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承傳中華文化 蔡禮旭老師主講 (第十九集) 2011/12/27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:55-077-0019
尊敬的諸位長輩、諸位學長,大家上午好!我們跟大家交流了《弟子規.謹》的部分,它都是一個生活的規矩,無規矩不成方圓。因戒,戒就是規矩,因戒才能得定。沒有這些生活規範,身心就會比較混亂,心就散亂,定不下來了,所以因戒才有可能得定。我們攝不了心,功夫不得力,還是得從戒律、從扎根做起,三根其實就是持戒。像生活的每一個細節、動作,都是有規矩的。「冠必正,紐必結。襪與履,俱緊切」,沒有養成習慣,自己的觀照能力就弱。比方剛好你在睡覺,有人來找,一聽到門鈴聲手忙腳亂,連拖鞋都穿反了,然後很急著要去開門。而且你又是講課的老師,衣服還沒有扣好,頭髮還有點爆炸,鞋子也是穿反的。門一開,本來對你很仰慕的人一看,嚇壞了。有沒有可能?你慌張了。「冠必正,紐必結」,你要見人以前,儀容要先整理一下,你的心才是定的,不是慌亂的。
人與人的信任要建立不容易,要產生成見很容易。我們不是為了別人信任而去要一個好名聲,不是的。他能信任我們,我們道友才可以互相規勸。我們生活行持都讓人家不認同,我們想規勸人家,人家也聽不進去,「君子信而後諫」。奇怪了,怎麼勸我父母,他們都不接受,聽我勸他們都很不耐煩,我講的都對。信而後諫,父母看我們學了之後沒怎麼做,又一套道理接著一套道理,人家當然聽不下去。不可忽略這些生活的細節,它整肅自己的身心,同時也是一個威儀,讓人家信任、認同。菩薩四德,其中有一德叫「威儀住持有則德」,他的一言一行、一舉一動都跟經典相互呼應。襪與履,襪子要穿好,不然人家都說,「那些都是學傳統文化的」,一看你,襪子的顏色不一樣,或者襪子一高一低的,這些人家一看,都會不知不覺落印象,「怎麼做事情這麼不慎重、謹慎?觀照力也不強」。包含穿襪子,我們有沒有在道中,首先,這個心急不急,不能早上一起床到晚上要上床,整天都不知道在瞎忙些什麼,心都是很散亂的。你縱使每天排得滿滿的,其實都不在修道當中。應該是一切言動都要安詳,都要靜定,定才能生慧。「步從容,立端正」,都是在修定,心不散亂,一舉一動心都是收攝著的。
穿襪子的時候不急躁,穿襪子的時候很愛惜這個襪子,叫「禮敬諸佛」。奇怪了,人家穿襪子,一雙襪子可以穿五年,為什麼我穿五個月就完了,原因在哪裡?你穿襪子的時候粗魯。我記得長輩們穿襪子都是怎麼穿的?捲捲捲,捲到只剩前面那個部分,然後慢慢拉起來,就不會傷質料了。假如你沒有做這個動作,穿襪子一下就拉上來,那沒多久就破了。禮敬在哪裡落實?每一個動作。師長說禮敬諸佛,人要禮敬,桌椅板凳,一切用品都要禮敬。哪有對東西粗魯,對人很柔軟?不可能。所以何處是道場?練心的地方就是道場。心在何處?Anytime(任何時間)、Anywhere(任何地點)。諸位學長,你們回大陸去,最起碼這一句English(英語)要記住,這樣回去,人家說,「帶了一些洋墨水回來。」「襪與履,俱緊切」,都是穿得很端正、端莊。包含鞋子,你不能後腳跟都沒把它穿好,一直踩著。我印象當中,後腳跟都是踩著的,就是工地的工人才這麼穿。「置冠服,有定位。勿亂頓,致污穢」,平常所有的物品都有固定的地方,叫動物歸原。用了東西之後,還是把它放回原處去,有一個固定的地方。比方我們一天當中,找東西的時間有多少?再來,因為找東西,找的過程心是定的還是散亂的?愈找愈緊張,找一隻手錶找半天,找得脾氣都上來了。「眼鏡放哪裡了?」你常常發生這個情況,你怎麼修戒定?定是開智慧的樞紐,怎麼讓自己有定?生活都有規矩。之前跟大家分享一篇文章,李師公說「要學呆板」。這個呆板不是學成呆呆的,是做什麼事都有規矩。
