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 (第二三四集)  1984/1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1-003-0234

  請看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》,第四五六頁:

  疏【又理一心,正文殊一行三昧,及華嚴一行念佛、一時念佛;又如起信明真如法身,及諸經中說。】

  這是蓮池大師接著前面四種念佛之後,正式要跟我們說明什麼叫做理一心。『理一心』也是有經論作依據的,可見得不是祖師隨便或者是推想而說,這也就是四依法常講的依法不依人。正是『文殊一行三昧』,以及『華嚴一行念佛』。

  鈔【文殊一行者,以般若智專持佛名。詳見前文。】

  前文雖然有說,這個地方特別強調理一心不亂。

  演【般若智者,即自在決定解力。】

  「解」是明解,明瞭、理解。但是這一句裡面最要緊的是「自在決定」,「決定」就是決沒有錯誤。如何能夠得到自在,這是不容易的事情,最低限度要有《心經》那樣的境界。《心經》裡面,「觀自在菩薩」,就是觀世音,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,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」,般若智就是深般若,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這就是自在決定解力,這個標準很高。為什麼有這麼高的標準?因為他是理一心,他不是事一心,理一心標準就是這麼高。

  演【信眼清淨,智光照耀,普觀境界,離一切障,善巧觀察,普眼明徹也。】

  這是把「自在決定解力」簡單的做一個說明。怎樣才是自在決定解力?「信眼清淨」,信眼就是信心,眼能見、心能明瞭。這個眼不是肉眼,信眼就是心眼,說心眼我們還不太容易明瞭它的意思,「信心」,信心要是清淨了,《金剛經》上底下接著一句話,「則生實相」,實相是什麼?就是理一心。你就曉得,理一心的標準就是《金剛經》的標準、《般若心經》的標準,要契入這個境界,你的信心才會清淨。信心清淨,世出世間法沒有不通達、沒有不明瞭的。

  「智光照耀,普觀境界」,這個境界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體相作用。要是用《法華經》來講,就是「十如是」,如是體、如是性、如是因、如是緣、如是果、如是報,一直到如是本末究竟,這就是此地講的「普觀境界」,也就是說十法界依正莊嚴,或者像《華嚴》上常講的總賅萬法,它都照得清清楚楚。

  「離一切障」,見思煩惱是障,塵沙煩惱是障,無明煩惱也是障,這統統離開了。見思、塵沙決定是盡離了,無明縱然沒有全離,也要離一些;無明也障不了,般若智才透出來。二乘人沒有般若智慧,原因在什麼地方?二乘人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、無明沒斷,我執破了,法執猶存,所以不能見性,不能見性就是本性的德用透不出來,本性的德用就是般若智慧。所以,一定要離一切障。

  「善巧觀察」,善巧觀察就是前面所講的自在決定,「普眼明徹」就是解力,決定解力。「善巧」就是裡面決定沒有作意,如果作意就不是善巧。什麼叫作意?簡單的講,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就不是善巧,善巧就是它不起心、不動念,一切通達明瞭。這是解釋什麼叫般若智,知道般若智就曉得什麼叫文殊一行三昧。

  演【此般若智,通已證未證。】

  「證」是講證果,什麼果?分證果,天台六即佛的分證佛位。已經證得的,圓教初住以上;未證得的,那就不定,我們凡夫也有可能。

  演【未證即是一心三觀。】

  可見一心三觀是用般若智。

  演【已證是一心三智。】

  就不叫三觀。

  演【三智是果,三觀是因,果在一心,因豈前後,因果不二,方曰圓修,故般若智通證未證也。】

  這個意思很清楚、很明白,端在我們自己會不會用。當然每一位同修都想用,想用而用不上,這就叫業障在作祟。誰障礙自己?是自己障礙自己,不是外界,外界沒有這個力量。經文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特別是圓頓大法,這部經典、這個法門圓頓到極處。古大德讚歎《無量壽經》「圓中之圓,專中之專,頓中之頓」,《無量壽經》是這本經的大本,這本經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小本,讚大本就是讚本經。這個法門、這個經典,絕對不是普通一般的經典、法門。

