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 (第八集)  1992/1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3-005-0008

  請掀開經本一百零一頁最後一行:

  經【爾時世尊。即便微笑。有五色光。從佛口出。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。爾時大王。雖在幽閉。心眼無障。遙見世尊。頭面作禮。自然增進。成阿那含。】

 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。這一大段在科判裡面,這科判在一百零三頁第一行,這是科判裡面是第六大段「就散善顯行緣」。這一段就是本經的定散二善,這一段是講的是散善。經文分五個小段,我們剛才念的是第一個小段。前面韋提希夫人見到了十方諸佛的剎土,這是仰仗世尊特別的加持,也是她的機緣成熟,展現出十方的佛土。韋提希夫人選擇了西方極樂世界求願往生,請求世尊教給她修往生的方法。

  『爾時』就是這個時候。這個時候世尊就微笑了,這個『微笑』是表示非常的歡喜,歡喜她選擇得正確,沒有選錯。歡喜,是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本懷。換句話說,也就是我們如果要去請求世尊給我們介紹一個法門,他必定就是說這個法門,這法門他沒有說,這夫人選中了,因此非常歡喜。在這個時候佛放光,這不是常光,是從口,這個光從口出,『五色光』,從口出。這個光放出來,照注頻婆娑羅國王的頭頂。我們曉得國王也是被幽禁在七重的內室裡頭,前面我們看過,國王現在的際遇是夫人最關心的,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沒有答覆韋提希夫人之前,先放光照這國王,這就是對於韋提希夫人的安慰,這佛是面面俱到。

  國王雖然幽禁在深宮裡面,佛光沒有障礙,佛光一照,在韋提希宮裡面也見到國王,好像我們今天講的透視,彼此能看見。當然頻婆娑羅王也見到釋迦牟尼佛,見到他非常歡喜,『頭面作禮』,禮拜釋迦牟尼佛。他沒有大心,沒有求出離三界了生死,沒有發這個願心,所以這個佛光照注也幫助他證得了小乘三果,小乘三果也算是很不錯。夫人的心量大,不願意住這個娑婆世界,要找一個「不聞惡聲,不見惡人」的地方,這個心量大。所以每個人的求願,佛都滿他的願;你發大乘心滿你大乘願,你發的小乘心滿你小乘願,統統滿願,這叫做圓滿功德。這是說明頻婆娑羅王證得了阿那含果。

  經【爾時世尊。告韋提希。】

  這轉過來就答覆韋提希夫人的請求。這一段經文在本經裡面是最重要的一段。《觀經》有兩段經文非常重要,後面就是「上品上生章」,在此地就是這個地方講的「三福」,非常重要。對於我們發願求生淨土修行的方法是最重要的開示,我們果然能夠依照佛的教訓去修行,就決定往生。這佛就叫著韋提希夫人:

  經【汝今知不。阿彌陀佛。去此不遠。汝當繫念。諦觀彼國。淨業成者。我今為汝廣說眾譬。】

  凡夫,佛說甚深的道理境界我們很難體會,因此佛在說法裡頭,說了許許多多的比喻,我們從比喻裡面能夠體會到佛所講的真實義,這是說法的一種方便,也是說法的一種方法。她見到阿彌陀佛國土,也發願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佛就問她,你知不知道阿彌陀佛『去』就是距離我們這個地方不遠。《彌陀經》上講「十萬億佛國土」,十萬億佛國土確實不遠,到後面再給諸位來介紹。下面這就提出要緊的方法『汝當繫念,諦觀彼國』,這是教給她的方法,淨業一定能夠成就。這一段善導大師給我們開示得很清楚很明白,他老人家開示的在一百零五頁,我們看這一段文,把這一段註解念一念:

  疏【言爾時世尊告韋提已下。】

  就是我們剛才念的這一段文。

  疏【正明告命許說也。】

  正是明白的告訴韋提希夫人。

  疏【言阿彌陀佛不遠者。正明標境以住心。】

  這句話非常重要,這是修行的綱領。『境』是境界,西方極樂世界。『住心』,叫我們的心就住在西方極樂世界。什麼叫住心?實在講就是永明大師所講的「有淨土」。你心裡頭真有,心裡有了就是常常放在心裡,而不會把它忘記掉,不會把它失掉,是你心裡頭真有。你心裡面有淨土,你就決定得生淨土,這很重要。有許多人天天念佛,心裡頭沒有淨土,心裡面還有些什麼東西?財色名食睡,名聞利養,有這些東西在。如果這個東西一現前,這佛就不要學了,馬上就走了,可見得他心裡頭沒有淨土。心裡面真有淨土,其他的東西統統放下,統統都捨掉,這叫真的有淨土,這就叫住心。這能不能往生就決定在這一句裡頭。這一句跟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面所講的,「能不能往生,決定在信願之有無」,你們想想看是不是一個意思?真信切願就是住心,就有了。所以永明說「有淨土」,善導說「住心」,蕅益大師講「信願」,這三個人講的言語不同,實際上是一樁事情,一個意思,可見得它非常重要。這一句裡面有三個意思,第一個意思說:

  疏【明分齊不遠。】

  這裡說出來了:

  疏【從此。】

  『此』是我們這個世界,我們這個娑婆世界。

  疏【超過十萬億剎。】

  這十萬億佛剎。

  疏【即是彌陀之國。】

  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。十萬億個佛國土能說不遠嗎?下面說了:

  疏【明道里雖遙。去時一念即到。】

  一念就到,這能算遠嗎?所以確實不遠。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,特別是在《華嚴經》裡頭,《華嚴經》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「念劫圓融」,這十玄門裡頭所講的。這個地方給我們討論的就是時間與空間的問題。時空在佛法裡面都叫做不相應行法。我想學佛的同修要稍稍涉及到唯識法相,唯識法相入門最淺的東西就是《百法明門論》,天親菩薩作的。天親菩薩作這部論,目的是接引修學大乘的同學,他是根據《瑜伽師地論》所造的。《瑜伽師地論》將一切萬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,天親菩薩認為還是太多,六百六十法對於初學人來講還是相當煩瑣,所以把六百六十法歸納成百法,歸納成一百條。《百法》裡面分為五大類,第一類是心法,第二類是心所法,第三類是色法,第四類是不相應行法,第五類是無為法,一共分成這五大類。時間空間是屬於第四大類,叫不相應行法。不相應行法要用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抽象的概念,絕非事實,不是事實。

  我們今天講空間講十方,我們就講四方,譬如說我們是以台北市為中心,基隆在我們的北方,新竹在我們的南方;假如我們以高雄為中心,那新竹就變成北方,就不是南方。可見得這個方位不是真的,沒有一定的標準,時時刻刻在變化,不是真的。同樣一個道理,時間亦復如是,這個時間是一個假的、抽象的。過去人還不太容易認識清楚,現在方便,現在大家常常出國旅行都曉得時差。我們這裡是白天,美國是晚上,我們是晚上,它是白天。那你說中午,我們的中午午時,紐約晚上子時。在這個地球上時間就沒有一定,離開地球之外,那就更不相同。如果我們拿月亮來說,月亮自轉一周就是一個白天一個晚上,正好是一個月。在月球上一天(一晝夜)是我們地球上一個月,每個星球都不相同。

  所以佛給我們講,時間空間是我們抽象觀念當中產生的東西,沒有事實。因此,無量劫可以濃縮成一念,就是長時間可以變成短時,短時間也可以變成長時,可以變成無量劫,這我們一下也想不通,也不能體會。我想我們同修不少從前在學校念《國文》,念過黃粱夢,那個黃粱夢裡面所描繪的,豈不是幾十年的時間變成幾秒鐘,那作夢的時間只有幾秒鐘。他在夢境裡面真的就感受過了幾十年,醒過來,黃粱還沒熟。黃粱是高粱米、小米,那個小米煮東西很容易爛、很容易化,還沒有煮熟,他夢醒了,已經在夢中過了幾十年。說明了時間確確實實是可以濃縮、可以展開的,這些在《華嚴》上是不思議的境界。

