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十華嚴—普救夜神章 (第二十六集) 197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12-006-0026
七百一十一頁第二行:
【此後次第有十佛。相續出興於世間。初梵光佛虛空音。第三法界像吉祥。第四圓滿光明輪。第五諸方智光幢。】
從這個地方看起。這是偈頌第二十三首,開頭這兩句是承先啟後,意義與前面所講的沒有兩樣,所謂是流水句。在這個十佛當中,第一尊叫『梵光』,「梵」是清淨的意思,就是清淨光明。第二尊叫『虛空音』,這是我們要細心去體會,音聲有許多種,我們現在一般常常令人困擾的噪音,這個不但是清淨音,而且是「虛空音」,這個意義就非常深了,虛空音是什麼音?寂淨音,也就是本性。觀世音菩薩「反聞聞自性」,就是以這個為所緣的境界。緣自性清淨性,是一切音聲的本體,這個含義很深。『第三法界像吉祥』,「吉祥」是福德之相,佛無論示現什麼樣的身相,無有一相不是吉祥。縱然示現惡相,惡相是度一類惡人,換句話說,還是吉祥。這都要我們很細心深入去體會,才能夠曉得裡面殊勝的意義,與不可思議的境界。第四尊是『圓滿光明輪』,這個名號是從智慧上建立的,如來智慧不外乎權實二智,二智都圓滿,稱為「光明輪」。『第五諸方智光幢』,這個名號一看就曉得,從後得智建立。菩薩以權智教化諸方眾生,「諸方」我們常講十方,說十方當然就包括了三世。
【第六虛空燈七妙德。】
『燈』是表智慧,代表的無處不照,日月所照不到的地方,燈可以照到。『妙德』也就是妙吉祥,跟文殊師利菩薩是同一個名號,這一生是在佛的地位上,稱為「妙德」。
【第八遍照吉祥光。】
這個意思也非常容易明瞭。
【第九福光寂靜德。】
這是從福慧兩方面來建立的德號,福德、智慧,福德、智慧都是依寂靜所起的,寂靜是體,福智是用。
【第十大悲雲吉祥。】
這個名號也好懂。在此地再跟諸位提幾句,佛的德號,就是他老人家在當時、當處,對一切眾生教化的宗旨,這是我們決定不要忘掉。否則的話,佛為什麼要建立這麼多名號?這個名號,既然有名號一定有意義。好像佛到我們這個世界來,在現前這個階段、這個地區,對這個時代眾生的根性,那只好用釋迦牟尼。為什麼?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的眾生缺乏慈悲心,特別提出釋迦,釋迦是能夠仁慈,針對我們的毛病。這個時代的眾生心太散亂,太不專一了,所以用牟尼,牟尼是寂默,清淨寂默。可見得佛的名號就是現階段的教學宗旨。所以想到佛的名號就曉得那個時代眾生,毛病裡頭最重的是什麼。佛的名號是對那個最重的毛病,對症下藥,所以才有許多的名號。這許多的名號就是因為眾生有許多的煩惱,眾生沒有煩惱了,佛就沒有名號。煩惱是病,名號是藥,你就曉得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記住這點,你念這些佛菩薩的名號就有趣味,不至於枯燥無味。念一個名號,就會想到那個世界,那個佛在那裡教化眾生,對治那些眾生的毛病,讓他們一個個斷煩惱、生智慧,自己就有所感發,當然就有受用。再看底下這段:
【此後次第有十佛。相續出興於世間。初真諦力智光明。】
『初』是第一尊佛,德號叫『真諦力智光明』。「真諦」是對俗諦說的,真諦裡面是講真空,俗諦是講妙有。真諦是從性體上講,俗諦是從現相上說的。如果眾生過分的執著在事相上,佛要為了破除他的執著,相上的執著多說真諦。「力」是如來的十力,十種智力前面講過了,「光明」是般若。第二尊是:
【現一切眾生前。】
這也一種特殊的教學,眾生根性不相同,佛時時刻刻示現在一切眾生的面前。這個在三轉法輪裡面,就是說的作證轉,三轉法輪作證轉,佛自己親自來做證明。根熟的眾生一聞佛法,一見到佛身,就能有所感悟。
【第三名為高顯光。】
這意思非常明顯,一看就明瞭。
【第四佛號光明身。】
這個也好懂。
【第五善逝法出生。】
