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(第二八二集) 1984/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1-003-0282
請看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》,第五九五頁:
疏【又法華極讚說經之難,亦同此意。】
鈔【法華極讚者,謂盡說餘經,手擲須彌,足動大千,皆未為難,能於惡世說法華經是則為難,今經難說亦復如是。】
這是《法華經》上說的一段話。『盡說餘經』,餘經是其他的經典,也就是除《法華經》之外。《法華》究竟說的是什麼?說的是成圓滿佛果,也就是說成佛之經,這個難。要教人作菩薩、作阿羅漢、得人天福報,這樣的經論非常多,這個不難;唯獨講成佛的經就難了。底下兩句是比喻,『手擲須彌』,須彌山是這個世間最大的一座山,我們像拋籃球一樣,拿在手上拋過來、拋過去,這是舉比喻,這個不算難,實在講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『足動大千』,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,我們腳踏在大千世界能使大千世界都震動,這也不是容易事情。極盡形容這都不是難事情。唯獨於惡世說《法華經》,或說跟《法華經》同類的經,『是則為難』。本經跟《法華》是同一類的,都是講圓成佛道之經。
演【唯於惡世宣說此經,最為難事。】
難在哪裡?
演【人不信故,生怨嫉故,招罵詈故,加杖木故,若無大願生退屈故。】
你給他說這個經,他不但不相信,不能接受,他還怨恨,他聽了心裡不高興,還嫉妒、還要罵你,「杖木」,他還要來打你。如果沒有真實的大願,他聽了也很容易退心。
演【今經難說亦復如是者,眾生我慢心高,無明堅厚,不肯信受,多生怨嫉,亦猶是也。】
「眾生我慢心高,無明堅厚」,我們看現前這個社會,大師這兩句話確實是描寫得非常正確。「不肯信受,多生怨嫉」,跟《法華經》前面所說的狀況完全相同。
疏【復有二義。】
還有兩個意思。
疏【前難反顯極樂得道為易,後難反顯極樂說法為易。】
『前難』,前面說世尊在我們這世間成佛難、說法難,反過來看,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容易。文殊、普賢、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願意求生淨土,道理在哪裡?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容易、說法容易。
鈔【得道易者,婆沙論謂念佛往生,乘佛願力,為易行道。】
這是很容易成就的,我們讀過《無量壽經》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願願都是幫助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滿證得無上菩提,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。我們念佛往生就是乘佛的願力,也就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加持、對我們的幫助,使我們很容易證得佛果,這叫『易行道』。
鈔【五濁惡世,艱於修進,為難行道故。】
今天這個世界濁惡之極,我們內有煩惱、有習氣,很不容易斷除;外面有五欲六塵的誘惑,很難排除。內有煩惱,外有誘惑,道業就很不容易成就。一萬個修行人,難得有二、三個成就的,原因在哪裡?煩惱、誘惑沒有辦法排除,敵不過煩惱誘惑,所以修行往往是失敗的。下面講說法難易,西方極樂說法容易。
鈔【說法易者,彼國諸上善人。】
