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 (第四十二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9-023-0042

  請掀開經本,第九十九面,第五行,從註解第十一段看起:

  【由實信故,而能離虛顯實,一念相應,其功德已成就第一希有之菩薩,有成佛之可能。】

  就本經的教義,因為實信前面說過,信心清淨則生實相,生實相就是宗門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,心性現前。「而能離虛顯實」,這一切虛妄的境界都捨離了。顯實,這個實就是大乘經上講的一真法界;實是一真法界,虛當然就是十法界,不僅是六道離了,四聖法界也離了,這是契入一真。所以他「一念相應」,相應就是與真如本性相應,這當然是「第一希有之菩薩」。第一希有之菩薩,就是法身大士。前面講他離十法界入一真法界,十法界裡面有佛,那佛也離了,不錯,佛也離了,佛怎麼可以離?諸位要曉得,十法界裡面的佛不是真佛,是相似即佛。天台家講六即,名字即,像我們現在就在名字位中,有名無實。再高一個層次叫「觀行即佛」,觀行是真正在修,是真修,觀行位;雖然沒有證果,他是真修。稍稍有了一些功夫,也能夠證得果位,證得菩薩的果位、佛的果位,相似的菩薩,相似的佛;像天台家所說的,藏教的佛、通教的佛都沒見性,叫相似位。別教的佛見性了,別教佛住一真法界,圓教在一真法界,所以他這個離虛,離藏教佛、通教佛,這兩個是虛不是實。第一希有之菩薩,就是圓教初住以上,別教初地以上,就叫第一希有菩薩,因為他們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有成佛之可能,這是《華嚴》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是指他們。

  從淨宗來說,這一念相應是要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,是要與淨宗的三資糧相應,三資糧就是信願行。信願行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,那就相應,信了沒願沒行,不相應;我有願,我也不肯念佛,也不相應;念佛人不想往生,這也不相應。必須是一念之中,信願行統統具足就相應,這樣的人決定往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第一希有之菩薩,比前面講的第一希有還要來的希有。為什麼?前面第一希有的標準,是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只是圓教初住、別教初地的位次而已。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我們從《無量壽經》四十八願,以及經文裡面都可以看到,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,生到極樂世界,蒙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立刻就把你的地位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薩,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,一般的菩薩怎麼能比!這個真叫頓超,一下就超越,超到七地以上,所以更是希有。不但說有成佛之可能,很快就成佛了。所以這個法門,叫當生成就的佛法,就在我們這一生當中圓滿成佛。

  有一些同修聽到這個話,很感慨的說:往生恐怕很難!我們在淨土經論裡面讀了很多,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往生的確不難,世出世間法裡頭,最容易的事情無過於往生極樂世界。沒有比這個再容易了,一點都不難!怎麼說不難?只要你真信。你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真有,相信真有阿彌陀佛,相信我一心持名,佛就來接引,只要你能夠具備這個條件,就成功了。什麼時候往生?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,你看看多自在!不一定要等壽命終了,隨時都可以去。去的方法,一定要依照佛在經典上講的這些道理方法認真去做。古德常常勉勵人一句話很重要:老實念。老實念的人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凡是不成就的人,你仔細去研究他的原因,沒有別的,就是不老實。什麼叫不老實?念佛裡頭夾雜就不老實,念佛間斷也不老實,念佛不能夾雜、不能間斷。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淨念相繼,這樣的人決定往生,而且往生得非常自在,人人可以做得到。再看底下這一小段:

  【信為入道之門。學佛必當首具信心。此經全部,是以生信、開解、進修、成證,明其義趣。】

  江味農居士一生研究《金剛般若》,他對於全經章法脈絡的看法,是遵守《金剛經新眼疏》。在古大德科判本經,《新眼疏》確實有它獨到之處。古德當中,還沒有看過其他人是這個判法的,他說《新眼》確實有這麼一點意思,新式新舊的新,眼睛的眼,《金剛經新眼疏》,它將本經的正宗分分成四大段,這四大段是信解行證,與清涼大師判《華嚴》一個模式,一樣的模式。我們這個本子後面有科判、有表解,諸位一看就很清楚,信解行證四大段,就是此地講生信、開解、進修、成證。信擺在第一位,所以信為入道之門。我們學佛功夫不得力,念佛不但沒得一心,功夫成片都沒得到,參禪不能得定,不能開悟,研教不能大開圓解,毛病在哪裡?就在不信。不要以為沒有,我信佛了,我都皈依了,我都出家受了戒,那是形式,不見得是真的。

  我記得,我過去出家受戒,受了戒之後,當然第一樁事情要去看老師,到台中去見李老師。李老師跟我一見面,第一句話就告訴我:「你要信佛!」我那個時候學佛已經七年,好像講經也講了好幾年,出了家受了戒,見面第一句話,「你要信佛!」我都愣住了。然後李老師跟我解釋,我才恍然大悟。信不是嘴裡說信那叫信,信了就要做到,沒做到就沒信,他那個信的標準是在這個地方。譬如《金剛經》上教給我們,「空有兩邊不住」,「應無所住而行布施」,我們是不是空有兩邊都離開?如果還是有分別、有執著,這《金剛經》確實沒信。沒信,說實在話,你也沒懂,你不要以為,《金剛經》我研究不少年了,看了許多的大德的註子,我很懂,我也能講,講得天花亂墜,說實在話,你還是不解,真正解了沒有不肯幹的。

