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節要習講—學習放下才能提升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七十六集)  2022/11/10  華藏淨宗學會  檔名:WD12-001-0076

  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好。阿彌陀佛!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十三頁倒數第五行,從第三句看起。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,對一對地方。

  【又質直者。約本性不遷。柔和者。約隨流不滯。柔則伏滅煩惱。和則順理修行。用茲調和之法以攝眾生也。】

  我們這堂課從這裡看起,從這段經文看起。『質直』,我們平常講真誠,真誠心。真誠從哪裡講?是就『本性不遷』,「不遷」就是不變的意思。本性本善,這個本善是永遠不變的。不變隨緣是佛,隨緣學不變是菩薩。菩薩在因地,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,是善緣還是惡緣,都能保持不變,這個人就是菩薩。自性本自清淨,不管在什麼境界,不管遇到什麼事情,你的心是清淨,這就是本性不遷的意思。心不清淨,你的心就變了,變的不是本性是習性。我們煩惱習氣,這是習性,習性會變。習性當家做主,你就有煩惱,你就有災難。自性當家做主,沒有災難,不變。自性不生不滅,起心動念就是生滅。我們凡夫都是起心動念,都是生滅心。「質直」是講自性,自性它從來沒有起過念頭,自性本來就清淨,本來就不動,現在還是沒有,沒有生滅,沒有動。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講了五句話,其中就講到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「何期自性,本無生滅」。用我們白話講,什麼是自性?它本來沒有生滅,常住不變,沒有變化,沒有變動,沒有動搖過。起念頭不是真心,那是妄心。真心沒有念頭,真心本來無一物,沒有念頭。我們現在起心動念是妄心。迷了,產生虛妄的這些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是妄心。當我們妄心,起心動念,我們的真如本性,我們的真心,它還是不動。所以我們現在一天到晚起心動念,貪瞋痴慢種種煩惱,自性它還是如如不動,自性它沒動過,動的是妄心,虛妄的。這是講質直,質直就是講我們真如自性。

  『柔和』是就『隨流不滯』而言,「隨流」是恆順眾生,就是隨順這些眾生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講,「恆順眾生」,恆順眾生就是隨流。隨流不滯,就是沒有凝滯在那裡,沒有滯礙。滯,就好像停滯、滯礙。不滯,就是沒有一絲毫障礙。雖然恆順眾生,但是沒有障礙。《華嚴經》講,理無礙,在道理上講,理通達,沒有障礙;事,在事相上講,也沒有障礙;理事無礙,理跟事也沒有障礙;事事無礙,事跟事也沒有障礙。講到最究竟圓滿就是事事無礙,事跟事都沒障礙。這是柔和,這是《華嚴經》講柔和的意思是在這裡,所謂恆順眾生、隨喜功德,在恆順隨喜裡面成就自己的清淨心、真誠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、智慧心。所以菩薩修行就是在六根接觸六塵這個當中去修,接觸一切眾生,在接觸當中去修行,修自己的清淨心、真誠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、智慧心,修這個。所以菩薩恆順眾生、隨喜功德,就是要接觸眾生,不接觸,你怎麼能成就?所謂歷事練心,你沒有接觸這些去歷練,怎麼能成就?順境裡面沒有貪戀,不起貪心,不留戀,在順境裡面;逆境裡面不生瞋恚。善心善行的人是菩薩,惡念惡作的人也是菩薩,所以菩薩眼中善人惡人都是菩薩。凡夫各有因緣,各有因果,各有報應。這是菩薩在這當中修行,看到善人做善事、做好事,向他效法;看到惡人幹壞事、造惡業,不向他學習,避免,對惡人還是恭敬,但是不讚歎、不隨喜。也就是說,不去學習他那個不好的,只有學習好的。

  所以對一個真正修行的菩薩來說,成就菩薩真實智慧,菩薩在這個當中徹底明瞭、覺悟,宇宙裡面像萬花筒一樣千變萬化的道理,他覺悟了。萬花筒千變萬化,這個萬花筒你每一次轉,每個圖案都不一樣,沒有一個圖案相同的。宇宙裡面的萬事萬物也跟萬花筒一樣,不斷的在變化,千變萬化,菩薩在這裡面他覺悟了,明白了,成就後得智。成就後得智就無所不知,菩薩什麼他都知道,都懂,都明瞭,而且徹底明瞭了。般若是無知,般若是根本智,有了根本智才有後得智,後得智是無所不知。般若智慧,清淨寂照,沒事的時候,如如不動;但是一接觸眾生,起作用就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。所以佛菩薩他能夠應眾生的機去教化眾生,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自然有應。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,菩薩統統經歷過,真正了解眾生,你才能普度眾生。如果你不接觸這些眾生,對眾生他的根器、他的煩惱習氣種種的,你不了解,你就不能度眾生。度眾生必須了解眾生他的煩惱習氣種種的不同,才能善巧方便去度化眾生,教化眾生。

