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 (第九十七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9-023-0097

  請掀開經本二百三十六面,請看經文:

  經【須菩提,汝若作是念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說諸法斷滅,莫作是念,何以故?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於法不說斷滅相。】

  這段經文是結顯正義,我們看註解:

  【此節正是說明上來標示切誡一段經文之所以然】

  這一句是總結前文,說明這一段的旨趣。

  【上句明作是念之所以然,後半句何以故下,說明莫作是念之所以然。上段正義,至此方顯。】

  佛說經的義趣,到此地顯示明瞭了。為什麼佛在前面說「作是念」,又教我們「莫作是念」,真正的意思在哪裡?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的。

  【佛說此遣滅相一段文,正是闡明前云無法發菩提心之真實義。應潛心領會。】

  菩提心要不要發?佛在一切大乘經論當中,都勸發菩提心;如果不發菩提心,那就不是修學大乘。換句話說,大乘法就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,怎麼能不發?為什麼佛在本經又說無法發菩提心?這裡面的意思很深很深。金剛般若是我們自性當中本具的智慧,自性清淨,一法不立。如果有發菩提心,豈不是叫立了一法嗎?有一個菩提心,心就不清淨。這個意思,真的要很細心的去體會。發是真發,有沒有菩提心?真心、本心原本就是個菩提心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菩提心之名也不可得,名是假名,絕非事實。假名有沒有?有;決定無有自性。這些全是緣生之法,本經上說得很清楚,既是緣生之法,總不外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那是你真正的菩提心。佛為什麼在此地說明無法發菩提心?佛說的是真話。最怕我們凡夫初學,聽到佛說發菩提心,於是以為有一個菩提心可發,在佛說法當中又生起分別執著,那就錯了,那就決定不是菩提心。什麼是真正菩提心?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那個心就是真正菩提心;有一絲毫的妄想分別執著,就不是菩提心。

  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中說,「菩提心之體是至誠心」。真誠到了極處叫至誠。什麼叫誠?古人說過,「一念不生是謂誠。」由此可知,心裡有一念就不誠。有念都是妄念,妄念統統放下,統統捨棄,這個心叫誠心。誠到極處叫至誠心,這是我們自性真心的本體。有體必有用,有用必定有自受用、他受用;也就是我們常說,「你用什麼樣的心對自己,你用什麼樣的心對別人。」對自己就是自受用,對別人叫他受用。佛告訴我們,對自己叫深心。深心,古德的解釋叫好善好德。善跟德是什麼?善德達到極處就是寂照。善是清淨心,德是平等心,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清淨平等覺。他受用,則是大慈大悲。大慈大悲用現代話來說,就是清淨平等的關懷一切眾生,愛護一切眾生,就是這個意思。盡心盡力的幫助一切眾生,這是菩提心。菩提心雖然發了,可不能執著。為什麼?執著就與性德相違背。佛教給我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要發,發了決定不能夠執著,所以佛才叫我們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說「遣滅相」一段經文的深義,也是說明無法發菩提心的真實義,真實義確實如此。但是千萬不要誤會,無法發菩提心,那我就不發了,那你又錯了,又著了相。這是凡夫的大毛病,不是著有,就是著空。佛教給我們要開智慧,開智慧是空有兩邊不著,兩邊不著的方法要發菩提心而不著相,就對了。下面一段說:

  【凡說理到精深處】

  《金剛經》的後半部,確確實實說理達到精深之處。

  【切須細辨】

  很仔細的去辨別,去體會。

  【不然,勢必差之毫釐,謬之千里,走入邪道而不自知,危險之至。】

  這是《般若經》自古以來難講的地方。我們在古人註疏裡面看到,唐宋以來,很多的法師大德們不願意講這個經典。原因是什麼?怕大家聽了這個經,曲解了意思,把意思解錯了,領會會錯了意,那個麻煩就大了。這個地方真的是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。

  【此學佛所以要開圓解,要親近善知識,為急務也。】

  我們如果稍稍留意,只要稍稍留意,觀察我們常常往來的一些同修,你會發現確實有人自己以為修得很不錯了,其實他是全盤錯了。自以為修得不錯,自己還很得意,一遇到挫折,一遇到障難,他就退去了。原因在哪裡?沒有能開圓解,沒有能解如來真實義,是把佛的真實義錯解了。親近善知識也不容易,佛法的修學要靠緣分,緣分不是偶然的,多生多劫的善根、福德,才能夠感得緣分。緣成熟了,遇到了,如果善根、福德不足,或者兩者當中有一樣不足,或是善根不足,或是福德不足,都容易曲解經義。雖遇到善知識,也很難得到真實的利益。由此可知,這個事情哪裡能勉強?勉強不得的!