  圓頓法裡面因果同時、因果不二,所以他的修學跟其他一般修學確實不相同。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,真正遇到圓頓大法,我們得不到圓頓的受用,這個問題在哪裡?我們自己本身不圓,遇到圓法也沒用處!何況大經裡面常講「境隨心轉」,我們這個心不圓,圓法到我們心裡也就不是圓法;我們這個心也不頓,所以頓法也變成漸法。心能轉境,佛法還是境界,境隨心轉,可見得關鍵還是在自己。幾時我們真正體會到因果不二,我們的見解、思想就圓,那個時候用功就不一樣了。現在雖然聽經上常常這麼說、這麼寫著,天天看、天天聽,因跟果不能同時,怎麼辦?這個經要天天聽、天天讀,要薰修、薰習。希望有個三年五載,那都是根機很利的,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,契入這個境界都是大根器,為什麼?他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。一生當中決定成就,這不是小根器,小根器做不到。二、三十年的薰修,契入這個境界,都是了不起的大根性,圓頓根性。俗話說「先天」,佛法裡面講「宿世」,過去生中這個「因」當然非常重要,「後天」,就是這一生當中薰習的「緣」,那個力量也不能輕視;我先天的善根福德因緣差一點,後天薰修的緣殊勝,也能在這一生當中成功。

  緣最殊勝的,《無量壽經》、《彌陀經疏鈔演義》、《彌陀要解》這三樣東西的薰修,你要是二十年、三十年不中斷,決定成為圓頓根性。你要是雜修,想做一個通家,各宗各派的經論都想涉及,這就不行了,要想成就圓頓不容易,可以成為大乘根性,絕對不是圓頓根性。圓頓根性要守一種,就是圓頓大經,除剛才講的《無量壽經》、《疏鈔》、《要解》之外,像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,但是都要專才行;譬如《華嚴》,一生專學《華嚴》,可以,專攻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也可以。圓瑛老法師是一生專攻《楞嚴》,我們在他《講義》序文上看到,他從二十五歲開始學《楞嚴》,盡一生幾乎沒有中斷過。雖然他也講其他的經典,但是他一生是以《楞嚴》為主,這個人有成就了,非常了不起。在近代講經法師當中,像圓瑛老法師就很難得!這就說明要專,圓頓大經專修專弘,這種薰習的力量非常強大。到契入這個境界,這叫圓修。

  演【故般若智通證未證也。】

  未證的是在修因,已證的是契入果海。在念佛法門來說,「未證」是一心專念,「已證」是理一心不亂。念佛法門跟其他法門又不同、又特殊。

  演【若以般若智專持佛名,似屬未證。】

  好像沒證果。

  演【何以故?若已證一心三智,則已入圓住別地。】

  圓教的初住、別教的初地,那是菩薩,明心見性,不是普通的菩薩。

  演【已證無生,不消更用求生,恐亦不必專持矣。】

  這就是一般人的看法,淨宗以外宗門教下對於淨宗的看法大致是如此。「以般若智專持佛名」,這一句是關鍵,什麼叫般若智?「專持佛名」就是般若智。我們念念阿彌陀佛,還去念柴米油鹽、還去念鈔票、還去念名聞利養,不專!出家人念阿彌陀佛,又想念觀音菩薩、還想念彌勒菩薩、還想念其他的經典,不專!「專」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「淨念相繼」,那是般若智。淨就是前面講的「信眼清淨」,信清淨決定不懷疑,眼清淨看得清清楚楚,這就是所有法門裡面的第一法門。你不是用清淨眼,你怎能看到它是第一法門?這不是真實般若智慧,這是什麼?文殊、普賢以真正的般若智慧抉擇這個法門。你今天也選擇這個法門,你的般若智慧跟文殊、普賢無二無別。這也就是俗話講的「老實念佛」,老實念佛就是般若智。我們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,那就不老實!念這句阿彌陀佛還胡思亂想,還有分別執著,這是不老實,這就不叫「以般若智專持佛名」。所以這是真智慧,雖然未證,他確實是一步一步向證果的路上走。

