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圓覺經—迷悟在心不在境 (第八集) 1981 檔名:09-009-0008
(請從09-009-0008a音檔開始)
請掀開經本,第三頁第一行:
【一切如來本起因地。皆依圓照清淨覺相。永斷無明。方成佛道。】
經文到此地,這是正式答覆文殊菩薩所提出的問題。這一段裡面是說明修行最重要的是因地心與果地覺要相應,這樣才能夠成功。一開頭世尊就教給我們說『一切如來』,這一句是泛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換句話說,沒有例外的。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的佛,如果要論『本起因地』,「本」是根本,「起」就是發起,換句話說,就是他成佛最初的那個發心,這個因地心,我們就稱作它「本起因地」。不但成佛根本是發起於因地心,因心。世出世間無論做什麼事情,總是先有心,而後才有事,才有成就。如果要沒有發心,諸位想想,無論什麼樣的事業,都不會有成就。一切事既然是離不開因心了,而一切事裡面最殊勝的無過於成佛,所以要是發成佛之心,功德利益實在是不可思議。我們過去讀過《華嚴經》,我記得《華嚴經》初發心這一品,好像是在民國六十年(十年前了)在志蓮精舍講的,講了三十多會,講完這一品。佛在華嚴會上讚歎發菩提心的功德利益,實實在在說之不盡,《華嚴經》是以一品經文來說明,這個地方是一句。《華嚴經》發菩提心品,就是「初發心品」就是這一句的註腳。
『皆依』這兩個字就是普遍的跟我們說明白,沒有例外,佛佛道同,因地所修的法行都是一樣的。「依」什麼?底下這六個字就非常重要,『圓照清淨覺相』。如果我們發心,我們會用這個心,那我們的果報,也必定是後面這兩句,『永斷無明,方成佛道』,一定是這樣的。這六個字就是關鍵的所在了。「圓照」,照是什麼?跟諸位說,照是觀照般若。一切大乘經裡面教給我們,依文字般若(或者是說方便般若),起觀照般若,證實相般若。實相般若就是佛道。由此可知,如果我們不懂得觀照般若,那沒法子成佛,沒有法子破無明,這就說明了般若之重要。念佛的人也不能例外,或許說我們是念阿彌陀佛,念佛的人可以不要修般若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為什麼?沒有般若不能破無明,不能成理一心。沒有般若不能斷煩惱,換句話說,你念佛不能證事一心。你看,你這個一心不亂得不到。甚至於說沒有一點小小般若的功夫,你這個煩惱還伏不住,那是連帶業往生都沒希望。
所以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裡面告訴我們,他是修淨土的人,你看他所提倡的是「教宗般若,行在彌陀」,這是他講的,他老人家一生修的就是照這個方法修。《般若經》裡面頂重要的就是六百卷《大般若》,嚴格的講這個六百卷《大般若》,是任何一個學佛修學大乘人必須要學習的。但是這個經太大了,如果我們一天念一卷的話,六百卷要念兩年。正因為經太大了,所以自古以來大多數人都是把般若束之高閣。可是《般若》的綱要就是《金剛般若》,《金剛般若》是六百卷裡面的一卷。這一卷由於忍大師的提倡,就是禪宗裡頭五祖以及六祖能大師他們兩個人的提倡,所以這個《金剛般若》就為天下人普遍的受持,自古以來註解有一百多種,在一切經裡面流傳得最為普遍的。可是諸位要曉得,你不能夠通達六百卷,這一卷《金剛般若》你也不能徹底。換句話說,你想念《金剛般若》的人有多少,有幾個人能夠提得起觀照功夫?經是念了,不曉得觀照,換句話說,等於白念。那就是天天念般若,煩惱斷不了,無明破不了,這個念了沒有受用。由此可知,般若是要學,非常非常重要。在佛法裡面主要的課程,除了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之外,就算是般若與唯識。唯識一定要通《成唯識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,一說起來都是大經大論,諸位年歲都很輕,應當認真努力去修學。
