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賢行願品 (第十四集) 1980前 台灣圖書館大專 檔名:04-011-0014
昨天我們講到懺悔,這一節對我們修行非常的重要,不但業障障礙我們修行,同時也障礙了我們理解,所以說是行解兩門都為業障所障。因此,懺悔法門是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。昨天跟諸位講三種懺,伏業、轉業、滅業,最低限度我們要能夠做到伏業,功夫才能見到效果。在現前我們能夠伏煩惱,你心地得到清淨,心清淨了,當然看一切事理就看得清楚。如果我們煩惱多,於事、於理常常迷惑,凡事順著我們心就歡喜,不稱意的心裡就不高興,這就是煩惱起現行。
我們修伏業懺在什麼地方修?在順逆境界裡面去修。順境不生歡喜心,心不要為境界所動;逆境現前也不必憂悲苦惱,我們的心也不被逆境所動。所以這個修學方法必須從怨親平等下手。怨親不一定是對人,對一切事、一切環境都要作如是觀,在這裡面修清淨心,自己就得受用了。如果我們心還為境界所轉,自己一定要覺悟,我們是生死凡夫,還是被輪迴所轉的。我們心隨境界轉,這個就是輪迴,沒有辦法超越輪迴,天天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,去不了的。西方極樂世界雖然講帶業往生,但是帶業是帶業習種子,可不帶現行。換句話說,你要是煩惱伏不住,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,伏是像石頭壓草一樣,並沒有斷根。
所以我常常在講堂勸勉一切同修,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,真心是平等心,真心是一片慈悲,等慈,平等的慈悲,別人對我好,我用真心待他,決定不是虛妄的;別人怨恨我,甚至於要傷害我,還是以平等慈悲待他,這是學佛,這是覺悟的人。小小事情得罪了我們,自己心裡就不高興了,那是我們迷惑顛倒,這個決定不是學佛,學佛是學覺悟。諸位要能在這個地方得到,你這一生受用無盡,你就能消除業障,就能增長福慧。業障之所以不能消除,福慧之所以不能增長,就是不肯懺悔。這個是我們要覺悟的,不從這裡下手真是沒有門可入。
要是到轉業那就需要有相當的功夫,要有智慧才能轉。我舉一個例子來說,譬如我們遇到逆境,別人來找麻煩,對我們有傷害,諸位要曉得,所謂的傷害,你要一但覺悟了,業就轉了。傷害什麼?無非是名聞利養,這些東西別人可以傷害我們的。這些玩意都是假的不是真的。我們本性裡面六根的功德誰也傷害不了,所以真的沒有人能夠傷害,假的常常有人可以傷害,所傷害是假的不是真的。障礙我名聞利養了,如果我命裡頭有這個名聞利養,他障也障不住的;命裡面沒有的,他障好像是被他障住了,被他障住是命裡頭本來沒有的,那麼他障礙什麼?一但覺悟了之後,那個冤家對頭本來不是冤家,是我們自己眼睛看錯了,他對我們沒有傷害。
譬如我們錢被他騙去了,錢財身外之物,不該是我的,該是他的,被他騙去了。你這一想,心開意解,業轉了,本來是怨恨之心,造惡道之業,業一轉之後,心就放下了,對待這個人沒有怨恨心。業轉了果報就轉了。所以唯有智慧的人他會轉業,他曉得逆境是我們修道的增上緣,順境也是修道的增上緣。你們要轉業,怎麼轉法?你若不會轉,你去讀《四十華嚴》,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那個運用的就是轉業,妙極了。五十三參裡面有許多順的境界,有許多逆境,只要會轉,順逆都自在,無不稱性。這種修學這一生當中必定成就。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
