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(第十六集) 2001/5/1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:15-013-0016
諸位同學,大家好!昨天我們談到安世高簡介給我們的啟示,說到「三寶依寺而住」,安世高接受共亭廟的廟神也就是龍王他的捐獻,在豫章,就是現在的南昌建了一個寺,大安寺,這是中國江南第一座寺院。「建寺功德最大」。要知道從前的寺院是佛教教學的場所,它稱之為「寺」,是跟帝王辦事機關平等的。「寺」是中國古代辦事的機關,這個諸位一定要懂得,直接歸皇帝管的才稱之為「寺」。現在諸位要是有機會到北京去參觀故宮,你在故宮裡面就能看到。可見得中國從漢朝建立這個制度,一直到滿清都沒有改變。
它為什麼稱「寺」?寺是有「繼續不斷」的意思,就是這個機構是永久設立的,決定不可以廢除。宰相下面辦事的機關稱「部」,在中國古書裡面有六個部,像禮部、吏部、工部,在滿清時候還有兵部,這些是可以改、可以取消、可以改編的。寺是不可以的,寺是永久設立的。中國在過去管全國教化的,就是現在講教育,從前是兩個機構並行的。宰相管禮部,禮部就是現在的教育部,這是漢武帝定的中國教育政策,就是以孔孟為主流,所謂是「罷黜百家,獨尊孔孟」;這一個政策的制定,也是綿延到清朝都沒有改變。另外一個教育是歸皇帝管的,用現在來說,宗教教育,特別是佛教。
佛教的教學機構稱「寺」,不稱「部」。寺的長官稱「卿」,皇帝下面直接歸他管的一共有九個機構,九個寺,九卿。三公九卿,三公就等於像現在制度裡頭的資政,是皇帝的顧問,他有什麼疑難的事情,向他們請教,是國家的國策顧問,這個地位很高,但是他不管寺。卿是管寺的,從前管外交是鴻臚寺,所以宰相不管外交,外交是皇帝直接管的。所以,它是個辦事情的機構。佛教到中國來,最初摩騰、竺法蘭這兩位大德接受中國國家的聘請到中國來,來了之後談得很投機,我們中國朝野非常歡迎,希望留他在中國不要回去了,給他設立一個專門機構,也稱「寺」,以後皇帝下面就有十個寺。但是佛教這個寺,教化的範圍就廣了,等於說是它有分支機構遍滿中國,各個城市都有佛寺。「寺」,是從這裡來的。我們一定要懂得「寺」跟「廟」不一樣,廟是太廟,是祭鬼神的地方,寺是行政機關。
佛寺做些什麼事情?早年是從事於譯經的工作,就像現在國家的編譯館,做翻譯的工作;第二個就是做解釋經典的一個場所,經典翻譯之後要講解。它確確實實是一個學術機構,它不是宗教,我們對於歷史的淵源一定要搞清楚、要搞明白。佛陀教育必須要有一個場所、有一個機構來推動它,來把它發揚光大。所以建立這個機構,建立這樣的場所,能夠把佛陀教育普遍的推揚,這個功德利益大。
我們知道世出世間最大的好事是什麼?幫助人覺悟,這是最大的好事,救濟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。人要是不覺悟,就迷惑顛倒,迷惑顛倒才做錯事、才造罪業,造罪業的果報在三途。縱然現前得一點福報,這一點福報是你過去生中所修積的餘福;你造作罪業已經把你的福報折損了,因為你的福報太大,折損了之後還有餘福。佛要是不跟我們說出這些事實真相,我們怎麼會懂得?所以修積最大的福報也是覺悟,覺悟是真正的福報;如果覺悟能夠遠離四相,這個福報就變成功德,福德就變成功德。所以福德跟功德在形相上沒有差別,心理上不一樣,一個著相,一個不著相,不著相福德就變成功德,著相功德就變成福德,差別在此地。
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最好的榜樣,一生修福,他修的是究竟圓滿的大福德,法布施。一切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,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不如為人說四句偈的功德大。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你幫助人只能幫助他一生,你救濟他一生,來世怎麼辦?就沒有法子了。你要是幫助他覺悟了,他生生世世不墮惡道,生生世世享人天福報,這個福報多大!決不是七寶布施所能夠比喻的。釋迦牟尼佛一生做的是法布施,法布施裡面包括著財布施跟無畏布施。財布施是什麼?內財布施。天天為人講經說法需要身體、需要體力,這個體力是財布施,就跟我們現在講的做義工,為大眾服務不求報酬,這是屬於內財布施。內財布施的福報,比外財布施又要殊勝得多。外財你是出錢,是以物質財富來布施,不是以自己的勞力、心力。外財跟內財相比的時候,內財殊勝。佛這樣修布施,成佛之後才是福慧二足尊,他的福、他的慧是這樣修成的。
