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 (第一0六集)  1995/5  美國淨宗學會  檔名:09-023-0106

  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一面,最後一行看起:

  經【何以故?若世界實有,則是一合相。如來說一合相,則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】

  這一段經文是解釋「一即非一」,意思含義也很深,諸位請看註解。前面一段講到世界微塵,重點在碎合,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分裂與組合,重點是說這個。「一合」,合就是組合。我們現代人可以說都有這個觀念,確確實實小而微塵,大而世界,都是這個基本物質所組合而成的。真正通達明瞭這個事實真相,才能體會到佛法所講的清淨、平等。佛心清淨,佛心平等,我們學佛為什麼清淨心、平等心不能現前?換句話說,對於佛所講的這個,我們依然沒有透徹的認識;如果真的透徹明白了,心決定是清淨的,決定是平等的。所謂清淨,就沒有煩惱,貪瞋痴慢是染污,決定離開了。平等就是一切再不分別了。離開了分別執著,就得清淨、平等。清淨平等是真心、是自性,不僅僅是禪宗修學最後的目的是明心見性,其他無論是哪一個宗派,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,只可以說他在方法、手段上不一樣,而所求的目的、方向決定是相同的,那就是明心見性。佛這一段經文裡面,都是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明瞭了,就是看破了;看破之後,自然就很容易放下。實在說,佛法真正是知難行易。我們放不下,就是因為沒有透徹的了解事實真相。這是麻煩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四十九年目的就是幫助我們看破。我們看這裡的註解:

  【一合,合而為一之謂。雖聞界可碎塵。】

  界是世界,佛舉這個比喻,世界是物體裡面最大的,可以把它分裂為微塵,碎就是分裂的意思。

  【然其未碎時,合而為一之相,明明有也。長老為遮此執,所以徹底破之。】

  長老是說須菩提,須菩提尊者在這個地方為我們解釋一即非一,他的目的是唯恐凡夫執著「一」這個相狀。「若世界實有」,「若」是假設,假設世界實有,那就是「一合相」。說一合相,這個意思就是說明,這個一就不是一。為什麼?合是組合的,根本就沒有事實存在,所謂是眾緣和合而生的。既然是緣生之法,它就沒有自體,所謂「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」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我們現在這個世界,確實是眾緣和合而生的。這個意思,在前面一段我們已經說得很清楚、很透徹。

  無論是分裂為微塵,現代科學裡面講的原子、電子、基本粒子,這都是分裂所看到的相狀。組合起來,大的是世界,小的森羅萬象,我們這個身體也是這個東西組合的。它存不存在?它確實不存在。怎麼知道它不存在?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現相,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,不是實在的。怎麼知道它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?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,一彈指六十剎那,一剎那九百生滅,這是說明這個生滅相。如果我們對於這個概念,一下體會不過來,現在還有一個方法,能夠讓我們從觀察當中去領悟。現在的飛機飛得很快,噴射機飛得很快,一個小時飛一千多哩。現在照相機也非常進步,假如我們用千分之一秒的快門,或者是兩千分之一秒的快門,拍攝在空中飛的飛機,你拍的照片它是靜止的。如果你連續拍幾張,你在那個照片上看,張張它的位置都不一樣,它在那裡移動。你從底片上看,看到它的真相,它有沒有動?沒有動。佛經上給我們講的,不來不去、不生不滅、不一不異,你從這裡去體會。飛機為什麼從這邊到那邊?是連續相,相續相,這才是千分之一秒,兩千分之一秒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那個速度多快?一彈指,這一彈指不要一秒鐘,六十乘九百,這一秒鐘彈兩次吧,慢慢的彈,兩次就是十萬八千分之一秒,十萬八千分之一秒,也就是一秒鐘的十萬八千分之一,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相續相。而實際上呢?實際上決定不止這個數字。佛不再多講,多講恐怕把我們嚇住,這是佛的方便說,方便接近事實。雖不是事實真相,但是非常接近。由此可知,《楞嚴經》上講: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「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」,這種句子我們稍稍能體會到一點。這些現相,《金剛經》上講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一點都不假!這個現相是剎那剎那生滅的相續相,要懂這個道理。因為它是剎那生滅,根本就不存在,所以佛教給我們無住,無住就是決定不要執著,不要分別,不要去執著,假的!決定得不到,「無智亦無得」,決定得不到。

