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節要習講—應病與藥 悟道法師主講 (第四十六集) 2021/12/2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:WD12-001-0046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好。阿彌陀佛!請大家翻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第十頁,我們從第六行最下面一句:
【應病與藥。令得服行。維摩經中具明斯義。】
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。上一堂課我們學習到上面這句,「眾生根器不等,受解萬差,樂欲不同,應機授法」,這堂課我們接下來看『應病與藥』這一句。「應病與藥」,他是什麼根機,你就教給他什麼樣的方法。特別現代的人,工作繁忙,現代人的時間都過得很緊張,現代是高科技、工商業發達的一個時代,大家可以說在生活上分秒必爭,分分秒秒都要爭取。所以現代人工作很繁忙,高科技、工商業發達的時代,跟過去農業社會的時代有大大不相同,所以每一個人自己的時間也就愈來愈少。上面講「應機授法」,他是什麼根機、什麼程度,教授他什麼樣的法門、方法。
應病與藥,這就是跟看病一樣,病人他生了什麼病,醫生開的藥方針對他的病情,這是應病與藥。這也是要看我們現前這個社會上,現代地球上的人類,他生了什麼病,這個病愈來愈多,愈來愈複雜,愈來愈嚴重。像現在新冠狀病毒的疫情,還不斷的變種,這個使人身體受病毒感染的病;還有自己飲食不當,生活起居不正常,招感的病痛;還有自己造惡業,業障病;還有冤親債主,冤業病,所以病很多。這一句也就是說佛法就像藥,我們一般稱為法藥,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,佛有八萬四千種法藥來對治;眾生有無量無邊的病,佛有無量無邊的法藥來對治。佛根據眾生不同的毛病,開這個法藥,開這個藥方來對治。也就是說現代人的生活環境,他的意識型態,這些我們也要了解,向佛陀學習應病與藥,我們也要學一點觀機。觀機,就是因時、因地、因人而有所不同,每一個時期、每一個階段,不同的地區、不同的對象,這個都有所不同,所以要應病與藥。
我們舉一個例子,現代人工作很繁忙,時間愈來愈有限,愈少。我們在現前這個時代,介紹淨宗念佛法門,就顯得特別的方便。因為現代人你給他介紹很多大經大論,他沒那個時間來聽講、來學習。所以針對現代人他工作繁忙,而且現代人心浮氣躁,他沒有耐心,講一部長的經典,或者聽你講經,他能夠聽上一個小時,人就很少了。來聽經能聽上一個小時很少,心浮氣躁。因為現在資訊太多了,特別現在人手一機,大家都有手機,幾乎一大半時間都關注在手機上的信息,因此要讓他心靜下來、定下來,來專心聽講,實在很難。所以現在講經說法就要簡短,簡要。像我們錄製二、三分鐘的,重點式的,那在家聽一聽,現在一般人,特別是年輕人,他可能還可以接受。恐怕現代年輕人超過十分鐘,他都沒耐心聽了。過去淨老和尚曾經在大學裡面教過課,後來他老人家就不再接受邀請去大學上課。為什麼?因為現在的大學生,他的耐心只有十五分鐘,專心聽講大概十五分鐘,過了十五分鐘,眼睛就東張西望,心不在焉,想東想西了。所以學不到東西,很難。這個是以前三十年前,我們老和尚說大學上課這種情況。現在恐怕有五分鐘的耐心就不簡單了。所以要了解現代人的根機、環境、意識型態,來調整法藥,應病與藥。
所有法門,修淨宗它就顯得特別方便,因為淨土很簡單,念一句阿彌陀佛,不用很多時間,念個十句佛號,也要不了一分鐘。淨土的經典少,不像其他宗派經典很多。像華嚴宗,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那就不得了了。法華宗,就是天台宗,一部《妙法蓮華經》,分量是相當之大。其他的宗派,經論都很多,這個也不是現代人他能夠來受持的。唯有淨土經論最少,五經一論。五經一論還嫌多,特別現代人,真的五經一論都太多了,選一種也就可以了。你五部經選一部經,比如說選《無量壽經》,或者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或者是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古大德再把《華嚴經.