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(第十三集) 1984/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1-003-0013
請看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》,第十四頁:
疏【今云自性,且指佛性而言也。性而曰自,法爾如然,非作得故;是我自己,非屬他故。此之自性,蓋有多名,亦名本心,亦名本覺,亦名真知,亦名真識,亦名真如,種種無盡,統而言之,即當人靈知靈覺本具之一心也。今明不可思議者,惟此心耳,更無餘物有此不思議體與心同也。】
演【且指佛性而言者。】
這一段,義理實在是無有窮盡。這些都是從前面「不可思議」而來的,尤其是大師將「不可思議」說為至理極名,他都是從本經上說的,本經的經題,它原來的題目是《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》。
演【自性實通二種。】
佛性與法性都是自性。
演【若人欲識真空理,心內真如還遍外,情與無情同一體,處處皆同真法界。】
這四句應當把它背熟,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就是說這麼一樁事情,《心經》也是講的這回事情。能把這四句的真義貫通,你的境界就不一樣,境界就轉了。轉境界就叫消業障。我們這個佛號,如果聲聲佛號都能轉境界,那就消業障了;如果這個佛號轉不了境界,那就消不了業障。為什麼有人能消得了,有人消不了?這個問題就是你會不會,會不會個中的妙理。你要果然會了其中的妙理,句句都能消業障,這是一點不假的,那真是無量的功德。
演【今云爾者,但以此經重一心念佛求願往生。】
這句話非常重要。這部《彌陀經》,這個法門,它特別注重在『一心念佛』,這四個字決定不能夠馬虎過去。我們平常天天念佛,為什麼佛號轉不了境界,消不了業障?沒有用「一心」,所以佛號不得力。如果你一心念,這個佛號當然就得力。所謂「一心」,最簡單的說法,一句佛號之中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叫一心念。一面念佛是一面胡思亂想,不但不能消業障,念念都在造業。念著佛還打妄想,還胡思亂想,這個業可造大了。所以要曉得,一心念佛。為什麼念佛?『求願往生』。沒有第二個想頭,一心一意就是想求西方極樂世界。所以一定要知道這個世界苦,這個世界可怕。
貪戀這個世界是愚痴!為什麼?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造的。譬如,你造了這棟大樓,整棟大樓都是你的,你卻偏愛一個小房間,認為這個小房間是自己的,別的地方都不要。《華嚴》說: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。西方極樂世界是你自己心變現的,娑婆世界也是自心變現的,華藏世界還是自心變現的,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。所變的這個身體,有清淨的部分,有污穢的地方,清淨的地方他不要,他很愛污穢的地方,這個人不是愚痴嗎?只要有所偏,就是毛病。
偏愛是見惑裡面的邊見,執著在一邊,這個事情不是麻煩嗎?你這個邊見不能夠破除,換句話說,最起碼的見惑都不能斷,你還談什麼?見惑斷了,要不求生西方淨土,不能超越生死輪迴,還得六道輪迴。六道輪迴,你這一轉世,你的功夫沒有不退轉的,菩薩都有隔陰之迷,何況你才有那麼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功夫,算什麼!一投胎,前生的統統忘得乾乾淨淨,能不能繼續再努力?那要看你的緣分,不一定能。所以要曉得,娑婆世界是一個險道,非常危險的道路,在這裡面你真正遇到善友、善知識,你自己能覺悟,這個地方用功修行速度很快,成就也高。你要是遇不到,不能依教奉行,還是成天打妄想,愈迷愈深,愈墮愈苦!這是一定要覺悟。
他這兩句話八個字,就是《彌陀經》修學的中心,「一心念佛,求願往生」;釋迦牟尼佛說《彌陀經》就是為這個,六方諸佛讚歎也是讚歎這個。我們如果不懂「一心念佛,求願往生」這兩句話,含糊看過去,十方諸佛的讚歎,釋迦牟尼佛的說經,對你都叫白說了。雖然跟你說了,你沒得到;你把這兩句得到,整部經就得到了。
