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 (第三十七集)  1996/4  美國聖荷西  檔名:02-031-0037

  請掀開經本,第五十三面,倒數第七行,從第九十一段看起。好像前面一段我們沒有講完是不是?前面這段上一次沒有講完,時間到了。好,我們從九十段看起好了。

  【會疏曰,菩薩有二種智,能為一切修行本。】

  這兩句話很重要,說明佛法的修學完全是智慧,離開智慧就不是佛法。佛這個字,它的意思是覺悟的意思,不覺就迷了,智慧開了才覺悟。所以佛菩薩他們的受用就是圓滿的智慧,尤其是如來果地上,確實是究竟圓滿的智慧。學佛就是求智慧,學佛就是過智慧的生活,而不是過煩惱的生活。所以這兩種智是一切修行的根本,也是修正迷惑、錯誤行為的根本。下面說了:

  【何者為二,一謂如理智。】

  前面雖然說過,此地重複也不妨,因為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。如理,理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的理體,稱之為『如理智』,這是能夠通達。底下講:

  【能照諸法本性。】

  這個智慧就是如理智,它的別名很多,我們在經論上常常看到的,也稱它作根本智,也稱它作實智,就是真實。經上常講真實智慧,這實智,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不是從外面來的。如理智在起用的時候,它的相狀,底下兩句說得很好。

  【不一不異,不生不滅。】

  此地只說了四個不字,《中觀》裡面講八不,經論裡面還有講十四不,但是無論說的多少,理就是一個。一切諸法的體性,確實是『不一不異,不生不滅』的,這個道理很深,事也很難懂,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因為所有一切萬象,實際上講都是同時的,一異同時,生滅同時,沒有先後也沒有來去,這才是事實真相,是諸佛與大菩薩們親證的境界。凡夫看一切諸法有生有滅,有同有不同,實在講都沒有看到諸法的真相。唯有大菩薩,這個地方所講的圓教初住、別教初地,所謂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他們見到了,這是他們的境界。由此可知,這『二種智』不是普通菩薩有的,法身大士才具備這二種智。

  那我們怎麼辦?我們雖然沒有智慧,但是要知道佛菩薩生活是怎麼一回事情,我們應當嚮往、應當追求,應當向這個方向、目標努力去學習,這就對了。凡是與二種智相應的都稱之為正行、正法;與二智相違背的,是迷惑顛倒,不是正法,標準在此地。佛法裡面講邪正、講真妄,標準在這個地方。所以底下結論:

  【是名通諸法性。】

  這一段文就是解釋經文裡面的「通諸法性,達眾生相」,解釋這兩句。根本智是通達法性。

  【二謂如量智,能照眾生殊相,迷悟凡聖各異,是名達眾生相。】

  『如量智』就是後得智,後得是對根本講的。得到根本智之後,根本智用在日常生活上叫做後得智,也叫做權智。權是對實講的,前面是實,真實的,這是善巧方便,善巧方便稱之為權,稱它作權智。這是如理智起作用,起作用是『能照眾生殊相』,殊是差別,九法界的眾生,菩薩、緣覺、聲聞,六道各個不相同,殊就是不相同。十法界依正莊嚴,在事相上都不一樣,迷是六凡,悟是四聖,『凡聖各異』。迷裡頭有六道,我們稱六道凡夫;悟的裡面有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稱為四聖。六凡四聖法界,這叫十法界,合起來十法界,我們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。對於這些事相、因果裡面的變化,因緣果報都能通達明瞭,這叫『達眾生相』,達是通達。