修學這些課程必須要有人指導,理論正確的理解,不至於把意思解錯了;方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提起觀照般若。不但要提起觀照,你看此地講的「圓照」。圓是什麼?是圓滿,就是用觀照的時候是一點缺陷都沒有,如理如法,這個要圓照。圓照,你看《心經》裡面說得好,《心經》這是六百卷《大般若》的中心,展開來就是六百卷《大般若》,濃縮就是二百六十個字,你就想想看這個味道。所以諸位受持就受持《心經》就好,可是解一定在六百卷,六百卷不通達,這二百六十個字你也是不懂。但是我們要提起觀照功夫,這二百六十個字就很有作用,這個功夫用的得力的話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五蘊皆空所顯現的就是「清淨覺相」。我們現在這個清淨覺相不能夠現前,這五蘊不空,所以見的相是五濁惡相,這就沒有般若觀照的功夫。「度一切苦厄」,就是「永斷無明」。我把這個句子這麼念念,你們都曉得,說法不一樣,意思完全相同。
可是時代到了今天,今天的人跟諸位說一般都是沒有耐心,大經大論一看都害怕,可是,總有方便門可以入,常言說得好「方便為門」。諸位要入般若最方便的門路就是《大般若經綱要》,一共有十卷,把六百卷濃縮為十卷經文。這個十卷它編得很有順序,編得很好,完全是《大般若經》的經文,而且按照順序摘錄下來。我們華藏法施會在前幾年就已經流通過,最近我們又印了一個小冊子,比那個還要精簡,《般若之經》。那也是六百卷的題要,但是《般若之經》是太簡單了。但是《般若之經》,如果是大專佛學講座做教材很理想。因為什麼?我們時間短,確實是很理想。雖然是《之經》,這個《之經》是蕅益大師編的,也有幾十頁,這是少到不能再少了,祖師的意思無非是用這個誘導我們入門,使我們對般若有一個概略的認識,提起研究的興趣,然後深入甚深經藏,目的是在此地。所以這個教學的中心,決定離不開般若,沒有般若就沒有圓照。
覺相,這是所照之理。圓照是能照之智,就是觀照般若。我們想想,我們現在所見的一切事物,是不是一個覺相?講到相,實在講是無所謂覺與不覺。用般若智照,這一切相是覺相;如果用情識去對待,這個一切相是迷相。由此可知,迷悟在心不在境,境界裡面沒有迷悟,迷悟是在一心。一切如來成佛並沒有其他的原因,無非就是圓滿的觀照般若,照到外面的法界,是一個清淨寂滅相,這就是覺相。我們在《仁王經》裡面講五忍菩薩,寂滅忍是最高的地位,寂滅忍就是見到境界是清淨寂滅相,下品寂滅忍的菩薩是法雲地的菩薩,中品是等覺菩薩,上品就是一切如來。所以諸位是不學般若怎麼行?不學般若,跟諸位說,煩惱不能夠化除。我們講斷煩惱,談何容易,你用什麼方法去斷?般若的好處什麼?把它照破了,照破了之後,煩惱與菩提原本不二,生死與涅槃名異體同,名是兩個名字,體是一個,這個境界一定要有般若智慧照見你才能夠見到,到這個時候你心裡面一切無明煩惱都永斷,所以叫「永斷無明」。
永斷無明是什麼?那個境界就是明,不是無明。無明是迷,明就是覺,就是清淨覺相,這個時候就叫做成佛。三身完全顯露無疑,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。未斷無明,我再跟諸位說,這個世界相還是清淨覺相,不過你不能夠證得,你見不到。你見不到,那不叫成佛;到你見到了,這個時候叫成佛。關於《般若經》,這個地方,這個幾句話,與《般若經》的關係非常非常密切。將來我們圖書館開班教學的時候,我們課程裡面就有《大般若綱要》,修學《般若綱要》的目的就是希望永破無明,同成佛道。這是因地心與果地覺相應。這一段與佛在楞嚴會上開導阿難的意思完全相同。
下面這一段跟我們說明一個事實真相,那就是無明本空。這個地方是說明,覺相是本有的,清淨寂滅相是本有,我們不能夠證得。無明如果真的有,那還能斷得掉嗎?斷不掉,正因為無明是空的,所以一覺無明就沒有了。無明不是真的,覺相是真的。
【云何無明。】
這個意思是說,什麼叫『無明』?