諸位要能夠學這個本事,首先要把世出世法的真相搞清楚,我們自己清淨心在境界裡面學如如不動。世間人修學之難,最困難的一關不能突破,所以他怎麼樣苦修都得不到結果。這一關是什麼關?就是我這一關,一起心動念,首先就是於我有沒有好處?於我有沒有利益?他不曉得我是個假我,哪有我?這個身是我嗎?你們諸位想想,身是不是我?也許身不是我,身不是我你會說,你做不到。心是我嗎?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心,如果心要是我的話,五十一加八,你有多少心?你有五十九個心,心哪有那麼多?五十九個心還是天親大師給你歸納的,妄心無量無邊,歸納為五十九類,妄心。真心只有一個,一心,哪有那麼多?這一關突不破,這個佛法怎麼念、怎麼講、怎麼修,都入不了這個境界。如果這一關突破了,曉得身心之中確確實實覓我了不可得,身是四大假合,心是五蘊集聚,全是因緣所生法,當體即是空。
你們前天問的《中觀論》裡面講的八不,諸位要曉得,八不頭兩個字是根,不生。不生當然就不滅,有生才有滅,不生哪有滅?不來不去,不生哪有來?沒有來哪有去?所以實際上講八不只有一個不生。佛法教我們證不生,教我們去親證一切法不生,這就是經論裡常講的無生法忍,無生就是一切法本來不生,現在也不生,將來還是不生。你們看一切法有生有滅是看走了眼,一切法不生不滅。忍是什麼?忍就是同意、認可,你要沒有見到,佛這樣說,你不能同意,你不會認可。我們一天到晚看這一切法,有情眾生生老病死,無情的這些植物、礦物有生住異滅、有成住壞空,怎麼會不生?這要很冷靜的去體會。粗心的人不要說這樁事實見不到,你體會都不容易。
我們舉例子來說,我們講作夢,夢境,你們想想夢境有沒有生、有沒有滅?拿八不中觀來看夢境,你看夢境是不是像八不中觀所講的?夢有沒有?有,確實有,但是這個有,有即是無,無即是有,有無不二。為什麼?它有,有是不生之有、是不滅之有。如果有生有滅,這個事情就是真的了,不是假的了,不是虛妄的,就變成真實的了。凡是虛妄的,生滅的意思你就找不到,來去的意思你也找不到,垢淨的意思也找不到。我們是迷失了事實的真相,我們眼前十法界依正莊嚴就跟夢境一樣,永嘉在《證道歌》裡面講的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。佛在《金剛經》裡面講的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我們天天念,而且佛還特別囑咐,叫我們應作如是觀,你要能作如是觀就開智慧、就消業障了。這個消業,給諸位說,可不是伏業,這是轉業。
伏業,給大家講,那是人天小乘所用的方法,大乘不定性的種性的人多半是用轉業。轉業好,轉業能開智慧,伏業雖然能伏煩惱,煩惱伏住了,但是不能開智慧。為什麼?他是控制住,沒有把它轉變。這一轉變就是煩惱即菩提,一轉煩惱,煩惱就變成菩提了。這裡面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,無論我們在哪個地方,處在哪個環境裡面,都是身心自在。所以這個稱之為人生最高的享受,這是一點都不假的。
講堂裡面跟大家講清楚了,現在聽到也點頭,覺得是有點道理,可是過了五分鐘之後又忘掉了,老毛病又現前了。這不但是諸位現前是這樣的,佛當年在世的那些大弟子也跟你們差不多,沒有兩樣。如果一遍說了這些人都記得,境界都轉了,釋迦牟尼佛何必說法四十九年,說一次就行了,說一天就可以了?就是說了過了一會兒毛病又發了,要天天講、天天講,天天聽,這是佛法裡面講薰習。如果我們不為正法薰習,諸位要曉得,你一天二十四小時就為煩惱薰習,你所接觸的六根六塵境界都叫你生煩惱的。