  因此,從事相上來說,娑婆世界距離極樂世界有十萬億佛國土,事實上講一念即到。這個一念不但是到西方極樂世界,而是盡虛空遍法界統統到。那麼我們再問,這一念到底是多長時間?我們沒有辦法想像,現在用科學儀器測量不出來。佛在經上常常說,那是粗說不是細說,粗說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,一剎那有九百生滅,一個生滅叫一念。如果你要是明白體會到這個事實,這一念就到西方極樂世界,那再一念就回來,咱們就這麼算法;這一秒鐘可以西方極樂世界十萬八千次的來回,它哪裡算遠?很近,是不是?一秒鐘可以往返十萬八千次,所以它就不遠,這是事實。你要是問為什麼?虛空法界是我們心性變現的,所以一念必定是涵蓋圓滿的心性,那哪有不到的道理?所以西方世界真的不遠,一念即到。這第三個意思是:

  疏【明韋提等及未來有緣眾生。】

  這一句我們要注意,如果沒有這一句,那麼這個法門是世尊專門對韋提希夫人說的,她能得利益,我們則未必得利益。因為有這一句,那就行。『未來』,這未來世,我們現在對佛來講,是佛當時的未來世。『有緣眾生』,這個有緣很重要,什麼叫有緣?具足信、願、行這三個條件就叫有緣。你對於淨土法門,阿彌陀佛、西方極樂世界,你真的相信,真的想去,真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那你就是有緣的眾生。有緣眾生,這個緣要加強。當然沒有緣跟你講你不相信,你不會接受。給你一說,你很喜歡聽,你還會點頭,這就證明你有緣,你不反對,你可以接受這個法門。緣要加強,怎麼加強?

  疏【注心觀念。】

  這就是把這個緣加強。

  疏【定境相應。】

  這『定境相應』是講功夫的成就,也就是我們常講一心不亂,這相應就是一心不亂的成就。

  疏【行人自然常見。】

  這個『常見』就是大勢至菩薩在《楞嚴經》上講的「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。阿彌陀佛、觀音勢至,西方極樂世界,你在現前就能見到,這個常見是指的這個。

  疏【有斯三義。故云不遠也。】

  這裡面含著這三層意思,所以佛說阿彌陀佛的國土距離我們不遠。我們把這個經文底下一段再念下去,我們才好講話。

  經【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。欲修淨業者。得生西方極樂國土。】

  這一句話是非常非常重要。我們看佛講這一句話的語氣,也非常的肯定,使我們看了一點疑惑都沒有。我們再看善導大師的開示:

  疏【言汝當繫念已下。】

  這以下說明了。

  疏【正明凡惑障深。心多散動。若不頓捨攀緣。淨境無由得現。此即正教安心住行。若依此法。名為淨業成也。】

  這是把我們的毛病診斷出來。『凡』是凡夫,六道凡夫。我們生在現前這個社會,讀大師這一段開示,感觸尤其是深。『惑』是迷惑,『障』是業障,我們確確實實迷惑,業障深重。什麼是業障?我要把這個迷惑跟業障簡簡單單給諸位報告出來。迷惑就是心不定,妄想多,這個妄想是什麼自己也不曉得,就是這妄念一個一個接一個,永遠不停止的,這是惑。業是我們錯誤的造作,我們對於佛法、對世法、對人對事對物想錯、看錯、做錯,得的許多苦果,這個不善的果報,這就是業障。這兩種都深,這個『深』字是貫前面兩個字,迷惑也深,業障也深。這是大師在此地一語把我們的病根說破。