演【乃借彼佛境顯我自心故。】
為什麼一定要念佛?是藉阿彌陀佛的境界把我們自己真心顯露出來。我們真心現在在迷,阿彌陀佛就好比是晨鐘,聲聲把我們的迷關敲破,把我們的真心給敲醒,就是這麼回事情。所以這六字洪名不可思議!蓮池大師前面講的。六個字的意思一定要清楚,皈依無量覺,你念的時候要記住,聲聲都是喚醒自己皈依無量覺。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迷而不覺,迷心是染著的,覺心是清淨的。迷心裡面有許許多多的念頭,就是煩惱,分別、執著、妄想無量無邊,這個心是迷心;覺心裡面沒這些,六祖說「本來無一物」。
什麼時候覺悟?心清淨,一個妄念都沒有。外面境界樣樣明瞭,不但眼前這個境界明瞭,過去的明瞭,將來的明瞭,這就是神通現前。沒有不明瞭的,一看就清楚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三世十方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一念不生,這是覺悟的相。我們自己反省,我們有沒有覺悟?還有妄念,有妄念就是不覺,不覺就用念佛這個方法喚醒你覺悟。所以八萬四千法門,念佛是第一,最直截了當喚醒你的覺心。這是說明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。因此這個地方所講的自性:
演【且指有情佛性。】
就是這個意思。
下面跟我們解釋『性而曰自,法爾如然,非作得故』。
演【性而曰自,自有二義:一、自然之自,二、自己之自。】
『自』怎麼講法?「自」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『自然』的意思,自然就不是造作的;另外一個意思就是『自己』,不是別人。自性具足這兩個意思,兩個意思它都圓滿。
演【法爾如然非作得者。】
「法爾如然」,就是自然的意思;「非作得者」,不是造作的。
演【妙性天然,不因修得,迷時無失,悟時無得,有物渾成,本自如如故。此自然之自也。】
這幾句話要說一說,不說恐怕這意思看不出來。『性』是真的,決定不是虛妄的。它是自己,是宇宙萬有的本體,拿佛法名詞來說,十法界依報正報一切諸法都是它變現出來的。山河及大地,什麼東西造的?就是它造的,它真正是造物主。說上帝是造物主,假的,因為上帝也是它造的。誰造上帝?我們曉得,自性造上帝。所以上帝並不是真正造物主,真正造物主就是「自性」。所以它叫『妙』,妙就是它能造。它沒有相,它能夠現一切相,這個妙!大經裡面講「唯心所現」。「性」也叫做心,也叫做識,是一樁事情。我們一般講本性,這個性是從體上講,講心、識是從作用上講,體用是一不是二。性能現,識能變。唯心所現,現相,相裡面有些變化,那是識在那裡變。諸位要曉得,相,這裡面是一味平等的。蕅益大師說得好,「境無好醜」,境是境界,就是外面的相。五根:眼耳鼻舌身,六塵:色聲香味觸法,這是相,色法。色法裡面沒有好醜,完全是平等的,確確實實是平等的。好醜沒有標準,各人有各人的標準,標準從哪裡來的?標準是從你那個識變,識裡頭生的,心不生,心裡頭沒有一法,不立一法,識裡面它就建立了種種標準。每個人建立的標準不一樣,換句話說,每個人審美的觀念不一樣,每個人喜愛的對象不相同;一個人一個標準,就變成沒有標準了。
所以大師說,「愚人除境不除心,至人除心不除境」。覺悟的人他去什麼?去識心,能變的那個識心,他去這個心,他不去外頭境界。於是,他得到的是什麼?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真得自在了。愚人一定要找一個好環境、理想的環境,他是心外求法,他不改變他心理,找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苦惱,為什麼?還不盡理想。理想的環境到哪裡去找?心地裡面去找,外面境界找不到!在外面境界上找一個理想環境,那可找慘了。無量劫以來,你都在找,找到現在你還沒找到。往後再找無量劫,你還是找不到,永遠不可能找到,這個要曉得。所以聰明人,心平等了,境就平等;心善了,境界都善。心是惡的,看外面境界都是惡的;心是善的,看外面境界都是善的。所以,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,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,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。