無始劫以來我們接受煩惱薰習得多,太多,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煩惱薰習,佛法薰習能有幾時?太短暫了。我們在一天當中,二十四小時當中,我們受佛法薰習幾個小時,為煩惱薰習的又佔幾個小時?諸位想想,不成比例,何況煩惱的根深蒂固,無始劫以來習氣種子太多太多了,稍稍一點小煩惱就把你的業習種子統統引發出來了。我們阿賴耶裡頭善根種子薄弱,諸佛菩薩給我們說法,我們的善根種子也不能像煩惱那麼快就起現行。你們諸位在此地七天,這個地方又講經、又念佛,七天,如果你們跑到電影院看兩個小時的電影,全都抵消了,都完了,電影院去一趟,跳舞廳去一趟,什麼都完了。
這是事實,我們要想消業障談何容易?電影院、舞廳那是五十三參的道場,不是不可以去參學,可以去的,善財童子就去參學過。我們現在不能去,為什麼?定力不夠,到那裡去就被它所轉了,我們不能去。幾時我們的心如如不動了,可以去,心為境轉的時候不能去;換句話說,你能轉境界了就可以去了,《楞嚴經》裡面講,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,你跟佛與大菩薩沒有兩樣,什麼地方都可以去,你到那裡去就是清淨道場。如果沒有轉業決定不能滅業,滅業是要見性的,在圓教裡面講初住菩薩以上修的是滅業懺。這個轉業我們現在就可以修,不要去專門伏煩惱,伏煩惱修忍辱波羅蜜,我們要忍,忍有極限的,到那個忍受不了會爆炸的,事情麻煩大了。必須在忍的當中要開智慧,要能把它化除,這才是有道理。所以小乘修四諦法,他能忍,可是他也明理。轉業實際上就是轉境界。這是從方法上說有三種,有伏業、轉業、滅業。
我們業障有的時候說二障,有的時候說三障,實際上二障與三障只是開合不同而已,是說的一樁事情。二障是講煩惱障與所知障,煩惱本身就是障礙,所知本身不是障礙,而是有一種障礙障礙了我們所知;換句話說,世出世間一切法本來是我們所知的,現在我們不知了,現在不知了,當然一定有一種障礙,障礙我們不知了,這一種障礙就叫所知障。所以所知本身不是障。這個障是什麼?給諸位說就是一般所講的無明不覺,本來應當要覺的,現在不覺,無明不覺,這個是所知障的根源,也是法執的根本。我們要破法執,要不破法執不能見性,不能滅業,所以一定要求見性。
想求見性,這個事情給諸位講,我們一生當中決定做得到,不是做不到。做不到那是你盲修瞎練,你對事理真相不明瞭,盲修瞎練,那這是做不到,怎麼苦修、怎麼用功,你路走錯了,達不到目的地。所以前面清涼大師講心入三個意思諸位一定要記住,正信、正解、正行,這個很重要。正的標準一定要搞清楚。我們初學的人讀書要謹慎,絕不是說隨便什麼書人家拿來送給我們就可以讀的,這個是不可以的。所謂講師承,我前面跟諸位講了,師承之可貴,就是老師是我們指導的人,我們讀這個書,我們自己不曉得書裡面內容是什麼,一定要請教老師這個書我現在可不可以讀?老師答應這個書可以讀就能讀,不可以讀就不能讀。為什麼?這裡頭有兩個理由,第一個理由,有些書是邪知邪見,譬如說現在這個一貫道出版的書,有佛經、也有儒家道家的經典,也有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把佛經拿去的,可是裡面講解所註的全是一貫道,邪知邪見,不是正法。我們看到這是佛經,我們也可以讀,那就壞了,你就走上歧途。(音檔中斷)
我修行方法要老師了解,我們修行的成就老師心裡最清楚了。絕不是隨自己的意思,這個也可以看看,那個也不錯,這是你走遍天下也找不到老師。為什麼?那個明師,真正高明的,看到你這樣子,沒有法子教。所以師資道合,這是大福報。如果我們用功不得法,包括研究經典,正如清涼所說,必然是增長無明、增長邪見,這個事情就麻煩了,這個真正是背道而馳。
