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(第十二集) 1992/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3-005-0012
請掀開經本,一百一十五面倒數第四行從第二個字看起:
經【若佛滅後。諸眾生等。濁惡不善。五苦所逼。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。】
這段文是韋提希夫人代我們後世的眾生啟請這個法門。從這個地方我們會深深的體會到,佛在前面自己說過,「如來今者,為未來世一切眾生」,這就說明了這個法門不僅僅是為韋提希夫人所開演的,實實在在是為末法時期煩惱業障習氣非常深重的人,如何在一生能夠究竟圓滿度脫,佛的本意給我們說出來了。在這個地方又看到夫人也是像佛一樣的大慈大悲,跟佛這個心願完全相同。
『濁惡不善,五苦所逼』。在這種情況之下,如何能夠見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?這確實是一樁大事。佛法裡面常講大事因緣,我們細細冷靜的去想想,確確實實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大事,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大,這是叫一切苦難的眾生在一生當中離苦得樂圓滿成就,所以真的是第一樁大事。佛在《法華經》上說「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」,這個大事因緣在這裡我們才真正領悟到。
「濁惡」,善導大師在這裡有簡單扼要的開示。這個文在一百二十一面,上一次我們也讀了一段,第五行說的「劫濁」,第六行裡面「眾生濁」,再底下是「見濁、煩惱濁」,最後是「命濁」。這五濁,濁就是,今天的話就是染污;五種,見與煩惱是因,命是果報,劫與眾生濁是現象,關係最重要的就是見與煩惱。見,簡單的講就是我們對於宇宙人生迷而不覺,我們看錯了、想錯了;這個見就是見解、思想錯誤,染著。煩惱是與生俱來的習氣,貪瞋痴慢不斷的天天在增長,而且是加速度的增長,普遍沒有止境的在增長。這是我們今天在這個社會、在這個世界,幾乎每個地區都明顯的看得出來,特別是都市。這決定不是好現象,所以帶來的命濁。
這個命濁不僅僅是像經上講的這個壽命短。壽命短我覺得還沒有什麼痛苦。這個痛苦是生活非常苦,這叫真的命濁。這個命我們可以把它看作現實的生活,這生活太苦,無論是物質生活,無論是精神生活,非常之苦。苦還罷了,一切眾生,諸位一定要知道一個事實真相,那就是有過去世還有未來世,這個事情就麻煩。假如沒有未來世,那這事情就好辦,俗話常講:死了就一切都了了。那這問題就解決,這解決不難。事實上不是這樣的,事實上死了以後,麻煩更大。有個什麼?有個輪迴在。如果真正知道輪迴這一樁事實,那我們就可以說死了就不得了!這真的。所以這一個大事必須在我們有生之年要把它解決,這就是佛法裡常講的「生死事大」,這是生死大事。
這一樁事情,自古以來這個世間的學術,科學、哲學、宗教都不能解決。如果世間有人能解決這個問題,那我就可以告訴你,佛菩薩就不到這個世間來,來這幹什麼?來這叫多事。諸佛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,就是見到這個世間已經認識這一樁大事,想解決解決不了,沒有智慧、沒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,這他來,叫感應道交;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。所以他來到這個世間,沒有別的就是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。所以《法華經》上說: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。這就是這麼一回事情。所以一個人能夠真正體會到人生之苦,覺察人生之苦,這就是覺悟。迷的人所謂醉生夢死,他不能覺察,覺察之後,有心要求解決這個問題,這就能夠感得諸佛菩薩示現。這個濁是因,感到五苦,這個五苦可以說都是前面那個命濁的詳細解釋。命,生命為什麼會濁?因為你有五種苦。
