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 (第九十九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9-023-0099

  請掀開經本二百四十三面,從註解第二條看起。

  【若為求福德,以修六度,是名貪著。則是自利,而非利生。非大悲心,非無上菩提。故不應也。】

  這是說明佛教菩薩為什麼不能夠受福德、不能夠執著福德的原因。如果菩薩不修福德,那菩薩就不度眾生,不能度眾生。如果修福還附帶著有條件,那就著了相,像前面所說的四相具足,貪瞋痴慢沒有斷除,那是凡夫不是菩薩。因此佛叫菩薩修福德,而不著福德相,同時決定不能夠享受福德,有貪圖享受的念頭就錯了,這個地方就講得很清楚。凡夫如果要是說修福沒有果報,他決定不幹,這是凡夫跟菩薩不相同的地方;凡夫只看到眼前的福報,種善因,得善果,他一定要希求善果。菩薩這一句話適應不適應?給諸位說,更適應,不但適應,圓滿的適應。我們曉得善果,最大的善果、最圓滿的善果是什麼?是明心見性,這是究竟圓滿的善果。由此可知,如果我們貪圖世間五欲六塵的小善果、小果報,這就把我們究竟圓滿的善果障礙掉,不能夠得到,不能夠現前,這個損失實在講是太大太大。

  由此可知,還是菩薩的眼光深遠,他們的眼光大,看得遠、看得真,佛的教誡沒有錯誤。這一段話我們要常常把它放在心上,時時刻刻警惕自己,為什麼?因為我們是凡夫,無量劫來我們的煩惱習氣非常深重,一不小心就犯了錯誤。犯了什麼錯?又搞自利,這個錯誤很容易犯,不要認為小錯誤沒有大關係,你要是這個想法你就錯了,這個小錯誤有大障礙。近一點講,障礙你不能出離輪迴,障礙你不能念佛往生;從遠大的地方看,障礙你明心見性,障礙你見性成佛,可見得這不是小障礙。什麼叫自利?什麼叫利生?利生當中決定要把自利的念頭斷掉,自利的行為斷掉,這裡面就真正得到自利。諸位要曉得,沒有自利的心,沒有自利的行為,才是真正的自利,利他就是自利。如果有絲毫自利的念頭在,自利不能利他,不能利他。必須真正利他才能夠自利,你的大悲心、大菩提心才能夠發得出來。菩提心一發,就是發心住的菩薩,發心住是圓教初住,可見得菩提心不發則已,一發不但是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。這一段我們也就很明顯的體會到,是排除我們發大慈悲心、發大菩提心的障礙;要曉得這個心發不出來,到底是什麼原因、什麼東西把它障礙住?現在把這個障礙找出來,原因找出來,只要能夠把原因跟障礙消除,大慈悲心、大菩提心自然就發出來。

  【作福德,不著空也,大悲也。】

  這是修福。修福,我們在講席裡面,很具體的說出修三福、修六和、修三學、六度、十大願王。這就像蓋大樓一樣,從地基一直蓋到最高的頂層,實實在在不可思議。這是不著空,這是利益一切眾生,大慈悲心。

  【不貪著,不著有。】

  可見得佛所教給我們的,確確實實是空有兩邊不住,這是智慧。般若智慧怎麼修法?就是在修福當中不著相,《金剛經》上教給我們「離相離念而修福德」,這就是般若波羅蜜,這就是福慧雙修。福裡面有慧,慧裡面有福,也就,是

  【悲智具足,空有不著,這也叫中道。】

  可是諸位同修心裡面不要印上一個中道,心裡頭要是印上一個中道,你就又錯了。「是名中道」,佛不得已給我們起個名字這叫中道,中道也不能著。「即是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。」前面佛在經上講得很多,也講得很詳細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應無所住而行布施,就是這樣一個修學法。

  【不著功醇】

  醇,我們一般講功夫深、功夫到家,已經能夠做到自自然然,不起心動念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自然而然不起心動念,功夫醇這就是真的不受,決定不會落印象。阿賴耶裡面落印象,那是受,你受了;要做到不落印象。古人常常用鏡子來做比喻,我們每天都會照鏡子,早晨起來洗臉要照鏡子,晚上睡覺之前也會照照鏡子。古大德教給我們,我們用心要像鏡子一樣,鏡子你照的時候清清楚楚,現的相很明顯,它不著相;不但我們離開的時候,鏡子裡頭沒有這個相,你們想想看,正在照的時候,這鏡子裡頭何嘗有相?常常用這個觀想,會開智慧。我們用心要學鏡子一樣,不但離開的時候沒有相,正在照的時候也不著相。絕不可以像照相機的底片一樣,一照裡面相馬上就印上去,那就叫受。不受,鏡子不受,照相機的底片受,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。

