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佛說四十二章經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二集)  2007/3/2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WD15-004-0002

  「佛說四十二章經」。諸位同修,我們繼續上一節課序分的經文。我們這次台北傳過來的經文,前面漏掉序分的經文,所以非常抱歉。序分這一段經文大家就聽我念,在字幕上就看不到,到正宗分字幕上就有了,請放掌。我還是先將序分經文念一遍:

  【世尊成道已。作是思惟。離欲寂靜。是最為勝。住大禪定。降諸魔道。於鹿野苑中。轉四諦法輪。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。復有比丘所說諸疑。求佛進止。世尊教敕。一一開悟。合掌敬諾。而順尊敕。】

  請放掌。這一段序分的經文,這是早期翻經隨順我們中國文法來翻的,隨順當時一般文章結構來做翻譯。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到當時的一般文章結構,就是這樣的一個方式。

  我們上一節課講到『世尊成道已』,「成道」前面有修道的過程。在此地我們必須要認識的就是成道這樁事情。世尊出現在世間為的是什麼?在《法華經》佛給我們講,為我們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,這個是佛出現在世間一大事因緣,為了這樁大事因緣出現在世間的,就是為我們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,也就是說教我們成佛的,成佛就是此地講的成道,成道到了究竟就叫成佛了。成佛,我們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用現代的話來給我們說明,避免一些誤會,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,這樣講法現代人比較不會想錯了,不會有誤會。就是成就我們究竟圓滿智慧的方法,就叫佛法。世尊示現給我們看,是我們要向他學習,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作佛,不是說佛他成佛,示現了,表演給我們看,跟我們好像沒有關係,我們這樣想就錯了,這個不是佛出現在世間的本意。

  佛出現在世間的本意,他就是告訴我們,人人都有如來智慧德相,大家都有,大家都平等,也就是說在家出家、男女老少,一切眾生,他本來就是佛。你本來就是佛,當然應該要作佛。所以成佛作佛是我們本分的事情。對宇宙人生事實真相徹底覺悟明瞭了,得到究竟圓滿的智慧,那就是佛了。所以佛,我們不可以給他想錯了,想到最後就是一般人講的迷信,那是大錯特錯,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。所以作佛人人都有分,是本分的事情。這是世尊示現成道,示現八相成道,是對我們的一個啟示。他沒有這樣示現,我們大家都不知道,大家一天到晚迷惑顛倒,對於人生、對於整個宇宙完全不明白,生從哪裡來,死往哪裡去,真的完全不了解,不知道這些事實真相。

  佛成道以後,『作是思惟』,在一般的經典來講,他這個「思惟」,他自己成道了。我們老和尚現在正在開講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是佛成道第一部講的經,是講《華嚴》,當機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講《華嚴經》,不但我們凡夫聽不懂,不能理解,就連權教菩薩,就是還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,小乘的聖者,聲聞、緣覺,六道凡夫,如痴如聾,好像耳朵聾了,聽不到,見不到。所以佛就思惟了,講他證得究竟圓滿果位的境界,看看我們世間一般的眾生,講了不能理解,後來他就從《阿含經》開始講起。《阿含》就好像從小學,小乘教,人天乘,小乘教,開始講起。一直講到最後,《法華》、《涅槃》導歸一乘。所以到最後是佛在《法華經》開權顯實,就是給我們講真話了,就是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」。他說佛要講的唯一只有一乘法,沒有什麼二乘、三乘、五乘,沒有,除了佛方便說。

  《華嚴》是一乘,《法華》是一乘,這是在中國佛教大家公認的一乘圓教的經典。一乘圓教就是教我們一生,父母生我們這個肉身,一生圓滿成佛的經典,就叫一乘圓教。佛出現在世間唯一要講的就是這一個,才是最真實、最究竟、最圓滿的。其餘的,因為我們眾生的程度還不到,那就要方便講。所以佛的教學法,有頓、有漸,有祕密、有不定。頓就是他一時統統放下了,像六祖惠能大師他就屬於頓的,他怎麼頓的?他一時放下。我們現在,如果你現在就放下,那你就跟六祖、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,徹見宇宙人生事實真相。但是頓教圓頓根機的人也是很難得,也是不容易,為什麼不容易?就是放不下。

