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 (第七十集)  1996/4  美國聖荷西  檔名:02-031-0070

  請掀開經本,第一百零七面,第五行,從五十七段看起:

  【澄憲曰,此通至要,地獄眾苦之聲,餓鬼飢餓之聲,聞之鎮,增大悲之心。】

  我們先看這一段。『此通』是指天耳通,天耳通很重要。因為有天耳通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之苦你才能夠聽察。『聞之鎮』,底下括弧說,「鎮」可能是個錯字,可能是「震」,震動,或者是「俱」,恐懼的意思,這個字可能是個錯字。這是一種常識,凡是古書裡面發現有錯字,決定不能隨便把它改正。如果說你看了這個字覺得有問題,你改一下,別人看到,也把它改一下,這個書傳到後來就亂七八糟了,就不能看了。所以發現有錯字,把它註在旁邊,這個字可能是什麼字的錯誤。古人對於典籍流傳給後世的確是盡心盡力,他負責盡職,把原本,就是本來面目傳下去。即使錯誤,也不更動、也不更改,這是個負責任的做法。所以這是懷疑,因為聞之鎮,這個鎮在此地講不通,可能是什麼字,加以註解。

  『增大悲之心』,增是增長,他聽了之後,心裡有所感動,生起悲憫之心。

  【乾闥緊那之樂,神仙誦經之音,聞之常樂寂靜之洞。】

  這一段都是說的天耳通。前面是講,能聞三惡道的痛苦的狀況,痛苦的音聲。這個地方也能夠聽到乾闥婆、緊那羅,這是八部鬼神裡面的兩種,是帝釋天的樂神,就是樂隊,演奏音樂的。「所彈琉璃之琴」,他們所彈的琴,「其音普聞此三千大千世界」,他們奏出的樂聲,三千大千世界有天耳通的人都能夠聽得見。而『神仙誦經之音』也都能夠聽得見,所以你有天耳就方便了。你聽了,『常樂寂靜之洞』,你就非常喜歡。因為帝釋天的樂隊所奏的樂音,我們稱之為梵音,就是清淨音,聽了之後確實能夠幫助你心地清淨。而不像世間這些音樂,聽了之後增長煩惱,效果完全不相同。

  禮與樂,是中國自古以來教化眾生的兩大手段。禮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社會秩序,人人守禮,就是守秩序,使社會能夠達到和諧。而樂是調心的,人有喜怒哀樂,心裡面煩躁不平的時候,聽了音樂,他的心就能平和下來。音樂所演奏的詞章的大意,《論語》裡面所講的,孔老夫子當年在世,將當時這些樂章收集起來加以整理、選擇,刪詩書,訂禮樂,他的標準只有三個字,「思無邪」;換句話說,樂章的演奏叫聽到的人絕對不會有邪思,能令人心地清淨,得正知正見。你看現在的音樂,實在講,佛門的音樂也失掉了、也失傳了。樂不是我們普通人照著譜,就可以能夠演奏的,何況佛門的樂章連譜也沒有,這實在是一個很大的遺憾。所以「聖人作之,賢人說之」,製作是聖人,聖賢人,才能夠收到這樣的效果。

  這個地方講,天神、神仙他們奏樂、唱歌、誦經,你有天耳通的人,你聽了之後,心地自然就寂靜。『洞』是洞府,神仙的住處,佛法裡面講的蘭若,阿蘭若,他們所住的地方非常幽靜,你會嚮往。

  【況諸佛說法,聞悉受持,菩薩對談,聽並渴仰哉。】

  這是講天耳最殊勝的,有天耳通,能聽『諸佛說法』,能聽菩薩在談話,彼此在討論,你都能聽到,自然對佛法生起仰慕之心。這是說明天耳通重要。他為什麼不說天眼通重要,要說天耳?這裡頭也有道理。《楞嚴經》上,文殊菩薩為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揀選圓通,他就選的耳根。文殊菩薩說,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,娑婆世界眾生,六根比較起來,耳根最利,耳根最聰明。看,他未必能看得懂,聽容易聽懂。所以此地就說「此通至要」,耳根圓通非常重要,天耳通。底下一段:

