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佛說四十二章經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四集)  2007/3/3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WD15-004-0004

  「佛說四十二章經」。諸位法師,諸位大德,諸位同修,大家晚安。我們早上講到第一章「出家證果」,這章還沒講完。早上只講了一段,我們這一段還是重複的念一遍:

  【佛言。辭親出家。識心達本。解無為法。名曰沙門。】

  到這裡是一小段,我們早上講到此地。出家的標準,這段經文就給我們說明了,出家要『識心達本,解無為法』,這樣才是名符其實的沙門。可見得出家這樁事情是相當高的一個標準。如果我們沒有深入經教,的確對於出家的目的是完全不了解,縱然剃了頭,換了衣服,那只能說是一個形式上的出家,對於出家的目的,要如何修學,一無所知,這樣出家就沒有意義了。這是講出家。我們接著看下面這段經文:

  【常行二百五十戒。進止清淨。為四真道行。成阿羅漢。阿羅漢者。能飛行變化。曠劫壽命。住動天地。次為阿那含。阿那含者。壽終靈神上十九天。證阿羅漢。次為斯陀含。斯陀含者。一上一還。即得阿羅漢。次為須陀洹。須陀洹者。七死七生。便證阿羅漢。愛欲斷者。如四肢斷。不復用之。】

  我們先簡單跟大家介紹『二百五十戒』,這是講到戒律。「二百五十戒」是出家受比丘戒,又稱為具足戒。出家的具足戒有兩百五十條戒,這個戒通大小乘。戒有在家、出家這個差別,在家戒,我們一般大家比較熟悉的五戒、八關齋戒,出家沙彌有十戒,比丘具足戒,有這四種,這是講小乘戒,小乘戒有這四種。當然這當中,戒也通大乘。先就小乘來講,五戒,在家受了皈依,有人發心進一步再受五戒。五戒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這是在家五戒。受五戒不一定一次五條戒都去受,可以分開受的,從一條到五條。一次就受五戒,這是具足,具足五戒。如果一次受一條戒、兩條戒,比如說我們現在只能做到不殺生、不飲酒,就先受這兩條戒,其他三條還做不到就暫時不要受,等以後能夠落實、能做到了再去受。受一條、兩條叫少分戒;有的人他可以做到三條、四條,三條以上到四條戒,這叫多分戒;五條全部都受,這個五戒也叫具足戒,具足五戒。過去古人他們受戒是重實質不重形式,所以受戒一定是自己能夠去做到才受,受了就是一定能夠去做到。

  八關齋戒就是在五戒當中不邪淫這一條改為不淫。八關齋戒也是佛特別為在家學佛的弟子制定出家的戒律,他受戒的時候不邪淫要改為不淫,不淫就跟出家戒一樣。再加上不坐高廣大床,不香油塗身,不著香花鬘,不作歌舞伎樂及故往觀聽,不非時食。我們通常稱為八關齋戒,就是有八條戒一條齋,過中不食,這叫齋。這是在家男眾、女眾在一年當中選擇一天一夜受持八關齋戒。八關齋戒的時效只有二十四小時,八關齋戒的時間只有二十四小時,比如說早上六點開始受八條戒一條齋,時間是到明天早上的六點,明天早上六點就自動解除了,它只有一天一夜。如果你要繼續受,每天都要在佛前,每一天都要受,它的時間只限定一日一夜。這個也給在家學佛的弟子一個方便,過一天出家人的生活,幫助我們修清淨心。這是八關齋戒。

  十戒就是沙彌戒、沙彌尼戒,這個是在八關齋戒再加上不香油塗身、不著香花鬘,加上不捉生金銀寶,就是沙彌十戒,這個十條戒在《沙彌律儀》裡面。悟謙法師講座也都在講《沙彌律儀》十條戒,這十條戒我想我們在這個講座當中大家應該有聽過,但是此地也大概跟大家再提一提。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這個前面五戒通在家出家,後面不香油塗身、不著香花鬘,就是洗澡也不能用香皂,不能塗香水。我們身上穿著也不能有裝飾,戴花戴鬘,這個就是裝飾品,這個都不可以。不作歌舞伎樂及故往觀聽,不作歌舞伎樂就是不可以唱歌跳舞,以及故意去看去聽。比如說我們現在看電視,電視往往都有這些節目,不可以自己無緣無故去看去聽這些歌舞的節目。

