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圓覺經—一念不覺而有無明  (第九集)  1981  檔名:09-009-0009

  (請從09-009-0009a音檔開始)

  第三頁第五行:

  【善男子。空實無華。病者妄執。由妄執故。非唯惑此虛空自性。亦復迷彼實華生處。由此妄有輪轉生死。故名無明。】

  經文是接著上一次講的無明本空。在前面把無明的現象已經說出來了,今天的經文是說明現象界的真實相,所以佛這是叫著文殊菩薩,『善男子』。前面是用的比喻,好像一個眼睛有了病的人,見到空中之花,見到第二月。佛在這一段的開示當中,將二月省略掉了。因為我們對於空花的真相明白了,二月自然就懂了,不必要再多說。這是說明空中實實在在的沒有花,實在沒花。空花之相從哪裡來的?是這個眼睛長了病的人,他看花了眼,於是乎虛妄執著,以為是有這麼一樁事情。這個地方講的『妄執』與前面所講妄認山河大地是同樣的意思。在此地佛告訴我們,由於虛妄的執著,這就是無明的現象。說不但我們對於『虛空自性』迷惑了,為什麼?既然講虛空,虛空裡面不會生任何東西,如果它要能夠生花,我們就不叫它做虛空了。所以這是連「虛空自性」都迷惑了,同時你也迷花之所生之處,所以這一句裡面是有兩層迷惑。

  如果我們對於虛空、對於病目所見的空花要是徹底明白的話,我們就曉得,虛空是不會生花,虛空所見之花也沒有來源。這個比喻凡是眼睛長過病的人都有這個現象。《楞嚴經》裡面還用燈輪做比喻,那個比喻也很容易懂,眼睛長病了,晚上我們看燈,燈上有一個圓影;好眼睛看燈,燈上沒有,跟這個意思也是相彷彿。如果你要是執著燈上一定有一個圓影,連燈的性質(體性)你是迷惑了,而對於圓影的生處同樣的也是迷惑。這些道理如果我們是明白了,再想想世尊前面的開示,就能夠悟明它的真實相,也就是明白了圓覺自性。這是講我們法身理體,本來就沒有幻身與妄心,原本是沒有。迷的人,錯認了。由於錯認了,才產生了這個現相,就像空花、二月、輪影這種現相,是無中生有。既然是無中生有,諸位一定要明白,有就是空,《心經》裡面講的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要曉得這個道理,才能夠認識十法界依正幻妄的實相。

  現在我們的情形是怎麼樣?既然不知道圓覺自性,佛給我們說了,說了,我們曉得不曉得?佛說了,我們也聽清楚,畢竟不是我們的境界。為什麼?我們依然執著四大的假身,以為是真的,依舊執著八識五十一心所是真實的。跟諸位說,這樣就是不悟圓覺,不能得到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世間有一類的聰明人,以經年累月的功夫在那裡探討,宇宙怎麼來的,怎麼形成的?人生怎麼來的?究竟這是為了什麼?多少的哲學家、宗教家、科學家在那個地方窮究,有沒有一個結論?這大家都曉得,一直到今天都沒有結論。雖然有許多種的學說,有許多種的說法,沒有一樣能滿足我們的求知欲,沒有一樣能叫我們心服口服。這是原因在哪裡?原因就在不知道圓覺自性。就好像虛空一樣,不知道虛空本來沒有花。在此地是拿虛空比作圓覺性,我們現在這個身心萬物就比作那個空中之花。我們的身、心在圓覺性裡頭本來沒有,圓覺性裡頭不生這個東西,這是我們第一層迷失。第二層迷失,不知道我們現在這個身心是個幻相,絕非真實,是個幻相,剎那生滅。諸位要是深入經藏,你了解的比較上要多一些。

  這個幻身、幻法,畢竟又從哪裡來的?這個是世間確有其事。這個事從哪裡來的?就是好像病眼睛看到空中有花,看到燈上有輪影。當他眼睛病的時候,看到空中花跟燈上的輪,確有,不是沒有,他是真看見。這空花從哪裡來的?燈輪從什麼地方來的?如果諸位從這個淺近的道理豁然開悟了,十法界依正莊嚴,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,你就徹底明瞭了。這個東西佛在大經裡面講,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,不覺就叫無明。「無明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」,就這麼來的。可見得這是從無明不覺而來的,佛經裡面常講顛倒妄想,顛倒就是妄想。怎麼顛倒法?把妄的當作真實,隨著無明,愈迷愈深,深到了起惑造業,變現出輪迴的現象,在這裡面捨身受身,『輪轉生死』,沒有辦法超越,就是這麼回事情。在這一章,就是文殊菩薩這一章,連偈頌才只四百多個字,文字很少,把整個宇宙人生迷悟的關鍵都跟我們說出來了,這是非常難得的一番開示。