  這個相雖然生滅很快,了不可得,它相續。說實在話,相不會滅,但是相它會變。像我們剛才舉的例子,我們用快門照飛行當中的飛機,在底片上看,它位置在移動,它會變。因為它會變,所以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,這是《金剛經》上說的。為什麼應無所住,後面又要而生其心?這個生心就是說明,相為什麼會變,隨著心的念頭在變。《華嚴》上告訴我們,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來的?「唯心所現」,心能現相;「唯識所變」。那個相會變,什麼力量在那裡叫它變的?識,識就是念頭,就是分別執著,所謂是一切法從心想生。如果我們的心想統統息掉了,一個妄念都沒有了,《華嚴經》上這兩句話,只有上一句,沒有下一句;唯心所現,因為它識沒有了,那就不變了,這個現相就叫做一真法界。如果你有識,就是你有情識,你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就會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。十法界從哪裡來的?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,是這麼回事情。有分別,就有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;有執著就有六凡法界,執著是煩惱,就有六道,就有輪迴。所以,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心想生。《般若經》的好處,就是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了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。然後要在日常生活當中,時時體會,念念體會,務必要覺察事實的真相,我們就不迷了;不迷就是菩薩,迷了就是凡夫。佛菩薩跟凡夫不同的地方,就在此地。果然覺察到,你就曉得一切法本來不生,哪裡有滅?自然就得解脫,自然就得自在。

  凡夫的情執很重,世尊講《般若經》講了二十二年,用這麼長的時間去講,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覺悟了?不見得。真正覺悟到,真正能體察到的,還是少數人。尊者在這個大會當中,真是大慈大悲,跟釋迦牟尼佛這一問一答,就像演雙簧一樣,唱戲,其目的是希望我們在旁邊聽,聽了能開悟,目的在此地。所以註解裡面說「長老為遮此執」,遮就是遮止。希望一切眾生聽佛說法,不要依著佛的言說又生分別、又起執著,那就錯了。這一段話裡面,為我們說明一合相,是徹底破除我們的執著,對於一切法實有的執著。我們都認為一切法真有,真的存在,不曉得一切法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它確確實實不存在。我們以為是存在,這是誤會,這是看錯了。再看底下這一段小註:

  【不但因其可碎,知非實有。】

  這是把它分解開、分裂,曉得世界是假的,是微塵聚合的。

  【即其未碎,亦非實有。】

  最要緊的是這一句。不必等它分裂,就知道這個現相是假的,不是真有。無論是碎合,都要體察這個現相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。

  【經文當中,則非、是名。】

  這種句子在《金剛經》前後,我們讀到很多,一定要了解句子的含義。

  【言其不過假名,本來無實也。】

  本經凡是說「則非」,都是從體性上說的,在真心本性裡面,一法不立,一法不存。《壇經》裡面所說的,「本來無一物」,這是從體性上說的。又說「是名」,是名是從現相上講的;體雖然是空寂的,但是空寂之體它能現萬相。我們說萬相,就是說明這個相會變化,千變萬化,因此相不是一定的相;既然不是一定,相就不是真實的,剎那在變。說剎那,那個時間已經很長很長了。我們現在曉得,那是剎那的萬分之一、億萬分之一,是這麼個現相。佛這種說法,實在講都被現代科學家所證實。可惜現代科學家很少讀佛經的,如果要讀到佛經,對釋迦牟尼佛都不能不佩服。我們現代所看到這些物理現象,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,經典上就說得這麼詳細,這確實是不平常的智慧。是名就是說它的假有,「言其不過假名,本來無實也」。

  【意明必須實有,方是一合相。今一合相,既無一定。則世界之為當體即空,彰彰明甚。】

  「彰」就是非常明顯的意思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一合相也是有名無實,也不是真有。念佛堂裡面,堂主和尚常常掛在口頭上,提醒大眾「放下身心世界,提起正念」。為什麼叫你放下?身心世界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實的,稍有分別執著就錯了,這個話說得有道理。如果身心世界是真的,叫我們放下,那沒有道理。身心世界是假的,不是真的,你放下就對了,就沒錯了。請看下面這段經文:

  經【須菩提,一合相者,則是不可說,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。】

  一合相,為什麼不可說?不可說的意思,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不可思議。「思」,用現在的話說,我們去研究研究;「議」是議論,就是說明。不可以思,也不可以議。為什麼不可思議?因為它是虛妄的、是假的!如果是真的,你可以去研究它,你可以去解說它;假的,不是真的!我們看底下這一段註解,這個註得很長,由此可知,這一段的意思非常精深。

  【一合相者,一不定一,合不定合。故曰一合相者,則是不可說。】

  這個現象是屬於物理現象,現代人都有這個常識,一決不是定一,合也不是定合,實在講它是剎那剎那在變化。它變化速度之快,變化的複雜,根本不是我們能夠想像的,也不是我們肉眼能夠觀察得到的。今天世界上,做這種工作的少數幾位科學家,他們藉著高度精密的儀器,每天在觀察,看出這個現象。這是說明為什麼不可說。