  『心多散動』,這個「散」是不集中,我們常講我們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;「動」是定不下來。這是大病。有這種現象,無論修學哪一種法門都不能成就。為什麼不能成就?我在講席裡常常給同學們報告,佛法的修學無論大乘小乘,無論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無量法門,你要問他修的是什麼?總而言之一句話,修定,統統是修定。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是修定的方法無量無邊,修定的門徑無量無邊,統是修定。這個心多散動,你就定不下來,定不下來就沒成就。不但是禪宗著重定,哪一個法門不著重定?我們念佛著重在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就是定。所以這一點諸位要知道,只要是佛法決定都是修定;戒定慧三無漏學,它是以定為樞紐,最重要的一個關鍵。我們現在有這麼多毛病在,這就障礙我們得定。

  在所有一切法門不得定就不能成就,淨土法門不得定也能成就,這就是它容易、它方便。但是這個不得定也成就,不是說完全散動的這個心念也能成就,沒有這回事情,總要收斂一點。這個收斂也有個標準,什麼標準?只要它不散不動,這就行,只要達到不散不動就可以,這就是往生的標準。所以這個功夫,在修定裡面是最淺的功夫,一般古德所說的伏煩惱。我們把這個散動的心伏住,並沒有斷,但是你能伏,這西方極樂世界它就接受,有這麼個條件就行。如果這一句佛號伏不住煩惱,這個散動就是迷惑、就是煩惱,你的功夫伏不住,不能往生,能夠伏住就往生。不像其他法門,其他法門要斷掉,換句話說,要得比較深一層的定,他才能夠脫離輪迴。我們念佛的人佔的便宜太大太大!

  依照佛經的說法,這個修定真正得定,定有淺深等級不同,在我們六道裡面,這個定功分八個等級,我們常講四禪八定這八個等級,不能出三界。到第八定,那個入定的時間經上說八萬大劫,他入定在定中能夠住八萬大劫,出不了三界,必須再往上提升一層到第九定,第九定是阿羅漢所證的,他出三界。像四禪八定,前面講的頻婆娑羅王證得阿那含果,那他的境界是四禪八定的境界,不是第九定,四禪八定的境界,世間禪定,沒出世間,可見得難!

  如果在淨土法門,說實在的話,連那個初禪的定我們達不到,我們也能往生,這我們放心,得大自在!初禪是真得定。我們要什麼樣的功夫?我們只要有夜摩、兜率的功夫就行。夜摩兜率是欲界,沒得定。沒得定是什麼?他修定,修定不及格,所以這種定在佛教裡有個名詞叫「未到定」,雖然修定沒成功,沒有達到這個標準。譬如六十分及格,他只有二十分,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,他還只能在欲界。但是我們念佛這個功夫能夠有二十分就能往生。他們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禪天,我們只要二十分、三十分就可以帶業往生。你說完全沒有,沒有不行,不能往生,最低限度修定也有個二、三十分,這樣程度才能往生,這是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的,不至於在這一生把我們這麼好的一個機會錯過。所以一定要修,要認真的修。

  那麼我們修行為什麼不能得定?換句話說,我們的煩惱、妄想、習氣就止不住,這個原因在哪裡?此地給我們說明白,『若不頓捨攀緣』,原因就在攀緣心。大師在此地教我們,你只要把攀緣心放下,那麼你念佛二、三十分就很容易拿到,這六、七十分不容易拿到,二、三十分是很容易拿到,要把攀緣心捨掉。這個攀緣裡面包括的境界非常非常的深廣,不但世間的緣我們不攀,我們放下,出世間的緣也放下。這是說你真正想往生,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迴,你就得要這樣做法。

  古來許許多多祖師大德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,他們在年輕的時候也是廣學多聞。為什麼廣學多聞?沒找到門路。什麼門路?一生當中決定超越輪迴圓成佛道的門路沒找到。他幾時一找到,他就統統放下。像蓮池大師,我們看蓮池大師的傳記,那也是個了不起的人,通宗通教,什麼都修,什麼都學,他找到這一條門路,放下了,不但世法放下,佛法也放下。他老人家說的兩句話很值得我們深深反省,「三藏十二部讓給他人悟」,三藏十二部放下,不要;「八萬四千行饒於別人行」,這些修行的方法,讓你們去修。他自己怎麼樣?一部《彌陀經》,一句阿彌陀佛,他成功了,這就叫頓捨攀緣。再看蕅益大師,再看近代的印光大師,都是這個樣子。