  『無明』,在此地我們多少了解了一點點,就是顛倒、虛妄執著,把這個圓覺自性的理體迷了,將三細六粗的事相我們也沒有搞清楚,也迷失了。就像前面這個比喻一樣,迷失了圓覺自性是不曉得自性本來不生,本來無生,於事相上我們不能夠明瞭,我們的身心是如幻的。現象說出來了,接著經文要跟我們說明理體是本來空寂的。

  【善男子。此無明者非實有體。】

  這句就道破了。下面再用比喻來說:

  【如夢中人夢時非無。】

  你在作夢的時候,確實有夢。

  【及至於醒了無所得。】

  到你醒了以後,夢就沒有了。用這個比喻來說明無明無自性,就是無明沒有體。因為在前面跟我們說「身心本無」,這個話我們初學的人聽起來很難懂。為什麼?身明明在,怎麼說本無?一天到晚會想心事,心也有,怎麼會沒有?身心都有。怎麼能夠說身心本無?跟諸位說,身心都有是假的,絕不是真的。身心本無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們現在顛倒,就顛倒在此地,就是認假不認真。前面說得很清楚,就是分別執著才有這些幻相。所以這些相雖有實無,不但我們所執著這個身心是本來空的,就是能夠執著的無明,它也是空的。換句話說,能生萬物的、能造萬物的,一般宗教裡面講造物主,能造的是無明,無明不覺生三細,這是無明。能造的無明都「非實有體」,就是沒有體,它所造的東西才會有體用。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本無自性。

  由於這個理太深了,我們在三界六道裡面迷的時間太長了,佛雖然一句話將這個真相說破,我們一下轉不過頭來。換句話說,對我們來講,會感覺得很突然,不能夠接受。這個事情不但是我們初學的人感覺到茫然無所措,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佛給阿難尊者說這個道理,阿難尊者是佛的侍者,跟佛那麼多年,聞法那麼久,你們在楞嚴會上看到的,佛跟阿難說,阿難敢承認嗎?十番顯見之後還不敢承認。這就是說明了凡夫迷執太深,無明放不下,放下就成佛了。因為放下,不迷了。不能放下,這就是迷。迷了這個境界似有,實際上是非有,非有似有,好像是有這麼回事情。什麼時候你才認識這個非有?必須到你悟了。覺悟了之後就曉得一切法畢竟空寂,確實看到有,圓覺本體不生一法,一切法也沒有一個生源,所以生即無生,生與無生是一不是二。

  這個比喻就像作夢的人一樣,我們要問一問,人,他會不會作夢?如果說人會作夢,你睜著眼睛為什麼不作夢,你一天到晚都作夢那才對。當你清醒的時候,你不作夢,必須到睡著的時候你才會作夢。清醒的時候是覺,覺就沒有夢;睡著的時候迷,迷才會出夢。佛在此地把這個作夢的人比喻作本覺,將夢比喻作不覺,醒來之後比作始覺。作夢、清醒,這是一迷一悟,這個迷悟與我們本人實在講沒有關係。夢裡面得到金銀財寶了,到一覺醒來的時候,空,什麼也沒有,所以你也不會歡喜。為什麼?本來空。夢裡面有個老虎要吃你,把你咬死了,一覺醒來你還是照樣,你也不必害怕。所以你要真正悟了,遠離顛倒夢想,度一切苦厄。只要你醒過來了,你就明白。你要不悟,這個世間有許許多多的苦難,你要去嘗一嘗,你要去受。你一下覺悟過來,這境界有沒有?有;有怎麼樣?不受了,苦、樂、憂、喜、捨這五種受都沒有了。為什麼?知道這一切法如幻,覓自己的身心都了不可得,覓一切法相也了不可得,這個時候你的心才真正達到清淨自在。