疏【言五苦所逼者。八苦中。取生苦。老苦。病苦。死苦。愛別苦。此名五苦也。】
這是大小乘經上常講的『八苦』,一般學佛的同修都能夠明瞭,這是佛學普通的常識。所以三苦、八苦,這裡『五苦』是八苦裡面的前面五種,要加上「求不得,怨憎會,五陰熾盛」,這就是八苦。這一些苦難六道眾生統統具足,只是程度上有輕重的差別不同,只要不出六道,沒有一個人能夠倖免的。『生苦』,我們是經歷過,但是都忘掉,這眾生很健忘,這生之苦都忘掉。雖然忘掉,如果我們看到嬰兒出世,你仔細觀察你也能夠體會他的痛苦,能夠體會得到、能夠覺察得到。『老苦』,我們看到也是親身經歷到。『病苦』、『死苦』都容易覺察。
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不能夠避免的,這就是世間法裡面所講的真理,無論貧富貴賤統統都免不了。這個現象從哪來的?生老病死這是果報,有果必有因,細說因緣就是《十二因緣經》。十二因緣跟我們講這個原因,說明六道輪迴的原因,那是遠因。如果我們看近因,近因就是五濁裡面的見與煩惱,這是近因。這個因與緣找到,事情就好辦,好像一個大夫診斷病況一樣,他把病原掌握到就可以對症下藥,佛為一切眾生治病也是這個道理。我們這五苦、八苦的因緣,講近的不說遠的,就是見與煩惱。假如我們見清淨、煩惱清淨,給諸位說這幾種苦就沒有了,這是真的。這個事實,除佛與大菩薩,真的世間人都不知道。科學不知道,哲學也不知道,宗教也不知道,唯獨佛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。所以佛教給我們對治的方法,教我們修清淨心,教我們修戒定慧,教我們修六波羅蜜。這些東西就是教我們修清淨心、修平等心,把見與煩惱統統斷掉。
身心清淨,那麼你這生過去了就沒有老苦了。老,老得很健康,耳目聰明,六根不壞。六根,眼耳鼻舌身它不衰、它不壞,這個老不苦。這在台灣修行人當中例子很多。我們看到一個好榜樣,就是從前台中李炳南老居士,他在九十七歲往生的,他往生前兩個星期還在講台上講《華嚴經》。那麼大的年歲,他沒有戴過眼鏡,《辭源》、《辭海》裡頭那個小字他能看得清楚。他曾經念給我聽,他說:你看看,我眼睛怎麼樣?眼睛沒有衰,不壞!耳朵很聰明,沒有重聽,這就是老不苦,老沒有苦。
心清淨,身就清淨,百病不生。這病從哪裡來的?病從妄想煩惱來的。這是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諸位同修,不要去想病。這是佛給我們講的,世出世間一切法從心想生,你心裡想什麼它就變現什麼。所以你想病,那一定病就生了,想久了這生理就起變化。你想生什麼病,它什麼病就出現;你想這個病嚴重,那這病就一天比一天嚴重,到最後就不可救藥。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,你為什麼不想健康?你為什麼不想長壽?為什麼不想佛菩薩?你要把念頭給轉過來。所以我們看到許多念佛的同修,往生的時候不生病,曉得哪一天走,走得很自在,走得很瀟灑。正因為如此,我們特別將倓虛老法師過去在佛七當中所開示的錄音帶,我們也是有緣,從美國一個同修得到這麼一片九十分鐘,現在我們把它做成了CD片。這個帶子裡面所說的全都是事實,都是老和尚親眼見到的。他說得很清楚,他一生當中見到念佛人不生病,自己曉得哪一天往生,站著走的,坐著走的,他一生見到二十多個。聽說的那就太多,自己親眼見的二十多個人。
