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十華嚴—普救夜神章 (第十一集) 197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12-006-0011
第四個字開始,我們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:
【隨眾生心。悉現其前。為轉法輪。】
從這個地方開始。上面講到普智如來初成正覺,就是初成佛,這幾句經文非常的重要。所謂成佛就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這句話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,這就是我們所說的,最圓滿、最究竟的智慧。智慧成就了之後,自受用當然不必說。所謂最殊勝的功德利益是在他受用,那就是以這個智慧教化眾生。所以佛教是智慧的教育,是智慧的教學,絕不是迷信。向下這個經文敘說如來怎樣去教化眾生,清涼大師在科題裡面,底下這段他標了個標題「轉正法輪」,完全講教學,這個兩句是總說。教化眾生最重要的是要適合眾生的程度,所謂是契機契理。機就是眾生的程度,眾生的根性要能夠適合,大家一聽都能夠懂,都能夠得到利益,都能夠生歡喜心,所說的法既不太深也不太淺,這就他很有受用,所以這點相當不容易。
第一句講『隨眾生心』,這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。眾生上從菩薩,下到地獄,就是九界有情眾生,這個裡面根性程度相差懸殊太大了。譬如說佛法難講,這在教學裡面第一等的本事,譬如說這個講堂裡面很多是博士學位的,還有很多不認識字的。你說一般學校裡老師上課好教,程度都一樣,一年級,學生都是一年級,二年級都是二年級的。你們從什麼地方看到有一個班,從幼稚園到博士班的學生都有,老師在上課,叫他們大家聽到各個都點頭,各個都覺得有味道,這個都不簡單。所以經上讚歎佛,「佛以一音而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。佛有這個本事,我們就相當困難。這種場合是最不容易講到人人滿意,縱不能做到人人滿意,你能夠叫聽眾十之八九都滿意,甚至於十之七八滿意就不錯了,那就算是相當成功。
這個裡面就我們在此地要學習的,就是觀機,所以一次講演裡面有深處、有淺處,深處,給利根程度高的人,淺處對初學的人。如果一昧往深處講,淺的人聽不懂,他下次就不來了,沒興趣。一昧照顧初學的人往淺處講,那個程度高的人聽了沒味道,他下次也不來了。我們看看佛經,佛經的確是了不起,看經文擺在這裡,程度深的人看到這個經很深,程度淺的人看到這經很淺,這不得了。一本教科書,從初學開始就用這個教科書,一直到你成佛還用這一本教科書,你們在世間哪個學校曾經打聽過有這課本?不要換課本的,從你初發心十信位、十住位、十行位到十地位,等覺、妙覺還是這一部經,你就想到它淺深次第都在文字語言之外。這是經典的長處,所以它稱之為經,經就是真理,永遠不變,超越空間、超越時間,能適合一切眾生之類。「隨眾生心」,隨眾生心這句是總說。
『悉現其前,為轉法輪』。如來能夠隨類化身,眾生希望遇到一個什麼樣的善友,菩薩就化這個善友的身分出現,不期而遇,他就遇到了。這個理前面講過,眾生有感,佛菩薩有應,應了來幹什麼?來教化你,來幫助你。教學、教化、幫助,在佛法的名稱叫「轉法輪」,轉是轉動,我們今天的話來講推動。輪是比喻,有兩個意思,一個意思是把你的境界向上提升,這是一個意思。所謂是運轉的意思,將你從凡夫地提升到聖人的境界,這是轉的意思,轉變。另外輪有一個意思,輪有碾碎的意思,路高低不平,你看壓路機,壓路機是輪,輪相,它通過把這個路就壓平,有這個意思。我們的心不平,一聽佛法,心開意解,心平了,像佛法從心中碾過,心就平了。由此可知,經法不能不聽,三天不聽經,心裡頭起伏幅度就太大了。天天聽經,天天不離開經典,有個十年、八年就能得到平等心,平等心是真心,平等心現前。