由此可知,寺是一個教學機構。如果這個寺裡頭沒有教學,不但沒有功德,福德也沒有。往年我們初學的時候,李老師常說「有廟無道,不能興教」,最重要的是道!「道法賴化」這一句,寺的福德最大就是這四個字。我們這個寺裡頭有沒有道,有沒有法?道是行門,法是解門,行解相應,這就是最大的福德。所以在從前,寺院都有學風、道風。譬如五台,華嚴宗的祖庭,它的學風是研究《華嚴經》、學習《華嚴經》,它的道風是修行,華嚴宗修法界觀。天台山,法華宗的祖庭,他們的學風是《法華經》,他們的道風是摩訶止觀,他依這個修行。大慈恩寺,窺基法師主持這個道場,法相唯識宗,他們解門依的是六經十一論,他們的行門是修五重唯識觀,確確實實他有道、有法。淨土宗,遠公大師在廬山建立的,那個時候所依據的經典只有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在中國最早翻譯的,安世高有翻譯,可惜這個本子沒有傳下來,失掉了;它有學風,道風是念佛堂裡面念佛,確確實實二十四小時佛號不中斷。這樣的道場才是福德最大,所以超度,這個大的福德才能讓他脫離畜生道往生到天道。安世高替他的同學來修大福德。
第四個啟示:「功德必須修行」。自己不修行,出錢出力,像這個龍王,安世高這個同學他自己沒有修行,他真的是出錢出力來建寺,幫助弘法利生,他得的是福德不是功德。功德能了生死,福德不能了生死,只能夠脫離三惡道,生到三善道,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。我們自己在這一生幹的是什麼?佛門有許許多多的大護法,這個龍王也是佛門的護法,這些大護法我們要對得起他,要跟他講經說法,要教他覺悟、教他明瞭,他回過頭來真正修行,才能了生死出三界。否則的話,憑他這一點財富來布施修福,充其量來生果報在忉利天;如果不修十善,單單修福報,來生的果報多半在人間。我們今天看到人間大富大貴的,擁有億萬財富的,做到總統、做到帝王,做到部長、國家領導人,都是前世修福報、福德,沒有功德,都是修福。天福他都得不到,為什麼?沒有修上品十善,道理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修行的標準是在明心見性,在中國古時候這些在家居士有沒有達到這個境界?有。你看看宗門的記載,許許多多在家居士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證果了;他那個超越高,不但是超越六道輪迴,也超越十法界,他所證的果位是法身大士。我們決定不能夠輕慢在家居士,往往人家的成就超過出家人、超過我們,這是真正的佛菩薩,所以他能了生死。我們不修怎麼行!
般若智慧是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,只有智慧開了,才真正達到災消福來,要靠真實智慧。所以雖然佛常常勸導我們福慧雙修,而實際上佛還是重視智慧,如果兩者不能夠兼得,寧可修慧不修福。佛門裡有兩句話說,「修慧不修福,羅漢托空缽」,因為沒有福報,出去托缽常常托不到;那個修福不修慧的麻煩就大了,「修福不修慧,大象掛瓔珞」,他投到畜生道,福報很大,是皇帝乘坐的大象,滿身掛的珠寶,那是他的福報。這兩句話很值得我們玩味。特別是安世高這個同學,當年在世跟他一塊修學的時候明經好施,托缽的時候,齋主供養的飯菜不太好吃,心裡面就有一點難過,就這麼一點原因,墮到畜生道去作龍王去了。我們自己要真正去反省,我們的德學都比不上人家,但是我們的貪瞋痴慢高人家不曉得多少倍。所以他當龍王,我們死後只能作小蝦米、小魚,龍王沒分。這都是事實真相,菩薩在此地現身為我們說法。安世高了不起,福慧雙修,所以人家一生成就圓滿的道業。
今天在這個世間,這個時代,科技發展的時代,我們想一想,「道法賴化」還需不需要靠寺院?不需要,今天寺院能發展的功能不大了,特別是許多古道場都變成觀光旅遊的處所。今天我們明瞭,弘法利生的寺已經不是從前形式這種寺院,今天應當是衛星電視台,應當是網際網路,要建立這樣的道場。在形式上,說實在的話,有這麼大的一個房間就夠了,機器設備架起來,每一堂的講經都向全世界播放,有緣的人在電視機面前、在電腦面前他統統都能收看,這是現代化的寺,這個我們要懂得。佛教化眾生沒有一定的形式,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現什麼身,現身之後也沒有一定的方式。古時候必須要建立這麼一個場所,今天則不必要,何必教人家跑到我這兒來聽?我為什麼不把佛法送到他家裡去?送到他家裡去,我們的福報更大,教他來聽,他還受一趟辛苦,還要跑這麼遠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所以今天有今天的做法,古時候有古時候的做法,要通權達變,佛法才能夠普及眾生,就是普度眾生。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