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 (第十八集)  1992/1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3-005-0018

  請掀開經本一百七十五面,經文第四行:

  經【佛告阿難及韋提希。見此事已。次當想佛。所以者何。諸佛如來。是法界身。入一切眾生心想中。是故汝等心想佛時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。八十隨形好。是心作佛。是心是佛。諸佛正遍知海。從心想生。】

  我們看這段。《十六觀經》最重要的就是這一段,這在十六觀裡面是第八觀。經文一開端已經將淨宗修學的依據、方法都為我們圓滿的說出。『諸佛如來,是法界身,入一切眾生心想中』,這一段的意思很重要。不但是佛勸我們要想佛,要常常想佛。過去智者大師曾經說過,智者大師有《觀無量壽佛經》的註解,叫《妙宗鈔》,他註得很詳細,分量比這個要多上很多。他老人家曾經說:我們要想佛的時候,也就是依照這個方法來觀想,必須先要知道觀想的「性體」。這個性體就是能觀,能觀的是本覺,換句話說,我們發心修觀就是始覺,始覺合本覺,始本相應,這不僅是淨宗觀想念佛的修學,可以說是所有法門修學的祕訣。

  本覺就是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,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,般若智慧,這就是法界體。前面經上講的「諸佛如來是法界身」,佛在此地告訴我們,不單單是指的阿彌佛陀,他這上用的是諸佛如來,也就是說明十方三世一切證得究竟果位的都是法界身。換句話說,他的智,這個智是身,《華嚴經》講的「智身」,這個智身是盡虛空遍法界,我們眾生起心動念他都知道。他為什麼知道?因為他的智是遍虛空法界。虛空法界再小,像《華嚴經》常講的「一毛端」,一毛端他也入,一微塵他也入,我們今天講原子、電子那麼小他還是入,因此他才是真真實實無所不知。無所不知當然也就無所不能,我們常說全知全能。

  全知全能,諸位一定要知道,並不是只有佛獨有,證到究竟果位的人他專利,那就錯了。實實在在講是所有一切眾生個個都是如此,沒有一個例外的。問題出在哪裡?一個是覺,他這個作用很圓滿,一個我們雖然也入,我們自己本身也入,入了怎麼樣?迷。人家入的是般若智慧,我們現在把般若智慧變成了無明,所以我們也入,入什麼?入無明,是一樣也不知道。所以說無明煩惱跟般若智慧是同一個體性,同一樣東西,一個在覺,一個在迷,差別就在此地。

  覺了的諸佛如來入一切迷惑眾生心想中,迷惑眾生的無明也入諸佛如來的心想中,這沒有例外的,所以我們起心動念他知道。佛幫助眾生,經上常說:佛不度無緣眾生。實在講,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在一個緣上。美滿也是緣,欠缺也是緣,成功也是緣,失敗還是緣,都在一個緣上,佛不度無緣之人。那麼我們要問,什麼人才叫有緣?有緣就是真正肯聽話的,佛對我們的教導,我們能完全接受,這就叫有緣。百分之百的接受,那就跟經上講的立刻感應道交。

  像世尊給韋提希夫人說明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,阿彌佛陀、觀音、勢至立刻就現身。諸位想想為什麼原因?她的緣具足。這個緣,當然世尊介紹是個很重要的因緣,她本身信念是感應的關鍵。我們今天讀釋迦牟尼佛這部經,跟釋迦牟尼佛當年介紹沒有兩樣,可見得佛給我們介紹這個緣是相同的。那麼她當時感得阿彌陀佛、觀音、勢至現身,我們今天沒有能夠見到佛菩薩在面前,這個道理是我們自己本身信願沒有韋提希夫人那麼樣的堅強、那樣的圓滿,原因在這個地方,原理沒有兩樣,他這一句是把修學的原理說出來了。我們想菩薩必定就見菩薩,真的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。因為這個道理、這個事實,佛下面就教導我們修學,把修學的綱領給我們說出來。

  『是故汝等心想佛時,是心即是三十二相,八十隨形好』。我們想佛的相好,心裡就變現出這個相好,因此想佛的時候要細細的去想。像這經上教給我們的觀想,尤其這一段告訴我們觀想的次第,不能夠錯亂的。這個次第從上往下想或者從下往上都可以。從上往下想佛頂、白毫、紺目,往下面再想到佛的蓮花寶座。由下就從寶座觀想,再想蓮花,再想佛的身相,也是從下半部慢慢觀想到上半部,都可以,順逆都可以。