  不非時食,這是過中就不可以吃了,過了中午這個時間只能喝茶喝水,凡是有沉澱物的都不能夠吃,像果汁、奶粉這一類都不能吃,只能喝蜜水,蜂蜜加水。如果吃到有沉澱物,這個齋就破了。而且時間上也要特別講求,過去我們師父上人講席當中常常提到,如果真正要持齋,要去買一本天文日曆,每一天日中的時間都會有一點點差別,不能超過那個時間,超過那個時間吃就破齋了,這個要講求的,這要特別講求。我曾經到中國大陸去過幾家寺院,那個寺院午餐時間早上十點半就吃了,如果早上十點半肯定不會過中的,因為時間提早了,大概那些寺院有人持齋,所以十點半就吃午餐。這是講到齋。

  沙彌戒還要加一條不捉持生金銀寶,不能夠拿這些金飾品,也不能夠拿錢,就是不能拿錢、有貴重的這些金屬,這個都不可以。所以嚴格的講,連我們現在戴個手錶都不可以。但是這個戒還是有開緣的,我看到弘一大師《演講錄》裡面,他解釋這個戒的開緣,他說這個錢也不是完全不可以拿,但是拿錢必須要白眾,就是你拿這個錢要跟大眾講。比如在僧團裡面,最少四個人一眾,要跟大家講我現在需要買什麼東西,需要用到錢,要拿多少錢,要跟大家說明。比如說你外出要坐車,坐車,你不能到車站裡面,或者出國現在搭飛機,你也不可能說到航空公司跟他講,我持沙彌十戒,不可以拿錢,我不用買機票,他也大概不會讓你上飛機。在這樣的情況之下,你可以拿錢,但是要跟大家講,我拿這個錢是旅費,跟大家講,你講了之後再拿這個錢就不算破戒,那叫開緣。

  另外,出家,我們講到出家,弘一大師在《演講錄》也有講,他說受了三皈依就可以出家,他是根據蕅益大師的律學裡面講的。蕅益大師他有時候退戒退到剩三皈依。所以弘一大師勸我們去看蕅益大師他講的律學方面的著作。所以他說三皈依就可以剃頭了,就形式上來講,三皈依就可以剃頭。如果就實質上來講,我們想想三皈依也不容易。我們看淨業三福修學排列的順序,第一福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是第一福,第二福才是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第三福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淨業三福我們淨宗的同修大家都很熟悉。我們看這個順序,我們要真正落實三皈依必須有第一福的基礎,才能夠落實三皈依。如果沒有第一福的基礎,三皈依都不能夠落實,只是一個形式上的皈依。所以真正落實三皈依,雖然還沒有戒,但是他有前面的善,有修十善業,他有前面的善。現在師父他提倡的《弟子規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佛說十善業道經》,這三樣東西的修學我們如果落實了,才能進一步的受持三皈。有了三皈依再進一步受五戒、八關齋戒、沙彌十戒、比丘戒、菩薩戒。這是我們看到淨業三福排列的一個順序。這是講十戒,沙彌十戒。

  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是比丘戒的基礎,這個戒有兩百五十條。比丘尼戒有五百條戒,實際上只有三百四十八條戒,也叫做具足戒。沙彌戒,我們在家居士是可以學習的。比丘戒,佛在《戒經》上就不允許沒有受戒的人去看。為什麼不允許?就是比丘戒不容易持,一舉一動很容易犯戒,看了之後,怕我們凡夫,我們凡夫有個毛病就是喜歡看別人的過失,不喜歡看自己的過失,一天到晚拿這個標準去看這些出家眾的過失,自己就造罪業了,沒有好處,所以佛不允許沒有受戒的人去看戒本,他的道理在此地。

  現在不要說比丘戒做不到,弘一大師在《演講錄》裡面,有一次在泉州受戒,他跟大家開示。弘一大師是我們近代律宗的祖師,對戒律的研究、修學都有相當的成就,在我們中國佛教,大家公認他是我們近代佛門裡面一位律宗的祖師。他有註解一本《律學三十三種》。弘一大師在這次受戒當中對大家的開示他就講,因為很多人大家去受三壇大戒,弘一大師就講,他說現在不要說比丘戒得不到。為什麼比丘戒得不到?他說你要如理如法受持比丘戒,必須要有五位清淨比丘來給你傳授,你才能夠得戒。他說我們中國自從南宋以後就沒有真正的比丘,在南宋以後,在中國這個僧種已經斷絕了,沒有真正的比丘。他說不但沒有辦法得到比丘戒,他說連沙彌戒都得不到。為什麼?沙彌戒需要有兩位清淨比丘來給你傳授,你才能夠得沙彌戒,他說連受個沙彌戒都不能得戒了。南宋到我們現在八、九百年了,他說在中國看起來僧眾滿多的,其實真正清淨比丘僧已經沒有了,出家人是很多,但是清淨比丘僧沒有了。