三障裡面是講的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,意思雖然能與二障相似,可是實際上範圍還是比二障要小。因為三障完全是講三界六道的,就是六道輪迴的這些事,二障包括了出世間法。那就是等覺菩薩二障還沒有能夠斷得乾淨,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,破這一品生相無明,圓滿菩提,這就成佛了,這就是二障斷盡了。三障多分是就六道之內的,煩惱就像十二因緣裡講的無明,第二是業障,無明是惑障,迷惑顛倒,對於一切事理不了解;不了解、不明白,他就妄動,動就是業;既有業,當然他就有果報。所以這個惑業苦三障能障聖道,同時也障礙人天善果,所以有這個三惡道。由此可知,煩惱業習輕的人,他的果報就殊勝;凡是煩惱業習重的人,他的果報一定苦。所以我們凡事多為別人想,這是轉業的一個方法,不為自己想,自己寧願過一種清苦的生活,前面跟諸位說過,代眾生苦,希望別人好,別人樣樣都比我好,樣樣都比我殊勝。即使是做不到,一定要有這個心、有這個願,這是菩薩心。什麼事情先想自己,然後才想到別人,這是凡夫,這個沒有辦法消業障的。諸位要真正想消自己的業障,念念都要為別人著想。
在修法裡面,為別人著想,自己就得要盡心盡力。殊勝功德之事,別人做就是自己做,自己要生歡喜心。一樁好事情,別人在那裡做,譬如說本來這個事是我做的,現在別人搶著去做了,如果我們心裡面生憤恨之心,大錯特錯了,應當生歡喜心。他去做了,我這個心願是如此,他代我做了,我有福,他替我做了。我要去做,我還得受一番辛苦,現在我不受辛苦這事情就做圓滿了,這豈不是太好了!你要是有智慧,這一轉之間你的福報比那個做事情的人福報還大。為什麼?他還得受一番辛苦。我們讀《楞嚴經》,阿難尊者有一句話說,發意圓成,圓滿功德,心發得圓滿,功德就圓滿,不一定要自己做。做事情,給諸位說那是機緣,佛法常常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,我們能夠做到隨緣而不攀緣,這多自在!我們的功德是圓滿的,不是欠缺的。
所以你們來的頭一天,頭一天上午上了課,下了課之後,這邊的人告訴我說,電力公司要來剪電。我說好,剪電,下午我們就畢業了,我們的功德圓滿。為什麼?不是我們七天不把它做完,那是外面有障礙,電力公司造罪業,我們要成就道場,他把道場毀壞掉,罪過他背,我們圓滿功德,他無量無邊的罪業,他造罪業,對我們一點沒有欠缺。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,你就不會愁眉苦臉,我這個事情怎麼辦、怎麼得了?功德圓滿了,不費力就圓滿了。所以你這個心多清淨、多自在。當然我們還是盡人事,盡心盡力來做到,來給他辦交涉,實在講不通那我們就畢業了。你們大家福報好,給我們講通了,他答應了,暫時不剪電,我們七天圓滿。這也是他做的功德,他來給我們護法。
決定不是說一樁事情一定要把它做好了才算是功德圓滿,一發心功德就圓滿,你發的是真心,是為了利益眾生的心,絕不是為自己個人名聞利養之心。為個人名聞利養,求名求利,求這個心,你事情做得再殊勝,你也是沒有功德。如果這是有功德的話,你們想想梁武帝應該功德最大了,為什麼達摩祖師說梁武帝並無功德?這個公案在《六祖壇經》裡頭有,為什麼說並無功德?諸位要是明瞭這個道理了,你們在一生當中,念念圓成,圓滿功德。你要不會,在一切境界裡就苦惱了,就生無量煩惱;你要曉得這個道理,念念圓滿功德,怎麼會一樣呢?這就是教給諸位轉業。
什麼樣殊勝的事情不一定要自己做,哪一個人有福報,哪一個人有機緣,幫助他做,功德決定是一樣的。譬如說,我們這一只錶,錶的功德是兩個指針,我們一看幾點幾分,它的功德在此地。這兩個指針在錶面上它是有機會,它有福報,它有機會,幕後有多少人幫助,少一個螺絲釘它就走不準了,就不靈了。我們要講指時的功德,每一個螺絲釘跟指針是同樣的,你不能說指針功德大,後面螺絲釘功德少,少,缺少它就不行,它是整體的。諸位要了解這個意思,你才曉得圓滿功德是怎麼修法。別人在那個地方修,我們一讚歎,一生歡喜心,他有多少功德,我所得的功德跟他相等,沒有兩樣。當然隨喜功德要盡心盡力協助,否則單有歡喜心,事實上我們有力量並沒有幫上忙,這個自己功德不圓滿。盡心盡力促成,這功德是圓滿的。如果在機緣上我們這個力量盡不到,譬如他在國外,做一樁殊勝的事情,我們曉得了,距離很遠,實在沒有辦法幫得上忙,我們生歡喜心,這個功德是圓滿的。如果很近,我們力量能幫得上忙,我們盡心盡力幫忙,這個功德是圓滿的。所以大家要懂得修圓滿的功德。
