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(第一0九集) 1984/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1-003-0109
請看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》,第二二○頁:
疏【獨舉千二百五十人者,以常隨故。】
佛經裡面列聽眾大多數都是列舉一千二百五十人,只有很少的經例外。為什麼都舉『千二百五十人』?大師告訴我們,這些人是佛的常隨眾。
鈔【常隨者,謂佛出世間,所度羅漢比丘,甚多無量,何獨舉此。】
佛在世的時候,度的人確實很多。為什麼常常舉這個數字?
鈔【以此千二百五十人者,最先歸佛。】
是佛早期度的。度了以後,這些人常常不離開佛,就是佛到哪裡他們都跟到哪裡。
鈔【又常不離佛,直至佛滅,故獨舉也。】
一直到佛示現般涅槃以後,他們才離開,所以經中常常舉他們這些人。這些人都不是普通的人,佛門裡頭常說: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。如果佛到處講經都沒有人聽,這個弘法的效果就失掉了。我去年在新加坡,演培法師告訴我:美國不能去。為什麼不能去?他說:我們是個講經的法師,到那裡去沒有聽眾,我們搞什麼?沒得搞頭了。這話說得是很有道理。在美國聽眾能有一百人,那就很多了,法緣就殊勝希有了,是這麼一個情形,但是那是偶爾的。像我們一年、兩年去一次,他們那裡登報紙、發通知,作一個法會,這個法會要三天、五天,行,也可能到二、三百人,很少有這個現象。如果要長期講經,像我們這個地方天天講經,恐怕沒有人來聽,能來二個、三個就不算少了,這是美國的情形。所以那個地方,佛法還沒有傳到那邊去。新加坡那邊講經,一般聽眾總是五百人以上,一千人左右是很常見、很普通的現象,所以那邊聽經比我們這邊殊勝。
佛出現在世間不能沒有聽眾,這千二百五十人裡面有很多是古佛再來的,不是古佛差不多都是大菩薩,都是明心見性登地的菩薩,圓教地上菩薩。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世間,他沒聽眾,他們來當聽眾。當聽眾當然不能用佛菩薩的身分,不能這樣子,跟著佛一道到這個世間來,示現一個外道、示現一個普通的人,全都是示現的。不但聽眾是示現的,連那些護法都是示現的,好像唱戲一樣,整個班底都是佛帶來的。波斯匿王,佛在經上講,四地菩薩來示現的護法。凡夫他怎麼懂得佛法的好處?不懂得!這時候佛菩薩降臨,當然也有佛菩薩同時下降示現國王大臣、長者居士來護持佛法,這佛法才興隆!可見得因緣殊勝不可思議。
千二百五十人,佛最初在鹿野苑轉法輪度五比丘,憍陳如尊者第一個得度的。那五個人跟釋迦牟尼佛都有親屬的關係,原來釋迦牟尼佛離家出走了,他的爸爸很擔心,就怕他出家,所以派這五個人去找他,目的是把他找回來,不讓他出家;沒想到佛神通廣大,把這五個人統統度走了,這鹿野苑的一段故事。以後碰到三迦葉,迦葉尊者修外道的,他們有徒眾;大迦葉有五百弟子,所以這個團體相當之大,另外兩個是他兄弟,每個人有二百五十人。三迦葉師徒合起來一千人,遇到佛,這也得度了,就變成一千零五個人。以後遇到目犍連、舍利弗,這兩個也是外道的頭目,每個人有徒眾一百人,結果舍利弗、目犍連跟佛出家了,他那些徒眾也統統跟佛出家,所以一千二百零五個人。另外還有五十個童子也得度了,合起來這個僧團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因為那五個人是零頭就不說了,就是千二百五十人,說一個整數,實際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