  【澄憲云,世俗猶以知他心為要,況出世利物乎。】

  這一句是註的「他心通」。世俗之人都在揣摩人心,他每天想些什麼?他念些什麼?因為對於一個人的思想、見解能夠明瞭,相處就容易,目的在此地。如果是一個領袖人物,統治就帶來很多方便,何況諸佛菩薩。佛菩薩要教化眾生,教化眾生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條件,就是契機。所以佛經稱為「契經」,上契諸佛所證之理,就是不違背真理,下契眾生可度之機。一切眾生他們的想法、看法,菩薩知道,菩薩有他心通,因此說法就契機,所說的正是你心裡面所想的,真正能替他解決問題。沒有他心通那怎麼行?凡夫說法沒有這個能力,天耳、他心都沒有。那說法怎麼辦?也有個原則,叫觀機,這是大家要是想學著講經說法,不能不知道的。我們是凡夫,沒有他心通,哪個地方請我們去講經,我們在沒有去之前,先要去打聽打聽那邊,在什麼場合講?地點很重要,是佛教的道場,還是一般的場合?在什麼時候講?春夏秋冬,這是四季,或者是早晨講、或者是下午講、或者是晚上講。為什麼要了解?一個人的情緒不一樣,早晨、下午、晚上情緒不相同,這是觀機。第三個就要打聽,聽眾是哪些人?這些聽眾是老聽經的,還是初學佛的?都要搞清楚,然後你斟酌情形,我應該怎麼個講法。即使講經,我要曉得這個經應當是深講還是淺講,長講還是短講,提供你做參考,這叫觀機。

  講的時候要注意大眾的表情,講經要是看經本,不顧大眾,聽眾走光了你都不曉得。所以講經一定要看著大眾的表情,看表情就是看他能領悟多少,他有沒有聽懂?他聽懂,是個歡喜的表情;聽不懂,他就呆在那個地方,神情就不一樣。聽得懂很好,聽不懂,馬上就淺講,或者換一種方式來講,換比喻、公案、因緣來輔助。所以講台上要靈活運用,不是死的。沒通的人沒有法子,不能不這麼囉嗦。有通的人,沒有這個囉嗦,聽眾心裡想什麼他都知道,那就方便多了。所以這是說明,天耳、他心的確非常重要。

  【會疏曰,是故願言,我國聖眾,不藉修持,自知他心,應其意樂,接化無方也。】

  《會疏》註解裡面,所以說阿彌陀佛也是參訪、考察十方世界這些眾生的狀況。因此,他老人家發了個大願,因為十方世界的眾生得通很不容易。前面我們曾經說過,這個世間人得通,多半是修得的。可是修相當不容易,不是隨便修學都能夠得的,修行人當中,真正修行如法得通的人也並不多。所以阿彌陀佛就發願,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,不需要修持,彌陀本願加持你,你神通就具足,六種神通都具足,而且神通的作用非常廣大。有這種能力,你就可以能到十方世界,幫助諸佛教化眾生。『應其意樂』,「其」是雙關語,一個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,他歡喜;一個是他教化一切眾生,能令一切眾生聞法歡喜。『接化無方』,接是接引,化是教化。

  【魏譯曰,不得見他心智,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,不取正覺。】

  這是康本,康僧鎧譯本的四十八願的願文。這裡很清楚,若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『不得見他心智』,就是如果他不能得到他心通,「他心智」就是他心通的意思,六通之一。『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』,這個數字就太大了,我們今天所謂是天文數字。可見得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,我們今天在此地起心動念他們統統都曉得。不要以為我們心裡起個念頭別人不知道,凡夫不知道,地球上的人不知道,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是各個都知道,你能騙得了誰?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都知道,何況阿彌陀佛,何況觀音勢至!所以,《無量壽經》願文跟經文,我以前講經說過,你要是真正覺察到的話,你念了會寒毛直豎。我們不但一點壞事不能做,壞念頭都不能起,阿彌陀佛、觀音、勢至都知道,一點都瞞不過。甚至於自己起了個惡念,自己不曉得,佛菩薩都知道。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無量無邊,經上講了,沒有人能夠算得清楚的,不像我們這個世界人少,才四十幾億。無量無邊的這些菩薩各個都曉得,起個惡念、做壞事,你說多難為情,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歡迎你去,你也覺得不好意思去。這是讀經一定要警惕到的。

  過去有這些惡念,那是沒有學佛之前,沒有接觸到、沒聞正法,情有可原。學佛之後還是動這些惡念,還可以原諒你,為什麼?你雖然讀經、聽經,意思沒聽懂,所以還可以原諒。真的明瞭、真的懂了,再要起惡念,那就不好意思了。即使人家原諒我們,自己也會感覺得很難為情。心要清淨,心淨則國土淨,這才是彌陀弟子。我們看末後這一段。