【善男子。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。猶如迷人四方易處。妄認四大為自身相。六塵緣影為自心相。】
這幾句的意思就是說明了無明的真相,這個裡頭有比喻、有法說,它的主旨是發明觀照般若的功能,照破無始無明,這樣才能成佛。所以我們對於無明的體性,如果要是不認識的話,我們對它懷疑,這就障礙了圓照的功用。這就是佛在此地為什麼給我們說明無明無體的用意之所在。無明,在經論裡面一般把它區分為根本無明、枝末無明,這個兩大類。根本無明就像樹木一樣,根本這是一個主幹,枝末就多了,枝末就好像枝枝葉葉,說之不盡,說不盡。在佛法裡,實在講是無量無邊。無量無邊的枝末,諸位要曉得,是從一個根本生的。你曉得這個道理,我們要想照破無明,當然是聰明人從根本下手,根本破了,枝葉自然就沒有了。如果要從枝葉上來下手,這個事情就麻煩了。枝枝葉葉去斷,斷得了這一枝、還有那一枝,這個無明就斷不盡。
在這個地方,我們先要解釋解釋無明的定義。「明」就是明瞭,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本來明瞭。我說本來明瞭,你聽了一定起疑惑,這個東西我不學,我怎麼會明瞭?實際上不學就明瞭。為什麼不學就明瞭?因為你不了解事實的真相,世出世間一切萬法,佛法裡面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你一心變現之物,能變的是你自己的清淨心,所變的是十法界依正莊嚴,你自己能變現的,你怎麼會不明瞭?哪有這種道理!現在為什麼不明瞭?不明瞭就叫做無明。為什麼不明瞭?因為我們現在把這個事實的真相給忘掉了,不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心所變的,所以你什麼都不明瞭了,這個是真正的可悲。諸佛菩薩苦口婆心,希望能夠把我們喚醒。我們會不會醒悟?不會醒悟。佛菩薩都喚不醒你,我在這個地方照本宣科能把你喚醒嗎?聽的時候你點頭,好像你懂了,實際上怎麼樣?還是迷惑顛倒。為什麼喚不醒?你要說我迷得太重了,這個話說得有幾分道理,並不是圓滿的道理,只能夠說有幾分。難在哪個地方?難在你不信!不相信,難在這個地方。如果你真的相信了,信就覺,信就回頭,回頭是岸。譬如說我們曉得學佛,真正要用般若智照,念念當中都要用誠敬心,這才能入道,可是我們還睜著眼睛說假話,還騙人,這個就是迷惑顛倒。你騙人,人家曉得不曉得?曉得,不是不曉得,你只能夠騙愚痴的人,心地光明的人,你說什麼他都曉得,你不說他也曉得,那騙了誰?欺騙自己。這個就是無明,不知道事實的真實相。
如果諸位說當下,禪宗裡面講的是「直下承當」,立地就成佛了。成佛真難嗎?說實在話,一點都不難。我常常也在道場裡跟大家提示,學佛這個事情是知難行易。你要說真難,法華會上龍女八歲成佛,可見得這個事情不難。難在哪個地方?難在你觀照般若提不起來,難在你世緣放不下,難在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你起心動念,難在這個地方。但是你起的那個心,你動的那個念,那都是無明,那都不是真實的。真心永遠像一面鏡子一樣,照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動念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我常跟諸位說明,不但現前照得清清楚楚,過去世、未來世照得清清楚楚。我們為什麼不發心?發心就是此地所說的「如來本起因地」。我們為什麼不能夠本起?我們幾個人曉得,我們的真心是圓滿大覺,圓覺心。所謂是無所不覺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這是我們的真心,本來具足。不曉得,這就叫無明。這個是知真,真的不曉得,迷了。
