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永嘉禪宗集  (第十八集) 1979/7  台灣圓覺寺  檔名:09-012-0018

  【何者。設名本以名其體。無體何以當其名。言體本以當其名。無名何以當其體。體無當而非體。名無名而非名。此則何獨體而元虛。亦乃名而本寂也。】

  說這一大堆話,委曲婉轉,其目的就是叫我們對於名、對於體都不要執著。為什麼都不要執著?名是假名,體也不是真實的,名與體都是假的,所以不可以執著。這個地方的最後兩句話,就把這個意思揭出來了。小註講,「今欲發明事理不二,以為三觀之體」,這就是空觀、假觀、中觀,如果以般若來說,就是實相觀照方便。「而此實體,必藉名彰者,反顯無假名,則無以名其實體,則有名有體,乃今觀之要義也,宜捨虛名以尋實名,棄虛體以得實體,故反覆辨明名體虛實」,這就是前面一大段,跟此地委曲婉轉反覆說明,意思就在此地。為什麼我們修觀照般若的時候,一定要把名與體的實相、真相,要了解清楚、辨別清楚,道理就在此地。否則的話,沒有辦法入觀,也就是沒有辦法用功夫,想用功,不知道從哪裡下手。這就是教給我們一個入門處,教給我們修觀的一個基礎。「故曰設名本以明其體等」,前面講的是真正話,「正欲棄虛而就實」,所以結論才講「無體元虛,無名本寂」。為什麼講無體?一切相當相即空,常講的是當體即空,當相也空,作用也空。你要說為什麼?依他起性,是因緣所生法,既是因緣所生法,就沒有自體,體就是虛的,虛妄的;體既然虛妄,名當然更是虛妄的,所以名體俱寂。

  【然而無體當名。由來若此。名之體當。何所云為。】

  小註說,前面兩句總結前面的「有名無體」,後面兩句,底下再發明「因體施名」的道理。有名無體好懂,像龜毛、兔角確實容易懂。龜毛、兔角容易懂,如果合在法上,你要去體會,底下會討論到這個問題。合到法上來說,講四大五蘊就好像此地講的『名之體當』。要說人我四相,給諸位說,是『無體當名』,我人四相真正是空的,四大五蘊還有個東西,那四大五蘊,毛巾,它還有個東西,四大五蘊。講四相是什麼?四相是龜毛、兔角,你看看是如何的虛妄!你要不相信,那身上找,找這什麼?這耳朵;這什麼?這鼻子,裡頭沒有我,沒有我相,找這邊是眼睛,那是眉毛,各有各的名詞,我在哪裡?你怎麼樣在身上就是找不到我。你找四大,行,這是物質,這是地大,那是水大,那是火大,那是風大,那是五蘊,還能夠找得出來,你在這裡面找我找不到。我找不到,人到哪裡去找?眾生到哪裡去找?壽者到哪裡去找?統統找不到,那是龜毛、兔角。你看我們眾生多麼迷惑,把這些「無體當名」的東西都迷作真實,這個虧吃大了。這個真正是三界輪迴造種種業的大根大本,那個大根大本原來是虛妄、不實在的,是無體當名。底下就是講「名之體當」,有名有體的。

  【夫體不自名。假他名而名我體。名非自設。假他體而施我名。】

  這個『體』與『名』要把它認清楚,「體」是主,「名」是賓,體有實質,名是虛假的,因此,名與體是兩樁事情。這個是要明白的,不能把它混而合一,混而合一那就是愚痴,是迷惑了。名是人給它取的,你願意給它取個什麼名,就可以給它取,讓大家知道它叫個什麼名,不過是那個實體的一個代名而已,便於指稱、便於指示、便於言說而已,所以它是個假名。此地講,「不相為倫」,倫就是類的意思,它們兩個不同類。「故體不自名」,像這個毛巾,它並沒有說它自己叫毛巾。「要假彼假名以名我之實體」,必須是人給它取個名字,叫這個東西叫毛巾,毛巾在此講就是有個實體,我們給它起個名字來稱呼它。「假名非自設」,名也不是自己設的,也不是覺得我有個名字叫做毛巾,我把這個送給你,你叫毛巾,不是的,也不是這樣的。所以名也不是自己說它有個名,必須要藉一個實體,大家認為這個實體應該給它叫個什麼名字,使我們每個人便利於稱呼、便利於理解,給它起個假名,名才能夠表法。因此,這一類它就有一類共同的名稱,這個擦手的手巾、這個擦臉的面巾、洗澡的叫浴巾,它是一類一類的,給它這個假名便於稱呼,一提到的時候會聯想到它是屬於這一類。所以名與體它的性質,我們要認識清楚,便於觀照。

