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圓覺經—用真心,不用妄心 (第十集) 1981 檔名:09-009-0010
(請從09-009-0010a音檔開始)
第四頁,第二行,我們將經文念一段,對對地方。
【善男子。如來因地修圓覺者。知是空華。即無輪轉。亦無身心受彼生死。非作故無。本性無故。彼知覺者猶如虛空。知虛空者即空華相。亦不可說無知覺性。有無俱遣。是則名為淨覺隨順。】
從這個地方看起。這一段是講修證最高的原理,對於佛法修學可以說現在有不少人很關心,特別是修行的方法。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方法,才能夠得到修學的效果,尤其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,對於佛法的修學可以說是特別的需要。無論是哪一個法門、哪一個宗派,先決的條件是要明理。換句話說,道理要是不能夠通達,行門當然也是決定有困難。可是理論的通達,實在說絕不是短時期的事情。我們從古大德來看,固然也有很短時間就開悟了,但是這種人畢竟是少數。從前時代跟我們現在的時代不一樣,對於宇宙人生看法、想法都不相同,可以說從前的人病比較上要淺一點,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病太深了。在修學上一定要掌握到最高的原理原則,只要不違背這個原理原則,我們修學一定有成就。
在本省大多數的同修是修的念佛法門,也有部分是側重在參禪,這兩種法門都有高深的理論基礎。我們最近在圖書館,常到圖書館的同修們,大家都曉得,我們在《彌陀疏鈔》裡面所討論到的方法,這是修行頂重要的。方法,一句話可以說得出來,很不容易成就,經裡面教給我們,我們就念阿彌陀佛,頂要緊的一心執持。什麼叫一心?這個問題大;什麼叫執?什麼叫持?懂得的人,成就當然快速;不懂得的人,這一句佛號雖然一天念十萬聲,還是免不了盲修瞎練。為什麼?一天十萬聲並沒有得一心的果,念佛的果就是一心不亂。我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我這個心還是亂糟糟的,你這個十萬聲佛號沒有發生效果,換句話說,我們就不懂得「一心執持」這四個字。
在這部經裡面可以說是通途法門裡頭頂重要的一個原則,上次給諸位說,最要緊的『知』。修圓覺的人,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,修理一心不亂的,理一心不亂就是「知」。所以知,知不難。我們講到一切法門修學的根本,今天我們勢必要討論的。知是智慧,曉得是『空華』,「空華」是什麼?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,森羅萬象,曉得它是空的。生死輪轉,可見得是迷在這個境界裡面才有生死輪轉,輪轉六道迷才有,悟就沒有了。這個問題就在《圓覺經》裡面說盡了,只有幾句話,可是這幾句話說得很究竟、很圓滿,但是經文太簡單了。細說,那當然最好的就是《大乘起信論》,《大乘起信論》完全講的道理,這是大乘佛法根本的教義,就在這部經裡頭。
大乘佛法它的根源就是一心,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。了解通達佛法,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佛法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真相是什麼?就是一心。諸位要記住,一就是心,心就是一;二,二就是識,心性變成識,二。一是根本。所以給你講一心,一就是心,心就是一。我們心裡起個心、動個念,就不一了,這就落到二、三了。二、三是什麼?二、三是識。你們研究《唯識》的,心意識。換句話說,有心就有識。這在《起信論》裡頭就有,我們佛法,整個佛法大分,可以用空有這兩個系統分別道破。這個空有兩大系怎麼來的?就是從一心而生的。一心它有不變的,它又有隨緣的,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。隨緣就是不變,不變就是隨緣,它是一不是二,這個叫覺,這叫悟,這就是知。