若不是上善,就不能夠往生。經上對「上善」這兩個字沒有設界限,但是古大德跟我們說上善是指等覺菩薩,因為法雲地的菩薩上面還有等覺,他不能算是最上,菩薩裡面最上的就是等覺菩薩,再上去就成佛,那個不算了,所以這個講法也能講得通。上善,我有另外一個看法,佛在《觀無量壽經》講「淨業三福」,第一是人天善,第二是二乘善,第三是菩薩善,如果我們把這三條分為上中下三等,菩薩善就是上善。我這個說法,我們都有分;如果解釋為等覺,我們就沒分。我這個講法能不能相應?我想也可以相應,這是經上講的。由此可知,我們發願念佛求生淨土,必須要實行《觀經》三福。所以,不是上善就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在《觀經》下品下生章看到,世間五逆十惡的人,臨終一念回頭都能夠往生,諸位要知道,他那個一念回頭,那是真實懺悔,他就具足上善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世間俗話講,浪子回頭金不換,他一回頭,那就是道道地地的好人,他不是壞人。真回過頭來,那非常可貴,所以他能夠往生。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修上善,上善就是《觀經》淨業三福這十一句要認真努力去把它做到。
鈔【慧深障淺。】
彼國諸上善人,智慧深、業障淺薄。
鈔【志意調柔。】
『志』是志願、志向,『意』是心意、情緒。人家志向堅定,情緒也穩定,顯示出來溫柔。『調』是調理,性情和睦溫柔。
鈔【風樹鳥音,悉資解悟。】
風樹、流水在西方世界是無情說法,眾鳥是有情說法。在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眼睛所見的、耳朵所聽的,都是說法的音聲,這些都幫助我們開悟。『解悟』就是開悟。雖然六根只講了眼耳二根,實際上六根接觸外面六種境界全都是說法的音聲,西方世界為什麼不退轉,道理就在此地。不像我們,我們在這世間六根接觸佛法的機會少、時間很短,接觸外界誘惑的時間長、力量很大,道心敵不過情欲,往往墮落失敗。西方世界根本就接觸不到情欲,六根所接觸的全是佛法,而且佛菩薩說法的手段非常高明。如果天天坐在講台上講,底下在聽,聽久了就厭煩。西方世界說法已經昇華到最高的藝術境界,有歌有舞,有動的、有靜的,這樣調劑,你決定不會厭煩。你在那裡面生活會真正感到幸福快樂,在幸福快樂當中成就圓滿的佛法,斷煩惱、開智慧,證無上菩提。所以不難!
鈔【非比此土。】
不像我們這個世間。
鈔【剛強難伏。】
我們這個世間眾生的根性是剛強難化。
鈔【故舉難顯易。】
說出我們這個世間修行證果、說法之難,反顯西方極樂世界這些都容易。
鈔【正示極樂決宜求也。】
說這些話真正的用意,就是讓我們知道極樂世界決定要往生,一定要立定這個志向,我們這一生就不空過,這一生活得就很有義意、很有價值。如果不生西方極樂世界,說實在話,這一生必定空過,這是值得我們高度警惕的。
疏【稱理,則自性心境雙融,是行此二難義。】
演【心境雙融是行此二難義者,得道乃徹悟內心。】
什麼叫做得道?得的是什麼道?所謂「得道」就是徹悟內心。內心就是自己的心性、真心本性,對於心性明白了,就叫做得道。修行人對於心性的明白有淺深層次不同,於是得的道就有差別,有淺深不同的名稱,得阿羅漢道、得辟支佛道、得菩薩道、得佛道,都叫做得道。小乘阿羅漢還有四果四向,小乘的名字叫「四雙八輩」,初果向、初果這是一雙,二果向、二果這又是一雙,一直到四果向、四果。愈分愈細,菩薩分為五十一個等級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再加上等覺,五十一個位次。這都是果位,統統叫得道。大乘法裡面,圓教大乘,斷了見惑,這是初信位的菩薩。見惑一斷就證果,證的什麼果?五十一個位次,頭一個位次,初信位的菩薩。我們不能夠小看他,為什麼?證得初信位,我們這經上講的三不退,他就證得位不退。雖然他還沒有能夠脫離三界輪迴,他還在六道之中;雖在六道,他決定不墮三惡道,這就他不退轉,他不會退到三惡道。他在人天兩道繼續努力的修行,不是在人道,就在天道,不會墮到三途,叫位不退菩薩。所以得道,我們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個在佛法裡頭。佛法之外,有很多外道也有講得道的,成神成仙他們都叫得道,跟佛法講的定義完全不相同。他們講的得道是得到一個果位,得到一個位次;佛法裡面講得道是對於心性明瞭的程度,這個得道難,得道得去除障礙,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要是不斷,我們在大乘法裡面,初信位的菩薩就不能夠證得。