『善逝』,善是非常善巧,逝是空有二邊都不執著,這叫「善逝」。佛的十號當中,有一個名號就是叫善逝,意思就是說即相離相才叫善逝。即相是什麼?我們的六根沒有離開六塵,這是即相;六識絕不攀緣六塵,這是無相。換句話說,相與無相是同時的,這叫善逝,這就是即相離相,離即同時,離即不二。『法出生』,「出生」跟《金剛經》裡面講的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是一樣的意思。出生無盡的大悲心,教化度脫一切眾生。
【第六名為速疾風。】
從這尊佛的名號上來看,那個時代的眾生,大概都是懈怠、放逸習慣了。『速疾』是特別的精進,提出這個口號,對治他懈怠、散慢這個風氣。
【第七世尊吉祥相。】
這個好懂。
【第八如來勇猛幢。】
也好懂,都是講的勇猛精進。眾生有自卑、怯懦這個心理,佛用這個方法來對治。
【第九佛名寶肢節。第十普現三世光。】
這名號也很好懂。
【此後次第有十佛。相續出興於世間。初佛願海吉祥燈。二佛吉祥金剛山。第三堅固須彌德。第四佛名念幢王。】
這個幾尊佛號都好懂,這個地方所講的『念』,就是經上常講的,三不退當中的念不退,「念念趣入娑婆若海」,這是念不退。一般來說這個念不退要到圓教初住以上,才能夠證得。如果以常理來說,淨土法門念到功夫成片,這就是位不退;念到事一心不亂,是行不退;念到理一心不亂,才是念不退,這就是照一般理論來說。事實上西方淨土不然,這就是奇妙不可思議,難信之法。這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人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叫圓證三不退。其實他還是個凡夫,他見思煩惱並沒有斷掉,只是伏住而已,他居然在西方極樂世界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這不可思議,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。這是在任何法門裡面,任何經論裡面,我們都找不到的。當然他之所以一往生就圓具三不退,有他的理論依據,那不是偶然的。這點諸位要想曉得,必須要探求《彌陀要解》、《彌陀疏鈔》,深入的去研究,確實是如此。無怪乎十方法身大士,不僅是華藏海會,都願意求生淨土,有他道理在。『幢』是高顯之意,『王』是自在之意,都是形容念不退。
【第五如來法智尊。】
這個好懂,『法』是一切法,一切法不迷就是智慧,世出世間唯有智慧為尊、為貴。
【第六佛名般若燈。第七佛號德光幢。第八佛名廣大智。第九智行法界門。第十法海智吉祥。】
這個都好懂。這第九尊叫『智行法界門』,「門」就是我們常講八萬四千法門,或者說無量法門。法門為什麼稱「法界門」?由這個門路入一真法界,就叫法界門。其實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是入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就是無上道,就是佛道。可是諸位要記住,行門有無量無邊的差別,但是它有一個不變的原則,那就是與智相應。這個智不是世智辯聰,要特別注意到,這是與般若智慧相應,門門都是法界門。諸位常常讀《楞嚴》,同修們讀《楞嚴》的人很多,喜歡《楞嚴》的也很多,也有很多同學來找我,希望我講講《楞嚴經》,我現在沒有時間,現在天天念佛了。《楞嚴》過去講了很多遍。