平等心現前就是前面講的,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菩提心生起來了。菩提心裡面第一個直心,什麼叫直心?就是平等心。六祖大師所講的平直,平等正直這是菩提心的理體。菩提心的作用,對自己就是清淨,前一次在經裡面看到的,「純一清淨」,純一就是平等,清淨是自受用。大慈大悲是他受用,對待別人大慈大悲,對待自己清淨,清淨無為。無為而無所不為,無所不為還是無為,那個無所不為是大慈大悲,他受用;無為是自受用,菩提心有體有用,這叫轉法輪。看下面經文給我們略舉幾條,說明佛說法的功德利益,也就是具體說明轉法輪的樣子,法輪怎麼轉法。
【於一一世界。】
因為這總綱裡頭有「隨眾生心」,所以在事相上非常具體,『一一世界』,不是一個世界,無量無邊的世界。
【令無量眾生離惡道苦。令無量眾生生人天中。】
你看這不是非常明顯的離苦得樂嗎?離苦得樂是不是佛菩薩顯一下神通,把我們從苦難當中給救出來了?給諸位說,那是神話,那是宗教裡面的說法,不是事實,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。佛跟我們所講的完全是以教學的方法,才能真正達到離苦得樂的目標。『惡道』指的是三惡道,畜生、餓鬼、地獄三惡道。佛菩薩怎麼樣教我們離三惡道?我們現在不錯是個人身,轉眼之間就到惡道去了,我們自己覺不覺悟?不覺悟,不知道自己一口氣不來,就要到惡道去了。你要不相信,你到外面去打聽打聽,人死了以後到哪裡去?我想大多數人都告訴你,人死了就是鬼,餓鬼道去了。不是三惡道去了嗎?其實六道輪迴,人死未必到鬼道,為什麼大家都說,人死了之後都到鬼道?這個說法絕不是空穴來風,有道理。你們想想,哪個人沒有貪心?貪心是餓鬼道的業因,沒有貪心的人,不墮餓鬼道。
雖然六道都是有無量的因緣,無量因緣裡面總有一個最重要的,有一個基本的因素,佛在一切經裡面告訴我們,貪愛是餓鬼道的業因。我們現在眼前貪愛的心很重,患得患失,我們自己不曉得,佛看得很清楚,你再過幾年就到餓鬼道去了。現在人雖然沒有去,已經註冊掛號,不久就要去報到了。只要沒有報到之前,都有辦法救,怎麼救你?把這裡面因緣果給你說清楚,你一下覺悟了,原來我這個貪愛是要落在餓鬼道裡。算了,一切貪愛心把它遠離掉,你豈不是從餓鬼道裡出來!就離開了。畜生道是愚痴,今天這個世間愚痴的人多,什麼叫愚痴?真妄、邪正、是非,甚至於利害他都搞顛倒,分辨不清楚這是愚痴。
我們人學佛,佛是什麼?佛,那後頭佛像,佛就是那個,這就叫愚痴。成了佛幹什麼?成了佛坐在大殿上,坐著不動要讓人家拜,這不叫愚痴?這個佛我可不要成他,成他了不自由,一天到晚坐在那裡不動,叫人家來拜,這成什麼話?所以事理都搞不清楚,這是愚痴、迷信。更包括世間所謂世智辯聰,都是愚痴,他自己以為很聰明,其實他把這個因果完全搞顛倒,這個罪業重。愚痴是畜生道的業因,離開愚痴,破迷開悟,這脫離畜生道。我對於這一切法裡面哪是正、哪是邪,哪是真、哪是妄,我都能夠辨別得清清楚楚,不愚痴,不落畜生道,從畜生道裡面把你救出來。地獄道裡面最重要的瞋恚,遇到一點小小不如意的事情就生氣,要氣好幾天這不行,這個業報是在地獄。所以貪瞋痴叫三毒煩惱,不是對別人毒,是毒害自己,把自己送到三途裡面去。