這些人都是佛菩薩大權示現,幫助佛弘揚佛法的。佛在世間,我們凡夫遇到佛一句話也問不出來,我們也不曉得佛的高明。他們跟佛這一問一答,我們在旁邊愈聽愈有道理,這個恭敬心才生起來,所以他們都是再來人。最先示現修行修外道,修了多少年一無所成,他們修行是真精進,但是沒有成就;一遇到佛,佛給他講幾句話,他就證果了。你們想想看,普通人哪能做得到?幾句話就證果了。所以對佛的恩德念念不忘,感恩戴德,一生不離開佛。他們都是為後人做一個榜樣。知道後人,凡夫學佛沒有耐性,學到三個月、半年,他就跑掉了,這怎麼能成就?人家親近老師一輩子不離開老師,所以才有成就!這都是給我們做榜樣的,教我們應該如何來親近善知識,如何來親近老師,做個樣子給我們看,讓我們學習,我們才會成就。
所以在從前,古時候這一般人親近一個老師,我們看《高僧傳》、看每一個宗的《語錄》,跟老師十年是很平常的事情,不算多;親近老師二十年、三十年都時有所聞,常常看得見的。還有像這一千二百五十人的樣子,一生不離開老師,什麼樣的人呢?他真正是明心見性證了果的人。我們不說別的,你看《六祖壇經》,六祖大師他這個會下真正得度的一共是四十二個人,這四十二個人裡面就有很多是一生不離開六祖,六祖圓寂以後他們才離開,各人去教化一方。這都是學佛的,真正在這個地方學到了。因為當年六祖這個僧團規模也相當大,他這個道場有幾千人,一個人也教化不了,所以得道的這些徒弟們,不離開老師,幫助老師教學,成就大眾,正如同此地這些常隨弟子一樣。所以聽眾當中特別舉這些人,不舉別人。
鈔【其他散在四方,雖千里面談,而據迹成文,常法應爾。】
這段話是說其他的這些弟子們,沒有跟佛的、不常常在佛身邊的,他們散在每一個地方、每一個角落,都在那個地方弘法利生,將佛教普遍的宣揚,普遍的利益一切眾生。這樣子做,對他自己,好像自己修行豈不是耽誤了嗎?實在說,所謂教學相長,都有進步。雖然在外面教學,也不能離開老師,所以這個地方舉的是『千里面談』。
「千里面談」是一個典故,這個典故是唐朝的事,唐太宗。唐太宗的確是很了不起,那個時候隋朝末年天下大亂,群雄都各據一方,獨自稱王,這個國家變成四分五裂的一個局面。他的父親佔據一塊土地也稱王,他自己常常領兵到外面去打仗,那時他只十六歲;他起義的時候十六歲,統領大軍平定了天下,所以這的確是了不起。他有一個好助手,這助手當中有一位房玄齡,以後他做皇帝之後,房玄齡作宰相;常常就派遣房玄齡去見他父親,報告軍中一些情形,房玄齡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。高祖就很讚歎,說房玄齡到這裡來報告,就像太宗面對面談話一樣,這就是「千里面談」。
舉這個意思,實在就是說,佛的那些弟子在每一個地方教化眾生,常常派人來向佛請教、向佛請示,舉的這個例子。可見得這個聯繫始終是保持著的,並沒有離開。何況每年還有三個月的夏安居。結夏安居是什麼意思?拿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再教育、進修教育。每年九個月你在外面教化眾生,三個月再回來接受佛的再教育,這個制度非常好。像我們現在學校裡的老師,放寒假、暑假了,他就不再進修了,所以這個老師他永遠沒進步。他教一年級,年年都是教的一年級課本,他也不要準備,他用一個筆記本就可以教一輩子。
佛法不是如此,佛法這個老師他所教的東西,他年年有進步、年年都有新的東西。所以夏安居是老師的進修教育,這個制度非常的完美。一直到近代,這個社會才懂得再教育的重要,為什麼?現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,如果不再接受教育,你就落伍,就沒辦法趕上。所以外國許多公司,他的職員每年至少有一次派他去受訓,接受新的科技教育,他才能趕上別人。佛陀在三千年前已經開始做了,做得這樣的完美,這個是佛法。
『遽跡成文,常法應爾』,這兩句話是什麼?「跡」是跡象,因為不能講根本,根本是古佛再來的、大菩薩再來的,不能說,我們只講跡象。跡象,他們那些人是外道,跟佛出家了,尊師重道,報答老師之恩永遠不離開,應該是如此的。這就是師資之道。
鈔【如仲尼之門,賢達之士,蓋三千焉。】
