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如何承傳中華文化  蔡禮旭老師主講  (第十六集)  2011/12/20 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 檔名:55-077-0016

  尊敬的諸位長輩、諸位學長,大家早安!昨天有個學長跟我說到,他說,「我現在不恨你了,不過我很嫉妒你」。我說,「為什麼嫉妒?」不恨是好事,放下重要。這些心境會殘害自己的身心,要分辨出來。自愛,不要傷害自己,傷害自己也是不孝。我們身心痛苦的時候,實實在在講父母是感覺得到的。母子連心,父母跟子女連心是真實不虛的。

  我記得我當時剛好開始念經,可能罪業比較重,念著念著開始吐東西,吐到最後連膽汁都吐出來了。你起懺悔的心,身心都會起反應。大家有沒有吐過膽汁的經驗?我們心有戚戚焉。吐出來的時候,喉嚨很難受,好像被燒一樣,最後就腫,腫到吞不下東西。吞不下了,就認錯,趕緊讀經,把功德迴向。這個心一發,讀了一部《地藏經》就消下去了。所以轉境界,其實根源還在我們的心態,真的你心一轉,境就開始轉了。但我們得相信這個真理才行,你沒有信,看起來是在做,事實上半信半疑,效果是有限的。隔天我打電話回去,我母親講,「昨天我也不知道什麼情況,突然間喉嚨腫起來了。然後去給醫生看,醫生還說,『妳裡面有化膿』」,拿了一大包藥,讓我媽媽拿回去了。「結果今天就好了,一顆藥也沒吃,拿一包回來,不知道放哪裡」,母子真是連著的,這是真相。再從這一點了解更大的真相,不只是父母跟我們一體,是所有的眾生跟我們都是一體。古聖先賢的教誨太善巧了,他知道大慈大悲是每個人本有的真心,可是如何讓這個真心恢復,它的下手處就是愛的原點,就是孝道。「孝養父母」是儒釋道三教的大根大本,孝親尊師。你真正孝順父母之後,你的心性一開,原來要以對父母的愛延伸到對家人、對家族、對鄰里鄉黨、對一切大眾、對一切眾生,最後就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凡是物,皆須愛。把根本找到了,要達到目標就不遠了。又有一次,我在海口,突然晚上睡不著覺,很難受。我心裡想,「我現在心又沒事,怎麼會睡不著?」好像心裡發慌,看一看好像沒什麼念頭,慢慢就睡著了,不過也是熬到十二點多才睡著。隔天打電話回家,我媽媽說,「我昨天半夜睡不著覺,起來吃了半顆藥,吃錯了,整夜很難受」。

  真的,父母跟子女是連著的。而聖賢、佛菩薩的境界更高,他已經了解到不只父母跟子女是一體,他們已經契入到一切眾生跟他們都是一體。所以他可以千處祈求千處應,這是本能,真心現前了。真心現前,不執著、不分別,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這是我們佩服、嚮往的目標,還得從孝悌做起。所以其實我們人要懂得自愛,隨順聖賢教誨,不能再隨順習氣折磨自己,其實父母都可以感覺得到。不恨,變嫉妒了。人生要有理智,嫉妒對自己有沒有好處?沒有,每天難過。嫉妒對別人有沒有好處?沒有。一個人要從此不愚痴,要有一個心態,對自己、對別人都沒好處的念頭跟行為,一件都不要幹,再幹就叫愚痴。浪費時間,浪費光陰,對不起祖先,對不起父母對我們的護佑跟栽培,「勿使一秒鐘空過,勿使一句話空說」。我接著就跟他講,我說,「真理是在每一個人身上都能現,才叫真理,是不是?」我曾經跟大家溝通過,我遇到一個朋友,他說,「孔老夫子比較疼你,阿彌陀佛比較疼你」。我說,「你這句話不得了,這句話叫侮蔑聖人!」聖人是平等心,你還說聖人是大小眼。我們不明理,一句話要造多少孽,大家知不知道?自己不平等,把阿彌陀佛、把孔子都拖下水了。你們沒什麼反應,這種事不能幹。你要真信聖賢、真信經典,談何容易?自己的疑心不去除,自己的傲慢不去除,都是以自己的角度在分析聖賢人。有一句俗話講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」,「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,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」,這都是意念上有沒有跟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相應。