  再跟諸位說,無明,不但是你悟了,你曉得它是空的,當體即空。現在我們在迷,沒悟,沒悟的時候無明空不空?無明還是空的。可見得這個事情無關於迷悟,它總是寂靜空寂。所以佛在經上才說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。為什麼?無明是如幻,不是真的。無明要是真的,你還能破得了,你還能斷得了嗎?不是真的。只要你一覺,無明就離開了。

  下面有幾句還是從比喻說,說明什麼?說明無明無因。這一點意思非常重要,因為有許許多多的人,為了這個根本問題,他一心一意要把它搞清楚,佛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,為什麼會有一念不覺?為什麼會有無明,無明什麼時候起來的?他去找。實際上如果要找,這個太難了,你找一個容易的地方去找。譬如說你醒了,醒了的時候你想到剛才作了個夢,你去研究、去找,把剛才那個夢是幾點幾分幾秒作的,為什麼原因作的,你找。然後再去找什麼時候醒過來的,為什麼原因醒過來的,你找去,你能找得到嗎?如果那個夢境是真的,就會被你找到,不是真的。不是真的,你要去找,叫迷上加迷。你如果曉得這個真相它不是真的,不是真的,一下放下,那就現成的,大覺就現前了。

  這是佛法跟世間法不相同的所在,世間一切法你可以找第一個原因,可以去追究它的來龍去脈,把這個真相找到。為什麼?因為那些跡象確實是存在的。你要去找無明,那就找不到。為什麼?無明非實有體,你到哪裡去找它?所以佛在此地用這個比喻:

  【如眾空華滅於虛空。不可說言有定滅處。何以故。無生處故。】

  這是佛不得已而用比喻來說這個事。這是講你悟了以後,悟了以後無明沒有了,無明到哪裡去了?你不能說無明滅了,有一個滅的去向。就正如病眼睛看到那個空中的花,到眼睛好了、恢復了,空中花沒有了。這個時候你會不會再研究,以前我眼睛有病的時候看空中花,現在病好了,眼睛好了,這個花從空中滅掉了,那空就不空了。為什麼?它能出花,花又可以入進去,那還能算空嗎?既然曉得虛空不生花,花也不會滅到虛空裡面去,可見這個花是一個幻相,根本就沒有,根本就不存在。

  圓覺性是真實的,虛空是真實的,空花、二月本來沒有。這個意思很深,它說明什麼道理?說明我們的圓覺性是真實的,圓覺性就是佛性。再跟諸位說得明白一點,就是法身。三身裡面叫法身理體,這是真實的,不生不滅。十法界依正莊嚴,或者我們用《百法》的大意來說,九十四種有為法都是空花、二月、輪影,九十四種有為法就把十法界依正莊嚴全都包括了。我們再用《金剛經》一句話做結論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諸位如果能參透這個道理,契入這個境界,那你現在就成佛。佛知佛見不過如是而已,知見同佛了,那你在這一生當中決定不會做錯事,決定不會有過失。『何以故』?宇宙人生的真相大白了,你從此以後不迷了、不邪了,也不染了。這是如來與大菩薩的境界。

  在此地是把空花比喻無明,跟前面比的不一樣。前面所比的是把空花比作幻身,此地是把它比作無明,無明也是畢竟空。我們曉得無明無因,你才懂得佛經裡面常講的,無始無明的意思。無始,根本沒有開始。如果有開始,這就是有真的始,真始。沒有開始,無始也就是無生的意思,無生,哪裡還會有滅。有生有滅,這個我們可以看作實在的。有生有滅、有始有終,它是無始的。無始就是根本沒有開始,為什麼?它全體是虛妄,它不是真實的。這個道理要細細的去參究,一定在這個地方要有一個悟處。為什麼?我們的心才能放下,不再去打妄想了。打什麼妄想?就是無明什麼原因來的,幾時起來的,這是妄想。打這個妄想是增長無明、增長邪見,豈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?