  『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』。這個心就是佛,諸位要曉得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。所以世尊在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裡面告訴我們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。這個話佛是不常說的,怕人家發生誤會。本來成佛是從真心、從本性上講,我們的真心本性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跟一切眾生乃至於跟畜生、地獄、餓鬼也是無二無別。現相、作用上的差別完全是在迷悟不同,除了迷悟不同之外,確實沒有兩樣,這「是心是佛」。現在這十法界是我們心想變現出來的,佛教我們「是心作佛」,怎麼作?想,想佛就是作佛。我們自己本來是佛,現在又一心想作佛,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這兩句話把一切眾生為什麼會作佛,為什麼會成佛,在理論上圓滿跟我們說出來了。

  我們知道這個道理,知道這個事實,從這句推演出來,原來十法界真的是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是心作佛,成佛的他是依這個修的;是心是菩薩,這是一般大乘人,我們常講大乘根性,是心作菩薩;是心作聲聞、緣覺,就是小乘根性;有些人有只一昧的想人天福報,那是心作天、是心作人,這是六道裡面的三善道;一昧搞貪瞋痴,那就是心作餓鬼、作畜生、作地獄。誰教他作?他自己樂意去作,這有什麼法子?不是有別人指使他才去作,而是他自己真的迷惑顛倒,他是被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迷惑,不知道去作佛、作菩薩。佛在此地教給我們,在所有法界裡面真的是第一殊勝,教我們作佛。假如他教我們作菩薩,佛很對不起我們,菩薩不圓滿,應當教我們作佛,這才是真正究竟圓滿。

  『諸佛正遍知海,從心想生』。這是講佛的究竟圓滿智慧。這很現實的,我們大家都求智慧,都想求究竟圓滿的智慧,這究竟圓滿智慧從哪來?此地告訴我們,從心想佛則生。因為佛是究竟圓滿的,菩薩不究竟也不圓滿。如果你想六道裡面福報,那的確是迷惑顛倒,沒有智慧。「正遍知」,正是正確,決定沒有錯誤;遍是遍知,無所不知,現在的、過去的、未來的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,沒有一樣不知道才叫遍知,也就是其他宗教裡面所謂的全知全能,我們佛法叫正遍知。「海」是比喻智慧廣大,像大海一樣。這是「從心想生」,這個想是觀想而不是胡思亂想,胡思亂想裡頭不可能有智慧的。所以底下就教給我們要怎麼個想法。

  經【是故應當一心繫念。】

  《觀經》裡面提出了修行最高的指導綱領,就是這四個字。佛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給我們講的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個地方是『一心繫念』;《彌陀經》上是「一心不亂」。由此可知,這指示我們修學的方法一心繫念,淨土三經完全一致。這是我們最需要注意的,一定要知道依教奉行,要依這個方法來做。一心繫念,繫念的什麼?一心繫念我們做得到。《彌陀經》上講的一心不亂,我們的確不容易做到,但是一心不亂這一句不是梵文的本文,《彌陀經》梵文原文不是一心不亂。諸位看玄奘大師的譯本,奘師的譯本是直譯的,照著梵文的意思譯的也是一心繫念。鳩摩羅什大師是意譯的,他老人家翻一心不亂。但是一心不亂有沒有錯?沒錯,也不能說他有錯誤。而是一心不亂,一般修行人是在臨命終時,佛來接引你的時候,才到一心不亂。

  我們有的功夫是一心繫念,佛來接引的時候佛光注照,佛光一照,我們的業障就消除,功力就提升了一倍,所以從一心繫念就能夠提升到一心不亂,所以他也沒有講錯。那是見到佛,功夫提升到那個境界,而不是我們自己有能力修到這個境界。有能力修到這個境界的人,當然有,但是不是多數人,那是少數人,所以這我們要知道的。所以遇到佛光,功夫就提升一倍,功夫成片的就變成事一心不亂,證得事一心不亂就變成理一心不亂,所以他的功夫遇到佛光是一定向上提升。下面教給我們:

  經【諦觀彼佛。】

  這就是指的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們觀想哪一尊佛?觀想:

  經【多陀阿伽度。阿羅訶。三藐三佛陀。】

  這是佛的通號,『多陀』翻作如,『阿伽度』翻作來,我們稱如來,這個地方完全用的梵音音譯的。『阿羅訶』翻作應供,『三藐三佛陀』翻作正遍知,或者翻作正等覺都可以,正遍知跟正等覺意思都是一樣的。所以完全翻成中國意思就是如來應供正遍知。我們知道這是佛的十號裡面的三個號,代表,此地的指西方世界無量壽如來,指的是無量壽如來。

  經【想彼佛者。先當想像。】

  這個觀想阿彌陀佛,從哪裡觀起?先想他的相貌。

  經【閉目開目。見一寶像。如閻浮檀金色。坐彼華上。】

  你想這個,想一尊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身是金色。所以我勸同修念《無量壽經》,把《無量壽經》念得很熟很熟,幫助你觀想,你不會想錯。這個經一定要能夠背誦,我們念這一聲佛號,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都浮在我們心想之中,要用經上的話都入到我們自己心想中,我們的心就不會打妄想。有些人告訴我念阿彌陀佛不行,一面念佛一面還是妄念很多,妄念伏不住。如果你對於西方世界依報、正報很熟悉,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提醒你,句句阿彌陀佛,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都入我們心想中,你這心想裡頭哪裡還會有妄想?不會有妄想,這樣功夫很容易得力。下面經文是因像(像是正報)就見到依報的國土:

  經【見像坐已。心眼得開。了了分明。見極樂國七寶莊嚴。寶地寶池。寶樹行列。諸天寶幔彌覆其上。眾寶羅網滿虛空中。見如此事。極令明了。如觀掌中。】

  這是見到依報,西方極樂世界的居住環境都現前。現前之後不能生歡喜心,歡喜心是情、是執著、是煩惱,讓心更靜下來、更定下來,然後這個境界就愈來愈清楚、愈來愈鮮明。這一段我們看看善導大師的開示:

  疏【二從諸佛如來下。至心想中已來。】

  這是解釋這一段。

  疏【正明諸佛大慈。應心即現。有斯勝益。故勸汝想之。】

  這是善導大師用這段經文特別勸勉我們,也就是特別提醒我們利益非常殊勝,無比的殊勝,勸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。這個修學就是修觀想。底下的問答很重要:

  疏【問曰。韋提上請。】

  韋提希夫人在前面請求的。

  疏【唯指彌陀。】

  她想求生的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可是佛在這個地方答覆的,不是的,佛是教你觀想如來應供正遍知,並沒有指定阿彌陀佛。實際上意思是指定的,可是言語上沒有指定出來,我們凡夫很執著,那言語沒有說明白我們就懷疑,所以特別有這麼一個疑問。

  疏【未審如來。】

  這個『如來』是釋迦牟尼佛。

  疏【今總舉諸佛。有何意也。】

  佛為什麼不單指阿彌陀佛,就教她觀想阿彌陀佛就好,為什麼說要觀想如來應供正遍知?這是諸佛的通號,為什麼要這樣說法?

  疏【答曰。欲顯諸佛三身同證。悲智果圓。等齊無二。端身一坐。影現無方。意赴有緣。時臨法界。】

  可見得佛這個言語含義很深!佛說『諸佛』當然包括阿彌陀佛在內,不會說阿彌陀佛在外。如果指定阿彌陀佛?你會誤會到只有阿彌陀佛,其他諸佛大概沒有阿彌陀佛這麼慈悲,你會想錯。所以這個用意就是告訴我們,一切諸佛『三身同證』,三身是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,一證一切證。佛的慈悲、佛的智慧、佛的果德同樣的圓滿,絕對不能說哪一尊佛大,哪一尊佛小;哪一尊佛勝,哪一尊佛劣。這個大小勝劣經上也有,那叫方便說,那不是真實說。真實說是平等的、是相同的。所以這個地方『等齊無二』,等是平等,齊是整齊,沒有高下叫無二。