在我們台北市,可以說往生最自在的是李濟華老居士,這大概也有二、三十年之前。龍江街蓮友念佛團,老居士八十多歲,在法會當中跟大家講《阿彌陀經》。講了一個半小時,講完了,告訴大家:我要回家了。向大家告假,他要回家了。聽的人以為他年歲大,講了一個半鐘點講累,他要回家去,哪裡曉得他一下講台,到客廳沙發上一坐,他就回西方極樂世界去。這在台北市大家所見到的。這不病,不但不病,再告訴諸位不死。他是看到阿彌陀佛來接他,他跟阿彌陀佛去了,這肉身不要了,丟了,他去了!所以他這個不是死。
由此可知,佛教給我們這個法門,真的不老、不病、不死,真的把這個問題給我們解決。我們是無始劫來這個大事沒有法子解決,佛為我們解決了。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榜樣,這是像基督教裡面講的見證,這是許許多多證明,事實上的證明。看到這些往生的狀況,我們再要不相信,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。由此可知,苦不是不能解決,確確實實能解決。但是你要不依照這個方法修,這個問題是真的不能解決。
我再要奉勸諸位,大小乘佛法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。在一切佛法裡面最有效果的,也就是最容易、最快速、最穩當的,無過於念佛,這是事實,我們所見到的統統是念佛人。就連倓老法師自己他也說過,他一生他活到九十多歲才往生的,長壽!他看到過參禪的,參禪得禪定他見過;參禪大徹大悟,他不但沒有見過,聽也沒有聽說過,你就知道困難。禪裡面得定,可以盤腿面壁打坐,一坐坐上十天半個月,甚至於功夫好的坐兩三個月出定的,這叫得禪定,這種人他見過,也見到不少。但是這種功夫能不能解決問題?給諸位說不能解決問題。原因在哪裡?出不了六道輪迴。
你有禪定,看你定功的淺深,你將來往生是四禪天、四空天,在六道裡頭,沒有出六道。六道的諸天都有壽命,縱然有很深很深的禪定,能夠生到非想非非想天,壽命是八萬大劫,可是八萬大劫到頭還要往下墮落,你三界出不去。所以這不是究竟解決的辦法。真正能夠解決的只有念佛求生淨土。諸佛菩薩、歷代祖師大德真正覺悟之後,可以說沒有一個不是苦口婆心的勸我們念佛。念佛念到有效果,念到有成就,祕訣就是專,沒有別的。也就是古人講老實念,什麼叫老實?老實就是專心念。像覺明妙行菩薩講的不夾雜、不間斷、不懷疑,你只做到這三個條件,這就叫老實,這就叫專,那決定有成就。
韋提希夫人既然發大慈悲心,為我們濁惡五苦的眾生來請法,釋迦牟尼佛當然要為我們演說這一個法門。經文到這個地方將散善講完了,下面是第三個大段,定善。諸位看一百二十五頁,定善。善導大師在這個註疏裡頭,告訴我們:
疏【從此已下。次辯正宗。即有其十六。】
前面所說的是本經的序分,從這以下這是本經的正宗分,也是本經的正說分,要教給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,這就正說。方法一共有十六段,這經就是十六章,所以我們稱它作《十六觀經》。這十六種方法,並不是叫你每一種都要學,你在這當中學一種,學成功了就行。學兩種、三種也可以,看你自己的能力,只要有一種成功,就決定得生。十六種裡頭有難有易,難易不等。前面十二種是觀想念佛,這在前面都有曾經跟大家介紹過。第十三觀是觀像念佛,最後第十六觀是持名念佛。如果要說到難易,我們想想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在《無量壽經》、在《阿彌陀經》裡面,都勸我們執持名號。換句話說,他教導我們的是選擇第十六觀,選擇本經最後的這個法門,由此,也能夠知道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殊勝。好,我們從第一觀開始看起,看經文最後一行:
經【佛告韋提希。汝及眾生。應當專心繫念一處。想於西方。】
這一句是教我們求往生方法裡面的總綱領,這一句是總說。這根性利的人得這一句開示,他的問題就解決了。這是佛給我們指路,這一條是了生死的道路,這一條是超越六道輪迴的道路,這一條是一生圓滿成佛的道路,真的沒有比這個更殊勝。
世尊在此地叫著韋提希,『汝』是你,『及眾生』,那就是韋提希夫人代這佛滅度之後一切濁惡苦逼的這些眾生們,包括我們在內。佛今天把了生死出三界、圓成佛道的祕訣告訴我們,『應當專心繫念一處,想於西方』。西方就是極樂世界。繫念一處,這個一處實在講就是指的名號。如果就本經來講,這個一處就是指下面所講的十六處,這十六處,你任何一處都行。我們不要去打妄想,還是老老實實的把這一處死心塌地的定在名號上,我們就把心定在名號上。為什麼?這其他的十五處不太好修。你不信,看看底下第一處,這是十六觀裡頭的第一觀。第一觀觀什麼?觀太陽,觀日觀。下面請看這個經文,接下去看:
經【云何作想。凡作想者。一切眾生。自非生盲。有目之徒。皆見日沒。】
先教我們日觀。日觀,佛就說了,『一切眾生』,只要不是生下來眼睛就瞎了的人,他總會見到太陽下山,就是日落的這個景象,他總是見過的。佛就叫我們觀落日這個景象,這是把所觀的事相給我們說出來。為什麼要繫心一處?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,然後對佛的教誡我們才很樂意的去接受它。佛給我們所說的一切方法都是對治我們的毛病的。我們病在哪裡?善導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了一段,諸位看一百二十七頁,看第二行,從第二句看起:
疏【此明眾生散動。識劇猿猴。心遍六塵。無由暫息。但以境緣非一。觸目起貪亂想。安心三昧。何容可得。自非捨緣託靜。相續注心。直指西方。簡餘九域。是以一身。一心。一迴向。一處。一境界。一相續。一歸依。一正念。是名想成就。得正受。此世後生。隨心解脫也。】
這段很重要。這段把事實真相簡簡單單幾句話說盡了。我們的大病就是心不定,所謂胡思亂想。學了佛怎麼樣?學了佛還是胡思亂想。今天下午有一個出家人來看我,他告訴我,他很勤奮、很用功、很好學,學過法相唯識、學過中觀、學過大小乘佛法,也學過藏密,學得很多,一樣一樣都講給我聽。什麼叫八識,什麼叫中觀,說了一大堆,說完了之後來問我。我就老實告訴他,我說:你所講的是佛教的名詞術語,這名詞術語裡的意思你完全不懂。這個學法永遠在佛教門外,沒有入門。他很驚奇。我說:你是滿腦袋的佛學名詞,滿腦袋的胡思亂想。開經偈裡頭說得好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你把佛的意思全想錯,那不是佛的意思,是你自己的意思,你怎麼能成就得了?那些是佛學的常識,佛學的皮毛,根本不是佛法。
為什麼說根本不是佛法?法是一切諸法,佛是覺悟,對一切諸法真正覺,那叫佛法。你沒覺,你還是在迷,不但你對世間法迷,你對於佛法經典也迷。所以我就勸他,學佛從哪裡學起?要把這些東西統統放下。就是此地講的『一心』、『一處』,從一才能入得了門。你搞那麼多就搞亂,那怎麼能入得了門?不是佛法不好,是你自己學錯。我就舉個簡單的例子給他說。他也是大學畢業生,我說:你念大學,你念一個科系四年畢業,對不對?他說:對。我說:假如你同時去念十個科系,那你要四十年才畢得了業;你念一百個學系,那你要到四百年才能畢得了業,你能活多久?佛法無量法門,你無量阿僧祇劫也畢不了業,同樣的道理。你真正要想入進去,唯一的方法一門深入。無論哪一門,只要一門。