  我們看到這些人還不覺悟,那就迷障太深,就麻木不仁。所以真正想得佛法真實的利益,你一定要懂得頓捨攀緣。因為你要不能夠頓捨攀緣,『淨境無由得現』。這個淨境是什麼?清淨心,換句話說,你的清淨心決定不能現前。諸位要知道,心淨則土淨,自己真的得清淨心,你才與西方極樂世界感應道交,才能夠感應到西方淨土的現前。由此可知,我們心不清淨,西方極樂世界現前,這個境界是魔境,你沒這個功夫都現前,這不是好境界。境界一定與自己修持的功力相等,這個境界是好境界;這個境界不相等,絕對不是好境界,這魔變現來欺騙你。所以修清淨心是太重要太重要。

  『此即正教安心住行』。這就是佛教給我們修學淨土的方法,修學淨土的綱領。我們怎麼樣「安心」?把心安在一部經上,安在一個佛名號上。所以這一部經,淨土五經都可以選擇,五經都是指歸淨土的,你喜歡哪一部經,專持這一部經,這太重要。你說五經都好,我五經都持,是好,心散亂力量不能集中,這不可以不知道。五經偶爾讀一讀可以,意思都了解了,我只選擇裡面的一種,持一部就可以。執持名號,這個名號六字、四字都一樣,都好,一直念下去。我們的心安,我們的行住,住就是不動的意思,就是安住在一部經、一個名號永遠不變,永遠不動,你的心當然就定。我還想學這個、還想學那個,這個心不定。

  還有同修寫信給我,他要修淨土法門,告訴我,他很有野心。住就不野,野就不住,那哪裡能成就?不能成就,這野心是狂妄愚痴。大概這個野心在學佛的人,最有野心的時候不外乎兩個,一個就想通宗通教,什麼都要學;另外一個就做佛官,什麼佛教會理事長,搞這個,那是野心做佛官,不外乎這兩種。這兩種心都不定。

  『若依此法,名為淨業成也』,你能夠依照祖師教給你的方法,這就是淨業成就了。換句話說,你決定依照這個方法,雖然現在功夫還沒有成就,就可以給你講,你這一生決定往生。因為你雖然還沒有開步走,你這個路對,方向正確,一點不錯,只要走去一定就到達,你沒找錯路,所以決定得生。底下大師特別告訴我們。

  亦令未來世的眾生。這一句話把我們每個人都包括盡。由此可知,這個法門,這個經典,不僅僅是為了韋提希夫人一個人而說,她不過是一個引子,是引發釋迦牟尼佛為一切大眾宣說這個法門。善導大師告訴我們,這個經典裡面,世尊給我們開定散二善,定善就是經裡面講的觀想念佛、觀像念佛,散善就是講這一段,三福以及後面第十四觀、第十五觀講的九品因果,這是屬於散善。我們看大師這段開示:

  疏【機有二種。】

  這個『機』就是眾生的根機,也就是眾生的根性有兩種。

  疏【一者定。二者散。】

  一種是『定』,一種是『散』。

  疏【若依定行。即攝生不盡。】

  假如佛只用這個定善來接引十方眾生,那麼定善接引十方眾生就不能普遍。這個『盡』就不完全的意思,你只能接引一部分,不能夠圓滿的接引。為什麼?一定要達到這個標準才能夠往生。換句話說,它跟大乘其他法門沒有兩樣,這個法門就不能算為第一法門。好在它除了定善之外,它還有散善,我們把它念下去。