『仲尼』是孔老夫子。孔老夫子在東方,出現在我們中國,他也從事於教育,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可以說釋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都是著重於一生創辦教育事業。但是孔老夫子是平民的教育,釋迦牟尼佛雖然是貴族,他也降下來去當平民,可以說兩個人都是提倡平民教育。從這個地方我們得認識清楚,佛教是佛陀的教育,要把它的本質認清楚。但是佛是捨棄了人間的富貴功名,出家修道教化眾生。孔老夫子不然,你們讀《論語》,孔老夫子念念想做官,想展示他的政治上的抱負。他的確是個好人,他是如理如法的希望達到他從政的目的,所以他到處去遊說。可是當時這些諸侯、國王對他都敬而遠之,不敢用他,為什麼不敢用他?實在講很有道理,因為他太能幹,用了他之後,怕他發動政變把政權奪去了。因為孔老夫子底下的賢人很多,什麼樣的人才都有。實在講,他那個時候要搞一個政變是很容易,人才濟濟。可是他不用這個手段,他要用正當的手段,不用非常的手段。他要給後世人做一個榜樣,不用暴力、不用非法的手段來取得政權。既然每一個國家國主都不用他,他就沒有辦法,所以他回到自己的老家,在世上開始辦學,搞教育工作。所以平民教育孔老夫子提倡的。他那時候學生有三千人,三千人都是人才。
鈔【而獨舉七十子者。】
三千人不常說,常常提到孔老夫子學生七十二人,七十二賢,就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弟子當中一提起來就提千二百五十人。這些人:
鈔【久在泗濱,相依陳蔡,亦常隨故。】
孔老夫子這七十二個人也是他的常隨眾。泗濱是孔子講學的地方,都在山東。陳蔡兩國,那是孔子受了災難,他們與老師同甘苦共患難,都不離開。孔老夫子在陳絕糧,沒得吃!聖人還有這個難,我們凡夫業障深重吃一點苦頭,自己要覺悟,不應該懷疑。
◎【二表位德】
經【皆是大阿羅漢。眾所知識。】
疏【上句表位,下句表德。大者,揀餘小聲聞故。】
上面這一句是『表位』,下面這一句是『表德』。這些人是什麼人?都是『大阿羅漢』。大阿羅漢與普通阿羅漢不相同,『大』是對小說的,那是大乘的阿羅漢,不是小乘阿羅漢。小乘阿羅漢只要斷見思煩惱就行了,大乘阿羅漢差不多是無明都快斷盡了。我們先解釋羅漢:
疏【梵語阿羅漢,此有三義:一應供,二殺賊,三無生。】
『梵語阿羅漢』,裡面含著有三個意思。第一個意思『應供』,「應」是應該,應該接受大眾的供養,他應該接受,為什麼應該接受?因為他在大眾當中,他是老師的身分,學生應當供養老師,老師也應當接受學生的供養。因為老師從事於教育工作,他沒有從事於生產,沒有從事於營利的工作,那麼他的生活如何來維持?就要依靠別人供養。這個供養都不是很豐富,所以自古以來,印度也好、中國也好,讀書人都是清貧!因為他沒有營利的事業。出家人稱貧僧,因為他清貧,他的心就在道上;他要是富有,心就不在道上,心就在五欲六塵享受上去了。世間念書人也是如此,他要一富有,他學問一定退轉;清貧,他的學問道德一定清高。清貧濁富,很有道理的。應供,應該接受大眾的供養,使他的生活不至於有缺乏。
第二個意思『殺賊』,殺賊是什麼意思?「賊」是指煩惱。有些人看到這個字樣,阿羅漢還開殺戒?佛家講不殺生,阿羅漢開殺戒,這是錯誤了。因為煩惱能破壞我們的自性功德,像賊一樣,斷煩惱就是殺賊的意思。第三個意思『無生』,無生就是真正證得不生不滅。我們常講了生死出三界,他真正做到了。另外還有一個意思,此地沒有的,叫「無學」。「無學」就是畢業,他所學的東西都學完,沒得再學了,畢業了。像阿羅漢,阿羅漢叫無學,他有大乘、有小乘。小乘通常我們講四果羅漢,大乘就是法雲地的菩薩,十地菩薩,他也學完了,再上去就等覺,就跟佛差不多,後補佛了。所以大乘十地菩薩稱為大阿羅漢。在此地他們的跡象是小乘阿羅漢,實際上都是大菩薩再來的,都是大乘阿羅漢!換句話說,這就是暗示我們都是十地菩薩再來的,不是普通人。