『妙性天然,不因修得』。這個性妙不妙?太妙了,它能變現這一切現象;而且這個變現是天然的,不因修得。「天然」是講這個妙性,性是本有的,佛學名詞叫「法爾如是」,此地講法爾如然,「然」就是「是」的意思。法爾如是、法爾如然,這在經上常常看到。「法爾如然」,既然是自然的意思,為什麼不寫個自然?或者寫個天然,我們一看就懂,搞個「法爾」,反而把我們搞迷惑了。古德翻經不容易!因為我們習慣上講自然,自然的對面是因緣,總是落在兩邊。為了使我們不落在兩邊,所以起了這個名稱「法爾如然」。希望我們聽了不落在兩邊,有這麼深的意思在裡頭。
《楞嚴經》說得好:「非因緣非自然,法爾如是」。兩邊都不落,不得已稱之為「妙性」,它不是修得的,它是本有的。我們現在諸位有沒有?有,完全顯露在面前;雖然顯露,你自己不覺得,這無可奈何。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,所以佛看你是佛,你跟他沒兩樣,菩薩看你是菩薩,你跟他沒有不相同的地方;而是自己迷,這個沒法子。怎麼叫自己迷?你自己起心動念,你自己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這就是自己迷。佛菩薩為什麼不迷?佛菩薩一個念頭都沒有。釋迦牟尼佛天天說法,說了四十九年,一個字沒說,你們相信嗎?不相信。為什麼不相信?因為你迷。迷了就不相信,你要是覺悟了,你相信,確實四十九年沒說一個字,真的。幾時把這個事實真相一下子看出來,你就覺悟了。
『迷時無失,悟時無得』。我們現在迷,這個天然的妙性有沒有失掉?沒有失掉,一天到晚起作用,起迷惑顛倒的作用。覺悟了,起菩提涅槃的作用;迷了的時候,天天起生死煩惱的作用。其實生死煩惱跟菩提涅槃是一不是二,是一樁事情,都是妙性起用。悟了,把它叫個名字,菩提涅槃;迷了,叫它做生死煩惱,只是換名詞,還是那個作用。可是迷悟,你的感受大大的不相同,悟了,感受是無比的自在;迷了,那個感受是無邊的痛苦,苦海無邊!這個不一樣。既然迷時不失,所以覺悟了也無所得。《心經》到最後給我們說,「無智亦無得」。智是能證之智,得是所得之果。無智亦無得,為什麼?本性既然是天然的,沒有得失,這個裡頭只有迷悟沒有得失。迷是它,悟還是它,你要是在這個地方參透,才曉得迷悟不二,你真正入這個境界了。你要是認定迷悟是二法,有迷、有悟,又搞成邊見。這是佛法的難處,很不容易悟入就在這個地方。總而言之,你不墮在有就墮在無,你總是墮在一邊。什麼時候能把兩邊打掉,禪家所謂「坐斷兩頭」,禪家講坐禪,坐禪的功夫得力,這兩頭都斷掉,就入了。兩邊坐斷,就入不二法門,才有個入處。所謂入處,就是悟處,禪家所謂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老是落在兩頭上,不行!你是不得其門而入。
『有物渾成,本自如如』,這是古人所說的兩句話。「有物」就是它有個東西,什麼東西說不出來,因為它沒有名、沒有形、沒有相,你怎麼能說得出來?它確實有,它不是沒有。這個「物」就是指天然妙性。「本自如如」,本來就是這樣的。這個意思就是「自然之自」,法爾如然。第二個意思:
演【是我自己非屬他者。】
這一條也非常重要。自性具足這兩個意思,不是說只有一個意思,你把這兩個意思又認作是兩端,那又糟糕了。這兩個意思都是自性,自性本身就具足這兩個意思,一即二,二即一。說這個意思是特別對付那些錯誤概念的人所說的。
演【以外道,或計自然,或計因緣,或計虛空,或計天與,不一而足。】
『計』是計度分別。計度分別是佛學常用術語,「計」是計較,我們今天講計算,心裡頭計較,「度」是度量。分別一切法,在那裡計較,在那裡度量,在那裡胡思亂想,這個一切法是不是『自然』而有的?或是『因緣』所生的?佛法講因緣。佛為什麼講因緣?要知道,佛講因緣是一種善巧方便,對付自然的。印度當年外道多半主張這是自然而有的,一切萬法是自然生成的。佛講因緣生法,說這個是破他自然的那種執著。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,他有一種自然的執著,佛用因緣破他的執著。執著破了之後,這個工具也不能要了,因緣生法是破自然的一個工具。你把那個破掉之後又執著因緣生法,又變成了外道,這叫「門裡外」,佛門裡面的外道。執著萬法自然而有的是印度一般的外道。我們把它破除,這些人又執著因緣生法,這又變成佛門裡頭的外道,心外求法。龍樹菩薩在《中觀論》裡面極力來挽救,說「八不」,希望來匡正我們的知見,把因緣道理發明得淋漓透徹,「諸法不自生,亦不從他生,不共不無因,是故說無生」,這是說出一切法的真實相,也就是《楞嚴經》講的「非因緣,非自然」。