  過去孫中山先生提倡知難行易的學說,用在學佛非常恰當,佛法的確知難行易。行,以我們淨土宗來說,臨命終時,一念、十念都能往生,多容易!你要把淨宗這個道理、理論搞清楚,這經上說了,等覺菩薩都辦不到,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。大菩薩們如果不得諸佛如來威神加持,他沒有辦法理解的。往生不退就成佛了,可見得修行成佛不難。釋迦牟尼佛用四十九年的時間,為我們講經說法,苦口婆心的在教導。幹什麼?解。解難!不解他不肯行。四十九年的時間都在講解,可見得是知難行不難,我們行不到,就是知得不夠透徹,依舊迷戀六道裡面的五欲六塵,你對這個東西還是迷戀,你沒有肯放下。雖然聽說了,佛在這個經上講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聽得很熟,也會說,也會講給別人聽,就是做不到。樣樣事情還當真,樣樣事情還執著,哪一樁事情你放下了?這個原因就是你雖然知,你知得不夠透徹,不夠透徹的那個知不管用。

  這是勞累世尊說法四十九年,他說了四十九年,我們用四十九年能不能真的省悟過來,真的明白過來?很難說!知得不夠透徹,如何能信?有能信的,這個能信,佛在經上說,不是沒有原因的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,無量劫所累積的善根,他這個善根要成熟了,對於佛的話他相信,他不懷疑。所以許許多多不認識字的人,對於佛法一竅不通之人,教他念佛,他就死心塌地的去念,念沒多久,他能坐著往生、站著往生,預知時至,也不生病。這個事實我們現在明白了,佛在大經上講清楚了,累世善根福德的成熟,所以他不需要解,他能信;信了他就真幹!心裡面除了阿彌陀佛之外,別無二念,他就成功了。念佛人心裡面還有妄想雜念,這個心不誠,這是妄心。那個念佛就很難在這一生當中往生,這樣念佛只是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結一個善緣而已。哪一生、哪一劫再遇到了,你真的能放下萬緣,沒有雜念了,一心專念,你那一生就成就,那一生才能往生。

  所以這個信字,關鍵就大了,我們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成就,全在這個字。我們在一生當中,尤其現在修學的環境不好,善知識難遇,好的同參道友也難遇,惡緣特別多,解就難了,太難太難了!唯一的方法,要把我們宿世的善根引發出來,這個引發是:「我專信,我不懷疑」,那就有成就的可能,這是從宿世善根裡面建立清淨信心。佛講的話決定是真實的,決非妄語。信心到清淨的時候,自然就開智慧了,那個經自自然然讀了都會懂。為什麼懂?你心清淨。清淨心感應道交不可思議!我們今天說老實話,再好的老師,諸佛如來到我們面前親自指點我們,我們也沒有辦法開悟。原因在哪裡?心不清淨,妄想太多、分別太多、執著太多,佛來指點你、幫助你也沒用處。這些都是事實真相,我們必須要明瞭。然後進修、成證,明其義趣,《金剛經》的義理趣向,不外這四分。

  【故吾人聞得此經,對經中所說之如何生信、如何開解、如何進修、如何成忍。】

  這個成忍就是證。忍簡單的講是無生法忍,如何成就無生法忍。

  【首當一一信入之。然後方為實信,乃能開解修證也。】

  這一段依舊是強調信心,如果沒有信心,本經解行證三分皆不得其門而入,那就非常可惜!古德常常教給我們,什麼人是世間最有福報的人?信佛之人,是世間最有福報之人。信佛,這個人必定能依照佛的教誨去修行,一定能夠斷惡修善,一定能夠修行證果,這是功德。這就是古人所講,帶得去的!這是真實的福德。

  【當知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】

  這一句經文是《華嚴經》上說的。括弧裡頭是個小註,「一是任一,非是專一」,這就解釋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那個一是任一,不是專一。如果專一就錯了,佛法是平等法,如果專一的話就不平等,所以任一。

  【《華嚴》明此義。故約信解行證言之,若以信為主,則一切皆歸信。若以解為主,則一切皆歸解。餘可類推。(主伴之主,也是任一,而非獨一。)】

  這一段意思很深,必須要加以說明。依佛經而論,如果我們專攻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在一切經當中第一,一切經都是《金剛經》的註解。如果我們學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在一切經當中第一,《金剛經》也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。所以這個一是任一,不是專一,不是獨一。哪一個法門獨大,沒有這個意思。佛法告訴我們,「法門無量無邊,殊途同歸」;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所以說一是任一。因為一你才能專,專就能成就,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,法門雖然多,你要專一,你才有成就,你同時學幾個法門,那你決定不能成就。