佛教給我們捨貪瞋痴,就是捨三惡道,為什麼叫你對一切法不要貪愛,不要瞋恚,不要愚痴?為什麼叫你這麼做法?就是叫你不要墮地獄,不要變餓鬼,不要變畜生,是這麼個意思。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信不信?你要不相信,佛講這個話,恐怕是嚇唬人的,勸人做好事的,嚇唬人的,你要這麼想法,正是你的愚痴,不相信聖人的言語。佛菩薩他憑什麼騙你?我們得問問你,凡是人騙人總有個目的,佛為什麼騙我們?他是要名、還是要利?他什麼都不要,什麼都不要天天去騙人,那腦神經有問題;神經上沒有問題的話,不可能出這反常的現象。如果說佛腦神經有問題,你看看這些經論說的有條有理,不像是有問題,他頭腦太清楚,比我們各個都靈光。佛的言語要相信,相信佛菩薩的言語,這個人就有福。善根福德因緣,什麼叫福?什麼叫善根?你能相信就是有善根,你就有福報。你要不相信再聰明,你這個人沒善根、沒福報,你不相信。
人天樂,『生人天中』,人的業因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人的業因是五戒。佛沒到中國來之前,孔老夫子教給我們五常,我們中國的社會叫倫常社會,這個社會是人天大道。五常所講的仁義禮智信,仁是仁慈,能夠推己及人,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這是仁心。在佛法裡面不殺生,佛法是舉出非常具體的例子,我不願意別人殺我,我也不應該殺人。你們哪個人願意甘心被人殺?沒有人,所以不應該殺生。義是盡義務,不講報酬,一切事情我們盡心盡力為別人服務,不求報酬。禮是禮敬,對於一切人、一切事物常常存恭敬心;智是理智,凡事不能夠感情用事,要理智;信是講信用,言而有信。在佛法裡面講五戒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與儒家講的仁義禮智信真是不謀而合。那我們想一想,我們在一生當中這個五條做到多少?這個五條都能做到,一條不缺乏,來生一定得人身。
佛在經裡面常常講,他講我們人,現代的人失掉人身再得人身,來生還是人身,這個比例相差太大了。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在祇園精舍,就是祇樹給孤獨園那地方蓋房子。起房子的時候,佛在地上抓了一把土,然後把土灑掉,指甲上還留著一些。佛的一舉一動都有意義,旁邊的弟子看到就問釋迦牟尼佛,您老人家抓個土灑在地上,這什麼意思?佛就問,他說我灑這個土,大地上的土多、還是我指甲上的土多?那當然是大地太多了,你指甲上能有多少?佛就講大地眾生失掉人身之後,來生再得人身那個數量,就像我指甲上的土;失掉人身不能再得人身,像大地土,不能成比例。我們想一想,信不信?相信。為什麼?你要把這業因一看就曉得,現在這世間人這麼多,有幾個人講仁義禮智信?有幾個人去守五戒?一百個人當中找不到一個;換句話說,就算他有一個,百分之九十九失掉人身,不能得人身。來生再得人身的百分之一,我這個數字已經說得太大了。
說到這地方,也許諸位要問,你這個說法有點不大合邏輯,為什麼?現在這個世界人口年年增加,好像不是這個現象。如果照你這個說,這個世界人口應該是逐漸減少才對,為什麼人會增加?人的增加諸位要曉得,他方世界來的,不是這個地球上的人。我們這個地球上人,你看念阿彌陀佛的,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,西方極樂世界不在我們這個世界。既然我們這個地方人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當然他方世界人也會到這來,共業所感,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眾生,與這個世界在這個時節因緣裡面,有共業的他都來了,這麼回事。有情眾生在這個太虛空無量無邊世界裡面,流動性太大了,這點我們要曉得,流動性很大很大。所以人是秉五戒而得到的,五戒焉能不守!