比方我們晚上睡覺,窗簾拉起來。窗簾本身有一個帶子把它束起來,你現在拉起來了,這兩個束帶怎麼辦?捲好。放哪裡?放一個固定的地方。二天、三天,你就完全根本不用思考就去拿了。可是你假如沒有放固定的地方,你糊裡糊塗的就不知道放哪裡了。隔天一起來,五點十五分了,很緊張,待會兒要去讀經了。然後在那裡,「昨天放哪裡了?」找半天。有時候其實就在你面前,在那裡晃半天都晃不到,原來就在你眼前。就像以前當兵,人家哨子一吹,「集合!」嚇得半死,在那裡找半天,「帽子在哪?帽子在哪?」問別人,「帽子在哪?」「在你頭上」,慌了,慌到不知道帽子已經戴上去了,找半天。所以固定的位置,人心是定的。包含書,你固定了,你要看哪一本,你就知道放在哪個格子,不會找半天。或者一些重要的證件,有固定收在一個牛皮紙袋,放在哪個抽屜裡,這證件有時候很急於要用,那都是很關鍵的。包含你假如跟客戶談合約的那些東西,都攸關團隊的發展,都不可以亂放。一個人能做大事,「天下大事必作於細」,他這個人做事情一定很細膩才能做大事。常明師父給我八個字,教誨我,「願大」,願要大;「志堅」,志要堅,「縱使身止諸苦中,如是願心永不退」,百折不撓、愈戰愈勇;心要細,心細才能觀照到自己細微的習氣,才能調伏它;氣要和,與人相處以和為貴,時時要調伏得了自己的火氣,瞋恨心要調伏得了,不能情緒化。「青天白日的節義」,這麼高的氣節從哪裡來?「從暗室屋漏中培來」,從他平常慎獨的功夫成就的。不是我們念了一篇「正氣歌」,浩然正氣就養成了。慎獨不自欺。「旋乾轉坤之經綸」,他有旋乾轉坤的智慧,「自臨深履薄處得力」。從哪裡?從遇每一件事情都戰戰兢兢、周到考慮形成的能力。
有一次孔子說到,「用之則行,舍之則藏」。君王、上位者用我們,我們可以把聖賢教誨真正落實在整個國家。舍之則藏,上位者不用我們,我們還是樂在道中,安貧樂道。「惟我與爾有是夫」,孔子說,「顏回,我們兩個可以做到」。子路在旁邊聽了這個話,「怎麼不是我,是顏回?接著子路說,夫子,「子行三軍則誰與?」你假如帶領三軍,要帶哪個學生跟著你一起去?我感覺有時候,孔子跟學生在互動的時候,都像禪宗一樣直指他的心地問題,很有味道。孔子沒有說找誰去,孔子說,「暴虎馮河,死而無悔者,吾不與也」。空手打老虎的人,空手游過大川的人,那種匹夫之勇的人,我是不會跟他一起去的。他沒有說誰,但是你看當下子路的心境,一下就被夫子的話給調伏下去了,那個點下去,終生都不會忘。「必也臨事而懼,好謀而成者也」,遇到事情誠惶誠恐、戰戰兢兢,不敢絲毫懈怠、放鬆,不敢自視甚高,如履薄冰的去應對。好謀,用智慧考慮周到、考慮周詳,運籌於帷幄之中,決勝於千里之外。真正扭轉乾坤的智慧、經驗,都是從生活的一言一行周到當中培養出來的。「置冠服,有定位。勿亂頓,致污穢」,平常動物歸原。再來,每天回家的時候,帽子、衣服、襪子、鞋子都要放在一定的地方,避免整個室內環境的雜亂。「勿亂頓,致污穢」,不可以隨便亂放,會造成骯髒。而且不隨便亂放,到時候要用的時候才找得上。
我們之前說,一個人修身的功夫好不好,看三個地方。我上次講兩個,結果當天有學長就睡不著覺,因為不知道第三個。第一個,廚房;第二個,廁所;第三個,寢室。人的「一切皆恭敬」都落實在這些地方,假如沒有,就是做樣子給人看,言行的差距就會愈來愈大。一言一行都有規矩,不只生活有規矩,修學也要有規矩。每天的功課要定時去做,你有一天沒一天,這個心還是散亂,要「寬為限,緊用功。工夫到,滯塞通」。包含你整個組織的運作,它是有規矩的,「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」,「君子思不出其位」。包含整個開會,他都是要有規矩的,沒有規矩,什麼事都會亂的。修道的路上,「以戒為師」就是守規矩;「以苦為師」就是安貧樂道,不能成為欲望的奴隸。「士志於道」,一個讀書人說他志在大道,「而恥惡衣惡食者」,吃得不好、穿得不好,他覺得抬不起頭來。「未足與議也」,這樣的人,他求道是口上講的,他心還在面子,心還在名利當中,那是很難修道的。我們看下一句就告訴我們,「衣貴潔,不貴華。上循分,下稱家」。孔子說,自己穿不好的衣服,站在別人旁邊不覺得羞恥,子路做得到。因為子路不好虛華的面子,他人很質樸,甚至於他有好東西了,不自己用。孔子問學生,「盍各言爾志」,講講他們的志向。子路說,「願車馬衣輕裘,與朋友共」,這些物質的東西,統統布施給朋友,是他最高興的事。「敝之而無憾」,用壞了他也很歡喜。很慷慨,但是自己卻很節儉。
