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(第二集) 1992/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3-005-0002
請掀開經本第六頁第四行,這一段是解釋經題:
疏【第二次釋名者。】
這個『名』就是經名,解釋經名。
疏【經言佛說無量壽觀經一卷。】
大師在註解裡面註得很詳細。我們這一次印的經本印得很多,同學們有需要的話,可以從櫃台上請一本帶回家去。平常在家裡可以看、可以讀,講經的時候來聽,能夠看得明白的我們都不說,省一點事情。要跟諸位說的大概就是此地註解裡頭沒有註到的,必須要跟諸位報告。
這個地方的『佛』,跟《無量壽經》那個「佛說」,《阿彌陀經》也是「佛說」,這淨土三經經題前面都有一個「佛說」。這個「佛」不僅僅是指釋迦牟尼佛,如果單單是指釋迦牟尼佛,跟其他一切大乘經沒有什麼兩樣。這個『說』的意思非常之廣泛,是一切諸佛都說,所以「佛說」是一切諸佛教化眾生沒有不說淨土三經的,這個意思諸位要特別的記住。換句話說,為什麼一切諸佛都要說這部經?都喜歡說這部經?實在是因為這部經、這個法門確確實實能夠普度眾生。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,如果遇到這個法門統統都能得度;不但能得度,而且是平等得度,這個法門就不可思議。所以這是一切佛必定要說,佛不跟眾生說這個法門,他慈悲就不圓滿。第二個「說」這個字,在第七頁第一行第一個字:
疏【言說者。】
這個『說』,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面講得最好,可以說是自古以來祖師大德沒有說過的;這個說法也是專對淨宗經論,就是淨土三經而說的。他老人家說「眾生成佛機熟,為說此法令一切眾生一生究竟成就故」。這是《要解》裡面解釋這個「說」字,這說得太好、太圓滿。是眾生成佛的機會到了,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這個意思。我們這一生,現在成佛的機會來了,這個因緣真的希有,真的難逢。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以來,哪裡會能碰到這個機會?碰到一個證須陀洹的機會就不得了,證阿羅漢的機會,那還得了!哪一個人敢想成佛?我們沒有想成佛也不敢想成佛,但是成佛的機會是偏偏到了。你要能把握這個機會,那就恭喜你,你這一生圓成佛道了。唯有機會到了,佛說這個法門才管用,才真正幫上忙。佛要不說這個法門,我們機會到了,成不了佛;我們機會沒有到,佛給我們說這個法門,我們不相信,他也就白說,必定是機感相應。
所以這個「說」是暢佛本懷,這個「說」有喜悅的意思,非常非常歡喜說這個法門。這個意思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看到,看到佛說這個法門那種歡喜,真正是非常非常的希有,阿難尊者一生跟佛做侍者,從來沒有看到佛這一天這麼樣的歡喜,這是為眾生說這個法門。眾生接受這個法門,依照這個法門修學,他一生當中必定圓滿成就。所以這個法門的殊勝不是任何法門能夠相比的,這是佛說的意思。這個意思善導大師註解裡頭沒有,我把它補充出來。下面這說什麼?