  古人說「師資道合」,學生遇到老師,學生遇到好老師,好老師遇到好學生,可遇不可求。那個遇就是善根、福德、因緣的成就,不是勉強得來的。往往我們見到一位好老師、真善知識,他在一生教學當中,跟他的學生絕對不只一個人、兩個人,有徒眾多到成千成萬的,可是這千萬學生當中,有幾個真正得利益?可能只有一、兩個,可能完全沒有。而後才體會到,「可遇不可求」這句話的深義。真正善知識跟真正好學生,從什麼地方能見到?從師生授受的態度當中可以見到。做老師的以真誠心傳授,沒有絲毫隱瞞,絕無吝法,這是老師和盤托出。而做學生的百分之百的順從老師,老師和盤托出,學生也和盤接受,全部接受過來,決定沒有在裡面挑選,決定沒有懷疑。諸位想想看,這樣的老師、學生哪裡去找?所以說非常非常的難得!

  正因為難,佛菩薩不出世。為什麼?不出世是他的慈悲,因為出世,眾生造罪業,眾生不能接受佛法,那就毀謗佛法,毀謗佛法罪業就重了。所以佛菩薩不出世,不讓你有機會造這個罪業,這叫大慈大悲。所以佛出現於世間,不出世於世間,皆是大慈大悲。在這種狀況之下,我們如果自己發心真想學,怎麼辦?我在此地提供給諸位,唯一的辦法是深培善根,佛門常講修福修慧;修慧就深培善根,修福是廣結法緣,我們從這裡下手。只要用的是真心,只要有這個誠意,培養善根不是做不到的,可以做得到,也可以在五年、十年當中,將我們的善根培到一個相當的程度。一定要認真做,而後才能夠感應道交。

  至於像經文當中講到精深之處,很難體會,那要用什麼方法?至誠恭敬的去讀誦。等到你心地清淨,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。我不信,我就不會去讀,我不會去誦,我當然信它。用讀誦的方法,或者用聽經的方法,一樣。現在聽經可以用錄音帶,可以用CD,一遍一遍反覆的去聽。聽多了,心定下來了,把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了,都捨離了,恢復到心的平靜,恢復到心平等清淨,這個時候就生實相,生實相就生智慧。心生智慧,精深之理你自然就能體會;不但能體會,一定能夠圓解。圓解兩個字非常重要!能圓解,你一定能夠圓圓滿滿、活活潑潑的應用在你的生活當中,那叫做受持。受持是真正把經義都做到了,都變成生活行持,不會有一點的差錯。這裡面,江居士這個註解裡頭,親近善知識非常重要。

  【發無上菩提者,當生度生是本分應盡之責。】

  發菩提心最重要的就是要發這個心。度化眾生是我們自己本分的事情,應該盡的責任。正如同父母培養兒女,你要養育他,你要教導他,這是你應盡的責任,是你本分的責任,所謂天職。一個發菩提心的人,他真的覺悟了。他覺悟什麼?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,如果沒有這種覺悟,度眾生一定不平等,一定不清淨。我為什麼要度他?為什麼要幫助他?一大堆的問題。不知道宇宙人生是一體,真正覺悟的人他知道,這個意思前面說得很多。所以諸佛菩薩,他們確確實實是把度盡一切眾生,認為是自己的天職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

  【雖盡也等於未盡之心】

  雖然是盡了心、盡了力,還是等於沒盡心、沒盡力。為什麼?芸芸眾生這麼多,你雖然是全心全力想幫他的忙,他現在還是不聽話,還是不能接受。當然大乘法裡,我們自己盡心盡力就是圓滿,所以圓滿不在相上講,是在你發心上講,發心圓滿,功德就圓滿。這是不論事相,戒律裡頭所說的,大乘論心不論事,小乘人是論事不論心,大乘論心不論事。發意圓成,就圓滿功德,這是《楞嚴經》上講的。可是心上圓滿,事上真的還是沒有圓滿;因此,圓滿的念頭不能有,這是雖盡也等於未盡。

  【豈是說斷滅諸法乎】

  諸佛菩薩他們表現在外面的態度,永遠是那麼樣的謙虛,永遠是那麼樣的誠懇,這就是事相上未盡,心行上圓滿,事相上未盡,依舊要繼續不斷努力去做。雖做亦若無其事,亦無分別執著,這就是兩邊不住,這就對了。所以佛在這個經上,前後所說都是教我們明白這個意思,要認真努力去做,做了又若無其事,心裡頭不沾絲毫的痕跡。