  弘一大師講了這些話,他後面接著又講,他說大家聽到他講了這些話,大家來受戒,大家聽到這些話一定很掃興,我們不能得戒,跑到戒場來受戒那有什麼意義?有什麼意思?所以他後面又勸勉大家,勸勉大家還是來受戒,他說來受戒種個善根種子,另外一方面就是受了戒,我們可以發心來學習戒律,學多少算多少,來學習戒律。因為你受了戒,你再看戒本就不會被人家批評白衣,你沒有受戒,你看戒本,你要學戒就會遭受人的批評,受到批評。所以他還是勸勉大家安心受戒,受了之後再來學戒,學一條就做一條。為了方便學習戒律,受一個形式上的戒律。但是他有一句話很重要,他說受了戒之後,你自己不要自認為我是比丘、我是沙彌,他說這樣就有很重的罪過。現在有很多人對這個道理不了解,所以去受了比丘戒就自稱比丘,所以在印經或者他自己落款寫個比丘。這是弘一大師特別給我們提醒的,其實我們沒有得戒,只是有名無實,不可以自稱為比丘,或者自稱為沙彌。

  他老人家又給我們講,他說在我們末法時期,你真發心要修持沙彌戒、比丘戒,你找不到清淨比丘僧來傳授,還有一個方法是可以得到這個戒,這個方法就是蕅益大師當時他就是採用這個方法,就是地藏菩薩三經裡面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,依照占察懺法,懺到三業清淨了,自己可以在佛前來受比丘戒、受沙彌戒。蕅益大師當年他就是以占察懺,懺到三業清淨了,在佛前發願受比丘、沙彌戒,他得到清淨輪相。他得到清淨輪相,就是像我們一般三壇大戒第一壇沙彌戒,第二壇比丘戒,第三壇是菩薩戒。得了戒之後到外面弘法,有很多環境各方面不許可,沒有辦法如理如法按照比丘戒清淨律儀百分之百去做到,後來他又退戒了,從比丘戒退到沙彌戒。所以我們看蕅益大師他有一些著作,他的落款都寫「菩薩戒沙彌」,他只能做到沙彌戒這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。他這個沙彌戒的得戒,他也是從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,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學得到這個戒。我們現在你想要得到這個戒,唯一的依《占察經》來修。

  《占察經》早年我也常常讀誦,蕅益大師他有作疏,《占察善惡業報經義疏》,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也有印出來流通,過去台中蓮社周家麟周老居士他也有講解,蓮社也有印出來流通,佛陀教育基金會也有印出來流通,還有現在大陸五臺山夢參老和尚他也有註解,這個我們都可以參考。這個是弘一大師給我們提出來的,我們有心要學戒,可以按照這部經所講的理論方法來修學,也可以得戒。雖然要修到清淨輪相不容易,但是總是佛大慈大悲,讓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,真正發心要求清淨比丘戒、沙彌戒的人有一個方法。

  我聽說我們台灣埔里圓通寺果清法師,我剛出家在佛陀教育基金會,他也去基金會住了一個月,那個時候他仰慕日常法師的戒律,所以他去那邊參學一個月,我也跟他生活了一個月。果清法師他修學的修養相當好,他在還沒有出家的時候在台中蓮社跟李老師學了八年,後來他出家了。我出家十幾天,剛出家剃度十幾天,那個時候日常法師還有果清法師,還有簡豐文居士,他開車,我一個,四個人去台中看李老師。李老師的修持,我們看到就非常感動,那個時候他已經九十幾歲了,就是他往生前兩年,他是民國七十五年往生的,我是七十三年剃度,跟日常法師、果清法師去看他。他看到日常法師就給日常法師頂禮。他看到果清法師,他還沒有出家是他的學生,我聽李老師跟果清法師講,他說「你學佛,我學儒」,就是果清法師現在出家了,他是學佛,他學儒。從他們這些對話,我也感受到果清法師他修學修得相當好,因為我跟他生活一個月。從哪裡看?他對人講話不像我這樣,我這樣是很差勁,他講話很有涵養,這也是跟台中蓮社李老師他們當時的學習有很密切的關係。