  佛菩薩有定功,從定當中的境界突破所有障礙,所以他哪裡都能去。他突破法界的界限,我們現在講十法界,界就是一個界限。我們凡夫這個法界跟那個法界當中有障礙,我們去不了,對那個地方也不了解。有定功的人他就能突破這個時空維次,也就是突破法界,他能去到不同法界的時空裡面。世間的禪定,你能修四禪八定,四禪八定是色界天以上的禪定,這個叫世間的禪定,沒有出六道,世間禪定。但是世間禪定,如果你得到四禪八定,六道裡面的這些境界,你都可以親自去,無論哪一道,你都能去,因為你有定功、有神通,六道這個時空的界限突破了,每一道都能去。只要得到世間的四禪八定,就有這個能力。世間的四禪八定,色界天再上去無色界天,到非想非非想處天,上面二十八層天,下面到阿鼻地獄,你都能去。四禪八定這個功夫,六道你都可以去參學,而且你有神通,還能夠分身到不同的時空裡面去參觀、訪問,我們經典一般講法界,不同的法界。所以六道法界,可以去參觀、訪問。

  我們讀誦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有常常讀《地藏經》的同修都知道光目女、婆羅門女,特別婆羅門女,你看念佛念到一心,她得定了(念到一心就得定,得禪定),我們一般講,她得念佛三昧。她念了一天一夜,為了救度她母親,念佛念了一天一夜,親自參觀地獄,遇到無毒鬼王給她介紹地獄的情況。這個我們讀《地藏經》,大家都讀過。讀過的同修,對這個就印象很深刻。婆羅門女她就是突破時空維次,鬼王無毒告訴婆羅門女,請問她怎麼來這裡?婆羅門女也跟他講,我怎麼會來到這個地方,這個地方什麼地方?無毒給她回答,是大地獄,還有小地獄,給她介紹地獄。無毒給她講,他說地獄只有兩種人可以來,一個是自己造作地獄的罪業,他就墮到地獄;另外一個就是有禪定,有功夫的,這樣的人他能夠來參觀地獄。除了這兩種人,其他人,他沒有造地獄業,也沒有禪定功夫,他見不到地獄。

  這個也是家師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的,朱鏡宙老居士的岳父章太炎先生,章太炎先生是清末民初的一個國學大師。他在世的時候,曾經有一段時間被東嶽大帝找去,臨時找去,好像我們人間的祕書長一樣,做判官,陰司的官。被找去,每一天傍晚到晚上,就有兩個小鬼抬轎子來接他去上班,天快亮再把他送回來,這樣持續一段時間。所以陰間的事情他知道得很多,有一次他就向東嶽大帝請問,他說地獄當中有炮烙的地獄,是不是可以給它廢除?因為炮烙就是柱子燒得紅紅的,紅透了,叫罪人去抱那個燒紅透的柱子,這叫炮烙之刑,非常殘忍。章太炎就請問東嶽大帝,這個炮烙地獄是不是可以廢除,不要用這樣的刑罰?東嶽大帝也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,就請兩個小鬼帶他去參觀炮烙地獄,他就跟著去了。走了一段路,到了一個地方,那兩個小鬼就跟他講,你前面就是炮烙地獄。章太炎一看,什麼都看不到。這個時候他才恍然大悟,原來這些地獄不是什麼人去設的,地獄完全是造罪業的人他心裡業力現出來的境界,我們一般講,所謂自作自受,自己造那個業,自己現出那個境界,自己在裡面受這個苦報。你沒有造這個業的人,你見不到地獄。所以見到地獄,兩種人,一個有禪定功夫的,一個是造這個罪業的,除了這兩種人,其他人見不到,像章太炎先生他就看不到。所以有禪定功夫,你得四禪八定,六道從上面二十八層天一直到阿鼻地獄,這六道法界,你都見得到,你都可以去接觸,去參觀。這個六道法界的時空維次,他突破了。但是四禪八定還沒有出三界,三界外的他就沒辦法了,只有三界六道裡面的。