疏【言無量壽者。】
『無量壽』這個註解在第七頁的第三行。「無量壽」是中文的意思,梵語就是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這個佛號翻成中國意思,世尊自己在經典裡面給我們介紹,翻為「無量壽,無量光」。其實這個無量是一切眾生當人圓滿的自性,無量是指的這個。不僅僅是無量的壽命,這個無量是真的無量,絕對不是有量的無量,是真實的無量。無量的壽命、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才藝,隨拈一法都是無量。
一切無量裡面,我們要問,哪一樁事情最要緊?壽命。假如說,你今天有無量的財富,有無量的珍寶、無量的眷屬,你沒壽命,那這個無量不就全都落空!所以一切無量當中最要緊的一個就是要有壽命。有壽命,這一切無量你才能享受得到;假如沒有壽命,確實這個世界一切無量無邊與你都不相干!所以經典的翻譯,一切無量當中,為什麼翻作無量壽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諸位記住,絕對不是一個單純壽命無量。假如單純一個壽命無量,我們沒有無量的財富,則壽命雖然長還要受貧窮之苦,那個日子很難過。所以是一切無量當中,是以這個壽命來做一個代表,它也是一切無量當中最重要的一種。
經裡面給我們說西方世界依報、正報無量的莊嚴,這是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看到。小本經裡面雖然說得少,但是蓮池大師註解說得詳細,蕅益大師也介紹得很明白,本經說得也很多。依報、正報一切無量,都是我們自己性德的流露。話說回來,我們是凡夫,沒有見性;我們雖有性德,性德是隱而不彰,彰就是明顯,隱藏起來沒有露出來。我們雖然沒露出來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西方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他老人家修德圓滿,性德圓滿顯露,我們到那裡去享他的福。雖然享他的福,他的福就是我們自己稱性之福,在享他福報當中,在西方極樂世界斷煩惱、破無明,證圓滿的自性。這個度化眾生圓成佛道的方法,確實十方一切諸佛世界比起極樂世界都要遜色,沒有像西方世界這麼圓滿。這是無量壽的意思。這一段的解釋諸位自己去看就可以,我就不必多說。下面「觀」這個字在第十頁:
疏【言觀者。照也。常以淨信心手。以持智慧之輝。照彼彌陀正依等事。】
『觀』就是平常我們講的觀照,這是修行功夫得力的第一步。如果我們把這個修行功夫分為三等,這是第三等,叫觀照。什麼叫觀照?此地大師給我們說的這幾句開示非常重要,是『以淨信心』,關鍵在這三個字,淨信心。就跟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。清淨心是能照,實相是所照。我們今天沒有觀照的功夫,你要問為什麼沒有?我們心不清淨。因此參禪不能開悟,不但不能開悟,這個心實在講,太粗了,妄想執著太重,連禪定都得不到。學教,教下講的「大開圓解」,我們沒有這個能力。不要說大開圓解,能夠將經教的真實義體會個一分、兩分都不容易。不但不能體會,還有不少同修聽的時候把意思聽錯。他聽我講,我再問他,他回講,跟我講的意思完全相反,他怎麼會聽錯?曲解了。這些事情中國、外國,我常常都遇到。從前我還不太容易相信,聽東西會把意思聽錯,你看果然真有。這是什麼?這是心太亂、太複雜。所以可見這個清淨心非常重要。
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講的「淨信心」,信什麼?三經裡面所說的道理、所說的方法、所說的境界、所說的因果完全不懷疑,統統都能夠接受,依教奉行,這就叫淨信。『手』在此地意思,是心淨信了我們身一定做到。手是代表我們心到手就到,就是我們真的能把它做到。下面是個比喻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。要用現代的話來說,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用智慧、我們用理性,不用感情,這叫觀照。如果日常生活當中還動感情,你的照就沒有了,這觀照就沒有了。諸位要曉得,觀照就是理性處事待人接物,一切事理智做主,不用感情,這叫觀照。這樣子你的功夫就得力,初步得力,你在生活裡面過失就少。所有一切過失都是發生在情執裡頭,你能夠捨掉情執,用智慧、用理性、用客觀,那就不一樣,減少許許多多的過失,這就是我們常講的斷惡修善。到真正功夫得力,這斷惡修善才真談得上,否則的話,你斷惡修善全是感情邊上事情,善未必是真善。