  【一切眾生於無生中。】

  這句話很重要,可見得這個『無生』是真的。

  【妄見生滅。是故說名輪轉生死。】

  所以,我給你們說的,是你們不相信。我們眼前就是一真法界,就是不生不滅,可是你不相信。你為什麼不相信?因為你迷,你不悟,你的分別、執著不能放下。前面說得很好,你不曉得萬法是一,不曉得性相是一,不知道生死涅槃是一,這就是迷惑顛倒。前面說了,身心生死都是由於無明,又說無明本來是空的;既然是空的,怎麼會有這個生死的現象?佛在此地給我們解釋說,一切眾生在圓覺本來沒有生滅這個理體之中,是因為你有『妄見』,不是真見,是「妄見」,妄見還有生滅的這個現象,所以叫它做『輪轉生死』。諸位特別要記住這個「輪轉生死」是你的妄見在輪轉生死,不是你本人真的有輪轉生死。就好比你在作夢一樣,你夢境裡面在輪轉生死,並不是你這個人真的在輪轉生死。輪轉生死就是六道輪迴,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實際上與你自己本人,就是你的圓覺性,根本就扯不上關係。

  我們再用前面比喻來說,前面把虛空比作圓覺性,把虛空裡面看的這個幻花,就是身心的生死。花現出來了,這生了;花滅了,好比就死了。諸位想想,這個空中幻花的起滅與虛空有沒有關係?根本沒關係。由此可知,它與我們六道輪迴的現象,我們在六道輪迴輪轉捨身受身,與我們的圓覺性沒有關係。圓覺性就是佛性,所以佛從這個地方來看,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。佛法裡面的平等觀就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,實在是平等,無有高下。

  (09-009-0009b音檔開始)《楞嚴》裡頭有幾句話說得很好,跟這個地方可以互相發明。經上說,這是在第四卷,釋迦牟尼佛對富樓那尊者的開示,也是討論這個問題。經上講,「此迷無本」,沒有根本,迷就是無明,沒有根本。「性畢竟空」,性就是體性,無明的體性是畢竟空。換句話說,你本來就沒有迷,沒有迷好像又有迷,這句話確實是不太好懂。我們現在這個現象,確實是如此,說你本來不迷,我們還用《楞嚴》裡頭意思來講,你的六根,你眼能見、耳能聞,你迷在何處?確實不迷。你現在見的,問問你,是不是用見性見?當然用見性。沒有見性,你怎麼能見?沒有聞性,你怎麼能聞?哪一個人不是用六根的根性?所以說六根門頭,放光動地,這是本覺,本來不迷。現在好像迷了,迷了是什麼?就是你在見性上帶著眼識,帶著第六識,帶著第七識,壞就壞在這個地方,你是帶著心意識,而心意識就是無明。心意識無自性,心意識畢竟空,但是現在怎麼樣?你把這個畢竟空的認為它是有,而把你真正有的這個見性給忘掉,就是不覺,不覺知自己的圓覺性。見性、聞性,六根的根性就是圓覺性。你對於這個不覺了,不覺就叫做迷,就叫做無明。幾時你一下覺了,覺了怎麼樣?覺了它就滅了,無明就滅了。滅了以後,你從此以後再不會迷失了,這正是說明無生法忍的道理。

  一般講,相似的見到這個真理,圓教初住位就見到。深入的來說,七地菩薩才是真正契入這個境界。我們在《般若經》裡面看五忍菩薩,證無生法忍的是七地、八地、九地,證得下品是七地菩薩,中品無生法忍是八地,上品無生法忍是九地。這是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,我們自己也是不生不滅,一切眾生統統是不生不滅,這是見到真實相。諸位也許問了,就這個境界我們不相信,為什麼?我們看到都是生滅法。動物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有成住壞空,我們見到是這個相,怎麼能說一切法不生不滅?這經上講,你這個看法是誤認了。說誤認你還不相信,錯認了,是因為你錯用了心,你是用個生滅心來看一切萬法,萬法就是生滅,這個道理在此地。我們現在用的什麼心?用的是妄心,妄心就是生滅心,一個念頭起,一個念頭滅,一天到晚就打妄想,一天不曉得要打多少妄想。佛給我們講這個生滅心,一彈指,這一彈指六十剎那,一剎那裡面有九百個生滅,我們用的是這個心。所以你看到一切萬法斷斷續續的,沒有見到真相。