  放不下,一般中下根性要修漸修,就是漸漸放,先把身外之物放下,然後把心裡的這些妄想分別執著不斷的放下,不斷的看淡,這是漸修。我們一般如果能夠用漸修的也算不錯了。要叫我們一時放下,這是相當不容易。我們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沒有徹底明瞭,叫我們一時放下是很難做得到。所以我們現在修學就是要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,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就是時間漸次的這樣來修學。我們能夠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,這個就非常難得了。我們這些經典都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的。佛作思惟也是在觀機,看看眾生的根機,現前的程度,應該怎麼來教化,慢慢再提升,這個就是漸修,提升到最後就跟你講真的。這是講佛思惟怎麼來教學。

  『離欲寂靜,是最為勝』,這個文字很簡單,但是它的義理非常深廣。我們就淺顯的道理來講,「寂靜」就是涅槃的意思,涅槃是印度話,翻成中文是不生不滅。我們現在看到這些萬事萬物都是一個生滅相,動物有生老病死,植物生住異滅,礦物成住壞空,涅槃是沒有生滅。我們人以及動物為什麼會有生死?就是欲來的,後面經文我們會看到,後面正宗分的經文我們會看到,我們就留在下面再來講,這是一個總綱領。「離」就是遠離,遠離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,你心就寂靜了,寂靜就是涅槃。為什麼會有六道生死輪迴?就是欲。我們念中峰國師《三時繫念》有一首偈,第一句話講,「諸苦盡從貪欲起,不知貪欲起於何,因忘自性彌陀佛,異念紛馳總是魔」。離欲就恢復到寂靜涅槃了。是為最勝,這是最殊勝的,世出世間法最殊勝的。我們現在在世間追求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我們出家了,也不能避免這些欲,也不能避免這些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。當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現前的時候,我們是不是能離?離就是放得下,能夠隨緣而不攀緣。這是我們當前不管在家出家,都要從這個地方去面對、去反省,我們修學才有一個入手處。

  『住大禪定』,「大禪定」是指我們自性本定,這是大禪定。禪定的種類非常多,有世間禪定,世間的四禪八定,阿羅漢的九次第定,大乘的禪定。經典講的,像六祖禪宗惠能大師,他是講自性定,自性本定,這是人人本來都具足的。這個大禪定特別指自性本定,這是大禪定。住大禪定你才能『降諸魔道』,我們讀《無量壽經》讀到「以定慧力,降伏魔怨」。魔有煩惱魔、有死魔、有天魔、有五陰魔,這《八大人覺經》講的四魔,這個在此地我們也不能詳細的來講解,還好大家平常都有在聽經,對這些佛學的名詞術語大家大概都有一些概念。此地講的,在我們一般看傳記裡面,看釋迦牟尼佛的傳記,八相成道其中有一相就是降魔,天魔要來破壞佛的禪定,佛示現降伏這些魔王外道,這是「降諸魔道」,這是講八相成道。

  成道,當然佛成道之後的事情就是什麼?就是講經說法度眾生,就是講經教學。『於鹿野苑中,轉四諦法輪』,「鹿野苑」簡略的稱呼叫鹿苑,又稱為鹿林,是印度波羅奈斯國養鹿的林苑,那邊都是在養鹿,釋迦牟尼佛的前生也曾經在這個地方,在鹿野苑當中也有他的一段公案。此地我們知道鹿野苑這個地方,大概知道是養鹿的地方,詳細的公案都可以看這些傳記。現在觀光朝聖團也非常普遍,有很多同修到印度去朝聖,回來都會來跟我講他們到印度去,勸我一定要去,大概有人勸我三次。第一次有一位出家比丘尼,她說要幫我出旅費,叫我跟她們去,我時間沒有辦法安排。第二次又有人勸我去,也沒去成。最近費洪桂居士年底也去了印度,她跟我講很殊勝,但是她去的時間我也不在,回來她跟我講。我們如果有到印度去朝聖,鹿野苑這個地方大概都會安排的,如果我們有機會到印度去觀光,去看看佛陀當年在講經說法的這些處所,這個也是非常有意義的,這幾個地方我們都可以去看看。