  這個念頭,我們現在的念頭覺不覺悟,平不平等?覺悟了,你要相信聖賢、佛菩薩是無私的,他怎麼可能會有分別心?所以在經典當中常說「天無私覆,地無私載,日月無私照」,讓我們去體會聖賢人無私的心。太陽每天都照著,它有沒有照哪個人比較多,照哪個人比較少?沒有。它有沒有說,「那個張學長今天沒有給我問好,不照他了」?大地有沒有說,「今天這個王學長沒有交停車費,不要讓他站了,讓他自己在空中翻,不要讓他站地上了」?大地的愛是什麼?你把最髒的東西給它,它一絲怨言都沒有,而且還把你最髒的東西變成營養。它有悲,它有智。大家看,我們的母親就跟大地一樣,我們的放縱、無理、叛逆,就像把最髒的東西灑在父母的身上。母親沒有一絲一毫的指責,她只是無盡的包容。最後我們的不孝、無理終於轉成懺悔了,就是母親的愛幫我們轉成懺悔。所以大地表母親有道理。我們現在腦子裡所有的思惟,跟經典相應的佔百分之多少?我們學習的心態,首先隨順聖賢教誨,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,這個是入手處。這一點不真正去觀照,其實是跟自己的習氣學,不是跟古聖先賢學了。善觀己心,我現在這個念頭、這句話跟經典相不相應?「不進則退」,什麼時候有進退?每個念頭就是進退。聖賢、佛菩薩,他對每個人的護念是平等的,但是接收程度為什麼不同?是自己決定的,不是他們的分別心。我們為什麼會有這個念頭?根源還在孝道的問題。因為我們覺得父母偏心,你這輩子會相信誰不偏心?孝道是師道的基礎,所有的煩惱習氣,根都還是出在孝道上。真的,你只要這麼去觀照了,斬草可以除根,就把習氣的病根拔起來。

  我們剛剛講的,你遇到一切事要提起正念,嫉妒不是正念。要提起什麼?大家看,一個人改過的速度為什麼快,你看到根沒有?你不能看到相,學不到東西的。奇怪了,我們為什麼同一個習氣翻來覆去這麼久,到現在三年過去了還在?我們還是把自己擺第一位。面子要撕掉,你說「慢一點,不要撕太快」,剛好撕到這裡,又把它稍微黏回去一下,明天再說。你沒看破,那個叫煩惱賊,叫認賊作父,你還沒看破。你看破了,你還留它一分一秒嗎?你真把眾生放在心裡了,你還忍心因為自己的習氣去傷害到眾生嗎?你不肯這麼做的。所以修行為什麼叫「發心為首」、「立願居先」?「願立則眾生可度,心發則佛道堪成」。我們可能繞了老半天,那個願還沒有真正發出來。什麼叫真正發出來?隨時隨地把眾生擺第一位,你這個願才是真發出來,不然都是露水道心,隨時一遇境界就隨順貪瞋痴慢去了。自己有沒有真發心要看清楚,才能打破自欺,不然還是在自欺。我們現在面對一切人事物,我們的思惟要是正思惟,隨順經典。你一隨順經典,你的能量愈來愈高,你的正念一起,跟聖賢、佛菩薩的願心交感,馬上宇宙的能量就跟你融在一起了。你不隨順經典就是隨順煩惱,你就愈來愈痛苦,能量就愈來愈低了。今天你希望有這些無私奉獻的人到你身邊來,請問你要幹什麼?這個你要想清楚。再來,真的來了,你留得住他們嗎?唐太宗留住了魏徵,可是這麼多皇帝留不住忠臣。不只留不住,還把他們流放到廣東、流放到海口。你看蘇東坡被流放到海南島,不過流放也對海南文化發展挺有幫助。