  【故不受亦是一切不受】

  世間五欲六塵不受,佛法受不受?佛法也不受。佛在經上說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佛法也不受。無上正等正覺受不受?我們這個經讀到此地,佛告訴我們這也不能受,真的是一切不受。

  【一切不受是平等法界】

  平等法界就是心性顯露出來。

  【本來一切法無我】

  平等法界就是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裡面沒有我這個念頭,有這個念頭就是受,這個念頭沒有了。會用功的人,古人所講的聰明伶俐漢,這個意思就是我們常講的上根利智,經上常講上根利智,宗門裡頭說聰明伶俐漢,他就從日常生活當中下手,用真功夫,從根本修。從根本修就是修清淨心,修清淨心就是一切不受,用這種功夫。在日常生活當中、工作當中、待人接物當中,用心像鏡子一樣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一切事情做得非常圓滿,心裡頭乾乾淨淨、一塵不染,這是上上乘功夫,這不是普通功夫,這是法身大士所修的。所以上根利智的人,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他就能做到。這個道理、事修我們要明瞭,我們也要認真的學習。如果你會了,受用無窮,一切不受的受用,那是真實的享受,在佛門裡面稱為三昧,三昧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,那是真正的享受。一切不受才是真正的享受,才叫做正受。別人生活在十法界裡,生活在六道輪迴裡,你用這種功夫得力,你是生活在一真法界裡,你生活在平等法界裡,你生活在清淨法界裡,那怎麼會一樣?自然不一樣。

  【如是知,如是行。】

  知就是覺悟,要像這樣的覺悟,要像這樣的修行。

  【便是廣修一切法,而行所無事。】

  廣修一切法,換句話說,生活還是照常生活,工作還是照常工作,跟過去沒有減少一點點,沒減少!只會增加不會減少,為什麼會增加?菩薩要精進。精進就是工作量要增加,不會減少。這就是廣修一切法。一切法,前面說過,一般講的境行果,相宗裡面講的「五法三自性,八識二無我」,一切法!一法裡面就是一切法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雖修,因為他一切不受,所以若無其事,行無所事。因為若無其事,所以他不疲不厭,不像一般人做工作,做久了就厭倦,世間人常講幹一行怨一行,他初幹的時候還有興趣,幹了幾年,老幹這個事情,那就埋怨、就討厭。菩薩幹事情不會埋怨,愈幹愈歡喜,為什麼?因為他一切不受,純為利生,沒有利己,利己就受,沒有利己,純為利生,這個非常非常要緊。

  【久久功醇】

  時間久了,功夫醇了,功夫醇我們一般講功夫到家,《般若經》上講的波羅蜜,波羅蜜就是功夫到家,就是功醇的意思。

  【則心若虛空】

  這是境界,好境界現前,心不但清淨,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捨掉,虛空沒有界限、沒有污染,真心現前。有分別、有妄想、有執著,諸位要知道那是妄心。我們學佛的人,不學佛的人就不談了,我們學佛的人什麼時候真心現前,自己知道,這個不必請教別人,什麼時候到心若虛空的時候,真心現前了。再看底下這一句:

  【雖一切法熾然行之,不厭不倦。】

  一切法,實在講就是指我們日常生活,生活很繁瑣,工作、應酬這裡面顯示出一切法。熾然行之,很繁瑣的事情、拉雜事情一天到晚不中斷,一年到頭,一生一世,這常說的,沒完沒了,可是菩薩行不厭不倦,不厭不倦是普賢菩薩,行行願願都是無有疲厭。

  【而相忘於無何有,是之謂不受。】

  註解裡頭把不受的意思,不受的形相,到此地真的為我們說得很透徹、很明瞭。如果不說得這麼詳細、這麼透徹,我們把經文含糊籠統念過去,如何能得受用?這個經義如果我們真的明瞭、真的透徹,這一生受用無窮,我們現前就得大自在,現前就得真正的解脫。工作、生活依舊是積極,絕對沒有顯示消極的狀態,沒有!生活得更勤儉,生活得更歡喜,生活得更活潑,這是在生活上表現的積極。工作更認真、更努力、更勤奮,大乘佛法哪有消極?這樣的經典,這樣的經教,給諸位說,實在是希有難逢,不容易聽得到。聽明白就要幹,我們才不辜負釋迦牟尼佛,不辜負祖祖相傳的教誨。當中這一句話好,「相忘於無何有」,在生活當中,在工作當中,在應酬當中,剛才說了,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那你就快樂,你就會不疲不厭。「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」就是相忘,相忘於無何有。