如果再要生天,天的道德水準比人高,天要修十善業道,單修十善業道,只能夠到欲界第二層天,忉利天,我們中國人講玉皇大帝,大概其他宗教裡面講的天堂也是忉利天。為什麼?要往上面去,單單修十善業道還不行,還要加上什麼?加上一點定功,這個定沒修成,佛學的名詞叫未到定,這個到就是成功,定修成了,他修了定,有定的功夫,但是定沒修成。他這個沒有修成的定,功夫也有淺深不同,所謂欲界上面有四層天,從夜摩天到他化自在天都是未到定。如果你這個定修成了,就不在欲界,就到色界天去了,定真修成。可是單單憑有定還不行,因為色界天人除了禪定成就之外,他還有附帶的條件,四無量心慈悲喜捨,這是色界十八層天。再往上去四空天,要修四空定。
佛是以這些方法來教導我們,「離惡道苦」,「生人天中」。由此可知,佛沒有辦法直接幫我們忙,你到地獄去了,他就到地獄把你拖出來,他沒這個能力。你不能生天,他硬要把你往上送也送不去,佛不能違背因果律,佛沒有法子推翻因果律。佛把這些因緣果報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,叫我們自己去選擇、自己去修學,這樣才能成功。我們真正能夠體會到佛的苦口婆心,他對待我們眾生沒有任何的條件,這個要曉得沒有任何條件。我們能夠相信、能夠理解、能夠依教奉行,自己離苦、自己得樂。六祖也說得很好,「佛法是自悟」,自己覺悟,自修自證,所以經上才說佛不度眾生。為什麼?你是自己度自己的,佛沒度你。所以佛法始終是講自覺,自覺而後去覺他,覺他不過是為他做增上緣而已。他自己要得度,還是要他自己自覺,自覺才能得度,佛法裡面一點迷信都沒有。這個地方我們應當要學習的,像《楞嚴》所說的隨心應量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這句話就好比數學裡頭的公式,它的運用太廣大了。
特別是你們幾位同學在此地初學講經,要能深深體會到這個意思。我今天寫了七條提供給你們做參考,七條歸納起來就是隨心應量。第一條,譬如你發心講經,你為什麼講?問你,你為什麼講?你是為了名而講、還是為了利而講?還是為了要求別人恭敬供養你而講?你總有個目的。目的不相同,講的就不一樣,因為你所講的一定要達到這個目標。這是我們第一要搞清楚的,正本清源。這條要沒搞清楚,很容易落在歧途上,走在叉路上去,麻煩就大了。為什麼?發心出來講經的法師,別人對你恭敬供養,所謂是名利都來了,你要是把最初的目標一下沒搞清楚,那這就造罪業。本來還有點道心,被人家一恭敬、一供養完了,全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,墮落,那不得了。所以大根大本一定要清楚,要念念記在心裡,我為什麼出來講經。
你看當年玄奘大師他的第一目標,他就把握得很牢,一生沒離開,他成就了。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才十幾歲,成為歷史上佛門裡頭名言,「遠紹如來,近光遺教」。紹是繼續,就是續佛慧命,遠紹如來就是現在講的續佛慧命,遠的因。近的因是光大如來的遺教,代佛勸化一切眾生,這個目標純正。所以絕不是為名聞利養,名聞利養現前,自己立刻要想到,自己的目標、自己的方向,不能有絲毫的偏差。然後底下就是隨眾生心,就要曉得這個道理齊現其前,要曉得這些道理。
那我們要考慮三個因素,三番審機,第一個為哪些人講這要搞清楚,你的聽眾是哪些人?中國人有中國人講法,日本人有日本人講法不一樣。為什麼不一樣?因為形態不一樣,文化背景不一樣,這裡頭就有變化。對知識分子來講,從來沒有聽過經的高等知識分子,那又是一個說法;遇到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的老信徒,又是一個講法,不一樣。所以你要曉得,你為哪些人講才能夠契機。其次我們要問,你是在什麼時候講?這個關係很大,太平盛世有太平盛世的講法,天下大亂有亂世的講法,人心不一樣,怎麼能是一個講法?第三要問在什麼處所講?大的地方來講,今天在台灣現在一切許多客觀的環境,以及我們歷史的因素,在這個地區講是怎麼講法?你在美國那是另外一個環境,這個怎麼講法?如果將來到大陸,大陸經過這麼多年來的災難,又是一個講法,不相同,這是相當不容易。