  《般若經》上將這兩種智慧,常常用一句話說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,無知就是如理智,無所不知就是如量智。諸位要曉得,這兩種智是一不是二,如果要是二,那就錯了。契入到高級的佛法,佛門當中有句話,也許諸位同修都聽說過,也都能說得出來,「萬法歸一」。這句話意思非常深、非常廣,幾時你要親證到萬法歸一,那就恭喜你,你入了一真法界,你已經脫離了六道、十法界,入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裡面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在這個境界當中,所以一真法界也叫不二法門。我們今天為什麼入不了?我們都落在二、三裡頭,你看說了如理智、如量智,一定是看作兩個,不曉得它是一個。要是我們拿這個話去問禪宗六祖能大師,他一定跟你說,如理智、如量智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,他一定跟你這樣講。

  印宗不是問他嗎?印宗問了一個解脫、禪定,問他在黃梅的時候,五祖對於禪定、解脫怎麼個講法?他的回答就是禪定、解脫是二法,佛法是不二法,二就不是佛法。你才曉得什麼叫做萬法歸一。這就是所有一切世出世間法都是不二,你這才能契入到一真法界。道理在哪裡?還是《華嚴經》上那一句老話,佛說了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我們心裡心目當中有個二、有個三,就是迷惑顛倒。離開一切妄想執著,不就是一了嗎?你才真正能入不二法門,盡虛空遍法界,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不二,這才真正萬法歸一的樣子,我們能夠體會少分。

  因此,學佛最容易入門的人,這個入門就是入一真法界,入不二法門,一種是上根利智,絕頂聰明智慧的人,一聞佛法,他就契入。換句話說,妄想執著他就捨掉了。另外一種人,是下愚之人,愚不可及,佛教他一個方法,他絕對沒有分別、決定沒有執著。叫他念佛,就老老實實一句佛號念到底,他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所以念個兩年、三年,人家能夠站著往生,能夠預知時至。什麼原因?他入不二法門,他就是一句老實念,把他的妄想分別執著念掉,沒有了。這兩種人都是少數,少數又少數,過去李炳老常講,一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。大多數人,我們今天講是知識分子,知識分子麻煩就大了。你看本來是智,如理智、如量智,智沒有了變成識,佛法是叫我們轉識成智,知識分子是轉智成識。他的妄想特別多,分別執著特別重,這是佛最難度的一類眾生。

  實在說難度也不怕,我們知道,所謂上根利智、所謂下愚的老實人,說實在他們也是多生多劫累積的善根福德,這一生當中遇到緣才能成就的。如果沒有過去生中累積的善根福德,他上上根從哪來的?由此可知,佛法講修行證果要經歷無量劫,這句話並不是假話。這是我們應當要理解的,應當要知道這些事實真相,然後才曉得我們學的是什麼、我們求的是什麼、我們希望得的是什麼?那修學才能夠相應,才能得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。我們看底下一段。

  【甄解曰,能遊無量佛土,興供養雲,故云供養諸佛。】

  《甄解》這段話也是說的法身大士,若不是法身大士,沒有這個能力。而剋實而論,唯獨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才能夠承當。因為即使是圓教初住菩薩、別教初地菩薩,也沒有能夠『遊無量佛土』,他還沒有這個能力。他能夠遊歷幾十個佛國土、幾百個佛國土、幾千個佛國土,行,他還有這個能力;無量佛國土,他沒有這個能力。佛在大乘經上常說,若有能力遊歷無量佛土,通常講的是八地菩薩,七地、八地;七地是遠行地,就有這個能力,八地是不動地。絕對不是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的,初住菩薩才破一品無明;七地菩薩,四十一品無明已經破了三十七品,他能力大了,才能夠「遊無量佛國土」。但是,西方極樂世界非常特殊,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可能一品煩惱都沒有斷,實在說他是凡夫,但是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威神加持,他就有能力遍遊無量佛土。換句話說,他的能力、作用幾乎等於十地菩薩,等於等覺菩薩,這是彌陀威神加持給他的,所以他能夠『供養諸佛』,『興供養雲』。