佛所說的一切法,句句都不可以執著。所以馬鳴菩薩教你「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」,這樣聽才有受用,才有悟處,聽了之後才能夠解悟;如果在解悟裡頭立刻就能轉境界,那就是證悟。如果說是講席裡頭聽經不叫做修行,這是絕大的錯誤!你們看《楞嚴經》,摩登伽女是個凡夫,她聽了一半居然就證三果,不修行能證果嗎?諸位要曉得,一聽就理解,理解就解悟,解了之後境界馬上就轉變,證悟!轉變境界叫修行。如果把這當作世間一種學術來研究,執著言說相、名字相、心緣相,那就是說食數寶,那個沒用處!真正能做到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聽經能開悟、能證果,聽經能成無上菩提。
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無上正等正覺怎麼成就的?到處去聽這些善友們給他說法,他一聽就轉境界。他那個法門是漸修法門,一層一層往上提升。我們現在《華嚴》講到二十二卷,六地菩薩,善財童子現在是六地菩薩了。我們這些聽經的人有沒有跟進?他是六地,我現在幾地?要能跟進!一部《華嚴經》念完,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了,這個考試才得滿分。一部《華嚴》聽完,自己能證到圓教初住,才算是及格。念佛人,《華嚴經》聽完之後,念佛功夫到理一心不亂算是及格。如何能夠跟得上進度,這裡面是真正有樂,這個法味、法喜是說不出的,沒法子形容的。佛法裡頭要是沒有這麼樂,誰會去學它?學佛的人是世間第一等聰明人,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諦。
有些人執著一切法是自然有的,有些執著是因緣有的,有些執著是『虛空』的。執著空,也是錯誤的。哪些人執著是空的?四空天就是執著空的,著了空相。『天與』,很多人以為這一切是天給他的、上帝給他的、神給他的,這是錯誤的觀念。『不一而足』,邪知邪見太多太多了。諸位要曉得,佛法是教你恢復自己本能。六祖成就的時候說得很清楚,「何期自性本來具足」,本來具足就是法法具足,沒有一法不具足,「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」,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之物。上帝鬼神都是我們自性變現之物,我們不能夠駕馭他,反而一切聽命於他,這叫迷惑顛倒,佛經裡面稱之為可憐憫者,真正可憐!佛法一切講自己,不依靠外力,自悟、自修、自證。淨土雖然講二力法門,佛力加持,佛力加持就是經典。經典是佛說的,他把理論、方法、境界告訴我們,這就是佛力加持,這裡面沒有迷信。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,這是佛力加持;我們自己要是不努力,一味靠佛的力量,最後一定落空。依附鬼的人,必定被鬼所迷;依附神的人,一定被神所欺負,被神所奴役,那都是顛倒。
演【此皆迷己為物所轉。】
這一句結論說得太好了。這個道理,諸位如果想要深入去研討,在《楞嚴經》上。覺悟的人決不『為物所轉』,這個「物」是包括自身以外一切境界,就是我們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,用「物」這個字來作代表,不會為物所轉。只有迷了自性的人,才被外頭境界所轉,我們現在自己就是這個人。眼見色被色所轉,耳聞聲被聲所轉,真可憐!眼見色,順自己心的,起貪心;不順自己心的,起瞋恚心,就是被它所轉。耳聞聲,喜歡聽,這個不錯!多聽聽,被它所轉;不喜歡聽,聽了討厭,被它所轉!幾時能在一切音聲裡頭如如不動?聽得清清楚楚,如如不動,就不為所轉。