如果再把這範圍縮小,告訴諸位,時間,人的情緒早晚不一樣,早晨有早晨的講法,晚上有晚上的講法,不相同。場所,講堂有講堂的講法,你在他人家裡客廳,有客廳的講法,不簡單。所以你要曉得對哪些人什麼時候講、什麼處所講統統搞清楚,大環境、小環境都清清楚楚瞭如指掌,然後講什麼?選經選講題,我得講什麼?經題選好了之後,底下第六條裡頭怎樣講,用什麼樣方法把這個意思表達出來,讓別人歡喜接受,他真聽懂了,真正我們幫上忙了。最後一條,講完之後還要檢討,要認真的去想想,講完之後檢討得失成敗,這是我提供給初學講經的人,至少你要記住這個七條。這是隨心應量,我剛才講的這些都是隨心應量,說法利生,我們應當學。這個裡面更重要的,就是《四十華嚴》我們學的東西太多,因為它裡頭有五十三位善知識,每位善知識所修學的法門不一樣,依正果報也不相同,當然都是無比的殊勝,個個不相同,所以你這裡面學東西實在太多了。
過去方東美先生,你們大家都曉得,他現在的書出了不少。他在一生當中幾乎是一半的時間用在佛經上,從他三十幾歲開始,一直到他晚年,沒有離開過經本,他最喜歡的、最愛好的就是這部《四十華嚴》。他認為這是全世界最完善的一部哲學書,他是個學哲學的,有最好的理論,有最好的方法,還有善財童子、五十三位善知識來表演,像演戲一樣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,這個書要不開智慧,那就沒有辦法了。所以他晚年全心全力都用在《四十華嚴》,這是這個書的好處。我們在這裡面要學什麼東西?要學發願,每位善知識的發願我們要注意到。我們讀了之後,我們有沒有他的願?當然最重要的、最基本的是善財的大願,善財大願,善財那個願是我們學佛的總目標、總原則。人家要問你,學佛你學的是什麼,你要曉得;你修行,你修的是什麼,你要知道。所以善財一見到善知識他就提出來,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總目標。佛成佛了,什麼叫成佛?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成佛。
他發的那個心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所以佛法的目標是無上正等正覺,佛法之所求無上正等正覺,不求別的,求無上正等正覺。菩薩之所學的是菩薩行,所修的是菩薩道,何謂菩薩?菩薩是覺而不迷;什麼叫道?道是存心。我的心在什麼境界裡面,都覺而不迷,這叫菩薩道。行是行為,待人接物無論是順境、逆境絕不迷失,這是菩薩行。一個是講存心,一個是講行事,這不是生活是什麼?佛法是生活的教育,活活潑潑的教育。善財這個願是修學的總綱領,你要連這個都不明白的話,那這個學佛真是叫盲修瞎練。所以要重視發願。
第二個看他的善巧,善是講的非常圓滿,待人接物當中,應付一切人事、應付一切環境太美妙了,完善巧妙,學這個。其他經裡頭沒有這麼多,這個經裡講得太多了,這是我們要學的。第三個學方便,方便是方法,他待人接物,他修學的這些方法,方法便利,學這個。第四個要學利益眾生,你看菩薩他的存心、他的行事,無不是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,沒有說自利,全是利他。諸位能在這《四十華嚴》裡頭,由這四個重點來讀、來研習,你決定有成就。這四條固然是一切經裡面都不免的,但是沒有《四十華嚴》這麼多。這一部大經分開來就是五十三部小經,五十三會它會會都獨立,有始有終,會會都獨立,合起來一部大經,分開來五十三部小經,還不包括本會。本會要包括在裡面,五十四部小經,本會有三卷,文字比較長一點。這是我們應當學的地方。前面這段是講利益人天,再看底下一句:
【令無量眾生住於聲聞。辟支佛地。】