疏【即前乞士怖魔破惡果也。】
阿羅漢是『果』,比丘是因。比丘在因地,因地裡面叫乞士,果上叫應供;因地上破惡,果地上就是無生;因地上怖魔,果地上就殺賊。這是從因與果上來看。
疏【知識者,聞名欽德曰知,睹形敬奉曰識。一云見形為知,見心為識;一云知即是識,亦可眾中知識,為眾導故。】
這是說明什麼叫做眾所知識。
鈔【揀餘者。】
揀是揀別。
鈔【初果至四果。】
這講小乘。
鈔【皆聲聞位。】
聲聞是小乘。
鈔【今曰大阿羅漢者,表是四果聲聞也。】
這個說法完全從相上講的,從跡象上講的。因為初果也稱為羅漢,二果、三果、四果都稱羅漢。小乘裡面稱大阿羅漢就是只稱『四果』,三果以下的都不能稱大阿羅漢。揀別這個大,前頭講『大者,揀餘小聲聞故』,如果是大者揀餘小故,就純粹是大乘。所以他這個說法,這個意思是從本上說還是從跡上說,一看就明瞭。
鈔【應供者,凡夫無德。】
不敢稱應供。
鈔【前三果有德而未大。】
初果到三果有德,德還不夠,也不敢稱應供。
鈔【今梵行已立,超出三界,應受人天供養故。】
到四果羅漢,的確他超越三界了,這個時候他的德行夠了,有資格接受人天的供養。
鈔【俱舍云。】
《俱舍論》上講。
鈔【供養阿羅漢,得現在福報,是人天植福之良田。】
『供養阿羅漢』,得現在的福報,這個福從哪裡得來的?為什麼我們供養他就得福報?供養別人我們就得不到福報?這個道理我們總得要明瞭。我們供養阿羅漢,阿羅漢就要住我們這個地方,他就不能走了。他住在這個地方,他當然就要教化這個地方,我們這個地方人都得到他的福報,我們供養的人也得到福報。阿羅漢教化這個地方的功德,我們也沾了光,等於我們教化是一樣的。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,中國孔老夫子是聖人。除了孔老夫子還有聖人,誰呢?武訓是聖人。武訓是個要飯的,大聖人!他那個功德跟孔老夫子沒兩樣。孔老夫子一生教化眾生,武訓自己失學沒念過書,自己曉得教育的重要,到處去要飯,把那個錢節省下來去請好的老師辦學。那些學生受教化,建功立業,誰教他的?武訓教的,這是個了不起的人。
一個真正的善知識在這個地方沒人供養,他的生活成問題了,他只好到別的地方去,哪個地方有人供養他,他就在哪個地方教化眾生,這是一定的道理,隨緣而不攀緣。因此,你供養一個善知識,這個善知識教化眾生的功德就等於是你自己做的一樣,沒有兩樣。像現在很多私立學校,辦學校的人並沒有去上課,董事會的董事、董事長沒上課,他聘請校長、教員,這個教育的功德是誰的?那個董事會的,他們辦的,他們在教化眾生。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佛當年這麼大的一個僧團,每到一個地方接待的工作就不得了,一千多人!吃飯是托缽,托缽也要宣傳,他們出來托缽,我們要供養他,不要人家不知道他們出來托缽了,大家不知道供養,那他這個地方也不能住。住的地方還得要那麼大,可以容納一千多人,所以佛與這些弟子們,他住得安,在那個地方他才有時間講經說法。那個地方講經說法,那個地方就有福報。這是為什麼供養阿羅漢得現在福報,阿羅漢是人天福田。
鈔【受施無慚,故曰應供。】
接受的時候,他心安理得,這是應該接受的。這是應供的意思。
鈔【始焉持缽,期福眾生,今已證道,理應受供,云乞士果也。】
最初他出家的時候天天沿門托缽,目的是希望眾生得福,現在自己已經修行證果了,理上講應該要接受大眾的供養。這種供養也只限於四事,這是要注意到的。「四事」就是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,有病的時候接受醫藥的供養。應供也是應該接受這四種供養,而決不是過分的奢侈享受,那是錯誤的,那是不可以的。當然在近代,我們的物質生活水準是一天一天的提高,對善知識的供養也使他接近這個水準就可以,決定不能超過,超過那就不如法。這是說乞士之果。
鈔【然佛亦名應供。】
佛的十號裡面,有一個號叫『應供』。
鈔【羅漢局於人天。】