  「似屬未證」,「似」是好像未證,其實他已經證果,為什麼?因果同時,因果不二。誰知道?沒有人知道,這個事實也就是夏蓮居老居士講的「億萬人中一二知」,哪裡曉得念佛,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因也是果。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如果因果不同時,怎麼可以叫一念相應一念佛?我們今天念佛不能成佛,就是不相應。為什麼不相應?不老實。為什麼不老實?沒有智慧;沒有智慧就是煩惱、就是妄想、就是情執。我們今天用妄想、用情執來念佛,所以就不相應。

  底下這一句正是一般人錯會了意思。「若已證一心三智,則已入圓住別地,已證無生,不消更用求生,恐亦不必專持。」這樣的人已經成佛,大乘佛法裡面常說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圓教初住、別教初地就有能力現佛身,現八相成道。像《普門品》所說的,「應以佛身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為說法」,就示現八相成道來給他說法。圓教初住就有這個能力,所以叫見性成佛,他是真佛不是假佛。「已證無生」,已經證得無生法忍,一切法不生不滅,他還要求生淨土嗎?還要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嗎?在他想,這不必要了,誤會就在此地。許許多多人對於淨宗的奧義不能了解,這樣殊勝的機緣當面錯過,這種損失實在沒有法子說得盡。我們在講席這麼多年來不斷深入研究探討,對於這個事實真相逐漸明朗,才知道這個法門確實能幫助我們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,對我們自己來說,的確是了生死、成佛道的第一法門。

  演【今以般若智專持佛名者,乃是別向及圓信以下,更以異方便,助顯第一義。】

  這個解釋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說是有很大的鼓舞作用,鼓勵我們,我們是別教十迴向以下、圓教十信位以下,我們的根性如是;不但以下,再下下也不怕,為什麼?我們緣殊勝。「更以異方便」,異方便就是常說的「門餘大道」,八萬四千法門以外還有一條成佛之道,奇妙的法門,「助顯第一義」,第一義就是般若智,第一義就是真如本性。

  演【據乎妙心稱彼名號,託彼名號發我妙心也。妙心一發,即三智實在一心中得,一行三昧斯成就矣。】

  這是把文殊一行三昧給我們具體說出來了。「妙心」就是真心,妙心就是老實,妙心就是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妙心就是一心三觀,我們用這個心來念這句佛號。我這個說法,諸位如果還不明瞭,我就再多說幾句。我們用真誠心,決定不是虛妄的,誠心誠意要求生淨土,希望見阿彌陀佛,而且是愈快愈好,愈早愈好,這是真誠心、清淨心。經上講的平等心、廣大心、慈悲心,這些統統是般若智;沒有般若智,這種心顯現不出來,透不出來。我們用這樣的心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這樣就能助顯第一義。

  它的理論依據、事實真相,就是底下幾句所說的。「據乎妙心稱彼名號」,據是依據,我們要依真心、至誠稱阿彌陀佛的名號。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妙心的德號,所以因果才同時。阿彌陀佛不是別的,正是自己心性的全體!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阿彌陀佛?有。有沒有極樂世界?有。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?是我自己妙心所現,所以說「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」,它是一不是二。正因為理如是,事亦如是。「託彼名號發我妙心」,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,把自己的心性全體顯露出來,念出來了,這個方法妙極。妙心就是禪宗講的本性,明心見性,此地叫做妙心。