這是利益小乘人,為什麼要幫助他?前面講過「隨眾生心」,他愛修小乘,就幫助他達到小乘的目的。可見得佛法的教學勉不勉強人?不勉強人這一層我們要特別注意到,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從來不勉強一個人,你一定要作菩薩、一定要成佛,沒有。佛只有勸勉我們,沒有強迫,你要當小乘,好,我就幫助你,給你說小乘法;我不願意作小乘,我願意來生還得個人身,好,很好,我就教你來生怎麼樣得人身。你看,佛是多麼的隨緣,非常隨和,他對於一切事物沒有成見,這是佛菩薩沒有成見。你想怎麼樣,他就能幫助你怎麼樣,你要成佛他就幫助你成佛。可是有一條,我要想到三途去,佛不幫你忙,佛幫忙起碼是人天。佛沒有說這個人想到地獄去,佛也幫他下地獄,沒這個道理。佛絕不成就人的惡法,佛成就眾生的善法,這是我們要曉得,這才叫真正大慈大悲。
所以有些眾生他發心,他為什麼發小乘心?有他道理,度眾生太苦。有很多人修行他願意,講到度眾生他不幹,不敢發這個心。確實像《地藏經》所說的,「閻浮提眾生,剛強難化」。特別是末法現前這個時代,你跟他講正法,他毀謗你,他不相信;你給他說邪法,騙他的,他很歡喜。現代人聽騙,用一點手腕騙騙他,他還覺得滿舒服,聽騙的。換句話說,愚痴邪正不分,把邪當作正,把正法當作邪法。經裡面給我們講「末法時期,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」。我們看看今天這個世間的局面,一點都不錯。佛真正是五眼圓明,把我們今天的社會看得太清楚了。我們在這個社會裡如何能夠辨別邪正?真難。但是你真正懂得,那就不難,難在不懂。正法是什麼?正法是清淨心,凡是叫你心裡不清淨的就不是正法,這是個最容易辨別。他所教你的、所幫助你的,是叫你身心得到清淨,盡量的減少煩惱,當然最後是把煩惱統統斷盡這是正法。不但斷煩惱,還叫你開智慧,邪正我們要能夠辨別。
那些聲聞執著是比較重,小乘人,我好心好意來幫助你,你還以惡意來對待我,算了,我還是自己修自己的。你該怎麼墮落是你的事情,反正與我也不相干,這就是小乘人的思想。不是不幫助人,是因為人不肯接受,他退心。菩薩?菩薩心量大,菩薩不在乎;換句話說,菩薩皮厚,你侮辱他,甚至於你罵他、打他他也不在乎,他還是勸你斷惡修善,他不退心。小乘人受不了,稍稍遇到一點挫折,他就不想幹了。所以佛在一切經裡面對菩薩特別讚歎,真的,佛再不鼓勵菩薩,恐怕菩薩也要退心。真正鼓勵菩薩的是諸佛如來。這是講有一類小乘人願意成就阿羅漢,願意得個辟支佛果,佛也幫助他,也教給他這些理論方法。下面這段共有十一句,經文比較長一點,這都是講的菩薩。
【令無量眾生成就出離菩提之行。】
這是一類大乘根機的人,他的心量大,首先他要求『出離』,「出」是超出,「離」是遠離,超出遠離什麼?生死苦海,成就正覺。發這樣的心,這是諸佛最歡喜的,因為他的願望就是希望一切眾生各個都成佛。菩薩是佛的因地,菩薩行到圓滿就叫成佛,所謂是暢佛本懷。佛的心願就是如此,你真能發菩提心,修菩薩道,諸佛怎麼不歡喜?我們對於這個道理,能夠體會到幾分,能夠肯定它,自己的信心就增長。我們今天心正、行正,雖然是道高一寸,魔高一丈也不在乎,一切人都瞧不起我,都毀謗我、侮辱我,諸佛菩薩、龍天在護持,暗暗當中在保佑我,一定不落惡道,這是我們自己要有信心。
所以首先要有出離的心行,要有出離的心。人要能有這個心他在道業上自然能夠勇猛精進,這個心底下稱為菩提之行,是大覺,是覺而不迷之行。你看看特別用行,它不用心,有心未必有行,有行當然有心,這是真正覺悟,真正覺悟到三界火宅,惡道苦,人道怎麼不苦?我們現在在人道,現在所謂受的環境怎麼不苦?種種逼迫的苦,要覺悟。你有生老病死,有愛別離、怨憎恚、求不得、五陰熾盛,你想想看哪一條不苦?色界天有壞苦,無色界天有行苦。真正覺悟了以後怎麼樣?他這個心不會求人天,來生別說人天,大梵天請他去做天王,他也不幹,為什麼?苦,要覺悟。人間要是真正覺悟了,出家自在。
美國今天在競選總統,今天全國人請我去做總統,我也不幹,為什麼?苦死了,天天要開會,這個事情、那個事情,搞得頭昏腦脹,幹這個事情幹什麼?哪有一天到晚遊山玩水逍遙自在,身心無事,這是樂。搞那麼多,一大堆麻煩的事情,那個是什麼?愚痴人才搞那個,聰明人、覺悟的人不幹,絕對不幹。所以真正的苦樂世間人不懂,認為什麼?有地位就樂、有財富就樂。真正看穿了,那個地位、財富真是苦,那不是樂,它有副作用在裡頭。所以那個事情不是人幹的,不是一個覺悟人幹的,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。真正之樂,身心無事這是真樂,有事就苦。所以要發願出離三界,這是菩提之行,這是覺心。