《楞嚴經》裡面二十五位菩薩,二十五圓通它就是把無量的法門歸納,歸納為二十五大類,無量無邊法門出不了這二十五大類。這個歸納法就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七大,確實沒有一個法門能夠超出這個範圍。所以這二十五門代表一切法門,一切法門不出二十五門,門門第一,因為門門都是入一真法界之門。如果拿淨土來說,門門都是入實報莊嚴土之門,實報莊嚴土就是一真法界,所以它都第一。但是相上有差別,六根不是六塵,六塵不是六識,六識不是七大,這相上講,事上說確實不相同。可是都是依一心不亂,一心就是智慧,二心就是無明,就是迷惑,一心就是智慧。所以無論哪個法門只要他依一心,就是法界門。不論是佛法、是外道,或者是魔法,魔也行,他要一心了也入法界。所以佛法真正是平等,不是說,佛說你只修我這個行,修別的就不行,不是的,門門可以入,只要你修成一心不亂,哪個門都可以入,這個智行。底下這是表法雲地的菩薩,這個前面九段,是每十尊佛代表一個層次,十地菩薩代表一地。看最後這段:
【此後次第十四佛。】
這個法雲地的多出四尊佛,前面都是十尊佛,這個地方有十四尊佛,代表菩薩地圓滿。
【相續出興於世間。最初福山功德王。】
這也好懂,所以學佛要修福,如果完全偏重在修慧上,好是很好也有毛病。佛在經裡頭有所謂的,「修慧不修福,羅漢托空缽」,羅漢去托缽沒有人供養,沒福報。一個是「修福不修慧,大象掛瓔珞」。前世兩個人是同學,他是專修福報不修慧,落在畜生道,落在畜生道福報很大,牠是國王乘坐的大象,滿身都披著珠寶、瓔珞,但牠是個畜生。這個意思就是一定要福慧雙修,不能夠完全不修,我慧多一點,福少一點可以,不能完全不修,這個修法是決定正確。如果說我福多一點,慧少一點,很危險,福報現前,一享福報就會迷惑顛倒,就會退轉,所以那是很危險的訊號;福報修一點,不要修得太多。如果你能修福不著相,那你這個福報修得愈多愈好,你修的福報自己不享,給眾生去享,那福報愈大愈好,多少修行人、沒有福報的人都沾你光。像近代,上一次我們講的,虛雲老和尚、印光大師他們修大福報不著相,他自己不享受,能夠叫佛門四眾同修都享他的福報,因他的福報而有成就,這是無量的功德。如果我們一看到福報現前就放不下,就顛倒,那是非常可怕的一樁事情。
【次佛名為智吉祥。第三如來法駕輪。】
這個也好懂,『輪』在佛門是表法的,法輪常轉。
【第四寶王吉祥佛。第五功德輪吉祥。第六普智焰光佛。第七佛號須彌燈。第八世尊迅疾光。】
這個也是從精進上建立的。
【第九如來大寂聲。】
這個名號所對的根機就很特殊,『寂聲』是無聲,無聲裡面入道,正是所謂不二法門。釋迦牟尼佛也曾經示現過這個方式,諸菩薩大德當中也有這個現象,所謂一升座一句話沒有,就下座了。說的法都說完,什麼法?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真實法開不得口,所謂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;凡是能夠說得出的,無一不是方便法。會聽的人,要從方便裡面悟入真實,這是我們前面所說的。佛是將自己親證的境界度入,就是轉入眾生心,眾生也能在他這種啟示之下證入同樣的境界,這叫轉法輪,把自己法轉給眾生,內證。自己種種表現、種種言說,而對方沒有辦法悟入,這是雖轉,對方沒能接受到。雖不能接受,但是有薰習的功能,雖不是當機眾,是屬於結緣眾。當機眾一聞千悟,一聞就契入。一定要在寂靜聲裡面才能夠契入,才能夠證得。
【第十佛名寂靜幢。】
這兩尊佛號,名義是大同小異。
【十一眾生吉祥燈。】
十一尊。
【十二大願速吉祥。十三無能勝力幢。十四世尊智焰海。】
這都好懂。這是第十地,十地所證的既深又妙,所以在事實表法當中,他加了四尊佛。底下有十尊代表等覺。
【此後次第有十佛。相續出興於世間。第一佛名法自在。】
這個一看就了解。
【第二無著智如來。】
這也要提醒同修一句,不著相是智慧,著相就是迷惑。六根接觸外面六塵的現相不怕,怕的是執著。為什麼不怕?因為那些相是虛妄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這就叫實相。你看《般若經》裡面常講「諸法實相」,這就是諸法實相。一切相是虛妄相,是相續相,不是真實,一一相中皆不可得,你要執著幹什麼?所以執著是迷,迷失了諸法實相,它是假有。你誤會以為它真有,你在這個裡面起心動念,造作一切的罪障。殊孰不知業果也是空寂的,雖是空寂的,你迷在裡頭你要受。譬如作夢,我們曉得夢是假的,天天作惡夢,那也是苦不堪言,你在夢裡頭迷了。