  【若體之未形。則名何所名。若名之未設。則體何所明。然而明體雖假其名。不為不名而無體耳。】

  小註說,「體之未形,名何所名」,好像沒有辦法建立名稱,體之未形是體沒有形成一個相,這個時候沒有辦法叫它名稱,好像是無名。「名之未設,體何所明,似無體矣」,如果沒有一個名稱給它,這個體你要想說,說不明白,講不出來,只能給你看,只能給你去摸索,沒有辦法說明白;要想說明白,一定要藉假名才能夠把它講解清楚。可見得這個名相真有用,便利於解釋。可是雖然便利於解釋,它有副作用,你不能執著,執著就是毛病,你不執著,它有功德,它叫你恍然大悟。「然而體雖未形,非如兔無角之無體」,這個體是說的什麼?說的真如本性,就是從性上講,性沒有形,性也沒有辦法給它安立一個名稱。我們講真性,真性實在是非常的抽象,在它沒有形的時候,確確實實沒辦法理解。它一有形,這個有形,像《起信論》裡面講的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」,無明就有形,「無明不覺生三細」,無明還在三細相之前。

  三細六粗,給諸位說,這個速度太快了,並不是無明要過很久才變成業相,業相又過個若干年再變成見分,再過若干年再變成相分,沒有這個道理,非常之快速,幾乎是同時的。它如果當中要有個時間停留,我們就有辦法很容易把它認清楚、很容易把這個實相理解。就是因為它太快,所以我們很不容易把它看清楚。我們不要說無明的快速,就拿現在我們所曉得電的速度、光的速度,要是在短的距離當中,我們沒辦法看得出來。這個房間,從這個牆壁到那個牆壁要用光的速度來通過的話,諸位曉得幾時那個光從我們這邊走過,你曉得不曉得?不曉得,只看到完全都是的,一片都是的,這個境界就在我們眼前。此地這支燈光,它這個光放的光明,從這個地方照到那邊,那個地方的光也照到這邊,在我們看,燈一開,全房間都亮了。實際上它還是有速度進行,它進行得太快,使我們不感覺,一下就亮了,沒有辦法感覺那個光逐漸逐漸往前面移到那個地方,看不到,就是太快了。「無明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」,那速度就是這樣子,所以給我們造成大惑而不解。無明幾時生起的?幾時有的?正如同那個光的速度,燈一開,幾時照到牆壁的?幾時到達那一邊?這就是這種迷惑。

  可見得它雖然是未形,沒有成現象,真如本性沒有在現相的時候,不能講它無。無是無,空是空,我們講空,但是這個空不是龜毛兔角的空,因為它這個空是有,它能夠隨緣現相,不過它現在沒有隨緣、沒有現相,它有能力隨緣現相。龜毛兔角那是真正的空、真正的無,為什麼?它不能現相,現不出這個相。這個意思在此地你要能把它會過來,在十法界裡面,我們常講的如來,我們就拿這個劣應身來講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既然我們人人都有佛性,人人都具足如來智慧德相,我們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有沒有?有,沒有現出來。我們現在這個醜陋的人身、人相比不上佛的圓滿相,我們雖然現前沒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沒有像大經裡面講報身佛身有無量相、相有無量好,雖然沒有現形出來,這個無,不是龜毛兔角的無。為什麼?我們如果障礙要是去掉,確確實實能現得出來,不是不能。現在沒有現,現在是有業障,業障消除了,這個相就可以現出來,福德莊嚴之相。這也就是說明這個道理。所以說,什麼叫真的無、什麼是假的無、什麼叫畢竟空、什麼叫暫時所謂的空,我們首先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小註說,「名雖未設,亦非如兔無角之未名」,這個名是畢竟假名,畢竟無。我們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現在我們沒有這個體,體沒有現出來,名也無從建立,可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名不像龜毛兔角之名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體也不像龜毛兔角之體,要明瞭這個意思。這就是名裡頭有虛實,相裡頭也有虛實,這些虛實我們首先要把它辨別清楚。「故曰,明體雖假其名,不為不名而無體耳,正顯世間之法,有實體而亦有假名」,這個實體不是真實,是假實,現在它有這個相,不當作真實講,實不是真的,實是假的,假的它有相,是依他起性的。所以世間一切法、出世間一切法都要安一個假名。這就是說假名由來久矣。