一才有入處,一是什麼?到一心。一心是能入,一真是所入,你才有個入處。到一心就開悟,就覺,二心是迷。六祖大師說得好,在《壇經》,六祖離開黃梅之後,在獵人隊裡面住了十五年,這個機緣成熟,到了廣州遇到了印宗法師,就是現在的廣州光孝寺。印宗向他請教,印宗知道他是五祖的傳人,就向他請教:五祖平常有沒有講解脫?有沒有講涅槃?有沒有說這些?而六祖大師回答得很乾脆:解脫涅槃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這答得非常乾脆,這真正入門的人才明白。小乘常講的戒定慧三學,二已經迷,那三個更不必說。菩薩所講的六度法門,三已經錯,那六不就更錯?不曉得錯到哪裡去。
在我們凡夫,真的觸處全是錯,沒有一樣是對的。在佛菩薩口裡面,無論他怎麼說他都是對的,這又是什麼原因?《華嚴》上說得好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;又給我們講「萬法歸一」。這個一不是獨一,不是獨特的一,這個一是任一,都要明瞭這個。如果我們講布施,萬法都是布施,沒有一法不是布施;我們講持戒,所有一切法都是持戒,布施也是持戒。所以法才平等,法無有高下。無量無邊法從一裡面開出來的,無量無邊法可以回歸到任一,這個法叫清淨法、叫平等法、叫無障礙法。所以佛菩薩怎麼說他都是對的,不落一點痕跡。我們凡夫為什麼說都錯?執著,有分別執著。人家沒有分別執著,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。
所以廣學多聞是得一念之後的事情。你還沒有得一心,你怎麼可以廣學多聞?這就是我們近代無論在家、出家看不到人才出來。古時候代代都有了不起的高僧大德,包括在家的居士,原因是什麼?人家都是從一門奠定根基,從一門下手,然後才廣學多聞。一門下手就是《般若經》裡面所講的求根本智。根本智是無知,就是清淨心,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「般若無知」。底下一句是「無所不知」,一定要到無知,然後才無所不知。有知就壞了,不可以有知,要無知。無知,心是清淨的,像《壇經》講的「本來無一物」,這個心地乾淨什麼都沒有。心像鏡子一樣,外面境界這一接觸就明瞭,不但現在的事情明瞭,過去、未來統統都明瞭,這叫照見。你看《心經》裡面講的照見,他才有這個能力。
我們現在這個心是亂七八糟的,照的能力完全喪失,把這個照的功能變成了妄想分別執著,你看這個苦不苦。佛教給我們的方法是恢復我們清淨心,恢復我們的本能,在此地也是這個原則。你看看無論哪一個法門,無論哪一個經典,佛雖然講的不一樣,方法不一樣,你仔細看它的原理原則,決定是一樣的。這個地方的比喻很好,眾生就是凡夫的心是散是動的。散就是精神意志不能集中,動就是剎那生滅,一個念頭起,一個念頭滅,一天到晚這個妄念不斷的在生滅,這叫動。『識劇猿猴』,我們看到動物當中,猴子是最會動的,停不住的,我們的念頭那個動相比猿猴還要厲害。
『心遍六塵』,六塵是你攀緣的境界,六塵是講的色香味觸,是講這些,就是六根接觸的對象。眼所見的統統用一個色做代表,耳所聞的以聲為代表。我們六根攀緣外面的境界永遠沒有止境,『無由暫息』,不停止,不知足,這接觸了就起貪瞋痴慢,就起煩惱。順著自己心意的就起貪心,希望貪得;不喜歡的希望遠離。遠離還是貪心,貪什麼?貪它遠離我,不要接觸我。總而言之,順逆境界都用一個貪,貪不到就起瞋恨。喜歡的不能得到,瞋恨心生起了;不喜歡的時候,它不離開,瞋恨心也生起來了。所以說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惡見,這無量無邊的煩惱就從這裡生起來,『起貪亂想』。
『三昧』是正受,三昧就是清淨心,這個清淨心怎麼能夠得到?佛菩薩的心跟我們的心不一樣的地方,我們的心是亂想的,他們的心是清淨的,他們心裡頭沒有妄念。沒有妄念的人就叫佛菩薩,有妄念的人就叫凡夫。由此可知,凡夫跟佛菩薩只是名字不同而已,除了名字不同之外,還有什麼差別?沒有差別。