從這個基礎再往上提升就叫「照住」,觀照第二層就是照住。這個照住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得禪定,得定。煩惱縱然是有,它也不起作用。這個照住在我們淨土宗就是事一心不亂,事一心不亂叫念佛三昧;在禪宗裡面就是得禪定,得到禪定,這叫照住。最上層的功夫叫「照見」。你們讀《心經》,《心經》中國人都會念,一開端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」,他照見了。照見是最上乘的功夫,在我們淨土宗就是理一心不亂,在禪宗裡面叫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,那是照見。由此可知,禪宗裡面講觀照、照住、照見三個層次;在我們淨土宗裡面講功夫成片,這功夫成片跟觀照的意思一樣,講事一心、講理一心,其實所證入的境界是相同的,名稱不相同,所以這是講的功夫。
本經教給我們這個「觀」,這個觀就是修行的方法,世尊在此地給我們講了十六種,所以這個經也稱為《十六觀經》。十六觀裡面大別來分,分為三大類:觀想念佛、觀像念佛、持名念佛。這三種念佛,哪一種屬於觀照?哪一種是照住?哪一種是照見?給諸位說,任何一種裡面都有淺深不同。我們用持名,我們在初學功夫還沒有得力,那什麼都談不上。功夫得力,這個得力是什麼樣子?是二六時中,就是一天到晚心裡面只有佛;就像此地講的,心裡面所想的、所念的都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;就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「憶佛念佛」,憶是心裡想,口裡念。
這佛境界很廣,就像大本《無量壽經》所說的,我們想阿彌陀佛,他在因地的發心、求學、修行、證果,發願廣度眾生。我們常常想他,不知不覺自己就跟他一樣。真的一切法從心想生,想阿彌陀佛,想久了,你就變成阿彌陀佛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所以這非常重要,想到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依正莊嚴。依正莊嚴要記住,正報裡面,從阿彌陀佛初發心修行一直到證果廣度眾生,都叫正報。依報裡面種種設施,提供十方大眾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,這樣美好的一個環境,這都屬於依報。莊嚴是主要講的是這些,這個我們要懂。
換句話說,說依正莊嚴,就是依正莊嚴四個字就是全部的《無量壽經》,乃至於我們說全部的淨宗經論,這四個字都包括盡。我們心裡想的是這個,我們期望的是這個,我們念的是這個,把這個世間一切塵勞煩惱不知不覺的都離開。那為什麼?不想它。不想它,自自然然它就遠離。這個時候,這個境界才叫做觀照,也就是我們講的功夫得力、功夫成片,成片是這個意思、是這個境界。有這樣的功夫,給諸位說,這決定得生。生西方極樂世界,生哪一土?凡聖同居土。這個品位不高,生凡聖同居土。
如果功夫更進一層,你念到事一心不亂,事一心不亂是見思煩惱統統斷了,真的斷了。從斷證功夫上來講,他跟阿羅漢、辟支佛是平等的,但是從智慧功德上來說,那阿羅漢、辟支佛望塵莫及,那不能比!這生西方世界方便有餘土。功夫再上一層,這是理一心不亂,那就照見,跟《心經》上境界完全相同,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世法、佛法都了不可得。這是見到法身,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,分證寂光淨土。可見得,你用觀想、用觀像、用持名,任何一種念佛方法,功夫都是由淺而深,都能成就!