  【設名。要因其體。無體。則名之本無。如是。則體不名生。名生於體耳。】

  小註說,「此正明假名與夫實體先之與後,使學者尋名顯體,以悟緣起本無,則性空理顯,以為入道之先資」,這幾句話很有名。哪個在前、哪個在後?體在前,名在後,先有體而後有名,世間法大多數都是這樣。預先起一個名字等待那個體現前的,不是沒有,也有,少數,凡是說法都從大多數講,有少數例外的,不要在那個例外裡頭找麻煩、去挑難,不是沒有例外。譬如我們舉一個例子,夫婦兩個想要小孩,太太沒有懷孕,先給小孩起個名字在等待著,這個世間人也有,少數,大多數都是小孩生了以後,再給他起名字,起了名字來等小孩的人不是沒有,也有。這是舉一個例子說,那是少數,不能舉少數為例子,應該舉多數為例子。

  這一段就是教我們修學的人,從名相裡面要去悟體,悟緣起本無、性空的道理;換句話說,從這個名相裡頭就可以能夠悟入真性。根利的人確確實實是如此,中下根性人你懂這個過程也能開悟,就是先尋名顯體,然後再觀察體,緣起,因緣生法,從因緣生法裡面觀到它無自性、無自體,這才曉得體是空寂;體既然空寂,名當然更是虛妄的,這樣才能入道。因為曉得萬法皆空,你心裡面想執著也沒有意思。果然要明瞭,我這個身是四大五蘊假合的,裡頭沒有我,諸位想想,還會造業?不會造業。造業為了什麼?造業是為我,我要貪、我要瞋、我愚痴、我要得到名聞利養,都是為了我。我沒有了,為誰?自然就沒有了,心就清淨、就平等,就能夠轉識成智,轉識成智就是入道。說這些道理,都是給我們破除入道前面那些障礙的,凡夫所以不能入道就是這些障礙去不掉。

  「體不名生」,體不是從名而生的。「名生於體」,名是從體建立的。「所謂第一義諦,有名有實義也」,第一義諦是講什麼?第一義諦是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,最後才說出來,是言語道斷、心行處滅。可是為了言說方便,不得已也還要給它建一個假名,它雖有個假名,它還有個實義,它沒有實體,這地方用義,它沒有實體。就像我們講毛巾,毛巾它有實體,有名有體。說這麼多應該懂了,名是名,體是體,雖是有名有體,名體不類,不相類,是先有體而後給它起的名。

  【今之體在名前。名從體後。辨者如此。則設名以名其體。故知體是名源耳。】

  這幾句話好懂,這就是你曉得在一切法裡面,你能夠首先有一個觀念,『體』是主,『名』是賓,體是本,名是末。孔老夫子也說,知其本末則近道矣,佛法裡頭也是如此,你要想入道,先要知道本末,先要曉得體用。體是名的根源,體是名的本,換句話說,意思就是你著重在哪裡。雖然在名在體,佛法給你講的道理統統是名相、是名言,都是講這些名。四依法裡面教我們「依義不依語」,義是什麼?第一義諦有名有義,要從名裡頭去認那個義,第一義諦的實義是第一義諦那個名的根源。不要執著在名相上,要循著名相找它的實義,這個就有門可入了。死在名相之下,有名相就是實義,那個錯了。說毛巾,說毛巾就是毛巾,毛巾也不在你面前;說火就是火,火能夠把這個燒掉,你說火,它沒有燒掉,可見得名不是實,名沒有用處的。

  這樣說起來,諸位能不能體會?能不能懂得?要真正懂得,現前煩惱去一大半。怎麼去一大半?人家毀謗你、罵你,你一想那是名,名不當體,假的,就正如同我說火,並沒有把我東西燒掉。他在外面怎麼樣毀謗、造謠言,我身上也不痛、也不癢,我曉得那個名是假的。他叫著我的名字罵,我的名字是假的,名並不是我這個實體,我這個實體,我高興我再換個名,名不當體。人家在那邊指著名字罵你,你就試著一想,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多得很,哪裡是指我!你聽了就不會生氣,這不就沒有煩惱?這是舉一個小例子來說。所以修道的人,忍辱波羅蜜他要不要忍?不要忍,為什麼不要忍?他對於事實真相了解。忍,世間人忍的時候還拿理智來克服自己的感情,不要發作;他看穿了,他根本就沒有忍,為什麼?不受,受了壓下去才叫忍,根本就不接受,忍什麼!你看這多高明,入道之先資,說的一點都不錯。

  【則名之所由。緣起於體。體之元緒。何所因依。】

  這就再進一步,名它的真相了解了,不受名相的欺騙。名有個實,有實體,我們尋名求實,實體又是什麼一回事情,再去追究它。『體之元緒』,實體它的根源是依靠什麼起來的?名是依靠體起來的,體是依靠什麼起來的?這就是俗話說,打破砂鍋問到底,體從哪裡來的?