  【一心清淨,一塵不染。】

  這是效果,這是成就。

  【自然而非強制】

  這是自然的,沒有一絲毫勉強在裡面;我一定要這樣做,佛教這樣做,我不做不行,這還有點勉強。有一點勉強好不好?不錯了,你的功沒有醇,但是這個功要繼續不斷用下去。我們現在是凡夫,是要勉強一點,前面說過,久久功醇;現在不勉強不行,做不到,一定要勉強自己。而且凡是用功的過來人都很清楚,要常常責備自己、勉勵自己才行。為什麼?在生活當中,一天到晚老毛病、老習氣常常犯,說不受又受了,常常犯。常常犯,常常知道自己犯,給諸位說,這就是覺悟;常常犯,自己習慣成自然,不以為是過失,這個人叫迷惑顛倒,他不覺。能夠知道自己常常老毛病犯了,常常怎麼又受了?怎麼又會起心動念,又有分別執著?不要等現行,不要等造作,念頭一生馬上就覺悟。業障習氣重,一覺,妄念它就息掉,就不會繼續增長,這叫做用功。

  我們念佛人,在妄念起來的時候,阿彌陀佛,把念頭馬上轉成阿彌陀佛,恢復到自己的心地清淨無染,念佛人用這個方法,這個方法很好、很殊勝。念佛功夫如何能得力,如何能夠在短短期間證得念佛三昧?今天經文講到這個地方,大家一直聽下來的,我跟你講念佛三昧好講,平常念佛三昧不好講。用念佛這個方法,念到一切法不受,念到心地清淨無染,那就叫做念佛三昧。念佛三昧功夫要再深了,那就叫一心不亂。功夫的淺深,完全在不受,在不執著、不受。不執著,一切都能不執著,都能放下,這是事一心不亂;到一切法都不受,是理一心不亂,那個境界高。

  【恆是而非偶然】

  後頭兩句話好,自然不勉強,沒有一絲毫勉強,自自然然不執著,自自然然不受,永恆的不受,不是暫時的。我來打個佛七,我這七天不受,離開佛七場所又受了,那個沒用處。所以它不是短時期的,永恆的你就得一心不亂。

  【悲智足,定慧等。】

  足就是圓滿的意思,大慈悲跟大智慧圓滿,滿足了。定慧均等,定慧等就破無明,定慧不等不能破無明;或者是定多慧少、慧多定少,都沒有辦法,都不能夠破無明,不能證法身;破無明、證法身一定要定慧等。他為什麼會等?諸位仔細想想,因為他是平等修,所以他容易等。我們一般人是修慧他就不修福,修福他就不修慧,所以他的福慧不等。你看有一些人在佛門裡面很擁護,出錢出力,但是聽經從來沒有看到過,他就是修福不修慧。有的人比較清苦,你叫他出點錢,他沒錢、沒有能力,講經他天天都來,他修慧沒修福。一個是修福不修慧,這個明心見性很困難,這不是等。我們今天在《金剛經》學會什麼叫等,這個很了不起。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一切不分別、不執著,就等了;你有分別執著,你就不平不等。所以修慧原來就是修福,修福原來就是修慧,福慧是一次修的,不是兩次修的,兩次修的就不等,一次修的當然等。諸位聽了金剛般若,要是這一點沒有聽懂,沒有學會,那你一部《金剛經》叫白聽。你會用這個功夫,你的成就是金剛三昧,在念佛人是念佛三昧。你用這個理論來修,修成功之後叫金剛般若三昧。

  【無以名之,名曰得成於忍。】

  這種境界,這境界沒名字,如何來顯示這個境界?我們現在說,如何與人溝通,來說明這個境界?那先要講個名詞,不得已,實在不得已,叫它做得成於忍。得成於忍也不能執著,這是不得已給它起了個假名。名固然沒有離實,所以實至名歸,名實一如。通達沒有問題,不通達又怕在這裡面生起妄想分別執著,那就錯了,這是《般若經》難講之處、難懂之處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大段,明諸法空相結成法不生。這段文很深、很難體會,所以在講經文之前,又不能不囉嗦,先把這一段經文的大意做一個介紹,然後讀經文就比較容易,這是我們在後半段,往往看到有很深的,意義非常深廣的經文,都在經文前面要細細的來介紹。