  過去家師初學的時候,向雪廬老人提出心得報告,報告什麼?「往生淨土,見阿彌陀佛」。雪廬老人加一句「明心見性」。見阿彌陀佛是什麼?就是明心見性。原來禪宗跟淨宗沒兩樣,到極樂世界去修什麼?也是修明心見性。在我們這個世界修明心見性,到極樂世界還是修明心見性。所以明心見性,才是我們學佛達到大圓滿。所以見性才是大圓滿。見性,你什麼都會了,不學就會了,因為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六祖大師講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這些萬法從哪裡生出來?從我們的自性生出來。就像我們晚上作夢一樣,晚上夢到一切的人事物,一醒過來,夢從哪裡來?從自己心裡現出來的,除了自己的心就沒有別的。只要見性,萬法就通了,萬法就是遍法界虛空界,全通!我們才知道佛法修學,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,終極目標就是明心見性。妄盡還源,還源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就叫成佛,見到自己本性就叫成佛。

  三乘學者(佛法有五乘、三乘,五乘是加上人乘、天乘),大乘是菩薩,中乘是辟支佛,小乘是阿羅漢,不是上上根人。這個三乘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,不是上上根人,沒有能力一時頓捨,同時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做不到。上上根人他才能做到,像六祖大師那樣的。因此佛開八萬四千法門,都是為各種根性開的。上上根人一聞千悟,他能頓捨、頓證,他一下就全捨了、一下就證入了,就明心見性。我們不是上上根人,要漸漸的捨,捨就是放下。在《金剛經》,我們也看到佛教我們修學下手的方法。《金剛經》講六度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這個六度當中布施度講最多。所以我們修行從布施下手,布施開始,這個講最多,再來就講忍,其他有講到持戒修福,這個也都涵蓋在裡面。可見得六度第一度布施,為什麼把布施擺在第一度,要從這裡下手,布施就是捨。

  過去家師淨老初學佛的時候,台大哲學教授方東美先生教他哲學,給他講佛經哲學,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打動了他學佛的心。後來經過半年,一個在清朝時候的蒙古親王介紹他認識章嘉大師,當時章嘉大師在總統府當資政。章嘉大師是密宗的大德,我們淨老和尚向章嘉大師請教(第一天去見面,就向他請問),聽說佛法很殊勝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的入進去,得到佛法的受用,有什麼方法?章嘉大師跟他面對面坐了半個小時,才慢慢的給他回答,說「有」。很慢的講了一個字,有。當時家師淨老還年輕,心就急了,有,趕快講,什麼方法?心浮氣躁。後來章嘉大師又停了大概十分鐘,慢慢的給他講六個字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聽到大師講這六個字,心又急了,從哪裡下手?又停了大概五分鐘,給他講兩個字「布施」,從布施下手。家師淨老一聽到布施,就講我也沒錢,我現在當個公務員,勉強夠三餐,哪有多餘的錢去布施?一聽到布施,就想到要錢。章嘉大師就問他,你一毛錢有沒有?一塊錢有沒有?他說這個倒有,多就沒有,一毛、一塊,這個還有。大師就告訴他,你有一毛錢你就布施一毛,你有一塊錢你就布施一塊錢,盡量去修布施。然後我們師父上人要離開了,大師送他到門口,就給他講,今天給你講這六個字,你去修六年,一個字修一年,修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從布施下手。他回去,真的就認真的修。剛開始在修,很勉強,原來收入就很少,現在又要布施,真的剛開始在修,像割肉一樣。但是不修不行,你要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,你就得修。所以有一毛錢、一塊錢,他就從這裡布施。

  那個時候開始接觸寺院,到善導寺去借經書來看。接觸到寺院,有一些善心的同修,常常印經、放生,或者是施棺,做種種的善事,拿個本子,在台灣早期就給人家寫功德簿,樂捐。他就從一毛錢、一塊錢,這樣隨喜,天天修,有就布施,真的很認真修。修了半年,也就比較自然,剛開始很勉強,真的是勉為其難。修了半年,就有一點心得,感覺上他需要的一些東西,好像都會有人送來。特別他歡的經書,他說最長不超過半年,就有人會送給他,這個就修到有感應。其他物質生活方面,也慢慢充裕了。修了三年,在早期我還沒有出家的時候,去聽我們老和尚講經,他說修了三年之後,有很多事情可以預知,很多事情,預先他可以知道。也就是修布施,修到得到一點清淨了,所以對社會上發生的什麼事情,都會預先知道。這個就是清淨心,你愈布施心愈清淨。所謂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財愈施愈多,愈多就要愈施,不要停在那裡,要不斷的修布施,也就是不斷的捨,捨就是放下。放下,再放下,再放下,不斷的放下。