  【又說若菩薩作是言,我應滅度無量眾生,則不名菩薩者,亦是說不可存一我能盡責之心。豈是說斷滅諸法乎。】

  這個理深要細細體會,菩薩要不要發這個心?要。諸佛如來常常勸勉我們發這個心,但是發心怕著相,你一著相,你是不是菩薩?是的,什麼菩薩?權教菩薩,權是權巧方便,揀別你不是真正的菩薩。為什麼?四相沒斷,「我應滅度無量眾生」,我相,我是能度,眾生是為我所度,你看你「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」四相具足,則非菩薩。那個菩薩就是真正的菩薩,真菩薩;不是真菩薩,真菩薩離四相、離四見。離四相、離四見的菩薩是什麼地位?圓教初住、別教初地,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法身大士。《金剛經》上世尊講菩薩的標準是法身大士,你雖是菩薩,不是法身大士。法身大士要離相,不能存著「我能度,眾生為我所度」,不能有這個分別執著,有這個分別執著就錯了。事天天要幹,心裡頭清清淨淨、一塵不染,一個妄念都不生,那就是真正的菩薩。底下說,這都是我們回顧前面重要經文的開示:

  【佛得菩提無少法可得】

  這是經文前面我們都念過的。

  【這是說雖得而不存有所得,亦非斷滅諸法也。】

  這是說明菩薩不說斷滅相,諸佛如來也不說斷滅相。佛有沒有得無上正等正覺?佛有得,雖得,絕對不會心裡頭「我證了無上正等正覺,我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如果有這個念頭,他又著了我相,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相;換句話說,我執、法執都在,我法二執未破是凡夫,不是菩薩,他哪裡能成佛?前面說過,法身大士我法二執已經捨掉,捨是捨心裡面的妄想分別執著,不是捨事;事要照做,事不能捨。為一切眾生種種示現,種種說法,從來沒有間斷過。無少法可得是心裡頭,心清淨了,沒有絲毫的執著;事上從來沒有間斷過,不疲不厭。這是甚深之理,要細心去體會,這才能覺悟。

  【證法身、得菩提,必須福慧雙修,乃能悲智具足故也。】

  前面這兩句,是我們所有學佛人念念希求的目標。證法身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這兩句的意思,就是世俗裡常講的成佛證果,證無上菩提果。佛教導我們也是以此為最高的目標,要怎樣才能夠證得,證法身、得菩提?不要忘記,必須福慧雙修,要修福、要修慧。福是事上修,落實在事相當中,佛為菩薩說的六波羅蜜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這五條是事,每天在修學,時時刻刻在修學,從無間斷。修學的方法,前面說得很多很多,要記住。般若是慧,般若怎麼修法?雖然是一天到晚、一年到頭永無間斷的在修,心裡頭若無其事,那就是般若。跟佛菩薩一樣,無有少法可得,雖盡心盡力等於未盡心力,要讓你的心清淨平等,這是慧。菩薩六大修學的綱領,在我們生活當中,一分鐘、一秒鐘都不能離開,要懂得一修一切修,穿衣也是六波羅蜜,吃飯也是六波羅蜜,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盡是六波羅蜜,你這才叫福慧雙修,你才能夠悲智具足。悲智具足是應用在生活上,度化眾生。普度眾生,這個動力就是大慈悲心。一切善巧方便是智慧,沒有善巧方便度不了眾生,沒有慈悲力量推動,你也不願意度眾生,一定要悲智具足。

  【欲證平等法身,諸法如義。】

  這是達到最高的境界,在修學上,這是真實的果報,這個境界最低層的就是圓教初住菩薩,我們常講的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;證得一分法身,就見得一分諸法如義。本經裡面所說的,非一非異,無實無虛,這個境界你能夠契入一分,這是法身大士。怎樣才能夠入這個境界?

  【必須盡歇狂心,一念不生,而後可耳。】

  這是難處!盡歇狂心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狂心是妄想。「一念不生」必須把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平等法身,諸法如義,才能夠現前,你才能夠契入少分。如果妄想分別執著還在,還是那麼多,甚至於一天比一天增長,那個沒有用處,這個事情難,真難!不少人以為佛法自己修學得很不錯了,以為自己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,可是在他的心念、言談、舉止當中,我們看得出來,妄想分別執著十足的存在,沒有減少幾分,哪裡談得上功夫!諸位必須曉得,或者也說:「他理懂得了,他放不下!」你們覺得這個話說得對嗎?有些人點頭不錯,很對!其實完全錯了。正是因為理沒通,所以他放不下;理是看破,看破哪有不放下的道理?沒能放下,換句話說,根本就沒有看破。那些道理,不過是在佛經、古來祖師大德口裡,所謂是道聽塗說而已,自己沒有絲毫的領悟。他如果有領悟,哪有放不下的道理?他領悟一分決定放下一分,領悟二分決定放下二分,放不下是沒入境界。這一點要清楚、要明瞭,才不至於自欺欺人;欺人還罷了,自欺虧吃大了,自己欺騙自己,完全不知道。這一樁事情《金剛經》的確幫我們很大的忙。這個經要常常讀誦,常常去體會,真的幫助你看破,幫助你放下,也就是幫助你過諸佛菩薩的生活。