  【甄解曰,二乘但知凡夫小聖粗心,不能知細。】

  這個『心』就是念頭,這是講阿羅漢、辟支佛,他們對於六道凡夫,上至色界天人,下至地獄道的眾生,這些眾生起心動念他們都知道,他這個他心通的能力。但是他只知道粗的念頭,微細的念頭他不知道,阿羅漢不知道。對於大乘經論如果稍微熟悉一點,這樁事情不難體會,因為微細念頭真的是難知。最微細的念頭是阿賴耶的三細相,無明業相、轉相、境界相,這是唯識經論裡面講的阿賴耶的三細相,在此地就是極其微細的念頭。佛告訴我們,什麼人能夠見到?要圓教八地以上才能見到,見到就轉,所以八地以上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。由此可知,這不是簡單事情。七地菩薩尚且沒有見到,聲聞、緣覺怎麼會見到?由此可知,此地說的粗心、細念,這個裡面的層次差別很大。粗,粗到什麼程度;細,細到什麼程度,這裡面有很大的差距。

  【諸佛菩薩所知微細,乃至佛心,亦能知之,安養菩薩,亦復如是。】

  這很了不得。『諸佛菩薩所知微細』,此地這個菩薩不是普通菩薩,就是《彌陀經》上所講的「諸上善人」。諸上善人是指誰?是指等覺菩薩,因為等覺菩薩才是上善,沒有比他更上的。十地,法雲地的菩薩還有上,等覺在他上,所以上善是指等覺菩薩。等覺菩薩,九法界眾生極其微細的念頭他都知道,這是講他心通達到了究竟圓滿的境界。『乃至佛心』他也能知之,等覺菩薩也能知道佛心。

  下面說了,『安養菩薩』,安養是西方極樂世界,安養菩薩是指誰?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到實報品莊嚴土上上品,統統都是安養菩薩,安養是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有這個能力。由此可知,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這些人,他們他心通的能力都跟等覺菩薩一樣,不要修就得來了,這個方便。你不在西方極樂世界,要想達到這個境界,那談何容易!證得圓初住位,然後還要修三大阿僧祇劫,你才能得到,才能入這個境界。由此可知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佔了大便宜。我們再翻過來,

  【會疏云,此有三,一運身行,謂乘空行,猶如飛鳥。二勝解通,謂極遠方,作意思維,便能速至。三意勢通,謂極遠方,舉心緣時,身即能到。】

  這一段文是解釋「神足通」。神足通的範圍很廣,就是我們講的變化,能夠隨意變化。像小說裡面講的,《西遊記》講的孫悟空七十二變,七十二變就是屬於神足通。七十二變的神足通是非常的小,大的神足通是無量無邊,不是七十二,七十二太渺小了,無量無邊,隨著心念就能起變化。

  說之為神足,這是舉他能力裡面的一種,就是能夠在很遠的距離,他很短的時間可以到達,所以稱之為神足。這裡頭有三個意思,第一個是『運身行,謂乘空行,猶如飛鳥』。有神足通的人能夠飛行,也能很自在,他有這個能力。

  第二種『勝解通』。底下說『極遠方』,這是很長的距離,為什麼叫勝解?他不必這個身去飛行,他用思惟、想像,他想到哪裡他的身體就到了。譬如我們這是在地球上,距離並不很長,我們在此地要想到台灣去,我們思惟,想台灣,想的時候身體就到台灣了。這個事情可不可能?很有可能。諸位在筆記小說裡面看到,這些神仙甚至於許多講狐仙,狐狸狐仙都有這個能力。狐仙墮在很深的井裡面,井口一點點大,甚至於只有一根針孔那麼大的一個小洞,牠就用思惟的方法、用觀想的方法,就出去了、就離開了。這也是屬於神足通的一種。

  第三種,『意勢通』,意勢是心念,『謂極遠方,舉心緣時,身即能到』,他只念頭一動,他身體也到了。因此,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,才能夠在極短的時間供養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他有這個能力。神足通裡面還有一個,分身,他能夠分無量無邊身,十方國土他同時到達,同時供養,不耽誤時間。所以供佛回來,回到西方極樂世界,時間都很短。他所要辦的事都辦圓滿了,上供佛聞法,下化度眾生,他都做得很圓滿,他有這個能力。我們看底下這一段。