末後是個「經」字,這一個字在我們講堂裡面常講,每一部經都要說,這是通題,凡是佛所說的都稱之為經。前面「佛說觀無量壽佛」,這是別題,「經」這個字是通題。但是大師在此地有幾句說得很好,我們把它念一念。
疏【能令修趣之者。】
『修』是修行,『趣』是趣向,就是去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。
疏【必藉教行之緣因。】
這個『藉』就是借,要依靠『教』。「教」在此地就是講的是經典、教科書,經典就是佛對我們的教科書。『行』,我們必須依照佛的教導去奉行。這個『緣因』:
疏【乘願往生。】
乘誰的願?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。彌陀四十八願幫助我們太大太大!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:
疏【證彼無為之法樂。】
這句不好懂。我們說得簡單通俗一點,就是證得性德流露出來果報之樂,性德流露出來的,那就是依正莊嚴。
疏【既生彼國。更無所畏。】
到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一切恐怖、顛倒、妄想都沒有了。我們在這個世界不安,一個人從生到死可以說是每天都有憂慮,都不能安穩。生在這個娑婆世界如是,生在其他世界也不例外。我們這個人間沒有一天安穩的,活在恐懼之中。那麼其他的?天道、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,沒有例外的。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,他方諸佛國土也都差不多,哪裡去找一個安穩處?找不到!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這就真的找到。盡虛空遍法界,唯獨這一個安穩處是我們可以得到。諸佛的報土是安穩處,但是你要不是證到大菩薩的果位,你得不到。像我們這樣子生死凡夫,煩惱沒有能力斷,想找一個安穩地方,到哪裡去找?所以盡虛空遍法界,只有這一個地方,西方極樂世界,只有這一處。唯獨這一處,再沒有第二處。怎麼知道再沒有第二處?查遍《大藏經》,佛沒有說還有第二處,這是我們一定要珍惜的。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是離一切畏懼恐怖。
疏【長時起行。果極菩提法身常住。比若虛空。】
這是說明到西方極樂世界,修行證果容易,修行證果之高超,都是不可思議的。這是大師在此地,這一段裡面給我們說的這幾句,我們很受用,聽了很受用。再看下面第三段:
疏【三辯釋宗旨不同。】
『辯』是辯別,『釋』是解釋。什麼叫『宗』?宗旨就是修行的綱領。必須要明瞭,要真正能掌握,我們修什麼?假如有人問你們:你們是修淨土宗的,念阿彌陀佛的,那你們淨土宗念阿彌陀佛修的是什麼?一定要知道。如果這個我們都說不出來,那就不能怪人家說我們是迷信,說我們是盲修瞎練。修什麼不知道,這個怎麼能說得過去?此地大師以很簡單的這個句子,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在這一頁第五行:
疏【今此觀經即以觀佛三昧為宗。亦以念佛三昧為宗。】
這是把我們修學的宗旨指出來。『觀佛三昧』,從第一日觀一直到第十五,都是屬於觀佛三昧。第十六觀是念佛,十六觀所說的是持名念佛,所以『念佛三昧為宗』,也就是剛才講,觀想念佛、觀像念佛、持名念佛。
疏【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。】
我們念佛的目的在哪裡?我們只有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我們修行的宗旨。
疏【言教之大小者。】
在古德判教,這個判教的意思,是判別這一部經論,就是這個課程,應該在什麼時候,排在哪一個學年、哪一個學期來教授,是這個意思。佛法裡面有分小乘,有分大乘,它到底是屬於小乘還是大乘?有漸教、有頓教、有圓教,它是屬於哪一個教?這幾幾乎乎是所有古大德都公認的,這一本經典是屬於菩薩藏,是大乘佛法,不是小乘,是大乘佛法當中的頓教。為什麼?他一生成就,不需要多生多劫的修學;他是一生圓滿成就,他是頓超,不是漸修。這是第三段的意思。
