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承傳中華文化 蔡禮旭老師主講 (第十七集) 2011/12/23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:55-077-0017
尊敬的諸位長輩、諸位學長,大家上午好!我們昨天舉行冬至祭祖,也祝福了青少年班這一群可愛的孩子。看到他們,我們很欣慰,我在他們這個年齡的時候是懵懵懂懂,十三、四歲,整個方向目標都是隨波逐流,欲望享樂的思惟方式。我們看到這些孩子二十多天之後,他整個人生的思想觀念、價值觀有了很好的一個修正。
人生最重要的是盡一分道義,自己已經走過的錯路、彎路不能讓自己的後代、後面的人再走我們的錯路。假如我們視而不見,良心慢慢就泯滅掉、麻木掉了,怎麼可以讓他們再重走那種迷茫、痛苦的人生?所以其實看到孩子、看到青少年們受益,我們很欣慰,這也是我們努力的動力。在弘揚文化的路上,只要有一個人受益了,我們都覺得流血、流汗都值得。老子講,「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」,只要我們的存心是善的,冥冥中古聖先賢、祖宗都會保佑。當時我們辦青少年班,沒想到結業那天剛好是冬至,根本沒想到。怎麼這麼巧?你在挑日子的時候根本就沒想到最後一天是冬至,就這麼巧,你說冥冥中沒有安排嗎?俗話講,冥冥中自有安排,這是有深意的。我們隨順習氣、自私自利,這叫隨業力安排;我們念念為下一代著想,這是隨願力安排,自然能感通祖先、聖賢他們的保佑。昨天祭祖完,又有這些下一代青少年的拜父母儀式,整個祭祖非常圓滿。青少年這麼受益,中心許理事覺得我們這二、三代人忽略了對孩子孝道、做人的教育,所以他很著急、心疼,希望我們帶頭做一個青少年的學習營。這一念心,「君之一念,已在萬民」,所以改變命運沒有別的,心胸寬大,念念為眾生著想,決定改變命運。
六組小朋友有六個引導員,二十八天跟這些孩子日夜不分,睡也睡在一起,照顧他們。有幾個同學生病了,半夜醒過來,引導員都沒有睡,在旁邊照顧他。本來這些孩子來,狀況是很多的,為什麼能化解?暗的,有祖宗保佑;明的,有這些引導員無私的愛心,感化了這些孩子。昨天他們要離開的時候都流眼淚、捨不得。剛來的時候大部分是被逼來的,還有第一天就在商量要打哪個引導員了。那是正常的,在他們那種年齡,不高興就是這麼解決,想當年我們好像也是這樣,所以人不學不知道、不知義。孩子們受益了,受益最大的人還是引導員自己。我們師長常說,「愛人就是愛自己,愛人就是自愛」,這太有智慧了。可是這種話你沒做,你體會不到,它只是個知識而已,師長講上一句我們馬上接下一句,知識。可是你真做了就體會到,就像許俊,他是韓國的神醫,在「醫道」當中他有一段話很精彩,「世間人看,是我們救了這個瀕臨死亡的病患,其實是這個病患把我們內心的慈悲心真正喚醒了」。所以是病人在成就醫生,讓他的靈魂昇華。愛人就是愛自己,把自己的自私自利真的放得乾乾淨淨。醫生如此,哪一個行業不如此?我們弘揚文化,也是大眾成就我們,給我們信心、給我們機會、給我們支持。讓我們在這樣的因緣當中,真正把自私自利、貪瞋痴慢放下,念念為對方著想,念念為正法久住、為苦難眾生。所以假如有我們在幫人的念頭,可能已經著相了。時時了解到,只有一個人是學生,就是我們自己,其他的人都是來成就我們的。哪個孩子的行為讓你生煩惱了,哪個同仁的行為讓你生煩惱了,哪個身邊的人讓你生煩惱了,他是你的貴人,他是來提醒我們內在深處還有哪些習氣,藉由這個緣,太深的東西終於冒出來了,不然我們沒有斬草除根的機會。任何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貴人。