  看破放下,所謂看破就是道理明白。為什麼要修布施?因為你明白財布施是因,得財富是果,你想要得財富,你就要修財布施。你不修財布施,只是想得財富這個果報,你不可能得到財富,因為你沒有修因,怎麼會有果報?所謂修因證果,這個就是證果,證實這個果報。修財布施得財富,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論世間法、佛法,只要對眾生有利益的,不吝法,人家願意學,很樂意教人,不保留的,希望大家得到佛法的利益,你就得大智慧。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無畏布施就是不要給眾生有畏懼、恐怖,幫助眾生遠離恐怖、畏懼,得到安穩,這是無畏布施。無畏布施在佛門從吃素開始,不殺生。不殺生是無畏布施很重要的一條,佛在五戒十善都把它列在第一個,不殺生就修無畏布施。你不殺生,眾生看到你不會害怕,牠沒有畏懼,這是無畏布施。凡是幫助人遠離畏懼、恐怖的,都是屬施無畏布施。比如說,這個路很暗,你發心去裝個路燈,讓行人走路不會產生恐懼,這個也是無畏布施。凡是能幫助眾生遠離畏懼、恐怖,這些都是屬於無畏布施。

  在佛門具體的菩薩代表,修無畏布施就是觀世音菩薩代表。在《楞嚴經》裡面佛給我們講,觀世音菩薩是施無畏者,他是布施無畏給一切眾生的一位菩薩。我們都知道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,救苦救難。《無量壽經》佛給我們講,若眾生遇到「有急難恐怖,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,無不得解脫者。」至誠念南無觀世音菩薩,都會得到菩薩的幫助,遠離這些急難、恐怖,幫助我們得到解脫。特別現在天災人禍這麼多的一個時代,印光祖師在《文鈔》也常常勸念佛的蓮友要兼念觀世音菩薩。這個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也給我們講到,觀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助手,他跟大勢至菩薩都是阿彌陀佛的助手,所以有急難、恐怖要念觀音菩薩。所以我們多勸人念觀音菩薩,有人遇到急難、恐怖,勸他念觀音菩薩。或者我們現在常常聽到有同修家屬要去開刀治病,我都勸他念南無觀世音菩薩,求觀音菩薩加持,讓他能夠順利的治療。這一類也都是屬於無畏布施,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。

  財富、聰明智慧、身體健康長壽,這個是世間人人都想得到的,但是這是果報,你要修因,要懂得修因,認識正確的修因,如理如法去修,必能滿你的願。所以章嘉大師教家師淨老和尚看破放下。我們老和尚講經都講得比較簡單,看破、放下。早期講是看得破、放得下,簡單講就看破、放下。看破就是對道理明白了,這個叫看破。看破又幫助我們放下。所以看破就是明理,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些理論、事實,這個信解愈深入,愈能幫助我們放下。所以看破,你看得愈深,放下就愈多了。放下也幫助看破,因為你放下,對這個明理,你又更深入了。比如說,章嘉大師教家師淨老修布施,布施就是要放下。跟他講道理,你要得到佛法殊勝利益,有,有方法,從布施下手。他就開始去布施,就是開始放下了。放下之後,真的得到這個效果,他看破又更深入一層了。所以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也幫助看破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。像上高樓一樣,放下第一階你才能踏上第二階,放下第二階你才能升上第三階,這個是漸修。我們一般的根性就是漸修,我們不是上上根人,做不到頓修。做不到頓修,我們漸修。

  天天要放,年年要放,永遠學放下,把容易放下的先放下,我們現在能放得下的先放,慢慢的再把你堅固的執著也放下,這就深入了,這是幫助你不斷向上提升。我們堅固的執著慢慢的也要放下,其實放下就是放下執著,執著是六道輪迴的因,六道輪迴是果報,執著是因。為什麼有六道輪迴?因為我們有執著。《金剛經》講,你著相,著了四相,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你要把這個四相放下,這個四相就是堅固的執著,著相,要放下。這一放下,就是幫助你不斷的向上提升。《金剛經》為什麼佛勸我們放下?因為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佛這是給我們講真話,因為它是虛妄的,你執著,你著了這個相,你想得到它,你想控制它,你想去支配它,你支配不了,它一直在變,你也控制不了,你也得不到,因為是虛妄的。《般若經》六百卷,最後歸納的結論,就是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《金剛經》也講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連我們這個身體,自己這個身體也不是真的,也是假的,四大五蘊和合而生的。人一口氣斷了,去燒一燒就變成灰了,不是真的。我們這個身體都是假的,何況身外之物?那更是假的。都是假的,你還放不下嗎?知道是假的,就是要放下。再不放下,就是愚痴,迷惑顛倒。