  【若說世界真是一合,豈非微塵亦真是一合。】

  世界是微塵組合的,你承認世界是一合相;換句話說,你必須承認微塵是一合相。微塵,近代的科學家已經了解,逐漸看出它的真相,在他們精密觀察之下,已經肯定沒有物質的存在。在從前以為物質不滅,物質是存在的;現在這個話講不通,沒有物質的存在。現在物質的現象是什麼?是波動的現象,這個說法跟佛法講的愈來愈接近。而佛法講的,這個物質的現象確確實實是波動的現象。從哪裡動?大乘經上說,特別是相宗經論上所講的,「一念不覺,而有無明。」無明就是一個動相,就是波動。什麼波?心的波,是真如本性上起的波動的現象。為什麼會有波動?不覺,就有波動現象;覺了,覺了就不動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覺心是清淨的,覺心是定的。心只要動,那就不是真心,真心是不動的,動就迷了,動就失去了真相。心的作用叫智照,本具般若智慧的觀照。心一動,觀照的能力就失掉,所以它就起了變化。這個變化,相宗給我們講的,變出三細相。三細相裡面,雖然講三個、講次第,但是它那個次第速度太快了,我們決定無法想像。大概現在最精密的儀器,恐怕也看不出它有次第。好像這三個現象同時發生的,其實它是有次第,就是它太快了。我們今天講光電的速度,跟它相比那是小巫見大巫,不能比,不成比例。

  第一個是「業相」。諸位要看佛教的名詞,業是造業。什麼是業?波動就是業。不覺是迷惑,是惑、迷,迷了它就動。因為有業,所以才叫你「而生其心」,這個生心重要了。有業,業是因,這個因立刻就產生果的相,「轉相」,也叫做見分。因為有轉相,它就會變成「境界相」,境界相也叫做相分。我們現在科學裡面所分的精神、物質,轉相見分就是精神的現象,相分境界相就是物質的部分。豈不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相?這是阿賴耶的三細相。三細相,佛給我們講八地菩薩才見到。七地以前,聽佛說有這麼一樁事情,他自己沒有證得,沒證實,也就是他沒有覺察到。八地菩薩見到阿賴耶識裡面的三細相,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。你沒有見,你怎麼轉?你必須見到,你才有能力轉。由此可知,七地以前,他能夠體會六粗相,「境界為緣長六粗」,是六粗相,不是三細相。這是說明根本沒有物質存在,微塵都即非微塵了,世界哪裡還有世界?可是今天明明這個世界擺在我們眼前,這是一回什麼事情?《金剛經》末後說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這個話說得很有味道。我們今天這是什麼現象?夢幻泡影。夢有沒有?做過夢的人都有這個經驗,真有,晚上睡覺會作夢。我們現前這個境界相是夢中的現相,跟我們作夢的現相沒有兩樣。你要能在這句話裡面醒過來了,夢中如果知道是在作夢,你在夢中一定是不予不取,知道一切是假的。決定沒有得失的念頭,決定沒有取捨的念頭,你知道那是假的。如果知道我們眼前這個境界也是夢幻泡影,你在這個境界裡面沒有得失,沒有取捨,你過的日子就是佛菩薩的生活。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,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。我們把佛講的這些話歸納為四句,於一切法中,無論是人事,無論是物質,對人對事對物,決定是「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」。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世間,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,就是用心不一樣。他決定沒有分別執著,決定不會起心動念,樣樣清楚,樣樣明瞭,幫助一切眾生覺悟,這叫佛法。我們把這個意思說出來,底下這幾句文就好懂,念念就明瞭。

  【若說世界真是一合,豈非微塵亦真是一合。而世界非世界,乃微塵也。】

  微塵組合的。

  【微塵非微塵,乃本空也。】

  這句話非常重要。

  【由是可知世界之一合相,亦復本空。豈非一即非一,合即非合耶。】

  這才把事實真相說出來了,說明白了。我們要怎樣修學?也就是怎麼學般若?必須在一切時、一切處,一切境緣之中;境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時時刻刻提得起這個念頭,這就叫觀照。念念之中,曉得所有一切現相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曉得所有一切現相,無非是業因果報剎那相續而已,不是事實。我們講業因果報剎那相續,就是說阿賴耶的三細相,這是宇宙的真相。念念作如是觀,這就是覺而不迷。雖然曉得一切現相了不可得,在這裡面還能夠生大慈悲心,普度眾生,這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而生其心」。「生心無住,無住生心」,無住跟生心是一不是二,這就是佛法,這就是如來的事業。在我們凡夫眼睛裡面看,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不疲不厭,不辭辛勞,正是佛門裡面常說: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。一個人想覺悟,一個人想學,佛菩薩也不捨棄,也為他講經說法,這叫做大慈大悲。諸位要知道,大慈大悲也是假名而已。這就是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。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上:清淨、平等、覺。清淨是淨而不染,平等是正而不邪,覺是覺而不迷。由此可知,這二十二年的般若,《無量壽經》上這五個字都包括盡了。有人說念佛不求智慧,這是他誤解了,他沒有能了解。清淨、平等、覺,就是世尊所說的二十二年的般若法門。