如果你一下覺悟我在作夢,那什麼都看破、放下,再惡的夢也不在乎,這是夢,不是真的,他沒有苦受。夢到天堂裡面,那不是真的,他沒有樂受,那就好了,那就叫覺悟。覺悟了他為什麼能夠離開苦樂憂喜捨,這些不正常的享受?他有智慧,他覺悟。迷的人在這個世間才有苦樂憂喜捨,這五種不正常的享受,這受不是真的。真正的是叫正受,正受是一切都不受,這個心清淨寂滅。無論在什麼境界上,他的心是清淨平等的。換句話說,順境、逆境裡頭,他都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攀緣,也不造作這才叫正受。沒有一切分別、執著、妄想這叫『無著智如來』,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。因為我們現前這種煩惱、這個病,實在講也不輕。
【第三世尊海慧音。第四眾密音調御。】
『密』,在佛門也常見,宗派裡頭有所謂密宗。諸位一定要了解,佛法裡頭沒有祕密,祕密不是好事情,不可告人的事情才祕密,可以告人的就不會是祕密,所以,祕密不是好事情。佛法裡面這個密不是祕密,而是深密,它的理論境界太深,不是一般淺學的人所能夠理解的,所以佛就不說,這就稱之為「密」。到相當程度,密也就變成顯也不密了,所以這個密是對程度不夠的人所說。程度到了的人,佛法裡面決定沒有祕密,這種原理原則我們一定要了解,佛法是光明正大,包括密宗在內。深密之理,大菩薩才能夠理解,才能夠通達明瞭,依照這個理論來修學,那不是初學的法門。所以現在密宗也很盛,我們曉得弊病也不少,原因在哪裡?程度不夠。
我自己學佛,我的佛法基礎是章嘉大師奠定的,我親近他老人家三年,這是密宗的大喇嘛,在我們蒙藏四大喇嘛,他老人家是一個。這個四大喇嘛,西藏的前藏是達賴,後藏是班禪;蒙古兩位,內蒙古就章嘉大師,外蒙古是哲布尊丹巴,這是四大喇嘛。我學佛算是很幸運,一開始接觸佛法,就認識他老人家,非常慈悲,教了我三年他老人家圓寂,他要不圓寂,我也不會離開他。所以我學佛的根底是他老人家建立的,他沒有傳給我密法,認為我不夠資格。但是密法裡許多的常識,他都講給我聽,所以我對於密法的常識相當豐富。他教我從哪裡做起?教我從最基礎地方學起,從戒定慧學起。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接受密法?定成就,慧成就了才可以接受密法的修學。
照他這個標準來說,這阿羅漢以上,戒定慧圓滿了就是阿羅漢。阿羅漢實際上講還沒開智慧,他那一關還沒突破,就是阿羅漢一回小向大,智慧就開了;他沒有發心回小向大,他只有九次第定,這個定不開慧。為什麼不開慧?《楞嚴》上說得很好,他那個執著沒有放下,「內守悠閑」,他就守在那個九次第定時候;如果一回小向大,他這個念頭一轉,這一不守,一放下,智慧就開。只要有這點執著的心,就是他開智慧的障礙;這點執著一點破,馬上一回轉的時候,他的智慧就開,就明心見性。所以圓教初住以上才有資格學密,念佛法門要念到理一心不亂才有資格學密。密在佛法裡頭上乘法,上根利智所修的,比禪還要高這是我們要懂得。所以大家了解這個道理,別著急,什麼時候學密?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再學去,萬無一失,絕不會有差錯的。
我那個老師真正是個好老師,不是馬上傳給他,我給你灌頂。他一天到晚嘀咕我:要學戒,這個東西是大根大本。他舉個比喻給我說,這個戒律,那個時候我們南北往來都是火車,他說這戒律就像那火車票一樣,沒上車之前票就買好,上了車之後一直到站才能把票交回去,不到站這個票不能離手,戒律就是這樣。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不能離開戒律,這叫真正善知識,一點不欺騙我們。他修學的最高佛法,教給我們初入門的人,是腳踏實地,老老實實從根本上修,這是他的好處,是他的真正慈悲。傳我一個咒子,還把咒子的意思講得那麼清楚,叫我很歡喜的來受持,念念喚醒自己的清淨心,真有受用。所以這真正善知識傳法,他不一樣,必定要叫對方得真實的利益。法一定要契機,契機契理,這是佛法,這是正法;如果這個法契理不契機,古人常說那叫閒言語,就是廢話。固然契理,不契機,你講了白講;契機不契理,那叫魔說,那不是正法。所以正法一定是契機又要契理,真正大善知識的確是可遇不可求。