你要是在一切境界裡面起分別、起執著、起貪瞋痴慢,就被境界所轉。被境轉就造業,不被境轉就不造業;不造業,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叫淨業。《楞嚴經》上說,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,那就是佛,就是菩薩,見了性的大菩薩,他能轉境,不為境轉。我們講修行,講功夫,什麼叫功夫?不為境轉,真功夫。處處為境界所轉,那算什麼功夫!處處為境界所轉,記住,沒有法子超越輪迴。你憑什麼能了生死出三界?處處為境所轉,再給諸位說,不容易往生,帶業也不行,到你往生的時候,又被境界拉回來了,你還是去不了。阿彌陀佛來接引,你說「我還沒有放下,還有事情沒處理」,阿彌陀佛可不等你,你還是去不成。所以這個非常非常重要,要曉得什麼叫做功夫。一天念多少聲佛號、磕多少個大頭,拜多少懺、念多少經,那不叫功夫,那叫課誦。課誦做得多,沒功夫。好像什麼?書念得多,天天念書,一考試得個零分,不及格,及格是功夫!你考試,分數是功夫,高分數,那是功夫。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心還被境轉,等於零,喊破喉嚨也枉然。
一天一聲佛號也沒念,什麼境界都轉不動,給諸位說,這叫念佛人。他怎麼叫念佛人?他沒念佛!他念佛為什麼?念佛就是為了不為境轉,覺而不迷。他是覺而不迷,他沒念就是念,「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」,就是這個境界,要明理!可是在這個境界裡面,這個人念不念佛?他一定念佛。他為什麼念佛?教別人念佛,這叫大慈大悲。他的確不要念,他很清淨,一天到晚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看到他念佛,別人也跟著念佛,就是勸別人念佛,做一個樣子給別人看,教別人效法,這叫大慈大悲,這是度他、化他。如果修學淨土法門的老和尚,他一天到晚一聲佛號都不念,別人會跟他說:你叫我們念佛,你都不念,我念這幹什麼?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,他心多清淨!你看他老人家手上拿著一串念珠,一年到頭從來沒有放過,阿彌陀佛掛在嘴上,一天沒休息過,給念佛人做一個榜樣,給初學人做個榜樣。我教你們念,我天天念,不是我不念才叫你念,我天天念,我才叫你念。我們初學的人看到心服口服,果然沒錯!這是佛菩薩的身教,佛菩薩捨己為人。
凡是有前面這些胡思亂想的,心外求法的,都是「迷己為物所轉」,這個很可憐。
演【不知此性本非天降,不屬地生,亦非人與。】
妙性天然,不是天上掉下來的,也不是地上生的。說老實話,天與地都是自己妙性變現之物,不是別的,正是自己。「亦非人與」,與別人、與佛菩薩、與一切鬼神統統不相干。
演【乃當人自己不屬於他故,此自己之自也。】
這個一定要好好的記住。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,覺悟了,這叫正知正見,這叫認識自己了。這個意思要是參不透,你就想一想你作夢,夢裡有大地、有天、有一切人物,也有山河、樹木花草,全是你自心變現之物。你一下醒了,想想對不對?對!整個夢境是我自心變現的。你在夢中也是一樣迷惑顛倒,也是要求別人,那就是為物所轉。迷己為物所轉,「己」是什麼?整個境界就是自己。幾時你真正覺悟了,肯定了,承認了,盡虛空遍法界原來就是我自己,給諸位說,這就叫證得法身。好像在夢中一下覺悟了,整個夢都是我心變現的,整個夢境就是我自己,這就是佛法講的證得清淨法身。心清淨,所有境界沒有不清淨的。清淨法身擺在面前,自己不認識,迷惑顛倒。連老子都有這個覺悟,「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」,都透出這個消息,都觀察到。佛法是真正親證這個境界,確實是自己,不是他。
底下說它為什麼有好多好多的名詞,這許許多多名詞都是說的一樁事情。這是解釋『自性,蓋有多名,亦名本心』。
演【對萬法曰本心。】