疏【四辯說人差別者。】
這個經誰說的?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佛經有五種人說。所以從這個地方來看,佛法是很符合現代所講的民主科學的精神,它不專制,它不武斷。佛說的稱之為經,那別人說的行不行?別人說的也行,只要說的這個道理是真實的,方法境界是正確的,佛都承認,你說的跟我的沒有兩樣,是一樣的,我這個稱為經,你那個也可以稱為經。所以經有五種人說,第一個佛說;第二個是聖弟子說,或學生所說的;第三個不是佛弟子,天仙所說的、鬼神所說的;第五個是變化人所說的。
雖然是五種人說,除佛以外,那四種人說的必須要得佛的印證,也就是佛點頭,沒錯,這個就可以稱為經。如果沒有得到佛的印證,那就不能算數。佛當年在世,請佛印證不難,現在佛不在世,那怎麼辦?佛給我們講了一個原則,小乘經有三個原則,叫三法印。與這三原則相應不違背,佛都承認,這是佛經,跟我說的沒有兩樣。大乘法裡面有一法印。這個法印,我們中國人對這個印很重視,政府發布公告的時候一定要蓋上大印。這個公告的內容,譬如說台北市政府的,是不是市長自己寫的,沒有關係,只要那個印蓋上了,那就是市長所頒布的。佛法也是如此,符合三法印就等於是佛頒布的經典,我們可以信受奉行。
三法印是什麼?第一個是無常,第二個是無我,第三個是涅槃。這是小乘經所說的,決定不能違背這三個原則。大乘佛法裡頭只有一法印,叫實相,諸法實相。所以大乘法印比小乘法印講得更合理,可以說完全沒有爭執。實相是什麼?事實真相,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。佛說的是事實真相,你說的也是事實真相,那怎麼不是經?那跟佛講的沒有兩樣。所以大乘經所說的是諸法實相。我們這是大乘經,這裡面所說句句話都是真實的,決定沒有虛妄,都是說的事實真相。我們再看底下一段,第五段。第五段是給我們揀別定、散兩門:
疏【五料簡定散兩門。】
這是本經教給我們修行的重點。什麼是定善?什麼是散善?善導大師在這一段裡面給我們講得很多、很清楚,希望同修們多多的看幾遍。在這一段裡面有幾句話很重要,要特別提醒大家。第一這個法門什麼人可以接受?什麼樣的人可以修學?當然這是我們很關心的事情。想想我有沒有資格接受?我有沒有能力修學這個法門?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得佷明白,他的解答在第十二頁倒數第二行最後一句:
疏【謗法與無信。八難及非人。此等不受也。】
哪些人不能接受這個法門?不能夠修學這個法門?第一個是毀謗佛法的人,第二個是不相信的人,第三個是具有『八難』之人。這個八難只要有一個就是障礙,這是八種。八難,諸位一定要曉得,這裡面包含著三惡道,三惡道修學這個法門很困難,他的業障煩惱太重;包括有長壽天,長壽天他沒有機會聽到佛法;佛前、佛後,這個世間沒有這個法門,他遇不到;世智辯聰、聾盲瘖啞,這都是屬於八難。他們障礙比一般人多,接受比一般人困難。
但是這個裡面最重要的,還是在『謗法與無信』。這一句我們千萬不要輕視了它。我們信佛,真信了嗎?這常常說,念佛的人很多,往生的人不多。這一萬個念佛的人,真的能往生也不過三、五個。你要問什麼原因?不信!那三、五個往生的,他為什麼能往生?他信,他不謗法,難。我們說是非、說長短,批評道場、批評四眾(四眾是出家二眾、在家二眾),常常在一塊聊天,不知不覺的就是是非長短,這叫謗法。幾個不謗法的?有!老太婆一天到晚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問她什麼都不知道,那個人不謗法。所以往往他們修行能預知時至,站著走、坐著走。為什麼?她不謗法,她真信。我們有意無意當中都在謗法,不知道、不覺得,還認為自己做的都是對的、都是正確的。六祖常說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。我們六根接觸的都是世間過失,牢牢記在心裡,時時刻刻在評論。諸位要曉得,這對於往生是很大的障礙。還有這種念頭,還有這種行為,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。