普賢行願品》加在三經後面,成為淨土四經。民國初年,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,他再把《楞嚴經.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附在淨土四經後面,成為現在的淨土五經。原來基本的是淨土三經,《無量壽經》、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。五經是這麼來。另外一部論就《往生論》。那是在所有宗派裡面經論最少的。如果覺得還多,選一種,你選《無量壽經》也可以,選《彌陀經》,或者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還是「普賢行願品」,或者比《彌陀經》短的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」,這一章經文等於是淨土宗的《心經》,這個經文的字數比《般若心經》還少,選一種也可以。如果連念這個經都沒時間,那就念佛,一句佛號,那就更方便了,誰都能念,無論你工作多繁忙,你做什麼樣的工作都可以念。你很清閒,一天到晚沒事,一天到晚念佛,可以念;很忙,忙得連睡覺都不夠的人,他也能念。因為這四十八願,第十八願「十念必生」,十念它有兩種說法。一種是念十口氣,這個就看你的中氣長短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念到你盡一口氣,不管他念多少聲,盡一口氣,這樣叫一念,一共念十口氣,這個就是一種。另外一種就是念十句,那就更簡單了,念十句,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可以,念阿彌陀佛也可以,那更方便了。
在二十幾年前,家師淨老他到馬來西亞弘法,他有一天在路上看到伊斯蘭教的開計程車司機,車停在路邊,在路邊向聖地朝拜。伊斯蘭教它的功課就是一天要六次,有六個時間,只要這個時間一到,他就要拜,不管他旁邊的工作再忙,他都要先暫停下來,一次大概三分鐘到五分鐘,時間不是很長,但是一天六次,也滿密集的。淨老和尚看到這個,他就忽然生起一個靈感,他說我們念佛法門也可以比照這種模式來念,就是每一次念十句佛號,他就念四個字,或者念六個字也可以。你念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一直念,念個十句,十聲佛號。或者念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,念六個字也可以,念十句。這個十句,一天時間的分配就是,你早上起床,早上起來,醒來的時候,洗臉刷牙之後念個十句,有佛像對著佛像,沒有佛像你就合掌,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念十句。就念十句,不要多。一次念個十句,不要一分鐘,念快一點的不需要一分鐘,念得慢,也不過一分鐘,足夠了。早餐吃飯前,我們佛門都念供養偈,淨老和尚他就用念十句佛號來代替供養偈,念完再吃飯。上午要上班前,要去工作,上班前再念十句。上午下班,上午下班就是說中午要休息了,下班了,下班前一分鐘再念十句。中午吃飯再念十句,那就五次了。那下午上班前再念十句,下午下班再念十句,就七次了。晚上吃飯前再念十句,睡覺前再念十句。一共九次,比伊斯蘭教多了。伊斯蘭教一天修六次,我們老和尚他提出這種修學的方式,一天修九次,時間一次不長,但是很密集。很多同修也這樣念,念得很有受用,等於從早到晚,你貫穿一天的時間。很多同修這樣念,念得覺得很有效果,雖然每一次時間不長,但是他的次數多,就很密集。這個方法很適合現代人,特別是很忙碌的人。
