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佛說四十二章經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五集)  2007/3/3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WD15-004-0005

  我們繼續看第二段經文:

  【常行二百五十戒。進止清淨。為四真道行。成阿羅漢。】

  我們上一節課講到『四真道行』,這是成就智慧,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修圓滿就成阿羅漢,證得阿羅漢果。戒是基礎,所以我們要發心學戒,這是弘一大師勸我們四眾弟子要發心來學習。雖然我們現在是在末法時期,不容易得戒,不容易也不能不發心來學習,就如同弘一大師在《演講錄》裡面給我們開示,他說我們發心來學戒、受戒也種善根。受了戒,有名無實,不可以自認為是比丘、是沙彌。如果受了戒,自認為比丘、沙彌,這個就有罪過,就如同冒充的。弘一大師也很慈悲,在當時泉州受戒戒場跟大家講開示,講了一個比喻,他說你不是司令官,你說你是司令官,恐怕那就冒名、冒充,都要受到法律制裁,何況佛的戒。這是很嚴肅的一樁事情,所以我們自己要知道我們自己現前受戒只是一個形式,是沒有得戒的。雖然不能得戒,要發心來學習。

  目前我們師父上人勸我們學《弟子規》、學《太上感應篇》、學《十善業道經》、學《沙彌律儀》,這個就是戒。在我們末法時期,如果能做到沙彌戒就相當不容易了,你看看蕅益祖師他才說他做到沙彌戒,菩薩沙彌。他的弟子成時法師,老師稱沙彌,他自稱出家優婆塞,是受持五戒的出家眾。到了民國,弘一大師他也是自稱出家優婆塞。我建議大家要學戒,弘一大師的這些著作要多看看,像《晚晴集》、《格言別錄》。《晚晴集》是弘一大師將大小乘經典還有世間聖賢的善書裡面摘錄的,摘錄一百條,我們師父上人也曾經在達拉斯講過。另外一本《格言別錄》,還有《寒茄集》,《寒茄集》是蕅益大師對我們學佛的同修警策的法語。這三樣東西也有合刊,四年前在台北華藏淨宗學會也曾經印出來流通,這次剩下一本,我帶到此地來。我們看這個東西才能真正了解到戒律的精神,如果不看這些東西,你光看戒律的條文,你在生活當中就不知道怎麼個做法,待人處事接物完全跟戒不相應。另外我建議大家可以看蓮池大師的《雲棲別鈔》,還有《釋門法戒錄》,這些都是可以做為我們學《沙彌律儀》的一個補助。

  所以學這個東西要務實,我們要務實,就是在生活當中克制自己的煩惱習氣,這些戒就是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。如果我們不照經上佛的教誨,祖師大德的教導,我們很自然的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。煩惱習氣如果我們不能克制,當然愈來愈嚴重。所以我最近看弘一大師的《演講錄》,再看蕅益大師的《寒茄集》,自己看了就是不曉得從何說起。這樣的大德他們還不斷的去檢討自己的過失,再想想我們自己,好像似乎我們都沒有發現自己的過失。弘一大師他到泉州,人家邀請他去講經,他就講了,他很慚愧,他說還是擺脫不了名聞利養,還是為了名聞,還是為了利養。蕅益大師講得更深切了,我現在看了也是深有所感,他說「名關未破,利鎖未開,藉言弘法利生,止是眼前活計」。所以兩年前我來淨宗學院,也是參加韓館長往生八周年紀念,在六十一號我就給師父上人報告,我說我現在在外面講經弘法很難擺脫名聞利養。師父就跟我講,「到現在你才知道名聞利養」。所以名聞利養真的不好擺脫,像蕅益大師講的「名關未破,利鎖未開」。這些年我一直在反省什麼叫名聞利養,不是落在名聞就落在利養。

  韓館長往生第一年我到達拉斯去,後來洛杉磯請我去講經,洛杉磯淨宗學會。當時師父就教我們,到哪個道場講經,人家的供養都歸那個道場,那個時候我就依教奉行,到任何道場講經,錢都歸常住。後來我接到師父的一通電話,他說你不可以用這樣來沽名釣譽。我想想,沽名釣譽,這個錢都歸常住了?後來我想想,發現就是說利養你不要了,但是你還會落在名聞裡面。為什麼名聞?悟道法師這個錢都供養常住了,那大家都會對我讚歎了,對我恭敬了,又得到名聞了,如果再執著這個名聞就變成沽名釣譽。所以名聞利養這個關我們要去看破、去放下。