真正想往生的人,善導大師這一句要特別牢牢的記住,決定不能輕易看過。謗法與無信,我沒有謗法,我也信,我不是無信。那是你自己的標準,不是祖師大德的標準;不是一個公正客觀的標準,是你自己訂的標準,那個不行。必須要有很公正客觀的標準,這個才行!可見得非常非常不容易,很難做到。這是說明不得往生的。哪些人能往生?大師告訴我們:
疏【一心信樂求願往生。上盡一形。下收十念。乘佛願力。莫不皆往。】
這是告訴我們決定得生的人。決定得生的關鍵在『一心』,一心沒有二念才行。還有雜念、還有妄想,還有是非人我、還有名聞利養,那就不是一心,這就不能往生。所以要真正求往生,這真正求往生非常重要。我們無始劫以來,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的狀況,我們不知道。想想這一生,從我們出生一直到今天,我們過的是什麼日子?我們心裡頭有沒有平靜過?有沒有真正得到安樂過?縱然得到,你能夠保持幾時?剎那流轉。這個剎那流轉就是眼前的輪迴,輪迴裡頭又有輪迴,苦不堪言!沒有機會出離,沒有能力出離。
今天遇到這個機緣,這個機緣是無量劫無量劫當中難得才碰到一次,我們這一生有幸碰到。碰到了要不知道,不知道這個利害得失,把這個機會當面錯過,那實在講是太可惜。你下一次再遇到這個機緣,不知道到哪一劫、哪一生去了,這是實話。遇到了,佛教給我們放下萬緣,我們就真的放下,這才叫信佛,真放下。為什麼?這世間所有一切緣都是六道輪迴的緣,你不放下,你就離不開六道輪迴。必須把這個統統放下,我將三界六道捨掉。這佛七裡面,主七師常常說的口頭禪「放下身心世界,提起正念」。這是警策人的,不要把這一句話當口號來看,這話是真話,要一心。
一心『信』,一絲毫都不懷疑;『樂』是愛好,這樂就是願,信願。我喜歡西方極樂世界,我喜歡阿彌陀佛,念念希望我能早一天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,這是樂。『求願往生』,這就是蕅益大師所說的,能不能往生決定在「信願之有無」,這個信願就是此地的「一心信樂,求願往生」,就這八個字。你具不具足?你真有這八個字,那你是決定往生。生到西方世界品位高下,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。
『上盡一形』,這「一形」是盡形壽。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,我還有一口氣在,我就念一天佛,我這一生決定依靠這個法門依靠到底,決定不改變,這就對了。不要看到參禪的人,又想去參參禪;看到學密的人,又想去念咒;看到學戒律的人,又想持戒,那你的麻煩就大。不是其他的法門不好,任何一個法門都好;專就好,雜就不好。不能修雜了,不能修亂了,這非常非常重要。所以盡形壽,一生就修這一個法門,決定不改變,決定不動搖。我們看到現在這個社會上,在中國、外國都有,有提倡禪淨雙修,還有人標榜禪淨密三修,難,實實在在是難,三不如一。一心稱念,這是上等的機會,你早年遇到這個法門,你這一生修學。
『下收十念』,下是什麼?是緣分極少的,下等的緣分,他在一生當中沒有遇到這個法門,到臨命終時才遇到這個法門。這個時候他善根現前,他遇到了就能信,他就能願,也行,臨終十念、一念都能往生,當然那個功夫就少,他念得少,功夫念得少。念得少為什麼能往生?他那個時候念的那個心專、心懇切,那個力量效果比我們平常念佛的效率要大。因為我們平常這個心沒有他那麼懇切、沒有他那麼專,所以他念的雖然少,有力量。我們念得多,是散亂心,心力不集中,所以念的雖然多,還不如他念的少。可見得是功夫淺深不同。
『乘佛願力』,這種發心、發願、修持都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,阿彌陀佛以本願威神加持你,你一定得生。這一段裡面特別要緊的就是哪一種人能生,哪一種人不能生,我們必須要清楚。底下大師在這個文裡面告訴我們,定善與散善,他說得很清楚:
疏【從日觀下至十三觀已來。名為定善。三福九品。名為散善。】
這一共是有十六段,十六觀。前面的十三觀是『定善』;『三福九品』是『散善』,就是十四、十五這兩章裡面是講的九品,這是屬於散善。底下為我們說明定善與散善的差別在哪裡。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定、散都是屬於正行,不是助行;不是說定善是正行,散善是助行。如果我們這樣看,這不是善導大師的意思。他這兩種都是屬於正行,可以說是正中之正,正中之助,這樣講法可以,都屬於正行。經文裡面有說這是韋提希夫人提出來的:
疏【經言。教我思惟。教我正受。】
這是韋提希夫人向釋迦牟尼佛啟請修學的方法。思惟、正受都是屬於定善。『思惟』是思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。剛才跟諸位說過,這一定要記住,依正莊嚴這四個字包括西方極樂世界的全體,包括阿彌陀佛從最初發心到成佛證果,以後建立西方世界普度眾生,都在四個字裡面,這不可以疏忽的。不要看到這四個字「依正莊嚴」,正報就身相很好、很漂亮,依報環境很好,那就錯了,那你這個看得太窄小,太窄小。要從他發心起,發心修行、求學統統都包括在裡頭。『正受』,這就是修定。所以他這裡解釋正受:
疏【言正受者。想心都息。緣慮並亡。三昧相應。名為正受。】
由此可知,這幾句話就是《彌陀經》裡面講的一心不亂,這一心不亂就是『正受』。《無量壽經》雖然沒有講一心不亂,只講一心稱念阿彌陀佛,那個一心稱念,雖然不是明顯的講一心不亂,意思統統都有,只是程度上有淺深不同而已,也就是蕅益大師所說的功夫淺深不同。所以這個一向專念,那就是一心。一心專一個方向,專注在這個方向,這樣的稱念才有用處,所以這才是『三昧相應』。「三昧」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正受,就是心地真正得到安穩,真正得到平靜。這個平靜就是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清淨平等。清淨心、平等心現前,這叫平靜,這是念佛三昧現前。
在本經經文上非常明顯,韋提希夫人所啟請的,確實都是屬於定善。散善沒有人請,而是佛無問自說,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。因為韋提希夫人沒有啟請三福,也沒有啟請九品,三福九品是佛在此地自己說出來的。
下面有一大段,這第六大段,這一段很長,也非常重要。對我們同學來說,因為我們道場,多年來都是專門宣講《彌陀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,因此大家信心可以說是相當堅定。如果是初學,或者是曾經涉獵過其他的經論,俗話說先入為主,聽了很多人的意見,再聽聽佛在這個經上講,免不了起了疑問、起了疑惑。這個「疑」是修行很大的障礙,這個很重的煩惱,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叫根本煩惱。我們要建立信心,一定要斷疑生信。古德看我們這部經,確實不免有看錯的地方,所以善導大師在這個開示裡頭勸我們要相信佛的話。菩薩所說的如果與佛講的有出入,我們都不要聽,何況菩薩以下的。這個提醒非常重要。這個話他在此地說過兩遍,就是重說,那就是很重要很重要的開示。
疏【六和會經論相違。】
就是特別給我們斷疑建立信心。這個疑問從哪裡來?就是古來的那些祖師大德說的,都是很有聲望、在歷史上很有地位的這些大德,他們把經說錯了,這個麻煩大!善導大師為我們一一來辨別,指出他們錯在哪裡。而且大師也是引經據典,不敢說我自己說的,也許我說錯,舉出經典來作證明。這裡頭有六段,第一段。
疏【初言諸師解者。】
這就是從前有一些法師們對於《觀無量壽經》的解釋,解釋三輩。
疏【先舉上輩三人。言上上者。】
這『上輩』裡頭,上輩有上上、上中、上下,就這個三等。『上上者』:
疏【是四地至七地已來菩薩。】
這個地位就高。
疏【何故得知。由到彼即得無生忍故。】