  「轉四諦法輪」,這個是佛最初講經說法,就是講什麼?講四諦。四諦是苦集滅道,苦跟集是講世間因果,滅道是講出世間因果。我們這個世間六道裡面的果報就是苦,這個苦是逼迫的意思。我們看到《法華經》佛給我們講三界統苦,在三界六道裡面沒有快樂的,所以這個苦在三界裡面都是苦。我們一般講三苦、八苦,三苦是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這個苦苦,苦的事情不會變成快樂的,是愈來愈苦,比如說你被人家打一下很痛,再打一下那是更痛,不會說打一下很痛,等一下打一下就很快樂了,不會這樣,所以是更苦,是苦苦。壞苦,我們這個世間也是有快樂的事情,但是這個快樂一過去,後面跟著是什麼?就是苦,所以那個樂,我們現在感受的這些快樂是屬於壞苦。比如說我們有吃到很好吃的東西,吃的時候感覺很快樂,但是一直吃,吃太多,吃太飽,就很難受,快樂也變成苦了。所以我們這個世間的樂太過去了,跟著就是苦。行苦,它是不停的意思,就是無常,遷流不息,剎那變化,停不下來,沒有一樁事情能夠停留下來的。所以印度有一些外道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,他以為證得涅槃,在無想天,最高的一層天,他沒有欲界的二種苦。欲界苦苦、壞苦、行苦都有,色界沒有苦苦,但是有壞苦、有行苦。無色界只有行苦,就是這個境界他不能永久保持,時間一到,他的定力喪失掉了,又要開始輪迴了,又開始起心動念,又造業,又墮落了。這三苦。

  八苦,特別指我們欲界,欲界裡面特別指我們人間、人道,我們身體有生老病死,基本上四種苦,這個苦是真苦。所謂諦就是真實的,苦是真的。快樂是假的,苦是真的。生苦我們過去了,中年以上的人慢慢感受到老苦,五十歲以上的人慢慢就感覺到老苦。我今年五十七歲了,牙齒掉了四顆了,閻羅王那個信件一直遞過來,所以我也感受到老苦,來日不多了,我現在就有這種心情。但是五十歲以前還沒有這樣的感受。所以五十歲以後的人,人生觀、感受,跟五十歲以前會有所不同。所以現在我常常聽到同修跟我講,哪個往生了,哪個往生了,我都問他幾歲了,最近也有一個五十幾歲就走了,比我年輕。所以我現在也感受到老苦,因為歲月不留人。病苦,我個人也嘗受了不少,因為從小出生就生病,病到現在,所以病我也感受相當深刻。只有一個死苦還沒有到,但是時間也不長了,死苦也很快就來了。所以我現在感受到有很多迫切感,有時候就會想自己趕快念佛求往生要緊,不然到臘月三十手忙腳亂,好像落湯螃蟹一樣。

  一方面實在講我也很慚愧,也做不到放下,一方面又說講經說法還有這麼多人需要,去跟他們結結緣。所以我現在也是這個事情在很掙扎,當然我現在如果住在澳洲,自修來講,這個環境是最理想,自己在研經、念佛,對我來講是最有利益的。如果我接受各地的邀請到處跑,時間都浪費在旅途上,做不了什麼事情。過去老和尚也常講,他說二十歲到四十歲要學習,四十歲到六十歲要為眾生服務,所以以前在佛教圖書館,在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,他是給我們講四十歲到六十歲要服務,不能夠不去外面跟大眾接觸,六十歲以後就要趕快念佛求往生。最近我到香港去看他老人家,因為他開闢了日本、韓國這個線,要我去跟他們多交流,跟日韓佛教界多交流,最近他老人家又提升了十年,說叫我跑到七十歲,增加十年。