  看破放下,比較小乘的修法,他是不接觸,他不接觸名聞利養,這個是比較好修,比較容易,因為我們不接觸,你就不會起心動念了。大乘的修法,你要接觸又不能起心動念,這個比較困難,這個難度比較高。所以師父以前,我剛到圖書館,他也跟我講到,他說如果你發現自己還是會起心動念就要退,如果不受影響了那就無所謂。所以現在我這個錢,大家供養我紅包,大家看到我,拿紅包給我,拿一次紅包就是給我一次的考試,所以我現在拿了趕快拿出去,我現在拿去做需要做的事情。所以我現在,在洛杉磯那一次,師父上人給我打這個電話,我也稍微調整了一下,有時候就給常住,有時候做些事情。為什麼做事情?因為有道場,台北有道場,做老和尚弘法的這些東西,那個道場存在一天,我們就能繼續做一天;道場如果維持不下去,這些工作就要停下來。

  所以現在實在跟大家講,修沙彌戒不持金銀珠寶,這是非常自在的一樁事情。所以我來淨宗學院常常看看《沙彌律儀》,我就想一想,佛陀那個時代為什麼持戒他就能證阿羅漢?我們再看看《四十二章經》後面的,出家人他什麼都沒有,三衣一缽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他什麼都沒有,可以說他什麼都沒有掛礙,他任何掛礙都沒有,因此他修什麼樣的法門都容易得力。我們現在出家人東西太多了,東西多你掛礙就多。比如說你錢多了,那你要不要說這些錢財怎麼安排?你總要操這個心。什麼都沒有的人,他只好念阿彌陀佛,他什麼時候往生他都可以,因為他什麼都沒有。那很多的人他就有掛礙,尤其名聞利養的掛礙,障礙我們往生西方。所以要往生西方,雖然帶業往生,也不是很容易的,我們講是很容易,但是當你生死交關的時候才能考驗得出來。這個也是我兩次大病,病得都快死了,自己才體會到功夫完全不得力,所以重新檢討。再看看佛制定這些戒就是叫我們放下的,叫我們這個不可以、那個不可以,就是叫我們放下的。他說你不能拿錢,不能拿錢就是叫你放下錢財,不要有這些名聞利養。

  祖師大德這些開示非常重要,如果我們這一生真正想要成就,蓮池大師、蕅益大師、印光祖師、弘一大師這些開示要多看看,我們看了之後我們自己知道要怎麼做,那才是真正的功德,才是真正的清淨,才是真正的受用。所以我們看弘一大師他就自己很慚愧,我們看他的行持,我們現在哪一個出家眾能夠跟他相比?他還這麼慚愧,還不斷的發現自己的過失,那我們想一想,我們自己有沒有常常想想自己的過失在哪裡?如果沒有把祖師大德、經典這些教導常常拿來對照,說實在話,我們真的沒有辦法發現我們錯在哪裡,我們哪些地方有過失。不知道自己有過就不知道怎麼改,不能改過,那談什麼戒?這個都談不上了。我們連世間的善人都還比不上,何況出世間的!所以蓮池大師的《雲棲別鈔》,《釋門法戒錄》、《寒茄集》,弘一大師的《演講錄》,我們四眾弟子大家都要常看,看看這些古大德他們的行持。如果我們真正要修行,一定要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,不能夠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,這樣才會成就,才能成阿羅漢。

  下面這個經文講阿羅漢,講他的果報。我們想一想,我們就不要講成佛,就是阿羅漢這個果報,我們世間天上人間都不能相比。我們看這個經文:

  【阿羅漢者。能飛行變化。曠劫壽命。住動天地。】

  『阿羅漢』翻成中文是無學,就是小乘極果的聖人。舊的翻譯有三種意思,第一應供,第二殺賊,第三無生,這是阿羅漢翻成中文有這三種意思。新譯,就是唐譯,唐朝譯的,在唐朝以前譯的是應供、殺賊、無生,唐朝翻譯為應,應受供養、應滅煩惱、應不受生死。這個跟比丘三譯,它的因果是相對的。比丘是修因,在因叫乞士,證果、證阿羅漢果就叫應供;因名怖魔,而果名殺賊;因名破惡,而果名無生是也。這是從比丘這三個意思對照果位的阿羅漢這三個意思,這個因果相應。比丘的意思,還有阿羅漢,也有很多種意思,我們平常大部分都聽到這三種意思,這是大家常聽經都知道的。『飛行變化』就是神足通,又叫做如意通,是六通之一。這是六種神通,阿羅漢得到神足通,他就得大自在。這個境界不是我們世間一般的像千里眼、順風耳,世間的神通能夠相比的,更不是現在一般的催眠術,那個都不能夠相比。這六種神通講一種,當然包括其他五種,這個我們也要了解,他能飛行變化。