  大乘經讀得多一點的,也許諸位知道,我舉出一個例子:龍樹菩薩,這很了不起,在我們中國大乘八宗共祖。他在沒有遇到大龍菩薩之前,通達世出世間一切典籍,他都讀盡了。讀盡了、通達了,是不是真通?沒有。他只是通文字、通表面。佛法裡面講通,是通自性,他沒有見性,所以還貢高我慢,還自以為了不起,這就是過失。讀再多的東西,你只通表面、通文字,不能通自性。如果你是一門深入,通自性;如果通自性,明心見性了,的確世出世間一切法門,沒有一樣不通達。所以龍樹,我們講未遇大龍菩薩以前那個境界,要跟我們中國六祖比一比,差遠了,六祖比他高得太多!六祖也不認識字,也沒有念過書,一部經也沒念,你念什麼經他都懂。法達禪師念了十年《法華經》不懂意思,向六祖請教,六祖說:你念給我聽!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,念到第二品方便品,六祖聽了:好了,不要再念了!,後面都知道了,不要再念了,就講《法華經》的意思給他聽,他一聽就開悟了,就明心見性,哪裡有龍樹菩薩那麼傲慢!

  世間人念書,說真話,我在國內外都聽到的,有很多父母,父母沒有受到好教育,但是全心全力培養兒女,兒女讀書讀得不錯,大學畢業了,拿到碩士學位、博士學位,轉過頭來瞧不起自己父母,父母寒心了,許多場合不願意帶父母去,覺得父母程度太低,不好意思見人,這是大不孝!這就是什麼?書念多了,那個眼睛慢慢念到頭頂上去,連父母都瞧不起!不念書還好,還老實、還很謙虛,對人還很恭敬,愈念愈傲慢。傲慢是煩惱,讀的愈多是煩惱愈長,這不是佛法。佛法真正通達的時候,那個人和睦謙虛,你們在經上看,哪一尊佛有傲慢,哪一尊菩薩有傲慢,沒有!凡是貢高我慢的,不通!念得再多也不通,這個不通諸位要記位,不通自性,沒有見性。所以他念那麼多書,他得的結果是什麼?得的是:清涼大師講得好,「增長邪見」,真的果然沒錯,他要不增長邪見,他怎麼會貢高我慢,增長邪見。這才知道古大德為什麼教誡學人一門深入,一門深入不會犯這個毛病。

  在《華嚴經》上,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心就定了,「一即一切」,任何一部經都是一切經,你只要通達了,一切經都通達。六祖惠能大師,沒錯,他就是聽《金剛經》開悟的,《金剛經》是一部經,實際上五祖忍和尚跟他講《金剛經》,只講了四分之一,沒講完,講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他就徹底明瞭了,大徹大悟,後頭不必講了。這一部經明瞭,一切經都明瞭了,不但佛法明瞭,世間法也明瞭了。為什麼?世出世間法都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,你把源頭找到了,哪有不知道的道理!根本找到了。好像一棵大樹,樹葉不知道樹枝,樹枝知道樹葉,一根樹枝上有許多樹葉,小枝不知道大枝,大枝知道小枝,一個大枝裡面有許多小枝,如果找到根本那就全部都知道了。自性是根本。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這個根本出生的。所以會學的學什麼,找這個根本,根本就是自性,就是真心;淨宗講的一心、清淨心,那就是根本。根本怎麼修?要專一就修得了。所以專精兩個字,佛菩薩勸我們,祖師大德勸我們,我們就是不肯幹,一定要搞雜了,這個過失在我們自己,不在善知識。所以曉得一是任一。

  後面講的主伴,《華嚴經》上講主伴圓融,如果是以釋迦牟尼佛為主,釋迦牟尼佛第一,所有一切諸佛都在釋迦牟尼佛底下,一佛出世千佛擁護。像我們這個講堂,這個位子是主席,釋迦牟尼佛坐在此地,阿彌陀佛、毘盧遮那佛都坐旁邊,都兩邊坐;阿彌陀佛為主,那釋迦牟尼佛也坐在旁邊。所以這個主不是很多個,也不是專一、不是獨一,是任一。不但佛為主,有不少法門裡面以菩薩為主,像密宗裡面所講的本尊,本尊就是主。以觀音菩薩為主,諸佛如來都要擺在觀音菩薩旁邊。這才顯示出佛法真平等,這不是假的,真平等!主不是哪一個人當的,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當,一個主,其他統統是伴。