  【約清淨性言,則都無此事。】

  從自性上觀察,從清淨心上觀察,沒有這些事情。

  【凡夫之人貪著其事。其事,泛指一切事相。】

  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,凡夫貪著這個相。凡夫修行成菩薩,十法界裡面的菩薩;成佛,十法界裡面的佛,他成佛了;換句話說,他沒有離開十法界。為什麼出不了十法界?貪著其事,這就出不了十法界。如何能出離十法界?古德註解《金剛經》常說,《金剛經》要求我們的,要離四相,要離四見。果然離四相,離四見,修因證果這些事情,事上他真做,一點都不懈怠,表現出來的是勇猛精進,他那個心上若無其事,所謂三輪體空,從來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這樣修行就超越了十法界。超越十法界,才是佛教給我們的真正目的。超越十法界之後,世尊不得已又給我們起了個假名,叫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裡面。

  佛為我們說法,古時候天台智者大師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判為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。圓教初住以上,這已經入一真法界了,他的標準是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宗門裡面所謂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個成的佛是真佛;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諸佛,就是指的這樁事情。那個諸佛不是講眾多之佛,不是這個意思,是從圓教初住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這四十一個位次叫諸佛,這個在《華嚴》上叫做法身大士,本經裡面稱的諸佛。天台家說這些人叫分證佛,分證,他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由此可知,十法界裡面的佛不是真的,不是真的那叫什麼?天台大師說,叫「相似即佛」。像,很像,不是真的,叫相似。

  天台講佛,六種佛。第一個是「理即佛」,一切眾生都是的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凡是有佛性的都是佛,這個叫生佛平等,從理上講統統都是佛。可是從事上講,凡夫現在迷了,迷了是凡夫,不能稱佛。從理論上講,從自性上講,都是佛。一切植物、礦物,它有法性,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,不是兩個性,所以這一切物質也是佛。我們講到此地,這個意思就能體會到深一層了。這些物質怎麼能成佛?諸位曉得,這些物質也是基本粒子組合的,我們用現代的名詞來講,佛法講微塵組合的,這個微塵也組合我們身體,我們這個身體散的時候也能組成物質,那這個物質跟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兩樣?沒有兩樣!我們這個身能成佛,它怎麼不能成佛?《華嚴》上說: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。」這逐漸逐漸才懂得佛在經上講的那個話的意思。這些話實在講,很不好講,很不好體會。逐漸逐漸這才明朗,曉得情與無情同圓種智,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。

  天台家講覺悟,像我們現在學佛了,開始學佛,一般社會有許多人還不曉得學佛。我們開始學佛的這些人,叫「名字即佛」,有名無實,我們在名字位中,這是有名無實。真正用功,功夫得力,那叫「觀行即佛」。什麼叫功夫得力?我剛才跟大家說的,在一切時、一切處,念念當中,你都能夠知道,你六根所接觸的,眼所見的,耳所聽的,所接觸的,這一切萬相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都是剎那業因果報的相續幻相。你時時刻刻把這個放在心裡,這叫觀行即佛。你真用功,這個用功是向覺的路上走,你不迷了,這是真功夫,這用的是般若,這叫修般若法門。這個功夫用得力了,就叫金剛三昧。觀行功夫得力,再向上提升一步,就是相似,我們一般人講證果了,證阿羅漢,證菩薩果位,證佛的果位,「相似即佛」。天台家講藏教的佛,相似位;通教的佛,也是相似位;藏教佛、通教佛是十法界的佛,沒離開十法界。別教的佛超越十法界,在一真法界,不是究竟位。圓教的佛在一真法界,才叫「究竟即佛」。

  在清淨性中,都無此事。清淨性就是法身大士沒這些事情,心裡面再也不會執著,再也不會起心動念。十法界裡面都還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不過愈是往高位次上走,他分別執著很淡薄,但是他有,不是沒有。跟我們相比,那他的心清淨,好像煩惱障、所知障都斷盡了;他要跟一真法界的那些法身大士比,他還很明顯的有這些事情在,這是不一樣的地方。

  【言凡情非正知也。因其向外馳求,故於事相,起貪戀而生執著。】

  想作菩薩,想證得佛的果位,這都是凡情,這都是貪戀。縱然是非常微薄的貪戀,他還是貪戀,還不是到真正的清淨。真正清淨一定要開智慧,開智慧一定要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。