  【向後經文(從這往後),正是點滴歸源之處。】

  源頭就是真心、就是本性。點滴歸源之處就是佛法裡一般所說返本還源、消歸自性;我們如何能夠回歸到自性,懂得回歸自性,那就是諸佛如來,菩薩以下都做不到。這個地方我們講的諸佛如來,諸位一定要記住,諸佛如來的名號,是從圓教初住菩薩起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他才能夠點滴歸源;換句話說,點點滴滴他都能夠跟自性、跟真心相應。像世尊在本經一開端,為我們示現的著衣持缽,他都能夠跟自性相應;沒有見性的菩薩做不到。他為什麼做不到?沒有見性的菩薩,他有受,這是剛剛講過,他在一切法裡面有受,他不是不受;見了性才不受,不受就見性。受,這個享受、接受,受有多寡不同,菩薩、阿羅漢、辟支佛他們受比我們輕,比我們少,我們這個受非常的重,非常的繁多,就是樣樣都放不下。阿羅漢他已經把三界六道放下,三界六道這裡面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他不受;但是他還有受,還有放不下的,是什麼?涅槃他受。前面佛教給我們,不住涅槃、不住生死,他生死不受,涅槃他受,這就不行。唯獨明心見性的菩薩,涅槃也不受,生死、涅槃兩邊都不受,這叫法身大士,《金剛經》上所稱的諸佛如來都是講法身大士。他們日常生活當中,點點滴滴沒有一念不歸源,沒有一行不回歸自性,這叫法身大士,這叫諸佛如來,跟經上講的諸法如義、不一不異、無實無虛完全相應,這就是點滴歸源之處。

  「故其所含之義」,底下經文裡面字字句句的含義,「甚廣、甚深、甚細」,字字句句的境界無限的深廣,也是無限的微細。「必先加以說明」,這個在沒有讀經文之前必須要說明,然後我們入了經文才能體會。

  【上來所說,千言萬語,一言以蔽之曰,無住而已。】

  上來,如果從近處講,就是這部《金剛經》從開端說到此地;從廣處講,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講的般若,從開端講到此地,真的是千言萬語。世尊二十二年所說的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,講的是什麼?給諸位說,兩個字「無住」而已。前面我們講不受,不受就是無住,無住就是不受,二十二年就講這個。為什麼用這麼長的時間,說了這麼多的話?就是因為你不肯不受,你一定要受,才勞累世尊這麼辛苦,苦口婆心、千言萬語,一定要把事實真相說清楚:能受、所受俱不可得。你真正明白能受、所受統統不可得,當體即空,你自然肯不受、肯放下。

  【當知欲不住相,必須其心不取。不取,正為破我。】

  我就是我執。不住相,本經所說「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」,這四大類就包含世出世間一切法相,一切法相總不出這四大類。我們要想離四相,要想不住四相,就是不住一切相,必須其心不取。取是攀緣的意思,心稍稍有一點攀緣,不行!學佛的人,我們一般看很不錯、很有修行,世法不攀緣,佛法還攀緣,有些人在想要怎麼蓋一個道場,有的人在想我們如何去印經流通,做卡帶、CD去流通,這不行!心裡頭有住,都不乾淨。所以唐朝龐居士告訴我們:好事不如無事。佛又叫我們要做,一切法熾然行之,對的!菩薩行!他雖然做,他心乾淨,他不染著;我們今天做,心有染著。諸位要曉得,《金剛般若》是教菩薩,不是教我們的。我們今天聽了這個經是學菩薩,做,在做裡面學不住、學不受。這就是剛才講的,我們念念設想都為一切眾生,決定沒有為自己,那才行!決定不為自己,別人看不出來,自己清楚。自己是真正在學般若,還是拿般若作幌子來欺騙一切眾生,這裡面的罪福果報就清清楚楚。如果是真做,恭喜你,縱然不能夠明心見性,你也能得三昧正受,這個一定可以得到;如果迴向求願往生淨土,你決定得生,果報在這一面。

  如果打著般若的旗號,裝模作樣、欺騙眾生,將來的果報在阿鼻地獄,這個真的是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明眼人對這個世間大富大貴決定不羨慕。為什麼?看得很清楚,往前走沒幾步就是天堂、地獄的叉路口,你看他往哪裡去?我說沒幾步,就是沒有幾年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大富大貴的人不知道修真實的福報,這一生享福的時候造作罪業,他迷惑顛倒,他並不知道他造的是罪業,他以為他對社會、對國家、對人類有很大的貢獻,他沒有智慧,有真正智慧的人不一樣。所以天堂、地獄叉路口就在眼前,自己知道走哪一條道路,前途無限的光明,他怎麼不自在、他怎麼不開悟?所以學佛頂要緊的是不攀緣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