  佛經裡面這個「雲」字用得非常之多,這個字就表示如《金剛經》上所說,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表示雖供養,那個心非常清淨,絕沒有著相,不但沒有著相,念也不著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離四相、離四見。離相離念而修供養,就像雲一樣,雲代表非有非無。我們在遠處看到雲彩一朵一朵的,接近之後就沒有了,所以它代表的是非有非無。事上有供養,心地裡沒有痕跡,所以稱之為雲,這才是如法的供養。這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,不是凡夫所修的這些事相,凡夫修行都有執著,著相。

  【維摩經曰,雖知諸佛國,及與眾生空,而常修淨土,教化於群生。】

  諸佛菩薩、法身大士,他們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,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,這就是『雖知諸佛國,及與眾生空』,「諸佛國」是指一真法界,「眾生空」是指的十法界。不但十法界相有體無,因緣生法,當體皆空,了不可得,這十法界的情形,而一真法界也是緣起的,這個事情太清楚了。西方極樂世界怎麼來的?你們讀了《無量壽經》,是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所建的,緣起的,不是本來有的。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到現在才十劫,時間並不算很長。凡是緣起皆是性空,這個諸位一定要記住,這個定律是不會改變的,緣起一定是性空,緣起一定是當體皆空,了不可得,一切諸法都是緣起的。

  雖然這些理、事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『而常修淨土,教化於群生』,他並沒有消極,並沒有說這是假的,假的算了,不要做了,沒有這個說法。他還更積極、更認真努力在做。諸佛菩薩哪一個不修淨土?此地這個淨土不一定是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廣義的,所有一切諸佛菩薩都是修淨土,淨土是佛法唯一的目的。我們修行是不是修淨土?如果不是修淨土就錯了,你就得不到淨土。淨土不僅在西方,在現前。正如同經上所說,心淨則土淨,我們修行修什麼?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哪個法門,都是修的清淨心。心淨則佛土淨,只要你心清淨,你的身就清淨,你居住的環境、世界就清淨。也許你說現在世界這樣的亂,染污這樣的重,哪來的清淨?說實在的話,是你心不清淨,你的心如果清淨,你看現前這個世界是清淨的,境隨心轉!我們心裡面有分別、有執著、有是非人我、有貪瞋痴慢,這個境界怎麼可能清淨?怎能不污染?所以,我們自己學佛要曉得修的是什麼?修到清淨心,就轉變現實的環境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一切諸佛菩薩,你要問他修什麼?總而言之,就是常修淨土,自己修,教化眾生是幫助有緣的眾生修淨土。等到你心地清淨了,自然感應佛菩薩來幫助你、來指引你。一切淨土當中,最殊勝的是彌陀淨土,所以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。

  這一句經文也明白的告訴我們,不一不異,空有不二,知佛國及眾生空,下面常修、教化這是有,空有不二,不二就契入了一真。可見得大乘教義,一切經論裡面處處顯示,要緊的是我們能夠細心去體會。然後才曉得在生活當中如何的修學、如何去攝取,成就無量功德利益。

  【唯識論十云。】

  這個十是第十卷。

  【神力難思,故能化現。】

  『神力』就是常講的神通道力,不可思議。所以他能夠變化,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,眾生心裡有感,諸佛菩薩就有應,感應道交。如《普門品》裡說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,他能夠隨眾生的意思變化,這個力量是神通道力,不可思議。

  【會疏曰,電光有四義。】

  佛經論中,用『電光』做比喻的很多,我們常常能夠讀到。凡是讀到電光的比喻,總不外乎這四個意思,這四個意思等於是總解釋電光,電光有四義。

  【一速疾義。】

  就是快速,它的時間非常短暫,所以《金剛經》上也用它來做比喻,「如露亦如電」。《金剛經》上總共有六個字的比喻,夢幻泡影露電六個字,每個字比喻一樁事情,夢是總的比喻,底下這五個字是分別。幻比喻虛空,虛空不是實在的,如幻;泡比喻國土,諸佛國及眾生空;影比喻眾生的身體,沒有一樣是真實的;露跟電是比喻它存在時間的短暫。為什麼用兩個字比喻?一個是相續相,把相續相的存在比喻作露,露水的時間長一點;而電則表示剎那生滅的現象,剎那生滅。所以這是『速疾』的意思。第二個:

  【二破闇義。】

  閃電,雖然它光的時間很短,但是它的光很強烈,能夠照明黑暗。因此,即使短暫的剎那,也非常可貴。第三:

  【三不住義。】

  『不住』是它不會停,不會停止在那裡,立刻它就消失了。

  【四無分別義。】

  這剎那的閃光它是遍照的,沒有分別我照這個,不照那個,它沒有分別心。所以表這四個意思。

  【菩薩一念一時,普至十方世界,上供養諸佛,下利益眾生,無有出入前後相,如電速疾。】

  在這裡,「猶如電光」是比喻菩薩供養諸佛,教化眾生,用電光四個意思來比喻,這也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、應當要嚮往的。上供諸佛,下利眾生,我們怎樣供養諸佛?「行願品」裡面教給我們很多,我們只要修一條就行了。《大華嚴經》上常講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它是圓融具德的。一修一切修,我們只要修一條,就一切都具足。修哪一條?「如教修行供養」,普賢菩薩法供養裡面講了七條,第一條如教修行供養。佛教給我們怎麼做,我們就照做,佛教給我們不可以做,我們決定就不做,你能夠依教奉行,就是上供諸佛。這一條做到了,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無量的供養法門,你全部都修到了,一修一切修。

  利益眾生就是教化眾生,教化眾生當中,最要緊的是讀誦、書寫、為人演說,佛這個開示我們在一切經論裡面常常讀到。受持就是如教修行,這是供養諸佛,真供養!書寫是流通經法,就是現在印經。讀誦是自利利他,這個意思前面都講得很多。為人演說裡頭最重要的,是我們自己如教修行,做出一個樣子來給眾生看,教化眾生。演是表演,我們在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用什麼樣的心,怎樣說話,表演給眾生看,這叫身教,講經說法是言教,身教比言教還要重要!所以,言跟說是兩樁事情,都是教化眾生的。

  自行化他,『無有出入前後相,如電速疾』,這是電光表的第一個意思。從這句話我們就曉得,這個菩薩確實是已經入不二法門,實實在在他是在一真法界裡。一真法界在哪裡?他在哪裡一真法界就在哪裡。剛才講了,境隨心轉,他心裡頭已經沒有妄想執著,所以他住的是一真法界。我們兩個人靠得緊緊坐在一起,我有分別妄想,我住在十法界裡,他住一真法界裡,我們對於境界看法確實不一樣。他看一切境界非空非有,我們看這個境界有空也有有,看法完全不一樣,確實證明了境隨心轉。由此可知,境絕不是真實的,真實的,怎麼能隨人的心轉?所以境界是夢幻泡影,它能夠隨眾生心變現。這是說他沒有出入前後相。

  【菩薩能照諸佛會,能破眾生闇,如電破闇。】

  這是電光第二個意思。菩薩能夠參與諸佛的法會,諸佛法會都是講經說法的大會,教化眾生的場合,菩薩能參與,也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。這個意思,就如閃電的光明照破黑暗的意思一樣。

  【菩薩能化無量身應現微塵剎,無有住處,無有朕跡,如電激空中,無所從來,去無定跡。】

  這是電光的第三個意思,不住。菩薩不住身相,也不住色相,所以他得到大自在。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,他『能化無量身』,十方世界,哪個地方有眾生感他就有應,同時感他就同時應,他有無量無邊身,確實沒有數字。這個現象也很難體會,現身無量,現剎無量,剎是場所。可是現在我們從科技裡面能夠體會到,譬如電視,一個電視台設在這個地方,我們現場裡面的狀況就能夠向全世界廣播。哪個地方有電視機打開,這個畫面就現前,就像菩薩化無量身,現無量剎,有一點接近,有一點彷彿的樣子。我們今天能做到,是借重科學技術,借重這些機器,菩薩不需要這麼麻煩。這種能力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,只要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真性,這個智慧能力就透出來,就起作用。我們凡夫聽到這樣的境界,這是不可思議的神通,而不知道這是自己的本能。我們這個能力,是被嚴重的妄想執著障礙住,妄想就是所知障,執著就是煩惱障,被這個二障障礙住,所以不能現前。