這尊佛的德號『密音調御』,以這種方式來調眾生之心,御眾生之行,指導範圍眾生的行門。
【五名具足言辭佛。】
這個大概跟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相類似,耳根最利。佛在我們這個世界,以音聲為佛事。這尊佛的德號『具足言辭』。
【第六妙音大吉祥。第七佛智自在轉。第八普現眾生前。九等眾生吉祥身。】
這個也是真事,不是假事,佛確實有這個能力能夠現等眾生的身,就是無量無邊的化身。應化身純粹是為利他,不是為自利。
【十名德賢自性山。】
這個德號是從體性上建立,有體有用。『自性山』是講的理體,『德賢』都是說的大用。末後兩首是總結:
【如是須彌塵數劫。】
上面一共說了一百一十四尊佛,這是在無數劫裡面,略舉這一百一十四位做代表。
【所有上首諸如來。普為眾生作世燈。】
世是世間,什麼叫世間?什麼叫出世間?世間與出世間是相對建立,沒有世間就沒有出世間。世間與出世間沒有界限,這是諸位要曉得的,迷了就叫世間,悟了就出世間,就是這麼回事。所以迷的時候,要智慧光明的燈把愚迷照破。如果你認為世間與出世間真有兩樁事情,那就大錯,譬如說我們這在這裡講堂,把電燈一熄這就叫世間,電燈一開了就叫出世間,試問問出入在哪裡?沒出沒入,還是這麼一樁事情。迷了一切法都叫世間法,悟了一切法都叫出世間法,世出世間是在迷悟上建立,其實迷悟不二。因此世出世間不能執著,曉得確有其現相,但是它是一體。迷了這個體給它建立個假名,叫世間;悟了這個體,再給它起個假名,叫出世間,還是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。『普為眾生作世燈』。
【我皆供養無空過。】
這個『供養』的意思前面特別為諸位拈出,非常的重要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在《華嚴經》佛菩薩實在慈悲,常常給我們提示,唯恐我們忘掉,唯恐我們疏忽了。
【復過佛剎極微數。劫中所有諸如來。我於一切咸供養。入此甚深解脫海。】
到這個地方是一個大段落,總顯菩薩歷劫修行經過的大概,給我們做一個榜樣,給我們提供一個參考。所以我們的修學一定要發大心,要發長遠心,不為一切苦難障礙,才能夠有成就。菩提道上能障礙自己的,告訴諸位,就是自己,自己要不障礙自己,外面任何力量都障礙不了。別人在外面勾引你,你起煩惱,你內心的煩惱跟外頭去交感,那你才障道。外面不管怎麼樣誘惑,你裡頭如如不動,他有什麼用處?你還是精進不懈,障不了你。所以這個事情要自己負責任,與外面境界不相干。他一勾引,你就動心,那是怪你自己,你怎麼能怪他?不能怪外面境界,誰叫你動心?你要動心,是你自己迷惑顛倒;你要自己覺悟了,你就不動心。不動心的時候怎麼樣?那外面境界幫助你功夫增長。所以什麼叫佛、什麼叫魔?無佛亦無魔,你覺心對外境,外境統統是佛,都是幫助你,順境也是幫助你,逆境也是幫助你,無有一法不是佛法。
如果你起心動念,沒有一法是佛法。我在這裡念佛,阿彌陀佛來了,捧著大蓮花現在你面前,非常歡喜:我的境界好,見到阿彌陀佛。你這一心馬上就破壞,那尊阿彌陀佛就是魔。看看你要到一心了,把你一心馬上打掉,你這個心一歡喜,歡喜是煩惱,你清淨心失掉。所以你只一動心,外面佛也是魔;不動心,魔也是佛。魔與佛不在外境,在你的心裡變現的,所以外境都是清淨寂滅相。如來果地上所現,清淨寂滅相、平等相,只怪自心不平等,在一切境界裡起心動念,自作障礙。自己不作障礙就叫佛境現前,自作障礙就叫魔境現前,就是這麼回事,一定要認識清楚。不然的話,還是常常怨天尤人,我們這一生絕對沒有悟道的一天。什麼時候回過頭來不怨天、不尤人,你對這個悟道就近了,確實這樣的。我們再看向下的這首偈,這首偈是勸修。在聞法格局裡面不能少,菩薩說了那麼多,最後要勸我們幹。他是已修已證,勸我們要努力。