可是這個意思很難體會。我們從比喻上說,現在在台灣由於經濟的成長,生活水準提高,家家都有電視。你看電視的螢光幕,我們拿這個來做比喻,電視螢幕就好比是一心,是一,這個是心,它不變。可是這個影像千變萬化,那什麼?一。隨緣就是不變,不變就是隨緣,你要是把它看成兩樁事情,不但對於不變的起迷,對於變化的作用也迷。這在《圓覺經》一上來就跟諸位說,迷的什麼?體相空無,空有二邊都沒有。我們說有,說這個空花,這說有,有是說什麼?有生滅的心,這心裡頭有。我們講不變是講一體,體與用是一,不能夠分開兩段。我們凡夫的境界迷,迷在這個相上,認為這些現相?這是二,不是一。分別一切現相,執著一切現相,不知道這些現相是當體即空,有就是無,不曉得,不知道這個真相。這是對相迷了,對於體當然也迷了,不辨真相。二乘人對我們來說,他是覺,實際上他還沒成佛。為什麼?他曉得相是假的,但是他執著那個不變的是真的,他這兩樣東西執著,他還有個真、有個妄。既有個真、有個妄,跟諸位說,不但這個真他迷,妄還是迷,只可以說跟我們來講是迷程度有淺深不同而已。因此,二乘人、權教菩薩都迷,換句話說,沒有真正知。
這個道理是在《般若經》裡面講得最詳細。我們曉得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,說般若的時期佔了二十二年,可見得般若是佛法的中心,要不然他不能用幾乎一半的時間來講。般若講個什麼東西?就是講的圓覺,就是講一切現相不可得,《心經》末後一句話總結論「無智亦無得」。所以你這個心裡頭要有得,不要說世間法裡頭你要想取得是難,你在佛法裡面要求得也是不容易,決定沒有得。雖沒有得,跟諸位說,可是有用。我們說一個很粗顯的比喻,比如說的,我有所用,使用權我們有,決定沒有所有權。我們今天這個世間好像對所有權很期望,這個虛妄的,稍微頭腦清醒一點的人曉得,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。這個世間哪一樣東西你能得到?沒有一樣東西得到。有沒有受用?有受用。如果我們從這一點是真能看破,一切法為我所用,不為我所有,跟諸位說,你的煩惱就去掉百分之八十了。雖然你煩惱不能斷,你去掉百分之八十了。為什麼?沒有患得患失的心,你在這個世間一切受用自在。今天人的痛苦得失重,煩惱,在那裡拼命追求,到最後還是一場空。他不曉得這個一切現象,因緣果報。這個世間人追求財富,他發了大財,他有什麼能力,他靠能力、智慧發的財嗎?不是的。如果是講能力、講智慧,像他那樣有能力、智慧的人多得很,甚至於比他還聰明的人,還能幹的人,窮困的也多得很,那為什麼不能發財?所以世間人不曉得這個道理。財,財布施得財富的果報,與聰明、智慧、能幹這些是兩樁事情,仔細看清楚,你才能真的恍然大悟。聰明、智慧,法布施所得的果報。吝財的人,貧窮;吝法的人,愚痴。無畏布施,健康長壽的果報。什麼事它有個因,它都有個果,因果通三世,所以說哪裡是能力求得來的。
有一些他,俗話說他財運到了,他自己也沒有想到,發了大財了,他自己作夢都沒想到。我大概是在,差不多是有二十年前,那個時候我剛剛在,好像是四十七、八年,我在台中跟李老師求學的時候。大概是彰化或是嘉義人,有一個居士,拿了一點退休金,他也沒有什麼能力,不知道做什麼事情,有那麼一點錢,別人就勸他買塊地,叫他買塊地,好像才二十塊錢。他就把那一點點錢,買了兩次,三年之後,這個地漲到四千塊錢,他一下發了財了,就莫名其妙發的,他預先也沒有看這個地將來要值錢沒有,從來沒有想到。就是有這個錢,沒有用處,算了,勸他,他就這麼買了,糊裡糊塗發了財,成了富翁。有些人拼命炒地皮的時候,他還損失,還賠了本。通達佛法的人看得清楚,不是你的財,到你手上你也保不住,沒有幾天還搞虧了,都賠掉了,那不是自己的;是自己的不會散,不是自己的保不住,凡事都有個因果。世間人迷惑顛倒、愚痴、沒有智慧,這裡面帶來無盡的煩惱,甚至於是得的罪業,帶來是罪業。