「衣貴潔,不貴華」,穿衣服的時候要注重整齊、清潔,而不是注重是否華麗、昂貴,甚至是否名牌的。「上循分,下稱家」,穿衣服的時候考慮自己的身分、場合要得當,也要考慮家裡的經濟情況。當然,我們在一個弘揚傳統文化的單位,以苦為師,這個很重要。你節儉才有道,奢侈了,整個風氣就變成在注重享樂了。所以「利和同均」,有這些物質福利了,大家一起共享,但是都要守住這個節儉的原則。當然這個度還是要掌握好。有些人一學「以苦為師」,所有漂亮的衣服、端莊的衣服全部送給人,然後自己穿寫著「我很節儉」的衣服。還有一些女眾,馬上把頭剪得跟男孩子一樣短,就是告訴別人「我是修道人」。一下子,同事覺得很彆扭,格格不入,那個就是修得有一點如入無人之境。「我要修道」,他感覺不到身邊人的感受了。其實,在這些地方執著,在其他地方也很容易執著,你就不容易替人設想。你假如考慮到身邊人的感受了,你不會動作這麼強烈。一個真正學傳統文化的人,不是一回單位去就大張旗鼓,「我是學《弟子規》的」。而是默默的落實,最後人家發現,原來你做事這麼謹慎,就是因為學了《弟子規》;對人這麼設身處地,就是因為學了《弟子規》。是讓人家後來自然而然發現的,而不是先大張旗鼓,在那裡為了證明自己是學聖教的人。你的旗幟愈大,人家對我們的要求愈高。
有沒有覺得,身邊的親戚朋友怎麼對我要求這麼多?怎麼都用高標準要求我?有沒有這個感覺?假如有,那是自己造成的,你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你是學傳統文化的,那你一講完,人家統統用高標準要求你,也是你自己感召來的。默默學、默默落實就對了,低調一點,成就一件事愈低調愈好。愈張揚,自己就招來別人的批評指責,甚至嫉妒障礙,那是自己搞來的。低調好,物質能夠不追求,首先放下心中的攀比心、虛榮心,就會做得很自在。「對飲食,勿揀擇。食適可,勿過則」,在吃的方面不要挑食、不偏食,要均衡合理。吃東西的時候不要吃得太多,吃七、八分飽就好了,適可而止,不要吃過量。這個也是提醒我們不可以放縱欲求,否則貪心就增長,食衣住行都不可以貪著。而且我們吃飯帶著什麼心吃飯?感恩心。感謝農夫,感謝所有付出的人。帶著慚愧的心吃飯,覺得自己這一天有沒有精進辦道?不然這麼多人照顧我們,覺得很慚愧。再來,吃飯帶著祝福的心,祝福什麼?祝福所有付出的人,希望他們得到大的福報。佛門有結齋偈,「所謂布施者,必獲其利益」,祝福這些布施的人,「若為樂故施」,以歡喜的心來布施,「後必得安樂」。「飯食已訖」,我們飯吃完了,「當願眾生,所作皆辦」,希望他們六時吉祥、事事順利,「具諸佛法」。這個都是祝福那些布施的人。吃一頓飯,心境都在提升,生慚愧、生感恩、生祝福的心。這個心不起,學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不生感恩,覺得應該的;不生慚愧,就覺得自己修得還不錯;不生祝福,就把所有的福報,別人的供養、布施變成應該的了。所以心態都要在每一個當下是覺照的、是正念的。
「年方少,勿飲酒。飲酒醉,最為醜」,我們年紀還小,絕對不可以喝酒。因為喝酒,酒醉了容易做錯事、說錯話,醜態百出,會惹是非、壞形象。這一段話,當然酒喝了之後,你定力不夠會亂性。酒本身,喝酒沒有罪,但喝了以後容易造罪業,會做殺盜淫妄的行為,所以酒叫「遮罪」,就是防止你造惡。這個也是提醒我們,一個人要很有自制力,做這件事情,鐵定會亂了自己的清淨心,絕對不能做。這是一個人判斷自己的程度到哪,不要打腫臉充胖子,要有自知之明。所以保護自己的清淨心,在修道的路上是當務之急。師長說不看電視、不看報紙、不聽廣播,這些訊息不接受。一般的人會覺得,那怎麼行,很多事我都不知道了,一定要看,關心國家大事。坦白講,你真的不看,該知道的還是知道,日本大地震大家知不知道?這些很大的事你還是會知道的。但是那些拉里拉雜的,殺盜淫妄一大堆的,你知不知道?不知道,這樣你的心才清淨。這些規矩不守,不會進步。一個人功夫要得力,「從明師受戒」,老師怎麼教,要跟著做。師長告訴我們不看電視、不看報紙,就不能看。你只要不守,功夫絕對不得力,為什麼?大善知識是看到我們的程度才開這個藥方,開了我們又不吃,怎麼治病?顏回問仁,孔子怎麼說?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」。會擾亂清淨心的都要先避免,先保護得了自己,真正有定慧了再說。