其次我們講到懺罪的方法,懺有兩種,有事懺、有理懺,這個罪有性罪、有遮罪,什麼叫遮罪、什麼叫性罪?我們要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會明白了。譬如五戒,五戒大家都知道,五戒前面的四條,殺生、邪淫、偷盜、妄語,這四條是性罪,性罪就是它本質就是犯罪,不管你受不受戒,你受戒是犯罪,不受戒還是犯罪,它的性質就是罪;飲酒是遮罪,它的性質不是犯罪,它的性質沒有罪,這叫遮罪。遮是預防的意思,怕你酒醉亂性犯前面四條戒,是這個意思,所以酒本身沒有罪。
有一年李老師給我們講《禮記》的時候,《禮記註疏》,諸位曉得是鄭康成作的,鄭玄,就談到鄭玄。鄭玄的酒量實在是太好了,他離開老師,他的老師是馬融,離開老師的時候,同學們給他餞行,在長亭餞行,在送別的時候,每一個人敬他一杯酒,三百多個同學,一個人一杯,三百多杯,酒常常講三百杯的典故就從這來的。三百杯酒喝下去,連最小的禮節都不失。所以李老師講,如果人人都像鄭玄那樣,釋迦牟尼佛不飲酒這條戒就不必制定了。他不亂,小節都不失,你想想看鄭玄實實在在了不起。所以酒是怕你醉了以後亂性,亂性就是造前面殺盜淫妄,這才制定不飲酒。
遮罪,犯遮戒,遮就是預防。在佛法裡面雖然講戒律,戒條真正講戒少,而威儀佔得多。譬如以比丘戒來說,比丘戒講兩百五十條戒,實際真正戒律只有四重戒、十三僧殘,這是戒,四加十三,只有十七條,戒只有十七條,其餘的都是威儀,威儀就是遮戒,犯這十七條重戒這是性罪,其餘的都叫遮罪。遮罪用事懺,發露懺悔,後不再造。後不再造是共同的。如果要是犯了性罪,那是不但在事上懺,要事理具足才能夠滅罪。由此可知,遮罪容易懺除,性罪很不容易懺除。如果性罪要像遮罪那麼容易懺除,給諸位說,我們每一個人早就離開六道輪迴了。這個就是講性罪之難,太難太難了。
佛法裡所講的戒定慧,一般講遮罪,有戒就可以,持戒就可以滅罪了,持戒滅罪滅的是遮罪;如果要滅性罪,最低限度得有戒、有定。在這個地方諸位要記住,戒的目的是要達到定,戒是手段而不是目的,是要叫你達到定。我們持戒了,持戒而不能達到定,這個持戒就大有問題了。譬如說我們從台北到高雄,高雄是我們目的地,我們坐火車目的是要到高雄,坐上火車,在火車上坐了幾十年沒有到高雄,這問題大了,這問題嚴重了。今天有許多人持戒,就像坐了火車一輩子不能達到目的地,為什麼?他不持戒心還清淨,一持戒心不清淨了,我戒持得好,這個人破戒,那個人不守戒,反而心更亂了。這都是不但在修法上錯誤,見解上也錯誤了。
諸位特別要記住,戒律只戒我自己,不是戒別人。諸位要能懂得這個意思,這個戒律是真正持戒,懂得戒律是戒自己不戒別人。我要持戒,別人犯不犯戒都沒有關係,那是他的事情,他是佛菩薩,他功夫到家了,我是初學的人我要守,佛制定戒律是為我一個人制定的,不為他。所以五十三參裡頭當學生的只有善財一個人,沒有同學,你們要曉得這個道理。如果有一個同學了,「你為什麼不持戒?你怎麼犯了戒?」我自己戒律統統破光了。所以學生只能有一個,別的人都是我們善友,都是老師,這個戒律才能達到定,戒律才能起作用,才能達到目的。定還是手段,還不是目的,目的是智慧,由定開慧,有慧才能夠滅罪。這個是八萬四千行門的總綱領。好,下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