所證果德裡頭的一分、兩分。一分、兩分是別的法門,其他的經典;這個經典是圓滿的果德。所以古人判這個經是圓教,圓教是圓滿的法輪。圓滿果德所顯,德希有。我們能在這麼少的文字,五千多字的這樣一部經典當中,得到世尊所證的圓滿果德,你說這個多希有!第四:

  【事希有】

  這個事就是指般若波羅蜜多,特別是指金剛般若波羅蜜多,佛不是為我們講別的,為我們講這個希有的大法。合上面四個意思,真正是希有難逢。我們今天遇到了,正如同世尊在本經後文上所講,成就第一希有功德,與這個地方的希有,前後呼應,所以我們要珍惜這個機會。

  這個地方講經實在也很希有,因為我們每天都講,連星期假日也照常講。大家聽經要把一些瑣碎的工作應酬都要放下,你才能夠天天來聽經,才不至於缺課,這個也很希有。現在一般講經,說實在話,一個星期講兩天、講一天,便利你能夠抽出時間來聽。像我從前在台中,李炳南老居士講經,一個星期講一天,為什麼要這樣講法?便利大家把這個經從頭到尾聽完,一堂不缺。因為天天講你就不可能,有些應酬、有些家裡事情就不能來。我們天天講,假期都照常講,你要是每天都來聽,一堂不缺,第一希有!今天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