一切境界相,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虛妄不是沒有,有;虛妄不是沒有作用,有作用。為什麼說一切境界相是虛妄的?因為一切相是依他起性,依他起性沒有自性,當體即空,所以說之為虛妄。《心經》裡面所講的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那個「色」是指什麼?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相,色相;「空」就是空無自性。但是它有相,它有作用,它無自性,我們不曉得這個道理。如果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了,在一切境界相裡頭自在受用,不起一念,這個多清淨!這個相就變成圓滿覺相了。我們現在這個相裡有作用,有作用是有起心動念,在這個裡面生煩惱,用得不自在,用得變成後頭有果報,這個事情可麻煩大了。我們用善心來用,三善道受報;我們惡意去用,三惡道受報。你看看這個多麻煩,把清淨覺相變成了六道輪迴。誰變的?自己無明變現的。輪迴從哪裡來的?不是佛菩薩製造的,不是天神、閻王製造的,不是!就是我們自己一念無明把清淨覺相變成了六道輪迴。這個事情真是所謂是「解鈴還須繫鈴人」,所以你要把這個輪迴解脫、突破,再變化恢復它的真實相、清淨覺相,還是要靠你自己。你這個心一念覺了,六道輪迴忽然就變成清淨覺相了;如果你一念迷了,清淨覺相忽然之間就變成六道輪迴了,就這麼回事情。你要不明瞭這個事實真相,這就叫無明。這是對境界相的無明,不明瞭。
第三樁事情,不明瞭萬法平等,在一切法裡頭生高下分別,生貢高我慢,不知道法法是平等的。佛經裡面常講,「生佛平等」。這是舉最大的差別,十法界裡最高的,是佛;最低的,這是眾生。眾生與佛都平等了,諸位想想,哪一法不平等?法法平等的。所以我們對一切人,對一切事,心裡起了分別、起了高下,跟諸位說,這叫無明顛倒。我們什麼時候能用覺心來看一切人、看一切事?這是經上講的「永斷無明」。
第四層,不曉得我法皆空。佛法沒有別的,沒有其他的,無非是說明,人我是空的,法我是空的。人我空了,煩惱障斷盡了;法我空了,所知障破盡了,二障破了,圓成佛道,那就是此地說「永斷無明」了。所以這叫做無明。無明就是根本煩惱裡面貪瞋痴的痴,也叫做迷,說無明、說痴、說迷都是一個意思。
(09-009-0008b音檔開始)晦昧為空,這個晦昧就是迷。講真空本性,一迷為頑虛空。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的,虛空的來源。虛空本來是光明的,你看看在《華嚴經》裡面講的「大光明藏」,是一片大光明。我們現在看看虛空什麼樣子?虛空漆黑一團。我們今天把一些明亮的東西,把它拿掉,太陽、月亮、燈光這明亮的拿掉,虛空什麼樣子?密法裡頭稱之為大黑天,這迷,不覺。清淨覺相現前,這是什麼相?是一片光明。我們這個世間的光明,要靠日月。佛在經上講,我們要到天上去,天上不需要日月了,天人自己就放光明,有身光,自身就放光明。我們讀經看看西方極樂世界,看看華藏世界,那是一片光明,不但人人都有常光,像佛一樣,一切事物統統有光明。你看極樂世界的樹木、宮殿,無一不放大光明,這是清淨覺相才有這個樣子。