我們遇到苦難,想求佛菩薩保佑,你想佛菩薩會保佑你嗎?你要以為佛菩薩真的會保佑你,你一定會吃虧上當,你受騙。如果你認為佛菩薩沒有能力來保佑你的話,那你又錯。要知道佛菩薩怎樣保佑我們,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,他對我們的保佑就是對我們的教訓。雖然現在他不在世間,他的教訓寫在書本裡頭,流傳到今天,我們展開經卷就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訓。我們明瞭他的意思,依照他這個意思去做,這就是佛菩薩對我們的保佑。
我們供奉佛菩薩的形像是兩個意思:第一個意思是報恩的意思,我們接受到這麼好的教訓,我們對於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;第二個意思是藉著這些形像,提醒他對於我們的教導,使我們對於他的教訓念念不忘。見到佛菩薩形像,就想到他在經上給我們說的,是這個意思。這裡頭沒有迷信,迷信不能解決問題,所以菩薩教我們要「一心,一迴向,一處,一境界」。假如我們這些做不到,你每天給佛菩薩磕頭,一天磕十萬個頭,頭磕破了也枉然,你的問題還是不能解決,所以要明白這個事實。佛菩薩不是神明,神明,說實在話也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。神明是六道裡面,天道、鬼神道裡面有身分、有地位的人。說穿了,他自己本身都不能解決問題,怎麼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?所以決定不能迷信。
這裡教給我們的原理原則,叫「安心三昧」,這是我們所求的。三昧是梵語的音譯,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禪定,也翻作等持,也翻作正受。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;等持,等是平等,這心裡面常常保持著平等,保持平等那就是定。這是我們所求的,也就是《彌陀經》裡所講的一心不亂,三昧就是一心不亂。這是佛法修學的中心,也可以說,佛法雖然法門無量無邊,修的是什麼?就是修定,而是修定的手段、方法不相同。所以法門,法是方法,門是門徑,方法、門徑不一樣,所修的東西是一個,統統修定。絕對不是禪才修定,那教下不修定?教下的止觀就是禪定,念佛的一心不亂也是禪定,密宗的三密相應也是禪定。這個名詞不相同,內容境界完全相同。就是這個修學方法手段不一樣,但是這個原則原理相通的,那就是一定要『捨緣託靜』,不管你用什麼方法。
緣是什麼?外緣。你要想修清淨心,你必須要離開外緣。這個外緣是常常在誘惑你,常常在擾亂你,你要把這些誘惑、干擾把它離開。所以古時候佛門的道場都建立在深山,為什麼建立在深山?遠離都市,避免誘惑與干擾,容易得定,容易成就。環境關係很大,因為畢竟你是凡夫,你擺脫不了外面境界的干擾,所以懂得避免。現在人要講修行的話,我們的環境、福德就比不上古人,古人有個清淨環境可以進修,現在沒有了。現在如果你真的找到一個清淨環境,過不了幾天那就變成觀光旅遊區,找不到。深山裡面建的這些道場都變成觀光旅遊的中心點。這是說我們現在修學的環境不如古人。
現在這誘惑的東西愈來愈多,最普遍的電視、廣播、雜誌、報紙,這全是誘惑你的。這都是我們佛經裡面講的魔王,統統是魔王,叫你的心不能定下來,天天被它們誘惑。無論是吃的、是穿的、是用的,你看天天有新產品,天天有新花樣出來,叫你的心不能安。剛剛買的,新的樣子出來,我的這個落伍了,你看看你心就動、就被它牽跑,你的「安心三昧,何容可得」?得不到。這是我們要曉得,要知道捨緣,要知道託靜,託是依,就是依靠的意思,要依靠一個清淨的環境,要把外緣斷掉。