  【大論云。】

  《大智度論》裡面所講得比較詳細,因為這個論文長。

  【如意通有三種。】

  神足通也叫『如意通』,他能夠隨心所欲變化無窮,他有這個能力。

  【一能到,二轉變,三聖如意。】

  所以稱之為如意通。在小乘,三果聖人就有了,我們在一般經上讀到的,初果他有天眼通、天耳通,神足通他沒有。證到第二果,有他心通、有宿命通,別人心裡面起心動念他知道。宿命是知道過去未來,他有這個能力,還不能夠飛行變化,到三果才有。三果就有神足通,如意通,但是他的煩惱沒斷盡,所以他沒有漏盡通。必須證到四果阿羅漢,見思煩惱斷盡,得漏盡通,則六種神通就具足了。底下解釋:

  【能到有四種,一者,身能飛行,如鳥無礙。】

  就是他可以在空中飛行自在。

  【二者,移遠令近,不往而到。】

  很遠地方的境界,他有能力把它移到自己這邊來,不需要去,他已經進入這個境界。很像我們現在電視一樣,我們打開電視頻道,很遠的地方的景觀移到我們眼前來,他有這個能力。

  【三者,此處沒彼處出。】

  在這個地方,這個人忽然不見了,遠處他出現了。這一條實在上,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說的能與質的轉變,他有這個能力。我們身體是物質,他可以把物質變成能量,你這個身就沒有了。想到那個地方,再把能量又恢復成物質,身體又出現了,就是這種方式。我們現在科學家知道這是很可能的,理論上講可能,但是究竟怎麼個方法來做還做不到。所以這就是現在講的質與能的轉變。

  【四者,一念能至。】

  就是前面講的「意勢通」,他的念頭,一念他就能到達。這是說的『能到』,能到四種。下面講『轉變』。

  【轉變者,大能作小,小能作大】

  譬如身,他可以現大身,他也可以把大身變成小身,能大能小。

  【一能作多,多能作一。】

  這就是講分身,他能夠分許多身,也能將許多身回歸到一身。

  【種種諸物,皆能轉變。】

  不但他能夠變幻他的形狀、變化他的相貌,他也能變成植物、礦物,他都能變。他也可以變一棵樹、也可以變一朵花、也可以變一塊石頭,他什麼都能變。

  【外道輩轉變,極久不過七日。】

  這是說外道,外道有能變的,他們的能力有限,最長不過七天,七天他就受不了,他就要回到他本來的樣子。

  【諸佛及弟子,轉變自在,無有久近。】

  真是隨心所欲,變化時間長短不受限制,不像一般外道有這個能力的人,他轉變的時間有限。

  這些現象,現在在中國大陸稱之為特異功能,我們學佛的人稱他作神通。現在這個社會,佛門裡面、佛門以外的外道,似乎有這種能力的人很多、很普遍。而這種能力確實很能夠誘惑人。你說你講經說法,你要費多少時間去修學,要用多少功夫去預備,在講台上苦口婆心,人家還未必相信,還要遭受人批評。神通一示現,人家馬上就相信,似乎這種方法接引眾生很方便。

  我在早年,初出家不久,我有個同參,也是非常好的朋友,明演法師。他就給我說,你學教學得好辛苦,你度眾生人家未必相信,我去學神通,我一示現神通,他就不能不相信。於是乎他就跟屈映光上師去學密,他非常勤奮,也非常好學,跟屈上師三年,他就得了有一點通。大概是天眼、天耳,三年不難,三年他就能得到。他告訴我,當然他不會騙人,這個人是很誠實的人,決定不會妄語。他說他見鬼,大概下午五點鐘以後,街上就有鬼出現,不過不多,稀稀落落的。到晚上九點、十點的時候,滿街都是的。因為下午五、六點是鬼裡頭的早晨,清晨,出來的人很少,九、十點鐘是熱鬧了,滿街都是的,人鬼雜居。他來告訴我,我就跟他講,我說你這個說法還是不太容易讓人相信。他說為什麼?我說只有你見到,我沒見到,你見到鬼滿街走,別人沒見到。你說那個地方有鬼,人家說你胡說八道,他沒見到。你不能夠叫別人也見到,你沒有這個能力,你自己可以見到,你沒有能力叫別人見到。