阿羅漢的應供只講『人天』,應該接受人天的供養。
鈔【佛,則人天聲聞緣覺菩薩所應供也。】
『佛』應該接受大眾的供養,範圍就大了。聲聞、緣覺供養他,佛應該接受;等覺菩薩供養佛,佛也應該接受,這個範圍大了。
鈔【殺賊者。】
什麼賊?煩惱賊。
鈔【煩惱劫功德財,傷智慧命。】
所以把它比喻作賊。煩惱一身,我們的功德就沒有了。什麼是煩惱?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,見思煩惱,錯誤的見解、思想,總的來說,就是佛常講的分別執著妄想,這是煩惱。『功德』是我們本性裡頭本來有的、本來具足。我們真如本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功德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才藝,依正莊嚴一樣都不缺少。六祖當年證得自性的時候,這自性就是真心,真心現前起作用的時候就叫做明心見性,真心起作用。我們現在用的心是妄心,不是真心,為什麼?真心裡面沒有念頭,我們有念頭,一天到晚起心動念,這不是真心。所以真心裡頭有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功德。
佛在《華嚴》上說: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跟佛沒兩樣!所以眾生與佛是平等的,可是佛的智慧德相都起作用,眾生雖有,不起作用,為什麼不起作用?佛說得很明白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你看看,一語道破,我們可憐!這個障礙不是從外頭來的,是從你自己來的,你自作自受,誰叫你打妄想?誰叫你分別執著?你分別執著打妄想,所以你本性裡面的智慧功德不能現前。妄想執著就是煩惱,所以它『劫功德』,把你本性裡的功德好像搶劫去了;『傷智慧命』,你無量的智慧不能現前,我們過失在此地。
說個實實在在的話,學佛學什麼?破執著而已。人我執破掉,就證小乘阿羅漢,法我執破掉,就證大乘阿羅漢,破執著。佛法自始至終就是破執著,一切執著妄想都盡了,這就明心見性,恢復到自性。六祖開悟的時候說:「何期自性,本來清淨」,自性就是我們真心,沒想到真心,真心本來是清淨,從來也沒染污過;「何期自性,本來具足」,一樣也不少,智慧福報樣樣具足;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娑婆世界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極樂世界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自性是能變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。我們對於這個理不明瞭,我們就沒法子修,不管怎麼修,決定不得力;明白這個道理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修行功夫就得力了。
功夫在哪裡?破執著而已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,沒有執著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妄想。這個境界裡頭法法皆真,就是講的「諸法實相」。諸法實相是一真法界,在淨土裡面講是實報莊嚴土。實報莊嚴土在哪裡?就在眼前,你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,眼前就是的。一有分別執著妄想,把實報莊嚴土就變成了凡聖同居土。我們一念之間起了個妄念就變了,把一真法界變成了十法界,過失在自己。所以佛與大菩薩他們住的是一真法界,我們起心動念的人住十法界。