【我於如是無邊劫。修行得此解脫門。】
這是他的成就。
【汝今聞已速修行。不久亦當如我得。】
這兩句話非常明顯勸我們,作證勸說,他是過來人,他有成就。我們如果能夠像他一樣勇猛精進,我們不久一定也像菩薩一樣,證入一真法界,與菩薩把手同行。再看下面一段經文,底下這一段,這在大段落裡面,是屬於第四段「謙己推聖」。《四十華嚴》末會五十三位善知識,是代表五十三參會,會會都可以獨立,會會都是一部小經,有始有終。每會都分為六個段落,這第四段對自己謙虛,推崇別的善知識。
【善男子。我唯知此菩薩普現一切世間調伏眾生解脫門。】
這句就是他老人家所證的,在無量無邊解脫門,他證得的是這一門。『解脫門』的名義,前面我們都研究過。『普現一切世間』是大慈大悲,『調』是講的調心、調身,是我們身心健康。『伏』,《金剛經》裡面所說「降伏其心」,那是煩惱,如何的降伏煩惱,調適我們的身心?這是菩薩對於眾生的幫助。「解脫」是大自在的意思,擺脫一切煩惱繫縛,身心得大自在,這是這個法門的名號簡單一點意思。下面是推崇別的善友:
【如諸菩薩摩訶薩。】
像別的那些菩薩,大菩薩們。下面一共有二十七句,這個二十七句句句都含著有無量義。就好比說文章,二十七句就是二十七篇文章的題目,每一句都可以作一篇文章,其義無有窮盡。
【集無邊行海。】
這個『行』就是菩薩行,善財童子所問的,怎麼樣學菩薩行?怎樣去修菩薩道?菩薩覺而不迷,菩薩行是覺行,不是迷行,身口意三業的造作都是覺而不迷。『海』是形容之廣大。
【發種種解心。】
這就是一切智,世出世間一切法,沒有一法他不理解。
【現種種身。】
隨類化身。
【具種種根。】
那也是示現為度一切眾生,要跟那個眾生現同類身,現相似的根性,才能夠啟發眾生。
【滿種種願。】
菩薩自己有願,一切眾生各個有願,自他都能夠圓滿。
【入種種三昧。】
『三昧』是正受,「三昧」也是禪定。為什麼有那麼多?因為內煩惱太多,外面境界太多。在這個地方我要告訴諸位,我們內心的煩惱,與外面的境界那個數量是完全相等的,不增不減。你曉得大宇宙是多麼的複雜,我們內心跟大宇宙的複雜是一樣,沒兩樣。所以內心清淨,外面境界也就清淨,我們心念在境界裡面做到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,這就叫三昧。眼見色,不起色相,內不動心,眼根在色塵上入定,這就是一種三昧。耳聽音聲,不起聲塵之相,如如不動,耳根在聲塵上入定,就是這個意思,所以這個三昧就無量無邊。所以記住,眼在一切色法裡頭,哪一種色法叫自己動心,馬上阿彌陀佛要覺悟,為什麼?定失掉了,沒有定了。聽某一種音聲,聽得很好聽,想多聽一下,你定失掉,你被境界轉了,你著了相動了心,三昧就沒有了。又不能不看,不能不聽,又要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,那就是佛菩薩,那你在境界裡頭得大自在,就證得解脫門,「入種種三昧」。由此可知,菩薩學處,哪一處不是菩薩學處?處處都是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是菩薩學處,菩薩在這裡面練習三昧,菩薩在這個裡面增長智慧。
【起種種神通。】
『神通』是講作用,「神」是講神妙,「通」是通達,沒有障礙。
【成就種種方便。】
『方便』是講的方法,自己修行的方法,利益眾生的方法。
【能作種種利益。】
方便是『能作』,『利益』是成就,方便是因,「利益」是果。以一種方便法來幫助眾生,眾生一定得利益,一定有所成就。
【遊入種種智藏。】
這個『遊』是表自在,表沒有退心,非常自在智慧就現前,無量智慧就現前,不是苦苦去尋求的,所謂自然智、無師智統統現前了。
【照種種法門海。】