有一年,大概也在一、二十年前了,總有二十年以上,有一次我去美國,從美國洛杉磯要回來,回台灣。那一次剛好飛機誤點,誤的時間很長,原來是晚上起飛的,後來那天晚上沒有起飛,時間延長到第二天凌晨,第二天早上好像六、七點。那天晚上臨時在機場附近,到一個同修家裡去掛單。那一次我是搭長榮航空。那一班飛機沒有幾個人,我一上機門,一個空姐就在那裡等我,就手拿個紅包供養我,我也第一次上飛機還接受空姐的供養。飛機起飛了一段時間,供養紅包那個空姐就來找我。她說師父,我們這班飛機的這些空服員,空姐,空中服務人員,她們都想皈依。我說皈依,那要在哪裡皈依?飛機上怎麼皈依?她說我們到二樓。因為那是大飛機,大飛機兩層的。第一層人沒有坐滿,很少,大概好像都沒有坐到三分之一,第二層都沒有人了。她就跟我講,她說二樓空空的,都沒有客人,我們可以到飛機第二層上去,那邊舉行皈依式。也剛好那一次,我那個衣也手提的帶上飛機,還有隨身帶一個小的佛卡。所以那一班飛機的空姐都來皈依了,臨時在空中辦一個空中皈依,這個也是很難忘的,這一次的皈依儀式在空中舉行的。
皈依完了之後,這個空姐(這個空姐後來我才知道她是這班飛機的領班)她就問我一個問題,她說師父,我們做這個行業,做這個工作,每一天都飛來飛去,世界各地飛、各地跑,我們現在皈依了,要怎麼修行?你說我們要做個早晚課,我們時間都不一定的,白天晚上很多時間都要在飛機上。如果飛遠航的,都要到外國去過夜,所以住的地方也很不固定,時間也不固定,要怎麼修行,怎麼做功課?當時我就想到我們老和尚這個九次念佛的,我說這個方法,妳們可以修這種方式。就是一天九次,從早上你睡覺醒過來你念十句,吃早餐再念十句,上午要上班再念十句,上午到了中午要休息再念十句,吃中餐之前念十句,下午要上班前再念十句,下午下班再念十句,晚上吃飯再念十句,睡覺前再念十句。這個時間都自己可以安排的,你只要把這個時間、段落,你這樣念,念十句,無論你做什麼工作。像空姐,一天到晚在飛,或者開飛機的,空少爺,這些都可以修,沒有妨礙他的工作,很方便。你在空中上可以念佛,你坐船也可以念佛,你坐在車子上也可以念佛,走路也可以念佛,坐著也可以念,躺著睡覺也可以念。躺著睡覺不要念出聲就好了,出聲傷氣,也不恭敬,心裡默念就可以。像現在有念佛機可以輔助,聽佛號,心裡跟著默念。
所以這個念佛法門,的的確確是很適合現代這種高科技、工商業時代很繁忙的人。如果肯依教奉行,『令得服行』,「令得服行」,就好像醫生開給你這個藥,你願意服藥,你病就好了。佛開給我們這個藥,淨老和尚教我們念佛法門,肯依教奉行,沒有一個人不成佛。佛給我們最高的、最微妙的、最殊勝的,就是這個念佛法門,這個方法就給我們說出來了,念佛成佛。我們本來是佛,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?是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。雖然有佛性,把佛性障礙了,佛性不能現前,我們現在現前的是煩惱,煩惱現前。本性的般若智慧被障礙了,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。我們現在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不打妄想,不分別,不再執著,那我們就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完全平等。佛成道的時候第一句話就講,「奇哉!奇哉!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佛的一句話講清楚了。所以我們跟佛的智慧德相是完全一樣的,平等的,沒有絲毫差別的,就是我們多了一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佛他沒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所以自性的德能就完全的顯露出來。
我們現在回歸自性,法門很多,念佛可以說是最直截、最方便、最圓滿、最究竟的一個法門,人人都能修,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上上根,像等覺菩薩,文殊、普賢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可以修。最下根的,造作五逆十惡,臨終遇到善知識,勸他念佛,念一念、十念,他發願,也能往生極樂世界。一個最高的,一個最低的,這個當中全包括了,也就是說沒有一個人不能修的,人人都能修,都能成佛。所以這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、成佛道,一個最直截、最方便、最究竟、最圓滿的一個法門。