  【度盡眾生而不著相,非說一生不度,而為斷滅相。】

  這是再次為我們提示,度眾生不著相,不是說一個眾生都不度,那就錯了。一個眾生都不度,你就著了非法相,你著了空相,還是著相。度眾生是不著空,不著相是不著有,空有兩邊不著,這才是正義。怎麼可以說一個眾生都不度?沒這個道理,那是完全錯了,那就是經上講的斷滅相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要能夠舉一反三,聞一知十。

  【行布施時,不應住相,並非不行布施,而成斷滅相。】

  再舉一個例子。布施在哪裡行?就在生活當中行,在工作當中行。我們每天從早到晚,我們的生活為一切眾生,這就是布施。我們無論從事於某一種行業,都是為了服務社會大眾,那就是布施。我每天想這些事情,意業布施;我每天做這樁事情,身業布施;我宣導這些事情,講解說明這些事情,口業布施。身語意三業都在修布施。布施不著布施相,這是三輪體空,你明白這個道理,持戒不著持戒相,忍辱不著忍辱相,精進不著精進相,那就是波羅蜜,那就是兩邊不住,那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由此可知,這些原理原則、修學綱領,確確實實可以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使我們在生活裡面得大圓滿,使我們在工作裡面得大自在,這是你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,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說的「惠以眾生真實之利」,這一點都不假。

  【應如是降伏者,是執著與斷滅,兩邊皆要降伏,不是降伏一邊。】

  降伏一邊,還有那一邊怎麼辦?所以它是全面的,它不是局部的;它是圓滿的,它不是欠缺的。應如是降伏,前半部跟後半部都說到,所有一切執著要降伏,所有一切斷滅的念頭也要降伏。執著是妄想,斷滅的念頭也是妄想。所以在此地,我們做一個複習,想想前面佛給我們重要的教誨,這些經文句子。

  【但應如所教住】

  佛雖然是給須菩提說的,須菩提是我們的代表,為須菩提說的,就是為我們自己說的,為我們每個人說的。我們今天實際上所用的方法,巧妙到極處了。這在前面也多次的說過,我們用一句阿彌陀佛,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福慧雙修,就是悲智具足。如何修學法?生活裡面,工作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事情照做,認真努力做,心裡面不離這一句阿彌陀佛,心裡面就是想著阿彌陀佛,就是念著阿彌陀佛,跟《金剛經》講的原理原則統統相應。而實際那個效果,比《金剛經》上講的更要殊勝。為什麼?《金剛經》上這個方法叫你「兩邊不著」,要真正達到它的標準,你才能開悟,才能見性;你的功夫不到,你開不了悟,你見不了性。要達到《金剛經》的標準,上上乘功夫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接引的對象是上上根人,上根還不行,上上根人,中下沒分。這個沒分就是你可以修,你開不了悟,你得不到真實利益,解決不了六道生死的問題。可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那個利益殊勝無比!功夫不到家也行,他能夠帶業往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比修般若的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還要殊勝。為什麼?依照般若來修的,見性成佛也不過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而已。你看看淨宗法門所說的,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裡面所講的,這是我們淨宗第一依據,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。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不論品位,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這還得了!阿惟越致菩薩,一般大乘經上世尊常說的,七地以上。

  我們學佛的同修大家都知道,古代有一位龍樹菩薩,了不起!龍樹菩薩在中國,中國大乘八個宗派,八宗共祖,他是八個宗的祖師,哪一個宗裡面祖師都有龍樹菩薩,八大宗的共祖,那還得了!他是什麼地位?初地菩薩。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七地菩薩,比龍樹菩薩高多了,他是初地;初地到七地,他還要修一個阿僧祇劫才能到七地。你就曉得淨土的殊勝不可思議,淨土法門真正是難信之法。我們念佛人是不是就比龍樹高了?不行!比不上他,為什麼?因為他老人家往生了,他也在西方極樂世界,他一往生,那個品位就高了。本來就是初地,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那個品位提升就太快了。這是我們不可以不曉得的。

  應如所教住,應該就像佛教導我們的去住,實在講,佛教導我們就是要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上,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上。