  根據前面經文上的理論,「諸佛如來正遍知,入一切眾生心想中」,這確實見到平等。我們念一尊佛,無論念哪一尊佛;念一尊菩薩,無論念哪一尊菩薩,一切都念到。絕對不是念觀音菩薩,觀音菩薩歡喜,大勢至菩薩在嫉妒、在生氣,沒有這個道理。那是凡夫才有這種妄想,諸佛如來沒有。諸佛如來你念佛、念菩薩是你覺,諸佛菩薩看到眾生覺悟了,這始覺現前,那怎麼不歡喜?人人都歡喜,個個都歡喜!而我們凡夫不明白事實真相,個人執著門戶之見:我修淨土一定要念阿彌陀佛,念別的佛都不行;那個學教的是一定念本師釋迦牟尼佛,阿彌陀佛也不需要念。各人執著一端,互爭勝負,這都是妄想在作祟,全是屬於妄想不是事實,不明法界的真相。

  這個地方給我們解釋法界,『端身一坐,影現無方』。我們想想,阿彌陀佛入我們心想中,釋迦牟尼佛、藥師佛我們很熟的,入不入我們心想中?佛入眾生心想中,大菩薩們也入眾生心想中,何況這些大菩薩們,要從他的本跡上來說早都成佛了,觀世音菩薩久遠劫就成佛。不但連這些菩薩們,聲聞眾之中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目犍連、舍利弗都是久遠劫已經成佛,倒駕慈航在釋迦牟尼佛這一會裡面,示現的是阿羅漢的身分。其實他是古佛再來,那焉有不入眾生心想中!由此可知,《華嚴經》上講得對,「一即一切」,念一尊佛就是念一切諸佛。念哪一尊?隨便哪一尊都是一樣的。不能指定,一定念阿彌陀佛才是念一切諸佛。再告訴諸位,任何一尊佛都表一切諸佛,這才圓滿。所以他的一是任一,不是獨一,不是特別指定的哪個一,他是任一,這才真正平等,這才真正有遍常之意。

  『意赴有緣,時臨法界』。臨是到達,時是沒有間斷,沒有間斷所以他才叫正遍,間斷怎麼能叫遍?沒有間斷的。像虛空一樣,哪有間斷?這個地方說得很清楚,意赴有緣,「赴」就是感應,像《普門品》裡面講觀音菩薩三十二應,赴有緣就是應。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樣的身得度。所以佛菩薩到底那個相是什麼樣子?佛菩薩沒有相,他要有一個一定的相,就不能隨眾生變化了。因為他沒有一定的相,所以他就隨著眾生心想變現,你心裡想什麼樣子,他就變現什麼樣子,變出來一定教你稱心如意,你見到生歡喜心。換句話說,隨著個人意念、審美觀念不同,他能夠如眾生之願變現。這個變現是不是有心的?無心,絕對沒有心。有心的變現那就錯了,就不能現得那麼圓滿了。這樣看起來,佛菩薩所現一切境界相,他是無意的,我們是有意的,變現出來的正適合於我意,確實是我心想生,不是他心想生,是我們心想生。

  下面講法界,法界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宇宙。宇宙用現代話來講就是時空,任何一物都不能超越時空。時間是從縱的方面說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空是講的空間,十方,時間是三世。三世十方就整個都包括。下面說:

  疏【言法界者有三義。一者心遍故解法界。】

  法界是唯心所現的,因此這個『心』是遍滿法界,這個意思很不容易體會。心怎麼會遍滿法界?法界太大太大,我們的心多小,心都在身體裡面,常常想的這個心。所以這諸位要是讀讀《楞嚴》,大概就能夠明白一點,佛家講的心不是在我們身體裡面的。實在講也能做證明,我們六根的能力就是心的能力,心能;六根實在講是工具,離開了這個心的能力,它不起作用。我們能見,我們見得很遠,假如我們心達不到,你怎麼會見到?能所都是心性的作用。我們耳朵會聽,也能聽得很遠。現在我們是凡夫,我們有許許多多的障礙,距離太遠了我們聽不到,但是現在藉科學的儀器,地球的那一邊,甚至於太空當中,我們也能夠聽到。我們心要不在那個地方,你怎麼會聽到?這是證實了我們的心確確實實是很廣大的。