我們見人不是,就是我們內心還有這個習氣。見人不是,什麼習氣?傲慢鐵定有。見人不是,一切皆恭敬沒有了,禮敬諸佛沒有了;見人不是,他的優點都看不到,稱讚如來沒有了,我們的心念就跟性德不能相應。所以感謝他這麼早就提醒我們,讓我們知道怎麼下手提升自己。不然到年紀大了、生病了、沒有勁了,才知道習氣一大堆,晚了。所以經典當中說,「何不於強健時,努力修善,欲何待乎?」不能等,趁健康的時候好好用功。從功夫來看,靜時十分,動中才一分。你在平常沒有人事挑戰的時候,甚至於在山林裡面鳥語花香,沒人打擾,這個時候有十分功夫。真的遇到事情,棘手的問題來了,最看不順眼的人出現了,這十分功夫還剩幾分?靜中十分,動中一分;動中十分,病中一分。或者有另外一個說法,動中十分,夢中才一分。你看,功夫只剩百分之一了。現在的功夫怎麼樣?靜下來的時候煩惱還一大堆,這樣下去還得了,這一生的道業不是當面錯過了嗎?陳真老師,那時候二OO九年初開刀,大腸癌末期了。老師有沒有跟你們講過這一段?我一進醫院看著老師,我說,「老師,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」。後來我還有問老師一件事,我說,「老師,在病痛當中,以至於開完刀身體非常弱的時候,佛號提不提得起來?」這重不重要?重要,萬般將不去,什麼都帶不走。這個世間緣聚緣散,所有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沒有一個東西帶得走,只有我們的慧命帶得走。尤其臨終那一念,是最重要最重要的關鍵,臨終那一念決定了我們下一輩子去哪裡。
有人說,「臨終那一念還沒到」,可問題是臨終那一念有多少功夫,什麼時候決定?Right now(現在)。有一句俗話叫平時如戰時,你要打一場勝仗,什麼時候決定的?平常練功夫,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,你功夫才練得成。一個人道業不能精進,就是因為他覺得還有明天、還有明年。所以菩薩修行唯一善根就是精進,不精進就提不上去了。學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剛剛跟大家講到的,靜中十分,動中一分;動中十分,夢中、病中一分;夢中、病中十分,臨終才一分。所以我們在修學的時候感覺挺良好的,你臨終只有感覺良好的千分之一,有沒有把握整個意念、意識非常清楚?其實人善學就會觀察,現在的人,一百個人往生,有幾個人臨終是清醒的?所以人生最大的福氣是臨終清醒。怎麼清醒?你要有大福報,你要積德行善,你要有定功、定力。有些人縱使有病痛,他的腦子是非常清醒的,他的功夫夠,所以練功夫不能再拖了。我們現在倒數計時,往後的每一天怎麼過?勿使一秒鐘空過,勿使一句話空說。我們很清楚,其實一個人的命運,甚至一個家庭,以至於整個地球的命運,它是動態的,決定命運的根源在人心。人心能轉變,災難就會大大的減低了。其實災難也是在提醒我們,我們的道心是真的還是假的,我們的慈悲心是真的還是假的?「一人得道,九祖生天」,我們能不能下決心真正護佑父母?你的道力夠不夠護佑你整個家族,甚至護佑一方的因緣?就看自己下的決心了。這是擺在面前,人類要共同面臨的一個境界。
轉變人心沒有別的,就是靠教育。教育是文化的活水、文化的泉源,而我們的聖賢教育又以孝悌為根本。真正要教孝悌,最重要的,自己要是真正孝悌之人。對父母、對兄弟姐妹,我們心裡面還有隔閡,那孝悌就不圓滿了。我們也很難去感動我們身邊的人,去體悟到孝悌的道理了。我們上一節課跟大家一起交流的「入則孝」,還有現在「出則悌」。諸位學長,你們的靈魂回來了嗎?心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,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。境緣無好醜,就看我們的心態,只要心態對了,沒有一件事是壞事情。我不需要拿個道家的道器來收魂,統統回來、統統回來,不要擔憂了。大家注意,你擔憂產生的時候,要不你是執著你自己,要不你是執著情感。你有智慧,你就能讓你身邊的人用非常積極的態度來面對這件事情。你自己都先亂了方寸,你又怎麼去讓身邊的人理智、安定?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真相,叫人根本就沒有生死。這個身體是工具,像衣服一樣,壞了當然要換一件。沒有生死,靈魂是沒有生死的,本不生滅,你要把這些道理跟身邊的人講清楚。再來,諸位學長,你怕不怕死,你歡不歡喜死?台灣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大地震,台灣九二一大地震,我們家住在十二樓,晃得很厲害,半夜晃醒了。晃得這麼厲害,十二樓跑也來不及跑了,坐在床上開始念佛。我們家剛好是我父親、我母親還有我,我們各住在不同的房間。