  「妙心一發」,就是性見到了,明心見性,這個妙心現前,用什麼方法?老實念佛就能把真性念出來。諸位要曉得,真性念出來就是理一心不亂。《大勢至圓通章》講得好,「淨念相繼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,不假方便,不需要用任何的方法,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,自得心開就是此地妙心一發,本性現前了。這一現前,你就證得圓初住、別初地的果位,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。我們做得到做不到?說老實話,人人都可以做得到,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。其他法門裡面一生要想證到圓教初住果位,歷史上是有,中國宋朝以後就沒有聽說過有明心見性的人。用念佛的方法契入這個境界,多!代代都有人,這就說明這個方法善巧方便,這個方法容易、簡單、穩當、快速成就,這是值得我們選擇、值得我們修學。這麼一條近路不走,去找迂迴的道路,這不是一個聰明人!我們想涉獵無量法門,也想觀光遊覽無邊剎土,可是自己沒有能力,怎麼能去?天天在打妄想,畢竟是不能滿願的。聰明人先取西方極樂世界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修學、涉獵無量無邊的法門,想去無邊諸佛剎土旅遊、參學,真的可以做到,不是夢想。有智慧的人選擇這個法門,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「三智實在一心中得」,換句話說,圓教、實教的果報就在一心中得。圓實的果是什麼?《華嚴經》上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從圓教初住以上到等覺,等覺再上去妙覺,妙覺就成佛了,無上正等正覺,在一心中得!這句話要緊,這句話諸位能不能體會?你要是真正體會,你才肯真念佛,你就會老實念佛了。為什麼?只有念佛法門是直截了當求一心的,一心能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一心能得無上正等正覺,一心中得!這樣才真正恍然大悟,為什麼《華嚴經》上說「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」,那是華嚴十地,不是別教,別教十地相當華嚴的十住,華嚴十地是圓教十地,般若智慧幾乎圓滿的現前,他知道了,知道無上菩提一心中得,所以他念佛求生淨土。這也給我們證實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講,有許許多多的菩薩想求這個法門還求不到,緣不具足,沒這個緣分。那些菩薩想求這個法門求不到,實在講是不知道這個法門的名稱。他如果曉得有個念佛法門,有個往生淨土法門,那他就知道了。他從來沒有遇到過這個法門,不知道修學,一直到華藏世界,登地,聽文殊、普賢介紹推薦,恍然大悟,立刻就接受了。為什麼?他智慧圓滿,絕對沒有疑惑,只要有人給他介紹、提醒他,他立刻就接受,為什麼?他曉得無上菩提是從一心中得。這是他們本身親身的體驗,為什麼?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都是一心當中證得的,他再也不懷疑了。

  「一行三昧斯成就矣」,一行,廣義的說,八萬四千法門,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,一門修到底就叫一行,你就能成就。為什麼?任何一個法門,如果一行修到底,就符合此地一心。換句話說,修一心的方法不一樣,他所成就的一心是沒有兩樣的。但是,他雖得一心,他能證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他不知道往生,所以他不能很快的圓滿菩提。只要得一心就會證果,證圓教法身大士之果,但是他不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,不知道念阿彌陀佛。你才曉得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這種一行三昧是一行中的第一,這是其他一行三昧不能比的。只有真正徹底明瞭,才會把這個法門看作無上的珍寶,你決定不會捨棄、決定不會懈怠,自然就精進,所謂勇猛精進。這是說文殊一行三昧。

  鈔【華嚴一行者,德雲比丘示念佛法門,疏云:一行三昧,觀其法身。以如為境,無境非佛。又修念佛三昧,多約漸修,謂先化身、次報身、次法身。今則一時而修,不歷次第,一行不二行,一時不二時,故曰即理一心也。】

  這是引《八十華嚴疏》,清涼大師的註解,給我們解釋理一心不亂。

  演【德雲比丘示念佛法門者。】

  在八十卷《華嚴》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第一位善知識就德雲比丘,在《四十華嚴》翻作吉祥雲比丘,諸位要知道是一個人,「德」有吉祥的意思。文殊菩薩我們也稱他作妙吉祥,文殊是梵語音譯過來的,意思是妙首、妙德、妙吉祥,有這些意思。德雲比丘,他是五十三參的第一個人。第一個人我們要很重視,為什麼?先入為主,第一個人往往影響是最大的,影響是關鍵的。五十三參,你注意第一個,注意最後一個,一頭一尾非常重要;你能把這個認識,他參學的義趣、旨趣,你就真正可以得到。