所以我們讀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,十方諸佛都讚歎,都勸他們那個世界的眾生要信願念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為什麼要信願念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?成佛最快的一條捷徑。古大德把淨土法門稱為「徑中徑又徑」,就是成佛,大乘法是徑路,徑路就是近路。一般講教下,大乘的修學法。禪宗又是徑路當中的徑路,單刀直入,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,這個禪又是特別法門,所謂教外別傳,它是徑路當中的一個徑路。淨土是徑中徑又徑,就是徑路當中的徑路,又有一條更徑的路,就是淨土法門。夏老居士講禪宗是教外別傳,淨土是教內別傳。所以我們修淨土法門,每一個人都可以修,這個對現代人,對任何對象都適用。如果修其他法門,就要看根器,對了他的根機,他會有成就;如果不對機,好像那個藥不對他的病症,他吃那個藥吃不好,可能愈吃病就愈嚴重,所以要應病與藥。我們學習佛法,給人家介紹佛法,也是要掌握這個原則。我們再看下面這段:
【又以大悲故。名曰隨緣。以大智故。名為妙用。】
『大悲』,這在佛門我們常聽,大慈大悲。慈悲、智慧都是性德,都是自性本來有的,也不是外面來的,都是自性本來它就是慈悲、就是智慧。我們現在也迷失了,智慧沒有,也沒有慈悲心了,我們現在有什麼?有執著,分別執著。有了執著,智慧就沒有了;有分別,就沒有慈悲心了。佛講慈悲有四種,我們凡夫也不是說完全沒有慈悲,只是那個慈悲心它的範圍對象很狹小,很狹隘的。第一個是講凡夫的慈悲,凡夫的慈悲,佛講叫「愛緣慈悲」。這個愛,就是說你喜愛的人,你對他慈悲,你會照顧他;如果你不喜歡的人,你對他就不慈悲,你就不理他了。我們舉出一個例子,比如說父母對他的兒女他慈悲,所謂天下父母心。不但是人類,畜生道也是一樣。我們在雙溪山上做法會,常常看到那邊的藍鵲鳥,羽毛長得也很漂亮。母鳥牠都會保護牠的兒女,保護那個小鳥。所以牠有生小鳥,牠在樹上,我們人如果從下面走過去,比較靠近牠的時候,牠以為要來攻擊牠,牠會保護牠的小鳥,那母鳥就下來攻擊人。我們從這個動物去看,父母對兒女的愛護出自於天性。所以父母對兒女,人,包括動物,都有慈悲。
父母愛子女是真的,沒有條件,沒有條件的愛。子女一歲到三歲,他愛父母也是真的,也是出自於天性,因為仰賴父母,一歲到三歲他不能離開父母。如果再大一點,四、五歲,五、六歲,大一點慢慢就變了,跟父母就慢慢疏遠了;到他成年結婚的時候,他就不愛父母了。現在我們看到,特別現在這個時代的人,他成年了,他就不管父母了。因為沒有接受中華傳統文化倫理道德的教育,所以一長大,接觸外面社會環境,被社會這些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,嚴重的污染,完全被污染,所以對父母那點愛心的天性就完全沒有了。甚至他只顧自己,只顧他的小孩,對父母他就不照顧,這個我們看很多。子女結婚,他生小孩,他會照顧他的孩子,但是他不會照顧父母了,那就對父母形成不孝,對孩子形成溺愛。這樣做,上行下效,你的孩子看到你這樣對你的父母,他長大,他也覺得這樣是應該的,他長大不孝順你,他也覺得很正常,因為你也是這樣不孝順祖父、祖母。所以你成年後遺棄父母於不顧,這個有因果報應的,你的兒女將來長大,他也會遺棄你,他也不照顧你,一報還一報,很現實!因果報應,絲毫不爽,因果報應,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因果的定律它是絲毫不爽。如果希望將來兒女對你能夠行孝,那你自己一定要做出來給兒女看,你自己要孝順父母,你要做給他看,他從小耳濡目染。你的兒女從小到大,看到你怎麼樣對待你的父母,他在八識田中這個印象落下去,印象深刻,他將來出去到社會,縱然受到社會的污染,但是他這個良心在,他不忍心遺棄你,他還是會照顧你。但是現在我們有看到很多兒女不孝的,父母財產留給他,分財產他要;父母生病他不管,甚至父母死了,他都沒有回來看一眼,這個我們現在看到滿多的。這個都是教育出了問題,沒有倫理道德因果教育。