  這些大菩薩、法身大士,他們見思煩惱破了,塵沙煩惱破了,無明也破一品,所以他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就能現前,他就起作用。就有這個能力,化無量身,『現微塵剎』,沒有住處,有住處他就有執著、就有分別了,沒有住處。沒有痕跡,就像電流在空中一樣,像我們現在廣播,廣播電台,無論是電視台、是廣播電台的這些電佈滿了虛空,所以是『無所從來,去無定跡』,沒有來去。電視台距離我們幾百里、幾千里,我們電視頻道撥對了,畫面就現前,你說它有來有去嗎?菩薩在十法界供佛度生,就像這個樣子,沒有來去。我們念佛人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古德給我們說「生則決定生,去則實不去」,這個話我們聽到很難理解。生是決定生,為什麼去沒去?沒去怎麼能生?佛明明跟我們講,我們娑婆世界去西方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國土,怎麼說沒去?實在我們現在逐漸明白了,是境界的轉換,時空的轉換;如果再不明瞭,就是電視畫面頻道的轉換。這個頻道是六道輪迴,再撥一個頻道是西方極樂世界,真的,畫面完全不一樣,還在一個螢幕上,不是沒去嗎?他的境界轉換了,時空轉換了,現在科學家也明白這個事實。

  【菩薩平等,無有先此後彼等分別心,如電光照物,無彼此先後分別。】

  確實沒有彼此,菩薩心地清淨,沒有人我是非;若有人我是非,你沒有離開四相,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你沒離開。沒有離開四相的,決定是六道凡夫;換句話說,你沒有離開六道輪迴。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,如果你現在是非人我這個念頭沒有了,現在你確實已經不在六道輪迴之中。你身還在人間,每天還跟我們大家一塊過日子,沒錯,但是是兩個不同境界。有這個念頭的,是非人我、貪瞋痴慢的,這是六道眾生;沒有這個念頭的,就是經上講的乘願再來的菩薩。乘願再來有兩種,一個是他方世界修行證果再來的,一個是在此地斷了煩惱,馬上就是。你還留這個身在此地,那是生死自在,你還留這個身在世間,就是乘願再來,境界完全不一樣!實在講差別是在一念之間,所以說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那個屠刀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只要你放下,你就不是六道凡夫,六道輪迴與你已經不相干。所以確實,他心裡沒有彼此、沒有先後、沒有分別,『如電光照物』一樣。下面這一段:

  【智度論曰,奪慧命,壞道法功德善本,是故名為魔。】

  這個解釋非常好,讓我們仔細去觀察,重新去認識什麼是『魔』,魔在哪裡?『奪慧命』,慧命是智慧,真實的智慧,奪是比喻,凡是妨害你智慧的,這是魔。智慧從哪裡來的?智慧是從清淨心來的,清淨心起用就是智慧。而清淨心的本身,沒起作用的時候,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如理智,如理智是智慧沒起作用,般若無知;起作用的時候,無所不知。換句話說,它障礙你清淨心,讓你心不清淨,這是魔。『壞道法功德善本』,這又舉了三樁事情,「道法」是修道的方法,障礙你修道的方法,破壞你修道的方法,這是魔;障礙你修功德,這是魔。功德跟福德不一樣,功德是什麼?持戒有功夫了,功是功夫,得定就是德;修定有功了,開智慧就是德。所以功德是因果關係,功夫是因,德是果。