  小註說,「世間之法,惟名與體」,這是把一切萬法可以分作這兩大類,一個是名,一個是體。「推名既得其由」,這個名的根由我們找到、搞明白了。「推體復何元緒」,體的根源是什麼?「下文正明體之緒也,法元如絲,法因如緒,得名之緒,復何所依,苟得其緒,可以盡一繭之絲矣」,緒就是頭緒,此地用蠶結的繭來做比喻,你要是把絲的頭緒找到,這一個繭的絲都可以抽盡。下面就是教我們在體上找它的根源、找它的頭緒,那個頭緒就是發起的、發生的第一個原因,什麼原因而有。這個問題確實是個大問題,自古以來哪一個學佛的人都有這個疑惑,我們人怎麼來的?宇宙怎麼來的?雖然說是本性一念不覺而有無明變現出來的,那個本性為什麼一念不覺?為什麼要生無明?幾時無明生出來的?諸位想想看,哪個人沒有這個問題?個個人都有。此地也提出這個問題,這裡面我們要用悟,講解很困難。解,就是名相上不得已的方法,像畫畫一樣,烘雲托月,月亮畫不出來,四周圍畫點雲彩,當中空起來,那個就是月亮,用這個辦法。釋迦牟尼佛說一切法都是為了顯示真如本性,所說的一切法,就好像畫畫畫的雲彩一樣,真如本性根本沒出來,你要從雲彩空的那個地方去體會、悟,那是個月亮,要用這個辦法。可見得絕不能執著在文字相上,不能夠執著言語相上,這才能夠入道。底下就是發明這個道理:

  【夫體不我形。假緣會而成體。緣非我會。因會體而成緣。】

  小註說,「萬法雖多,不出十界」,這裡就說明,所謂十法界就是一切法的歸納,歸納為十大類,十法界就是一切法。「十界雖眾,不外性相」,再把十法界歸納,歸納為兩類,一類叫性,一類叫相,性相兩類。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都可以歸納這兩大類,性相兩宗,可以歸納成兩大類。這兩大類可以說是真正的學問,我們學佛千萬不可以疏忽,這是佛學裡頭純粹的學問,要拿世間法來講是純粹的哲學,這是性相兩宗。

  從前台中大專講座選課程的構想就是從這裡出發的。大專學生時間短,只有暑假期間二、三個禮拜,把他們集合起來,給他們講佛學,短短的期間當中,佛法整個輪廓,要叫他能得到一個概念,這東西不容易。所以首先講「佛學概論」,這是對整個佛學通盤的介紹,「十四表」就是這個性質,那是介紹,等於佛學概論,這是今人所編的。為了補充今人所編的之不足,這個之不足並不是說內容之不足,信心之不足,怕他不相信,所以再從佛經裡面選一部經,也類似佛學概論。選什麼?《八大人覺經》。《八大人覺經》有八條,前面兩條講小乘,後面六條講大乘,大小乘教義都在裡面,經也很短。這兩種都是概論的性質,都是介紹的性質,一個是今人所編,一個是經典的摘錄。其次就講到佛學學問,學問就是性相兩宗,性宗裡面找一部經做代表,相宗裡面找一部經做代表,這是佛學的學問。性宗選《般若心經》,相宗就是選唯識概要,講《百法明門》。

  除這個之外,這是學問,佛法講修持,不單單講學問,性相都是講解的,著重在解,佛法要著重在證入,行解相應,所以從行門裡面再選兩樣東西。行有自行、有化他,自行選的《彌陀經》,化他選的《行願品》十大願王。所以課程是這樣建立來的,絕不是隨隨便便選幾門課來修學,一部經扣一部經,彼此都有關係,六門課程有連帶關係,它有一個整體的構想,教你行解相應、自行化他。時間雖然短,他能得一個整體概念。由此可知,辦學不容易,時間短跟時間長是一樣的,都得要有周密的計畫,要深入去思考怎樣選課程、怎樣編排課程。每個課程都有一個目標,換句話說,它有理由為什麼要選這個課,它有一番道理在裡頭,有一番苦心在裡頭,選了課程再請老師,哪個老師對這門課有特長,請他來講授這門課程。