  此地是跟我們講信解行證,以信為主,解行證都歸信。沒解之前,是勉強的信。我們沒有理解之前,我們對老師的信,是尊重老師的人格,景仰他、敬重他,我們信他的話,沒解!解了以後叫正信,有理論依據;換句話說,沒解之前,我們一般講人格擔保。佛菩薩是好人,絕對不是壞人,決定是善人不是惡人,他的話我們怎能不信!這個信叫強信,實在講是個勉強的信,可是並不是沒有條件,是有條件的,老師的人格值得我們尊敬,他的品德、他的學問,值得我們尊敬,我們憑這個信他。道理通達了叫正信,我們佛教裡頭常講正信佛教徒,正信佛教徒是明理的。你信佛不是對某一個人尊敬的,不是對佛菩薩,是真正通達道理,那個信心從這裡建立的,從解上建立的。如果從行上建立的,行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把這個理證明了,那就真信,比正信還要深一層,正信是只有理論還沒有通過試驗。這是經過試驗,證明這個道理確實沒錯,所以這個信是真信。如果到證的階段,那是圓滿的究竟信。用一個信,就全部都歸到信。如果用解,信行證都歸入解。沒解之前我相信,譬如《金剛經》,我對《金剛經》相信它,什麼意思我還不懂,因為我信,所以我發心去學它,這個信就歸解。解了之後,我照這個去做,從做的當中,把解證明、證實了,這是行信,到最後圓滿,我證了這個行解,到最後是證解。說這三樁事情就夠了,其他不必說了,以此類推。

  世出世間萬事萬物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無論是學佛,無論是在世間求學也好、辦事也好、生活也好,你要能夠掌握到一,你沒有不成功的,你沒有不快樂的,你沒有不幸福的。你要是搞多了、搞雜了,縱然你有一點成就,你會生活得很辛苦,生活得很勞累。世法尚且如此,佛法也不例外。我常常勉勵一些年輕人,三十年前我教學生,就常常勉勵,但是沒有一個肯相信,沒有一個肯聽。我才想到李老師講師資之道難,一個學生要找一個好老師不容易,一個老師要找一個學生也不容易,到哪裡去找一個百分之百聽話的學生,找不到了。現在人就是聽假不聽真,真就是一,假就是多。我要告訴人,「你要多學,樣樣都要看,樣樣都要聽、都要懂!」我從來不這樣告訴人。為什麼?現在騙他,他歡喜,到將來他墮落了,以後再碰到恨死你,你那個時候為什麼不告訴我?你為什麼指出我這一條路來。他現在不懂,到那個時候他知道了。所以我清楚,到他後悔的那一天他碰到我,「我很後悔沒有聽你的話。」這個好!不至於他來責怪我。我是跟你講了,你不聽,那有什麼法子!那就沒有法子。專精,一門深入,無論是解門,無論是行門,最可貴的就是一。宗門有一句話說,「識得一,萬事畢」,你真正認識一,什麼事都沒有了,這句話說得很好。以後我們再看《華嚴》,或者再看到其他的典籍裡面,引用《華嚴經》上這句話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意思我們明白了。

  【聞法當深會其用意之所在。若執著名言,死在句下,為學佛之大忌,亦非圓融無礙之佛法矣。】

  這幾段實在講對我們初學,是最寶貴的開導,我們必須要遵守的原則。聽經、看經,聞法包含這兩種,我們看經、我們聽講,一定要深深體會用意之所在,那你就會聽了。古人所謂「耳聽、心聽、神聽」,不一樣!這是形容領會的深度不相同。耳聽是最淺的,心聽就深了,神聽就更深,要能體會。不會聽的人,就是下面所講的「執著名言,死在句下」,這是學佛最大的忌諱。這樣聽經,佛法的義趣他決定體會不到。

  我記得過去,好像在這個地方也曾經講過。我年輕的時候跟李老師學教,李老師的方式是講小座,我們今天晚上聽他講經,明天晚上我們就複講,把他今天晚上講的東西,要重複講出來。因此在聽經的時候,那當然我們會記筆記。那個時候的講堂,也像這樣的,我坐在第一排第一個位子,老師看得很清楚。他老人家下座,在休息室休息的時候,就把我找過去,我去見他,他就問我:你聽經的時候,是不是在寫筆記?我說:是的。他說:你寫這個幹什麼?我說:幫助記憶免得忘掉,幫助複講。他搖搖頭,他說:「你這個記的東西沒有用處!你費這麼多時間去寫,寫得那麼多,到明年你的境界提升,完全用不上。」我想想是滿有道理的。所以他教我不要記筆記,全部精神貫注聽他講。

  他告訴我,他說會聽的人聽教理,就是此地講的「深會其用意之所在」。這句話說得籠統,李老師分層次,會聽的聽教理、聽理論,理通了之後,所有佛法都通了。我們想到六祖惠能大師,聽《金剛經》,他聽的是教理,所以他全部貫通了,那不是普通人。李老師講:「那當然你做不到!」我確實做不到。做不到應當求其次,這其次是什麼?教義,你要能聽這個。聽到教義,雖然不能全部貫通,能通一小部分。譬如在中國,佛教十個宗派,每一個宗有它的教義,你能夠通達教義,就能通達一宗;通達教理,是通達全部的佛法。他說:萬萬不能記筆記,我講一句,你記一句,那都變成死東西。你將來上台講經,一定要拿筆記,離開筆記,筆記還漏掉一句,這一句沒聽清楚,那怎麼行?不可以的。不能在講台上,我這一句漏掉了,不會講了,這個不可以的。