『本』是根本,『心』是能現,根本的能現;萬法是所現,『萬法』是相。我們再拿夢境來比喻,「萬法」好比夢中的境界,「本心」就是能作夢的心,這個心能現出夢境,所以對夢境來講,這是本心,這個意思你好懂。可是怎麼樣一下能夠會到盡虛空遍法界是我自己本心變現出來的?關鍵就在此地,這個關鍵突破了,就悟入了,什麼樣的業障都消除了,為什麼?境界轉了,轉八識成四智。境界一突破,就轉境界!實在沒法子,那就多念念《金剛經》的四句偈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文學家常常講「人生如夢」,這個話說得非常的真切,可惜,他會說,他沒入這個境界。他雖然說這句話,他還是迷,他還是不覺。如果一下覺悟了,「整個人生是夢」,夢裡還爭什麼?夢裡還有什麼得失?夢裡還有什麼放不下?夢裡還有什麼看不破?一切都看破放下,你馬上就成佛作祖。佛經裡常常教我們作「如夢如幻」想,真的,不是假的。所以在夢境裡面,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這是《華嚴》四無礙法界,不思議解脫的境界,覺了就是這樣子。
演【對始覺曰本覺。】
我們迷了,現在開始覺悟了。就開始覺悟上來說這個本性,本性就是『本覺』,始本不二。前面那個是性相一如,萬法是相,本心是性,性相一如,始本不二。為什麼會有「始覺」?因為本覺本有,本有當然可以現前、可以恢復,從剛剛恢復,我們就叫它做始覺。所以自性是覺的,不是迷的,它是覺悟的,它本來就覺悟。所以才說: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。我們什麼時候開始覺悟?我們現在算不算開始覺悟?破一分無明,證一分本性,叫始覺。所以,始覺位是誰?圓教初住菩薩。別弄錯了,以為我們現在開始覺悟了,煩惱一大堆,你覺悟個什麼!我們現在只是聽說有這回事情而已。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煩惱斷了,無明破了一品,始覺現前。這個標準,《大乘起信論》上建立的,《大乘起信論》裡面講的是圓初住菩薩,《金剛經》也是如此,拿《金剛經》的標準來說,四相四見沒有了,就是始覺位。經上說得很清楚,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。非什麼菩薩?非始覺位的菩薩。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。在六即裡面,非分證位佛;你要說是相似位、觀行位、名字位,可以說。
我們今天受了菩薩戒都可以說是菩薩,什麼地位的菩薩?名字位的菩薩,有名無實,掛名的菩薩,不是真的。真正的菩薩,始覺位算是真的,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真性,這是真的。換句話講,始覺以前叫權教,始覺以後叫實教,真實的。始覺位以前,有,不是沒有,圓教十信位,就相當了不起。圓教初信破八十八品見惑,等於小乘的須陀洹;七信位等於阿羅漢,八十一品思惑也斷盡,這個時候叫相似即菩薩。只斷見惑未斷思惑,觀行位的菩薩;見思煩惱統統斷盡,相似位的菩薩;見一分真性,分證位的菩薩。從圓教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,統統叫分證位的菩薩,正等正覺。正等正覺再上面,那就是究竟佛,那叫無上正等正覺。
所以要曉得始覺的標準,我們要努力,要向這個方向去精進。用什麼方法?一句佛號。用什麼心?一心念佛求願往生,用這個心,方法就是一句佛號。觀行就是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面,聲聲把自己從境界裡面叫回來。我們迷了境,為境界所轉,喚回來,就是三皈依。於一切境界裡,覺不迷、正不邪、淨不染,這是佛法。如果你在一切境界裡面起心動念,迷惑、邪見、染污,告訴你,你是念念在那裡造業障,造極大的罪業,你不曉得!你說你不怕地獄,不在乎,「我墮地獄也無所謂」,那你就狂妄,你沒受過那個苦,到那時候受到苦頭,後悔都來不及了。人真是迷惑顛倒!如果還有這種想法,就是佛經裡面講的「一闡提」,沒有善根,沒救了,這是最可憐的人。
演【無知之知謂真知。】
自性,亦名真知。『真知』是什麼?般若波羅蜜。般若無知,無知怎麼會知?我們舉一個例子,我手上拿著這本書,你看得很清楚是知,你沒起分別、沒動念頭;如果你說「法師手上拿著一本經書」,那你是知見立知,這叫無明本。什麼時候起了無明?這就起了無明。你看得清清楚楚是真知。六根所接觸的,真知!這是般若波羅蜜,這個就是佛知佛見。如果你起念頭「這叫一本經書」,錯了!你在這裡頭建立一個虛妄的知見,為什麼?「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」。它本來沒有名字,你為什麼給它取個名字?取個名字就錯了。它沒有名字,你給它加上一個名字,這是知見上再加上一個知見,就叫做無明。《楞嚴經》上講,「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」,無明就是這麼回事情。你能夠在見聞覺知上保持著真知,換句話說,永遠不起分別、執著,就是佛知佛見。