這些人是因為看到經上有這個句子,他就判定上上品往生的是四地到七地菩薩,他們往生的,才會到那個地方去證無生法忍。
疏【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已來菩薩。】
這都是登地的大菩薩。
疏【何故得知。由到彼經一小劫得無生忍故。】
從這個地方判斷,他們是初地到四地的菩薩。
疏【上下者是。】
這上輩下品的是:
疏【種性以上至初地已來菩薩。何故得知。由到彼經三小劫始入初地故。此三品人。皆是大乘聖人生位。】
換句話說,從古大德來看,上三品是三賢十聖去往生的,那我們凡夫沒分。再看中三輩:
疏【次舉中輩三人者。諸師云。中上是三果人。何以得知。由到彼即得羅漢故。】
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去證了四果,那當然三果才會證四果,所以他就斷定這個中品上生的是三果聖人回小向大去往生的。
疏【中中者是內凡。何以得知。由到彼得須陀洹故。】
『須陀洹』是小乘初果。
疏【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厭苦求生。何以得知。由到彼經一小劫得羅漢果故。此之三品。唯是小乘聖人等也。】
換句話說,他說中三品是小乘聖者從初果向到三果聖人,這些人回小向大求願往生去的。這就是說明上輩、中輩,凡夫沒分。
疏【下輩三人者。是大乘始學凡夫。】
這就是下上品、下中品、下下品,這三品。
疏【隨過輕重。】
這個『過』就是罪過,每個人造的業障不同。
疏【分為三品。共同一位。求願往生者。】
到這一句這是諸師所說的,從前一般法師所說的。後面這一句這是善導大師所說的:
疏【未必然也。可知。】
他不同意那些人的說法。為什麼不同意?他有道理。
疏【第二即以道理來破者。】
這來說個道理,說明絕對不是大乘菩薩、小乘聖者,不是的。這第二段『即以道理來破』。
疏【上言。】
『上言』是前面講的,就是諸師所說的。
疏【初地至七地已來菩薩者。】
說這才是上品上生的。下面大師就告訴我們:
疏【如華嚴經說。】
這是用《華嚴經》來解釋。
疏【初地已上。七地已來。即是法性生身。變易生身。斯等曾無分段之苦。】
這個『分段』就是六道輪迴這個身,沒有這個苦。
疏【論其功用。已經二大阿僧祇劫。雙修福智。人法兩空。並是不可思議。神通自在。轉變無方。身居報土。常聞報佛說法。悲化十方。須臾遍滿。】
這個『須臾』就是剎那之間,他就能夠分身到十方一切諸佛剎土,他有這樣大的神通能力。
疏【更憂何事。乃藉韋提為其請佛,求生安樂國也。】
他還有什麼憂慮的?還要藉著韋提希夫人啟請,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沒這回事,這講不通。
疏【以斯文證。諸師所說。豈非錯也。】
這是古大德把這個文看錯,我們要曉得。他在這一大篇裡面,將這上三品、中三品根據佛所講的這些道理,一條一條都把它揭露出來,說明古德看法不能成立。怎麼才是正確的?他在結論上就為我們開導了。諸位翻開第二十頁看第一行,第二句看起,這是他老人家下的結論:
疏【然諸佛大悲於苦者。】
『苦者』是指誰?六道眾生。六道裡面最苦的是人道以下,人苦,餓鬼、畜生、地獄苦。這是諸佛如來大慈大悲特別憐憫六道當中最苦的這些眾生。
疏【心偏愍念常沒眾生。】
這六道裡頭,頭出頭沒。生在三善道就好比頭伸出來,像人掉在水裡面,頭伸出來呼吸一些空氣;栽一個跟斗就栽到水底下去,就得去灌水受苦。三善道就是水面,三惡道是水底,頭出頭沒。『愍念常沒』,常常墮落到三惡道這些眾生。
疏【是以勸歸淨土。】
所以開這個法門,這才是正理。這是先從道理上來駁斥古大德看法錯誤。下面一段再從九品經文裡面反對批駁他們,希望我們把這樁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們心才安,信心才堅定,不至於受古人說法的影響。古大德講這些話的人,跟諸位說,都可以說是有修有證。有修有證尚且把它看錯,現在這些人如果不深入經藏細心體究,錯誤決定不免,那麻煩就大,要負因果責任。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