  怎麼樣才能夠證得圓覺性?證得圓覺性就是見性成佛。如果我們要會用一心,一心所見的就是一個境界,一心就沒有生滅,二心裡頭才有生滅。千經萬論講到修學最高的原理,就是說的一心不亂,二心就亂了。我們不曉得這個道理,一天到晚是三心二意,三心二意的修行就叫做盲修瞎練。不要說一輩子沒有結果,諸位在座的不是修一輩子,你們無始劫來生生世世修行,修到今天還沒有結果。你要找這個原因,為什麼沒有結果?就是三心二意,從來就沒有用過一心,這個事情麻煩透了,不用一心就是到處攀緣。再跟諸位說,一心叫隨緣,二心就是攀緣。隨緣正是普賢菩薩所說的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這隨緣,是無量功德。如果是攀緣?障礙就大了。我們今天在一切境界裡頭,一天到晚起心動念,這一輩子眼看著又空過了。如果諸位真正把這個理參透了,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不起心、不動念,你這一生決定有成就。

  底下一段說妄盡了,圓覺性就現前了,非常非常要緊,這正答,正式的答覆文殊菩薩。你不是問如來因地修行的方法嗎?這答覆了。

  【善男子。如來因地。】

  諸位要曉得,這不是菩薩因地,換句話,就是成佛的因地,最高的一個修因,不是菩薩、聲聞、緣覺。

  【修圓覺者。知是空華。即無輪轉。亦無身心受彼生死。非作故無。本性無故。】

  這一番開示裡面,這是修證最高的原理,在哪一個字?就在這個『知』字,「知是空華」,就看你知不知了。那好我們現在知道了,我們這一知道了,我們三界六道輪迴生死就沒有了嗎?還是照樣有,這一個「知」,我們沒有。我們今天講這個知,跟諸位說是心意識裡面的知,這不管用的,破不了無明的。它這個地方的知是什麼?實相般若。所謂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,是這個知。換句話說,我們如果離開心意識,這才是真知;我們還用心意識,就沒有這個知。這是般若智慧,成佛關鍵就在這一個字上,與前面經文所講的「永斷無明,方成佛道」,先後相應。再跟諸位說,關鍵這個字是在此地,這個知就是慧,就是智慧。什麼地方得來的?我們還從比喻上說,經裡面常常把心比作水,水到很寂靜的時候,一點波浪都沒有了,像明鏡一樣,把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,這個照就是知的意思,這是我們的本能,不是外面得來的。心意識是個什麼東西?心意識是波浪,唯識裡面常常用這個來比喻,心動了,動了就是心水起波浪,起了波浪照外面也能照,照不清楚。

  由此可知,我們要想恢復我們本有的智慧、本能,那就得要修定。定怎麼個修法?盤腿面壁的定,跟諸位說,那是幼稚園的小定。為什麼?腿子一放下來,定就沒有了,這不管用。大定,你們去讀讀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《六祖壇經》裡面也講得很清楚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在定中。眼見色,於色法裡面,曉得色即是空,於是在色法裡頭不起心、不動念,沒有妄想,眼根在色塵上入定,這個定法。耳根在聲塵上入定,辦不辦事?什麼事都辦,事事無礙,他在定中。這個時候般若智慧就現前了,所謂是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。沒有定就沒有這個知,這個知就是慧,沒有這個東西。

  所以菩薩修的什麼?叫三慧,聞慧、思慧、修慧。再跟諸位說,三就是一,一就是三,三一不二。我們如果照這個字面上來看,聞,是我在那聽聞;思,聽了之後好好的想一想;道理想明白了,我們再照這個方法去修行,這就完了。這哪有慧?這何必菩薩來修?你看那個幼稚園小朋友他就會修了,哪裡是菩薩所修的?我們叫望文生義,就錯解意思。所謂聞是指根塵相接觸,這叫做聞;所謂思就是一接觸就明瞭,真相就明瞭,這個意思叫做思;明瞭就不迷惑,不迷惑就叫做修,所以它是一,不是三。眼根接觸色塵,對色塵不迷惑,一切明瞭而不迷惑,增長智慧。耳根接觸聲塵,一切明瞭而不迷惑,耳根在音塵裡面生智慧,六根都是這樣。我們現在根接觸境界是什麼情形?是不覺、是無知、是染著。結果是什麼?生煩惱。人家菩薩生智慧,我們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煩惱。生煩惱,後面的現象就是六道生死輪迴;生智慧,他的現象叫大圓覺,不一樣。