  但是我現在一直生病,我一直在想,我能不能活到明天我都沒有把握,說叫我跑到七十歲,我對這個問題也打一個問號。因為如果身體很強壯,一點毛病都沒有,那就比較有信心說可以活到七十歲,因為現在常常生病,就今天不知道明天會怎麼樣,所以我每天都卜一次觀音籤,我明天還有沒有存在這個世間?所以現在有一些居士邀請我去講經、做三時繫念,我都會講一句真話,我說如果到那個時候我還活在這個世間那就會去,如果到那個時候悟道師已經往生了,那就非常抱歉,就沒有辦法去了。所以以後大家要請我去講經,我要先跟大家講這一句。孔老夫子他也不收人家隔夜的帖子,因為怕什麼?怕明天恐怕就起不來,那就失約。所以先跟大家說明。

  人有病苦當然就會想到無常,看到別人病的都死了,那自己也會死,生老病死這個苦不能避免,這是講我們生理的。我們心理有求不得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五陰熾盛苦。求不得苦,我們有所求,求不到,患得患失,很苦。愛別離苦,我們最恩愛的人,父母、兒女,總有一天要離開的,離開就愛別離苦了。最近我們台北有一位居士,她的女兒前年十一月過世,在加拿大過世,才十七歲,成績是最好的,在學校打網球突然倒地就走了。她受了很大的打擊,現在事業統統不要了,回到台灣,剛回來天天聽老和尚講經,到現在她一提到她女兒,她還哽咽悲啼,都會流眼淚,她唯一的希望就在她女兒身上。在之前,大概三年前,在台灣有一對老夫妻,教書的,七十幾歲,他有一個小兒子四十幾歲,在美國當醫生,沒有結婚,有一天坐電車,死在電車上,兩個夫妻哭到眼睛快瞎掉,所以我真正看到人哭得太傷心,眼睛會瞎掉。來找我,跟我講完之後,他們說要去眼科看醫生。愛別離苦。怨憎會苦,冤家對頭做一家人,或者冤親債主常常碰到,互相報復,苦。第八種,五陰熾盛苦,色受想行識,所有一切苦都是從五陰所生的。這是講八苦。

  集是講苦的因,為什麼會有這些苦?從這個集來的。集是什麼?簡單講就是煩惱,愛欲煩惱。所以知苦、斷集、修道、證滅,我們要離開這個苦,要把那個集斷掉,怎麼斷?要修道,修道才能夠滅這個苦,才能消滅這些苦。所以苦集滅道,這是佛最初講四諦法。四諦法,小乘通大乘,所以四諦苦集滅道也有層次的,不是說只有小乘教,大乘教也是有四諦,所以四諦通大小乘。這是佛法最原始修學的根本、原理原則,就是四聖諦。現在很多人講原始佛教,原始佛教就是佛講四諦法,講四諦苦集滅道。

  法輪也是表法的,輪是動態的,法是佛法。你說四諦法輪你要去轉動,這個轉動,古代就是有這個輪來表法。現在我們到西藏去,那個寺廟,藏傳的佛教寺廟都有法輪讓人家去轉。二OO三年我到西藏去,我也去跟人家轉了一下,那個輪有大有小。現在一般人很多人去轉,但是他不曉得轉那個是什麼意思,那是轉法輪的意思。轉法輪是不是就是我們手去跟它動,這樣就是轉?這樣也是轉沒有錯,但是在轉動的動作上,我們要聯想到佛在經上講的轉四諦法輪。那怎麼轉?就是要講經說法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也提醒別人,告訴大家,我們這個世間是苦集滅道,這個世間是苦的。苦的因從集來的,我們要滅苦就要修道。這個道像道路一樣,方法門道,方法門道就很多了,佛講的這些種種法門都是幫助我們斷集滅苦的,這是講修道。