  所以教育成功與失敗,就是編排課程、選擇課程的人,是他的功德,他是掌管教育;教員不相干,教員是執行任務,你叫我講這門,我就講這門,我就完成你這個目標。所以教育的成功與失敗是誰的?校長跟教務主任的,他們是教育的成功與失敗,他們才叫教育家,辦教育的,教員不是,教員是協助他們、幫助他們完成任務。他是一個總的,教員是底下分支的,完成他一個一個目標,全盤東西在他頭腦當中,他要把一個人變化成一個什麼樣子,那是他的構想,這才叫教育家,才真正所謂是「百年樹人」,在佛法裡面講是善知識,所以是明師,明師這是教育家。沒有這種概念,沒有這種學問,我學這部經,我只會這部經,到哪裡我都講這部經,這個不能稱為明師,不能栽培一個人,只能在外頭跟人結個法緣。是要一切經論都通達,你才曉得什麼樣的根性,你怎麼樣給他配這個課程。就好像大夫用藥一樣,一切藥性統統要明瞭,看你害的什麼病,要用哪些藥、怎麼配、配多少分量給你。你如果說我只懂一種藥,只曉得一種藥性,你要是到外面給人治病,非得要別人照著你這個藥性來害病,你才能治得好,你要是不照我這個藥性來害病,那我沒辦法,我治不好你。諸位想想,哪有這個道理?沒有這個道理,害病還得照你的藥方害病?要懂這個道理。你就曉得辦教育不容易,辦個短期大專講座也不容易,不是隨便一個人都可以辦的。

  這是說到一切法不外乎性相,性相統一切法。「性之未形,謂之體」,性沒有變成相,這個時候叫做體。「性之既著」,性一隨緣,它就現個相,我們叫相。「第性不自相,假緣會以成相」,性自己會不會變成相?不會,它要藉因緣才能夠現相,自己不會現相。譬如我們拿黑板來當作性,我們在黑板上寫字就現相,黑板本身會不會變字出來?不會的,一定要藉因緣,藉粉筆,藉我們手寫,這就是因緣,現字出來了。諸位想想看,如果沒有這個體,沒有這個黑板,我們拿著粉筆,這手在寫,寫不出字來,現不出相來,相一定從體當中現出來的。真如本性能夠隨緣現一切相,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相統統是真如本性現出來的,怎麼現出來的?因緣聚會而現出來,所以假緣會以成。「會不自會,假性相以為會」,緣從哪裡來的?緣不是自己生來的,緣是要靠性相生起的。

  「故《十地論》云」,《十地論》就是《華嚴經》「十地品」的註解,「單真不立,獨妄難成」,這兩句話說得很有道理,單真就是單單只有一個性,它不能成立;單單是妄相,沒有性的話也不能成立。要想成立,現相、起作用,真妄要和合,我們眼前一切法就是真妄和合的。《楞嚴經》裡面的大主意,就是阿難要求世尊指出我們身體裡面哪是真、哪是妄?佛給他指出來了,六根之根性是真的,依性隨緣現出這個相是妄的,六識是妄的,六根是妄的,六塵是妄的,但是六根的根性、六塵的塵性、六識的識性是真的。我們起一個妄念是妄,妄想,這個妄念的性體是真的,你要是沒有這個性體做基礎,你這個妄念生不出來。所以打個妄想沒有關係,你追究妄想從哪來的,禪家就用這個方法,這就可以見性。它從哪裡來的,追究到根柢,那就是真如本性。一一法都有性,乃至於一塵一縷,一塵是一粒微塵,一縷是一個線條,一草一葉,都有法性,它沒有性不能現相。因此我們六根所接觸六塵境界,皆是真妄和合。真的是體,不變;妄的是相、是作用,是隨緣的,緣會,這個地方講緣會,因緣聚會。妄相裡面有善有惡、有因有果,有善因、有善果,有惡因、有惡果,這是從相裡面再開出來。這些統統不離性,世出世間一切法,你要從理體上去觀察,唯一真性而已。