我爸爸住我隔壁,他看晃那麼厲害,整個浴室裡面那些沐浴露什麼的全都掉下來了。我爸爸一走出房間,首先走到我的房間看我,看我在那裡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」看我在那兒低著頭一直在念佛。我爸爸看了一下,又跑去我媽媽的房間,結果一進去我媽媽房間,也看我媽媽在那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」他要找人講話,我們兩個都沒反應,都坐在那裡。他剛好站在我們兩個人房間的中間,說「你們都不會怕嗎?」知止而後有定,人為什麼心不安?你不知道你這一生要去哪裡,你不知道你現在的目標是什麼,你現在不知道你最重要要下的功夫在哪裡,你找不到讓自己心安住的方向目標。今天想想這個,明天想想那個,心慌意亂。知止這個止是止在至善,止在你的方向跟目標上。所以我們自己要對生死的道理清楚,包含讓親人看輪迴轉世的因果證明,這些你都要有積累,你才能供養你的家人。其實我們都忽略了一個重點,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叫「無常」,隨時在變,我們的身體在變,我們一切境緣在變,怎麼可能是恆常不變?我們人生的無常什麼時候會來,會不會是下一秒鐘?(聽眾答:會。)準備好了沒有?你突然走在馬路當中,有一台車急速開向你來,你是「啊!」還是「媽!」那台車就是觀世音菩薩,它來提醒你,你的功夫到哪裡。只有一個人是學生,趕緊轉,就能禮敬諸佛。你現在身邊還有哪些人,你對他有情緒,還看他不順眼,他就是你的菩薩,他深刻提醒你內心嚴重的習氣在哪裡。連身邊的人都不能包容,我們還說為往聖繼絕學,不是自欺欺人了嗎?自欺怎麼修行?修行第一關就是打破自欺,不然連門都不可能跨得進去。
我們現在知道轉變人心靠教育,教育最核心的就是孝悌。孝道靠祠堂傳承,靠祭祀祖先、祭祀父母傳承下去。「事死者,如事生」,慎終追遠。諸位學長,明年清明節大家知道要幹什麼了沒有?當然量力而為,你也不要排場弄得太大,累得要死。我們走在弘揚文化的道路上,有一個心境非常重要,帶動風氣不為師,帶動風氣不為先。你把正確的風氣帶起來了就好,你不要,「我就是領頭人,我就是要做得很大,排場要很大」,很容易落名聞利養。而且帶動風氣以後不是沒有了,帶動風氣以後,別人已經做的事,我們就別做了。要做別人不做的、更重要的事,不然走在弘揚文化的路上會留戀,流連忘返,走到第二步的時候掌聲很多,就停在第二步了。什麼時候該潛修?潛心修學、厚積薄發、能屈能伸,我們清不清楚?什麼時候要靜下來,見和同解,形成一個弘法的堅實團隊?人不用多,這個事業依眾靠眾,互相護念才走得長久,這些都很重要。我們現在各地有沒有把培訓自己內部人才擺在第一位?不然做到最後,自己的人都不能成就,要不經不起誘惑,要不道業不精進。我們是領頭的人,結果我們自己道業都一直往後退,那後面的人接下來怎麼做?所以領頭是個因緣,可不能自己覺得得意、自滿了,甚至於人家勸言都聽不進去了,「我的看法對」,不能接受其他人的看法。甚至於同一個地區其他地方有人做了,反而產生嫉妒,要獨大,這些都是習氣現前。要排除異己,那就麻煩了。世間的名利,世間人都會承認,「我就是喜歡錢」,他願意承認。可是在弘揚文化隊伍當中的名利,沒人願意承認,可是不輸給世間的名利。因為世間那種成就感可能還比不上弘揚文化的成就感。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?可是成就感在增長的時候,我貪、我慢跟著就上來了,這個是不知不覺。