極樂淨土之妙、之殊勝,殊勝在哪裡?它是叫我們分別妄想沒有斷的凡夫也住一真法界,這個不可思議!這是十方諸佛世界裡頭沒有的,只有西方極樂世界一個地方有,這是它殊勝之處。這樁事情留到我們以後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頭詳細的來討論,這真正不可思議。所以十方諸佛讚歎、十方諸佛勸修,道理就在此,我們不可以不知。
鈔【前三果見惑雖斷,思惑尚存,今斷思惑七十二品俱盡,如亂流悉殄,天下太平,故曰殺賊。始焉以惡為敵,今惡已滅,云破惡果也。】
這是把殺賊的意思給我們說明白了。『七十二品』,三界九地總共有八十一品思惑;二果斷欲界前六品,三果斷欲界後三品,因此就剩下七十二品。證得三果以後,要把這七十二品統統斷盡。這七十二品惑是色界跟無色界的,欲界只有九品。所以他欲界斷了,證第三果,三果叫「不來」,他不再到欲界來了,欲界的因沒有了,他只在色界跟無色界這兩界。根利的,他在色界天就是四禪天,他統統斷盡了,他就超越了。根性要是鈍一點,他還要到四空天,就是到無色界才能斷盡、才超越。但是絕對不會再回到欲界來。這是講思惑七十二品統統斷盡。
底下這一句是比喻,『亂流悉殄』,殄是滅,殄滅,統統滅掉了,天下太平。好像有盜賊都被平定、都消滅了,現在天下太平,比喻作殺賊。『始焉以惡為敵』,這是剛剛出家做比丘的時候,我們要破惡,現在惡破盡了,所以殺賊就是破惡之果。
鈔【無生者,凡夫生死無量。】
無量劫來在六道輪迴生生死死、頭出頭沒,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我們要覺悟,不能等閒視之,只要是在六道的眾生,他必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,在三善道的時間短。你要是不相信,你好好的想一想,從早到晚,我們那個念頭是惡念多還是善念多?這就了解。如果惡念多,當然是三惡道的時間長,假如善念多,那就三善道的時間長。從早到晚,從初一到三十,從正月到臘月,你去想想看,我們善念跟惡念做個比較,就相信佛講的話不錯,確確實實我們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。
不出輪迴,地獄、餓鬼是我們的老家,我們現在到人間、天上來逛一逛,是出來觀光遊覽的,沒幾天又要回去!這個實實在在可怕。所以要覺悟,覺悟就覺悟這一點。我們今天很幸運到人間來,得這個人身,就是出來觀光,時間很短暫,這一觀光把外頭情形了解,趕快要跑掉,不要再回去!再回去,那是愚痴!不要再回去了。所以有這種機緣就要想辦法脫離苦海、脫離輪迴。
講到脫離輪迴,說實在話,佛法確確實實能幫得上忙,但是要叫你在這一生當中脫離輪迴,除這個法門之外,任何一個法門都做不到,這是你要真正覺悟的。你要以為還有別的法門可以做到,那你在打妄想,你這一生必定又會空過了。這個法門「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」,只有這一個辦法。這是講凡夫生死無量,要真正覺悟。
鈔【初果七返生死,二果一生欲界,三果不來欲界,猶生色界。】
說到修行,說實在的話,我們今天在座的同修,正如同佛在經上給我們授記一樣,我們都是多生多劫親近無量諸佛,為什麼?如果你要不是多生多劫親近無量諸佛,你在這一生當中遇不到這個因緣,你聽不到這個經。這個因緣殊勝,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你都是學佛、都是念佛,你沒能去得成功。你要是去成了,你就不來了;你現在又來,可見你沒去得了。為什麼沒去得了?你的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斷,雖然念佛,功夫不得力,這要覺悟。所以修行不是說我每天念念經,我每天念多少佛號,沒用!追頂念佛也沒用。要改習氣,改毛病、改心裡,才管用!