接著講到四威儀,行住坐臥「步從容,立端正。揖深圓,拜恭敬」,走路的時候要從容,不慌不忙。走路也是修行,也是要在定中,不要走得太快,也不要走得太慢。站立的時候要抬頭挺胸,不可以彎腰駝背。我每次講這句心就發虛了,心一發虛,言語就沒有攝受力。不彎腰駝背,才會達到端身正意的感覺,肢體也在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。大家知不知道人為什麼會駝背?他的氣不足。氣比較足,你有沒有覺得這幾天精神很好,走路都有風,精神比較好。假如這幾天睡眠不足,煩了很多事,不知不覺你的身體就有一點彎下來了。所以調氣還是很重要,睡眠要充足。再來,常常深呼吸,氣也會比較足。有人送我一本書,就是《如何深呼吸》,我還沒時間看,這段時間之後找個時間來翻一下。深呼吸也有學問的,因為你整個身體的含氧量愈高,你的精神愈好。人一深呼吸了也不容易緊張,可以調整一下情緒。「揖深圓,拜恭敬」,不管是鞠躬或者拱手行禮,態度都應該要恭敬。「勿踐閾,勿跛倚;勿箕踞,勿搖髀」。勿踐閾,進門的時候不要踩在門檻上,為什麼?踩著有時候站不穩會跌倒,而且踩著踩著也會把門檻給弄壞了,一切皆恭敬。而且人的腳一抬到門檻上,威儀就沒有了,看起來有點像強盜的架勢。勿跛倚,跛讀「簸」的時候,是指瘸腳了;讀「必」的時候,就是沒有站直,是歪斜的,讀「必」。古字讀法不同,意義不同。所以站著不要歪歪斜斜的靠著。
大家很冷靜去看,自己不經意的身體就是靠著牆,或者站有一點歪斜,腳都是「三七步」,都是平常的正氣就不夠,覺照力就不夠。而且這種動作往往是沒人的時候就出來了,那就是提醒我們,只要沒人,我們的威儀就變了樣,還是修的名聞利養,做給人家看。慎獨很重要。現在做的樣子,一回寢室,馬上就變成沒有脊椎骨的樣子了,一坐就是懶洋洋的。蔡老師不在這裡,這些老師們都不在這裡,姿態就不一樣。所以功夫得力處,都要在慎獨上面。其實說實在的,自己真正做了之後才知道,時時有威儀,對自己的身心是最健康的。你坐得很端正,你的氣、血液循環都是非常好的。現在人脊椎側彎這麼多,因為坐都沒坐相,又坐沙發,一坐下去整個人就陷進去了,脊椎骨都長期是彎的。所以現在這個時代人沒有判斷力,什麼是好、什麼是壞不知道。沙發舒不舒服?很貴,但你看我們老祖宗哪有留那種東西,都是留正襟危坐的,你看到那個椅子都生正氣,它在給你說法,你坐上去絕對不會懶洋洋的。古人這個考慮很細膩、很周到。勿箕踞,坐的時候不要兩隻腳開得像畚箕一樣。搖髀就是兩隻腳不要搖來搖去、晃來晃去的,這個都是不禮貌的行為,沒有威儀。不自重,人家也不可能尊重我們。其實人會抖腳就是心神不寧,才會有這個動作,一直在那考慮,擔憂的事很多,聽課的時候一直抖。我曾經有一次去參加課程,左右兩邊都是當地的大官,他們邊聽邊一直抖。真是考我的定力,左右兩邊都抖,看我能不能不受影響。「事事是好事」,都是考我們的功夫夠不夠。但是也了解到現在這個時代,哪一個行業最辛苦?當官的最辛苦。因為你二、三代沒有教好,人的心、行為沒有準繩依歸,當然出狀況就多了,那父母官就得處理。
接著我們看「緩揭簾,勿有聲」,要進房門的時候,以前的門都有簾子,所以掀開簾子或開關房門都要輕手輕腳,不出聲響。這些都能觀照到,你每一個舉手投足都非常柔軟。假如開、關都是很粗魯,「砰」,這些情況都會出現,就是自己很粗心大意。不只是門的簾子,包含我們的窗簾,揭的時候都是很輕柔的。有很多用品,我們用沒多久就把它給扯壞了,這個都是突顯自己的心很浮躁,對東西不愛惜。「寬轉彎,勿觸棱」,轉彎的時候要留出空間,不要撞到東西的棱角。這是一個生活現象,其實我們在安排很多事的時候,也都要有一個緩衝、一個空間,不要安排得好像都非常緊湊,甚至一出現不同情況,就措手不及了。因為都沒有緩衝,沒有一個空間可以調整突然的變化,然後一變,大家就傻了,就很著急了。所以安排事情還得要有一些空間。「執虛器,如執盈」。在拿東西的時候,要像拿裝滿的東西一樣小心謹慎,心不可以生輕忽,一輕忽可能就會出狀況。所以拿空的東西,像拿裝滿的東西一樣小心謹慎,以免打破了,或者以免跌倒了。「入虛室,如有人」,進入沒有人的房間也要像有人一樣,不可以隨便,這是處處不掉以輕心,慎獨。「事勿忙,忙多錯。勿畏難,勿輕略」,做事情不要急急忙忙、慌慌張張,因為忙中容易出錯。所以做事最好事先計畫,作好計畫之後,把這些該做的事,謄在我們自己的工作本當中。大家手上有沒有一本工作日誌本,每一天有一頁,早上從六點開始到晚上做哪些事情,都寫在上面。前一天、前二天翻開來,就很清楚明天要做哪些事情,心裡就有數,做起來就不慌張,也不會忘東忘西的。