  個人的一生自然有因果,我們這個道場,最近這幾個月來,《了凡四訓》印了好幾萬冊,大家細細去讀讀,那不就明瞭了嗎?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你還愁什麼?還要想到明天的生活、明年的生活,我下半輩子的生活,你想那麼多幹什麼?你打妄想!了凡先生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,從此以後什麼都不想,他心定,他並沒有開悟。他是明瞭人的一生是被命運注定,他明白這個道理,知道這個事實,不再打妄想了。我們連這點功夫都沒有,一天到晚還在胡思亂想,還在患得患失,不如了凡先生。學了佛之後,應該怎麼樣?把我們一生生活上的問題,統統交給佛菩薩,由佛菩薩來支配,由佛菩薩來管理,不要再操這個心。什麼時候該建一個佛堂,佛菩薩來建,時節因緣到了,這個地方的眾生有此必要,佛菩薩就來;無此必要,不來,何必要我們操心?弘法利生,我們做這個有此必要,佛菩薩自然送錢來給你,做得圓圓滿滿;無此必要,到處化小緣化得好辛苦,做得不圓滿,做得叫大家生煩惱,那個不圓滿。所以這些事情統統交給佛菩薩,統統交給護法神,你說你有多自在,你有多清淨!所以最要緊的,這是我們非常非常不容易做到的,「其心不取」,我們修行真的要在這裡下功夫。不取,破我執,破我執的利益太大了。我執破了,一般講超越六道輪迴,證阿羅漢果,小乘是阿羅漢,大乘是菩薩。無量劫來生死輪迴牢不可破,今天能夠突破,你就想這個功德利益多大,哪裡是世間果報能夠相比的,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也不能比。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你也不過是有漏的福報而已,你能夠享幾世、享幾百世富貴而已,你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三界。這才曉得不取,《金剛經》末後佛教給我們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才曉得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!

  【】「不取,正為破我。」

  為的就是這個,破我執。

  【證一如平等之一真法界】

  這就是入了《金剛經》諸佛如來的境界,不但我執破了,法執也破了。四相裡頭,我相、人相是我執,眾生相、壽者相是法執;我見、人見是我執,眾生見、壽者見是法執。所以離相離念,我法二執都空了,這個時候證入一如平等的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就是一如法界,法法皆如,法法皆是,生佛平等,眾生跟佛平等,情與無情平等,《華嚴經》上說: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。情與無情平等,這叫做一真法界。

  【即是常住不動之法身,稱為如來者是也。】

  這個境界我們稱它作如來。如來是什麼意思?就是此地講的意思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如來者,諸法如義。」這一段就是解釋什麼叫諸法如義,以及如何你能夠修得諸法一如,知道從什麼地方下手。證得平等一如,就是證得法身自性,因為自性是清淨的、是平等的,法身是一如的,這就是所謂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所以這個經是教我們成如來的,是教給我們成佛的。

  【總之,全經所說之義,不外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八個字。】

  這八個字在後面,是全經的總結,結在這八個字上。

  【此諸法空相一大段經義】

  這就是底下一大段的經文,要說明諸法空相。

  【乃是融會全經旨趣而究竟徹底以說之者,所謂點滴歸源也。故其所說,更圓更妙。】

  這是《金剛經》後半部的特色,我們在《講義》第四卷的開端,江居士把前半部、後半部做一個比較,說得很清楚;前半部的經義有淺有深,後半部的經義唯深無淺,這個意思愈說愈深、愈說愈廣、愈說愈細,受用當然是不可思議!這一段是融會前面的旨趣,宗旨、趣向,把它結歸到自性上,點滴歸源。

  【全經皆說無我】

  般若可以說是自始而終都說這個事實,都說這個道理。

  【至此則說無我原無】

  給你講無我,無我有沒有?無我也沒有。

  【無我尚無】

  佛教給我們無住。

  【則無住亦無住】

  你要住在無住上就壞了。你心裡面還執著一個無我,還有一個無住,你已經就有住,你住在無住上,這就錯了;無住也沒有。叫你不取,你就執著有個不取,你還是取,你取了一個不取,你的心還是不清淨,不取亦不取。

  【一且不存,哪有二?邊尚且沒有,哪有中?】

  給你講中道,是名中道,你不要以為真的有個中道。邊都沒有,哪來中?