  聖賢人對社會的貢獻不會因為任何人的障礙而產生障礙。障礙本身是虛幻的,除非你覺得它是障礙,它才障礙得了你。它障礙你是因為我們內心有對立、有執著點,「他非得怎麼樣,我才能怎麼樣」,這就是我們的執著。山不轉路轉,路不轉人自己轉,哪有走不通的路?范仲淹先生有一段話非常好,他被流放三千里,寫了一段話,「豈辭雲水三千里?猶濟瘡痍十萬民」。他流到三千里之外,他說「那裡也有皇上的子民,那裡有十萬百姓,我好好去愛他們」,他哪有罣礙?該說的說了,他就放下了,他還是一心一意為國為民。「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,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」,不要罣礙,不要執著。歷代皇帝為什麼看不懂忠臣?因為他內在的欲望沒有去除,他喜歡聽好話,當然忠言逆耳,聽多了他當然叫他「離我遠一點,我清淨清淨」。所以「德不廣不能使人來,量不宏不能使人安」,要德廣,肚量要大。你不只要包容人家的缺點,你還要能欣賞人家的優點。你有好勝心、有嫉妒心,別人的優點你能欣賞,我也不相信。說穿了,最後都是心地的功夫,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,你身邊所有的人事境緣都是你的心感召來的。為什麼我們的團隊留不住人?一定是我自己的問題。我有沒有體恤到每一個來到我們團隊的人?他來了,你是要求他還是愛護他?你是把他當佛尊重,然後幫助他道業成就,還是你把他當一個工具去使喚,去用他?弘揚中華文化,怎麼弘揚?「人能弘道」,是你對一切人的行為就是仁愛忠恕,這叫弘道。假如你在台上講仁義忠恕,你在台上把人當工具用,要求一大堆,也不體恤他的心,這叫謗法。只要無私的人知道你是這麼做,他一天都不會留,他馬上離開,因為他不要為虎作倀,他不助紂為虐,他不愚痴。你今天一心一意為一切的人,你不用擔心,祖宗會幫你安排人來。你有這個信心嗎?假如我們沒這個信心,你信經典還差得太遠太遠。

  佛菩薩是法界身,他已經證法身了。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。你是真心為眾生的,四大菩薩都化現來你身邊幫助你了,是不是這樣?不然他就不靈了。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,我剛學佛的時候,我有一個念頭,我說我假如真想學,釋迦牟尼佛會現在我面前,給我講經說法。你信不信?有人今天回去,「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,你趕快現,你現我才有信心」,回去可以這麼做,一心,不能夾雜懷疑。你看婆羅門女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前,至誠念一天一夜,佛陀就現了。《地藏經》在哪裡?那是經典,經典叫真理,在哪裡?在每個人的人生都可以遇到,只要你照著做。信心有了,突然知道,師長老人家已經把佛陀的行持表演給我們看了,我們就向他學習就對了。眼前的大善知識都不珍惜、不好學,你還去求其他的,這個心態就不對了。正確的心態是,要在每個當下提得起來,你不在當下提起來,那都是對未來的妄想。我們依照經典,經典說,「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財,有財此有用」,我們為什麼去求人才?不對,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」,在哪裡下手?德,自然交感。師長有至誠為國家民族的心,所以他感來三個台灣當時最有智慧的高僧大德。大家會看嗎,看清楚了嗎?「內行人看門道,外行人看熱鬧」。我們又起個念頭,師長不是普通人。那你就是普通人嗎?諸位學長,你是不是普通人?是,也不是。是,是心要普通;不是,是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你得珍惜自己的佛性,不要糟蹋它。

  有一段話很有味道,大家以後有當領導的機緣,真的要德廣,肚量要大。「取人之直恕其戇,取人之樸恕其愚,取人之介恕其隘,取人之敏恕其疏,取人之辨恕其肆,取人之信恕其拘」。今天這個人非常正直,他沒有一絲一毫的私心,可是他因為正直,有時候會稍微比較勇猛。他一跟你諫言的時候,你就要能欣賞他的正直,包容他的稍微一點猛、勇。可以包容嗎?諸位學長,可以包容嗎?你們都在那裡抄,抄在紙上,有沒有入了心?這個話無量義。他正直,我要包容他有點太猛了會給人壓力,這也同時告訴我們,你正不正直?你正直了,可不可以再提升到柔和?「寬以待人,嚴以律己」,你假如看這一句,「對,我就是正直的人,領導不會欣賞」,完了。你心態不對了,這句話你沒有辦法吸收;你心態一對了,你能觸類旁通。悟性重要,悟性從哪裡來?從孝道來。你體恤父母備至,你怎麼會沒有悟性?從你處處替人設想,你的悟性就開了。這個人很質樸、很憨厚,你要包容他什麼?他有時候反應不快,他還沒開竅,可是他質很好。師父常講一個公案,有個人在佛寺裡面曬蠟燭,人家跟他開玩笑,「那蠟燭太潮濕了,你拿出去大太陽曬一曬」,那個人就拿出去曬蠟燭了。一般的人說,「怎麼傻到這種程度?」結果一曬,全融化掉了,拿他沒辦法。可是你看那個方丈不是普通人,他看到這件事情,他說「你到阿育王寺去,每天拜佛拜三千拜」。拜了三年開悟了,回來講經給那些以前笑他的人聽。