  疏【是以如來方便顯開三福。以應散動根機。】

  這一句話就好,佛給我們開了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才叫所有一切眾生統統得度。所以諸位想想看,這個定善講修定,我們對於修定來說,實在講沒有把握,真的沒有把握。不要說是出世間的禪定,就是世間四禪八定,不要多,初禪,最起碼的初禪,我們就沒有辦法做到。初禪不過是生到色界天而已,我們都沒有能力。初禪要什麼條件?我們講得最粗一點的色界不是欲界,必須把欲斷掉,才能到色界。欲有五種,財色名食睡,這五欲,心裡頭確實沒有這個念頭,這五欲念頭確實沒有,這才能夠生初禪天。

  假如你修定修得不錯,可以在那裡盤腿面壁一個星期不出定、兩個星期不出定,如果你對於財色名食睡,念頭還有一點放不下,換句話說,初禪沒分。你才曉得這個事情是真難,這不是假難,事上放下不行,要不動心、不動念頭才行。你就明瞭完全用定善,沒有幾個人能往生;這個散善就方便,能令三途地獄眾生都能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。這下面就給我們說出修行的具體方法,請看經文:

  經【欲生彼國者。當修三福。一者。孝養父母。奉事師長。慈心不殺。修十善業。二者。受持三歸。具足眾戒。不犯威儀。三者。發菩提心。深信因果。讀誦大乘。勸進行者。如此三事。名為淨業。佛告韋提希。汝今知不。此三種業。乃是過去未來現在。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。】

  這一段經文每個字都不能夠疏忽,尤其是最後一句。『三世』是過去一切諸佛、現在十方一切諸佛、未來一切諸佛。那我們要問,一切諸佛修行成佛依哪一個法門?絕對不是統統依淨土法門,統統依淨土法門,佛何必說那麼多經典。一切諸佛修行所依的是無量的法門,每個法門都能成佛,依無量法門。這無量法門的基礎是什麼?就是這三條。所以這三條是所有一切法門共同的基礎。換句話說,你學教也好,你參禪也好,你學密也好,你念佛也好,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是決定不能成就的。好像蓋房子,這是打地基,地基是一樣的,地基上面蓋房子,你想蓋什麼樣子就蓋什麼樣子,想蓋多高就多高,地基是相同的,沒有兩樣,這是真正的基礎。

  所以初學的人常問我,學佛從哪裡學起?從孝順父母學起。他一聽了就覺得奇怪,這孝順父母哪是佛法?這經上明明講的,第一個『孝養父母』,你不從這裡學起,你從哪裡學起?『奉事師長』,這個佛法是師道,所以佛法是教育。師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一個人不知道孝順父母,他會尊敬師長,沒有那回事情的。如果說不孝父母,會去巴結師長,那一定是居心叵測,別有企圖。為什麼?他違反了人情,不順人情。所以是一定是先從孝順父母,父母對自己恩德最大,這其次才是老師。一個人一生能夠成就,要靠父母,要靠師長,所以我們的生命得自於父母,我們的智慧,慧命得自於老師。所以父母、老師的恩第一大,這一定要知道的。

  所以佛在此地也不例外,直截了當的告訴韋提希夫人,你想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你一定先從三福下手,從這裡修起。為什麼從這裡修起?末後就說這三種福是過去、未來、現在三世諸佛的淨業正因。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,要深深牢牢的記住,要認真把佛這一段的教訓,徹底把它做到,這樣才行,才能夠成就。三福,第一福四句,第二福是小乘福,是聲聞緣覺。第一條是人天福報,第三條是大乘菩薩所修的福報。所以這三條後面包括前面,前面不包括後面。好像蓋房子一樣,三層樓,第三層一定包含下面兩層,第一層不一定包括上面兩層。這就是說明,你要想成佛先要把人做好,人都做不好,還想成佛,沒有這回事情。學佛要從學做人開頭,這就是很明顯的告訴我們。