『照』是觀照,諸佛菩薩所說、所證的無量法門,在菩薩智光觀照之下,無有一法門不通達。
【得種種法光明。】
前面觀照是因,這個地方『得』是果,這裡面有自利的、有利他的,有自利利他統統都有的,諸位在偈子裡面仔細看看,都能夠明瞭。
【往種種佛剎海。受種種佛灌頂。】
像善財童子的參學,十方諸佛的剎海周遍遊歷,到處參學,遍受諸佛灌頂,這是上求佛道。
【事種種善知識。】
『事』是承事,一切菩薩善友都是自己的『善知識』。唯有上求才能下化,上求幫助自己證入。
【悟種種解脫門。證種種自在心。】
這個幾句都是說的自利。
【起種種無作行。現種種難思色。順種種眾生心。起種種變化身。入種種菩薩地。知種種法因緣。離種種妄分別。依種種菩薩願。持種種佛遺教。安住出生普賢妙行。】
這些統統都講利他。這裡面有幾句很值得注意的,菩薩利益眾生起的行叫『無作行』,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這就是前面跟諸位講的「離即同時」,他做不做?一天到晚勤苦的在做。我們想想,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,歷代祖師自己的修行,成就之後教化眾生,何嘗有一天休息過?都在做,真的做了沒有?沒有,如果真做就不能講「本來無一物」。為什麼一定要這個樣子做法?這樣做法與自性相應,三輪體空,這樣做法叫大修行。我再告訴諸位,佛門裡面這個表法,除蓮花之外,還用法輪。這是佛法裡表法這兩種是最普遍,處處能夠見到,法輪代表修行,蓮花代表本體。如果拿我們世間法來講,那個輪相代表養生之道;輪是要動,輪要不動它還有什麼作用?你有一輛講汽車,汽車有四個輪子,那四個輪子不動,那車子不叫廢物嗎?它就是要動的,相要動,我們身是相,身體要動。
心不能動,為什麼心不能動?心是空的,你們學過數學,學過圓,圓心有沒有?有。在哪裡?沒有跡象可得。所以這個心是非有非無,不能說它有,因為覓心了不可得。不但是二祖,在達摩祖師那裡覓心了不可得,畫一個圓,圓心你能找到嗎?還是找不到,覓心了不可得。它真有,有而不可得,所以心要空、要虛。心如果空虛,心就靈,那個靈是什麼?是智慧開了。心裡面要有一個東西,心就死掉了,就不靈,智慧就沒有了,沒有智慧就打妄想,打妄想那個心,心裡頭有一物,把你靈敏的心障礙了。因此佛菩薩要三輪體空,一天到晚做個不休,忙得不得了,心地清清淨淨一塵不染,豈不是既修身又修心!
修心要清淨,要三輪體空;修身要造作,身要運動。身要不動,就不得了了,身要不動就叫死人;活人要動,所以叫活動。活不動那不就變成死人了嗎?所以一定要活動,活動是活活潑潑,是生的。活動裡面有不動,就像輪相一樣,動中有不動,不是不動裡頭有不動,是動中亦不動。佛法講修行,修行就是生活,生活要動,身動,心不動。身口有一切造作,心裡絕沒有造作,這叫做無作。這是我們一定要體會到,要認真的去修學,能做一分有一分的受用,做到兩分有兩分的受用,這個受用是真實的。唯有如此修學,你這個自性清淨心才會現前,你的信心才會增長,才會堅固。你的前途依然顯現得一片無比的光明,這個時候真正是離苦得樂。佛法不欺騙人,佛法有實質的效果,有真正的效果。
『現種種難思色』,「現」,現是自己變現;「難思」是不可思議,以色相教化眾生。喜怒哀樂都是色相,相上有,心裡頭沒有。相上有,心裡也有,這是凡夫;心裡沒有,相上也沒有,是二乘;相上有,心裡沒有,這佛菩薩,諸位好好的去體會這個意思。『順種種眾生心』,不順眾生心就不契機,沒有法子利益眾生,沒有法子接受眾生、教化眾生。『起種種變化身』,這個好懂。『入種種菩薩地』,「菩薩地」,從初地到等覺是十一地,如果從初發心到等覺是五十一個階級。這一句它的本意是講地上菩薩,引申的意思,可以說從初發心,逐漸在菩提道上精進,把自己境界不斷的向上提升。『知種種法因緣』,這個很重要,能知一切法的因緣心安理得,隨緣而不攀緣,他得大自在。