  那個就是「樸」,樸實的人,法器。聰明的人反被聰明誤。老實到什麼程度?諦閑老和尚兩個徒弟,一個聰明絕頂,禪宗的,短短的時間,在一個禪宗道場升到首座和尚,教務長,可是最後去當土地公去了。另外一個小時候的玩伴,啥都不懂,他對諦老說,「我啥都不懂,我就是要跟你出家」,「你跟我出家,要聽我的」,「好」,「你年紀太大了,在佛寺裡面你的體力不行,你做不了這些工作。我給你找一個小廟,你就在那裡老老實實念一句阿彌陀佛」。他說,「好」,就去了。他老實到你比不上,他連一句「師父,為什麼要念佛?念佛會有什麼好處?念完會去哪裡?」都沒問,就念念念。因為你後面的問題,念完會去哪?西方極樂世界。你就開始想,真的有西方極樂世界嗎?沒有其他的方法嗎?那些東西都來了。他什麼都沒問,老實到我們比不上。他就念念念,三年站著走,生死自在。李炳南老師給師長講,他這輩子就學一個「愚」,學不了。其實老人家很老實,他是講給我們聽的。你要學質樸不容易,但你要包容,然後去成就他。所以那曬蠟燭的就是千里馬遇到伯樂了,方丈懂得怎麼成就他。再來,我們可能很樸實,可不可以提升到有智慧?可以,你多看歷史,你就很有閱歷了。再來,取人之介恕其隘,介就是非常耿介、耿直,但有時候他會有點犀利,你也要包容他的不足。所以一個人很耿直,同時又很厚道,你就要可以提升到這個程度。取人之敏恕其疏,這個人思惟非常敏捷,但是他粗枝大葉,有時候忘東忘西的,你就要包容他,當然你也要慢慢的讓他這個粗心大意改過來。他是你的下屬,你也要教導他,不只不能去批評指責他的缺點,反而還要幫助他提升,才叫教導,才叫引導,才叫訓導,所以叫領導人。

  取人之辨,他對一些事情分辨能力非常強,他洞察機先,他事先就告訴你會出什麼問題。可是因為他分辨得很快,很能看到問題,有時候他劈哩啪啦就把那些問題全部都跟你講,這時候你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夠,不然你會覺得放肆。對不起,我太投入演戲。有一次魏徵來真的,「皇上,你這就是不對!」皇上要把話題拉到旁邊去,他又把它拉回來,拉了好幾次。唐太宗受不了了,走進自己的皇宮裡面,把寶劍抽出來,「我一定要殺了他,我一定要!氣死我了,氣死我了!」長孫皇后看到了,這決定不是別人幹的,只有魏徵可以幹出這樣的事情來。趕快去穿上最隆重的禮服,走出來。皇帝在那裡氣得要死,突然看到她,轉移了。這有智慧,什麼智慧?看破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諸位朋友,生氣是真的還是假的?你把你昨天生的氣拿來我看看。剎那生滅的幻相,你把它當真。長孫皇后知道,生氣真的還是假的?假的。把他的注意力一轉,就沒了。所以一看她,氣沒有了,很好奇,「妳幹什麼?」「恭喜皇上,賀喜皇上,我們朝廷之內有這麼正直的大臣,這樣的忠臣,一定是有聖主出現了,才有這樣的大臣!」唐太宗一聽,聖主,歡喜、高興了,沒事了,出去了。有智慧的人,調劑人情,心境一轉,發明事理,把道理又告訴他,你看一句話功力多強。所以你看到勸你很直率的人,你也要包容得了。再來,「取人之信」,這個人非常守信用,你要包容他,有時候他不會變通,這時候你不要生他的氣,你還要欣賞他。