  參學不是隨便都可以,是自己修學有一定的基礎才可以出去參學。什麼基礎?就是要得一行三昧,沒有得一行三昧,不夠資格出去參學。一行三昧是成佛的大定,因為圓教初住菩薩就成佛,分證佛,所以這不是普通定,是《楞嚴經》上講的首楞嚴大定。我們在《楞嚴經》上看到二十五位菩薩說明他們修行證果,二十五位菩薩所得的定都叫做首楞嚴大定。二十五個人,每個人修行的方法都不一樣,這就說明方法、手段可以不相同,得到的結果相同,統統是首楞嚴大定,成佛的功夫。二十五種裡面,大勢至菩薩就是用專門念阿彌陀佛的這個方法,他是用念佛的方法修成首楞嚴大定。所以,楞嚴會上這二十五位菩薩統統是圓教初住菩薩。《楞嚴經》上,觀世音是初住的觀世音;華嚴會上,觀音菩薩是第七迴向位的菩薩;《法華經普門品》,觀音菩薩是等覺菩薩,他在哪部經、哪個法會示現的程度不相同。有這種條件,就可以出去參學。因此,這是給我們修學做一個很好的榜樣,我們要想成就,一定要依照這個模式才能成功。

  《華嚴經》最後一品是「入法界品」,這一品經分為兩大段,本末二會,本會是文殊菩薩為主,善財是文殊菩薩的學生,文殊教他修學的是根本智,根本智就是前面所講的「信眼清淨」,就學這個東西;換句話說,就是修信心清淨。諸位同修要知道,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?清淨心修起,你就不會錯了。講經說法種種行門只有一個目標:修清淨心。淨宗殊勝,不但修清淨心,清淨心信淨土法門,所以他的功德就加倍的殊勝,不止加一倍,不知道加了多少倍,這個倍數是算不清的,無比的殊勝!心地真正清淨,就可以修學一切法門。信心清淨,諸位要知道,清淨心中煩惱就沒有了;有煩惱,你的心不清淨。四弘誓願,第二願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煩惱斷了,信心清淨,這才有資格進入第二個階段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換句話說,不修清淨心就不是學佛;不學佛,就是學魔,你所學的妖魔鬼怪。心裡從早到晚起心動念,自己想一想是不是妖魔鬼怪?信心清淨是佛菩薩,心不清淨就是妖魔鬼怪。我們學佛的人,最低限度要知道一天到晚在幹什麼?這不能不知道。不管選哪個宗,顯密、宗門教下,無量法門,只要你修的是清淨心,就是真佛弟子。你以清淨心念佛,用念佛修清淨心,《無量壽經》上講,你是「如來第一弟子」,不但是真佛弟子,你是真佛第一弟子。

  上個星期,我講「四弘誓願」講了兩個小時。四弘誓願講什麼?就是講《華嚴經》,也就是講「入法界品」。現在大家學佛,不曉得從哪裡修,這個問題非常嚴重。一部《四十華嚴》就是四弘誓願的詳細解說,四弘誓願就是一部《華嚴經》的總綱領。學佛,首先要發願,發菩提心、真正覺悟的心。什麼是覺悟的心?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個心是你真正覺悟了,為什麼?凡夫絕對沒有幫助別人的心,凡夫要幫助人是有條件的,不是無條件的。我覺得你很好,我們兩個很好,我才幫助你;我們兩個不好,不但不幫助你,我還要害你、還要阻撓你、障礙你,這是凡夫心。所以叫你發大菩提心,那就真心顯露,你要幫助一切眾生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要發這樣的心。這個心發了,就有資格學佛,為什麼?你不迷了,不再為自己了,不再為我這個家庭。

  前天鄭石岩居士來看我,我說:你今天在外面講得不錯,假如所考量的只是一個台灣、一個中國,你的東西能講得圓滿嗎?不夠!台灣好,中國好,周邊的這些國家都不好,我們有太平日子過嗎?所以我教他,心量要擴大,眼光要放大,今天不管講什麼東西,眼光要看到全世界,這是最低限度。照佛法來講,是盡虛空遍法界,那太大了,邊際都摸不到;縮小一點,你要考慮到這個地球上所有一切眾生。橫的、豎的你要想到,不但要幫助現代眾生,下一代再下一代,你的東西講得才有價值、才踏實,這是一個學佛人。學佛的人心量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你的心才真實,才會到清淨平等廣大慈悲。這些心從哪裡生的?就是從大心量,真正愛護一切眾生。「度」,用現代話來說,就是幫助,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,幫助他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這才有資格學佛,這是佛弟子。心量小,不是佛弟子,心量小是魔子魔孫。