  【即是兩邊降伏,兩邊不住。】

  怎麼念佛人是兩邊不住?兩邊是空有兩邊,娑婆世界完全放下,再不掛在心上,不住有;西方極樂世界一心憶念,不住空。豈不是空有兩邊都不住!決定往生不退成佛,符合金剛經上金剛般若的原理原則。念佛法門與金剛般若很相應,是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。

  【如是一無所住,自能得所應住,亦即是如所教住。若心有住,則為非住也。】

  這個心必須要兩邊不住,要若無其事;但是這個修行方法是真難,所以為什麼要上上根人才行,中下根人不容易做到。用念佛這個方法,就大大的不相同。念佛說老實話,你心住在其他法上,那就錯了;住在阿彌陀佛上,就正確了。這個地方講,「若心有住」,我們住在阿彌陀佛上,住在西方極樂世界上,那是不是也是「則為非住」?不是的。那什麼原因?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,彌陀名號是我們自性的德號,所以憶念彌陀名號,憶念西方世界依正莊嚴,這是把心安住在自性上,「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」,這個對!這個沒有錯誤。所以古德講淨宗念佛暗合道妙,表面上看到好像不符合,底下符合,暗中符合。從有念念到無念,從著相念到離相,暗合道妙。因此這個法門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,上中下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淨宗不可思議,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讚歎,一切諸佛勸導我們;我們離開這個法門,想在一生當中成就,實在說不可能的事。

  【此經有無邊功德】

  我們在此地念這一句,我相信同修們從開經一直到此地,聽講沒有中斷的人,你們會點頭,能肯定,《金剛經》的的確確有無量無邊的功德。因為它是整個佛法精華之所在,精髓之所在,是整個佛法修學理論的中心,原理原則都在此經。

  【而能信心不逆者,便為荷擔如來,增福滅罪,當得菩提。】

  這裡面關鍵的一句話,就是「信心不逆」四個字;如果真正做到這四個字,念佛往生決定是上上品往生。「信心不逆」,前面講過,真的明瞭通達,肯定了,非照這個理論修不可,這才叫信心不逆。決定不能違背,一定要照辦,這才叫信心不逆。信心不逆的成就,這底下三句:第一個「荷擔如來」,荷擔如來是續佛慧命,弘法利生。這樣子說來,我們是不是要去講經說法?諸位要曉得,講經說法是續佛慧命、弘法利生的一種手段,手段方法多,無量無邊,這是其中的一種。我不用這一種也可以,用其他的方式也行。其他什麼方式?在我生活當中,在我工作當中,在我處事待人接物當中,我做出來給大家看。本經的開端,釋迦牟尼佛每天都到舍衛大城去乞食,著衣托缽,那是金剛般若波羅蜜,那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,生活當中做到了。我們要懂這個意思,這也是在這個經上時時提醒同修的,我們要做一切眾生的好榜樣,諸佛菩薩是給我們眾生做樣子,做好樣子的。我們學佛就是學這些,我們的思想,我們的生活,我們的言行,能不能為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,最好的模範,這是真正的續佛慧命、弘法利生。我們的家庭是所有一切家庭的好榜樣,讓別的家庭讚歎你,向你學習;你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好榜樣,你的事業是一切事業的好榜樣,這是一個受持《金剛般若波羅蜜》的學者。經上常常講「受持讀誦、為人演說」,演是表演,說就是講經說法,演是要在生活裡頭做到,表演給別人看。釋迦牟尼佛入舍衛大城,著衣持缽,那是演。須菩提一問,佛就說,前面是演,後頭是說,不是單說沒有演,他真做出來給我們看。佛做的是什麼?總而言之一句話,就是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心地清淨、平等、慈悲,這是無住顯示出來的。生心,每天工作照做,做得很認真;穿衣,衣服穿得整整齊齊的;托缽,缽拿在手上規規矩矩的,叫人看到生恭敬心。有演有說,這樣才能夠荷擔如來。

  增福滅罪,那是當然之理。依照這個經典去修學,你在這裡修福、培福,福愈培愈多,罪障愈來愈少,這是罪滅的現象。當得菩提,那是後來的果報。現前的果報,你所得的好處就是增福滅罪;將來得的好處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就是前面講的證果,證法身,得菩提。