所以愛緣慈就是範圍小,父母愛子女,或者你喜歡的人你會照顧他,你對他慈悲。你愛一個家庭,這個範圍大概這樣;你愛一個家族,這個又大一點。現代人就是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了,你說他愛整個家庭,甚至擴大到自己的家族,當然他就沒有慈悲心了,對親戚、朋友他沒有慈悲心,所以他那個愛緣慈的範圍就很小,甚至只有想到他自己,這個就自私到極處了。這是講的第一個愛緣慈悲,我們凡夫都有,不過愛緣慈悲它的範圍還是有很多差等。
第二個,「眾生緣慈悲」。眾生緣慈悲就擴大了,愛父母、愛家族,就不是只有愛自己兒女了,上面他會孝順父母,然後擴大,我們這個家族家親眷屬;再擴大,愛鄰里鄉黨,我們這個里、這個鄰、這個家鄉,鄉黨就是家鄉;再擴大,愛一個國家,愛國,我們常講愛國主義,他愛護這個國家。再擴大,就擴大到全世界,到最後就像《弟子規》講的,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凡是人,只要是人類,他都能發揮他的愛心、慈悲心。這個是針對人類,他還沒有到一些動物,針對人,凡是人,皆須愛,這個就是世間聖賢的大愛、博愛,他有這種胸懷,所以看到眾生苦,他會伸出援手去幫助。我們現在看到做慈善救濟的,他沒有國界。所以過去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,他們到全世界去做救濟的工作,發揮佛教這種慈悲的精神,去做救濟。他沒有分國界的,只要有需要,他們能夠達得到,他們都會伸出援手去幫助,他沒有國界。這個愛就是大愛、博愛,所以慈濟那個電視台叫大愛電視台,他的愛,愛全人類。這就是眾生緣慈悲,這屬於眾生緣慈悲。這個就是把前面的愛緣慈再擴大,擴大到眾生緣慈悲,不但愛自己的子女,愛父母、愛家庭、愛家族、愛鄰里鄉黨、愛國家、愛全球人類,這個是眾生緣慈悲,叫做大愛。
第三,是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的「法緣慈悲」。這個慈悲又更高了,他接受諸佛如來的教誨,知道一切眾生與我們是一體,這個同體他沒有證得,所以他還沒有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同體他沒有證得。為什麼沒有證得?因為他沒有明心見性,沒有見性之前他學習佛菩薩,向佛菩薩來學習,四聖法界的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。聲聞就是阿羅漢,阿羅漢是梵語,翻成中文是聲聞。緣覺就是辟支佛,辟支佛翻成中文就是緣覺。菩薩,這個是還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,在十法界當中的四聖法界菩薩法界,他修六度萬行,但是他還沒有明心見性,斷見思惑,破塵沙惑,還沒有破無明惑。四聖法界的佛,也是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,也就是他的見思惑、塵沙惑斷盡了,連塵沙惑的習氣也斷盡了,但是還沒破無明。他在四聖法界比菩薩高,高一層,所以他是十法界的佛。這個在天台宗叫相似即佛,六即佛裡面屬於相似即佛,相似就跟佛很像,但是還不是真的佛,因為他還沒有破無明,還沒有明心見性。所以沒有明心見性之前,也學明心見性的佛菩薩。他是以佛法為緣,能夠愛一切眾生,這個比眾生緣慈的慈悲還要大。這個眾生緣,只是講有情眾生,就是人類,擴及到動物這些有情眾生。法緣慈,不但包括這些有情眾生,還包括無情眾生,也就是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、自然現象,動物、植物、礦物他沒有不愛的,這個他都愛。像《太上感應篇》講「昆蟲草木,猶不可傷」,這個就是法緣慈悲的具體表現。換句話講,他不會去破壞大自然的環境,他愛護大自然,對大自然慈悲,對大自然所有的現象他沒有不愛的,因為他是證果了,他能夠發揮眾生緣的慈悲了。法緣慈比眾生緣慈悲還要擴大。