  【雖紛紛萬有】

  這是我們講宇宙人生森羅萬象,擺在我們眼前的非常複雜,尤其是我們現在的社會,你看到全世界幾乎每一個國家地區都是亂成一團,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苦不堪言。新加坡是個福地,住在這個地方的人,人人都能夠安居樂業,無論在精神、物質上,壓力很少。我們走過世界許許多多的地區,你到那個地方你會感覺到沒有安全感,住在這個地方至少還有安全感。現在社會非常的安定,治安很好,還有一點安全感。可是人他會打妄想,現在新加坡不錯有安全感,再過十年、二十年有沒有?這又打了很多問號。妄想多,想前想後,想近想遠,天天在打妄想,你說這個生活活得多苦。不知道事實真相,真相是什麼?【雖紛紛萬有,有即是無。】

  這是事實真相,《金剛經》自始至終也為我們說出,也說得很多,說得很詳細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;佛在大乘經上常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我們的念頭愈複雜,外面的相就愈複雜,大家果然把心靜下來,什麼都不想了,給諸位說,天下太平,什麼事也沒有了。現在這個世間為什麼這麼亂?諸位不必念很多書,不必要很大的學問,我們中年人細細回顧一下,三十年前的社會。我們中國講三十年是一世,世界的世是三個十,三十年是一世。三十年前的人比現代人妄想少,沒有現代人想得那麼多,想得那麼遠,想得那麼複雜,所以那個時候的社會跟今天社會比較,那個時候的社會安定,動亂少、天災人禍也少。

  三十年之後,人心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你們諸位能知道嗎?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?被電視、廣播害了。從前小孩多天真,什麼事都不懂,天真活潑,現在兩歲的小孩都胡思亂想,為什麼?一天到晚看電視,你才曉得整個世界動亂不安的根源在哪裡,在電視。這個東西害死人,可是你們還那麼喜歡它,這有什麼辦法!今天說老實話,講這個世界,我們地球被污染了,要想搞環保,真正能夠把環保做得好的,必須把電視統統消滅掉。你們諸位細細想,對佛法能夠說是有深一點的體會,細細想,你就知道我講的話正確,恢復到人心的正常、平靜。佛法常講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,我們今天被電視、廣播、大眾傳播的資訊害了。底下說明它的原因。

  【何以故,本不生故,是之謂如如,是之謂不動,是之謂不取。】

  可見得如如、不動、不取,乃至於前面講的不受,這個意思的確是甚廣、甚深、甚細。我們看到這個經文的字樣,只能體會到一點粗淺的意思,極其深微廣博的意思,我們體會不到,我們是了解皮毛而已。必須要知道,三心不可得,森羅萬象緣起性空,了不可得,然後你才能夠體會,佛在這裡教給我們,無住、無我、不受的精深博大微妙之義,你才能夠體會得到。底下說得好!

  【生心不取,即是取了矣。】

  我不取,不取早已經取了。

  【生心不動,其心早動矣。生心如如,尚何如如之有耶。】

  你全都動心了。從這個地方,諸位多少能夠體會一點。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大家、勸勉大家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要學著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;又不廢事,就是事相我們還照做,不是說離開人、離開事、離開物,不是的!我們沒有離開,天天照樣生活,照樣工作,修福德。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是修福德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是修智慧。福慧雙修,悲智等運,你的成就才是圓滿的,才是福慧均等,等就破無明,就證法身。不是教你不做,樣樣都做,歡歡喜喜的做。

  【生心除我,則我見我相儼然也。】

  這一段的大意,的確非常重要!我們起個念頭,要破我執,諸位想想,我執能破得了嗎?決定破不了。所以小乘的修學太難,小乘人著相修;大乘比小乘要快多了,大乘懂得離相、不著相。大乘裡面的禪又高明了,禪是真實智慧,禪是般若而不是禪定。諸位要曉得,禪是修般若,你以為禪是修禪定,那就錯了。為什麼它不叫修般若,叫修禪?定跟慧是一起,定裡頭有慧,慧裡頭有定,定就是慧,慧就是定,它是這個意思。《六祖壇經》一打開,第一面裡面六祖就開示,先把修學的總綱領提出來,教大家「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」,把宗旨馬上就現出來了。他修的是什麼?摩訶般若波羅蜜。他修的是般若智慧;摩訶是大,大般若智慧。

  【此一大段所說,正是極力發揮不取於相、如如不動,至究竟處。】

  向下這一段經文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,經文要把這個道理跟事相說清楚、說明白。

  【即是引導學人,觀照深般若處。】

  世尊說這一段經的目的在此地,幫助我們,希望我們能用得上這個方法。也就是說,在日用平常當中,能夠提得起觀照的功夫,像觀音菩薩《心經》裡面所說的: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」,這一段就是教給我們這個方法。會用這個方法,你就能夠照見五蘊皆空,果然沒錯,跟科題上相應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諸法空相,就是諸法不生,這才能度一切苦厄。見思苦、塵沙苦、無明苦,這三樣都斷掉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是這一段經文修學的結果。