  【而此義甚深,必須深解。】

  這個意思,就是佛所教的「應如所教住」。經有無邊功德,這個意思深了,你不能深解怎麼行?唯有深解,你才真正能夠生起信心不逆,然後你才真正能夠做到續佛慧命、弘法利生。

  【若依究竟了義說,法、報、應三身,皆是非常非斷。】

  這是說實話,真正說實話了。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如來在果地上證得三身,三身都是非常非斷,常跟斷都說不上。假如我們套六祖惠能的話,這個意思比較容易體會。能大師那個例子,我們可以說常斷是二法,佛法是不二法;非常非斷就是不二法,那就是佛法。如果說有常有斷,我們懂得那是佛的方便說,是對於初學的人而說的。為什麼?初學的人沒有見到事實真相,無始劫以來生活在妄想分別執著之中,他這個習氣很深,牢不可破。如果佛說真的,他不能接受,他也不會相信,所以佛必須順著他的習氣,慢慢的來糾正,來誘導,因此佛說法有方便說,有真實說。不是佛不說真實話,說真實話,你接受不了,所以佛說方便法。法身不生不滅,報身有生無滅,應身有生有滅,我們聽起來可以接受,佛講得不錯,我們看到是這樣的。如果說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都是不生不滅,那我們聽起來就迷惑了,我們不能相信。其實怎麼樣?法、報、應三身統統是不生不滅,這是給你講真話。不但佛的法報應三身不生不滅,我們現前這個身也不生不滅,愈說你愈莫名奇妙。這是講真話,我們的身也是不生不滅,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是不生不滅。到什麼時候,你會點頭同意、肯定?當你證到無生法忍,你就點頭。無生法忍是一切法無生,無生就無滅,就是一切法不生不滅,你看到了,看到這個事實真相。忍是認可的意思,佛講這個話我同意,我贊成,忍是同意的意思、認可的意思、肯定的意思,對於佛所講的一切法不生不滅肯定。

  這個境界,在大乘經上佛說的,七地菩薩,七地菩薩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生不滅,所以證無生忍。《仁王經》上說的,七地菩薩證下品無生法忍,八地證中品無生法忍,九地證上品無生法忍,無生法忍三個位次。我們念佛人迴向,花開見佛悟無生,花開見佛悟無生是什麼地位?最低限度是圓教七地菩薩的地位,七地、八地、九地無生法忍,花開見佛悟無生,這個品位那麼高。

  【此經曰如來,指法身說。具足相,指報身。三十二相,指應身。】

  這個我們在《金剛經》上看到多次了,此地非常明顯的為我們表示出來。三身,凡是講如來,都是指法身,都是指自性,從自性這方面說的。凡是講具足相,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這叫具足相,報身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這是應化身、應身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,在我們這個世間就是這種應身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

  【三身並說,以明不應取相,不應滅相。】

  為什麼不應取相,不應滅相?因為相非常,所以不應取,相非常。為什麼相非常?這個事實真相,佛不是沒說,佛說了,我們很不容易體會,佛跟我們講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,這就是把非常說出來了,也顯示出不生不滅。佛這種說法,實在講還是不得已的一種方便說;真實說,不止剎那九百生滅,不止。這個剎那當中,九萬、九十萬、九百萬、九千萬、九萬萬分之一都不止,但是這樣說法,我們聽了反而迷惑。所以佛以方便法靠近,這個說法接近事實真相,接近,愈說愈接近,這叫善巧方便。這是為什麼不應取相,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了。為什麼不應滅相?因為他確確實實現相,相不會滅的,相只有會變,相會變,相不會滅。相既然不滅,相是體之相,性體不滅,性現的相怎麼會滅?當然不會滅的。所以你就不應執著,或者說斷滅相,不會斷滅的;你說斷滅相,那你看錯了,你也說錯了,不是事實。底下有,我沒有看到,

  【因其非常,故不應取。因其非斷,故不應滅。】

  這個意思已經說出來了,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。但是這個問題雖然講了這麼多,你不能把它應用在生活上提起觀照,你很難得受用。許許多多的學佛人,讀經、聽經的時候,好像很明白,讀完了、聽完了,他又迷了,老毛病、老習氣又犯了。原因在哪裡?觀照功夫提不起來。譬如我們剛才講的,你真正提得起來,無論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你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所有一切現相,就用佛的話來說,剎那九百業因果報的生滅相續相。你能夠念念不忘,用佛知佛見來看人、看事、看物,你還會不會執著?當然不執著了,你自然就放下了。為什麼放下?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你怎麼會不放下?貪瞋痴慢疑統統斷掉了。世間人為什麼妄想那麼多,憂慮那麼多,得失念頭那麼重,對於這個事實真相一無所知,以為這一切法是真的,以為真的能得到,殊不知一場空,全是假的,沒有一法是真實的。一切法皆空,因果不空;一切法皆假,因果不假。因為因果不空不假,所以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。因果為什麼不空不假?因果能變,能變現相,才能改變。善因就把現相改善了,改成善果;惡因就把這個現相改成惡報,善惡果報從哪裡來的?從生心。所以你要懂得生心,善心就是善的念頭,一定有善果,惡的念頭一定有惡報。你才曉得,六道輪迴怎麼來的?六道輪迴就是我們善念、惡念變現出來的,善念多就變三善道的境界,惡念多就變三惡道的境界。所以,要曉得因果不空。諸位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,要明瞭事實真相,不要聽了《金剛經》上什麼都空,因果也沒有了,那就不得了!那你造作罪業將來必墮三途,就是前面講的「差之毫釐,謬之千里」,走入邪道而不自知。佛不害你,經也不害你,是你自己把意思搞錯了,會錯了意思,這就不得了!