  其實每件事我們都要從根本去思考。留得住人,根源在自己的修養,你沒有嫉妒,你沒有傲慢,你沒有貪欲。貪欲麻煩,一有貪欲,搞名聞利養。無私的人為眾生,他不跟你搞名聞利養,他要面對的是當前的問題,要很真實去解決它。所以開會不是要找誰麻煩,不是要讓誰沒面子,不是這樣子的。開會是要解決問題,透過會議建立共識,透過會議,讓每個人在這件事當中增長智慧、增長德行,看到自己心念的錯誤在哪,可以把它轉過來。我們一直在說,慈悲愛心的根源在孝悌,接著我們來看「出則悌」。「兄道友,弟道恭。兄弟睦,孝在中」,兄弟是手足,手足要互相關懷、互相尊重、互相照顧、互相幫助,互助合作才叫手足。為什麼不能和睦?你有孝心一定和睦,現在為什麼不和睦?第一個,沒孝。你還是把自己擺第一位,哪是把父母擺在心上?你假如把父母擺第一位,你當下馬上就去把兄弟的隔閡化解掉,你不會再等一分一秒,這個時候就是我們真情真義現前的時候了。真心不容這些隨順習氣的念頭。你有面子,良心、真心就現不出來;沒有面子,只有父母,只有為人想,真心就現出來了。為什麼會沒有父母?因為我們的心裡面記怨忘恩,把兄弟之間的不愉快放在心上,產生障礙,障住了你的真心。從這裡再推演出去,我們對任何一個人提不起真誠,都是因為我們把他的過失放在心上,對人有成見。他有過失,你的道義是幫助他改,怎麼會把他放在心上,去批評他?我們剛剛一直講,德要廣,量要宏,只要你跟人談話會把舊帳搬出來,就是肚量太有限。「既往不咎」,孔子講的有道理。我們會一談起來,人家以前哪裡不對全部都搬出來,那都是記怨,純淨純善的心不能放這些東西。

  甚至於搬出來要幹什麼?排除異己。我看這個人不順眼,我不想用他,我要讓他走,就拿很多的藉口要來攻擊對方。請問這樣的做法給團體其他的人看到,他們學到什麼?我們什麼時候在弘法?Anytime(任何時候),Anywhere(任何地點)。你的心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你就在弘法了,當下心態跟這個違背就是在謗法。而且位置愈高,謗法愈嚴重,所以叫「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」。你說,「那我不敢講課了,我也不敢當主管了」,很好,下來,沒人逼你,這些因緣是你要自己考慮清楚,心甘情願去做的。你連責任都不敢承擔,你還要坐主管的位置,那沒有道理。承擔了主管的責任,我們還要冷靜想,怎麼當主管我們清楚嗎?應該提起什麼樣的心念?要窒欲,不能貪,不能用你喜歡的人,要用有賢德、有能力的人,不是用你順手、用你喜歡的人,這就是欲。你貪聽你話的人,那還是貪,你不能換對象。瞋,你只要還有情緒,就是瞋,你不能看不到。你講話的時候臉都抽搐了,那鐵定是瞋。你還要告訴別人,「我有時候激動就是會這樣」,你是自欺欺人,你心平氣和怎麼可能臉會揪成那個樣子?昨天跟大家溝通一個心境,沒有一件事是壞事。你真的相信了,你才是真正相信聖賢的教誨是「事事無礙,理事無礙」。不然你的懷疑就擺在那裡,真的「事事無礙,理事無礙」嗎?真的可以大圓滿嗎?你用智慧、用慈悲處理,決定每個人都受益。但是你又說,「可是他現在很生氣」,他現在很生氣,你等他冷靜下來,「日久見人心」。你就這件事據理力爭,他不高興你,可是下一件事,你並沒有看他不順眼,慢慢的,他只要有修養,他一反觀,「原來你不是針對我的」,不就化掉了嗎?

  話又說回來,真的針對我好不好,人家針對你好不好?(聽眾答:好。)我們來演一次好不好,真好嗎?那個局面一出來,你才知道你的內心很深處有哪些東西,不然你根本不知道。真的,我們都修一修,自我感覺良好,其實那個水溝很深地方的東西還沒挖出來。所以你真的遇到處在一個團體當中,所有的人都誤解你的時候,就是你真正練功夫的最佳時刻。只要有人認同你,你還可以喘氣,還可以去撒嬌,哭一哭,「好了,我沒事了,舒服了」,再練。假如是連哭的地方都沒有,是老天爺看得起你,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」,考你,放下任何依賴。大家知不知道,阿難為什麼不能證阿羅漢?(聽眾答:不知道。)因為他有一個念頭,「佛陀是我堂哥」,他心裡面還有靠山,他就證不了阿羅漢,最後佛陀滅度了。大家懂了沒有?佛滅度都是大慈大悲。你從這個地方對佛菩薩五體投地的佩服、感恩,連滅度都是為了成就眾生的道業,不然都繼續依賴下去了。所以佛一滅度,大迦葉是大師兄,罵阿難,罵他,罵完那一天晚上,阿難非常用功,就證阿羅漢果。所以順境安慰我們是好的,我們有沒有洞察到,我們有沒有變成依賴?我現在說的標準是對自己,OK?你們不要回去看到人,「不要有任何依賴!」那天晚上我會睡不著覺,因為我造罪業了。「嚴以律己,寬以待人」,他一下子拉不到那麼高了,「教人以善毋過高,當使其可從」,循序漸進就好。當然,你假如看對方真的是很承受得了,你一句話可以把他的執著完全讓他看清了,那是可以的。