  『曠劫壽命』,「曠」是空的意思,「劫」是時間,梵語叫「劫波」。我們儒家稱這個時間叫世,世間的世,道家叫塵,佛家叫劫,講世、講塵、講劫都是指時間久遠的意思。「壽命」,指一期、一個階段,這個命的連續,身心相續,一直延續下來,延續一個階段,這個叫壽,所以說我們人有一個壽命。如果我們再進一步來分析,就是我們一個人的生命有壽、暖、識,壽就是壽命,暖是我們身體的溫度,識就是我們的神識,這三樣綿綿不絕,這樣生命賴以維持。所以「曠劫壽命」就是長壽的意思。他的壽命算是沒有生死了,六道裡面分段生死,阿羅漢就沒有了,所以他這個長壽是不會再受六道裡面生死輪迴。阿羅漢沒有分段生死,但是無明沒破,他還有變易生死,變易生死一定要成佛了才完全沒有。所以這裡講的矌劫壽命與阿彌陀佛的無量壽是不相同的,迥然不同的,這個我們也一定要知道。

  『住動天地』,「住動天地」是指阿羅漢積累功行、清淨無為,阿羅漢的德行、功德,我們六道一切的天神地祇跟他接觸了都會受感動,所以阿羅漢的一行一住震動天地,感格鬼神。這是講無學聖者的威德廣大。就是阿羅漢我們也不可以小看,雖然是小乘的聖人,但是他的威德足以動天地這些鬼神,他所到之處,這些天神地祇都會被他的德行所感動。所以阿羅漢應供,天上人間六道眾生都應該給他供養。能夠供養阿羅漢,得到的福報就不可思議。我們接著看下面:

  【次為阿那含。阿那含者。壽終靈神上十九天。證阿羅漢。】

  『靈神』,『阿那含』,我們先講「阿那含」,這是印度梵語,翻譯為「不來」,或稱為「不還」,就是三果的阿羅漢。阿羅漢,也有稱初果羅漢、二果羅漢、三果羅漢、四果羅漢。三果羅漢就叫阿那含,修到三果這個果位就不再受生到欲界,他不會再到欲界來,他在色界。

  「靈神」,我們俗話稱為靈魂,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,它最先來而最後去。人的生命都是依賴暖氣,就是我們身體的溫度,還有我們呼吸的氣息,跟阿賴耶識,這樣三者互相維持,如果缺少一個,這個生命就不能繼續維持。比如阿賴耶識一離開身體,全身冰冷,人就死了。但是阿賴耶識,我們人死了,一切動物死了,不是沒有了,它只不過換一個去處,不是神識走了就滅了,就什麼都沒有,現在很多人不知道這個事實,以為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。我們人的生死就好比旅客的往來,我們旅客往來,像我們這次辦活動,我們很多同修來,這個道場地方不夠,都要租旅店,住在旅店裡面就好像我們這個神識住在身體,旅店就好比我們的身體,我們人住在旅店裡面,你離開旅店又到其他地方去,就找另外一個地方去住,不是沒有了。所以我們的神識現在住在這個身體,離開這個身體就叫死了,那死了是怎麼一回事?你再去換一個環境,又有一個新的生命,就好像旅客住旅店,這個旅店住的時間到了,離開了,又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。這是講靈神。

  我們人死了以後,如果要實驗死後的去處,在《雜寶藏經》有一首偈也很簡要,說「頂聖眼天生,人心餓鬼腹,畜生膝蓋離,地獄腳板出」,這一句很簡要。我們人死了以後,頭頂最後冷的,全身冷了,頭頂還溫溫的,最後涼的這個地方是在頭頂,這是證得聖果。證果的聖人從頭頂出,往生西方淨土也從頭頂出。如果往生天道,從眼睛這個地方最後冷。如果再往生到人道,心窩當中最後涼的。如果往生到餓鬼道,肚子這個地方最後涼的。往生到畜生道,膝蓋最後涼。往生到地獄道,腳底最後涼。所以《雜寶藏經》,「頂聖眼天生,人心餓鬼腹,畜生膝蓋離,地獄腳板出」,這一首偈很簡要。我們念佛人往生西方淨土都是頭頂最後冷的,這是我們念佛人去幫人家助念也常常大家都有這些經驗。