上次有跟大家分享,我在飛機場遇到一個女士,一直盯著我看,我的內心小鹿亂撞,當然她是一位婦女。突然,她鼓起勇氣走到我的面前來,我撞得更厲害。她說,「你就是那個長庚的醫生!」我的心從這麼高一下跌下來了。那不是菩薩來考試了嗎?包含人家的讚歎、恭維多了,哪天不講一句「感謝蔡老師」,聽人家講話都在等那一句,怎麼這一句還沒出來?等了老半天,其他人都感謝,就我沒有感謝,給我記住。那就愈沉淪愈厲害了。諸位學長,我很羨慕你們,人怕出名豬怕肥,幹嘛去出名?印光大師七十歲以前沒有人認識他,你看積累得這麼厚,出來十年的教化,三百年來第一高僧。我們到底在急什麼?我們的基礎已經很弱了,還急,還得了嗎?君子務本,回到孝悌的本,回到心地上,把記怨忘恩變成記恩忘怨,時時在心上轉變一下,「恩欲報,怨欲忘」。心上放的全部都是父母的恩德、兄弟的情義,父母、兄弟有哪些做得讓我們不歡喜的,決定不放在心上,真誠才提得起來。「誠者,物之終始」,道業也好、事業也好,成敗關鍵根本就是真誠心。只要不真誠了,現在再輝煌,遲早會垮下來的,沒有僥倖。不真誠,所有的成就全部是祖宗福報加起來的,一定在失人心了。慢慢的人和沒有了,沒有真誠哪有人和?沒有真誠,人跟人的心不可能交感在一起。
諸位學長,我們這二、三年交了幾個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,而且一談話統統是經典的教誨?我們假如連交知心朋友都交不到了,我們的真誠功夫到底到哪裡?我們連「對不起」都講得這麼勉強,我們的真誠在哪裡?我們能看到別人的優點,那種稱讚都有一點哽住了,好像不大會講。我們發自內心、沒有絲毫嫉妒,完全是讚歎別人、欣賞別人的心,提不提得起來?這個都在處世當中,我們要很冷靜去觀照。《弟子規》每一句經句,最重要的還是回到我們的心地功夫上。心行一如,所有的行為跟這顆心是一不是二。我們看下一句經文講的,「長呼人,即代叫。人不在,己即到」,這是對長輩恭敬、細膩的心。長輩來到我們面前,來到我們家了,貴客,不容易。趕快替長輩服務,不敢絲毫怠慢。「找我爸爸,您等一下」,趕緊倒一杯茶給長輩,「您稍等一下,我馬上就回來」,去找。沒找到人,「人不在,己即到」,「您是有什麼重要的事嗎?我幫您轉達」,趕緊記下來,以最快的速度回應長輩。為什麼?時時為對方想,你這個訊息愈晚回去,長輩就掛心比較多的時間。其實我們時時為父母想、為自己的領導想,交代給我們的事情,我們一定趕快去做,一定該匯報的時候主動匯報,讓父母、領導不用為我們的事情操心。在相上講,奇怪了,父母交代我們的事、領導交代我們的事,怎麼每每都是他們來追問我們?「對不起,我忘了」,我們恭敬的心沒有真正發起來。我們看「二十四孝」的孝子,父母交代他的事情,都是恭恭敬敬趕緊去做,不敢絲毫怠慢。
只要我們還會怠慢父母,我們對師長是不可能有真誠恭敬的。你說,「沒有,我還是很恭敬的」,不要再狡辯了,真理是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沒有孝道就沒有師道。所以師長現在常常很感嘆,找一個好老師很難,找一個好學生更難。諸位學長,我們聽到這一段服不服氣?有沒有心裡說,「有這麼誇張嗎?我就是好學生,師長怎麼說我就怎麼做」,那個叫激情。實質是什麼?我對師長至誠恭敬,我現在落實他的教誨。落實了幾句,寫下來。我們不要說多,一句就好了,哪一句真正落實了?不然也是不聽話。這個叫實質,修道重實質不重形式。你不重實質,所有的用功都是做給別人看的,不是真實狀態。師長說十六個字要放下,我們放多少了?師長說念念為人著想,我們做到沒有?《弟子規》從頭至尾,只要有孝心的人,一定做得到。只要有恭敬心的人,只要奉事師長的心有發出來的人,他一定用心的去做到。整本《弟子規》教兩個字,孝、敬。「長呼人,即代叫。人不在,己即到」,再推展開來,對一切人。我們的單位來了個客人,他說,「某某人在不在?」你回答「不知道」,或者「他在,你進去左轉、再右轉,最後面那個位子」,那怠慢了。他第一次來你辦公室,你說左轉、右轉,他頭都昏了。再來,那是你同事的親朋好友,我們的自私自利在哪裡體現?就在這些生活當中。你有沒有去體會到對方的心情,甚至於體會到他要找的那個人(你的同事)的心情。假如他的親朋好友來了,你招待就像你的親人來了一樣,你說那個同仁會不感動嗎?