  《楞嚴經》上那個比喻就更妙,佛將我們的心比作虛空,將我們現前這個虛空比作一片雲彩,「心包太虛」,就像虛空包含雲彩一樣。從這個比喻當中,能體會到我們自己真心太大太大!真心是我們的本能,真心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本體,萬事萬法都是從真心變現出來的。這個心是能變,法界是所變;心是能知能覺,變現出來的法界是我們的所知所覺。心遍法界,那法界怎麼會不覺?怎麼會不知?「解」就是明瞭理解,所以法界他明瞭,他能理解,這是從這個能來說,能知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沒錯,十方所有一切眾生起心動念,西方世界的人沒有一個不知道。我們一舉一動他看得到,他們眼睛看得很清楚;我們在這裡說悄悄話,第三個人聽不到,他們聽得很清楚,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聽得很清楚,我們起心動念人家統統知道。你要問為什麼?就這三句就給我們解釋了。告訴諸位同修這叫本能,一點都不奇怪,他們有這個能力,我們也有這個能力,這個能力迷失掉了。迷失不是真的失掉,是因為迷暫時不起作用;不迷,這個能力就恢復了,這個作用又現前了。

  真心裡頭沒有私心,那個私是迷惑,真心不迷。我們自己有許多見不得人的事情,總而言之,這些見不得人的事情是什麼?迷惑顛倒。諸佛菩薩不怪你,為什麼不怪你?正常現象,他作凡夫的時候也是如此。現在他破迷開悟了,所以他看看我們,想想他過去就是這樣子,他怎麼會見怪?不會見怪的,反而我們自己見怪了。這錯在我們這裡,他那裡沒錯。這是講這六根的能力。

  疏【二者身遍故解法界。】

  假如身要不遍,單單是心遍,那就是我們常講「心有餘而力不足」。我雖然知道你,但是我幫不上忙,必須心到身也到,那就有辦法了。這個『身遍』就是隨類化身,觀世音三十二應身,這個三十二是三十二種類,不是說三十二個身,三十二個身太少,那管什麼用?每一類裡面是無量無邊身,隨類化身。那我們要再問到底隨多少類?一個眾生就是一類,真的是能夠現無邊身,無量無邊身。這是他的能力如此,而且彼此決定沒有妨礙,這叫真正得大自在。身也遍,身為什麼能遍?身是心變現出來的,身是所變的,心是能變的,所以心遍法界,身當然遍法界。

  疏【三者無障礙故解法界。】

  假如單單講到心遍跟身遍,佛是這樣的,我們哪一個不是這樣的?都是!佛遍,我也遍、你也遍,咱們大家都是遍法界。可是第三個我們就沒有了,第三個是他『無障礙』,我們有障礙。我們有障礙,雖然心遍身遍,現在我們那個「解」變成不解,雖遍而不解,不解就變成無明。所以一有障礙,就是心遍故不解法界,身遍也不解法界,變成這麼一個狀態。這使得我們真正認識迷悟的重要性,所以佛法的教學就是在破迷開悟。

  疏【正由心到故身亦隨到。身隨於心。故言是法界身也。】

  這個意思我們可以稍稍明瞭一些,明瞭諸佛菩薩隨類應身,這個原理我們懂得了,確確實實他有能力隨類現身。我們如何感得諸佛菩薩隨類現身?從心想生。所以現在這個社會有很多用功的人,我不能不佩服他,為什麼?他的功夫如果用得不精純,他得不到感應;他能夠得到很殊勝的感應,什麼殊勝?魔來附身,妖魔鬼怪附身。許多得了這個症況的人,我在國內在國外都遇到過,困惑!魔鬼纏身來問我,問我有什麼方法能夠把這個邪魔趕走。所以我遇到這些人來找我,我第一句就問他:你是不是很喜歡神通?他點點頭是的。天天在想,把這個妖魔鬼怪都想來了,從心想生!他不想佛,他如果把這功夫用在想佛,佛菩薩現前了。所以我很佩服他,他們很用功。所以得神經分裂症,他要不用功他不會得這個病。

  魔一來附身,再想把他趕走不是那麼容易事情,為什麼?他被魔控制住了。我們教他念佛,念幾聲他就轉了,念頭想別的去了,就是他的精神已經不能集中,自己已經做不了主宰,已經被外面這個無形的東西所控制,這非常可憐,沒法子救。這個事實道理我懂得,我救不了他。你說救的方法有沒有?有,但是他用不上,他已經自己不能做主。家裡人幫他做功德,那個力量很有限。有些家人非常關心,替他念經、念咒、印經、布施、放生,做種種功德給他迴向都沒有效,就是效果很微弱。