  每一天上課時間,他絕對沒有遲到,他來參學一個月,我們當時跟日常法師的修學應該守的規矩他非常的遵守,人非常客氣。住了一個月離開之後,我看他的床鋪,棉被摺的就像我們當時在軍中訓練的一樣。我們當時在軍隊裡面摺棉被要摺得有稜角稜線,不可以隨便亂摺,不可以摺得不整齊,在台灣的同修,男眾以前有當過兵的大概都知道。當時我們當兵,因為早上起來時間又很趕,如果隨便摺一摺,不要說不摺了,稜角稜線沒有摺好,中午吃過飯以後,別人休息,我們就不可以休息,就要捧著棉被去大太陽底下,還要全副武裝,夏天戴著鋼盔還要帶槍,揹槍,穿的都是長袖的,然後捧著棉被在操場走,一面走要一面給棉被講,棉被我對不起你,棉被我對不起你。以前是這樣,現在可能沒有,現在這樣可能就會被告,以前我們當兵那個時候還是很嚴格的。我看果清法師摺棉被真的是稜角稜線,他的床鋪,他離開之後,整理得乾乾淨淨,鞋子擺得整整齊齊。所以現在如果有人要學戒,我建議,因為日常法師已經往生了,可以去埔里跟果清法師學一學。聽說他也修占察懺,他有占到清淨輪相,我大概有二十幾年沒有再碰過他,聽說他有占過占察輪相,有占到清淨輪相,的確他修得非常好。所以我們從生活當中細節方面看到他的修持,絕對不是講一講而已,是實際上在生活當中,待人處事接物當中去落實。所以怎麼叫學戒?他是一個很好的榜樣。

  這兩百五十條戒在此地我們也不便講了,大家要看這個戒,我還是套弘一大師的話,你最好去剃頭出家,然後去受戒,然後再來看,你就知道了,就可以學這個戒。大家鼓掌,還沒有剃頭的可能準備要剃頭了。這是講兩百五十戒,這個戒的層次在淨業三福的第二福。戒跟善的區別,就是戒能幫助我們得定,因為他有三皈依的基礎,有了三皈依那就是戒,還沒有三皈依那就是前面第一福的十善業,這一點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。如果沒有三皈依,你持了那個戒都變成世間的善法,有了三皈依,所以我們看淨業三福第二福第一句就是受持三皈,然後再具足眾戒,這是說明所有的戒都建立在三皈依的基礎上。

  三皈依是世出世間法的一個分水嶺,所以弘一大師說受了三皈依就可以剃頭了,不一定要受戒,不一定要受五戒,你三皈依就可以出家了,因為三皈依就算出世間法。如果沒有三皈依就變成世間的善法,比如說我們現在大家在學《弟子規》,如果你有三皈依,《弟子規》也變成戒了,它也是出世間法,《感應篇》也變成戒了,《十善業道經》也變成戒了,變十善戒了。所以世間跟出世間的關鍵在三皈依。所以所有的戒就建立在三皈依。戒幫助我們心得定,幫助我們心清淨;心清淨幫助我們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,幫助我們開智慧,所以戒定慧三無漏學。

  所以下面這一句『進止清淨』,「進止」就是進退的意思,行住坐臥四威儀具足,止惡行善,秋毫無犯,這個叫清淨。清淨就是無漏定學,前面二百五十戒是戒學,戒持清淨了就得定了,你在生活當中四威儀,你心就定下來了,但是要如理如法的去學習,這個才能得到定。每一條戒的開遮持犯都要學習得很清楚,才能如理如法的來持戒。