  「要因不生滅與生滅和合」,不生滅就是真性,是體、是不變的;生滅就是相,就是識,它是隨緣的。這樣真妄一和合,這就叫「緣起之法」,緣起的真相是這麼一回事情。「是則不惟九界虛妄之法假緣起而成,即佛法界真實之法亦假緣起而就」,這不是說得很清楚?佛法界不例外,極樂世界不例外,華藏世界不例外,十方諸佛哪個佛的世界都不例外,統統是緣起。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緣起法真正要是看破了,果然明白了,你在什麼法界裡頭都自在。為什麼?曉得統是虛妄。到極樂世界沒有樂受,為什麼?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沒有樂的感受;入了阿鼻地獄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沒有苦的感受,苦樂憂喜捨統統斷掉了。斷掉是什麼受?正受,苦樂憂喜捨都不正,這時候叫正受。正受就是三昧,《楞嚴經》裡講首楞嚴大定,首楞嚴大定就是正受。

  我們現在這個受不正,我們有苦樂憂喜捨,要學佛就把苦樂憂喜捨這種受一天一天要淡下去。這種淡泊,漸漸的離開,絕不是感情用事能辦得到的,把自己感情控制住,漸漸的遠離它,不是這個辦法,這個辦法時間久了會爆炸的。要從佛法裡面解其理,要明瞭事實的真相,然後自然就化開,不必要壓自然就沒有,你還控制什麼!這才叫功夫。由此可知,解理是修行的第一步,一切道理明白了,然後什麼叫修行?就是在事相裡面練功夫,把道理跟外面的事相要合而為一,這就叫修功。幾時果然合一,理就是事,事就是理,解就是行,行就是解,行與解分不開了,融成一體,這就叫證。如果解行還有界限,沒有證,事理還有界限,沒有證;證入的時候界限沒有了,圓融中道,這叫證入。這是說明十法界是緣起的。「故四教皆明十二因緣」,藏通別圓都講十二因緣,十二因緣就是講的緣起。「《法華》云,佛種從緣起,是故說一乘」,連佛也不例外。「然此緣起,關乎三世,過去,則已造已成,已造,即無明緣行二支是也,已成,即今世依正二報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五支是也;現在之果,即前五支,現在之因,即愛取有三支是也;未來,即生緣老死二支是也」。這十二因緣,三世二重因果,循環的,生生世世輪迴不息就是這麼個道理。

  「今且約現前一念,尋常分別識心,為所觀境以明緣起」,就是底下一章所說的,底下一章是教參禪的人觀心的辦法。參禪,諸位要曉得,達摩祖師剛剛到我們中國來傳禪宗的法門,參究的法門,是用觀心,也就是這一章後面所說的。到唐朝中葉以後,人的根性不及從前,觀心這個功夫不得力,而後祖師才改用參話頭這個辦法。達摩祖師來的時候還沒有參話頭,一直到六祖,永嘉大師跟六祖是同時的,那時候都還沒有參話頭,統是用觀心這個法門,所以底下他用的方法還是用觀心的方法。觀心的方法高,可是心要很細,也就是說業障淺,沒什麼大障礙,一切都能放得下、能看得破,觀心才得力;業障重的,看不破、放不下,用觀心的法門不容易得力,觀不住,用參話頭比較好一點,參話頭有些粗念還行。到後面我們就會看到。「下文恰恰用心時,所用之心,乃以意根為因,法塵為緣,中間生起一念識心,名為緣起之法」,觀心就是觀這個東西。「《中論》所謂因緣所生法是也。如是識心,元依性起,性之不變,未隨緣時,乃體不我形,至不變而隨緣時,乃假緣而成體,然而緣非自會,要因性體而成妄緣」,這樣一說來,體形跟緣會是互為因緣。底下這幾段是講這個道理。

  【若體之未形。則緣何所會。若緣之未會。則體何所形。】

  這個意思就是說明,真如本性沒有隨緣的時候,它沒有形相;隨緣的時候,有因緣聚會就現相。現相,體就有一個形,如果那個體沒有現形,緣會那個緣又在哪裡?緣要不會的時候,體形,體又怎麼能成形?我們再看底下,然後再總說:

  【體形則緣會而形。緣會則體形而會。體形而會。則明形無別會。形無別會。則會本無也。緣會而形。則明會無別形。會無別形。則形本無也。是以萬法從緣。無自體耳。】

  這一段要總結一句話來說,就是《中論》裡面所講的,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。『會本無』、『形本無』就是空。這一段說法的形式,就好比世俗裡頭有一個始終不能解決的問題,大家在辯論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,就是這麼個問題。因為『緣會』才有『體形』,因為體形才有緣會,到底是哪個在前、哪個在後?到底是雞生蛋,還是蛋生雞?諸位要是碰到這個問題,這個問題不容易解答,縱然講清楚了,還要對方聰明伶俐,他能夠悟得到;悟不到就窮抬槓了,窮抬槓沒有意思。如果諸位碰到這個問題,我教給你們一個答覆法,他要問你這個問題,你可以問他,你說先有媽媽還是先有兒子?他一定說先有媽媽,那先有雞,這問題就答覆了,運用這個邏輯的方法來對付他,先確定一個大前提。雖然答覆不能叫他滿意,但是他也無可奈何,大前提擺在前面,那有什麼辦法?他又不能說不對。