  別人去幫助他,那必須要像《地藏經》上婆羅門女、光目女那一種修學的方法,行!決定能救,再凶的魔也會離開。但是家裡人沒有發那麼大的心,光目女發的真心不是假心,不是虛情假意,是真心!要發願救度一切眾生,這個大心一發,魔會離開,他就不敢纏繞。所以你看光目女、婆羅門女,親人墮在地獄裡面,她一發心,能夠從地獄脫離生到忉利天。何況幾個小魔附身,那算得了什麼!但是家人誰肯給他發這麼大的心?這個難,太難太難。所以佛門當中常說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確實這話說得沒錯。魔來附身,有沒有辦法求佛讓他離開?有,問題就怕你自己做不到,佛是真有方法教給你。因此,我們也就明瞭,我們果然念念想佛,想念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我們必定得生淨土。就像經上所說的消災滅罪、往生不退成佛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統統得到。再看底下:

  疏【言法界者。是所化之境。即眾生界也。】

  這是對佛說的。就佛而言,他的『法界』就是他教化度脫的對象,他決定沒有分別,決定沒有差等。諸佛菩薩心是清淨的,心是平等的,以清淨心、平等心對法界一切有緣眾生。法界就我們這個身分來說,法界是我們修行證果的環境,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修學的增上緣,只要你會用。你會用,沒有一樣不是幫助你成就道業的;你不會用,那就樣樣都變成了障礙,諸佛菩薩都變成障礙,這不會用的確實如此。

  有一些執著的,譬如說我們拜阿彌陀佛的,我們藥師佛不拜,看到別的佛菩薩都討厭,那就變成障礙。佛菩薩都變成障礙,這樣念阿彌陀佛能不能往生?能往生,生的品位不高。為什麼?因為你有分別執著。你如果說拜阿彌陀佛,對其他一切諸佛菩薩跟阿彌陀佛同樣的恭敬,雖然同樣恭敬,我專拜阿彌陀佛,那你往生的品位就高。為什麼所有一切諸佛如來同樣恭敬,要專拜一尊?叫一門深入。這使我修學容易成就,是方便法門,於其他諸佛菩薩,甚至其他一切經典法門,決定沒有高下之分。如果不依方便,我們就無門可入,這一部經、一尊佛、一法門,叫方便法門,我們從這個法門進去,這就對了。

  疏【言身者。是能化之身。即諸佛身也。】

  佛能夠隨類化身。底下講:

  【言入眾生心想中者。乃由眾生起念願見諸佛。佛即以無礙智知。即能入彼想心中現。但諸行者。】

  『諸行者』就是諸位修行的人,修學這個法門的人。

  疏【若想念中。】

  在你想念中,佛現前了。就像我們這個經前面講的,這是釋迦牟尼佛想阿彌陀佛,韋提希夫人也想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、觀音、勢至立刻現前,這是心想中。

  疏【若夢定中見佛者。即成斯義也。】

  都是這個意思,或者是有人在定中見佛,或者有人在夢中見佛,都是屬於這一類的感應。感應最殊勝的不是夢中也不是定中,在想念之中現前,這是最殊勝的。但是在這裡又必須要跟諸位說明白,偶爾見是正確的,如果常常見問題就大!那就有問題。常常見不是正常的。偶爾見,大概在什麼時候見?見佛有三種因緣,這是正確的:第一種是幫助你建立信心。所以往往我們在初學佛的人有很多瑞相,增長我們的信心。信心建立之後,這個境界就沒有了,這不是退心。有一些同修告訴我:我初學佛的時候常常有瑞相,見到光、聞到異香,現在好久都沒有,是不是功夫退失了?不見得。不要去想這些,不要去計較,這是屬於正常現象。另外一個是我們這個定初成的時候,像此地講初得三昧的時候會見到。這個時候見到就能夠證明自己是不是成就三昧。三昧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,正常的享受。見到佛像,見如不見,見了之後決定不動心,這個時候會現前。

