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  (第二十一集)  1980前  台灣圖書館大專  檔名:04-011-0021

  未後是總結:

  【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。何以故。菩薩若能隨順眾生。則為隨順供養諸佛。若於眾生尊重承事。則為尊重承事如來。若令眾生生歡喜者。則令一切如來歡喜。何以故。諸佛如來。以大悲心而為體故。因於眾生。而起大悲。因於大悲。生菩提心。因菩提心。成等正覺。】

  經文給我們敘說得非常清楚,說明為什麼要恆順眾生,恆順眾生就是供養諸佛。諸佛菩薩又不在世,我們也找不到他,怎麼樣去供養諸佛?恆順眾生就是供養諸佛,尊重承事眾生就是尊重承事如來。末後這一行說明了所以然的道理,佛是以平等大悲心為體,一切眾生在佛心裡面是平等的,諸佛如來是因眾生起大悲心,如果沒有一切眾生,諸位想想慈悲心怎麼能生得起來?慈悲心生起之緣就是要一切眾生,因此我們能夠隨順一切眾生就是隨順如來的大悲心,與佛是同一個心。

  佛是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。所以我們修菩提心從哪裡修起?要從慈悲心修起,譬如我們修平等心、修清淨心,這是菩提心裡面的直心跟深心、大悲心,這個三心,三心是以直心為體,清淨心是自受用,大悲心是他受用。可是我們修的方法要從他受用修起,一切念頭、一切的利益都能為一切眾生著想,自己心就清淨了,煩惱就少了。如果說什麼事情首先考慮到自己,增長自己的貪瞋痴慢,我們修清淨心就難了。我一切做為為大家著想,自己貪瞋痴的念頭就會減少,一天一天的減少,自己心就清淨了。所以說我們自己要想修清淨心,最好的方法就是修慈悲心,心慈悲之極了,自己心就清淨。更進一步能平等的慈悲,這個直心也就現前了。這個方法實實在在是妙極了。

  小乘人為什麼他不能夠成就?原因就是小乘人自私,他要把自己擺在第一位,小乘人不肯度眾生的。也不是說一定不肯,必須你找到他,他看你順眼,我跟你有緣我來度你,你不去找他他不找你,你要去找他,他覺得我跟你沒有緣分,他也不度你。決定不像大乘菩薩,大乘菩薩不管什麼人去找他,絕沒有拒絕的道理,因為他是修平等慈悲。同時菩薩,像《無量壽經》裡面講的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,眾生沒有來請他,他也去,他也想方法誘導一切眾生來學佛。這是菩薩心。這個裡面不但是把境界給我們說清楚,而且把修行的方法也給我們說得很清楚。底下佛從比喻當中來說明:

  【譬如曠野沙磧之中。有大樹王。若根得水。枝葉華果。悉皆繁茂。】

  這是把大樹比作佛菩提法,將智慧禪定比作枝葉,菩薩依之而學就好比開花,證果就好比結果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樹如果沒有水分來滋養它,樹會枯死,水分的滋養就是慈悲之水,可見得慈悲心的重要。

  【生死曠野。菩提樹王。亦復如是。】

  這從法上說了。

  【一切眾生而為樹根。】

  可見得我們恆順眾生就等於灌溉樹根,在樹根上給它滋潤。

  【諸佛菩薩而為華果。以大悲水饒益眾生。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。】

  這個比喻合前面一看,意思非常的明顯。

  【何以故。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。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。】

  經義裡面說智慧要想圓滿成就,必須自他平等,你的智慧才能開,這一點是千經萬論、諸佛祖師時時教誡我們的,千萬不可以疏忽。我們修學智慧不開,得不到成就,根本的原因就在此地,我們對人對事是以不平等的心,這個不能成就。要想成就一定要修平等心,平等心一定要修物我不二,要愛人如己,甚至於捨己成就別人,這樣才能成功。

  今天晚上的法會,這個法會非常殊勝,為什麼?像你們這樣年輕的大專學生來做這法會是非常的稀有。這個大蒙山施食,我們對象是祭祖,你們到此地來,能在講座期間當中,我們舉行祭祖法會,實實在在是非常稀有難得。只要我們恭恭敬敬的來做,我們講堂這邊供的是百姓祖先的神位,這個牌位是依照百家姓寫的,我們圖書館修平等法,我們清明冬至祭祖是祭百姓祖先,不是祭我們一家一姓的,不是的。我們一定要把心量拓開,千萬不要說那個家的人都沒有來,又沒有出錢!我們不要人出錢,也不必人來,我們祭我們自己的祖先,就要把所有一切眾生的祖先都要祭祀到。他不來,我們代表就可以了,一個人代表就可以了,修平等法。這是我們從圖書館提倡,我也到處勸別人,希望佛教所有寺院都不要收一分錢,供百姓祖先的神位。見一切眾生與自己平等無二,一定要培養這樣的心。