第四是明心見性的人,明心見性的人、大徹大悟的人,他的慈悲叫做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無緣的慈悲,無緣就是沒有任何條件,大慈大悲,他沒有條件的。慈悲這是隨緣,他會幫助眾生,但是隨緣他有智慧,有般若智慧。智慧的反面就是感情,我們一般常講,某某人感情用事,感情衝動,這個情是煩惱,情識是煩惱,是見思煩惱。我們凡夫這個情識,見思煩惱,從感情裡面生出來的慈悲常常會變化,有時候喜歡你,有時候討厭你,那是無常的。今天看你很順眼,喜歡你,對你慈悲,明天看不順眼,對你不慈悲了。這個就是屬於感情的慈悲,情識裡面的慈悲,情識是煩惱。所以在這個煩惱,它是常常會變化,無常的。所以有時候人家說我愛你,你不要當真,他說恨你,也不要當真,因為心會變來變去的。可是智慧,智慧就是理性的,我們現代話講理性的,理性的隨緣它是真的,它建立在道義的基礎上,它永恆不變,你隨順他,他喜歡你;你叛逆他,他還是對你慈悲。就像慈母對她兒女一樣,兒女孝順她,對她慈悲,歡喜;兒女對她不孝順、背叛她,做父母的人還是掛念兒女。兒女不理他,離開他了,但是他心心念念還是掛念兒女,他並沒有把兒女放下。所以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真的,永恆不變。
佛菩薩對眾生的愛也是真的,永恆不變。因為佛菩薩知道同體,好像同一個身體,同體哪有不慈悲的!所以佛菩薩覺悟了,他的慈悲是依智慧起作用,不是依感情,那就是妙用。如果不是依般若智慧起作用的慈悲,這個當中會有問題。佛門裡常常有一句話講,「慈悲多禍害,方便出下流」。在《群書治要》,過去蔡老師講的「慈母多敗子」,那個母親很慈悲,怎麼會出敗子(敗家子)?因為她那個慈悲是沒有智慧的,是感情用事的,是溺愛的,那錯了,那個不是真正對兒女的愛,她用錯了,她沒有教他正確的,都是寵他、慣他,就是寵愛、溺愛,把他寵壞了。實在講,她是想對兒女慈悲,但是如果這樣做是反效果,對兒女是不慈悲的。所以說慈母多敗子,這個慈母就是說她沒有理性,她沒有學習聖賢的經典,依照經典聖賢的教導,順乎自性來教。憑自己感情用事來教兒女,怎麼會教出好兒子?當然教出敗子,這是必然的。所以這是感情的慈悲。佛菩薩他不是,般若智慧,他的慈悲是從般若智慧出來的,這個不是感情,那就是妙用。所以隨緣妙用,我們要注意隨緣妙用,隨緣妙用它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。我們現在雖然還沒有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,我們也是要學習佛菩薩、聖賢的教誨,我們學著他這樣做,慢慢我們就深入了,就會達到明心見性,跟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不斷的靠近。從愛緣慈,不斷提升到眾生緣慈、法緣慈,到最後就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,明心見性了。
我們現在凡夫能做的,從愛緣慈把它發揮,發揚光大。愛緣慈從孝順父母開始,怎麼樣孝順?在儒家,孔子有著了一部《孝經》,這個《孝經》是我們世間孝,教我們做一個子女的人怎麼對父母盡孝。我們看了這個《孝經》,盡孝也不是感情的孝,它還是都有理智做基礎的。比如說父母有重大的過失,做子女的要勸諫,有義務要去勸導父母。勸導父母,當然這個態度要委婉、要柔和,等父母的心情比較平靜,勸父母不要犯這個過失,不要犯這個重大的過失。如果父母不接受,過一段時間再勸。有的父母比較沒有理性,甚至會打子女,你勸了他,違背他的心意,他生氣了,打這個子女。打這個子女,就是說他如果拿一個好像以前掃地細的那個竹子,那個打只是傷皮肉,給父母打一打沒有關係;如果拿個二、三寸的棍子,你就要趕快跑了,你不能讓他打,打了傷筋斷骨的,到最後父母他也會很難過!你傷了身體,對父母也是不孝。所以這個就是在理智,所以孝順也不能感情用事。感情用事,本來是你要孝順父母,結果是害父母,這個就錯了。佛門的《孝經》就是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大家多讀這個經,自然知道怎麼盡世間孝、出世間孝。
好,今天這堂課時間到了,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。下面這一段,我們下一堂課,下一次再來學習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