管理當中有說「PDCA」,這是做事的方法。P是計畫,Plan,作好計劃,謄到具體每一天的工作上;D是Do,執行。做的過程還要時時檢查進度、檢查做的狀況,有沒有需要修正的地方,Check。比方我們今天列好每一天用功的行事曆,結果做著做著,愈修愈慌張,因為排得太滿,需不需要修正?你自己修了一個月,功夫都不得力,那當然要修正。這個就是Check,勘驗自己的狀況,不要埋著頭蠻幹,檢查需要調整哪些部分,然後調整了再出發,要修正再出發,叫Action。大家回去之後確實手上都要有兩本,一本專門做計畫、思考。你不要自己在那裡想,想了一、二個月,不如把它具體寫在一張紙上,然後寫完、計畫完,馬上付諸實行。有時候我們想做的事,想了半年還在想。所以行動力要敏銳,貫徹力要夠,即知即行,覺得這事是應該做的,馬上就去做。「勿畏難,勿輕略」,做事不要害怕困難,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。你不要怕錯,懂得多請教、多匯報,不會錯到哪裡去。誠心去做,又能好學請教,不會偏到哪。當然,一個團體、一個領導者,要允許下屬犯錯。他認真去做了,他經驗還是有限,錯的時候你不要一味指責。甚至他錯了還說「你別做了,我來」,他一、二次就被嚇壞了,以後都不敢做了。他不做,怎麼成長?最後領導人會變成什麼都自己來,忙得死去活來,然後說「沒有一個人能用,都得我自己來」,聽起來很偉大,事實上不會做領導。做領導是規畫、帶對方向、做決策的,重大決策。領導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培養下屬,一個領導者忙得死去活來,那根本不知道怎麼當領導。
我曾經跟師長散步的時候,旁邊有一個很重要的領導者,師長講了個故事給他聽,當然也給我聽。當事人有沒有聽懂,得要用心去體會了。師長說,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,三軍統帥是艾森豪將軍。艾森豪將軍常常遊山玩水,打高爾夫球,他是三軍統帥,生活這麼愜意。他只管四個人,陸軍總司令、空軍總司令、海軍總司令、參謀總長,他只見這四個人」。當時陸軍總司令大家比較熟悉,叫麥克阿瑟將軍。他為什麼生活要這麼放鬆?他一放鬆才冷靜。他每天緊繃怎麼放鬆?他的決策一決策錯了,幾十萬人可能就沒命了。所以他要完全的放鬆,不能陷到事相裡面,有情緒了,看事就看不準。所以領導者不能太忙,得要常常靜下來考慮方向、考慮決策,考慮怎麼栽培身邊的這些重要幹部。勿輕略,做事不可以輕率、隨便應付,敷衍了事,對每件事都要恭敬對待。輕略容易起來,為什麼?人只要傲慢起了,很難不輕略。一傲慢了,瞧不起人,人家講話不願意聽。人家講一些經驗,自己覺得,「以前幾百、幾千人的活動我都辦過了,這三十個人的算什麼?」輕略了。大家要注意,萬法緣生,每一個因緣客觀來講是很不同的。請問大家,辦三天的課程跟辦三個月的課程一不一樣?當然不一樣。三天的,只要把這三天的事情能夠撐過去,可以了。三個月你撐撐看,你沒有一些章法,鐵定亂了。說坦白話,三天沒有章法,三天過了,事情是辦完了,每個人裡面都有怨,「怎麼這麼做事情,這樣怎麼行?這樣都不尊重人」。因為你沒有規畫好,種種這些臨時情況出來,應對又不得當,鐵定有得罪人、忽略人,這些情況都會出現。
所以要做到「勿輕略」,真的,時時「歸零」的人才做得到。一覺得自己有什麼,有哪些經驗了,決定歸不了零。所以人要做到客觀,談何容易?不放下內心的傲慢,不放下內心的成就感,或者是經驗,做不到。只要傲慢不放下,很難感召有智慧、有經驗的人一起共事。「你覺得你厲害就你做」,人家走了。有智慧、有經驗的人是靠德行、靠使命感感召的。你不尊重他,他又不謀個什麼,他就不會留下來了。所以這個尊賢,在天下九經當中排在第二位。我們現在很冷靜,弘揚傳統文化的隊伍,它的管理能力可能還遠不及企業界的管理能力、公務單位的管理能力。我們決定不可以有一個錯覺,學傳統文化的人什麼都會、什麼都懂,那傳統文化就學錯了。傳統文化六十四卦,六爻皆吉叫謙卦,不懂的要主動請教才對。