  這個問題這種解釋法不能在此地解釋,給諸位說,緣會與體形是同時的。我舉一個比喻給諸位說,我們以金作器來講,金是個體,器是個相,體要變成相,當中要有緣會,沒有緣會它變不成相。我們假設把金做成一個佛像,金是體,它變成相的時候,你正在做的時候,做的時候就是緣,你這一動手,這個體它就變了。你要是一個小時把它做成功,這一個小時過程當中,每一分、每一秒它都是緣在那裡變,你們諸位想想,是不是同時的?緣會與體形是同時的,沒有先後。既沒有先後,佛為什麼說還有一念不覺而有無明?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是名相,沒有實體。如果要有實體,《法華經》裡面為什麼說,「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」?為什麼大經又說「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」?再要不懂,拿六祖風幡堂裡所說的話,非是風動,非是幡動,仁者心動,這些都可以拿來解釋這個道理。緣會與體形是同時的,沒有先後。你懂得這個道理,才曉得此地的不二法門,迷悟不二,生佛不二,體形與緣會不二。為什麼不二?本來空。小註裡面的意思,諸位仔細看,我是把這個總合起來給諸位說出來。

  底下要給諸位交代的,就是本來空的道理,『體形而會,則明形無別會』,形沒有別的會,體變出來的。形就是相,相是什麼?相就是體,所以緣會的會,無!變過來一分一毫沒減少,只是把金的樣子變一變,把它塑個佛像就是了,體不變,沒變,緣會是假的,這是說「會本無」。『緣會而形』,因緣聚會而顯的形相。『則明會無別形,會無別形,則形本無也』,「形」是指這個形相。小註裡面講,「單形不立,要緣會而後成形,緣會而形者,則惟緣而無別形,既無別形,則知形亦本無也,此皆二法相破」,以緣會來破體形,以體形來破緣會,互破,兩方面皆空、皆無。為什麼要破?破才能夠顯出它的真相,真相是什麼?真相是空。「各顯其無,以絕人之情」,就是絕人的情執,分別執著妄想,互破就是破你這種執著,破你這個病根的。「非謂果無其法也」,不能說沒有這個事,形,不能說沒有相,不能說沒有事,緣會是事,事是有的,相也是有的。以事破相,理曉得,相是假的,相是虛妄的;以相來破事,事是虛妄的,事不是真的。這個用意就是叫你不要執著,曉得相無性,事也無性。

  在這個地方,我把《解深密經》裡面講的三自性、三無性給諸位說說,幫助大家理解這一段經文。《解深密經》是唯識經典,說明性相的道理,《解深密經》裡面,它最大的一個特色,就是從三自性的反面又建立三無性,這才圓滿;如果要沒有三無性,三自性就很難自圓其說。三自性第一個是「遍計所執性」,第二個「依他起性」,第三個是「圓成實性」。佛在《解深密經》裡面,依遍計所執性又建立一個相反的,叫相無性,「相無自性性」,從依他起性裡面建立叫「生無自性性」,從圓成實裡面建立的「勝義無自性性」,這才真正能夠把諸法實性顯示出來。這就是以三自性破三無性,以三無性破三自性,二邊不立,中道才顯出來,就是顯出不二法門,顯出這個理。

  從遍計所執性裡面建立相無性,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,凡夫所執的我、法,都以為這是實在的,都以為這是實有的,實際真相不過是我們迷情上所現的妄相而已,好比空花水月,體相都無,名當然更不能成立。依他起性裡面,佛跟我們說生無自性性,這是講破法執,遍計執裡面講相無性是破我執。一切萬法統是因緣生的,不是自然起的,因緣所生法統統是個幻相。《金剛經》裡面所講的「如夢幻泡影」,非有似有,不是真有,也不無,它有這個相在,相是幻相,不是真相。這就好像我舉毛巾這個相,這個相是個幻相,什麼是幻相?是一條一條纖維織起來的,當相即空。慧眼的人一看,看到裡面好多線條,他沒有看到毛巾,看到線條。看到線條就比看毛巾看得真實,為什麼?深入一層觀察,他當時就曉得這條巾是空的,當體即空,當相即空,所以這個毛巾的相叫幻相。