  【是故菩提屬於眾生。若無眾生。一切菩薩。終不能成無上正覺。】

  說無上正覺,這是指如來的果位,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印度話,翻成中文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一般講二乘人我們就稱正覺,不再迷惑了,菩薩稱為正等正覺,「正」揀別不是邪覺,「等」是等於佛,就是與佛同一個知見,我們叫正等正覺,到如來果位上我們加上無上正等正覺。這一個名詞在經論裡面用得很多很多。後頭四句是從反面上來做一個總結,這裡頭有兩個意思,第一個是對緣來解釋,前面說因一切眾生而起大悲心,乃至於成正等覺。從觀心上解釋,有兩個意思,第一是攀緣妄想,這就是眾生,所謂是不覺,覺就沒有妄想了。所以學佛的人要緊的是學覺,離了妄想就是覺。第二點講思惟觀察法義,心心念起這就是眾生。為什麼?佛的心他是智慧觀照相續不斷,而眾生是起心動念相續不斷,這是佛與眾生不一樣的所在。我們念念能覺悟,念念不迷,這就合乎正覺了。要是把這個話講得淺近一點,念念為自己是迷,念念為眾生是覺,不是迷。

  剛才有同學問了,我們念念為眾生,可是事情發生障礙了,我們想替眾生做好事,發生障礙了,事情做得不圓滿了,心裡也很煩惱。這個是免不了。可是你還是不覺,你要覺就不生煩惱,為什麼原因?眾生福報還沒有到,時節因緣還沒有到,行菩薩道的人要嘗試去做,做不圓滿是他福報不夠,不是我們不盡心、不盡力,自己的心與力都盡到了,另外有障緣而不能圓滿是福德因緣不具足。所以在你自己來講是圓滿功德,在他來說是不圓滿,可是你自己所修的依舊是圓滿功德。所以不必在這裡生煩惱,生煩惱那是錯誤的,你是不了解事實的真相。

  【善男子。汝於此義。應如是解。以於眾生心平等故。則能成就圓滿大悲。以大悲心隨眾生故。則能成就供養如來。】

  這一段的意思最重要的就是心平等三個字,心不平等就沒有辦法成就圓滿大悲。我們要想成就圓滿的大悲心,供養十方諸佛如來,從哪裡做起?從自己的平等心做起。我們在一切境緣裡面不起分別,沒有執著,心就平等了。學佛更應當從這上著眼。所以在前面跟諸位講過三寶的意思,大家一定要記住,皈依,我們是皈依三寶,我們以平等心來皈依,不可以在境緣裡妄生分別,使我們自己失掉平等心,又是迷而不覺,那就錯誤了。

  在結法緣裡面,與一切眾生結緣裡面,我給諸位說,結緣最殊勝、最方便的,在今日之下,無過於印送經書,這個功德利益最為殊勝,很少的錢,做了真正的功德。可是印書要選擇,選擇好的書、善的書,與我們現前修學很得力的書,印送這些書,花的錢不多,能獲得真實的功德利益,可以能廣結善緣。

  【菩薩如是隨順眾生。虛空界盡。眾生界盡。眾生業盡。眾生煩惱盡。我此隨順無有窮盡。念念相續無有間斷。身語意業無有疲厭。】

  這一段是總結無盡的意思。下面是末後第十大段。

  【復次善男子。言普皆迴向者。】

  『迴向』,迴是回轉的意思,向就是趣向,意思就是我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,自己不執著,自己也不要,我們都把它貢獻給一切眾生、給諸佛如來。迴向有三處,第一個是實際菩提,就是迴向給法性,其次是迴向菩提,第三是迴向一切眾生。但是實際是講的本性,菩提是講的智慧,我們所修種種功德為什麼?為了自己智慧增長,為自己斷煩惱長菩提,為這個,其他一切都不為。所以所有的功德福德都讓眾生去享受,與眾生廣結法緣。將來自己成佛、成菩薩了,度眾生法緣就殊勝了。如果我們是貪圖法緣殊勝,你貪心起來了,這個錯誤了,不能有這一念。法緣殊勝是想多度一些人,多成就一些人,這裡頭沒有貪心。因此我們的修學,前面說過,要以平等心修學。