所以你要想真正求一心,真正求功夫成片,這我常常講電視不能看,報紙不能看。有些人說:那社會上一些事情我都不知道。不知道,好!不知道,天天天下太平,沒事。沒事,外面沒事,我心也定了。你知道的事情多,你憂慮也多,你牽掛也多,你煩惱也多;你認得人多的話,你是非也多,長短也多,麻煩可大。這要覺悟。這是佛教給我們的原理,不管修哪個法門,你要想成就的話,統統要離開外緣,確確實實找一個清淨環境來修行。
『相續注心,直指西方』。「注心」是把心安住在一處,這個注就是注入一心,直指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把方向指出來。「相續」是不能間斷。「相續注心」這四個字跟《大勢至圓通章》裡面所講的「淨念相繼」是一個意思,說法不一樣,意思境界都相同。相繼就是相續,淨念就是注心,注心就是淨念的意思。
『簡餘九域』,這是我們講十方,我們專注西方,其他的統統捨掉。那麼這其他指什麼?指的是其他九方諸佛剎土。東方琉璃世界、所有一切諸佛菩薩,我們暫時都把它放下,專注一方;換句話說,專跟一尊佛學,就是這個意思。再說得明白一點,專門依照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學,這是專講西方極樂世界,這三經一論,除這個之外,我統統都不學,就是這麼回事。如果還兼學其他大乘,那就不是直指西方,這就不專,所以底下特別要求我們要「一身、一心」。
身本來就是一個,何必還要說一身?這一身說的是什麼意思?這一身是身也要學一個,不能我這個身又參禪又念佛,我這個身是又拜阿彌陀佛又拜藥師如來,這身就不一。善導大師在註疏裡頭特別教給我們,我們這個身專禮阿彌陀佛。我們每天拜佛,拜什麼佛?就專拜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統統不拜。這絕對不是貢高我慢,我們不專一就不能成就。但是專拜阿彌陀佛,這個拜佛的儀規當中,首先要三拜本師釋迦牟尼佛。這是什麼?這不忘恩。這個法門是釋迦牟尼佛傳給我的,我們不能把這個本師忘掉。下面要拜,無論拜多少拜,統統拜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拜完之後,拜三拜觀世音菩薩,三拜大勢至菩薩,三拜清淨大海眾菩薩,這才圓滿,這叫專,身專。心專,心裡面念念就是阿彌陀佛。「一迴向」,無論修積大小功德統統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作第二個想法;也就是說,決不求人天福報,決定不求現前福報。連現前福報都不求,來世福報更不求,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「一處,一境界」,統統要歸一。這個一處怎麼說法?處是講你修行的處所,這個意思就是教你不要去到處跑道場,這是真的,你在一處修行,你才會成就,為什麼?他心定了。決定不搞人情佛事。諸位看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《文鈔》裡面就有很多地方,他老人家多半是回答人家信件的。老和尚這些學生偶爾到靈巖山寺,這是蘇州,這是印光法師晚年就住在這個地方,去看老和尚。老和尚一進門就呵斥他:你來幹什麼?我來看看師父。師父你從前看過了,你還來看什麼?你不在家裡好好的用功,浪費時間,浪費精神,浪費錢財。罵回去。這一處的意思。地方跑多了心就散亂,這諸位一定要知道。一個境界,這個境界就是經上所說的境界。如果我們在夢中、在定中這個境界現前了,這是瑞相。沒有這個境界也不求,只求心清淨、身清淨,一句佛號不間斷,求生淨土這個願望不間斷,這好境界。