你說廚房,廚房很多是專業的,你要跟他請教;管理工作,也要跟專精的人多討教,「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」。我們學習傳統文化、弘揚傳統文化,第一,我們也剛學沒多久。可是有經驗的人,你不禮敬他,他不攀緣,他這些經驗就不會拿出來了,因為他覺得緣不成熟,他何必去得罪人?所以「百事之成,必在敬之」,所有事情成敗在哪裡?恭敬心。「其敗也」,這個事為什麼會失敗、會敗喪、會由盛轉衰?「必在慢之」。傲慢一起,敗相已露,不能絲毫僥倖。比方辦講座,我們這個地方辦了二十幾期講座,大部分都是先盛後衰,前面幾期最好。奇怪了,明明是後面愈做愈有經驗,為什麼是衰?明明前面最沒經驗,為什麼反而最感動人?態度。前面做雖然沒有經驗,非常誠懇。後面覺得都辦了好多,心沒有那麼恭敬了,這種磁場給人的感覺不一樣。看起來好像制度是愈來愈完善,但是人心愈來愈下墮了。所以制度不是最主要的,人的素質、人的心態才是關鍵。
「鬥鬧場,絕勿近」,那些容易發生吵架、打架的場所,絕對不要靠近。我們去了會心神不寧的,會擾亂清淨心的地方,都不要去。「邪僻事,絕勿問」,那些不好的事情,不要去聽、不要去看,更不要好奇的去問。「邪僻事」,這些是非人我的東西就不要去調查了,「來說是非者,便是是非人」,「知事少時煩惱少,識人多處是非多」。其實說實實在在話,現在我們在團體當中,大家都還在學習,盡量隱惡揚善,多肯定優點,大家向這些優點學習。大家都還在學習的過程,不要盡挑毛病,挑著挑著,大家都變成喜歡挑毛病就麻煩了,這個風氣是不知不覺的。所以交談都是怎麼互相護念,絕對不是批評他的短處。下一句講「將入門,問孰存」,要進房門的時候先問,有人在嗎?這個都是生活當中對人的恭敬。我們有時候出現一些場景,彼此都很尷尬,那都是我們自己的心不夠柔軟。開門開得很急促,結果人家剛好在那裡換衣服,你就很尷尬了,你都沒有先敲敲門。或者人家剛好在那裡剪指甲,你一下人就衝進去了,人家剪到皮就麻煩了,這個都是失禮。「將上堂,聲必揚」,要進入客廳的時候,先提高聲音,讓人家知道有人來了。這個都是設身處地,不要讓人家突然嚇了一跳。「人問誰,對以名」,我剛剛是突然想到,有些人喜歡走路很輕,然後嚇人。我後來發現,這樣的人特別怕人家嚇他,這個叫因果報應,絲毫不爽。有人問「是誰?」應該回答自己的名字,我是某某某。你不能說「我,我就是我,你聽不出來嗎?」讓人家對方在電話那頭很緊張,他也怕失禮,猜錯了。這個都是對人不恭敬,再熟的人不能失禮。「吾與我,不分明」,只說「我」,讓人分不清你是誰。
「用人物,須明求」,借用別人的東西一定要請求允許才能拿來用,這都是恭敬。你跟那個人很熟了,還是要有這種分寸。比方他是管這個東西的,你的職位再高,都應該尊重他的職權,不能你職位高了就隨便,或者壓人,這不對的。「倘不問,即為偷」,如果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,或者是主管人的同意,就變成偷竊的行為了。其實大家假如敏感一點,你對磁場很敏感,旁邊的同事不在,你沒筆寫,先拿來寫一下,你那個動作一起,你可以感覺到磁場不是很好(你假如敏感的話)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驗,現在說錯一句話,臉上覺得怪怪的,磁場不大對勁,臉部的肌肉有一點抽筋,趕快調整一下心態就好多了。你假如有這個感覺,恭喜你,你愈來愈敏感。話講對了,愈講正氣愈足;一句話講錯,好像有點像氣球消氣了。「借人物,及時還」,借用別人的東西,一定要愛惜使用,並且準時歸還。在己,建立信用;在他人,才是真正感激別人的幫忙。人家借我們東西還得他來給我們要,真是太誇張、太失禮了,根本就一點感恩心都沒有。「後有急,借不難」,以後若有急用,再借就不難了。剛剛講「用人物,須明求。倘不問,即為偷」,比方我們單位裡,都是十方來的支持,十方來的就是要給十方用的。話是沒錯,但這些物品必須要有專人管理,你可不能拿著公家的東西去賣你的人情,這個是很容易出現的。一定要主事者同意才行,當然主事者同不同意,他一定有個團體的規矩。再來,管理物品的人也很考驗,這麼多資源在你的手上,你能不能公正嚴明去用這些東西?要不然誰跟你交情比較好,你東西就送給他、拿給他,這個就造罪業了。所以大家看,管錢、管物品的人,都要很廉潔的人才能管,不然他一管,鐵定害了他。