  所以他教我們學東西學活的,不要學死的。這個當然是有困難的,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。我遵守他老人家的教誨,我在台中十年,我的筆記本只有兩本,每一本裡頭大概寫一半都不到,我十年用了兩個薄薄的筆記本子,總共大概我所寫的沒有超過五十頁,十年。他教給我的方法,這個方法真好,真是妙極了。他教我學活的,不要學死的,這個地方就是這個意思。要能夠體會到真正的意思,就像開經偈上講的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。義是義在言外,讀經是義在字外。般若,般若在《金剛般若經》的字外面,那個字裡頭找不到般若,沒有般若。所以會看經的,他看這個字外的那個意思;會聽經的,聽言外之音,那就會有受用,你就真會聽了。

  最怕的是「執著名言」,名是名相、名詞術語,言是言說。名言記錄下來就是文字,底下講「死在句下」,那叫讀死書,讀死書世間人講叫書呆子。用這個方法來讀佛經,就變成佛呆子。真有佛呆子,你問他佛法,他樣樣都懂,他懂得很多,你看他就是呆呆的,他不會用,他沒有辦法把他所學的東西應用在生活上,他不會;他記得很多,這就是儒家所講的記問之學,他記得多沒用處,不知道怎麼用法。所以佛法,要記住,佛法是圓融無礙,那是真的佛法、大乘佛法,《華嚴經》的境界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這才能入得進去。死在句下的人,是永遠沒指望,他入不了這個境界。

  【信、解、行、證四事,無一不關緊要。】

  這四個字樣樣都重要。

  【而信解尤為最要也】

  信解是最重要的,因為你不能解,你就不能行。譬如我們常常講,這個經上講的,實在講就是教我們放下,放下是行。為什麼放不下?不明放下的道理,放下的道理是看破,也就是說你看不破,所以你放不下,這個一定道理。真正看破了,那個放下不要人說,自然就放下,他再也不會執著。所以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的根源,就是對於事實真相沒看清楚。看破是看清楚、看明白了。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、不了解,所以才有妄想分別執著。因此信解是入門,信解最重要。真正解了之後,沒有不肯行的;真正肯行,沒有不證果的。

  【《大論》卷五十云】

  般若經上所說的大論,如果不特別指出來,那就是《大智度論》,屬於般若部的。在法相裡面,如果講大論,那一定是《瑜伽師地論》。它不標名字,只說一個大論,一定指的是《大智度論》。《大智度論》有一百卷,這是第五十卷裡面有這一段文:

  【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,信受通達,無礙不退,名無生忍。】

  無生法忍這個名詞,一般學佛的人都知道,因為我們課誦本迴向偈裡頭有,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,都念得很熟。什麼叫無生忍?能講得出來的人不多,這是《大智度論》對於無生忍的解釋。「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」,諸法實相,確實沒有生滅,實相是真相。我們今天看到一切相有生有滅,動物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有成住壞空,這都是生滅相,佛在經上也常講。佛這個說法是方便說,是隨順眾生說,我們知道佛說法,他的大原則是依二諦說法,二諦是真諦、俗諦。真諦是佛自己的境界,完全講真實的;俗諦是隨眾生的境界。所以俗諦我們好懂,是我們的常識,我們能理解;真諦往往我們無法接受,不能理解,我們沒見到,從來也沒聽到,除佛之外,過去也沒人曾經這種說法。這是佛說法的原則。這一句裡面是依真諦而說的,如來的境界,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如來與大菩薩(法身大士)他們的境界。他們所見到的一切法不生不滅,跟我們所見到的完全相反,這才叫一切法的實相。

  一切法的實相,我們在前面也曾經報告過幾次。佛在經上跟我們說,十法界的現象,所謂一彈指有六十剎那,一剎那有九百生滅。那個生滅的時間,實在講極短、極短,就看不出生滅了,所以說不生不滅。而我們感到這個生滅是一個相續相,連續的相它就變成生滅。譬如我們看電影,用電影的比喻好懂,我們在電影銀幕上看的畫面是生滅相,是生滅相續相。這個大家曉得,那個放映機,那個鏡頭,一開一張底片放出來了,馬上關起來,再打開第二張片子放進去了,因為它速度很快,我們在畫面上看到一個動畫,它有動作的,我們凡夫看到這個,所以說萬法無常,生滅相。諸佛菩薩是看到底片,那個底片一卷拿出來,不生不滅,沒有生滅相,他看到是底片,底片是實相、是真相;我們看到銀幕上是幻相,不是真的。諸位從這個比喻裡面,你細細去體會。但是我們現在的電影,是一秒鐘那個鏡頭開二十四次,一秒鐘開二十四次。如果照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比喻,一彈指六十剎那,九百生滅,那是一秒鐘二個十萬八千次。你說那個速度多快!二個十萬八千次,這是真的。你了解之後,真的是沒有生滅,你看到底片,不生不滅。