  我們舉三學這個例子非常明顯,譬如說持戒,持戒很嚴,但是沒有功夫,為什麼說沒有功夫?沒有得到定。有人戒律很嚴,戒律持得很好,但是沒有功夫,原因在哪裡?原因是沒有離開妄想執著。他持戒很好,自己就覺得不錯了,生起傲慢心,瞧不起別人,看到別人破戒,別人不持戒。常常見別人的過失,他心不清淨,他不能得定。這個持戒得人天的福報,這是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,不能得定。持戒要能夠得定,那個持戒就有功,持戒算功德;持戒不能得定,持戒不能說功德,是福德。所以要看他的結果,結果得定了,他持戒是功德。定要不能開慧,那定不能算是功德,定也是福德;定要開慧了,定是功德。功德跟福德有很大的差別。

  如何能夠修「功德」?六祖大師說得很好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,就行了。一定要曉得修行是修我自己,不是修別人,如果拿佛法理論、戒律做一個標準到處去量別人,你就錯了。這個人如法不如法、那個人如法不如法,你就錯了,為什麼?你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;換句話說,你佛法再通達,你講經講的天花亂墜,你還是搞六道輪迴,你出不了三界。你要想真正成就功德,一定要記住祖師這句話,不見世間過。要曉得佛所制定的戒定慧是為我一個人的,不干他人之事,你才能得定。別人持戒不持戒與我不相干,我不必去過問他,不必去分別他,問題我自己有沒有持戒,不要管別人的,你的心才能夠定,你才會得到定;因戒生定,這才能得到定。要拿戒律的標準到處去量人,你決定不能得定,那就是魔。前面我們講的四種魔,煩惱魔現前,到處去衡量別人是煩惱魔,你在這裡頭起分別妄想執著,破壞你的功德。

  底下講了個「善本」,這個講得更粗淺,破壞你所有的善法,你想修善都不能成就。善的根本,世間善本有三個,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這三善根。換句話說,引誘你起貪心的,這是魔;引誘你發脾氣、瞋恚的,這是魔;使你不開智慧,愚痴的,這是魔,貪瞋痴!你想想我們四周、周圍,哪些人哪些事情天天叫我們生煩惱,統統是魔!你在家裡面,你的父母、你的子女,是不是天天叫你發脾氣,天天叫你搞貪瞋痴,這都是魔!不能不覺悟。六道凡夫生活在魔掌之中,不曉得哪個是魔。走到外面,那個花花世界,樣樣東西都在那裡誘惑你,叫你起貪瞋痴慢,全是魔,但是自己不曉得。出世間法的善本只有一個,精進,換句話說,障礙你精進,叫你懶惰、散慢的,那是魔。

  所以魔的意思我們要很清楚、很明白,魔的境界我們要認識得清清楚楚,才不會上魔的當;使自己的智慧、道法、功德、善本沒有任何障礙,你在這一生當中才能成就。如果你不認識,你如何能脫離魔掌?修道人天天與魔為伴,你的道業還能成就嗎?你的同參、道侶都是魔,不是佛。由此可知,佛是幫助你開智慧,成就你的道法功德善本,這種同參是佛菩薩、是善知識。如果與這個相違背的,你就曉得這個同參是妖魔鬼怪。九十六:

  【止觀五曰,一切凡夫,未階聖道,介爾起計,悉皆是見。】

  此地講的『見』,就是見思煩惱,是妄想執著當中錯誤的見解。『一切凡夫,未階聖道』,你沒有能夠達到聖人之道,此地的聖道,在小乘講是阿羅漢。阿羅漢已經破見思煩惱,證得正覺,他的覺稱之為正覺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翻作無上正等正覺,阿羅漢得到正覺,這就是證得聖道了。菩薩稱為正等正覺,由此可知,他們這些人永遠不會有見思煩惱現前。他們確實如《金剛經》上所說,離四相、離四見,不再執著有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。不但不執著這些事相,連這些念頭都沒有,都不會再起,這才叫做菩薩。所以『介爾起計』,「介」是很小、很微,生起計較,就是分別執著的念頭,起一點點這個念頭,都落在見惑裡面,那就是六道凡夫。我們自己要想測驗自己的功夫、測驗自己的境界,從哪些地方測驗?從這個地方是最好的測驗方法。我們在生活當中、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,會不會起這個念頭?當然會起,如果不起這個念頭,你已經是菩薩,你絕不是凡夫了。