  所以我們探索,其實每一句經句都是回到心地上,是心地出了問題,才會產生兄弟的不和睦。所以我們要轉個念,「記恩忘怨」,把這個心清潔清潔,只記一切人的恩德付出,絕不記一切人的不好、缺點,甚至是對我們的一些態度,我們都不要放在心上。學佛是什麼?改心。把錯誤的心態把它轉過來就對了,幸福快樂的日子就在這一念之間。你真轉了,你當下身心就輕安,你都記恩,哪有不快樂的道理?你們都沒有smile(笑)給我看一下。「如是妙法幸聽聞,應常念佛而生喜,受持廣度生死流,佛說此人真善友」,這四句話我們什麼時候用?明明我們現在就遇到了,怎麼笑不出來?你不相信。你一相信,你就高興得不得了。「十方如來,憐念眾生,如母憶子」,「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母子歷生,不相違遠」。你想你爸爸媽媽,你跟他就不分開了;你是真心想佛菩薩、聖賢人,他就跟你不分開了,他隨時跟你在一起,你哪有笑不出來的道理?再看一下,還是沒有超過一半笑,我的功力太差了。「兄弟睦,孝在中」,你再延伸開來,「以祖宗之心為心,天下無不和之族人」。你看到你整個家族,你都不願意它不和,因為祖宗會傷心;你看到中華民族不和,你趕快去促進民族團結。因為我們的古聖先王,他們會擔心,你有這樣的孝,孝在中。你說,「所有的聖賢弟子要團結,我帶頭來做」,都是孝在中。「當孝於佛」,當孝於祖先,當孝於師長,「常念師恩」。「當令是法,久住不滅」,你要讓家道傳下去,讓正法在這個世間弘揚開來。「當堅持之」,不能露水道心,要長遠心。

  再來,要感化兄弟,首先要以身作則。再來,要有耐性,還要常常能鼓勵兄弟。人,實在講在這個時代,鼓勵是非常重要的,因為現在這個時代的人缺乏愛。為什麼缺乏?因為這幾代人忽略了倫理的重要性,所以他家庭的溫暖沒有建立好。家裡一沒溫暖,人都沒有安全感,就缺愛。他自己都缺愛了,他怎麼愛人?缺乏的人,他就想去控制、去擁有。所以現在年輕男女的愛欲太厲害了,愛不到就要傷害對方。為什麼我們忽略了親情?重利輕義。情義為什麼不重視?因為我們這幾代人統統向錢看,都是追求金錢去了。所以現在下一代變形、變質的情況非常嚴重,這不能怪他們,我們沒教他。「德育故事.悌」裡面有一個故事「世恩夜待」,大家有沒有講這個故事?(聽眾答:沒有。)陳世恩在夜晚等他弟弟回來,你們假如沒點頭,會傷害我幼小的心靈,這個在「幸福人生講座四十集」裡面都有講。還是你們放下的功夫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」全放下了嗎?告訴大家,放下是明明瞭瞭,這是真放下,放下以後什麼都不記得叫健忘。鏡子什麼都沒有,它照得清清楚楚,那個才叫真放下,叫寂而常照,它清淨,但是有照的智慧。了凡先生什麼都沒有想了,說「我什麼都沒想了」,還有個「我什麼都沒想」的念頭,所以他連命運都改不了。他那個叫無想,不叫真正明心見性,所以他到無想天去了。假如他這一生結束,他可能是到無想天去了,可是他命運都沒有改變。所以真心現前的時候,它是清淨寂滅又大慈大悲,又有智慧,這才是真心起作用的狀態,叫「用心如鏡」才對。