我們現在傳統文化不能學著學著,學得身心都不怎麼放鬆,有點拘謹,還有點駝背,這是我做得不好,人情不敏感。比方我曾經看到一個現象,有一個同仁生了個孩子,七、八個月,每個人一看到他,好可愛,抱一下、親一下,熱火得不得了。另外一桌來了一個同事的母親,六十幾歲,沒有人過去打招呼。奇怪了,我們學傳統文化,是心性之學。我告訴大家,這種現象真是太顛倒了。所以我跟大家講,我現在是在阿鼻地獄註冊,排在外面要掉進去了。我一隻腳已經踏到裡面去了,另外一隻腳上天還在給我機會,我是帶頭的人,帶出來的人都情況是這個樣子,所以我記頭罪。你有好東西吃的時候先想到誰?父母、爺爺奶奶。一個人有東西吃給孩子,人家說你真沒見識,給人家笑,人家說你根本就不明理,都是愛欲。給孩子吃叫私情,給自己的父母叫性德。同樣的,你看到一個老人跟一個小孩,你會很自然的打從內心先去跟長輩問好,為什麼?假如我們的尊重父母、尊重爺爺奶奶是發自真心的,真發出來的,你只要看到跟你父母同樣年紀的人,你對父母的態度會很自然起來,除非你的心不是真正發出來。你看到跟你爺爺差不多年紀的人出現,你不由自主對他的恭敬就出來了,這是性德。出不來,還是內心沒有真正發出來。包含你聽到人家說,「你好,這是我大哥」,你聽到「大哥」兩個字,你對你自己大哥的心情很自然就上來了。傳統文化是心性之學,心在哪裡體現?在一切的一言一行當中。
所以大家不要小看《弟子規》,每一句都通我們的性德,你要把它做到徹底。你要做到這個心境須臾都不離,時時刻刻孝敬的心都保持。深,深到性德;廣,可以廣到對一切人、一切眾生都是這樣的心。您看這一句,再跟後面的「事諸父,如事父;事諸兄,如事兄」,完全給它會集起來,「出則悌」我們可以面對所有的大眾、長輩都可以提得起來。修真誠,修平等心。接著這一句,「人不在,己即到」,就是當我們去叫的人、長輩不在的時候,我們主動向前詢問,「有什麼事情我可以幫忙嗎?」假使自己做不到,都要趕緊去代為轉達,一定讓對方的心安下來,這叫忠人之事。這個心性告訴我們,時時恭敬,盡力服務他人。師長講的,毫無保留的幫助別人。俞淨意公為什麼修學不得力?其中就是他幫人都幫到相上,不能做到毫無保留,甚至都帶著私心去助人,改不了命。這句話還有一個重點,是我們在面對人、處理事的時候,一定要有始有終。這個事情被我遇上了,我不把它交代到讓人放心,我絕對不能離開這件事情,不能放下不管。即代叫,人不在,自己回來了,然後交代清楚怎麼樣怎麼樣,「一定會幫你轉達到,你放心,什麼時候給你回話」,都講到位了,對方不擔心。從這每一句經句,看出一個人做人做事的成熟度,值得信任。
我們現在有時候會覺得「父母不信任我、領導不賞識我」,其實這一念心跟聖賢教誨是違背的。聖賢教誨主要是求之在己,不是去要求人。人生是什麼?感應。我們的行為值得信任,才應回來人家信任我們。信任哪有要來的?「你應該信任我」,這句話講起來就很奇怪了,信任是你做到讓人家很自然信任你。你說「領導不提拔我」,問題是我們沒有回過頭來,我們做人做事的能力,能夠承擔起這個責任嗎?領導不是看我們臉色講這個人情,領導要為大局負責任,不以人情做佛事。你說,「他現在做人做事能力不夠,可是要請他下來,他可能又受不了」,這個就是人情做佛事。你是為他的面子著想,還是為大局著想?再來,縱使要請他下來,你要把事情給他講清楚,那是供養他,「現在這個情況,我們可能做人做事哪些還可以再修正,請你體諒」。直心是道場,我們常常顧慮這個、顧慮那個,有時候反而造成對方更多誤解。無欲則剛,我們又沒有帶任何的私欲跟目的,有什麼話在那裡遮遮掩掩幹什麼?當然這也是考驗我們,在跟他們溝通的時候,自己心裡不能動氣,有情緒還是不行。心平氣和,就事論事,他體會到了,能諒解了,就很好安排、發展了。接著我們看下一句,「稱尊長,勿呼名。對尊長,勿現能」,在稱呼長輩的時候,不可以連名帶姓的稱呼。其實我們稱自己父母的名字、哥哥姐姐的名字,大家有沒有經驗?人家問你,「你爸爸叫什麼名字?」當我們講出自己父親名字的時候,感覺如何?很奇怪,全身不自在,覺得把父親的名字講出來有點不恭敬,那就是對父母的尊重內化了。你覺得那個磁場不對勁,就代表不能直稱父親的名諱。你看古人在稱祖先的時候都是「某某公」,很恭敬。這些觀照,其實都可以在我們生活當中來看。