  【經旨,這是本經的宗旨,明明是顯三身非常非斷之義。】

  說明這個道理,說明三身非常非斷;換句話說,就是萬法非常非斷。在萬法就講得太籠統了,舉一個例子,舉如來果地上的三身,其餘的就可想而知,就不必麻煩了。

  【非常非斷之義明】

  這個道理清楚了,真的明瞭了,

  【非一非異之義因而更明】

  非一非異是本經裡面重要的義理,我們在前面也用了很長的時間,為大家說明,這個道理確確實實難懂。如果你把非常非斷的意思搞楚清,非一非異就好懂,就會更清楚。非一非異涵蓋了一切法,一切法從相上講,非一,不是一個,千差萬別;若從性上講,沒有差別,就是非異,異是兩樣,沒有兩樣;體性是一個,相狀千差萬別。體性非斷,現相非常,它會變化;常就不變,非常。諸位想想,非常非斷、非一非異,意思是一個不是兩個;再跟你說非生非滅,還是一個意思。實在講般若說理、說事都非常精深,不僅是理精深,事相也說得精深。現代科學確實給我們幫了很多的忙,我們借重現在科學,融會在經義之中,使精深微妙的義理,我們也能夠體會到幾分,這不能不感謝近代的科學。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聯想到古人,古人怎麼能信?怎麼能領會?怎麼能證得?我們不能不佩服!我們真的佩服得五體投地。

  【然後見圓而知正也】

  你不懂這些精深微妙的義趣,你的見解不圓,你的知見不正。見解不圓,知見不正,你的生活就沒有辦法離苦得樂。何以故?圓見正知才能夠破迷開悟,破迷開悟之後,才能夠離苦得樂。所以修行一定要先開智慧,先解後行,要圓解,大開圓解之後,然後就圓修圓證。《華嚴》四科,我們《金剛經》這個本子也是四科,信解行證,解在行之先,一定要先開圓見,先開正知,而後你修行就一帆風順,沒有障礙。再看後面這一段:

  【定慧約修功】

  我們講戒定慧三學,這都是就修行功夫上來說的,功夫有淺深之別。

  【寂照約性具】

  寂照是自己本性當中本來具足的。寂是什麼?寂是性定。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「首楞嚴大定」,那不是修來的,是自性本定,自性本定在大乘法裡也叫寂。照是什麼?照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,也不是修來的。寂照都是性德,寂是性定,自性本定,照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這是寂照的意思。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什麼人有?見了性的人就有了,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諸佛如來,如來就是見性了。諸佛,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圓教初住菩薩,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真性,他就有寂照,就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他就有了。所以圓初住菩薩就是諸佛如來。我們現在沒見性,要怎樣才能見性?要修定、要修慧。這是論修行功夫,我們的定慧怎麼個修法?我們看底下的註解:

  【必須離名絕相,依本寂以修定,依本照以修慧。】

  我們就看這兩句。這個標準高,說起來還勉強,我們能不能做得到?這種修法,就是大乘常說的,始覺合本覺,修定修慧是始覺,本寂本照是本覺,始覺合本,始本不二,那叫究竟覺。這個話我會說,我很熟,但是做不到。做不到,這個話就是一句空話,沒意義!可是我們自己要曉得,《楞嚴》上真的是為我們透出這個消息。本寂本照在哪裡?佛在楞嚴會上說,就在我們六根門頭放光動地,不在別的地方,就在六根門頭。六根門頭是眼耳鼻舌身意,就在這裡。怎麼個修法?交光大師所講的,跟這個地方所講的一個意思,但是這個話是不一樣的。交光法師講的捨識用根,跟此地講的「依本寂以修定,依本照以修慧」,意思完全相同。