演【說法乃化他外境故。】
「得道」是自修,是自己的事情,「說法」是對別人的事情。當然說法跟得道都不容易,你自己沒有得道,你拿什麼去教別人?現在在我們這個時代,自由民主開放,什麼人都可以上台去講經說法,言論自由,出版自由。在從前可不行,清朝以前,你要是沒有真正開悟,沒有真正證果,你沒有資格說法,實在講,自己也不敢出來說法。所有的著作都要經過國家審查,看看你確實見解不錯,是一個有修開悟之人,你的著作才可以流通,否則的話,不可以隨便出書,不可以隨便說法,它有個標準在。現在這自由民主開放,標準沒有了。說法是利益眾生的,一定要自己有成就。如果把標準定在得道上,恐怕我們這個世間就沒有說法之人了。現在說法,難!怎麼辦?不得已而求其次,自己沒有得道,古人得道了,蓮池大師得道,古德法師也得道,我沒有得道,也沒有開悟,我就講這些得道開悟的人他們的著作,介紹他們的著作,也就是說,我將我讀他們的著作這些淺顯的心得,在這個地方給諸位同修做一個報告,提供大家做一個參考。我們今天的能力只能做到此地。有很多人問我,「法師,你講經講這麼多年,你都沒有出幾本書!」你們想想,我能出什麼書?修行沒有開悟,沒有證果,怎麼可以出書?不可以。孔老夫子一生謙虛,「述而不作」,沒有創作,都是說別人的。我們今天不是謙虛,我們今天確實沒有能力創作,傳述古人的註疏已經就非常難得了。
演【心者得道義,境者說法義。】
明心見性就是得道的意思,「心」,真心本性是得道的意思。「境」,我們自己功夫到某一個境界,你才能說得出來,你才能體會得到。我們自己沒有實證的功夫,但是看古人書,我們能體會到幾成,這也是相似的境界。境界之領悟與心地的明白完全成正比例,你去聽我過去講的錄音帶,現在講的意思比從前講的圓滿,比從前講的深刻。同樣是這個經,同樣是這個本子,我這是第三次講,這一次比上一次確實圓融得多,什麼原因?我確實沒有絲毫的保留,上一次講的,雖然在這本子裡面,沒看出來!這一次講的比上一次圓,就是這一次它裡頭深妙的意思發現了,怎麼發現?今年的心比去年清淨一些。心不清淨,書擺在面前,像睜著眼睛的瞎子,看不出它的意思。心愈清淨愈真誠,你看的東西就看得愈深愈廣。我們的功夫年年有進步,境界年年也就不一樣。所以境是說法義。
演【今性中心境雙融是二難並運義。】
本性裡面心境雙融,這就是得道、說法二難之義,因為見性難,反過來,說法也就不容易。
鈔【心逐境生,心體本寂,則無所得者,名得菩提。境隨心現,境體自空,則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】
這個意思說得深!大乘法裡面所謂「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」,你把這一段的意思搞清楚,這兩句話你就懂得。『心逐境生』,心就是唯識講的八心、八識,如果沒有境界在面前,它不會起心動念,所以它是境生的。也許同修說,晚上睡覺,眼睛一閉,沒有境界了,為什麼還會作夢?睡著還有境界。外面五塵境界沒有了,境有六種:色聲香味觸法,外面色聲香味觸沒有了,你不會起這個心、不會動這個念,「法」在你意識裡面,你沒有辦法控制,那個境又生起來,生起來就作夢。六根對六境,我們睡著了,前五根不起作用,前五境也不起作用,但是意根會對法境,這就作夢,日夜都不休息。所以心逐境生。可是『心體本寂』,真心本性是心體,它是清淨寂滅的,它確實是一塵不染的,就像六祖所說的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那是講真心、本性,此地講心體本寂。從心體上講,它無所得。《般若心經》到最後,說出「無智亦無得」,那是講心體。如果講心的作用,是有智也有得;從體上講,無智亦無得。『無所得者,名得菩提』,釋迦牟尼佛修行證果,得無上菩提,這是我們所說的;他自己境界裡面是無智亦無得,他入這個境界。我們稱之為得無上菩提,得無上的佛果,這叫得菩提。