  第一個是講「孝養父母」,善導大師在註解裡面註得很多,諸位自己看可以做參考,我們這個註解的本子都贈送給諸位,大家細細去看。父母對我們的恩德,現在人知道的不多。我們也可以說學佛的同修比一般人知道要多一點,為什麼?現在社會教育已經不講孝道,孝道、師道都不講了。常常聽佛經,這佛經裡面還是常常講孝道、師道,常常勸我們修學,所以學佛的同修對於這方面比較有一點印象。雖有印象,這印象不深刻,何以說不深刻?你的修行沒有進步,從這個地方看,就是看你所知道的不深刻。假如你真正知道,你會勇猛精進,為什麼?出家了。

  有很多人問我,出家怎樣孝養父母?你們想想看出家怎樣孝養父母?出家人修行證果就是孝養父母。你沒有修好,你沒有開悟,你沒有證果,你對你父母對不起,叫大不孝。所以這個孝養裡頭,包括的範圍就非常之廣。我們不但要養父母之身,父母的身體我們要照顧到,生活起居要照顧到,這是物質生活;除物質生活之外,最重要的是精神生活,要叫父母生活得很快樂。物質上樣樣都照顧了,父母心裡有憂慮,不快樂,這個不孝。

  怎樣能叫父母快樂?那裡面這個因素就很多。我們舉個最淺顯的例子,兄弟要和睦,父母歡喜;兄弟不和,父母傷心、憂慮;兄弟和了,妯娌不和,父母又頭痛。換句話說,一家老少和睦,父母才歡喜、才開心,這是你家裡沒有問題了。你不能一天到晚在家裡,你總要踏進社會去工作。你踏進社會去工作,譬如你在公司上班,你跟老闆兩個不合作,這父母又傷心。你在公司裡跟一些同事們不能和睦相處,這又麻煩了,父母一天到晚提心吊膽。你才明瞭,不但家和,社會要和諧,國家要和諧,天下要太平,這父母高興。我們能做到嗎?能做到,盡心盡力向這個目標去做。這個孝不是單純我們父母照顧到就行,哪有那麼簡單!除此之外,這是從事相上說,使父母在這一些事相上面憂慮沒有了。另外精神生活,你的道德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增進?你的學術技能是不是一天比一天進步?不進則退。退,父母就又牽掛,就又有憂慮。這些統統都在孝道裡頭。然後才知道這一個孝道包括我們生活的全部,不是某一部分,是全部。全部,那一定是包括虛空法界、過去未來,這才是全部,真的!

  中國這個「孝」字,這個字就造得好。在我們中國這個造字,造字是有六個原則,叫六書,它這個屬於會意,叫你看到這個符號,想它的意思,它上面是「老」,下面是「子」。現在世間人講,現在有所謂代溝,代溝是什麼?代溝就是不孝,孝沒有了。這個字沒有代溝,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,是一不是二。上一代還有上一代、還有上一代,過去無始;下一代還有下一代,未來無終。無始無終是一體,這才叫盡孝。所以這個孝字真正做到圓滿、做到究竟,給諸位說,只有一個人,成佛才能做到。為什麼?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盡,那就是孝道還有一個缺陷,還不能圓滿。所以這個孝道做到圓圓滿滿是成佛。

  所以我們出家了,在家學佛也是一樣的,我們的道業一天比一天清淨,煩惱一天比一天少,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,這是盡孝。何況俗語說:一子成佛,九祖升天。這是不是真的?真的。什麼個道理?是因為他的兒孫當中有一個作佛的。他兒孫作佛,他作不了佛,為什麼?作佛是要自己修的,佛的這個功德不能分給你,但是福德可以分給你,佛有福報。一聽說這是哪一尊佛的父母,那還得了,諸天鬼神都恭敬,他就得佔這個便宜。所以縱然墮落在惡道,這惡道裡頭閻羅王也恭敬他,不敢把他放在惡道,請他到天上去享福去。這個天到哪一層天?到忉利天。忉利天再往上去,不行了。上面去什麼?上面去要你修行的功夫,你沒有功夫,你只有福報。只有福報,最高的到忉利天,忉利天、四王天,再往上去一定要修定功,剛才講的未到定,他雖然定沒修得成功,他有定,就是心地比一般人比較上要清淨,這才能往上面提升。自己完全沒有功夫,憑福報是到忉利天。這我們俗話講沾光。是這麼一回事情。可見得我們世法裡頭人情關係,在六道裡頭都有,六道裡頭都有人情關係。