  【亦即令一切眾生,得大自在處。】

  大自在是講受用,《心經》一開端「觀自在」,你會用這個觀照的方法,你就自在。宗門裡面的觀照,功夫也有三等,最初就是用觀照,我們要學。什麼叫觀照?時時刻刻提得起來,佛在經上講的教訓,時時刻刻我們能記住,能夠提得起來。照是怎麼樣?照是比照比照,我的起心動念,我的言語行為,跟佛的教訓相應不相應?照就是對照一下,把它拿來對照一下,時時刻刻要對照,一不對照自己就走叉、就走錯了,這叫觀照。觀照功夫成熟就升等,叫照住,到照住的時候就得定,不必像前面時時刻刻拿來對照,不必要了,這個時候心已經平等,也就是說般若三昧得到了,念佛的人講念佛三昧得到了,心裡面已經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都很微薄,逐漸逐漸淡了,這是照住。功夫再往上提升是「照見」,見是見性,就明心見性,照見,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像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我們所看到一切現象,是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,你看到了,你看到這個真相。看到真相這才了解,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情,真的是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照見了。這是觀照功夫的三個層次。

  這三個層次,諸位要曉得,跟我們念佛功夫三個層次完全相同,而且觀照跟念佛可以配合。念佛第一個功夫叫功夫成片,念佛人功夫成片跟性宗的觀照是一個意思,境界是相同的。淨宗的事一心不亂,就是照住,得念佛三昧;淨宗的理一心不亂,就是照見。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,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,心開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所以自得心開的境界,是理一心的境界,是性宗照見的境界。我們用的名詞不相同,用的方法不相同,宗門跟性宗裡面他用觀照,用這個方法,微密觀照,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;而我們淨宗就是用一句佛號,《無量壽經》告訴我們: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我們這個專念,實在講比觀照方便,而它的成就比觀照殊勝。觀照的功夫不是不好,很好!若不迴向求生淨土,縱然他到最高的等級照見,諸位想想也不過是圓教初住、二住菩薩,只能到這個地位。可是淨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鞞跋致,七地、八地的菩薩,不能比!所以從果上來講,淨宗方法比它容易,條件比它簡單,成就比它高得太多太多了。

  即使像江味農居士一生學般若、研究般若、弘揚般若,他自己還是念佛求生淨土。你要問為什麼?果報比一比,淨土太殊勝。為什麼不專修淨土經典,去學《金剛經》?《金剛經》對於念佛法門有大幫助,幫助看破、放下;看破、放下說老實話,只要看破一點點,放下一點點,就決定能往生。如果不能看破,不能放下,一天十萬聲佛號,往生還是靠不住。所以《金剛經》對念佛人幫助太大了,這個道理在此地。近代中國出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,夏蓮居老居士為我們重新會集《無量壽經》;江味農老居士把《金剛經》的經義講得這麼清楚、這麼透徹,古來沒有過,真正是空前,可能也絕後。往後再有一個像江味農居士這樣的人,恐怕也找不到。這對於我們現代,對於今後修學成就的人來講,這兩個人的貢獻不可思議!我們再看底下:

  【若沾一毫攀緣相、名字相、以及心緣相,便無入處。】

  這一句可以說是對我們提出了嚴重的警告,也是非常強烈的警告。馬鳴菩薩在《大乘起信論》裡,一開端就告訴我們;他那部書名字叫大乘起信,換句話說,是修學大乘入門的書,學大乘法要從他這一部書學起,第一本教科書。一開端就告訴我們這三樁事情,「離名字相、離言說相、離心緣相」,跟此地的意思差不多,相彷彿。這個地方就是沒有言說相,它這裡有個攀緣相,絲毫不能夠有,沾上一點點,大乘你就不得其門而入。念佛人如果沾上一點點就不能往生,不要以為我有信願行;經上講信願行三個條件就能往生,沒錯!信願行是方法,這個方法裡面要有成績,你拿不出成績出來不能往生。成績是什麼?心淨則土淨。你用信願行這個方法,是不是修到清淨心?果然清淨心現前,那當然往生。我們常常在經上,祖師註疏上讀過,「一念相應一念佛」,什麼叫相應?清淨心;換句話說,一念當中言說相、名字相、心緣相統統沒有,那就相應。如果沾上一點點就不相應,那一念就不相應。我們如何從一念相應,漸漸學到念念相應,那你往生就有把握。這個很要緊!千萬不要把這三句話等閒視之,那我們就犯了很大的錯誤。