『境隨心現』,境從哪來的?境是心變現的。《唯識論》講「無明不覺生三細」,三細相,第一個是業相,第二個是轉相,第三個是境界相。業就是動,這一動就起變化。轉相也叫做見分,一動就是有知有覺;從有知有覺就變現出現相,現相叫境界相。這是三細相。從三細再演變、再發展,就成十法界依正莊嚴。所以境是心現的,三細相的境界相也是心變現出來。『境體自空』,心體本寂,境體自空,完全是一個意思。心跟境同一個根源發生的,真如本性。心境同源,見分跟相分同一個自證分,所以精神可以變成物質,物質可以變化成精神,可以互相變,為什麼?因為同源。今天科學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,今天科學這能與質的轉變只是在境界相裡頭,還沒有能力把精神轉變成物質;如果達到這個境界,那真的隨心所欲。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達到這個境界,所以你想穿衣服,衣服是物質,你這一動念的時候,喜歡的衣服都在身上了,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已經達到這個標準,可以用心能變化成物質;不喜歡,立刻就沒有了,把物質還歸原到心能,就沒有了。西方世界的科技達到真正圓滿,圓滿到每一個人都能受用,並不是屬於少數科學家,每一個人都會,每一個人都用得很自在,所以他在生活上沒有一絲毫的缺乏。境體是空的,境之體就是真心、就是本性。『則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』,哪有法可說?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世間說法四十九年,佛說他沒有說一個字,如果有人說佛說法,那叫謗佛。佛確實沒有說法,從心境上來說,佛確實無智亦無得,更無所說。我們說佛得道,說佛說法,完全是從相上說的,不是從性體上說的。
鈔【心外無境,境外無心。】
心跟境是一不是二。我們今天最大的障礙,不能明心、不能見性,不能得道、不能證果,原因在哪裡?我們把一切法都看成二分,心不是境、境不是心,性不是相、相不是性,把一切法堅固的執著,佛講妄想、執著。《華嚴》上說,「一切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我們堅固的妄想、堅固的執著,不曉得一切法是同一個根源生的,一切法裡頭決定沒有障礙。《華嚴經》顯示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可是諸位一定要曉得,真實無障礙,是要「心外無境,境外無心」才無礙。如果心跟境是二分的,決定有障礙。真正是無障礙的法界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圓教初住菩薩以上確實入這個境界了。在我們中國,六祖惠能入這個境界了,不是惠能同等一流的人物還是處處都有障礙。雖然事實上我們做不到,但是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,明這個道理有什麼好處?我們的心胸能夠開拓,不至於那麼執著,不至於那麼窄小,換句話說,可以幫助我們提早開悟,有這個好處。
鈔【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。】
必須要到心境雙融才是覺行圓滿。如果心境不融,還是兩樁事情,還是對立的,我們自覺覺他就不可能達到圓滿的境界。
◎三、流通分