接著我們看「信」,信是人言為信。有一個老先生,我們到他們家拜訪,在湯池的農村裡面。他家裡有一些古書、藏書都是線裝書,同仁看了說,「這些都是很好的書,可不可以借我們回家看?」老人家說,「沒問題,但這個是我們家傳家的寶,你要注意,不要把它弄髒了」,就交代了一些事。講了幾句交代,同仁怕他不安心,「老人家,這樣好了,我們寫個借條」,本來是要安他的心,寫個借條,我們借了哪些書,寫好。結果那個老人家說,「寫借條,你講的是人話嗎?」這個話很有味道,「你講的是人話嗎?」人跟人相處還要借條,人言為信,你講出話都不守信,連做人的人格都沒有了,還要借條,那已經是很丟臉的人格了。大家看三、五十年前,借東西要不要寫借條?沒有。借的人誠惶誠恐,每天在那裡睡不著覺,趕緊早一天還人家。看起來現在有很多法律,好像人進步了,告訴大家,要法律提出來解決的問題,都是人已經退步得很厲害了。你看立法,好多法律都出來了,解不解決問題?請問大家,現在立法,父母不可以打小孩,打了還可以告父母,你看這個法律是新出來的,好不好?天倫的東西,還得用法律解決就麻煩了。贍養老人,還得規定不贍養老人關起來,那都是道德不知道已經墮落到什麼程度,才會出現這種法律了。
倫理道德讓人恥於作惡,這個才是根本解決。「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」,他只是免於罪罰,沒有羞恥心,「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」。言語確實是很容易造罪業,所以在《無量壽經》當中,身口意三業,口業排第一個提醒,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。一般會造的口業大分四個部分,妄語、兩舌、綺語、惡口。第一個妄語,代表人傲慢、狂妄,他才會講出妄語來,謙退的人不會妄語。好大喜功、好面子的人都很容易妄語,言行的問題都在心地上。兩舌叫挑撥是非,愛憎特別強烈的人,不經意的就在兩舌,他看誰不順眼,到處講他的不是,兩舌就出現了。嫉妒心很強,很容易兩舌。綺語,花言巧語騙人。會綺語的人就是帶有目的,貪欲重,容易綺語。再來,輕浮容易綺語,不莊重,講一些會引起邪念的話,這都是綺語。惡口,脾氣太大容易惡口,說話罵人,容易動情緒,就很難不造作惡口。我們看「凡出言,信為先」,凡是開口說話,說到一定要做到,哪怕自己頭破血流,也要守信義。沒有能力做到的事,不要隨便答應別人,「事非宜,勿輕諾。苟輕諾,進退錯」。接著「詐與妄,奚可焉?」那些騙人欺詐的話,怎麼可以說?一個人修行要從不妄語開始做起,不講不實的話、狂妄的話、膨脹的話,都不能講。是什麼,就事論事去講,絕對不摻水分進去。「話說多,不如少」,話多不如話少,話少不如話好,所以沒有價值的話,一句話都不多講。「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句佛」,多說一句廢一句,時間跟精力就耗掉了;多念一句是一句,你多念一句,能消八萬億劫生死重罪。我們現在常常會煩惱很多,業障太重,跟人相處不和諧,做什麼事都不順利,這個都是業障。得要下功夫多懺悔、多禮拜、多聽經、多明理、多用功,才能調伏業力。
這裡有一段話講到,「世上光陰短」,幾十年很快就過去了。「地獄噩夢長」,這幾十年不好好用功,一墮下去就麻煩了,萬劫不復。「隨緣消舊業,莫再造新殃」。「愛河千尺浪,苦海萬丈波」,不要再搞情執了。「欲免輪迴苦,及早念彌陀。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聲佛。打得念頭死,許汝法身活」,其實我們只要不念佛就是打妄想,那個妄想叫輪迴心,又造一個新的輪迴業了。所以老實念佛重要,把妄念慢慢調伏下來。「只貴願力強」,有這種願力,出輪迴的願,「哪怕妄想多,句句念能真」,句句念清楚、念分明,都攝六根。「句句念能真,決定出娑婆」,這一生決定出生死之海。接著經文講,「惟其是,勿佞巧」,說話的內容按照事實去說,不要添油加醋,不要說好聽、騙人的話,對就是對,不對就是不對,就事論事去講。