【令無量眾生成就無垢勇猛幢菩提之行。】
這句是說幫助眾生成就,『垢』是代表煩惱、迷惑,這是幫助眾生破除迷惑,斷滅煩惱。『勇猛』是精進的意思,真的,這樁事情要緊的事情;如果不精進,雖然發了這個心,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。懈怠、懶散,心是好心,成就不了,一定要精進。『幢』這個字,在此地代表有顯著的成績,成績表現,「幢」是高顯的意思。斷煩惱有很好的成績,確實煩惱一天比一天輕,無明一天比一天少,他真有這個情形,這句是說這個意思。可諸位總要記住,佛門裡面全是教學。不是用什麼神通,有人說我有災難,我怎麼樣去消災,是不是拜個梁皇懺我的災就消掉了?如果這樣能消災,多造一點罪業沒有關係,為什麼?請幾個法師天天給我拜梁皇懺,我這造,那就消掉,那不太好了嗎?有錢的人就佔便宜他可以隨便造業,為什麼?他可以專門請幾個法師在家裡天天給他消災。沒有錢的人就可憐,造的業障沒有人給他消,沒有這個道理,這是迷信。
佛給我們講得很好,「罪由心起」,還要由心去懺,罪業是什麼?是你自己心裡起來的,還要用你自己心去懺悔,別人沒有辦法代替,這是諸位一定要曉得。所以佛法裡有事懺、有理懺,事懺是什麼?知道錯了,後不再造。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發誓,我以後不會再有這個過失,這叫事懺。雖有罪業,你緣把它斷掉,有因,沒有緣,不會結果,這是事懺的理論,道理在此地。為什麼能懺除?罪性雖然沒有滅,緣斷掉了,所以他目前不會有果報,可是他那個因在,並沒有消滅。理懺是什麼?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,連種子都轉變,就永遠沒有果報。這就是佛在經上所講的比喻,罪業就像霜、像露水一樣,慧日能消除。太陽出來了,露水沒有了,霜也沒有。就是明心見性,你智慧開了,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,等於把所有無量無邊的罪業統統轉變為智慧。煩惱即菩提就是這麼回事,一開悟一切罪業統統化成無量智慧。罪業也不是不好,會變成智慧,但是要到你明心見性才行,你念佛要念到理一心不亂才行。要不然的話,那個罪業是要受惡報的。
它一變成智慧了不起,起大作用,起什麼大作用?到九法界裡去度化眾生。諸位想想,他的心裡頭如果沒有地獄的罪業,他怎麼能到地獄度眾生?他現在到地獄的罪業轉變成智慧。所以到地獄裡面他不迷,他到地獄裡頭不受罪,到地獄裡頭可以幫助那些受罪的眾生,幫助他們超脫,你看變成這麼大的功德。佛法裡頭哪一樁事情都有個道理在,沒有理哪有事?有事當然有理。所以我們的修學要有成績表現,這個成績不是給別人看。自己要曉得,因為自己有成績,有顯著的成績,你有法喜充滿,你才能夠精進不退。這種歡喜都是從苦頭上吃來的,你不認真的修你哪有成績?沒有成績,當然就沒有法喜。第三句是:
【令無量眾生成就清淨法光明菩提之行。】
他這個底下十句,你看每句每句就好像上樓梯一樣,一層一層有層次的,他不是亂來的。你看第一句先叫你有出生死,有超越三界輪迴這種的志氣,能發這個心修這個行;第二這就非常具體,叫你要斷煩惱,要破無明;第三,開智慧,這句講開智慧。『成就清淨法』,「清淨法」根本是心清淨,心清淨了身就清淨,身心清淨境界清淨,一層一層往外面擴大,境界清淨。然後你眼睛當中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,無有一法不清淨,這叫清淨法。成就清淨法,無有一法不清淨,這個時候,雖然與眾生相處在一起凡聖同居土,眾生住的是穢土,你住的是淨土。因為眾生看這個世界樣樣都不清淨,都污穢,你樣樣都清淨,雖然同在一起,一個住穢土,一個住淨土,你應該相信境隨心轉。《楞嚴經》上說「若能轉物,則同如來」。十方三世佛,唯佛住淨土,因為佛是一切清淨,這是成就清淨法。清淨法與般若智慧分不開,沒有般若智慧,哪來的清淨?