學佛的人,最要緊的是開智慧。開智慧是什麼?明白這個事實的真相。我們在境界裡頭心清淨、平等,一切享受自在,所謂是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這個是最低層的覺悟。如果說拿《大乘起信論》裡面講法,始覺四位,這是初位。初位,實際上他不覺,但是他相信因緣果報。在我們世間人來講,他覺悟了;對於那個明心見性的人來說,他一樣執著。為什麼?他還是煩惱。如果照理是,曉得一切依正莊嚴猶如空花,像《般若經》裡面所講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如果我們能常作如是觀,這個人就會開智慧。開了智慧的時候,一切受用自在。我們今天大家所追求的圓滿幸福的生活,是智慧的生活。真正覺悟到萬法是一而不是二,就像《心經》裡面講的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它那個色是外面的,一切的色相,色不但是講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是將宇宙萬有統統包括盡了,用一個字來包括。也可以說,這一個字包括了九十四類的有為法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
此地跟我們講「知是空花」,叫虛空,叫空花,哪裡還有生死輪轉?哪裡還會有六道輪迴?既然一切有為法是夢幻泡影,那我們想想,哪來的身心?還受什麼生死?所以生死確實可以了。為什麼可以了?底下兩句話真相。『非作故無』,這個注意,這個「作」就是講我們在用功,我們在造作,或者一般修鍊的功夫,沒有,本來沒有,本來沒有功夫,本來沒有造作,本來是一不是二。剛才跟諸位講,隨緣本來就是不變,不變本來就是隨緣,無需要修為的功夫,不需要,事實真相就是如此。這也正是古人(那個剛剛開悟的人),所謂是「踏破鐵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功夫」。他一悟原來是這個樣子,這麼一回事情,所以說是多少年那些苦行、那個苦修多冤枉!那都是在尋枝摘葉。
迷、悟實在講是非常之微妙,一悟一切都明瞭,徹底究竟明瞭,但是這個關口相當不容易,很難突破。難突破的因素在哪裡?佛跟我們講,這個病就是妄想執著,這是大病。我們在一切法裡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不知不覺的它就起作用,這是我們之所以不悟的病根。如果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,不起念頭,這就覺悟了。諸位要曉得,佛經裡面所講的覺、所講的般若智慧,是我們本性本來具足的,而且跟諸位說從來沒有失掉過,所以一天到晚覺悟。為什麼?心意識、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是般若智慧變現的,那沒有能變怎麼會有所變?本覺、般若智慧就像那個螢幕一樣,它不變,起作用的時候就現相,起作用。我們現在把這個分成兩樁事情,不曉得它的意思,分成兩樁事情,兩面不明白,體用都不明白。如果要覺悟它是一樁事情,那就是體用都明白了。