『離種種妄分別』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個與前面一句有密切的關係。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離開種種妄想分別?是我們不知道一切法的因緣。如果曉得一切法的因緣,你的分別執著妄想統統斷掉,為什麼?這個時候知道隨緣,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。『依種種菩薩願』,菩薩有無量無邊的大願,在某個時候,對某種根機,某個願望,他實現了。雖然實現,他並不執著,因為菩薩的大願是無有窮盡的。雖然是無盡無邊的大願,菩薩絕不著相,在境界裡頭絕不起心動念,絕沒有分別執著,這些都是我們深深去體會,努力的去學習,在生活當中去歷練。『持種種佛遺教』,諸佛無量無邊,對我們的教誡都要遵守,這個遵守根利的人守原理、守原則;根性鈍的人,遲鈍的人,他守教條、守枝葉,這個裡頭就有巧拙之分。善巧的成就就快,笨拙的成就就慢,都會有成就的。『安住出生普賢妙行』,末後結歸到普賢行門,這些菩薩他們智慧、德能、願海、行持,實在太殊勝。
【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。】
我的智慧太淺了,樣樣都不如人,一切法門只懂得一門,其餘的我都不懂,我哪裡能比得上那些菩薩?他們的功德我怎麼會知道?我怎麼能說?這個是自己謙虛,讚歎別人,勉勵善財童子普遍的去參學。下面是照例給他介紹一位善知識。
【善男子。去此不遠菩提場中。有主夜神。名具足功德寂靜音海。】
這就介紹出來了,這個人我們前面讀過,曾經在因地裡面是威德神的母親,他在過去生中跟他兩個有母子關係,現在他是五地菩薩,他自己代表是四地菩薩,都修行證果了。
【坐星宿光幢摩尼王莊嚴寶蓮華藏師子之座。百萬阿僧祇夜神以為眷屬。前後圍繞。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。修菩薩道。】
這個裡頭含義都很深,在這個地方一定要曉得他表法的義趣。所謂不遠就是說距離這個證道時節很近,是這個意思。到第五地,五地去十地不遠。十地菩薩就圓滿,等覺就是成佛,所以說去佛不遠,這個意思要懂。第五,諸位要曉得,他十位是表示波羅蜜的,第五是禪定波羅蜜,第四是表精進波羅蜜。曉得五地代表禪定圓滿,六地代表般若圓滿,諸位懂這個意思,他是從十住統統修十波羅蜜,到十地就是十波羅蜜,條條都圓滿。禪定圓滿所以叫寂靜,這個名字叫『寂靜音海』,所以這名字都含有很深的意思。因為菩薩他要入俗,他要教化眾生,所以叫「音海」。「寂靜」是他自證,他的禪定波羅蜜圓滿,音海是形容他普度眾生,從禪定裡面發出一切救苦救難的音聲,這個音聲就是教法,就是講經說法。他在普救神的後面,與普救神在前生有母女的關係,而前面是代表精進,從精進生禪定,表這個義趣。所以《華嚴經》表法的味道很濃,你要能看出來非常有趣。他教善財童子,勸他到那邊去參學,向寂靜音海夜神他那邊去,向他請教菩薩應該怎樣學菩薩行、修菩薩道。
【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。繞無數匝。殷勤瞻仰。一心戀慕。辭退而去。】
到這個地方,我們這章就講圓滿,這是四地菩薩代表精進波羅蜜圓滿。戀德禮辭是非常重要的意思。我在這個地方參學,法門我得到了,得到的是什麼?成就了定慧。對於境界一點都不沾染,就叫做禮辭,禮辭就是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真正得到了定慧現前,真正得到;如果得到這個著了相,那就壞了。所以五十三參每一參末後這段,都是告訴我們不著相。對於善知識恭敬禮拜、戀慕,又沒有分別執著,真正是三輪體空。這是菩薩道,就是菩薩行,是我們要深深去體會。這章到此地圓滿,底下一會我們就講難勝地的善友,第五地要講到禪定波羅蜜圓滿的境界。今天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