二乘人雖然有九次第定,出離三界六道了,他住方便土,方便土不清淨,什麼原因?沒開智慧,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。所以一方面要修定、要放下,一方面要開智慧,這個開智慧就是要讀誦大乘,不讀誦大乘不行。一個人要想成就,沒有別的祕訣,我們過去在經典裡面看到周利槃陀伽,你們讀《彌陀經》,看看《彌陀經》古人這些註解,你看註的那個周利槃陀伽其笨無比。他的哥哥也出家,也是佛的弟子,看到他弟弟那麼笨,你怎麼可以出家?怎麼能學佛?他就到釋迦牟尼佛面前苦苦哀求。佛說行,可以,我收你做徒弟。教他念一首偈子,念到上面一句下面忘掉,教到底下一句,上句忘掉了。你怎麼辦?這個人怎麼教?最後佛教他念兩個字,「笤帚」,掃地的笤帚,就是念這個。念到笤,帚忘掉了,帚,笤又忘掉了,笨到這個樣子。可是他有個特長,他專心,過了幾年以後他智慧開了,真的,他一把笤帚把他心裡面的無明垢穢掃乾淨,他成了大法師,這不可思議。
可是在民國初年也出了一個周利槃陀伽,你們曉得,《影塵回憶錄》裡面記載著,育王寺的一個香燈師,阿育王寺香燈師,在寺廟裡頭管香蠟燭的,管這些東西,這個人老實也是非常愚痴。有一天維那師跟他開玩笑,夏天六月天:香燈師,你這些蠟燭都上霉了,搬出去曬曬。他就聽話,搬出去曬去了,一曬的時候全曬化掉了。香燈師搖搖頭,算了、算了,你不要當香燈,現在諦閑法師在那裡辦佛學院,在那裡培養弘法利生的法師,你去找諦閑法師去學當講經的法師。他到第二天把行李收拾,他就去找諦閑法師去,到諦閑法師問他,你從哪裡來的?我從阿育王寺。你幹什麼的?我做香燈的。你來幹什麼?我來學講經法師的。每個人都笑,諦閑法師看他樣子點點頭,好,也收了他。
收他叫同學們幫他的忙,讓他背《楞嚴經》、背《法華經》,許多這些大經,他老實,叫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,一天念到晚,他把這些大經大論統統背熟了,沒有幾年真的開悟了。以後諦閑法師講經的時候,老和尚有事情出去,他代座。老和尚介紹他到國清寺去講經,以後再回到阿育王寺,真的升座講經,維那師還在當維那給他敲磬,真成了,這是我們的好榜樣。他的特長是什麼?人真誠,一點虛偽都沒有,雖然愚痴,真誠,這種人難能可貴。別人給他說假話,他都當真;別人說的諷剌話,結果變成事實。也是虧得諦閑法師有慧眼,有善巧方便教導他,他真成就了。《影塵回憶錄》裡面有這麼一段記載,有他一篇傳記。所以古德常講「唯上智與下愚不移」,這兩種人決定成就。像舍利弗、目犍連上智,周利槃陀伽下愚,這好教,不費力氣他就成就。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