現在最要緊的我們要求智慧,恢復我們的般若智慧,而且這個智慧是般若智慧。換句話說,今天我們如何去掉這個障礙,使我們本有的智慧能夠明白,能用得上,來當家。我們用本覺當家,不要用不覺當家。不覺當家是凡夫,本覺當家是菩薩。我們要想恢復,首先要曉得它障礙是什麼?佛在一切經裡面跟我們講,障礙是無明煩惱。無明煩惱本性無,跟諸位說,不但體上沒有,用上也沒有。為什麼?體用是一,不變跟隨緣是一不是二,體上沒有,那隨緣當然也沒有。換句話說,無明跟煩惱根本就沒有,這就叫做妄。《大論》裡頭說得很清楚,本覺本有,妄覺本空。本空,我們今天把本來空的當作有。換句話說,把本來空的當作有,比如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相,這些相是什麼?這些相是一心隨緣而現的,這個是有,這裡頭沒有障礙、沒有煩惱也沒有無明。可見得無明就是一念迷惑,把這個事實的真相看錯了,這一看錯,看錯就叫妄想。看錯,執著錯誤,堅固不肯捨棄,病根就從這裡起。實在是沒有病,沒有病變成這個病態。我們曉得這樁事實了,要想恢復,那得從斷煩惱開始。小乘人不明白這個究竟的道理,要從事相上斷,所以斷見思煩惱,天上人間七番生死,費這麼大的勁才能把它斷盡。大乘菩薩了解事實的真相,於是乎他從根本,不要吃這些苦頭,也不要浪費這麼多時間,像《楞嚴》裡面所說的「狂心不歇,歇即菩提」,狂心就是不覺,菩提就是覺。這是一個關鍵所在,必須要斷煩惱,才能夠見到事實真相。然後菩提心,菩提心就是覺心,修圓覺心。修行,向後一帆風順。
前天曉雲法師帶了兩個外國人來拜訪我,參觀我們的圖書館。外國人學佛態度上有熱忱,非常熱心,很歡喜。我們跟他們接觸,也能夠多了解其他地區這些學佛的人他們怎麼看,怎麼個想法,我們能向這些地方了解。來的一個是法國人,一個是英國人,一個是出家,一個在家,我從他們口裡頭得到一點消息說,現在外國逐漸重視華嚴與天台。在從前是重視禪宗,現在逐漸的趨向於華嚴、天台,而且很重視華文,對於這個日本的佛學,他們接觸都是文字。他們曉得日本的佛學是通過華文,所以他們要找原始資料,一個就是找梵文,一個就是找中文,還有一個就是找藏文,他們曉得這個是佛教三大根本大系。所以對於中文相當重視,這是一個好現象,實在講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很適合於我們這個時代。
我也給一些年輕的同學說,佛法急需要培養,需要宣傳,讓大家對於佛法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,這才真正帶給我們社會的安定與幸福。可是今天是工業時代,每個人觀念裡面分秒必爭,長時期講一部經論,人家雖然是好,但是他不需要,沒有這麼長的時間。這個方式是從前叢林、書院裡面的方式,他有的是時間,可以講大經大論,長年累月一年講到頭,行。現在我們不行。所以我最近在這個研究班裡頭的講演,一個小時講一部。今天我講一個上午,講什麼?第一個小時講《金剛般若》,一個小時講完了;第二個小時講《百法明門論》,只有這個方法,一部《華嚴》、一部《法華》頂多兩個鐘點、三個鐘點,可以學完。所以說了解經的義趣,講這部經的提綱,離開經文(那經文念也念不完),這種講的方法,世界上任何地區它都可以。
所以我們圖書館一過年在這邊就開班教學,我所提出這個意見(就學東西),任何一部,無論多大的經不能超過,要把經義、把綱領提出來,做成大綱,講大用,這樣我們可以遍攝一切經。至於自己的修學,那是要慎重。宣傳,這是最實在、最理想的方式。自己修學那就是要細細的加深,大經大論要長時間去學,深入淺出,厚積薄發,才能夠真正做到自受用、他受用,自利利他。《圓覺經》也不例外,我們這個講堂是不受時間限制,跟諸位細細的講。這是我們要認識當前這個時代什麼時代,在這個時代如何讓自己能開悟,如何去利益眾生、接引大眾,真正能夠做到造福社會,利益眾生。所以自學與接引決定是兩樁事,不是一樁事。
末後這兩句話非常的重要,就是說明本來無、本來空,讓我們覺悟到生死輪迴是一個虛妄相,是我們自己妄念造成的,離開這個妄念,原本沒有這個事實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如果這個妄念你要不離開,那就有這個事情。就好像我們作夢一樣,夢裡頭你不能說沒有夢,有。但是我們醒過來,確實夢是空的,是空花,像此地講的空花一樣。但是你在夢裡面,你不以為然這是空,你在那裡面還是生分別、執著、妄想,你在裡面還是受苦受樂,你還有種種受。