  由此可知,我們處事待人接物,不能夠盡心盡力,常常犯過錯,全都是不孝,這一個範圍包括的是非常非常的廣大。這一個字如果要用佛法的觀點來看,那就是經典上所講的「大總持法門」,總持就是綱領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說個什麼?就說一個孝字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都不能出這一個字的範圍,所有一切經教法門是這一個字圓滿的相狀。把它擺在第一句叫大根大本,從這裡下手,到最後還是圓滿孝道,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,始終不離孝道。

  第二句是「奉事師長」。奉是依教奉行,就是要信老師、要聽老師的教導,要把老師所教導的,我們統統做到。事是承事,老師對我們有恩,恩同父母,所以對於老師的孝敬也跟對父母一樣。現在這些觀念淡薄,事相也見不到。從前學生在學校不聽老師的教誨,父母憂慮,那就是大不孝。做老師的要不能把學生教好,那他不孝,他沒有盡到孝道。現在跟大家講這些事情,這講故事,從前是這樣,現在沒有了。

  我這個年齡還沾了一個邊,我大概是六、七歲的時候上私塾,我記得我念過四個月的私墊,以後就改成小學,這才有學校的設立。早年沒有學校,六十年前。我那個私塾是我一個親戚的祠堂,大概學生有二、三十個人,一個老先生教學。我父親送我上學的那一天,帶了很多的禮物,就是供養老師的。進了學校見了老師,先到禮堂,禮堂裡面是供奉著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的神位,供了一個牌位。在牌位面前三跪九叩首,行最敬禮,我父親在前面,我跟他在後面,先拜孔老夫子。

  孔老夫子拜完之後,請老師上坐,我父親在前面,我在後面,給老師行最敬禮,三跪九叩首,你知道這個禮節多隆重!老師接受家長這樣隆重的禮節恭敬,不認真教導這個學生,怎麼對得起人?他真的對不起人,他會受良心責備。家長誠心誠意用最恭敬的心情,把這兒女付託給你,所以管教就很嚴格。小孩不聽話,有時候被老師打,被老師處罰,回家去了,打的時候哭哭啼啼,回家去了,家長知道了,第二天買了禮物去謝謝老師。現在還得了,現在按鈴告狀了。從前教育跟現在不一樣,真正得到老師教育的恩德。

  小學教育裡頭著重在德行,因為知識沒有開,培養德行,是以這個為主。我們今天教育裡面講的四育,這是德育,在小學這個時代培養。這個知識,那必須是要年齡大了之後,差不多十三、四歲以後,知識漸漸開了才講學,才研究討論。所以從前這個小學,大概六、七歲到十二歲這個階段就是背書,老師督促,在那裡看著。這個書,每一天所上的書要念一百遍、要念兩百遍;前面所教過的溫習一遍,今天所教的要念一兩百遍,這樣念熟了之後,一生都不會忘記。到以後用處就很多,確確實實能夠幫助我們開智慧,能夠在這個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應付一切事物的時候會得到啟示,知道這個事情應該怎麼個做法。這叫師道,尊師重道!

  老師不是一定要你這麼尊敬我,不是的,是你自己對於道業學業看得重,你才這樣做。你因為看得重,別人在旁邊幫助你、輔導你,不敢掉以輕心,掉以輕心對不起你。你自己對老師不尊重,換句話說,對你的學業、道業不尊重,無所謂,那麼老師對你也就不要太認真,為什麼?你根本就不需要,何必認真去指導你。我跟大家講講,這都從前的事,現在看不到。可是諸位細細想一想,如果在今天要想自己道業、學業真正有成就,恐怕還是這個老路子有效果。這個新的教學法,我沒有看到多大的效果,還是老方法有效。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