  以後,他學了幾年,我覺得他人不大對勁,常常跟鬼神打交道、往來沒有好事。他的面孔浮腫,看那樣子,但是不是胖,是浮腫,臉上顏色發青。我曾經將這個事情到台中去向李老師報告,李老師說不要去管他,各有因緣。以後沒有多久他就過世了。所以跟這些鬼神常常往來不是好事,這是為什麼佛不准菩薩、羅漢用神通來接引眾生。我們在佛經上看到,初果須陀洹就有天眼、天耳通,三果以上的就有神足通,就能夠變化自在。為什麼不准用?諸位在大乘經論上常看到的,佛限制得很嚴。原因就是,如果佛菩薩用神通接引大眾,妖魔鬼怪都有神通,這樣就變成混淆,到底哪個是真的佛法,哪個是假的佛法,你沒有能力辨別。所以諸佛菩薩不用神通,講經說法,妖魔鬼怪不會講經說法,他講不出個道理出來,這一點他們學不到。他要學到,他就成佛了,他不是邪人,他是正人。所以,佛用正法教化眾生,不用這些奇奇怪怪的神通這種方式,這是佛嚴禁示現神通意義之所在。末後講:

  【聖如意者。】

  這是第三種。

  【六塵中不可愛不淨物,能觀令淨。】

  這個就如意了,如意裡面範圍很深很廣,舉一個例子,就是說他有能力轉變。極不乾淨的東西,極不可愛的東西,他用觀想的方法能把它轉變,轉變成乾淨,轉變成可愛。

  【可愛淨物,能觀令不淨,是聖如意法,唯佛獨有。】

  佛能把娑婆五濁惡世變成清淨國土,佛有能力。佛有能力變,為什麼不變現出來給我們享受?佛在經上講了,「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」,說明眾生妄想分別執著力量很大,因為你這個力量,佛也沒有辦法轉變。佛變現的境界自己受用,這一切煩惱、習氣障重的眾生,得不到佛的受用。這是一般大乘經上所說的。可是西方極樂世界不同,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變現的淨土,所有一切往生的人皆得受用。那又是為什麼?是不是阿彌陀佛威神道力高出諸佛一等?不是的,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清楚。

  西方極樂世界特殊,跟其他世界完全不同。要用現在我們熟悉的辭彙來講,就是十方諸佛剎土裡頭都有些老舊的原居民,他們的習氣很深重,佛沒有辦法幫他改。西方極樂世界是個新興的國土,裡頭一個原居民都沒有,所有的人都是外面移來的。移民來的時候,他老人家的條件寫得很嚴格,你心不清淨統統不准進來。所以他是這麼個條件限制的。十方國土裡頭都有心不清淨的這些眾生,西方極樂世界,一個心不清淨的眾生都沒有。我們雖然念佛,念得再多、念得再好,心不清淨,還是去不了。由此可知,你煩惱不斷沒有關係,必須真正做到心地清淨,一個惡念都沒有,清淨純善之人,西方極樂世界歡迎你去。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可以接納的,這個說法合情、合法、合理,講得通的。他那個世界成立不長,才十劫。我們再看下面一段。

  【那由他數也。】

  『那由他』是數字單位的名稱,是古印度的名稱。

  【古說不一。】

  這個數量究竟是多少?我們仔細去讀這些經論,說法並不完全相同,不是一個講法。

  【其小者,如玄應音義謂,那由他,當中國十萬。】

  我們中國的十萬,古印度稱為那由他,一個那由他是十萬,這是一個說法,經典上都有依據的。

  【其較大者,則謂那由他,隋言數千萬。】

  這是隋朝時候翻譯的,隋代稱中國為隋,隋唐時代翻的經書最多,這個數字是數千萬。由此可知,從十萬、百萬、千萬、數千萬,數量差別很大。但是最少的也是十萬,可以說它總是十萬以上,這樣的數字稱為那由他。