(09-009-0010b音檔開始)我們今天現前這個境界就是如此,如果這一關你沒有看破,確有輪迴。永嘉大師所說: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。你沒有覺,沒有覺那就明明有六趣,六道裡頭有善巧、有苦樂,換句話說,有正受。這個受,在覺悟的人說很冤枉,顛倒妄想,很冤枉。由此可知,佛法的宗旨是破迷開悟,怎樣把這個迷關打破。現在我們有的人都曉得,這個是迷,這是本來空的,可是這個本來空、這個迷,我們如何能夠跳出這個虛妄的境界,我們怎樣能夠回到真實。
底下一段說『彼知覺者猶如虛空』,這個就是更深入一層的說明。如果你還有「知」,這個知就是不覺。譬如說我們今天在此地跟諸位講,我們現在已經曉得了,我們現在在六道輪迴是假的、是空的,你真曉得了嗎?為什麼你不曉得,因為你有知,這個知就是無明。你看《楞嚴經》裡面富樓那尊者追究無明的所以然,追究無明的根本,佛告訴他「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」,就怕的你有這個知覺,你有知、有覺,這就是無明的根本。這話說起來很難懂,我們要是一樣事情無知的時候是無明,而我們有知也是無明,那到底什麼才叫正知正覺?《般若經》裡面告訴我們,「般若無知」,你又不能誤會它是無知,你在這裡一起分別、一執著,壞了,所以人家後頭接著說,「無所不知」。
我們今天恰恰是相反,我們是有知,其結果有所不知,不知的太多了。所以這個知覺是個妄念,絕不是個好事情。總而言之,一句話,心一定要到清淨。所以剛才講一心,我們有知有覺,心就變成不一了,落到二、三了。為什麼?我有個知,知的對面就有不知,立刻兩個就現前。我有覺,覺後頭有不覺,所以落二、三了,這就是無明的根本。由此可知,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目標是一個,就是求一心。一心是本有,我們現在把障礙蒙蔽一心的這些東西,把它去掉而已。所以修行用功夫無非是這種情形而已。我們今天念佛之所以不能成就,是什麼?是用妄心念佛,是用多心念佛,不是用的一心,三心二意。所以我們念佛念了這麼多年,沒有根基,這是我們方法用錯了,我們不曉得用一心。一心是真心,二心就是妄心,我們從今天把妄去掉。妄不能斷妄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真能斷妄,真能破無明,這是佛在一切了義經典跟我們講的,所以我們要用真心。
我們講到最淺顯,一個學佛的人,最起碼的要做到不自欺、不欺人,做到真誠。也許諸位要問,今天這個社會到處都是欺騙,我要做個老實人,那我不處處都吃虧,我在這個社會裡頭還能生存嗎?你有這種恐懼,你很想做一個老實人,你不敢做。換句話說,你很想成佛,你佛也成不了,為什麼?你走的不是個路子。這個恐懼感是怎麼產生的?恐懼感,實在講是不曉得事實真相,也就是最低限度是他不了解三世因果。如果你真正相信三世因果報應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那我就做個老實人。我一飲一啄都前定,我一天也少不了,你這個心自然就放下,你就有這個膽了,別人欺騙我,我不欺騙人。別人欺騙我,我曉得不曉得?我曉得,我不是不知道,我要是不知道,那我跟他一樣。我心裡清清楚楚,他來騙讓他騙,心地清淨、光明,外面一切境界相看得清清楚楚,這多自在!不但眼前這個因果看得清清楚楚,這一切人他的前途,他往哪裡去也清清楚楚,你能看到他的來世,不需要什麼神通。