這樣說起來,諸位立刻就會聯想到,這是神話,神話不可以相信,相信神話的,那是愚痴人。跟你說真相,你說是神話;跟你說假相,你說是真實。你看這樣顛倒的人,幾時能開悟?諸位去念念虛雲老和尚《年譜》,虛雲老和尚有短暫的現相現前,問題就是你對《年譜》上記載的你信不信?《年譜》裡頭有一段說,老和尚有一天晚上,大概是天很晚了,他回茅棚去,路相當的遠,沒有交通工具,是要走路的,尤其走山路。在中途遇到有兩個人,也是出家人提著一個燈籠,在路上碰到,碰到虛老和尚,看到虛老和尚沒有拿燈,就問他:老和尚,天這麼黑了,你沒有燈你怎麼走?老和尚一聽,天忽然黑下來。原來沒有人給他講的時候,他看的這個外面境界,路是清清楚楚,是明亮的。譬如下午四點鐘走的話,他就是永遠保持這個境界,天沒有黑。人家這麼一說的時候,天突然黑下來,前面看不見了。為什麼?老和尚用的是一心,他那個心,譬如說四點鐘走路,就定在下午四點鐘的時候,所以他就看到那個亮光。人家一提起來,他分別心一起來,分別心一起來的時候,妄心現前,不覺了,又迷了,境界失掉了。你相不相信這個事情?你懂不懂這個道理?迷悟在心,明暗也是在心。心光明了,沒有一樣不光明;心黑暗了,沒有一樣不黑暗。
所以我們想到這個大的,根本上來說的,那是《楞嚴經》裡面講的「晦昧為空」,將大光明藏一變,變成了一個烏黑的空間,把光明失掉了。不覺從哪裡來的?這個一定要曉得,《楞嚴》上說得好,「性覺必明,妄為明覺」,這兩句話把最初無明體相說得清清楚楚。我們正是像佛所說的,我們要把這個話說得更通俗一點,說得淺見一點,就是自以為聰明,這就是無明,無明就這麼來的。自以為有智慧,這是無明。所以你讀《般若經》,《般若經》裡頭一再告訴我們,般若無知。般若是最高、最圓滿的智慧,無知。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。我們現在怎麼樣?我們心裡有知,有知怎麼?有所不知,不知道太多了,樣樣東西都得學,學一樣知道一樣,不學就不知道。無知的心是什麼心?跟諸位說是真心,真心裡面沒有知不知。六祖大師說的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你有知,這就惹了塵埃、染了塵埃,知就是塵埃。所以佛在楞嚴會上「性覺必明」,這個必明就是落了塵埃,就是無明。
經上又說,「知見立知是無明本」。無知是真知,像一面鏡子一樣乾乾淨淨,照得外面境界相清清楚楚,它無知;照得清清楚楚,無所不知。如果說有知,有知那就落了印象,落了跡象。落了跡象,這個鏡子就壞掉了,不能再照了,為什麼?外面那個境界相印在那上面,好像照片底片印在上面,不能再起作用。幾時我們覺悟,我們用心如鏡,我們用心就像一面明鏡一樣,你要用心如鏡,就是經裡面講的「圓照清淨覺相」。我們現在這個用心什麼?像照相機裡頭的底片一樣,照一個落一個影像,再照一個又落一個影像,一天照到晚,一年照到頭,生生世世在照,落得一塌糊塗,我們現在是這個情形。所以佛既然跟我們說明,這個根本不覺,根本無明的根源,我們應當要覺悟了。你不曉得這個根源,修行是無從下手。曉得這個根源,那修行就有辦法了,我就從這個根本修。跟諸位說,從這個根本修,這在佛法裡面叫圓頓菩薩根性,這個根性是最利的,決定當生成就。為什麼?他沒有枝葉,他修行一點麻煩都沒有,跟諸佛菩薩一樣,就是「圓照清淨覺相」,他的功德「永斷無明」,他就成佛了。
我再告訴諸位,這一部《圓覺經》向下的經文就是這一句的註腳,你要把這一句懂得了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法統統圓滿了,再沒得說了。就是因為你不懂,不懂再把它擴大,水準降低一點再來跟你講。說來說去還是這個道理,千經萬論總不出這個理,如果離開這個理,那是魔說。所以這個經是講「上契諸佛所證之理」,什麼理?就是這個理,這是講的根本的大道理。可是這個一切眾生聽了怎麼樣?聽了他不悟。諸位,如果聽了悟,悟的相是什麼相?悟的相是清淨覺相,他不悟。怎麼曉得不悟?他起疑惑,聽了之後,無明,什麼原因有無明的?這無明上又加了無明;無明幾時來的?在無明上又加了無明,增長無明,增長邪見,他不能夠一刀把它斷掉,麻煩就在此地。所以那個根性利的人聽懂這個道理,他當下他就沒有念頭了,妄念就息了,正念就生了,正念是什麼?正念就是般若觀照,妄念是虛妄分別,再也不起虛妄分別了,提起觀照般若,這是悟的人。不悟的人,在一切境界相裡面,一天到晚還是起心動念。諸位要曉得,起心動念生煩惱,不自在。如果會用般若觀照了,斷煩惱,生智慧。二六時中六根用事不生煩惱,生的是智慧,清淨智慧。清淨覺相,生的智慧。