『一相續,一歸依』。相續好懂,相續就是不間斷,信不間斷,願不間斷,解行不間斷。「一歸依」,皈依是回頭,不但從世間五欲六塵裡面回頭,我不再貪圖;所有一切大小乘佛法,我也從那裡回頭,我也不再去研究,一心一意依靠往生經,就是淨土三經,現在我們講的淨土五經,這五經都是教導我們求生西方淨土的,這叫一皈依。五經裡面,依一部經就能成功,這一部經任憑選擇。如果你有時間,你可以選擇《無量壽經》,為什麼?《無量壽經》對於西方世界介紹得最詳細。如果你工作非常繁忙沒有時間,你可以選擇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這個經文比《般若心經》還短,容易受持。這都是屬於一皈依。
『一正念』,除這一念,這一念求生西方之外,決定沒有第二個念頭,這叫一正念。我們把這幾句話都做到,這叫『想成』。諸位要記住,善導大師在此地這一段開示是貫注這十六觀的。十六觀,每一觀都要用這一個原則,你才能成就。你如果違背這個原則,叫你觀這個太陽你決定觀不成,你不會成就的。觀成之後,『隨心解脫』就是自在往生。所以往生的時候為什麼沒有病苦?沒有死苦?他自在去的。這個自在往生,功夫好的人可以隨時往生,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,想在這個世界上再多住幾年也沒有關係,這叫真正自在,生死自在。這個生死自在,就是佛家常講的了生死,沒有生死了。這是不是真的?真的,千真萬確的事實。
過去有些同修來問我,他說他們看《淨土聖賢錄》、看《往生傳》,有一個發現。我說:發現什麼?他說發現很多往生的人,念佛都是念了三年他就往生了。他來問我,他說:是不是這些人剛剛好遇到佛的時候,他三年壽命就到?哪有那麼巧?絕對沒有那麼巧的!沒有那麼巧,為什麼他三年就去了?他三年功夫成熟了,西方極樂世界他見到了,那麼好的地方他為什麼不去?他在這裡受罪幹什麼?他當然去了。我們這是什麼?是想去去不了,無可奈何沒有辦法。如果要是真能去得了,那早就去了,絕對不會在這個世界再去受罪。所以這才是真正的事實,才是真實的答案。
人家這個境界一現前,一有能力去,他就走了,不再留戀這個世間。還有一種人能去而不去的,出家在家都有,他與這個地方的眾生還有緣分沒斷。什麼緣分?幫助他們往生的緣,不是其他的緣;其他的緣那統統都斷掉,也就是接引眾生的緣。換句話說,他在此地多住幾年,多幫助一些人往生,是為這個原因可以在這個世間再多住幾年,這是不礙事的。這一段要牢牢的記住,因為後面十六段的原理原則都完全相同,所以後頭都不說了。我們再回來看經文。接著看經文,這是教給我們觀想的方法。
經【當起想念。正坐西向。諦觀於日欲沒之處。】
這太陽快要下山的地方。經上說得很清楚,要『正坐西向』。修這個法門,善導大師在這個註子裡頭說得很清楚,要在春秋,不取冬夏。因為冬夏太陽日出日沒它的方位偏差很大,不是正東、正西;春秋的太陽出沒是正東、正西,所以他取這個時候,而不取冬夏。所以方位要正確,感應才快速。
經【令心堅住。專想不移。見日欲沒。狀如懸鼓。】
看到這太陽下山就像一個鼓掛在空中一樣,距離地面沒有多遠,這紅紅的太陽,這個太陽的光度不會刺眼睛,我們張開眼睛可以看它。如果它的距離地面高一點,光度很強,我們眼睛沒有辦法觀察。看到它快要落山的時候,看這個像。至於怎麼樣觀法?今天這個時間快到了,我下一堂再跟諸位細說如何來作觀。觀成的現象:
經【既見日已。閉目開目。皆令明了。】
這就是你觀成了,這一觀觀成功了。觀成之後,無論在什麼地方,我們眼睛張開這個落日在面前,別人看不到,你看得很清楚;閉了眼睛,這個太陽也在面前,這才叫觀成。如果對著太陽下山看得很清楚,太陽落下去之後沒有了,這個沒有用處,這個不能往生。一定要把太陽,睜著眼睛,閉著眼睛,無論在什麼地方,太陽都在你面前,這才叫觀成功。你就想想這不容易,很難。下一次我把這個方法告訴諸位,告訴諸位,我們明瞭就好,恐怕很難,我都沒有辦法,我還是老實念佛。修這個法門很不容易,要這樣修成這才行,如果不是到這個境界,那都沒有用處。
經【是為日想。名曰初觀。】
這個經文,十六觀第一觀的經文到這裡講完。這個意思我下一次再跟諸位補充,補充就是如何觀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