  我們再問一問,這佛像為什麼不常常現給你看?常常現給你看,你會發狂。佛不但沒幫助你,反而害了你,你會高興得不得了,發狂!自以為了不起,貢高我慢就瞧不起別人:因為我天天見佛,你們功夫差遠了!那就壞了,那就完全退墮。所以不能常常接觸,偶爾給你做個證明。第三個是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。大概就這三種機緣,這都是正常的,你所見的是好境界,決定不是魔。常常見到,一個星期見幾次,決定是魔王變現的,魔來冒充的、來擾亂你的,不是好事情。所有一切法門,瑞相感應有,但不是很密集,不是時時有,這一定要知道。

  這底下一段,這修學的方法,這上寫得很清楚,大家自己要多看幾遍。我們經本子印得很多,沒有的都可以向櫃台請一本帶回家去。因為註解裡面,很多我都把它省略掉,不是很重要的部分都省略。

  疏【作此想時。佛像端嚴相好具足了然而現。乃由心緣一一相故。即一一相現。心若不緣。眾相不可見。】

  這就是前面講的觀想的方法。我說過,從佛的身相、頂相慢慢想到下面,想到華座,按著這個順序次第的想。或者先從華座往上面一直想到佛頂都可以,都要按次第不能夠錯亂,這是『佛相端嚴相好』。相是屬於果報,果必有因。佛在大經裡面常說,像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,成佛之後還要以一百劫的時間來修相好。

  諸位要知道成佛是慧,相好是福報,縱然有圓滿的智慧,如果沒有福,度不了眾生。所以世出世間福報真的很重要,有很多人疏忽,把這個福德看輕,那是錯誤的。縱然智慧修成了,佛門裡面常說:有慧沒有福,羅漢托空缽。佛當年在世的時候,我們生活方式是托缽,他沒有福報,沒有福報就沒有人供養他,天天餓肚子。他真有智慧,跟眾生沒有緣,沒有福報就是沒有緣分,大家不供養他,這是修行偏在一邊,這是錯誤的。還有偏在福報,專修福報不修智慧。佛又說:修福不修慧,大象掛瓔珞。福報太大了沒有智慧,來生到畜生道去投胎了,變成大象。古時候的大象,帝王騎的大象那一身的珠寶掛在身上,畜生,大象掛瓔珞,牠很有福報沒有智慧。所以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。你想想看這個字,福慧雙修,福還擺在第一,沒有說慧福雙修,福慧雙修,這才知道修福重要。

  佛在此地教我們修福的方法妙極了,不需要百劫去修相好,怎麼修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?想佛的相好,自己這個相好就變成佛相。所以大家這個人,中國人跟外國人都一樣,哪一個人不愛美?哪個人不愛自己很漂亮、很美滿?可是自己面貌偏偏有缺陷,尤其到老的時候一年比一年衰老,這是什麼原因?從心想生。心裡面想的是惡念,那相怎麼會變好?你看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都是很圓滿的福德修成的。

  佛在此地教給我們單想佛的相好,慢慢自己面貌就變成佛一樣,這個方法好,簡單,費的時間少,快速,確實有效。因為在理論上講得通,我們常常想佛,常常想菩薩,想他的相好光明,慢慢自己這個相會變。這看相算命的不都說:相隨心轉。你心裡頭天天有佛的相、有菩薩的相,他自自然然不知不覺就變成一個菩薩,變成一個佛相。這是我們在這經上得到的,眼前就得到好處,就能改造我們的命運。當然更重要的是要想佛的存心,佛的大願大行,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,常常效法諸佛菩薩普度眾生的宏願。

  我們的心像佛心,我們的願像佛的願,我們的行為像佛的行為,我們的面貌天天也想佛的面貌,在我想兩三年你就變樣子,真的就變,你這一變就度化很多人。你的家裡人,現在很多同修告訴我:我學佛,家裡人都不學佛。家裡人為什麼不學佛?你學佛沒有成績。你說學佛好,好在哪裡?拿不出好東西出來。果然學了三年,面貌長得跟佛菩薩一樣,你家裡人一定個個學佛。這學佛真有效,面貌愈來愈美滿,我們講愈來愈漂亮,愈來愈年輕。你不要他學,他也拼命學,自然就學。這是接引眾生、度化眾生最好的方法,就是你學佛要拿出成績出來。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