  最近三重淨宗學會莊義法師,他在家的時候都發心幫人家助念,他很喜歡幫人家助念,三更半夜打電話來,他都不辭疲勞,都去助念。最近年底有一個助念的例子,助念。有一位老先生七十幾歲了,得了肝癌,肝癌末期那個肚子都膨脹起來,他的女兒就到學會去找,請助念,住在淡水,去助念。助念了幾天,他的肚子愈來愈大,但是那個癌症沒有到醫院去打嗎啡是很痛苦的事情,正在痛苦掙扎的時候,他們家人也一度想送醫院,但是莊義法師很堅持的勸他們要念佛,帶幾位同修輪流一直幫他助念。一面念,一面看他那個痛苦,但是大家拼命的為他念佛,念了一段時間,突然他就大吐了,肚子裡面吐了很多很髒的東西,莊義師跟我講那個東西很難聞,但是大家還是在那裡給他助念,吐到肚子都消了。消了之後,這位老先生他要求用我們師父上人(我們老和尚)那個念佛機,師父念的那個念佛機好像是以前講經的時候,他就教人家念十念法,念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把它接起來做念佛機。那位老先生說要求聽老和尚的念佛機,然後就放佛號,他要求要聽那個佛號,就放那個佛號給他聽。他跟著老和尚這個念佛機念佛,就一面念一面笑,一面念一面笑,笑著往生了。後來他的女兒看到莊義法師就拜,看到莊義法師就拜,她親眼看到,他沒有送醫院就堅持跟他念佛,念到他的肝癌肚子都會脹起來,念到吐光了,髒的東西吐光了,然後他要求老和尚念的那個佛號,念到笑著往生。這位老先生平常也沒有學佛,是臨終的時候人家勸他念佛。

  臨終、壽終開示非常重要,開示很重要。因為這位老先生他去娶一個大陸的太太,很年輕,莊義法師就給他開示,他就是放不下他這個太太,他大概大他太太好幾十歲,他放不下。他就跟他講,他說你現在放不下也沒有用,你放不下,你死了以後,你也不曉得你往生到哪裡去,你也永遠見不到你太太,你也看不到她,她也看不到你,那你現在放不下有什麼意思?他說你不如趕快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往生極樂世界就有六種神通,你的家親眷屬現在在哪一道你都看得清清楚楚,你隨時可以回來幫助他,他說這樣才有意思,所以你現在先放下,先去極樂世界,然後再回來。這位老先生大概過去世善根成熟了,聽到莊義法師這樣給他開示,真的就放下,念佛,不然叫他念佛他都不想念,一直想要求病好。結果他真的放下,真的發願,聽說西方極樂世界這麼殊勝,他真發願要去了,結果信願行一具足,真的就像《無量壽經》還有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講的,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極樂世界,這是無比的殊勝。所以這是淨土法門不可思議的地方。

  所以我們讀到這個經文,我們就會聯想到我們修淨土法門,壽終,人臨命終的開示非常重要。開示也不要五分鐘開示一次,有的人就是他往生然後蓋著了,然後五分鐘掀起來開示一次,再蓋著,再念五分鐘再掀開再開示一次,這個也沒有必要。最重要是在臨終那個時候,你要知道這個病人他最放不下的是什麼,針對他放不下的那個給他開示。如果他想通了,心結開了,這樣就好了,他已經放下了,就念佛要緊,就不要再打閒岔。所以如果他放不下,你一分鐘開示一次也沒有用。過去在南部有個居士跟我講,他說他們一個親戚大概跟她先生是冤親債主,還有她兒子,死了以後那個眼睛就是閉不上,怎麼講她都閉不上。像這樣的情形你一分鐘開示一次也沒有用,你沒有針對她放不下的事情,講中她心結之處,那個都沒有效果。所以這個開示也是要有經驗,也要有善巧方便,也要那個病人善根發現,這樣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了才有效果。

  這是講壽終,阿那含還沒有證阿羅漢,所以壽終還是有生死,不過他死了以後,他的靈神就上了十九天。十九天有兩種解釋,一個是指五淨居,或者我們一般講五不還天,就是三果聖人斷盡欲界思惑,苦樂雙忘,壽終之後他寄居於欲界六天。欲界的六天,四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這是欲界的六層天。色界初禪三天,二禪三層天,三禪也有三層天,四禪有九層天。四禪以上,無煩、無熱、善見、善現、色究竟天,這個通稱為五不還天。第二種指無色界,色界再上去。這個無色界是講三果的聖人有兩種根性,一個是利根,他比較喜歡修慧,「修夾熏禪,前後用無漏心,夾熏中間有漏心」,他就在色界的五不還天很迅速的出離生死,就證阿羅漢果了。他就是從色界,他沒有在四空天停留,他就直接超越了,證阿羅漢。這是利根的三果聖人,這種利根的。第二種鈍根的,他比較偏重、喜歡修定,根器比較鈍,他修四空定,在無色界耽擱了,所以他出離生死的時間就比較慢。所以這個說法就是講四禪十八天以上有無色界天,加起來是十九天。