  【從初禮拜。乃至隨順。所有功德。】

  此地所講一定是依菩提心修十大願王,這是普賢行。在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這是最高級的行門,最究竟的行門,成佛一定要修普賢行,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。所以從綱領上講,從第一願禮敬諸佛,到第九願恆順眾生,我們把這些功德統統迴向,所有的功德。

  【皆悉迴向。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。】

  你看菩薩的心量多大,事能不能做到不必去計較,一定要有這個大心量。能有這樣的心,諸位想想還會障礙眾生嗎?還會嫉妒別人嗎?不會,我們連成就人、幫助人都來不及了,怎麼會去障礙?怎麼會去嫉妒?所以一切煩惱不斷自己就沒有了,就化掉了。

  【願令眾生常得安樂。無諸病苦。欲行惡法皆悉不成。】

  眾生做惡,他不能滿他的願。

  【所修善業。皆速成就。】

  修善都希望他個個圓滿成就。

  【關閉一切諸惡趣門。開示人天涅槃正路。】

  惡趣之門就是貪瞋痴,貪瞋痴是三惡道之門,斷貪瞋痴就是關閉三惡道之門。能夠修五戒十善、四無量心,這就是開闢人天涅槃正路。看看菩薩發心,我們要記住、要學習的。

  【若諸眾生。因其集積諸惡業故。所感一切極重苦果。我皆代受。令彼眾生悉得解脫。究竟成就無上菩提。】

  發心代眾生受苦,我們就在本經裡面已經見過不少次了,如果不是重要的修行方法就不會說這麼多遍,說的遍數愈多,這個法門愈是緊要。代苦,清涼大師說了有七個意思,第一個意思,雖然我們自己在凡夫地,我們已經發的心與諸佛菩薩沒有兩樣,我們能力沒有佛菩薩大,我們的心願跟佛菩薩是一樣的,這一點非常之寶貴。第二,自己肯修苦行,苦行是修行的增上緣。因為在苦難的環境裡能激發我們的道心,一切享受是容易叫人沉淪墮落的,所以清苦的環境確實能增長道心。

  第三個意思是能幫助眾生,所謂留惑潤生,雖有煩惱,煩惱是有能力斷盡而不把它斷盡。為什麼不把它斷盡?如果要是斷盡了就不能再到三界來,三界之內這些苦難的眾生我們怎麼去幫助他?所以要去幫助他。就好像你們在學校念書,你們的學分學完了,畢業了,離開學校,走了。菩薩不是這樣,到畢業了故意考試不及格,不及格要留級,留級留下來幫助別的同學,你看菩薩真了不起,實在是了不起。我在此地不是勸你們故意留級,不是,這是勸你們有能力出三界就要學菩薩這樣,我不出三界,我要留一點煩惱還在三界之內,幫助一切眾生,這叫留惑潤生。三界都有業因的,就是乘願再來也要業因,如果沒有這個業因,你說我願意怎麼樣,那也做不到。菩薩要到地獄裡面去度地獄眾生,地獄罪業有能力斷滅,他還是要保留一點,不保留一點,地獄去不了。所以他要帶著那一點業,有能力斷而不斷,這叫乘願再來。我們要是講佛法消極,你們想佛法消極在哪裡?佛法比什麼法都積極,為了救度眾生,為了幫助別人,不惜任何的犧牲,他都做到。

  第四個意思,為了要脫眾……(音檔中斷)。佛菩薩捨身受身,就跟我們換衣服一樣,脫一件舊的再換一件新的,完全不在意。身就像衣服一樣。我們眾生捨命是苦,菩薩捨命是樂,非常的自在。

  第五個意思由初發心願意處在一個逆境,為什麼?逆境裡面容易成就。在我們中國,世出世間的教學,你看教學童蒙都不叫他享受,這是我們跟外國觀念完全相反,外國人認為小孩應該要叫他玩,應該要叫他享受。所以外國是兒童的天堂,青年人的戰場,老年人的墳墓,這是外國人,真是悲哀。而我們中國的情形不一樣,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,小孩要叫他受苦,不要叫他把福享盡了。你看兒童六、七歲的時候就要叫他做事情,教他灑掃應對,教他侍候長者、大人,不但侍候父母,要侍候兄長,弟弟要侍候哥哥,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教學。所以中國人的教育是兒童的時候給他奠定福慧的基礎,培養富貴的基礎,中年在社會上造福,為一切眾生造福,晚年的時候享福,我們跟外國人恰恰相反。我們的少年培養福德的基礎,中年在社會造福,晚年享福,老人到任何地方別人都尊重、都歡迎,跟外國人不一樣。