  【欲不貪著,須淨凡情。欲淨凡情,須開正知。】

  可見得智跟斷,是相輔相成的。沒有智慧,煩惱斷不了;不斷煩惱,智慧不能現前,它是相輔相成的。從哪裡做起?從智跟從斷都可以。你從斷煩惱下手也行,從開智慧下手也行,兩種同時下手也行。要緊的是你真的肯幹,真的去做。煩惱斷一品,智慧一定增長一分;智慧長一分,煩惱一定又會斷一品,這是一定的道理,一定要認真去做。從哪裡開始?最好是從不貪著,不但世間一切法不貪,不執著。可是這個境界現前,念頭起來了,這個貪、執著的念頭起來了,古德所謂: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」這個念一定會起來,為什麼?無始劫來的習氣,哪有不起來的道理?一定會起來。什麼叫做覺?立刻就曉得萬法皆空。像《金剛經》上這幾句經文,你立刻提起來,就能夠把妄想執著伏住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你能夠了解一切法是一合相即非一合相,又知道眼前的現相是剎那業因果報的相續相,根本不是真實的,你這個貪著的念頭就淡了。這叫觀,智慧觀照,你要提不起來,你那個貪著會愈來愈嚴重,會繼續不斷的去發展,那個麻煩就大了。

  所以,念頭起來的時候要提得起功夫,功夫就是觀照的功夫。認識事實的真相,這個念頭就息掉,妄想分別執著就息掉了。這是般若上教給我們,「云何降伏其心」,用這個方法,其心就是念頭、妄念,煩惱習氣用這種方法來消除。觀照功夫提起要快,愈快愈好。煩惱念頭,第一個念頭起來,第二個念頭就覺照,就能把它伏住,這是好功夫。伏久就得定,煩惱就不起來了。但是要知道,煩惱習氣那個根並沒有斷,是你觀照功夫得力,它不起作用了,這個時候就叫得金剛三昧。煩惱如果斷了,那個現象不一樣,斷了是智慧開了,所謂是轉煩惱成菩提。那個煩惱習氣並不是真的沒有了、斷了,而是變了。這個觀照功夫深,愈來愈深,深到最後,會把煩惱習氣轉變成無量的智慧,它會變;煩惱沒有了,統統變成智慧了。所以現在大家煩惱多,不要緊,會變成智慧,不要怕,這都是事實。

  不會用這個功夫的,這個功夫確確實實,如果是事理不透徹的話,真的很難用得上。可是你事理透徹,真正會用了,那個效果非常顯著。不會用這個功夫,就勸他念一句阿彌陀佛。分別執著念頭起來了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用阿彌陀佛把它壓住,也行!這樣的功夫得力,叫得念佛三昧。用念佛的功夫,把妄想控制住,把妄想伏住。念佛三昧就是事一心不亂,這個功夫同樣一個道理,用久了也能把煩惱轉成智慧。這一轉成智慧,就叫理一心不亂。一定要功夫深!所以從不貪著,貪著念頭起來了,你要有能力對付它,有能力去轉變它。「須淨凡情」,凡情就是妄想,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從斷煩惱下手的。底下一句,是從求智慧下手的。「欲淨凡情,須開正知。」這兩種方法,我們要以般若跟淨土來說,就非常明顯。「從不貪著,須淨凡情」,老實念佛就能做到。「欲淨凡情,須開正知。」《金剛般若》就非常好。依照《金剛般若》的理論、方法來修學,智慧開了,凡情當然就淡薄了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事實真相搞清楚,搞明白了。

  【當知一合相,當離名字言說。】

  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面,就是《大乘起信論》,教給我們入門的要領,他說了三句:「離名字相,離言說相,離心緣相。」在大乘佛法裡面,無論是說法、聽法,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。說的人,像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經說法,用的名相術語很多,有言說、有名字。雖有言說,不執著言說;雖有名字,不執著名字,這叫做離名字言說,不是名字言說都不要了。名字言說都不要了,佛怎麼講經?佛怎麼教人?名字言說要,但是決不能執著。這個離是離執著名字,離執著言說,離執著心緣,是這個意思。這個心緣,心聽佛講經說法所領悟的,你領悟了,你明白了;雖領悟,雖明白,還是不能執著。如果你一執著,「我懂了,我覺悟了」,諸位想想看,你就落在四相裡頭,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你不是統統都有了嗎?他真的領悟了,真的明白了,但是他沒有這個四相。這個功夫很深,很難做。我們老毛病習氣很重,一起心動念,「我」,就著了四相。著了四相,剛才講了,縱然修成菩薩、修成佛,是十法界的,不是一真法界的,是相似菩薩,相似的佛位,不是真實的。聽的人也是如此,聽的人也不能執著,名字、言說要曉得統統是假設的。我們要體會所講的意思,這樣說聽叫正說、正聽。會這麼聽的人,就很容易開悟,所以開悟是領悟佛說經的旨趣。