  陳世恩的哥哥勸他弟弟,可能是「愛之深,責之切」,所以後來弟弟有點反感。他說,「哥,您別氣了,氣壞了身不好。來,您多休息,我來給弟弟稍微引導一下好了」。他就去等,每天等他弟弟,他多晚回來,他就在那裡等。一進門,親自把門鎖好,沒有批評。他已經很敏感了,你還批評,不適得其反嗎?「弟弟,你肚子餓不餓?我叫嫂子去煮碗麵」,「你穿這樣會不會太少了?要注意不要著涼」,體恤備至。沒多少天,他弟弟就不敢再晚回來了。你用呵護的心、關懷的心,他的良知就被你給喚起來了。不只對兄弟,我們對一切的人可不可以做到像陳世恩對他弟弟一樣?假如可以,那下一句不用講了,叫「事諸兄,如事兄」,這個你自己就理解了。所以每句經句從心地去放下習氣,再打開來就可以延伸到團體、國家、民族,甚至是宇宙一家的胸懷了。那真的就是「佛說此人真善友」,你是以這樣的心來對待宇宙的一切眾生。我們再看下一句,「財物輕,怨何生?言語忍,忿自泯」。一般家人之間,人與人之間會有摩擦、衝突,很大的問題都在言語、財物的衝突上。你能輕財物,衝突就起不來了,重義輕利。我們看古聖先賢的榜樣,我們既然都念《弟子規》,「聖與賢,可馴致」,古聖先賢兄弟之間不只不計較錢,連命都可以捨,「趙孝爭死」。「德育故事」的孝悌,每一個都是至情至義的性德流露,愈看愈有味道,愈看愈生慚愧心,差人家太遠了,命可以為兄弟捨。「庾袞侍疫」,他為了照顧他的兄長,二哥,他不怕瘟疫。您看他是個小孩,他的言語多麼善體親心,他還告訴他爸爸媽媽、所有長輩,「你們放心,我天生就是不怕瘟疫的,你們不要擔心」,還安慰他的父母。最後一百多天回來,兩個兄弟健健康康。

  「德育故事」裡面有很多則,有一則講到瘟疫有疫神,看到孝順的媳婦,不敢接近,不敢得罪。有個孝婦,她的婆婆、小姑對她非常刻薄,還把她趕走,後來都得瘟疫了,那個媳婦馬上趕回去照顧她。結果那個瘟神說,「這個是孝媳,趕快讓道」,都有感應的。你們沒有聽過這樣的故事嗎?「德育故事」這些太精彩了,你看這種兄弟的至愛,瘟疫都讓道,都被他感動,所以至誠是感通的。再來,周朝聖人最多,從太王到泰伯、仲雍、王季,到文王、武王、周公,周朝最可貴的就是孝悌的精神。文王對王季的孝順體恤備至,晨昏定省,每天吃飯都要檢查,營不營養,會不會太涼。父親一生病,不舒服,吃少了,他那一天走路都在晃,擔憂父親。看父親恢復正常了,他快快樂樂的,你看那個赤子之心。小孩看爸爸媽媽高興,他高興,爸爸媽媽生病了,他就守在那裡,「媽,你好點了沒有?」真情流露,「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」。武王對待他的父親文王也是這樣。有一天他父親生病了,他十二天連帽子都沒有拿下來,最後父親的病好了。兄弟也是一代傳一代,泰伯、仲雍看到自己的父親對於自己的姪兒文王特別中意,他兩個自己離開國家,把國讓出來。天下都能讓,兄弟還有什麼爭的嗎?「德比於上則知恥」,我們的道德跟聖賢人比,羞恥心就上來了。「恥之於人大矣,以其得之為聖賢」,有羞恥心的人德日進,過日少,「失之則禽獸矣」,沒有羞恥心,每天就在下墮。財物輕,怨何生?而且要平等心。「鄭濂碎梨」,他們家住了一千人,怎麼人與人這麼和睦?平等,叫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。皇上給他兩顆大水梨,他沒有偏私自己最親的人,端出兩個水缸,把水梨砸碎,把梨汁全部滲到水缸裡面,每個人喝一杯,這是皇上的恩賜。平等心,這都是「財物輕,怨何生?」