所以你們看《四十華嚴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你要是入門了,那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生智慧,絕不生煩惱。不會的怎麼樣?不會看五十三參,像看小說,善財童子一會兒訪問這個,一會兒又訪問那個,看不出苗頭。那五十三參好比是善財童子的遊記一樣,看不出名堂。那是我們自己看走了眼。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面對這個道理也說得很清楚,他老人家說的「無明不覺生三細」,三細相就是阿賴耶識,可見得無明還在三細之心,你們想想豈不是根本之根本嗎?所以我們如果提不起般若觀照的功夫,你怎麼能夠證實一切有為法當體皆空?我們讀《百法明門》,這是大致上理解了什麼是有為法,連阿賴耶識也包括在內,有為法;心法、心所有法、色法,色法就是一切物質現象,心法是精神的現象,全是有為法,都不是真實的。《金剛經》上有個結論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我們幾個人作如是觀。
不作如是觀行不行?跟諸位說,不作如是觀,永落輪迴。你要想超越輪迴,要想證得法身,要想證得清淨覺相,那就非作如是觀不可。我們作如是觀是不是就行?不行,為什麼不行?我們作如是觀,那個觀是在打妄想,不是真正的觀。那個觀怎麼說?觀照之觀,不是我們現在這個觀念、觀想之觀。諸位要曉得,觀想之觀是用第六意識。你們想想看,用第六意識能行嗎?不行。所以說來說去,總而言之,就是我們自己不會用心。我們自己不但在日用平常錯用了心,就是念佛、修行乃至於聽經,全錯用了心。那用的什麼心?用的分別心,用的執著心,用的妄想心,這些心與《金剛經》那個「觀」字都不相應。《金剛經》裡面「應作如是觀」,那個觀是什麼意思?真正就是《楞嚴經》裡面所講的「捨識用根」,那就是觀。我們見色,用見性見一切色,用聞性聞一切聲,那就叫觀,「應作如是觀」。六根的根性是真常,不生不滅,不起分別,也沒有妄念,也沒有執著,這才「圓照清淨覺相」。
我在講台上這樣跟諸位說,我感覺得已經講得很詳細,應當說的都說出來了,你要是不會用、再聽不懂,那不能怪我了,不能怪我說沒說清楚,沒有說明白,只能怪你自己沒聽清楚,沒有聽明白,你不會應用。不會用的就沒有辦法超越輪迴,沒有辦法了脫生死。
佛在此地叫著文殊菩薩,文殊菩薩是代表我們大家的,叫著『善男子』,提醒我們。『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』,這個「一切眾生」是包括九法界的眾生,不僅是指六道凡夫,二乘人不覺,權教菩薩也不覺,這都是在眾生數量之內。二乘人比較我們?好像他比我們聰明多了,但是什麼?沒見性,也就是清淨覺相沒有現前,所以他是不覺。權教菩薩境界亦復如是,也沒有現前。一定要等什麼?等破一分無明,證一分法身,見到一分清淨覺相。這個我們叫做實教菩薩,這真實的,真正的菩薩。在圓教裡面講是初住以上,圓教初住以上,別教是初地以上,這個我們稱他作聖人。我執破了,法執也破幾分了,這是這個境界。凡夫我、法兩種執著都沒有破,所以「從無始來種種顛倒」,這個種種是說多,剋實而論就是迷上加迷,這個事情確實是很麻煩。