接著「奸巧語,穢污詞。市井氣,切戒之」,那些耍詐、好聽而騙人的話,或者是骯髒、粗俗的話,這些俗氣的話、不文雅的話,切記別去說。我們講粗話其實都是自取其辱,你罵了人,最後人家一找機會,不會罵回來了嗎?所以因果報應,絲毫不爽。「見未真,勿輕言。知未的,勿輕傳」,任何事情在還沒有看到真相以前,不要隨便批評,發表意見。任何事情還沒有清楚以前,這個是「知未的」,不要任意傳播,避免成了謠言。甚至於傳到最後不是事實,當事人覺得被侮辱了,可能終身都記怨在心,化不開來。在團體當中切記,沒有確定的事情不要亂傳。甚至於確定以後,這件事確實有損他的名節,都要隱惡揚善,這樣才厚道。
在《論語》當中有一段話,「不逆詐,不億不信,抑亦先覺者,是賢乎」。其實我們很多時候處事,沒有經典為標準,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很對、很有能力,但是那個態度是完全違背經典,所以「但力行,不學文。任己見,昧理真」。當我們聽到一個人說,「某某人會怎麼樣,他會失信」,結果後來他真的失信了,我們說「你怎麼這麼厲害,猜得這麼準!」這樣的人你會不會佩服?事情還沒發生他都能猜得很準,你佩不佩服?(聽眾答:佩服。)你愈佩服,他就愈想猜,有沒有可能會猜錯?他都這麼猜了,最後整個團體的氛圍都受影響,「他可能會怎麼樣……」去猜人、去懷疑人的念頭風氣形成,就麻煩了。貪瞋痴慢疑,疑也是五毒。其實我們常常預測別人,是不是也帶點傲慢在其中?不逆詐就是不預料別人會騙你、會欺詐你。不億不信,億就是揣測,不揣測人家會不守信。反過來說,就是假如他能揣測、預料,事先發覺人家會不守信、會欺詐他,但能猜得這麼準的,這樣是賢德的表現嗎?有時候有沒有可能會冤枉了別人?可能有人要說了,「真的被他騙了怎麼辦?」吃虧是福,他騙你了,你有沒有少塊肉?你的福報有沒有被他拿走?你們怎麼沒反應?該是你的福報,誰騙也騙不走。你是要變得鬼靈精怪好,還是厚道好?人要愈學愈單純,反璞歸真,這樣好。我們剛好有些機會在師長旁邊,看到騙師長騙得很厲害的人,我們坐在旁邊看到他,火都快上來了。看到人家師長對他好得不得了,「來來來,坐坐,泡茶泡茶」,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。老人家不知道嗎?老人家不放在心上,還是真誠對待他,為什麼?他是佛。我們都把他的過失放在心上,看到他就氣得牙癢癢。老人家用心如鏡,真誠對待,一次、兩次、三次,那個人的良心就喚醒了。
我們沒有這些經典的指導,有時候覺得自己挺厲害的部分,反而是違背經典的部分。可以預先知道事情,不是用這種推測、揣測,「好像」、「可能」、「我聽說」,這個都不客觀。一聽說了就開始判斷,這很容易誤解人。一誤解了,幾十年都解不開,因為他覺得你不尊重他的人格。大家有沒有被誤會過的時候?好不好受?「我是這麼講義氣的人,你把我看這麼扁!」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其實我們慢慢再來體會「但力行,不學文」,我們現在都很拼命在做,但是不深入經典,「任己見,昧理真」。我們是用經典的正知正見在帶領團隊,還是用自己的習慣在帶領團隊?要高度慎之又慎。「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,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」,沒有這樣的謹慎態度,不隨順自己的習慣、習性做事幾乎不可能,為什麼?幾十年來最習慣的就是自己的想法、看法、說法、做法。「離經一字,便是魔說」,要有這個謹慎度才好。下了這個功夫,最後才能「言滿天下無口過,行滿天下無怨惡」,得先老實才能契入這種「隨心所欲不踰矩」的境界。還沒契入就想說什麼說什麼、想做什麼做什麼,就變狂妄了,那是拿著祖先的福報在造業。我們得高度警覺,「謹慎為保家之本」。
今天這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,謝謝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