  當年佛在世的時候,魔王波旬勸釋迦牟尼佛入般涅槃,告訴釋迦牟尼佛:「你講經說法說這麼多年,夠了,不要再講,可以入般涅槃了」,又跟佛說,「我要破壞你的佛法」,佛笑笑,「我的法是正法,邪不勝正,你沒有能力破壞佛法」,魔王說:「等到你末法時期,法衰的時候,我叫我的魔子魔孫統統出家,披上你的袈裟,破壞你的佛法」,釋迦牟尼佛一聽,一句話不說,流眼淚。我們自己要想一想,我們是佛弟子還是魔王波旬派來滅佛法的!怎樣反省?假如我是修清淨心的,那沒錯!那是佛弟子。搞是非人我、生煩惱、妄想執著,你就是魔王波旬派你在末法時期消滅佛法的。自己要認真反省,認真去檢點。

  佛法入門條件就是廣大心,真正發願愛護一切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,這是佛收弟子的條件。入佛門之後,從哪裡學?斷煩惱。文殊本會就是斷煩惱。修信眼清淨,清淨心現前,當然就沒有煩惱;煩惱斷盡,清淨心現前。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煩惱斷了,無明也破一品,這個心是相當清淨。這個時候就離開老師出去參學,那就是五十三參。五十三參是末會,末會會主就是五十三位善知識。第一位參訪的是德雲比丘,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,這個重要!信心清淨之後,第一個法門學的,先入為主,他主修的法門是念佛法門。

  我過去講《華嚴》講了十七年,我在《華嚴經》上只得兩樣東西,哪兩樣?第一個,看出文殊、普賢、善財統統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;第二個,我看出來整個《華嚴經》所說的原來就是四弘誓願,四弘誓願詳細講解就是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是一部完完整整的佛法。我仔細再一觀察,文殊也是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經文上雖然沒有說到文殊教善財念佛,但是在我推想當中,文殊菩薩一定勸他念佛求生淨土,為什麼?老師是的!我在台中跟李老師求學,李老師是念佛求生淨土的,一再勸我,我都不太相信。他教我別的,我非常認真的學習;他勸我修淨土法門,我在他會下陽奉陰違。假如在他會下就老實念佛,我現在不得了!至少也到圓初住菩薩的地位。那個時候不肯學,那時候的心跟一般人的心一樣,希望廣學多聞,所有大乘經論我都要涉及,李老師苦口婆心的勸勉都沒有辦法完全接受。

  李老師有一次勸我,他說:自古以來多少祖師大德都學這個法門,即使上當被騙,那麼多人都被騙了,我們被他騙一次有什麼關係!用這種方法來勸我,我聽了也很感動,但是還是不能完全相信。一直到我講十七年《華嚴經》,突然在這裡看出來,真的是十地以上的菩薩統統修這個法門,再看文殊、普賢,這才恍然大悟,這才真正認清楚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。不過說老實話,當年李老師沒有像我講得這麼透徹、講得這麼清楚。他要是講得像我現在講的這麼透徹清楚,我接受,我會相信;光勸我,沒有把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,這個我不能接受。不過幸虧摸出來了,多少講經的法師一生當中都沒有找出來。教海像迷宮,走進去之後,這一生能走出來的人不多。我是非常幸運走出來、摸出來了,把真正的這條路找到了。

  德雲比丘第一個教他念佛法門,這個意義就非常廣大,啟蒙第一個老師。文殊只幫助他到心地清淨,成就他般若裡的根本智,根本智是無知,般若無知,出去參學是無所不知,那是成就後得智。後得智,第一個修學啟蒙的老師德雲教他念佛法門。以後仔細去看五十三參,每一參都是「戀德禮辭」,才知道善財童子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從來沒有改變過,真的符合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說的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到最後一位善知識普賢菩薩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那是第四願,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。才曉得佛道無上誓願成是這個成法,到西方極樂世界成的,對於念佛法門才死心塌地,再沒有話說了,我才專修專弘,連《華嚴經》也不念了,為什麼?《華嚴經》都念完了。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