  【當於不可說處領會】

  佛法本來沒有言說,本來沒有名字,本來就沒有起心動念,就沒有分別執著。佛教給我們,菩薩教給我們,要在佛一切名字言說當中,去體會到那不可言說的事實真相,你才叫真的會聽經。一般人聽經為什麼不開悟?他就執著名相,執著言說,聽了之後還胡思亂想,胡思亂想是心緣相,所以他不開悟。離言說、名字、心緣相,聽了就會開悟。為什麼?他能夠聽到不可說處的地方,他體會到。不可說處的地方,那才是真的。由此可知,佛種種言說、名字都是誘導,禪宗裡面講的指月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法是指頭,指的是月亮,叫你看月亮,不是看指頭。這一切凡夫聽佛講經,都執著在指頭上,月亮在哪裡不曉得,以為指頭就是月亮,毛病出在這個地方,所以我們一定要能體會到。離開這個指頭,你就見到月亮,這就是此地所說的「離名字言說」,你在不可說處的地方領會到了。這個不可說處,給諸位說,宇宙人生森羅萬象,一切現象的本體、現相、作用,都不可說,在佛法用四個字:不可思議!你要能體會到、領會到這個不可思議,你就真的明白了。宗門裡面講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真正見到性體、現相、作用,他真正明白了。

  【不可貪著其事】

  稍稍有一點貪著,你就見不到性;換句話說,你所聽的是佛的言說,你不懂得佛所講的真實義。真實義在言說之外,在名相之外。但是言說名相不是沒有作用的,像指路牌一樣,他指示著你一個方向,你必須擺脫這個,往那個方向去,你才能真正把你的目的找到。這是佛法難懂的地方,佛法難說的地方,佛法難聞的地方,我們應當要知道。

  【如此,方為能解如來所說義,得以隨順契入。】

  這種聽法,才是開經偈裡面講的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。《金剛經》是六百卷《大般若》的綱要、綱領。自性本具的般若在哪裡?如果你執著這個《金剛經》裡頭,《金剛經》裡頭沒有般若,可是般若也沒有離開《金剛經》。《金剛經》好比是「指」,循著這個方向、目標,脫離這個指,金剛般若你就得到了。「得以隨順契入」,隨順兩個字用得好,隨順是一絲毫勉強都沒有;稍稍有一點意思在裡面,就不是隨順。隨順就是自自然然,不加絲毫意思在裡面,這樣你就證得了。隨順佛的言說,隨順佛講的名字,自自然然契入。

  【塵界如此,色身亦然。】

  微塵、世界,如前面所說的,一非定一,合非定合。懂得這個大前提,可以把這個前提應用在一切法上。我們這個身體也是法相之一,跟前面說的原理原則沒有兩樣。這個身也是微塵聚合的,這個微塵也是一即非一,合即非合,不是一定的。這個現象,現代的物理、化學,可以說為我們解釋得很詳細、很明白了。問題是在我們太健忘,就是佛法裡面講的,提不起觀照的功夫。所以我們在一切環境裡面,無論是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還是照迷不誤,從來沒有清醒過來。如果曉得這個身體是假的,他就覺悟了,他就不迷。這就是老毛病、老習氣,實在講是太深、太嚴重了。觀照提不起來,雖然是學了佛,得不到佛法的受用,佛法的功德利益,我們的確沒有享受到。如果能提得起來,這個受用的確是無量無邊。

  【凡夫所以貪著色身為我者,由於不知是五蘊假合耳。若知除五蘊外無此色身,便不致於貪著矣。】

  這個經文我們天天念,學佛的同修們大多數對於《般若心經》都能背誦,《心經》一開端就講得很清楚,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。」我們這個文會念,什麼意思不曉得。頭一個觀就叫我們觀照,就是叫我們時時刻刻提得起功夫來。你這一觀,你就自在了。你把觀照失掉,那你這個生活很苦惱,你就不自在了。「觀」就是般若智慧。般若智慧深的時候,就把這個事情觀察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個事實真相是五蘊皆空。一切有情的眾生,我們今天講動物,動物是色心二法組合的。色法是物質的身體,這個物質身體是色,色身,色是代表物質;受想行識是心法。「受」是感受,也是我們常講的享受,這是心法。除了受之外,他會「想」。「行」就是相續不斷的意思,它是相續的,它不能止在那個地方;行也就是動的,實在講就是說明相續的現相。它不是一個定法,它不可能止住在那個地方。「識」是講能變的;前面「色受想行」是所變,所變的現相;識是能變,唯識所變。把這個東西搞清楚了。我們的身心,你所受的,現在有很多人生活很苦,跑來給我訴苦,他沒有般若觀照,他若有般若觀照,那苦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清淨心中哪有此事?沒有!你說樂,樂也是假的,也不是真的。苦樂憂喜捨都是假的,也是凡夫之人貪著其事,不是真的。苦樂憂喜捨都是假的,所以它不叫正受。什麼叫正受?正受就是三昧,正受裡面沒有苦樂憂喜捨,這叫正受,正常的享受。苦樂憂喜捨是不正常的,凡夫之人才有不正常的享受。但是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就有正受,像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,他得清淨心,他苦樂憂喜捨沒有了,所以得正受。要曉得我們的身心是五蘊假合的,五蘊皆空。這個皆空不必細說了,前面說了微塵,說了世界,你就曉得確確實實是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