我們想到清涼大師,註《華嚴經》裡面就說得很清楚,就說明學佛不容易。《華嚴經》在經題裡面清涼大師就說過了,不善學的增長無明,增長邪見。可見得這個修學一方面要有真正高手的老師指導,一方面自己有良好的修學態度,這樣才能成功。有好老師,自己不是個材料,不能成功。我們以六祖大師做個例子,六祖大師我們不能說他不是一個好老師,真正是個好老師,可是在六祖大師會下,明心見性的不過是四十三個人而已。這是在歷代教學裡面,見性人數最多的,就是六祖大師。我們得問問,親近六祖大師的,在六祖大師會下聽法修學的人有多少?幾十萬人之多。他老人家教學三十七年,那麼多學生裡面只有四十三個開悟的,見性的。所以佛法常講師資道合,師是老師,資是學生,我們俗話說先生像個先生,學生像個學生,叫師資道合,這個教學有效果、有成績。老師是好老師,學生沒有良好態度去修學,不能成就。學生有良好的修學態度,沒有好老師,也不能成就。這個東西師資道合了,這種是可遇不可求,這個機會太難得了,《開經偈》裡面講的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一點都錯。百千萬劫難遭遇,他碰得巧就湊合在一塊了,善教、善學這一下碰在一塊了,那個學的人就開悟了。
開悟有早有遲,我們以六祖這一會來看,有的人一天就開悟了。你看永嘉大師,我們講過他的《禪宗集》與《證道歌》,他老人家是一宿覺,這是開悟最快的。有三、五年的,有七、八年的,有二、三十年開悟的,都有。這就是說,見性有早有遲,與他的根性有關係。根性利的人悟得快,鈍的人悟得慢。悟的方法,經論裡面祖師天天在講經,天天在啟發,我們自己要會聽,聽了要會轉境界。這就是常講的,依文字般若,起觀照般若。我們要會轉,要行解相應。今天講到行門,都是著重在修行的形式上,不曉得這個行門是在生活上。真正的行門是在日常生活,形式是什麼?是最初的修學。好比你們在學校念書一樣,學校教育,但是將來畢竟要離開學校,踏進社會。佛法的修學也是如此,最後是要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上,生活就是道場,生活就是修行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提起觀照般若,證實相般若,這個叫學佛。
今天閻同學來了,我今天上午到白馬寺,跟他們說好了,你們暑假講座,在白馬寺舉行。劉居士有沒有來?跟劉居士聯絡一下,就是時間要跟白馬寺去配合,課程我們也就這麼決定。這個寒假我們辦一個星期的講座,這個講座我們就是行解相應,福慧雙修。原則是兩門功課,一天講經四個小時,研究討論兩個小時,念佛四個小時,就是每一天十個鐘點功課,有四個鐘點的行門,行解相應,福慧雙修。這個解門裡面兩部經,一個是《普賢行願品》十大願王,另外一個就是《了凡四訓》。《十大願王》修善根,《了凡四訓》修福報,福慧雙修,行解相應,我們來辦這一次講座。特別要注意的,去向白馬寺聯絡一下,他那裡能住多少人(男眾能夠住多少,女眾能夠住夠少),最好預先去看看,看看哪個地方。
理路不明,方法不清楚,跟諸位說,功夫用不得力!所以,你看功夫得力是圓照,作用是破無明,成佛道。佛在此地怕我們難以體會,特別舉了個比喻跟我們說,說明迷不是真實的。這個經文的比喻很清楚,說:『猶如迷人』,「迷」這是指迷失方向的人,東南西北四方他搞錯了,他搞顛倒了。他搞顛倒了,他來問一問,東南西北有沒有顛倒?並沒有顛倒,是他自己搞錯了,自己迷了,並不是事實真相是這個樣子。事實並沒有改變,東方還是東方,南方還是南方,是你自己把方向錯認了。這個就是比喻無明雖然顛倒,覺性還是不動,他是把覺性比作方位,把無明比作迷失方位,迷失方位並不是方位真的有所變更,不是的。