  【唯識述記七曰,言分別者,有漏三界心心所法,以妄分別為自體故。】

  《唯識述記》就是《成唯識論》的註解,窺基大師所做的。『七』是第七卷,跟我們解釋『分別』。『有漏三界』,漏是煩惱的代名詞,有漏就是煩惱沒有斷,這個煩惱是指見思煩惱;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錯誤的見解、錯誤的思想,就是見思煩惱。三界是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這就是六道。六道眾生他們的『心心所法』,要用現代的話來講,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與看法都是錯誤的。因為他是『以妄分別為自體故』,他是以妄想分別執著為自體,哪裡會正確?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、看法沒有錯誤,真正正確,這個人就稱他作阿羅漢。所以阿羅漢才得到正覺,正覺就是他的看法、想法沒錯誤了。由此可知,阿羅漢以下都不正確。初果到三果雖不正確,但是他依佛的經教,他能把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,完全依照佛陀的教誡;雖然沒有自己親證境界,但是他的觀念也錯不到哪裡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

  因此經論的作用有兩種,一種是在修學過程當中,就是我們現在,我們要依靠它來修正自己的觀念,也就是對一切人事物的看法、想法,要依經典為標準。我們的想法、看法跟經講的相應,這是正知正見;如果我們的想法、看法跟經典講的相違背,一定要知道我們想錯了、我們看錯了,經上講的決定是正確的,一定要依經上講的來修正自己的觀念,這叫修行。第二個用處,是自己真正得清淨心了,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現前,這時候觀看大千世界,觀看無量諸佛剎土,這是你親證的。你所見到的,你天眼洞視、天耳徹聽,你所見到的、所聽到的,跟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是不是相同?如果相同,證明你所見所聞的是正確的,沒有錯誤。如果在境界當中,你所見所聞跟經上講的不一樣,那你所見聞的境界不是真正的境界,是屬於魔境,《楞嚴經》上講的五十種陰魔,魔境界也很殊勝,但是跟經上講的不一樣。

  譬如早幾年流通有個小冊子,說有個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了回來,寫了一本小冊子,寫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。我有一年在香港講經,暢懷法師拿這個小冊子來給我看,問我靠得住靠不住?我就問他,我說你說呢?他說不太可靠。我就告訴他,那是胡造謠言。為什麼不可靠?你拿來跟《無量壽經》、跟四十八願來比,一看完全相違背,跟經上講的不一樣。這屬於魔境,這不是佛境界,不曉得他是在夢中見的,還是在定中見的,不是真正的佛境界。還是有意造謠生事欺騙眾生,圖名聞利養,那我們都不知道,總而言之,一定要以經論為標準。我們在《高僧傳》裡面讀到,遠公大師,東晉廬山慧遠大師往生的時候,跟大家講,他曾經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,所見到的狀況跟經上講的完全相應,那就是真的。在臨終的時候又見到,他告訴大家,他說我往生的緣成熟了。

  這是說明為什麼六道眾生的觀念是錯誤的,就是因為他用的是什麼心?他是妄想分別執著,是以這個為心。我們再看底下六十六條。

  【資持記曰,寂靜即涅槃理也。】

  『涅槃』是梵語,這個名詞的意思很深很不好懂,當然也很難講。在四諦裡面翻作滅,苦集滅道,滅就是涅槃。所以,涅槃有滅的意思。滅什麼?滅煩惱、滅妄想。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滅了,就叫做涅槃。所以涅槃有『寂靜』的意思,妄想分別執著滅了以後那個境界就是寂靜的境界,所以清淨寂滅,古印度稱之作涅槃。

  涅槃也翻作圓寂的意思,這後面有,我們等到念到後頭再說。我們再看下面這段。

  【往生要集上曰。】

  這是上下兩卷,上卷說:

  【一切諸法,本來寂靜,非有非無。】

  這句話真的是道道地地把一切法的真相說出來了。此地講的『一切諸法』,包含世間法跟出世間法,也可以說包含十法界與一真法界,它的真相是『本來寂靜』,清淨寂滅。不但本來寂靜,而且是『非有非無』,非有非無很難懂,「寂靜」是從理上講的,「非有非無」是從相上講的。我們在不久之前,也用了很長的時間講過一部《金剛經》。大家要把這一部《金剛經》多少能夠領略、體會幾分,對於非有非無多少會有一點概念。這個事實若能入進去幾分,我們得的受用就很不可思議,世間人所講的幸福美滿,你真可以得到。但是你要不知道事實真相,幸福美滿只是個好名詞而已,有名無實。世間人常講真善美,真善美是有名無實。如果你能夠契入寂靜,能夠看出一切諸法非有非無,真善美你真的得到了,那個不是假的,是真可以得到。這也不必多說了,我們再看底下一段。