再來,我們要敏銳,有時候人與人之間很熟悉,熟悉了有時候會比較疏忽一些禮節。所以往往親密之後,容易不經意得罪人,或者不經意產生一些副作用。比方我們在學校教書,兩個老師碰面,到他的教室去找他,他的學生還在被留下來寫功課。馬上叫名字,然後就聊那些平常不會在孩子面前聊的話,就比較隨便。我們就會給他眨一下眼睛,「孩子還在,孩子還在」。其實說實在的,孩子在不在應該都一樣。還是有人在的時候是一個樣子,突然回來,「他們都走了,來來來……」什麼動作都出來了,就跟剛剛有人的時候完全不一樣了,那你學得不是很累、很痛苦、很做作了嗎?比方在同事面前,你到他的部門去,你跟這個主管很好,可是他的下屬在,你不應該直接叫他的名字,你說「王科長」,他的下屬在,這個也是對他,還有對他整個團隊的一個尊重。你叫他的名字叫久了,有時候他的下屬很可能對他的恭敬會有影響,這個是比較無形的。大家不要小看這個稱謂,它會形成一個磁場。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,他讀了一些西方的理論,他說人跟人要平等,所以從那一天開始,他就叫他的女兒直接叫他的名字。結果叫了一個禮拜,他苦著臉來跟我講,他說,「麻煩了,我這個女兒直接叫我名字,叫了一個禮拜,現在的態勢騎到我的頭上去了」。
老祖宗通達人性,每一個小動作都有深意在裡面,都在護念人的性德,我們體會到了沒有?體會重要,不然我們都是用情感在做事,不是用理智、不是用責任做事情。你知道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,沒有任何人叫你做,你都義無反顧。可是,你去做是因為「某某人叫我做的」你才做,那隨時都有可能會停下來,因為你不覺得它有多大的價值。「我推《弟子規》是因為師長說要推」,這叫情執,假如我們推了五年還是這個講法,那就麻煩,那代表我們自己根本沒有入《弟子規》,都是叫別人學的。你真的做了《弟子規》,你就知道老祖宗的高度智慧、高度性德。有可能你做了三年、五年,人家問,「你為什麼弘揚中華文化?」「師長說要弘揚」,其實你學了好多年的人還講這句話,都是用情感在接觸聖教,那是提不上去的。自己沒有感觸,在遇到一些處理的事情的時候,就沒有辦法用傳統文化的精神去處理人事物,這樣的隊伍遲早出問題,為什麼?他台上講的理論,跟他自己團隊裡做出來的,跟他接觸大眾做出來的是兩張皮。做的人落個印象,「師長叫做的」。所以根本上是我們有沒有真正自己身體力行感悟到,這個東西對自己生命的重要,對後代子孫的重要,對一切眾生的重要。曾經問大家,師長不做了,大家做不做?你們不要又冒個念頭,「師長不可能不做的」。大家要配合一下,要就問題本身回答。你們有其他念頭,我們這個戲就唱不下去。而且你們不要出了門說,「蔡老師說師長不做了」,那你們就出賣我了,要依義不依語。問這個問題的重點大家體會到沒有?就是我們來做這一件事沒有任何所求、沒有任何條件,沒有任何「一定要怎麼樣了,我才怎麼樣」。哪怕全世界的人都不做了,只剩我一個人,我還是幹,這叫真正發心。