  這個要常常講,常常提醒,就是轉法輪。如果不常常講經、聽經,不常常學習,我們很容易就忘記了,忘記就有什麼現象?人在苦中不知苦,人在苦海裡面他不知道苦。知苦即是善生時,一個人如果他真正知道人生苦了,就是他善根生起的時候。為什麼?知道苦,他就會想要解脫這個苦。本師釋迦牟尼佛他示現給我們看,他在王宮裡面感受不到苦,但是他的智慧觀察非常靈敏。一般人不要說享受人間榮華富貴他忘記人間苦了,就是正在受貧窮困苦的時候,他還不會覺悟,他還不知道苦,這大有人在。佛的示現就是告訴我們要覺悟,不能再迷惑,要覺悟這個世間是真苦。覺悟之後才會想到去解決這個問題。這是轉四諦法輪簡單的意思。

  『度憍陳如等五人』,「憍陳如」是佛最先度的弟子。憍陳如是印度話,翻譯中文叫火器,或者翻成了本際,他根性很利。佛十九歲放棄太子的地位,出家修苦行,當然他的父親非常思念,只有這麼一個兒子,就派遣憍陳如、阿濕婆、跋提、拘利、十力迦葉等五個人,叫他們去把他追回來。但是這五個人追到悉達多太子的時候,不但沒有把他追回來,反而受到悉達多太子的感召。他給他講,人生生老病死這些苦,他要去尋求解決這些生死大苦的方法,這五個人反而被他感動了,不但沒有把他抓回去,還當他的侍者,跟他一起去修行,最初就這五個人。

  這五個人他們也分兩派,五個人有兩派,憍陳如跟十力迦葉這兩個人都是佛的母親這邊的親戚,他母親這邊的。他們兩個人對於五欲的貪著享受比較重視,佛修苦行一天吃一麻一麥,他們受不了這些苦行,所以他們兩個人當時看到佛這樣修,他們沒有辦法接受,後來他們兩個到鹿野苑,另外自己去鹿野苑去修,沒有跟佛繼續修苦行。跋提、拘利,還有阿濕婆,這三個人是佛他父親這邊的親戚,比較喜歡修苦行,跟著佛一天一麻一麥。但是有一天,佛他吃一麻一麥時間太久,體力不支倒下去,有一位牧羊女供養他羊乳,佛接受了,把它吃下去。他們這三個人看到佛吃了羊奶,認為佛退了道心,也就不再跟他修苦行,又離開了,又跑到鹿野苑去了,跟憍陳如、十力迦葉他們在一起。一直到佛成道以後,佛知道這五個人跟他的時間跟得最久,雖然他們有他們的執著,但是佛看看他們根機已經成熟了,所以成道之後就主動到鹿野苑去跟他們講四諦法門。聽到四諦法,依照四諦法的理論修學,第一個證阿羅漢的就是憍陳如尊者。『道果』就是阿羅漢果,修四聖諦然後證得的果位。這個就是最初五比丘,就是這五個人,是從這裡開始的。