我們念佛的目的在哪裡?要把自己清淨心念出來,念佛目的在此。我們要求的第一步功夫,「功夫成片」,所謂成片就是我沒有妄念,念頭一起來,「阿彌陀佛」就把它壓住了,伏煩惱這叫功夫成片。這個功夫做成,帶業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。我們現在一天到晚念頭還是那麼多,並沒有減少,換句話說,你那個佛都是白念了,不得力,不能了生死,不能往生,大家要記住!你要想真正有把握往生,你要念到妄念真正壓住,沒有妄念。妄念要是斷掉,沒有了,那就得一心不亂,叫事一心不亂,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,這地位高了。如果功夫再好,念到智慧開了,俗話說開悟了,就是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真心,真心念出來了。事一心是定,理一心是慧,從定當中開智慧,這個人往生就生實報莊嚴土。所以我們念佛的目的是在此地。
而不是說我一天念十萬聲,念二十萬聲也沒用處!不在這個,不在多少,要在句句佛號有力量,能把你煩惱壓住,能把你念頭換掉,所有的念頭都換成阿彌陀佛。你真正做到這一點,天下太平了,沒事!那個念頭才一起來,阿彌陀佛,念念都是阿彌陀佛,怎麼不天下太平呢?這叫做會念佛,念佛是這個念法。這個念法才叫做得力,希望大家要留意。如果再搞錯了,我們這一生又空過了,那個很可惜!好不容易得一個人身,更難得是你遇到正法,這個法門難遇,不容易遇到!尤其我們在這個道場,有的是時間詳詳細細的來討論,這個真正難得。我們到國外走走,時間都很短暫,一個禮拜、十天,你想想看能講多少?講不了多少!那就是那個地方人的福德因緣不足。現在全世界佛教是台灣第一,這大家公認的,老法師們都公認的。我在新加坡跟演培法師見面時候,演培法師承認台灣第一,沒有話說。希望我們同學們要記住,認真的努力,使我們句句佛號都能夠得力。這樣我們這一生就成就了,下一次就不要再來。
『初果七返生死』是講初果須陀洹,他已經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。見惑就是錯誤的見解,錯誤的見解他沒有了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他統統斷盡了,這才證得初果。證得初果之後,這就得到保證,為什麼?他不退轉了,位不退,絕對不會退墮在凡夫。他雖然沒有出三界,他在三界裡面修,修的時間是有一定的,就是「七返生死」證阿羅漢,他超越了。要修到佛的地位,經上講三個阿僧祇劫。三個阿僧祇劫是從小乘初果算起,不是從我們聞法學佛算起;要是從這個地方算起,我們每個人老早都成佛了。我們過去世不止三大阿僧祇劫,可以說我們已經經歷無量個阿僧祇劫,我們今天還是這個樣子。三個阿僧祇劫是從初果算起的,換句話說,我們生生世世學佛都沒有到初果的地位,就是八十八品見惑從來沒有斷掉。
『二果一生欲界』,二果進一步了,把八十一品思惑前面六品斷掉了,還有三品,這個三品是欲界的,欲界再來一次。再來一次,這三品斷盡,斷盡證三果,三果就不來了,『三果不來欲界,猶生色界』,他在四禪天。四禪天很特別,凡聖同居土。四禪天裡頭有所謂「五不還天」,不還就是不再到欲界來,在這裡面繼續努力修行將剩下的七十二品思惑統統斷盡,他就超越三界了。
鈔【今生緣已盡,不受後有,故曰無生。】
就是在三界受生的緣沒有了,不再到三界來了。他如果再來是乘願再來,那不是緣,那是願,乘願再來的。像我們現在是緣,不來也不行,無可奈何,沒辦法!人家是願,他愛來就來,不來也可以,那是乘願再來的。
修行難!天上人間七返生死,你要算算時間都天文數字。我們人間壽命短,天上壽命長,尤其到四禪天,那個時間都是論大劫來計算的。這麼長的時間才能超越輪迴,所以你才曉得淨土法門不思議。這個法門我們一生就能成就,而且成就比阿羅漢高得太多了。阿羅漢費這麼大的力氣,才把三界掙脫,脫了三界之後到哪裡去還不曉得,還渺渺茫茫的;我們這個不必費那麼大力氣,一擺脫三界之後到西方極樂世界,到那裡成佛去,作菩薩、作佛去了。
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一乘,經上雖然講裡面有人、有天、有聲聞、有菩薩,那是隨順我們凡夫來說的,其實西方極樂世界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」。西方極樂世界是純菩薩法,你除非是不生到那個地方,那個地方下下品去生的也是菩薩,一到那裡去做菩薩,一生決定成佛。所以那個世界不可思議。我們有幸遇到這個法門,空過了,那實在是太可惜了。這個地方講『今生緣已盡』,『不受後有』,以後再不會到這裡來投胎、受生了,『故曰無生』,「無生」是說無三界六道的生緣,就是他不生,不到這個地方來受生。