  言語忍,忿自泯,為什麼忍得住?因為真愛對方,因為真為大局著想。只要我們言語忍不住,就是自我太強,就是不愛對方,就是根本沒有大局觀。這是事實真相,我們看清楚了,才能打破自欺一關。孔子把言語排在第二位,德行、言語、政事、文學。「口為禍福之門」,誰的禍福?自己的禍福、家庭的禍福都離不開我們的口業,怎麼可以不慎重?所以切記大局觀,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。而且一個人有大局,是最惹人、最值得人疼愛的人。當過長輩、當過主管的人都知道,時時都為大局想的,就是最值得栽培的人;處處在那裡斤斤計較的,想栽培也栽培不起來。我突然想到,我媽媽跟我講過,她說我的曾祖母,常常孫子過來,看到老人有東西,小孩就過來撒嬌了,分東西。我父親比較老實,結果每次分完東西,我父親都不去分,都是他沒有。每次小孩拿到了,都走完了,看沒有人,然後我曾祖母說,「過來,過來」,然後又從床下拿出來單獨給他。我為什麼知道?因為我有同樣的待遇,托我爸爸的福。所以我回去,「阿祖!」(台語),喊曾祖母,一定有東西可以吃,愛屋及烏。但是確實肯吃虧的人惹人疼,因為他胸懷大,他不計較。接著,我們對於兄長、對長輩怎麼落實恭敬?從生活當中,「或飲食,或坐走。長者先,幼者後」。其實恭敬心只要一在,生活點滴都會表現出來。有恭敬心怎麼會長輩還沒吃,你就搶著吃了?你有恭敬心,這句話還沒學,你就做得出來了。老祖宗這些教誨就是性德的流露,這不是拿個什麼條規來框住人,那完全誤解了,聖賢人的教育是隨順性德的教育。所以吃東西、坐位子、走路,都是很自然的讓年長的人優先選擇走在前面。

  你有這種恭敬長輩的心嗎?如果還能對長輩講情緒的話,那恭敬是不存在的。還能很傲慢的去對長輩,這個是連根都沒有,拜託趕緊回去從孝悌做起,不要再貪名聞利養。你這樣還能弘揚中華文化嗎?鐵定在造罪業了。連對長輩都沒有恭敬心,根本沒有德的基礎,根本就在自欺欺人。還在留戀那個舞台,還在留戀那個因緣,貪欲還是擺第一位。人肯不自欺,一定老老實實回到自己的本分,先敦倫盡分,先孝悌做圓滿,得到家人的支持。你連父母兄弟都不能感動,還要感動誰?「近處不能感動,未有能及遠者」。不過現在年輕人對你的態度不好,你也別怪他,他從小沒有學。你不只不要怪他,你要憐惜他。真的跟他有緣,善巧方便幫助他,看到他的問題,提醒他。恭敬心能保持,在食衣住行當中都會流露出來。家裡的房子,一定把好的讓給老人先住,不會自己留最大的,這個都是體現的地方。甚至於不只對長輩,你在路上遇到不認識的人,你都能提得起這一分恭敬,「事諸父,如事父」。注意,只要你有哪個人提不起來,你有哪一刻提不起來,我們修到相上去了,修到做樣子給人看。佛門有一個觀照非常可貴,可是沒幾個人願意用這個真相去觀照,也就是沒幾個人想真幹。哪一句話?「一真一切真,一妄一切妄」。只要我們還有對哪一個人有傲慢的態度,你所有的恭敬還是做個樣子給人看,你的恭敬心沒有從內在自自然然流露出來。這時候還得往深處下功夫,不能落在相上。我們現在修行特別容易著相,因為一著相,別人也看不懂,又給你稱讚兩句,你就愈只做表面的樣子給人家看。

  所以我們得要觀照自己的心,這分好學的態度,進還是退了?這一分處處為人想的心,進還是退了?這一分真誠恭敬的心,進還是退了?什麼時候可以觀照,可以勘驗自己?大家知不知道勘驗兩個字?我們在學校學習都會有月考,才知道我們學的情況怎麼樣。修行也要有考試,才能勘驗自己學得怎麼樣。什麼時候是考試,什麼時候可以勘驗?你可以去勘驗你對最基層的人,在你這個團體最基層、最不起眼的人,你對他是什麼態度,一看就知道了。不然《弟子規》那句「勿諂富,勿驕貧,勿厭故,勿喜新」,這句話你要舉一反三。諂富驕貧,我們的不平等心,我們的傲慢心在哪裡會體現出來?有錢沒錢,再來,有地位沒地位,有能力沒能力,有才華沒才華,有關係沒關係。這個人跟蔡老師很熟,對他特別恭敬,這叫諂媚;那個人沒什麼影響,先不理他。人的傲慢,你一不小心它就一直在增長,所以心地時時得觀照,才能調伏這個煩惱。這個是從生活的方方面面細節去觀照自己恭敬、服侍長輩的態度。

  今天我們跟大家這節課先交流到這裡,謝謝大家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