自己的前途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清楚;一切大眾,他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也清楚,眼睛放光。佛經裡面常說「六根門頭,放光動地」,一點都不錯。只要你用真心,你的六根門頭就放光,你就能得大自在。為什麼?什麼事情前因後果,你統統明白,統統看清楚了。到這個時候(人家問你的時候),那你就像《法華經》裡面所說的,如是相,如是性,如是體,如是力,如是因緣果報,本末究竟。什麼因,什麼果!理得了,心就安了。我今天講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裡面兩個大問題,就是須菩提尊者提出來請教釋迦牟尼佛,一個是「云何應住」,「云何降伏其心」。我們的心住在哪裡?要依什麼?依靠個什麼?所謂降伏其心就是安心,心不安,安入,道理明白了,心安理得。就像惠能一樣,心能夠很安靜,你就能夠得到理;得到理,心決定能安定,互為因果。能夠將一切世緣看得清楚,這裡頭有沒有知?沒有知,沒有知是真知。如果有一個知,我有這個能力了,那你縱有這個能力也有限。為什麼有限?決定是落在意識裡頭,你不是般若之智,你是意識裡面的分別執著,那不是智。
這一句裡頭告訴我們,決定不能把意識裡面的分別智當作真正的智慧,「彼知覺者猶如虛空」。所以《心經》的末後說「無智亦無得」,得是什麼?三藐三菩提,佛果。能證的是般若智慧,所證的是菩提涅槃,到最後能證之智沒有,所證的菩提也沒有。這樣說起來,我們學佛學到最後一場空,什麼都沒有了,那這個佛學的是沒結果。其實,我們要曉得一切法是相對的,佛說一切法是相對之法,因為世間人迷執生死,佛才說一個涅槃。到生死沒有了,涅槃在哪裡?涅槃也沒有了,所以要曉得這個道理。因為世間人的愚迷,所以佛說個智。如果沒有愚迷,那智慧就沒有,智慧也沒有了。這就是把我們從一個相對的世界裡面,領到一個絕對的世界。絕對的世界在佛法裡面叫一真法界,一就是真,真就是一,一心就是一真法界。我們念佛法門是不走迂迴的路,不繞圈子,直截了當的就求生淨土。
一心的功夫有三等,上、中、下三等,上等的理一心不亂,跟《圓覺經》裡面所講的境界完全相同,是一個境界。這是佛的境界,《法華經》裡面講「佛知佛見」。《華嚴經》裡面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」,這是理一心不亂。什麼時候入?什麼時候你證得?跟諸位說,你什麼時候功夫到了,那個時候就入了。絕不是說我們這一生不能證得,一定要死了以後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入,不是,現前就入。事一心不亂是中品,中品的是見思煩惱斷了,入正覺位。下品的功夫,我們一般講功夫成片,功夫成一片。成一片是什麼意思?煩惱沒斷根,但是煩惱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起作用。這個煩惱斷根、不斷根,從什麼地方看?很容易能看得到,我們平常這個心很清淨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動念,心到很清淨的時候,我們的本能沒有恢復,這就是煩惱斷滅。本能是什麼?六通,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,這個沒有起作用,這個就是伏煩惱。如果我們真正證得一心了,見思煩惱斷了,這六種神通是我們的本能,一定通達。我們坐在這個地下室往上面看看,這多少層、在活動什麼看得清清楚楚,透明的,這個時候就證明你得到事一心不亂。
別人心裡起個心、動個念在想什麼,你也清清楚楚,他心通,這是事一心不亂。得到這個境界,你也不要歡喜,你一歡喜就沒有了,境界一下就沒有了,為什麼?歡喜是煩惱現前。心清淨沒有煩惱的時候,這個境界就現前;有煩惱,煩惱是障礙,把你這六種本能障礙掉了。你說,我有神通了,我很了不起了,騙人,絕不是真實的。所以你入這個境界,你的心是平等的,你的眼睛看一切眾生也是平等的。絕對沒有說,對這個人喜歡,對那個人厭惡,你還有這個心,這是煩惱沒斷,見思煩惱沒斷。見思煩惱伏了,不起作用的時候,都沒有這個心,何況已經斷了的人?理一心是破無明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你想想看,念佛的方法真是巧妙極了。