  起這個念頭,自己要冷靜的去反省、觀察,如果起這個念頭少了,不像從前那麼多,少了,力量弱了;也就是固執不像以前那麼堅固,現在雖有,比從前淡薄很多,這都是你功夫進步了,你的修持得力了。假如這一反省,我們妄想執著、是非人我並沒有減輕,或者反而比從前更嚴重,那就說明你經念得再多、你佛念得再多,並沒有功夫,你境界沒轉過來。經、佛念的再多,就是古人所講的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。你修學不如法,不如理、不如法,自己得不到真實受用,那你所修的,可以說都變成福報,這一點不能不知道。

  【大乘義章五曰,推求說之為見。】

  這是對於『見』的另一個說法。『推求』是見惑,我們今天講的設想、研究,都落在見裡頭。所以佛法叫參究,不叫研究,研究落在見裡面。參究是什麼意思?離心意識叫做參。意是分別是執著,第六意識是分別,第七識是執著,第八識是落謝影子。離心意識就是離第八識、第七識、第六識,也就是不用妄想分別執著,那就叫參。如果裡面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不叫參,我們世間法叫研究,研究是用心意識,參究不用心意識,差別在此地。大乘佛法,不僅僅禪宗講參,教下也是要用參,乃至於我們念佛法門還是講求的參,也就是離心意識,我們才能夠離四相離四見,三昧就很容易成就,念佛三昧,一心不亂就不難得到。所以推求不是個好事情,但是世間人都用這個方法,用思惟、用研究、用思考,都用這個。無論幹什麼都用這個心,這是《楞嚴經》上,阿難答覆釋迦牟尼所問的,用的什麼心?都是用這個心,能夠思惟、能夠想像的,以為這就是自己的心,不知道這個東西是妄想,不是真心。底下一段說:

  【華嚴經曰,我慢溉灌,見網增長。】

  這個『見』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《金剛經》說得好,總說了,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,總不外這四大類,四大類包括盡了。『網』是比喻,每一類裡面它的範圍實在是無限的深廣,像羅網一樣,重重密布。「見綱」不但沒少,天天在增長,為什麼會增長?佛說得太好了,『我慢』。所以,慢是根本煩惱,僅次於貪瞋痴,貪瞋痴叫三毒,貪瞋痴後面就是慢,傲慢。傲慢,一切眾生哪一個沒有?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惡見,《百法明門》裡面講的六個根本煩惱。這六個根本煩惱俱生的,不是這一生的,而是生生世世無始劫以來的惡習氣,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承認。承認就是知道自己有這個病,知道有這個病,我才會求醫、才會對治。如果不承認,有病不以為自己有病,到病重的時候沒有法子醫療。所以這六種根本煩惱一切眾生各個具足,你如果沒有,沒有,你就決定不是凡夫;沒有,你決定不會入六道輪迴。所以,「慢」這個習氣不能不斷。

  世出世間的聖人都把對治我慢的方法排在第一位,你就曉得這個問題的嚴重。用什麼方法對治?禮敬。你看普賢十大願王,第一是禮敬諸佛,禮敬是對治我慢的。世間法裡面,孔老夫子講禮,我們看《禮記》,《禮記》打開第一篇第一句話,「曲禮曰,毋不敬」,就是一切恭敬。世間聖人教人的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常常保著恭敬心。為什麼要修恭敬?破我慢的,對治我慢的煩惱,我慢要不對治,這個「見網」必定是天天在增長,你要想在道業上成就,就非常困難。

  我們今天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