經【佛說此經已。舍利弗。及諸比丘。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。】
流通分裡分成兩段,這幾句經文就是一段,這一段是「重舉聽眾」。佛當年宣講《阿彌陀經》的時候,與會的大眾,在開經的時候,序分裡面曾經跟諸位介紹過,參加的有哪些人;經講完之後,又跟我們提一提,提一提裡面有一點補充,前面雖然沒有說的,到這個地方統統都說圓滿了,那就是『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』,補充天龍八部。
疏【法必流通,以佛說法,為普度眾生故。】
這一句是蓮池大師為流通分替我們做了說明,流通的義趣。佛法的目的是廣利眾生,廣泛的利益大眾,『眾生』包括九法界的眾生,這一會上有文殊菩薩、有彌勒菩薩,當然還有許許多多大菩薩,名字沒有列出來,菩薩法界,有阿羅漢,省略緣覺。會場裡面有菩薩眾、有緣覺眾、有聲聞眾、有六道眾生,「一切天人阿修羅」這是講六道眾生。可見得佛說法,與這經典法會有緣的九法界眾生都到場,都參與這個法會,都得利益。所以佛說法是為了普度眾生。如果佛法不流通,與佛說法的宗旨、佛的願望就完全相違背。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,障礙別人,不讓別人得到,這個人能不能成佛、能不能成菩薩?決定不能,為什麼?自私自利,不肯利人,這就是大障礙,可見得他是自己障礙自己。不但障礙得道,連開悟都不可能;不但開悟不可能,古人的註解他也看不懂,為什麼?他心量太小,心地不清淨。註解都看不懂,經文就更不必說了,他能得到些什麼?說個實在話,他連佛法的皮毛都得不到,他所得到的是皮毛上面落下來的灰塵,大概就能得這個東西,為什麼?塵土污染了他的清淨心,這是真的。法,只要是利益眾生的,我們一定盡心盡力去流通,用現代話來說,普遍的要介紹給大眾、推薦給大眾,盡心盡力去做,這叫做流通。幫助諸佛、幫助一切祖師大德去普度眾生,這個要緊。
疏【復列眾者,經初明眾聽法,經終明眾受法也。】
這個經典開始,序分裡面說出聽經的大眾們,告訴我們這麼多人在聽經;經聽完之後,又敘說這些大眾們聽佛說法之後得什麼樣的利益,列舉出來對我們有啟發的作用,有勉勵的作用。他們聽經得到利益,我們聽了之後有沒有得好處。
疏【獨舉身子者,以當機故。】
這個經文在末後結得簡單,只說了『舍利弗,及諸比丘』。
疏【不言菩薩者,攝比丘中故。阿修羅者,此云非天。等者,等八部六道也。】
九法界眾生統統包括在其中。
鈔【流通者,光明疏云。】
《金光明經》註解裡面說。
鈔【流者下澍,通者不壅。】
『流』,像水一樣,水往下流;『通』,沒有阻礙,沒有障礙。
鈔【又圭峰云。】
圭鋒是華嚴宗第五代祖師,清涼大師的學生。
鈔【都無人傳則不流。】
假如佛法沒有人傳,這個法就不能流布,不能留到底下一代。
鈔【流者不住。】
『流』是不停的意思,這個法要向外宣揚,不可以把它停止。
鈔【傳之遇障則不通。】
我們傳法、宣傳遇到障礙,那就不通了。
鈔【通者不塞。】
『不塞』就是沒有阻礙,那就是通達無礙,就通了。在古時候,古來大德可以說是盡心盡力把佛法流傳下來,在距離北京兩個多小時車程的房山這個地方,不久之前發現石經,佛經刻在石板上,刻了全部的《大藏經》。這個石經是從唐朝時候開始刻的,刻到南宋以後遼金的時代,差不多快到元朝的時候才完工,總共刻了四百年。當然人手很多,一共刻了有幾十萬塊石塊,那個石塊長寬比我們這個柱子還大一點,雙面刻。古人用這種方法把佛經流傳到後世,唯恐經典失傳,用心之苦、用力之勤,我們看到不能不感激。現在我們可以用電腦排版,重新為《大藏經》做一個新的版,能夠在全世界流通。這是我們現代佛弟子讀到「流通」,必須要做的工作。
鈔【普度者,流通十方,以及三世,非僅為一處一時之眾生也。】
這一句很重要,如果為一時、為一個地區,人家也不要在石碑上刻《大藏經》了,是為了十方三世一切眾生著想,這是講真正流通佛法。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