所以我們這個《彌陀經疏鈔》,圖書館成立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講,講到現在大概講了四分之三。我想這個進度,大概還要五個月才能講完,這一次講的比上一次講得詳細。上一次,我們是一個星期講一次,四年圓滿。這一次我們是一個星期講五次,大概三年講圓滿(好像兩年半),這一次講得很詳細。這一次講的跟上一次講的境界又不一樣,我個人自己心裡面清淨,比上一次境界那要好得多。如果不這樣的深入細細的去研究,我們對於念佛法門究竟是什麼回事情,我們這一句佛號怎麼樣相應?統統都了解了,還是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;不了解,也是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可是你要了解跟不了解,這一句佛號的功德利益大大的不相同,所謂是真正透過來的人,這一句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,它有這麼大的功能,有這麼大的力量。不能夠了解的,不如法修行的,十萬聲阿彌陀佛很難消一、兩樁罪業,所以這是大大的不相同。沒有這個機緣的,希望諸位好好的、認真的研究《彌陀經疏鈔》,我們這一次《演義》也可以流通,《演義》是解說《疏鈔》的,所以可以說最詳細的註解,《彌陀經》的註解。
這段經文前面這幾句的意思,就是禪家所謂的「靈靈不昧,了了常知」,是這個意思。實在講起來,也是《楞嚴經》裡面所講的「捨識用根」,所以《楞嚴》也是一句話包括了。根是什麼?根性,一心。這是我在講習裡頭,可以說講過無數次的,提醒諸位,希望諸位會用。在唯識裡面說得很詳細。譬如我們眼見色,第一個接觸的是境界,這裡面沒有知覺、沒有妄想。隨同見性的這是眼識,眼識怎麼樣?眼識有了別,還沒有分別。到起分別的時候,這已經是第六意識,有執著的時候這是第七識,心裡面落下印象這是阿賴耶。如果在這個境界裡生起一個愛、瞋,那是屬於心所,隨同心王起的心所,統統都不是見性。你看交光大師在《楞嚴經》裡面教我們怎麼樣?用見性見色,用聞性聞聲,要用聞性聞聲就跟觀音菩薩一樣。觀音菩薩「返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,他的境界。這就是教給諸位怎樣用一心,我們念佛就是這個。
所以諸位把這些大經大論圓融會合起來看,境界很清楚、很明白,並不難。真正明白了,自己才用得上功夫,換句話說,你自己才會用。我們自己不會用的時候,換句話說,我們對這個理還不明白,還是有障礙。如果沒有障礙,我們自己沒障礙,應當會用。我們這個自受用是以六根根性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這個時候就不叫六塵,這叫六性。見性見的是色性,所以空有才不二,性相才一如。為什麼?心性跟色性是一性,無二性,這個法界才一真,才真正講到一心不亂。聞性聞的聲性。我們講六塵,六識對的,眼識見的是色塵,眼識迷,色塵暗。見性覺,色性也覺,以覺合覺才是「靈靈不昧,了了常知」,這真心,自己的心永遠是清淨的,這個叫自受用。他受用的時候,從自己清淨心中變起心心所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妙不可言。他受用當中有沒有煩惱?沒有煩惱。為什麼沒有煩惱?他受用當中雖然是識,是心心所起作用,這個心心所是自己了了常知,一點都不迷惑,從自己清淨般若裡面變出來他受用。不變自受用,變現他受用。