下面就說我們現在迷失真相的情形。『妄認四大為自身相』,你們特別要記住「妄認」這兩個字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有認就是妄,你不要認為,妄認,那去了妄我這個不是真的嗎?就錯了,你有這一念就錯了,就迷,就顛倒了。那好,我不以為我這個四大之身是身相,行不行?你還是迷惑顛倒,為什麼?因為你有個不認。可見得認也錯了,不認也錯了。那我亦認亦不認,亦認亦不認,也錯了。這就是佛經裡面常講的「四句百非」,所謂是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,總而言之你錯到底。為什麼錯?事實真相不明瞭,你認也錯,不認也錯,總而言之你就錯到底了。幾時把這個事實真相都搞清楚了,你認也對,不認也對,那你全都是對的,全都是對的就是圓照。事實真相沒搞清楚,全迷,完全迷失了。這是我們要曉得的,這是迷失這個境界相。
底下一句說,『六塵緣影為自心相』,這個是迷失的心法跟心所法。前面「妄認四大為自身相」,這是迷了色法。我們用《百法》來講,大家好懂,這是在境界上的迷。底下這一句就是心心所上的迷,都是不了解事實真相,《楞嚴經》裡面稱它作「前塵分別影事」。這個「六塵緣影」,實際上就是指的第六意識。我們現在一切眾生都把第六意識當作自己的真心。我們用的什麼心?就用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是迷,用這個東西不能破無明。為什麼?它是暗性,黑暗不能破黑暗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一定要光明才能破黑暗,光明是什麼?光明是觀照般若,用觀照般若才能破無明。用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本身就是無明,沒有能力破無明,所以這個心怎麼能用?古德教給我們很巧妙的方法,所謂是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念是什麼?念就是第六意識起作用。譬如在境界裡面心才一動,才一起念就是第六意識,就是它起作用,這個就是不覺。如果一下覺了,曉得它起作用了,這個心立刻把它平下去,這就叫覺。覺什麼?我不用它,我不分別,不用這個心,不用這個心就是覺照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我不用這個心了,我心裡還有不用這個心,還是第六意識,還是提不起覺照,這個裡頭很微細。所以我覺悟了,我在用第六意識,是第六意識覺悟才用第六意識,不管用,愈說愈微細。
一覺怎麼樣?一覺就是明照,一覺就是心裡頭沒有二念,我們念佛人講一心不亂。這一覺就是一心現前,沒有二心,沒有二念,這就叫捨六塵緣影,再不以為這個是自心相。換句話說,你對於心不迷了,身不迷了,境界不迷了,才有一點覺照的樣子。這個事情實在不是幾句話能夠說得清楚的,我今天跟諸位說的這些話,如果諸位要是沒有大經大論的基礎,恐怕還是聽不懂。常常讀誦大乘經論,我這個提示你多少能夠領略到幾分。如果不能徹底明瞭,在日常生活當中起作用;起作用就是提起觀照般若的作用,這個叫真修行。
下面這是佛再用比喻來說:
【譬彼病目。見空中華及第二月】
這把空花水月比喻妄身、妄心,空中本來沒有花。『第二月』,是捏目所見的「第二月」,這不是講水中的月。是什麼?『病目』,把這個「病目」就比作無明。因為有無明,所以才有心法、心所法,才有色法,說明這些東西都不是真實的,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講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