  六根本定,六根本照,我們舉一個例子,就不必講六樣,講一樣其他的都可以以此類推。我們以眼見,我們眼睛看外面的境界,這個境界在佛法講色相,眼睛看外面的色相,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眼睛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,照得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是慧,是本照。雖然照,這裡面確實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妄想,那是定,本寂。眼如是,耳鼻舌身樣樣都如是。我們在見的時候,他會打妄想,會起心動念,這個很好看,多看幾眼,那個不好看,不想再看它了,這是定也沒有了,慧也沒有了。你心動,你在這個境界上起了分別執著,起了好惡,起了貪瞋痴,你就錯了。如何保持見色聞聲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那就是這兩句話,依本寂修定,依本照修慧,就是這兩句話。

  交光大師在《楞嚴經》註解裡面,教給我們用的這個方法,他沒教錯。但是我們就是沒有法子用得上,見色聞聲還是會起心動念,還是會分別執著,那就沒法子。方法不是不好,理論沒錯,問題出在哪裡?問題出在我們自己無始劫來習氣太深,業障太重,習氣太深,這個方法沒有辦法,改不過來。正是因為改不過來,所以佛才教給我們念阿彌陀佛,這個方法我們可以做得到,但是也要警覺心很高;如果警覺心不高,阿彌陀佛忘掉了,那有什麼辦法?那就沒有法子了。功夫怎麼用?當我們見色聞聲,心裡面如果起了妄想,起了分別執著,趕快阿彌陀佛;用一句阿彌陀佛把那些妄想分別執著壓下去,降伏其心。用什麼降伏?用阿彌陀佛降伏其心,用這個方法。這樣的人會念佛,他真會念佛。有人一天到晚拿著念珠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念念相續,沒錯!但是念念之中都把妄想分別執著壓下去,這個念佛叫功夫,有功夫。如果一面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一面還在打妄想,那什麼都完了,那只是樣子而已。古人講的你一天念十萬聲,喊破喉嚨也枉然,沒用處!功夫得力不得力,就是你這一句阿彌陀佛,能不能把所有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伏住?降伏其心,我們用這種方法,比般若的方法好。這個方法,業障深重、習氣深重行!還能用得上。般若裡面,你用本寂本照,那你的業障習氣重,完全用不上。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好,你真肯用,當然開始有困難,開始想壓壓不住,只要你真肯壓,真肯幹,就得諸佛護念,就得諸菩薩來幫助你,所謂是三寶加持。慢慢會叫你功夫得力,能叫你伏得住,伏住之後,你就能夠得功夫成片、得一心不亂。

  【定慧修功,圓滿均等,便能寂照同時,便是證得法身。】

  這是講證果。要定慧功夫相等,這個很重要!功夫不等,偏重在慧,偏重在定,這樣的人很多很多。雖然也能得一些利益,得一點好處,不能見性。這就是為什麼權教菩薩,權教菩薩在圓教裡面是十信位,沒到初住;在別教裡面是三賢位,別教的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都沒見性,初地才見性。為什麼有這些差別?就是他定慧不等,有的修行人偏重在定,有的修行人偏重在慧,定慧不能夠均等,所以他不能見性;一定要圓滿均等,寂照同時。寂中有照、照中有寂是自然的,沒一絲毫意思在裡頭,這個時候就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證得法身了。

  【報應二身,即復顯現。】

  證得法身的時候,報身一定現前。報身是自受用身,你自受用身就變成報身。應身、化身也現前,應身、化身是與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,這前面說過,自己並沒有意思在,如果有意思在那就錯了,自己沒有意思在。眾生有感,佛菩薩自自然然有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現什麼身。應以什麼身得度,不是菩薩說「我應該以什麼身」,沒有這個念頭;應以什麼身是眾生的意念,眾生那一點微弱的意念,可能他自己都不曉得。因為菩薩的心很清淨,因此這個感應對他來講很靈敏,我們這個念頭非常的微弱,像那個電波一樣,很微弱的電波,但是他那個心感應非常靈敏,再微弱的,他都能夠接收得到。微弱的波,甚至於我們自己都不知道,這是有的時候,佛菩薩,「我沒有想你,你怎麼來了!」其實你已經動了念頭,你不曉得,就是你那個波很弱,能夠感應他來。所以即復顯現。

  【性雖隨緣現相,而仍超然不著。】

  雖然現相,雖然說法,他還是若無其事,還是如如不動,就像《金剛經》末後所說的: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

  【是言法爾不著,本來不著。】

  確實有這個意思。法爾是自然的意思,自自然然不著,清淨心中確確實實不著,本來不著。由此可知,我們講「著」,也是一個虛妄的執著,不是真的,是妄想。真心本性裡頭沒有妄想,哪來的著不著?這個意思愈講愈深,愈講愈細,一定要細心體會。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