  佛給你說的事實真相,你相信、你接受,我們現在也相信、也接受。佛講的我們相信、我們接受。我們是不是證無生法忍?沒證!為什麼沒證?我們沒有通達,達是達到這個境界。我們只是聽佛這樣說,相信佛的話,佛講的一定是真的,想想也滿有道理,用科學的理論能夠想得通,也就是說不違背科學的邏輯,能夠講得通的,可是畢竟我們沒有能夠證得。所以我們現在沒有通達。果然「信受通達,無礙不退」,這個不退是信心不退,通達是他證明了,他入這個境界。佛親眼看到這個境界,他也親眼看到。看到什麼?看到阿賴耶識的活動狀況,這是阿賴耶三細相裡面的事情,「無明不覺生三細」,是這個境界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什麼人才能夠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?佛說八地菩薩。八地叫不動地,七地是遠行地,八地是不動地。八地菩薩見到,他見到跟佛所見到的完全相同,所以佛說的他毫無懷疑,完全接受了。這樣的菩薩才叫做證無生忍菩薩;我們常講無生法忍,證無生法忍的菩薩。

  【《大論》卷七十三云:得無生法忍菩薩,是名阿鞞跋致。】

  這個好,實在是好!給我們證明了,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上給我們講的那個往生的狀況。我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看看,就是八地菩薩,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。通常,這是佛在經上說的,凡夫要以無量劫才能夠修滿十信。十信菩薩退轉,退得很快,退得幅度很大,他會退,無量劫才成功,才十信心滿;十信心滿之後,那就不退了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證三不退。從證三不退這一天起好辦了,那個時間就可以算得出來,不像前面你進進退退,那怎麼算法!沒法子計算。十信心滿證三不退,這個講的是圓教,三不退就可以算了。從這個時候起,修行成佛三大阿僧祇劫。三大阿僧祇劫不是普通講的,要是普通的那種說法,只要有修行就算的話,我們每個人早都成佛了,那還在這個地方幹這些事情嗎?經上佛給我們講的,等於給我們授記的,我們過去生中這個修學已經經歷無量劫,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這都是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,《金剛經》上也是這麼說。要不是累劫的善根、無量劫的善根,今天你怎麼可能在這裡坐兩個鐘點,你看居士林隔壁那些鄰居他都不來。所以你要曉得,你能夠在這裡坐上兩個鐘點,是無量劫的善根,談何容易!一定是要證得圓教初住,就是證三不退,證三不退了,這個時候開始算起,三大阿僧祇劫。第一個阿僧祇劫修滿三賢位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;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,從初地到七地,兩個阿僧祇劫滿了。第三個阿僧祇劫修三個位次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無生法忍的菩薩是八地,兩個阿僧祇劫滿了,入第三個阿僧祇劫才八地菩薩,證無生忍,無生法忍。

  《仁王經》上講法,「在七、八、九地」。《仁王經》佛把無生法忍分作三品,下品七地菩薩、中品八地、上品九地。十地就不叫無生忍,叫寂滅忍,比無生忍又提升了一級;寂滅忍,法雲地菩薩是下品,等覺是中品,佛證的是上品,寂滅忍。「故言初住證者,是分證。八地等證者,是圓證。」我們講初住,這是把標準放低,不要訂得這麼嚴格,嚴格的標準是八地。放寬來講,初住證得少分,所以叫分證。八地是圓證,無生法忍證到圓滿,是這個意思。

  【《觀經疏》曰:無生忍,是初地初住。】

  這是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所說的。

  【地住並說者,可見別初地,圓初住,見地相等。】

  經上講的都一樣。

  【又可見見地不圓者,必至登地乃圓。是以十地菩薩,始終不離念佛也。】

  正因為如此,所以我們對於學佛的同學們,他不相信淨土法門,他學其他的宗派法門,我們對他們要尊重、要禮敬。為什麼?他不明瞭,我們明瞭,第一希有就是無生忍的菩薩,這才真正是第一希有。他現在不肯念佛,無論他修什麼法門,我們尊敬他,我們勉勵他,勸他一門深入,專精修學他會有成就的。不過他的路遙遠,時間很長,他們的果報最後都是華藏世界,證得圓教初住、別教初地,都入了華藏世界。在華藏世界修滿一個阿僧祇劫,到第二個阿僧祇劫,他在華藏世界就證得圓教初地菩薩,就登地了。登地之後他一定會遇到文殊、普賢。普賢菩薩一定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所以到最後極樂世界我們再見面,我們在極樂世界也資格很老了,老大哥了,是不是?你看他繞好大一圈,到這個時候才來!這是真的。我們馬上就到了,他要繞好大一個圈,真的要繞無量劫才繞到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很清楚很明白,講給他聽他不相信,他還要罵人,所以就乾脆不講了。你那個法門很好,你好好的去修吧!再看底下經文:

  經【世尊,是實相者則是非相,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。】

  「此節經文,是解釋實相,以及何以名為實相之義。」

  這個小題目,科題,科題是明實相,明是說明,說明什麼是實相。解釋實相,為什麼叫它做實相?為什麼起這個名字?