  比丘也是印度話,翻成中文的意思,它有四個意思。第一個除饑饉,比丘可以做為人天福田,能夠消除種種的苦惱,能夠得到種種的福慧,就是除饑饉,可以幫助眾生消除貧乏,做為眾生的福田。第二個翻譯為乞士,乞就是乞丐的乞,有乞食、乞法兩個意思。乞食就是吃飯去托缽,現在南洋南傳佛教,泰國、斯里蘭卡這些南傳佛教地區,還是沿習佛當時托缽的制度,吃飯去托缽,自己沒有煮飯,沿門托缽,這是乞食,養這個身命。第二乞法,廣求智慧,養自己的法身慧命。這是乞士。第三怖魔,因為比丘如法受戒持比丘戒,修戒定慧,他就能斷煩惱出三界,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之苦,多一個比丘僧,三界裡面就少一個人民,魔王很不喜歡看到三界裡面有人出三界,他看到很不高興,心裡很恐慌,所以叫怖魔。所以受了比丘戒如法持戒,六欲天有一層天是魔王的天,魔王魔宮就震動,魔王就恐怖了。但是現在我們末世出家人做不到比丘戒,所以去受戒也是一個形式,魔王看到一點都不會恐慌,魔王看到,蓮池大師在《竹窗隨筆》講,魔王他們還會喝酒舉杯慶祝,說這些一個都跑不掉,假的。第四破惡,破除一切邪惡,入正道。這個是講得比較詳細,有四種意思。一般都是講三種,一般講法是乞士、怖魔、破惡,一般是講這三種,加一個除饑饉就四種。這是最初有五比丘,度這五個人陸陸續續證得阿羅漢果。

  『復有比丘所說諸疑,求佛進止。世尊教敕,一一開悟』。「復有比丘」,就是後來陸陸續續就有人又跟著出家,最明顯的就是佛的十大弟子,像後來目犍連、舍利弗這些諸大弟子,陸陸續續出家。復有比丘,後來出家的。後來出家的比丘,當然每個人都有各人的疑問。「求佛進止」,求佛給他們開示。進止就是,比如說哪些事情應該去做的就進,哪些事情要禁止不可以做的,求佛來開示。佛「世尊教敕」,教是教導,敕是古代皇帝或者做官的對下面的命令,下面的人依教奉行。世尊教敕,大家依教奉行,一一開悟。『合掌敬諾,而順尊敕』,大家聽到佛的開示都開悟了,開悟證果。合掌表恭敬,這當中也表依教奉行,敬諾,而順尊敕就是依教奉行,也有表這個意思。這一段序分我們簡單介紹到此地。下面我們就進入第一章,第一章就有經文了。第一章是「出家證果」,請看經文:

  【佛言。辭親出家。識心達本。解無為法。名曰沙門。常行二百五十戒。進止清淨。為四真道行。成阿羅漢。阿羅漢者。能飛行變化。曠劫壽命。住動天地。次為阿那含。阿那含者。壽終靈神上十九天。證阿羅漢。次為斯陀含。斯陀含者。一上一還。即得阿羅漢。次為須陀洹。須陀洹者。七死七生。便證阿羅漢。愛欲斷者。如四肢斷。不復用之。】

  這裡台北傳過來的經文都有漏掉的。第一段它是「佛言,辭親出家為道」,應該經文是「辭親出家,識心達本,解無為法,名曰沙門」。這裡這份資料只有寫「佛言,辭親出家為道,名曰沙門,常行二百五十戒,為四真道行,進志清淨,成阿羅漢」,這個經文有很大的出入。這個經本我想還是要找一些我們有印過的,曾經印過的經比較標準,因為它這個在網路上抓下來的,台北網路抓下來的,從電子信箱傳過來的,再列印出來,我看這個經文漏掉的非常多。我手上這本,我自己這本比較標準。有漏掉的,大家沒有看到字幕就用聽的。

  『佛言,辭親出家,識心達本,解無為法,名曰沙門』,這是講沙門它的定義給我們講出來,講出家證果這樁事情。出家,這裡接著講,『常行二百五十戒,進止清淨,為四真道行,成阿羅漢』,這是特別指出形相出家持比丘戒的,特別指這個出家。我們一般講出家有四種,有心出家、有身出家、有身心都出家、有身心都不出家,這個出家也分了好幾種。此地這個經文有特別講到「常行二百五十戒」,這是講身心都出家。

  這一段我們明天上午再跟大家報告,今天這節課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