  【華嚴經曰,觀寂靜法,離諸痴闇。】

  『痴闇』就是愚痴,就是佛經上常講的無明,諸煩惱中,這是最難斷的。『離』就是斷的意思,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都好斷,唯獨無明難斷。無明要用什麼方法?『觀寂靜法』,觀寂靜法就是我們常講的入定,寂靜是定。他用觀這個字,好!觀是慧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寂靜是定,觀寂靜法是真實大乘菩薩的禪定法。禪定是定慧均等,這叫做禪。觀是慧,寂靜是定,定裡頭有慧,慧裡面有定,定慧等持,定慧均等就破無明了。所以宗門(禪宗裡面)教下,說到修行用功,從原則、綱領上講都稱為作觀,或著叫修觀,或者叫觀照,他都用個觀。我們會不會用?不會用,為什麼不會用?因為我們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。我們今天六根對外面的境界,起心動念都落到思惟,我們研究研究、我們多想想、思考思考,這不是觀。觀的意思不用這個。

  禪宗裡面講「離心意識參」,叫參禪,參是觀的意思。由此可知,觀裡頭不能有心意識。心意識是什麼?這也很難講。我們簡單從它作用上來說。識是分別,作用是分別,意的作用是執著,心的作用是集起,唯識裡面講「集起名心」,叫做心。離心意識,不分別、不執著了,這就是觀;如果有分別、有執著,就叫做妄想,就不是作觀。眼見色、耳聞聲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你如果會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那就叫「觀寂靜法」。內而身心,外而世界,都是寂靜法,你才看到「一切諸法,本來寂靜,非有非無」,身心世界無不如是,這就能破無明煩惱。

  【仁王經合疏上曰。】

  《合疏》是註解的名稱,上卷說:

  【牟尼者,名也,此云寂默,三業俱寂默也。】

  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名號,實際就是他在這個階段這個地區教化眾生的宗旨。以這個宗旨做為他的名號,讓我們見到這個名號、聽到這個名號,就想到佛教給我們的是什麼。這是諸位必須要曉得,一切諸佛菩薩乃至於羅漢都沒有名號的,若有名號就不平等,若有名號就有分別執著。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沒有名號,那個世界才是平等世界,平等法界,有名號就不平等。名號從哪裡來的?名號是隨眾生心而建立的;換句話說,隨著眾生的需要,建立這個假名。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眾生在目前是什麼樣的狀況?最嚴重的一個問題是心不清淨,所以佛的教學裡頭提出這個重點,『牟尼』,牟尼是寂靜的意思。一切眾生對待別人不慈悲,自心不清淨,待人不慈悲,什麼的修行法門都不能成就,所以世尊就用這個名號,「釋迦牟尼」。釋迦是仁慈的意思,能仁,教給我們對人要仁慈,牟尼是『寂默』,對自己要寂靜,對自己心要清淨,對別人的心要慈悲,這就是釋迦牟尼的意思。

  在現前這一個時段、這一個地區,不管什麼人要到這裡來作佛,他的名號都要叫釋迦牟尼,我們眾生的病根在此地。西方極樂世界,那個地區跟時間跟我們此地不一樣,任何人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,都要叫做阿彌陀佛,不能叫釋迦牟尼。為什麼?那個地方人心都清淨,用不著再叫牟尼,每個人心都慈悲,也用不著釋迦。釋迦牟尼拿到西方極樂世界大家都不要,沒用,他們都做得很圓滿了。所以到那裡成佛都叫阿彌陀。阿彌陀佛如果現在到這裡來作佛,也叫釋迦牟尼,才能度得了這邊的眾生。由此可知,諸佛菩薩的名號是隨眾生心而建立的,不是他自己有名號。而且這些名號都是假名建立,我們都不要執著,你要分別執著就錯了。有不少人學佛,這個佛是先成佛,那個佛是後佛,這個佛是大佛,那個佛是小佛,這樣的人一輩子都不能成就,心一點都不清淨,亂七八糟。這就是不解如來所說義,佛的意思一定要懂得。

  此地是身口意寂靜故稱牟尼,前面是『三業』,三業是身口意,身口意都清淨。這裡面最重要的是意業,心清淨,身、口當然清淨。第七十段。

  【理趣釋曰。】

  這是《理趣波羅蜜經》,『釋』是註解,裡面說:

  【牟尼者,寂靜義,身口意寂靜,故稱牟尼。】

  這一段跟《仁王經疏》裡頭的意思完全相同。

 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