  【是實相,則是非相。】

  這才把實相真的說出來了,要不用這種巧妙的說法,實相說不出來。實相是空有兩邊都不住。你說了一個,就落實了,就落在一邊;兩邊不住,你從這裡面去體會。所以實相不在文字裡,你要在文字裡找,那就錯了,文字裡沒有。

  【正是說明其所說的是性,而不是說相。假名為實相。】

  實相是真如本性。佛在一切經裡面,把這樁事情說了幾十個名字。也許有人要問,這一樁事情,立一個名字就可以,為什麼要立那麼多名字,叫我們反而搞不清楚。其實佛是很巧妙的顯示實相,叫你知道名是假名,萬萬不可以執著名字,執著名字就錯了。近代南洋的同修,都知道弘一法師。本林還有弘一大師題的字,在客廳掛著一副對聯。弘一大師常常寫字送給人,他後面題的名字不一定,隨時想個什麼名字,就題個什麼名字,所以後人把他所寫的字,題的名字統統收集起來,大概有七、八十種名字。這七、八十種名字都是他,他為什麼用這麼多名字?就跟此地一樣,不要執著名字相,知道是這個人就行了,他叫什麼名字都可以,何必要執著?執著就錯了,破執著。佛對於一樁事情用許許多多法相名詞,就是教我們破執著的,不要執著名字相,不要執著言說相,要懂他的意思,要體會他的意思,那就對了。這是說法的善巧,這是他高妙之處。我們要懂,說性也不能執著性,說真心也不能執著真心,說真如也不必執著真如;總而言之,曉得他所說的是一切萬法的體性,現在哲學名詞所說的一切萬法的本體,是講這個東西。所有一切萬法都是從它變現出來,說的是這個東西。為什麼講個實相?因為佛既然說相,「意謂性不同相之虛妄」,相是虛妄的,相是剎那不住的,所以它是虛妄的;但是性跟相不一樣,性是真實的,它不是虛妄的。性是能變,相是所變。能變的只有一個,它本身不會變,變出來的虛妄相,千變萬化、剎那不住。說實相的意思,就是區別跟一切幻相不一樣,生滅的幻相不相同,所以叫它做實相。我們看到實相這個名稱,就曉得它是從體性那一邊說的,不是從現相說的。

  【須知佛經中,一言一名,無不善巧,能使人藉此名言,可以從此面達彼面,不致取著一面。】

  會讀經的人,會聽經的人,他所體會的的確不一樣。從前李老師常常教我們,學佛的人頭腦,他比喻,要像水晶琉璃球,透明的、圓圓的,學佛才管用!那個四四方方的木頭頭腦沒有用處,轉都轉不動的,學佛一定是學呆了。學佛要活潑、要靈巧,看經聞法才能體會到裡頭的妙義,那的確叫意在言外。佛句句話,每用一個名詞,都可以說是啟發我們的悟性。我們為什麼不悟?就是李老師講的,我們用四方木頭腦子來學佛,那就不能悟了。這個比喻就是分別執著,我們虧吃在這個地方。分別執著具體顯現的,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成見。他先有個成見,這個東西麻煩了;換句話說,他已經有個標準,已經有個框框在那個地方,你不合適的,他不接受,這個就沒有法子。所以為什麼叫你聽經?聽經是如此,看經也是如此。不但聽經、看經是如此,你在生活上、在工作上,一切活動裡面,都要懂得這個道理,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。離心緣相就是決定沒有成見,心地乾乾淨淨的一塵不染來接受,這才能夠觸動悟門,讓你真的開解領悟。一有成見就不行,特別是大乘佛法,最忌諱的就是這一點,萬萬不可以有成見。聞一知十、舉一反三,你就得受用。所以說可以從這一面體會到那一面,這就不著相、透徹了。

  中國的文字,過去我在此地也曾經講過幾次,是充滿了智慧的符號,這是世界上任何國家民族他們用的文字都比不上中國文字,這個符號裡含著很深的意思。譬如我們前面所講的,上一次給你講的,「想」,一想,心裡頭就有相;你看我們那個想字,心上有個相,一想就有相。「思」,思就有界限,就有分別;一有分別,你心裡就劃界限。所以文字裡面充滿智慧,你看到這個符號會覺悟。早年我在台北講經,有一個同修常常到我的講堂來,聽了不少年。以後他的工作轉到台中,在台中遇到一個女孩子,他有意思結婚,寫一封信給我,問我好不好?我回他一個字,我寫了一個明信片寄給他,就寫了一個「婚」字,你們想想那個「婚」字是什麼意思?見到女人,頭就昏了。我寫了一個大字寄給他,他以後就不結婚,一直到現在還沒結婚。其實我並不是叫他不結婚,我也不是叫他結婚,也不是叫他不結婚,叫他了解這個字的意思,了解這樁事情的意思。結而不昏,那就行!所以你看我們中國古時候,婚禮一定太陽落山之後舉行,沒有在光天化日之下結婚的,沒有這個道理。你們去讀古禮,去讀《禮記》,是在夜晚,舉行婚禮是在夜晚,點著燈的時候,不可以在太陽底下。中國許許多多東西非常之美,你讀起來真有味道,但是現在都不講求,像現在禮沒有了,禮沒有了就天下大亂。中國過去是道德仁義禮,最高的是道,道沒有了講德;德沒有了講仁;仁沒有了講義;義也沒有了,那只有用禮來維繫;禮沒有了,那就亂了,就亂世。所以中國文字充滿了智慧。