  再給諸位說,老年享福是真正的享福,年輕時有點苦,因為年紀輕,體力強壯,不在乎,那個苦算不了什麼,老年有苦是真苦了。所以諸位對這一點要特別提高警覺,現在年輕有福不要享,多多修福,替別人服務,照顧那些老弱之人,你一發心照顧他,這有因果,將來到你老的時候就有很多年輕人來照顧你,這個多自在,多好。你現在年輕討厭老人,到你老的時候,人家年輕人看到你討厭你,因果是循環的,必定是這樣的。所以我們要敬重老人、愛護老人、幫助老人。我們肯為別人想,肯為別人修福,到時候一切福報自然現前。我們敬別人的父母,別人敬我們的父母,我們能供養別人父母,就有別人能供養我們自己的父母。你要把這個道理想通了,你的生活境界就擴大了,像普賢行願裡面,盡法界虛空界就是一家,就是自己一個人,這一種生活才是真正的真善美。所以願意受苦,願意在一個逆境裡面來培養自己。

  第六個意思,真正的大願要與苦同性,不但不怕苦、不畏苦,在苦難的環境當中能夠有法喜充滿。最後一個是法界為身,自他無異,就入一真法界了,整個法界有情無情是一不是二,這是《華嚴經》裡所講的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」。這是完全如來果地上的境界。所以有機會我們要代眾生受苦。如果眾生的苦難是定業,我們想代也代不了。雖然代不了,我們要有這個大悲心,看到眾生的苦難。譬如說我們在市場裡面看到有活的活活潑潑的動物,那個人在賣,這買回去就要殺了,如果我們有能力,我們買來放生;沒有能力,我們給牠念幾聲佛號,給牠迴向,為什麼?我們力量辦不到。放生這個事情是無量功德,隨緣隨分去做,這個事情不能勉強,還不能在一處,一處,他看到學佛的人喜歡放生他就專門來抓。

  我過去在慈光圖書館,有一次有一個人送一個很大的海龜送到圖書館前面,李老師在那邊講經,大家看到了買來放生,要兩千多塊錢,民國四五十年,那時錢很值錢,結果買來放掉了,第二天很多人把牠拿到台中港海邊放生了。過了兩天,他又抓了一個,又拿到圖書館門前來。李老師說不要理他,不要跟他買,你要跟他買,過兩天又送一個來了,過兩天又送一個來了;你要不買,他賣不掉他就不抓了。他抓到之後就可以賣掉,他就常常去抓。所以我們要有智慧來揀別,前面買物放生是救眾生,這個我們不買牠、不理牠也是救眾生。所以千萬不要,看到這個那我們不買牠,我們沒有慈悲心。這是你買牠,中了抓的人的計,上了他的當,你反而害了眾生。這裡頭一定要有智慧,就是眾生有定業的時候有時候是代不了的。

  【菩薩如是所修迴向。虛空界盡。眾生界盡。眾生業盡。眾生煩惱盡。我此迴向無有窮盡。念念相續無有間斷。身語意業無有疲厭。】

  這是總結無盡。我們把底下文念一段:

  【善男子。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。若諸菩薩。於此大願。隨順趣入。則能成熟一切眾生。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。是故善男子。汝於此義。應如是知。】

  以上這都是說明,在《華嚴經》大科裡面科題的普因,我們要修普賢行的根本,修因就是前面十條。這十條攝無盡行,一切菩薩廣大願海、行海都在這十條包括之中;換句話說,都是以這十條為根本的行願。所以十大願王我們要能夠具足,條條我們都能修到,必定成就圓滿一切行願的功德海,而趨入無上菩提。這是我們不會再懷疑的。這一次還是我們的時間不夠用,沒有能將經文細細的給諸位講解,可是在大家的程度來說我們自己應該可以做研究的功夫,只要將經文的綱領明白了,自己就可以深入的研究。將來有機會我們再在一起共同深入的研究討論。

  時間到了,下課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