不是這樣,那就是帶條件的情感作用。這一段話不是我說的,大家知不知道誰說的?師長說的,你們有沒有想到哪一段?師長說,「所有的人都不弘揚《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,所有的人都不弘揚,我一個人一定弘揚到底。因為我不弘揚就是背師叛道」,大家聽過這一段沒有?老人家說這本經是李炳南師公交給他的,任何人都不弘揚了,他一定弘揚到底。老人家那個心境有沒有印在我們的心上?假如有,你聽完老人家這一段,你是微笑的,跟師父心心相印。你們怎麼都沒有笑?大家有沒有聽師父講經,聽到師父在那裡「哈哈哈」笑,你也在笑。我曾經放許哲女士的光碟,當時二OO三年,我在海口第一次放給大家看。許女士在這個月往生了,一百一十四歲,很安詳往生了。這也是一生積德行善,我們很好的榜樣。當時我放的時候,我觀察了一下,看的人有三種表情,第一個是哭,邊看邊哭;第二個是笑,邊看邊跟著她笑;第三個是皺眉頭。很妙,同一個片子三種表情。我稍微分析了一下,第一個為什麼哭?感動。「這個人怎麼這麼好,這麼慈悲」,看哭了。第二個為什麼笑?這樣的人生真好,跟她起共鳴,邊看邊笑。第三個皺眉頭,這個世間真的有這種人嗎,這個是故意拍出來的嗎?你看師長接受訪問的時候,人家說,「這個老人是不是有什麼目的,幹那麼多事情幹什麼?」他說,「對,我就是有目的,要證明人是可以教得好的」。師長有時候智慧如湧泉,一個「對」,讓我們終身難忘。上次師父在香港,人家問說,「經典裡面有糟粕」。師父說,「對,有糟粕。為什麼有糟粕?因為他們看不懂,就把它當糟粕」,睿智,讓人印象深刻。幾千年的聖哲人都是這麼學出來的,有問題人家早提出來了,還輪到我們嗎?我們心裡的寧靜差人家那麼遠,人家心靜有智慧,我們看得太淺了。我們看老人家,真正終身不忘中華文化的恩澤,一生致力於正法的弘傳。
我們接下來看下一句,「對尊長,勿現能」,在長輩的面前謙虛有禮,不要炫耀自己的才能,這個是護念自己的善心。其實能護念自己,才能護念下一代,護念身邊的人。現在很多家長,動不動就把孩子帶出來在長輩面前表演,表演完了,一大堆掌聲,自己也高興得不得了。其實一個為人父母者,見人就誇自己的孩子,其實是很危險的,這個父母在自己的心態上可能有虛榮心。我們這一代,父母一輩子也沒在別人面前誇過我們,我們不也活得好好的嗎?現在的孩子沒有人誇好像活不了,就是從小誇得太多,沒有誇就受不了。從小我父親從來沒有在人家面前誇過我,我媽媽也沒有。不過長大以後突然聽到媽媽說,「你爸爸說你哪一點不錯」,自己就挺欣慰的。但已經是大人了,這種稱讚比較沒有什麼副作用。而且是父親私底下講給母親聽的,也不在成人面前誇我們,我非常感激父母用這樣的一種細心護念我們的善心。我印象很深刻,我的奶奶往生的時候,我父親處世比較低調,大家不要看到我,誤會了我的父母。因為我爸媽有一次就談到了,看著我說,「奇怪了,我們兩個都不大會講話,怎麼生一個兒子這麼會吹牛?」我就跟我爸爸說,「爸,我跟你學的」,我爸爸一臉很委屈的樣子,「我平常話這麼少,怎麼跟我學的?」我說,「爸,您忘了嗎?小時候我犯錯,你教訓我的時候辯才無礙,話一句接一句,統統不用打草稿,我是在那個時候學會的」。真的,我爸爸那時候在教訓我的時候真的好順,平常跟人談話,我爸爸沒有那麼多話。體會到愛之深,責之切。
我是後來自己教書,自己在對孩子講這些話的時候,才體會到自己父親那一分心,所以我跟我父親這麼講。我奶奶往生,我父親沒有通知任何的單位,他不想麻煩別人。結果剛好我鄰居去菜市場,人家跟他在聊的時候,聊到我奶奶往生了。那個人就跟淨宗剛好有認識,結果就傳開來了,然後就變成很多高雄一些地方的學會都要來幫我奶奶助念,包含台北,當天就坐車子,那個開下來要四、五個小時,開到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了,他們做完以後又當天回去,我們非常感激。結果台北的同修下來了,那些同修跟我父親的年齡都差不多,一看到我父親就開始誇我,說「蔡禮旭怎麼樣怎麼樣」,才講兩句話,我爸爸馬上接話,說,「我兒子還有很多做得很不到位的、很不好的,你們這些長輩要提醒他、要鞭策他」,一下就把這個長輩要稱讚我的話完全給轉過來。我站在旁邊非常非常感動,我說沒有父親這樣的人格,我不知道在成長過程當中,早就已經變形了。「對尊長,勿現能」,每一次回去家裡,剛好父親、母親有時候有時間都會看電視,我爸爸就說,「你在哪一段、哪一集,那時候講話是不是太急了?」都是這樣提醒我的。包含看到一些社會現象,提醒我,「你現在還年輕,要戒慎恐懼」,都是提醒這些話。我們看到這一句,「對尊長,勿現能」,就提醒傲不可長。縱使要稱讚,也是隨順他的性德去肯定,讓他更往這個方向去努力。而不是在他外在的條件才華上,這樣可能容易增長傲慢。所以稱讚如來,沒有說稱讚才華、稱讚學歷,沒有,你看佛門用這個詞用得很有深意。