  為什麼不能說它是真相?諸位要曉得,佛法裡面講真的定義是永遠不變;它會變,你把線頭抽出來,一拉出來就變成一團線,會變,會變就是假的,就不是真的。再想想我們自己的身相,我們身相會變,有生老病死,會變。如果這個相是實在的相,千年萬世永遠是這個樣子,不會變,那就是真的。諸位想想,哪個相裡面你看到它不變?不變是真的,我們找來找去,只能找到一個東西,什麼東西?虛空,好像自古以來虛空沒有變過。除了虛空之外,什麼都變,滄海桑田,大地都變遷。二十年前到台北來觀光,二十年以後再來看看,台北不一樣,變了。所以這個相叫幻相,不是實相。虛空是不是實相?給諸位說,虛空叫相似無為,不是實相,不是真有。為什麼我們看沒有變?虛空也會變,我們看不出來。到什麼時候看出來?大徹大悟就看出來,換句話說,你沒有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看不出來。虛空是什麼相?阿賴耶識裡面三細相裡頭的業相,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,虛空沒有了。

  這很難相信,沒辦法,只有舉作夢的例子,夢裡頭有沒有虛空?有,夢裡頭也有天空,醒來之後夢裡虛空有沒有?沒有。所以永嘉大師後面《證道歌》就有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覺後就是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,虛空世界統統沒有了,好像夢醒了,夢裡面的虛空世界都沒有了,覺了。這個話唯有從夢境當中我們能夠體驗,因為我們都做過夢,夢醒來之後確實這樣,現在我們是做大夢。佛跟我們說明這個道理,就是先給你說依他起,好懂,因緣所生法。為什麼因緣所生法當體即是空?生無自性性。所以一切法似有非有,你不要執著它,你不要以為它是真的。就是《金剛經》教我們的觀法,六種比喻,「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受持金剛般若,怎樣叫受持?你二六時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你都作如是觀,就叫受持金剛般若。受持不是念、不是讀,也不是背,受持是修,你這樣子鍛鍊久了,一切法都沒有障礙了,為什麼?曉得一切法都是空的,一切法都是假的,非有似有。

  再以圓成實性,圓成實在我們普通講是真實法,講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是不是真有?你要執著真如本性真有,糟了,又錯了。所以佛又跟我們建立勝義無自性性。這是說明宇宙萬有的真實相,必須得遠離迷情執著的我與法,我執要離開,法執也要離開。好比虛空清淨不染,什麼能染污虛空?沒有東西能染污虛空,虛空一切不受,無相空寂,只有所謂根塵這些色法,還不能講色法,只能講眾色無性所顯,顯示這個境界。你去體會,你體會得到,既不能思又不能言。說個體會都很勉強,這兩個字都有毛病,怕的是什麼?又落到意識裡頭去,怕的是把圓成實性就當作真如,以為這就是宇宙萬有的實相。我們應當曉得,圓成實性它並不是一種實物,它也不是宇宙萬有的本質,它也不是萬有的功能,它是什麼?佛跟我們講的,是空相、空性、空理而已。這是《解深密經》裡面所講的,跟這段意思完全相通。底下有兩句話結論:

  【體而無自。故名性空。】

  小註說,這兩句是「結成性空」,前面這一段在此地結成性空。這一段理比較深,也很難體會,諸位把小註細細看看,可以講已經講得很明白了。底下比較上容易懂,往後「簡示偏圓第八」,講行的這三門,這一門基礎有了,後面三門都好懂。這是修行的基礎,修行理論的依據。什麼人的修行?圓人的修行,圓頓的修行法。聽不懂沒有關係,你真正懂了,圓修圓證;聽不懂,還是一句老話,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老實念佛,決定有成就。這一段在此地,你要說我說不明白,沒有闗係,到極樂世界再請教阿彌陀佛,他比我高明,你到那個地方自己成就也高,為什麼?心地清淨,智慧增長了,業障消除了,阿彌陀佛給你一說你就開悟。真的要下決心,三年之內一定要有本領往生,這叫功夫。能去,可以不去,能去為什麼不去?多接引幾個眾生,到那裡見了阿彌陀佛也有面子,你看我來了,帶這麼多人來,孤家寡人一個人來,沒有意思。念到一心不亂,我的壽命還可以住世,還有因緣多多的勸化,帶去愈多愈好,阿彌陀佛愈歡喜。下課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