  所以這個地方說,如來因地修圓覺的人,他怎麼樣?他知,這個就是用的三慧。或者我們用《般若經》裡面講的「觀照般若」,照見五蘊皆空,空花,哪有輪迴?沒有輪迴,也沒有生死。沒有輪迴、沒有生死是不是我們在那邊想像的,生死輪迴沒有了,是不是?不是的,想像你還在意識,還是有生死輪迴。到你見了性,本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,『本性無故』。所以你迷的人自己以為有生死輪迴,那個悟的人看你沒有生死輪迴,他了解真相。就好比前面說這個比喻叫作夢一樣,你在夢中或者在夢醒與你自己本人不相干。佛看到眾生,你那個無明生、無明滅與你自己的佛性,與你的圓覺性也不相關,是兩樁事,不是一樁事,所以說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。

  你看看這段經文不到兩行,把成佛的修行方法一語道破。所以這是修行最高的原理,但是這個知、真知不容易得來。這個真知在我們講智慧裡面根本智,根本智也叫做無分別智,這是對內的。諸位一定要記住,是對內的,自受用的。自受用,對待別人,把這個智再變成識。這講變還不好講,從這個知裡頭處世,這就叫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為什麼?識有分別叫後得智,才能夠為人演說。但是為人演說一定要注意到一個大原則、大前提,要叫聽的人能夠從識入到智,這就叫佛法。假如聽的人是識聽的,還歸到這個識,這不是佛法。這是佛法的一種警覺度。佛法覺法,所謂是轉識成智,這是覺法。如果你不能夠轉識成智,你依舊迷在那個識裡頭,這不是佛法,依然是不覺。所以佛的能力,我們凡夫是把智變成識,認定識是真的,把這個智忘掉了。佛是對於知、對於識都清楚,自受用的是知,他受用的是識。智與識不二,八識與四智菩提不二,自受用的是四智菩提,他受用的是八識,這個是一不是二。我們現在所顛倒的在哪裡?自受用的是八識,跟他受用還是八識。要用八識,那就生死輪迴,就迷惑顛倒。

  我們要修學,這個起步從哪裡起?自受用,一切不分別。實在上講,就是三寶意思,就行了。你們在座的同修大概都皈依過,都皈依過三寶了,但是你們只有皈依三寶那個外表的樣子,沒有受用。為什麼?既沒有皈是又沒有依,你們那個皈依叫名字皈依,有名無實。三寶裡面,佛寶是什麼?佛寶是覺,覺而不迷,這叫皈依佛。法是正而不邪,這叫皈依法。僧是清淨不染,這叫皈依僧。我們如果一天到晚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不迷惑,樣樣明瞭,不迷、不邪,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沒有邪思,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個叫皈依法。二六時中,心地清淨光明,這皈依僧。諸位能夠做到這些,這叫三皈,你才真正是有皈有依。用這個方法修學,就能夠恢復你的般若智慧。我們現在看看,我們自己情形怎麼樣?六根接觸境界,迷,迷惑顛倒,分別、妄想、執著一大堆,沒有法。心地不清淨,一天到晚起煩惱,沒有僧。佛、法、僧一條都沒有,所以這個三皈是有名無實。

  這個地方關鍵的字,實在上講,就是般若智慧。這部經是了義經,了義修多羅。如果要不懂《大般若》的義趣,這一個字我們看起來不難,「知是空華」,那個知有什麼難懂,知道了!沒有那麼簡單;如果是那麼簡單,哪一個人念《圓覺經》,那念了就成佛了。所以諸位如果真正想修,就是二六時中在一切境界裡面,順境也好、逆境也好,處之坦然。什麼境界不分別、不執著,不起一個妄想,境界清清楚楚。不是境界不清楚了,看到張三我不認識了,我不起心動念,李四也不認識了,那就壞了。樣樣都清楚,樣樣都明白,心裡面確實不起心不動念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平等心現前。平等心現前看外面境界是平等的,這個真自在!一心看外面境界是一境,一真法界。此地所講的「圓照清淨覺相」,這個「清淨覺相」就是一真法界,就是《彌陀經》裡面講常寂光土,清淨覺相。我們問,我們可不可以證得?跟諸位說,每一個人都能證得。為什麼?因為這是本有的,不是外來的。

  所以皈依三寶是妙極了,你果然皈依三寶,用三寶這個方法來訓練自己的話,不難恢復圓覺,不難證得一真法界,到那個時候,你才真正見到身心寂滅,清淨本然,哪有什麼生死流轉!

  今天時間到了,後面還有一段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