  【性本非相】

  性確確實實不是相,性能現相。

  【而能現起一切相】

  性體是空,它作用不空。

  【空而不空,此性之所以為真實也。】

  體一定現相,一定有作用,但是它現的相,相是動的,相是有變化的。所以相是虛妄的,性是真實的。這個動靜也是相對的,也不是絕對的,也就是說動的幅度,現在人講振動。近代的科學家,我們不能不佩服他,實在是很聰明。早一代的科學家認為真的有物質存在,他們用分析的方法,就是佛常常在小乘經裡面講的析空觀,用分析的方法,把物質分析到空,才明瞭物質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過去科學家也用分析的方法,把物質分成分子、分成原子、分成電子、分成粒子,一直往下分,總以為有一個基本的物質存在。現代的科學家進步了,他們的觀察證明沒有物質存在。物質的現象是什麼?波動的現象,光波、電波,叫波動的現象。從這裡面產生的幻覺,絕非實有。這跟佛經所講的愈來愈接近,這是用科學儀器發現的。佛給我們講的,實實在在是一種波動的現象。相宗所說的無明不覺,無明就是波動;所謂是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」,那個一念不覺就是波動,所以心動了。動就會現相,不動就沒有相,動就會現相;三細相那個動得很微細,到六粗的時候那個幅度就大了。由此可知,佛為我們說的一彈指六十剎那,一剎那九百生滅,是阿賴耶的三細相。我們現前身心這種相,動的幅度比三細相不曉得超過多少倍,沒法子計算。所以我們感官的世界,感覺得好像都是真實的,都不是假的,其實全是虛幻不實的。我們看到大乘經上,《華嚴經》上毘盧遮那佛的一真法界,華藏世界;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西方極樂世界,這叫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從哪裡來的?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。換句話說,也是一個連續相,連續的相,但是他那個相比我們這個相,就完全不一樣。我們這個地方生滅這個現象太快,振動的幅度太大;他那個幅度很微細,所以你看到的相永遠常住,好像永遠不會變,他那個幅度小,動的幅度小,這個道理我們不難懂。譬如,我們人跟天比,跟忉利天比,忉利天振動的幅度就比我們小,所以他的壽命就長,他們那邊人就不容易衰老。忉利天跟夜摩天比,夜摩天振動的幅度就更小,所以壽命比忉利天長,人比忉利天更年輕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你從這個道理,你去觀察六道,你去觀察十法界,那個事實真相就不難明瞭;明白這個道理,回過頭來再一看,看華藏世界、看西方極樂世界,是一回什麼事情,也都能通達了。可以從此面達彼面,不至於取著一面,就這一觀察,面面都通、都明瞭了。

  【經文「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」句,正顯此義。】

  經文上這一句就是顯示這個深義,這個意思的確非常深、非常廣,我們從這裡去領會。實在講,能說得出來太有限了!說出這一點,幫助大家去看、去觀察,幫助大家去體會,面面體會。就是在一個人一生當中,這是最容易比較出來的,我們幾個人常常在一起的,有些人很容易衰老,兩年沒見面老很多,有人就很不容易衰老,特別是我們那些同學們在一起,常常見面的。你仔細再去研究原因,是什麼?與心地的清淨、煩惱有關係,煩惱多的人就容易衰老,煩惱少一點的人就不容易衰老。煩惱就是振動那個波,煩惱的幅度很大,心清淨振動就比較輕,沒有別的道理。你要真的明白這個,你修清淨心,讓你的心振動幅度盡量低、盡量緩慢,那你就延年益壽。不要吃補東西,那個補東西是騙人的,沒有那回事情。那個價錢那麼高,你口袋的鈔票都被人騙跑掉了,不是有效的;真正有效的是清淨心,少煩少惱,必須要曉得煩惱不能解決問題。我有好多事情不能不煩,那是傻瓜,你煩能解決問題嗎?果然解決問題,那你那個煩是正確的,煩解決不了問題。什麼能解決問題?心清淨解決問題,清淨心生智慧,智慧才能解決問題。煩惱、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怎能解決問題!世法尚且如此,學佛你就曉得了,你要用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來學佛,你永遠不會開悟,你永遠得不到功夫成片。一定要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統統放下,讓心恢復到清淨,這個佛法一看、一聽,就明瞭、就通達,從這一面就透過那一面,面面都通,意思都明瞭。歸根結柢,清淨心重要。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:「應無所住」,無住,清淨心就生起來;「而行布施」,那就是用清淨心來應付一切的事情,而行布施就是這個意思。用清淨心生活,用清淨心工作,用清淨心待人接物,那叫而行布施。今天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