  天道的情況我們如果要詳細了解,老古出版社,在台灣台北老古出版社,它有一張表解,以前我有去買過,那個表解很大幅,他把六道裡面天道列得非常清楚,那個表一掛,我們對整個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天道,這些記錄就非常完整、非常清楚。我們如果需要進一步的了解,可以買一幅來看。

  這是講阿那含,阿那含叫不還,他不會再到欲界來了,就不會再回到欲界,在色界、無色界,他就超越三界了,他不會再回到欲界,所以叫不還,他就證阿羅漢果。

  【次為斯陀含。斯陀含者。一上一還。即得阿羅漢。】

  『斯陀含』,這是二果的聖人,翻譯中文是「一來」,就是第二果。已經在修道位中斷欲界上上品至中下品等六品思惑,還有下上品等三品的思惑沒斷。所以他必須一生欲界天,再到人間來受生一次,就是欲界天跟人間這樣『一上一還』,才能證阿羅漢果。思惑有八十一品,思惑又叫做愛煩惱,就是對境界起了迷執,起了迷執這個惑。這個惑比較不好斷,所以叫思惑。思惑,經典上比喻像藕斷絲連,不容易斷,好像用鈍的刀子把蓮藕砍斷,砍斷拉開那個絲還是連著。所以斷見惑比較容易,斷思惑比較困難,因為它是對境起迷執這樣的惑,一共有八十一品。見惑有八十八品,這個要講也很費時間,但是我們如果要斷煩惱,這個也不能不知道。但是我們現在知道的只是知道一個佛學常識,佛學常識對我們斷煩惱、了生死就不起作用,真正要起作用就是了解之後要去修,要去克制自己的煩惱惑業。

  我們修學淨土有個方便,不用斷煩惱也可以出三界,不但出三界,同時還出離十法界。但是雖然不要斷煩惱,也要伏煩惱,這樣我們臨命終往生才有把握。如果我們這個煩惱惑業伏不住,臨命終也就沒有把握了,那要看臨命終那個時候,我們是不是在那個時候善根福德因緣具足。所以我們真正發心要修行,當然最好還是要做有把握的事情,有把握就要伏惑,雖然不要斷惑,要伏,這個李老師在開示裡面也給我們講得很清楚。因為我們如果沒有伏惑,我們這個煩惱,起心動念一個煩惱,就是落在第八識一個種子,這個種子愈落就愈多愈深。到臨命終的時候,我們前面六識就不起作用,眼耳鼻舌身意不起作用,那個時候第八識這個種子,平常我們沒有發現,到臨終我們人呼吸一斷,暖跟氣斷了,這個時候剩下阿賴耶識。阿賴耶識,平常我們善惡業的種子這時候就起現行了。如果善的種子強,強者先牽,比如說十善業,善業的種子強,就牽引到人天善道去了;如果惡業的種子強,貪瞋痴慢這些煩惱習氣強,我們一斷氣,貪瞋痴慢煩惱種子比較強就先冒出來,冒出來就牽到三惡道去了。如果念佛的人臨命終的時候,淨業成熟了,淨業最強,這個時候起現行的只有阿彌陀佛這個淨業種子,當然就牽引你到西方極樂世界。

  但是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白,我們到西方淨土是我們自己具備信願行,行的部分我們達到控制煩惱,不是說我們已經有能力自己斷煩惱,這個在其他諸佛的淨土我們是沒有資格往生的,只有極樂世界才有,這是彌陀四十八大願特殊的地方。如果沒有信願,這個行只有伏煩惱,那也不能往生極樂世界,會往生到人天善道,這一點我們也必須要明白。所以要深信、要切願,行只要念到伏惑、伏煩惱,臨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往生到淨土就超越三界,超越十法界。所以我們平常大家現在修學淨土,當然大家也都相信,也都發願。如果我們信願有了,行的方面要到伏煩惱,這樣都具足,我們這一生臨終才有把握往生西方淨土。如果我們有信願,這個行還沒有達到伏惑,這個時候我們就是講念佛的功夫還不得力,那麼助行就非常重要,助行就是斷惡修善。現在我們師父提倡的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道經》、《沙彌律儀》,包括祖師大德的語錄、開示,都是助行。正行是念佛,助行就是幫助我們正行念佛功夫得力,這樣信願行三資糧具足,我們這一生才真正有把握往生到西方淨土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這一段。請大家合掌,我們來念迴向偈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