  講到這裡我又想到一樁事情,我到圖書館沒多久,我去受戒,在民國七十四年,高雄六龜妙通寺,那個時候上廣下欽老和尚傳戒,剛好那一年我出家第二年,師父叫我去受戒,跟日常法師學戒學了一年,到六龜去受戒,剛好是廣老傳戒。廣老,我們還沒有去受戒,他就講了,他一生就傳這麼一次戒,傳完他就走了,果然傳戒完第二年他就往生了,他是好像農曆正月初,我記得好像是初五左右,李老師是四月份,同一年往生的。很多人,我聽說很多出家眾就等著要去廣老那邊受戒,我聽說有的人等了三年,他剃頭等了三年,就是要到廣老那邊受戒。受完戒,我們有一位戒兄叫慧日法師,智慧的慧,日月的日,他的師父是煮雲法師,跟我們師父也都非常熟悉,煮老也已經往生多年了。

  有一天我們這位戒兄就到台北來治病,受完戒他到台北來治病,我那個時候到了圖書館,從基金會到圖書館,他來找我。有一天早上他找我去,找我去幫他作證。一大早四點鐘就去他那邊做早課,做完之後,他說戒兄,你來幫我作證。我說作什麼證?他說我現在吃飯用的這個缽,這個缽我要換一個新的。他說照我們戒律裡面講,換缽要請另外一位出家眾來鑑定。他按照戒律的條文念三遍,說我這個缽要換一個新的,他就這樣講。他就跟我講,他說叫我要說「可以」,連續他講三遍,我說可以說三遍。叫我去,我也糊裡糊塗的去了。早課做完,他就拿那個缽,他說我這邊有一個舊的缽放在這裡,這個舊的缽我不要了,我要換我現在手上拿的新缽,我現在念一遍,你就說可以。他說我要換這個新缽可以嗎?我說可以。我要換這個新缽可以嗎?我說可以。他講第三遍,我要換這個新缽可以嗎?我說可以。他說好,我就換了,你同意了。

  後來經過這個事情,我就一直在想,佛制這個戒,他要換一個缽,為什麼要再找一位出家眾去看?還要念三遍?後來我想一想,想通了,我想到了。佛制這個戒,怕我們出家人起貪心,看到一個比較好的缽,比較新的,這個舊的如果還可以用,怕我們起貪心,舊的就不要了,換一個新的。所以佛也是防微杜漸,就是要找一位出家人來看,看看你這個缽真的不堪使用了,才同意換一個新缽。而且非常慎重,不是看一次,還要三遍,好像立法院要三讀通過,很慎重的。後來我想一想不對,我當時給他說可以就不對了,因為我看他那個舊的還滿好的,也沒有破洞,我看了非常好,我說不對,那我錯了。當時他叫我去,我應該給他說不可以!不可以!不可以!他就不能換了,因為他那個還可以用。那是破了,比如說舊的缽破了不能用,然後請個出家人來作證,我這個的確是不能用了,現在換一個,不是我自己喜新厭舊,看到好的就要換個新的,貪心起來了。所以佛制定這個戒律,如果你沒有把它的精神搞清楚,照形式上去做一做,雖然照形式做,但是照樣起貪心,這個就得不到戒的功德,當然心也就不能得定,就不能像此地講的能得到進止清淨,進止清淨就得定了。

  定的種類有世間定、出世間定,還有出世的上上定。世間定像四禪八定,四無量心,天人以及一切外道,你得定了,就有神通了,定發神通。出世間有阿羅漢的九次第定,九次第定就超越三界。大乘的定,出世的上上禪,清淨禪定,像《楞嚴》講的楞嚴大定,那是屬於上上禪定,自性本定。我們要了解定的這些種類,我們可以看智者大師他著作的像《童蒙止觀》、《六妙門》。我們可以先從《小止觀》,《小止觀》這部書我以前也常常看,可以先從這個地方下手,這個部分我們比較容易來修學。這個是講定的種類,有世間禪定、出世間的小乘禪定(九次第定)、大乘的定、上上乘的自性本定。所以定的種類也相當的多,我們在此地也沒有時間一樁一樁來跟大家說明,我們知道一個大概、一個概念就可以。

  下面,『四真道行』,「四真」就是四諦,是小乘的沙門觀察四諦,修聖道之行,或者講四果證真之道行。證得四果羅漢就是無漏慧學了,四真道行就是證得四果。前面進止清淨是無漏定學,這個定幫忙開智慧,智慧開,煩惱就斷除。前面二百五十戒是無漏的戒學。所以我們學戒的目的在得定,得定的目的在開智慧,開智慧的目的就是斷煩惱、證菩提。

  好,這節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「四真道行」這一段,下面的經文我們下節課再繼續跟大家報告。好,我們下課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