「路遇長,疾趨揖」,在路上遇到長輩,趕緊上前鞠躬問好,這個動作也是不敢怠慢長輩,還有對長輩那種感情很自然流露。我們現在感情都不自然流露,學得有點拘謹了,不過也是必經過程,慢慢來,一開始學會有一點。現在這個情況,經典怎麼說的,右手要放哪裡,左手要放哪裡?有時候反應一下,頻道要調整一下,動作才會出來。沒關係,慢慢又會恢復比較自然的狀態。修學最後就是要回復赤子之心,我們現在看到自己長輩會不會歡歡喜喜過去,「叔叔,你好」,然後馬上,「叔叔,我記得小學的時候,您那時候對我很好,有一次怎麼樣怎麼樣……」很自然的就感激叔叔曾經對我們生命當中的恩澤、照顧。再來就是一個人大不大方,都是從這些地方練出來的。你看現在的小孩,看到長輩馬上躲到爸爸媽媽後面去了,在人群當中不能大方。落落大方,也是要訓練。「長無言,退恭立」,假如長輩沒有什麼話對我們說了,我們就恭敬的後退,然後立在一旁,等待差遣。假如剛好有事,就給長輩交代一下,「有事必須離開,有什麼事再通知我,我再來辦」,然後再離開。就是處處恭敬,處處能體恤長輩的感受,不要做出唐突,或者讓長輩覺得不舒服的態度出來。「騎下馬,乘下車。過猶待,百步餘」,其實真有恭敬心的人,沒學過這一句,他會很自然做出來。騎下馬,你坐在馬上,你不下來,你這樣看長輩很不恭敬,自己就覺得怪怪的。包含有一個長輩過來跟你講話,他這麼講,他站著,你這樣跟他講,怪不怪?有感覺的人當然覺得怪了,假如沒有感覺,那恭敬心就差太遠。我看到現在很多年輕人,長輩過來跟他講,他就坐在那,沒啥感覺,繼續講他的話,還要提醒他才注意到。
還有要會變通,有一次我們一個朋友,長輩過來跟他講話,他就趕緊站起來。那個長輩才差不多到他的肩膀,他就一直站著,那個長輩就這樣(抬著頭)跟他講話。講了好一段時間他還是站著,長輩說,「我脖子很酸,可不可以坐?」然後他說,「坐坐坐」,長輩沒叫他坐,他也沒叫長輩坐。記住這一句,忘了另一句。記住了「長者坐,命乃坐」,記住了這句;沒記住「長者先,幼者後」,你就讓長者先坐。還有「將加人,先問己」,脖子很酸,有沒有感覺到?剛開始學會比較遲鈍,這也很正常。還有一個現象,學到最後,二十歲的人看起來像五十歲的老頭,一開口,「人生苦短,明年就是馬雅預言的日子到了」。年輕人要有年輕人的氣息,不要有衰喪氣,學傳統文化的人要年年十八歲,光明、活潑才對。所以「騎下馬,乘下車」,都是很自然的,趕緊下來,表示恭敬。「過猶待,百步餘」,長輩離開的時候,要等到長輩稍遠(約百步之後)我們才離開。當然這些情境,還有一些在樓梯或者在電梯,都可以權變的。它的精神在哪?真正做的人就懂了,沒有做,對這一句體會有限。所以傳統文化要靠解行相應,你一行就知道這一句的深意,叫你不做都不可能,因為你是從自己真心裡做出來的。
古人很有情義,我們看詩裡面寫的,「故人西辭黃鶴樓,煙花三月下揚州。孤帆遠影碧空盡」。你看,不是百步餘,是完全看不到了才離開,捨不得,情義。送行的時候是多美的事情,整個心裡面湧出來的都是這個長者、這個朋友對我們生命的恩澤。提起來的都是這些,送行的時候不斷鞭策自己,不要讓他們失望了。包含我們送傳統文化的這些同道中人,真是打從內心佩服他們,在這樣的社會,完全不自私,犧牲奉獻,為了正法久住、苦難眾生。我們在送這樣的同道中人,都是打從內心祝福他們。
今天就跟大家先談到這裡,謝謝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