自受用是根本智,就是無知。自己實在是無知,無知是無分別的知、無執著的知,不是對境界不知,樣樣知道。知現在、知過去、知未來,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法不知道;無知是什麼?裡頭沒有名字、沒有言說、沒有心緣。換句話說,沒有言說、沒有執著、沒有妄想,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是真知,樣樣都知道,這就叫般若波羅蜜。
他受用是後得智,就是無所不知。無所不知是對大眾講的。你們叫這個是什麼?這是一本經書,因為是你們叫經書。你問我:這是什麼?這是一本經書;不是我執著,是你們的執著,與我不相干。我怎麼樣?我心裡沒有這個東西。那麼我沒有了,就是說而無說,對我來講無說,對你們來講有說。對你們講,有說,對我是無說,有說跟無說是同時的,我說給你們聽,我自己一句話沒說。釋迦牟尼佛說了四十九年,一句話沒說。我在這裡天天給諸位說法,我也一句話沒說。能體會到這個意思,就曉得什麼叫真知,什麼叫般若無知,什麼叫無所不知。別人來問的時候,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,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,自己完全沒有分別、執著,這叫恆順眾生、隨喜功德,這叫般若無知、無所不知。
我常常在講席裡勉勵同學們,自受用要清淨,自受用要無分別;他受用要分別。真能夠這樣做的話,自受用是四智,他受用是八識。別人有問題來請教,從自己四智菩提裡面變現出八識,他受用,不是自受用。他受用完了之後,馬上就沒有了,恢復四智菩提;這裡頭自他不二,識智無別。你要是會了,怎麼不轉境界!怎麼不破迷開悟!
無知之知是真知。「無知」就是無分別、執著、妄想,無那個知。「真知」,就是六根對六境不帶虛妄;見是見性見、聞是聞性聞,就是《楞嚴經》上交光大師所說的「捨識用根」。用根就是照見,《心經》裡面「照見五蘊皆空」。用見性見是照見,用聞性聞也叫照見,照見是真知。
演【無識之識謂真識。】
自性,亦名真識。「識」是八識,八識的體就是真如本性。真如本性既然能變現八識,真如本性就叫做『真識』,唯識家把它建立為第九識。玄奘大師不同意,他說沒有這個必要,說它為第九識是頭上安頭,說八識就夠了,用不著再說第九識。有人把真如本性說為第九識,叫無垢識,研究唯識學的人都知道,這叫「真識」。
八識的作用,阿賴耶含藏諸法種子,如果它不藏這個種子,它就叫大圓鏡智。我們用淺顯的話來說,所謂含藏種子就是落印象。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能夠不落印象,心裡頭不落印象;用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,相來了,現得清清楚楚,相去了,一點不染。不但相去了不染,相在的時候也不染,就是現的時候也不染,裡頭也不落印象,你就把六根所見聞的全變成智慧了,無量無邊的智慧,不生煩惱。你見一樁事情落在心裡頭,還念念不忘去想它,這就糟糕了。如果能夠不落印象,「即相離相,離即同時」,這就是真識。第七識不執著,第六識不分別;第六識不分別叫妙觀察,第七識不執著叫平等性。前五識的作用,沒有一樁事情做得不圓滿,成所作,成就所作的事業,這個事業是利益一切眾生,大慈大悲,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他怎麼不自在?
演【無有虛妄,無有變異,名曰真如。】
這八個字不必解釋了。因為真如講得很多,其他幾個名詞比較少講,在此地給諸位做詳細的說明。諸位在這些名詞裡頭真正能體會一個,全部都能體會。如果有一個有懷疑,你是個個都懷疑,你全部都不懂;一懂都懂了,一個不懂全不懂。今天時間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