因此,在覺悟的人性識不二,性相是一,跟諸位說,這叫一心執持。「阿彌陀」,蓮池大師在《疏鈔》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這是境界!阿彌陀佛,「阿」翻作無,「彌陀」翻作量,「佛」翻成覺,要翻成中國意思無量覺。念這一句佛號,在一切境界裡面覺而不迷,聲聲喚醒我們覺而不迷。覺就是一心,一心就是覺。所以在我們初學,我們這個理明白了,在佛法裡面常講的「理可頓悟,事須漸除」。事是什麼?無始劫的煩惱習氣,絕不是一下能夠斷得了。但是跟諸位說,不是不能斷,實在講,這就程度上的問題。徹底覺悟了是自己,所以這個事情你也不要看得太難。太難,《法華經》裡頭龍女八歲成佛,龍,畜生道,畜生比不上人;八歲,小孩,比不上成年人,八歲的畜生都能成佛,何況我們人?那應該比她強太多了,為什麼習氣除不掉?習氣除不掉,就是我們佛法講假的。為什麼放不下?還是看不破。看破了,哪有不能放下的,還是看不破。所以你要是真正看破了,看破是修行,是要了解宇宙一切事理的真實相,這是看破,在佛法叫解門,放下是行門。
所以念佛人就是用一句彌陀放下一切的妄想,一切念頭起來了,一句「阿彌陀佛」代替了,我們要是以這個方向、這個目標來念佛,念佛哪有不成就的。我們想想今天念佛人為什麼不成就?有原因,他是樣樣都放不下,樣樣都執著,這個佛別說是念一輩子,念上三大阿僧祇劫,還不一定開悟。我說這個話不是騙人的,為什麼?因為現在念佛人於過去阿僧祇個阿僧祇劫之前他都在念佛,生生世世一直念到今天還是這個老樣子,可見得再念上個三大阿僧祇劫,還是這個老樣子,不會有成就。他就是不曉得這句佛號是教你放下,是教你覺。放下就是覺,放不下就是不覺。樣樣都要放下,你就是菩薩。有一樁事情放不下,那就是凡夫。
所以此地講,連最後這個「知」也要放下,「覺」也要放下,必須不存知的相,沒有知的相,也沒有覺的相,這是真覺。如果有知、有覺這個就是幻覺,不是真覺。所以佛在此地說得很清楚,真知能夠認識幻,能夠覺識空花,可是能知的這個知也是虛妄而不實在的。這個境界,本覺,像此地所講,圓照覺相,也是佛法裡面所謂本性的般若光明。《起信論》裡面所講的智,六祖大師所說的「本來無一物」就是這個意思。本來無一物裡頭要有覺、有知,那覺與知也是一物,本來無一物。所以說它不落有知,也不落無知,這是離念之智,離念之智是無所不知。為什麼?有念就有見性,就有大乘,無念的時候這個心沒有見性,沒有大乘,所以說十方三世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,曉得這個事實的真相。千萬不要像佛在《楞嚴》裡面所講的「知見立知」,那就是平白無故又增了無明。剛才跟諸位說,我們眾生知是妄知,不知是無見,都是過失。真是禪家所謂的「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」,沒有是處。那個到一心的人,他說知也可以,說無知也可以,他沒有錯處,我們現在是沒有是處。說穿了就是迷悟,悟了一切皆悟,他沒有過失;迷了一切都過失,迷過失。這個話我們要記住。
末後我們以永嘉大師幾句話來做這一段的結束,這是說出不可說無知就是知,有無二邊都離開,這個才叫做淨覺不動。如果是有知,以有知無知做為知之體,這個是知見立知,這個叫隨順圓覺,不叫隨順淨覺。諸位看這兩個字,一個是『淨』,一個是『覺』,不淨也不覺,必須有無兩頭都斷,所謂是「兩邊不立,中道不存」。我們講兩邊離開了,中道了,哪裡曉得中道跟兩邊又對立了。離了兩邊才說個中道,中道也沒有,真正到淨,淨就覺。換句話說,染就不覺。實際上還有麻煩,如果你心裡還有個淨、有個覺,又糟糕了,又是迷了。所以連淨的相,覺的相也不能有,才到真正清淨,這個清淨之相也不可得。我現在身心很清淨,不行,為什麼?著了相,著了一個清淨的相。凡夫眾生著個染污相,你著個清淨相,總而言之都是著了相,縱然高明也高明不到哪去,不著相才高明。說到這個地方,諸位想想,不著相,你執著有個不著相,能說得出嗎?說不出。所以到最後跟你講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不可說,不可說,自己去體會!才能得真正的「淨覺」。
我們有這個淨覺的概念決定不容易,所以向上一著,需要大家自己去體會、去領悟,修行。也想像不到,不能想像,一想就錯了,真是「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