  要學著沒有一法不能捨,就是什麼都能捨。外捨六塵,內捨六根,全部能捨。佛菩薩有時候給我們助緣,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不能捨的,佛菩薩幫助我們,給我們一個逆增上緣,非捨不可。比如舉一個例子,我們在這個地方建一個道場,修行得很好,在這個道場來修行,安住在這個道場,不知道來個什麼原因,這個地方不能住了,就是有一些因緣讓你不能安住在這裡,你非離開不可。這個我們都有經歷過。這個是叫你對這個地方不可以貪戀,你不能留戀這個地方,留戀這個地方,西方去不成,不能跟這個地方產生感情,留戀在這裡不想走,怎麼往生西方?所以在一個地方建道場,往往有很多因緣讓我們不能住在這裡,不能住在這裡並不是壞事,這個是逆增上緣,也是佛菩薩加持,就是幫助我們覺悟,不要貪戀一個地方,不要捨不得這個地方。所以佛當年在世規定比丘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三衣一缽,其他什麼都沒有。你看樹下只能住一個晚上,明天就要搬家了,要到另一棵樹去了。為什麼佛這樣規定?怕你住在一棵樹,你選擇一棵樹很蔭涼、很好的,住在那裡不想走了,貪戀這一棵樹了,那以後死了就變樹神了,不能得到解脫。所以佛這個戒它是防止我們生貪心的,讓我們的貪心不要起來,你有貪戀之心就障道,障礙我們道業了。所以遇到有一些因緣,讓我們不能安住一個地方,這個因緣很多方面的,自己心裡要是了解,沒有怨恨,這個是自己有業障,自己應該要受,在這裡面消除業障。能捨得乾乾淨淨,不再起心動念,業障就消除,業障消除之後那個境界一定更殊勝。

  家師初學的時候老師也常常教導,在這一生當中像這種境緣家師他也遇到不少,遇到之後就想到老師的教誨,逆來順受,不但沒有怨恨心,而且生感恩心,他幫助我們提升境界,每天誦經、念佛還給這些人迴向,為什麼?這些人障礙正法,破壞正法修行道場,這個罪很重,他自己不知道,我們知道。把功德迴向給他,希望他將來受果報,減輕他的痛苦。他對我們是一種逆增上緣,是一種非常手段逼著我們非放下不可。這些事理要不是深入經藏,你處理這些事情肯定造業,為什麼?你決定有怨恨,記恨在心,招來來生後世的冤冤相報,這個損失就太大。本來我們這一生可以到極樂世界去作佛,現在還繼續搞六道輪迴,還冤冤相報,這就大錯特錯。

  下面講,『柔則伏滅煩惱』,能放下煩惱,就是柔和,柔。『和則順理修行』,「順理」,理是性德,修行是把我們違背性理的那些思想、行為修正過來。要跟冤親債主和睦相處,他跟我不和,我跟他和。他見到我就討厭、就起怨恨,我遠遠的躲開他,讓他不生煩惱。他的本性本善,一時迷惑,一定要原諒他,不能跟他一般的見識。誤會造成災難最嚴重的,就是經典上講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體,不是一刀讓你斃命,是把他肉一塊一塊的割下來,讓你死得非常痛苦。那是冤枉、誤會,忍辱仙人修菩薩行,修忍辱波羅蜜,沒有怨恨歌利王,而且還發願:將來我成佛第一個先度你。感恩,感什麼樣的恩?你成就我忍辱波羅蜜。等於你來給我考試,我順利通過了,歡喜,沒有一絲毫怨恨的念頭,心地清淨一塵不染。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忍辱仙人是他的前身,歌利王就是他這一世成佛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,前世是歌利王。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,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,第一個開悟證阿羅漢果的就是憍陳如尊者。這個事情我們能相信,所以不要冤冤相報,生生世世有恩恩怨怨,在一起不知道前世的關係,如果今生沒有提升,來世後生又遇到這個緣。『用茲調和之法以攝眾生』,就是用這樣調和的方法來攝受眾生。「攝」,用現在話講就是影響,我們做出榜樣給眾生看,來影響他,這樣才能產生效果。

  好,這節課時間到了,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。下面經文,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