  「若知除五蘊外無此色身,便不致於貪著」,對於自己這個身體就不貪著了。現在有很多人,可以說一切凡夫,沒有一個不愛惜自己身體的,沒有一個不關心自己生命的。什麼都可以捨,到最後這個命要緊,身要緊,不肯捨;不曉得這是假的,這是空的。也許有同修要問:知道這個東西是空的、是假的,有什麼好處?有些人聽到這個說法,反而恐怖了,身是假的,我在哪裡?什麼是我?這些問題,佛在大乘經上都說過,可見得不是現代人有這個問題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,聽眾當中就提出這些問題出來。有一些人驚慌失措,他不知道。了解事實真相,這個身就恢復自然,回歸到自然。回歸到自然,這個身才叫做最健康的身體。自然裡面沒有病,自然裡面,剛才講了,沒有妄想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沒有憂慮,沒有牽掛,你的身體就健康,你也不會衰老了。老、病、死、輪迴從哪裡來的?妄想分別執著來的。恢復自然,老、病、死、輪迴統統沒有了,這就說出學佛的好處。你要不學佛,不了解事實真相;換句話說,你的妄想、煩惱、憂慮、牽掛,你斷不了。這些東西是你身心裡面的毒素,貪瞋痴叫三毒。你的心、生理,有這樣的毒素在裡頭,你怎麼會不生病?衰老,老是病,老化是病,所以你一定會生病,一定會死亡,一定會輪迴。不明瞭事實真相,就產生這種現象。了解事實真相,你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,知道是假的、空的,不值得放在心上。

  佛教給我們,最究竟、最徹底的修學方法,讓我們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,這一招太高明了。依照般若法門修學,縱然證得金剛般若三昧,你也不過是圓教初住、二住菩薩而已。要想達到究竟圓滿的佛果,經上講還得修行三大阿僧祇劫。諸位要曉得,三大阿僧祇劫是這麼來的,是要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從那一天算起;沒有達到這個境界,不算。第一個阿僧祇劫,證的是三賢果位: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。第二個阿僧祇劫,是從初地到七地。第三個阿僧祇劫,是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你才曉得,三大阿僧祇劫從哪一天算起?從你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也就是證得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,從這一天算起。我們怎麼曉得,我們證到這個果位?《金剛經》就是最好的標準。標準在哪裡?離四相、四見。果然做到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無我見、無人見、無眾生見、無壽者見,就是圓教初住菩薩,從這一天算起;如果你還有人我是非,不算,怎麼修都不算,你就是修一萬個阿僧祇劫也不算。三大阿僧祇劫是從這一天算起的。《金剛經》是個很好的標準,看看我們自己能不能做得到。無論你是做到也好,做不到也好,你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就對了,決定往生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那個利益好處就不可思議!

  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那麼清楚,四十八願裡頭說的,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宣講的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作阿惟越致菩薩。淨宗法門的阿惟越致,跟一般大乘的阿惟越致不一樣,意思完全不相同。一般大乘裡面講阿惟越致菩薩,是七地以上;換句話說,三大阿僧祇劫,他已經修滿兩個阿僧祇劫,到七地。八、九、十地,那就是第三個阿僧祇劫。修滿兩個阿僧祇劫,我們省掉兩個阿僧祇劫的時間,這個利益太大了,那是照一般大乘講法。在淨宗講法,阿惟越致菩薩是等覺菩薩的地位;換句話說,三大阿僧祇劫修滿了。怎麼知道他是修滿?《無量壽經》四十八願裡頭都講得很清楚,往生到西方世界的人,身體、容貌(就是相好)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,智慧、神通、道力、受用也相同,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。諸位想想,如果不是等覺菩薩的地位,你怎麼能跟佛相同?七地、八地菩薩跟佛的色相相差很遠,不一樣。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。

  江味農居士,寫《金剛經講義》的人,他在這部《金剛經》上用了四十年的時間,專攻《金剛般若》,可以說他是《金剛經》的專家。他的註解,這個講義,是集《金剛經》古今註解之大成,實在是不容易!他有智慧,他不迷惑,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。這就是真正有智慧,所以他當年在世標榜的是:「教宗般若,行在彌陀」,他念阿彌陀佛往生的。這就對了,完全正確了。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小註,第五段:

  【說非一非多,即是說不增不減,他如不生不滅等句,皆同此意。】

  《中觀論》裡面講的八不,雖然說了八個,實際上你只要懂得一條,其餘的意思自然就貫通。像此地所說,說了一個「非一非異」,一不定一,是非一;合不定合,是非多。八不裡面講不增不減、不生不滅、不常不斷,都是這個意思。

  【總之,明得界非界、塵非塵之義,便恍然於世間,所有大小、高低、來去、一多、總別、增減、賢愚、淨穢等等對待之名相,莫非虛幻,當體是空。】

  而世間人貪著其事。他為什麼貪著其事?不知道事實真相;知道事實真相,決定不再貪著其事。佛說法,我們也能體會到他的善巧方便。他給我們說了一個大,說了一個小。大講到世界,我們今天講的星球、星系;小講到微塵,當中的全都不必說了,都包含在其中。只要把這個意思搞清楚,沒有一樣不清楚。所以要懂得世界非世界,微塵非微塵,大小俱不可得,這是事實真相。恍然是覺悟的意思,形容恍然大悟。世間所有一切法,無有一法不如是。這真的清楚,真的明白了。

  下面舉出這些,全是相對的。凡夫迷惑,迷惑在相對的世間裡面,把這些虛妄不實的現象,執著以為真有,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,這個虧就吃大了。無始劫來生死輪迴,什麼原因造成的?就是這些事情,這些相對之法。經文上講:「但凡夫之人,貪著其事。」此地所舉的,把那個事都落實了。哪些事?「大小、高低、來去、一多、總別、增減、賢愚、淨穢」,這也是舉幾個例子,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這些瑣碎的現象裡面。我們要從這一段的經義,仔細的觀察,省察事實真相,確確實實是虛幻的,如夢幻泡影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《般若心經》到最後,為我們做出結論,那是世尊二十二年般若的總結:「無智亦無得」。如果你把這句話參透,徹底明白,你就見性成佛。你知道無所得,你的煩惱障斷掉了。無量無邊的煩惱從哪裡來的?從得來的,得失來的;你曉得無智,你的所知障斷掉了,你也不再去求智了。世間人拼命求學,學佛的人拼命鑽研經典,幹什麼?求智、求智慧。求得的是什麼?不是智慧;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經》註解裡面說得很好,他所求得的是邪知邪見,不是真智慧。為什麼在佛法裡頭研究探求也變成邪知邪見?問題是他心邪了,所有知見都邪。心怎麼邪?他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只要有四相,他的知見就不正,就是清涼大師講的增長邪見。

  所以四弘誓願,那個順序非常要緊!第一句: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那是發菩提心。《金剛經》上一開端,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」就是四弘誓願第一句。發了心之後,從哪裡做起?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。煩惱斷了之後,你所學的法門是智慧。煩惱沒有斷,你所學的一切法門都是邪知邪見,清涼大師所說的,「有解無行,增長邪見」。他老人家說的話,意思很深很廣。只在文字經典上用功夫,不認真修行,不認真斷煩惱,他增長邪見。另外一種,拼命自己用功,念佛也好,參禪也好,不重視求解的,也不行,也錯了!他說「有行無解,增長無明」。祖師跟佛說的話,沒有兩樣,意思都是教給我們解行相應,解行並重。世尊當年在世,天天講經說法,研究討論,是求解;可是每一個學生都知道自己用功夫,那是行。解行真的相應,所以他能夠契入,能夠證果。佛法傳到中國之後,中國古代的道場,無論道場大小,也都是解行並重。每一個道場,沒有一天不講經的,沒有一天不在一起研究討論的,跟學校一樣上課;早晚功課,是修行。所以他是解行相應,真正做功夫。

  做功夫,功夫的總名稱就是觀照,也叫做觀行。在淨土宗裡面,我們常聽到的老實念佛。老實念佛是不是觀照?也是觀照。宗門裡面所謂提起正念,念佛人提起這一句佛號,就是正念。時時刻刻能提得起來,那就是觀照功夫,它真管用。特別是在起心動念之時,不管你這個念頭是善、是惡,不可以說惡念,我要用佛號把它止住;善念就不必要了,那你就錯了;都是妄念,惡念變三惡道,善念變三善道,都在搞六道輪迴。所以不論念頭的善惡,都要把它變成「阿彌陀佛」。唯識所變,一切法從心想生,你想阿彌陀佛,就變極樂世界,這個道理要清楚、要明白。我們何必去變六道輪迴?為什麼不變極樂世界?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在一念之間,為什麼不變最好的?這就是佛教給我們「而生其心」,生念佛的心,生往生的心,生度一切眾生之心,這樣就對了。今天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