  攀緣相,攀緣跟隨緣要辨別得很清楚。諸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表演示現的是隨緣,沒有一絲毫攀緣。攀緣是什麼?我想怎麼做是攀緣。隨緣是恆順眾生,你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,做得有偏差,我告訴你修正一點,這是隨緣。我給你修正,你接受很好,你不接受就算了。你接受是如法、正法,得善果;你不接受,我看你造罪業,你將來得惡報。我的責任不能不告訴你,但是我不能夠勉強你一定要接受、一定要不接受,我有這個念頭,這就攀緣。接受、不接受是你的事情,善果、惡報也是你的事情,與我毫不相干;這是隨緣,這個不是攀緣,攀緣跟隨緣很大的差別。我們學佛目的何在?這個的確是個大前提。學佛的人很多,你問問他為什麼學佛?他不知道。有很多人沒地方去,無聊!無聊來學佛也不錯,聽經也是消遣,打發時間。這個有什麼結果?種一點善根而已,不能解決問題。我們學佛的目的先要訂清楚,好像我們要到哪裡去,先要把目標訂清楚、方向訂清楚,這個就有意義。我們念佛的人,我們的目的是往生,我們的方向是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的條件是必須把這邊完全捨棄掉,所以絲毫攀緣的念頭都沒有。這個世界捨得乾乾淨淨,沒有一樣是自己的,連我也沒有,哪裡有我所,這才真的叫乾乾淨淨。

  名字相、心緣相;心緣跟攀緣又不一樣。心緣,譬如我們剛才講,前面講的文,你有個念頭不取,這是心緣相;有個念頭我心不動,有個念頭我也學如如,這是心緣相。也就是我們常講意念牽掛,你心裡頭還有牽掛,極其微細的牽掛都是屬於心緣相。必須要叫你心裡頭毫無牽掛,這是不能不離,不能不放下。如果不能放下,如果不能捨棄,這個現象我們自己能夠體會得到。我們學佛學了很多年,為什麼不開悟?我們平常也很用功,為什麼功夫不得力?障礙的根本就在此地,你沒有把這個放下,所以聽經不開悟,念佛功夫不能成片,道理在此地。

  【行人應先明瞭理體本來無相】

  行人是修行人。《金剛經》上講的是總原則、總綱領,這個原則、綱領能夠貫穿顯密宗教、一切法門,我們念佛都不能夠例外,都在它原理原則之中。行人就是泛指修行人,無論你是學哪一宗,學哪一種法門,你應當首先明瞭理體本來無相。理體是真如本性,是一切現相的本性,是一切事的道理,是一切萬物的本體。從性上說、從理上、從體上,沒有現相,沒有相。

  【所以應不取相】

  應是應當,應該不取相,不取相是正常的,取相就錯,取相是不正常。

  【時時處處,皆應觀照諸法本來無相之理體。】

  這是教給我們怎麼樣觀照;換句話說,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用功。千萬不要以為,我每天念多少卷經,念多少佛號,念多少遍咒語,每天拜多少佛,這沒用的!這是形式、樣子,無濟於事。真正的功夫要在離相離念,這才是真正功夫。這個地方教給我們怎樣離相離念;也就是說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,時時刻刻提起觀照的功夫。無論是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對人,想一切眾生的本性,看到人就想到本性,看到一切萬物它的本體,體就是性,性就是體。碰到一些事情,事情很多,從早到晚太多、太繁雜,事有個理。事從哪裡來?從理上來的。再想想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,沒錯!理本來沒有事,性本來沒有相,體本來沒有物,體性是空寂的,你能夠這樣子,在人事物裡面去觀察,在相上就見性。見相就是見性,見事就是見理,見物就是見體,這個叫用功抓到門路,會用功。這個功夫得力,自然就不著相;功夫用醇,你就得三昧。功夫醇就自然而然,一絲毫勉強都沒有了,自自然然不會著相,自自然然不會取相;連不取、不著、不受這個念頭都沒有,這是你學般若的功夫真正得力。這也有個名詞,叫做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,可見得這個修學是圓修。圓修一定是建立在圓解的基礎上,圓解在哪裡?第一句話說,行人應先明瞭理體本來無相,這是圓解。

  不但外面境界相沒有,空的,我們念念思惟那個心相也是空的,也沒有,三心不可得。三心是講我們裡面,講自己,我們能夠執著的,能取、能受、能著,那是三心,過去心、現在心、未來心不可得;換句話說,你能執著、能取、能攀緣、能受,不可得。你所攀緣、所取、所受的,是外面的境界,外面境界因緣所生,無有自性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內外俱不可得,這是圓解,你真明白了,宇宙人生真相你真的明白了。現相是什麼回事?現相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。所以,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。因果不空,所以佛教給我們生心,而生其心;萬法皆空,佛教給我們不住。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這個法才圓融、才自在,不能偏在一邊,偏在一邊就錯了。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