鈔【始焉願出生死,令魔起怖,今證無生,云怖魔果也。】
剛剛出家、發心出家了,魔王恐怖,魔王嚇一跳,他的魔子魔孫又有一個跑出去、跑掉了,他心不安,現在是真的被跑掉了。諸位要知道,我們今天發心出家,出了家怎麼樣?天天還打妄想,魔不恐怖,魔看到笑一笑,你這個出家是形式上出家,你跑不掉魔掌,還在他魔掌裡面,所以他不恐怖。如果你真正發心出離生死,魔就真的恐怖。真正出家修道,我們要把這個經上的道理透徹的明瞭,明瞭是什麼?看破。要把佛教給我們這些方法做到,做到是放下,我們要認真去做。像這部經裡面,它的綱領:真正要相信、真正要發願、真正要持名。什麼叫真正相信?相信我自己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,你相信這個。相信自己這一生可以上品上生,花開見佛,你要有這個信心才行。怎樣發願?我決定捨離娑婆世界,決定求生西方淨土,要有這樣的願才行。
你要想捨棄這個世界,這個世界你就不要再那麼認真、再去計較了。你對於這個世間一切人事,還是那麼樣的分別執著,你去不了!為什麼?你的心不清淨,分別執著是習氣,無量劫以來的習氣,哪能斷得了?所以習氣一來,阿彌陀佛,把它壓下去,念佛要緊就在這個時候念。妄念一起來,阿彌陀佛,始終保持你這個心的清淨平等,保持這個。對人大慈大悲,這叫功夫!信、願、行,這叫功夫。功夫不是說我每天念多少聲佛號,那個不是的。功夫在你這個佛號確確實實能幫助你從早到晚二六時中心清淨平等,這是功夫。念佛念得再多,起心動念還貪瞋痴慢,換句話說,你的前途還是在六道輪迴、還是在三惡道,這個佛號念的是不能了生死、不能往生。所以真正想往生的人,要記住這一點。
經上所教給我們的方法要做到,從哪裡做起?要從三種淨業做起,念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是講方法,講西方極樂世界三輩九品的因果。你明白了,我修上品因,我當然得上品果;我修中品因,那往生得中品果,所以這三經要合參。真正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說老實話,我們除了三經,頂多五經,其他的經不要念了,為什麼?那都不是幫助你往生淨土的。如果說是我往生淨土真正有把握了,我再念其他的經可以;我現在往生淨土沒有把握,我其他的經統統放下。你要曉得一切經裡面,哪一個經功德最大?《阿彌陀經》,沒有比《阿彌陀經》功德更大的,大家不知道!《華嚴經》都比不上《彌陀經》,《地藏經》、《藥師經》那更不必說了,更不如了。第一經擺在面前我們不識貨;二流、三流、四流的,認為那個功德很大。不曉得《彌陀經》的功德大,不知道!十方諸佛讚歎,當生成就的佛法。
希望同修要記住、要認清楚、要努力,方法統統在《觀經》裡頭。一開始就教我們打基礎,修三種福,第一種「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、慈心不殺、修十善業」,要真正做到,念沒用處的。第二種「受持三皈」,三皈是覺不迷、正不邪、淨不染,要真正做到;「具足眾戒」,眾戒,我們在家,實在講現在出家也一樣,五戒守好就可以了,五戒也是具足戒;「不犯威儀」,威儀是禮節,我們守禮。第三福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總共三種淨業十一句。這十一句要統統把它做到,要不能統統做到,你將來往生都有障礙。
如果你條條統統做到,我敢說你必定預知時至,你臨走的時候一定沒有病苦,為什麼?你有福。這三種福是大福報!福報修成了,生死自在,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,想多住幾年,不礙事,多住幾年幹什麼?勸進行者,就是為這個理由。不為這個理由,沒有在這世間多住一天的必要。多住是想勸大家,多勸幾個人、多帶幾個人走。你有病苦,沒福!大家想想,往生的人躺在那裡病得那麼苦,你只想想這十一句,你就明瞭了。這十一句他做到哪一句?他一句都沒做到,他怎麼不害病?怎麼不受苦?當然的!沒福。
所以佛講往生的時候,首先教我們修福,我們大家走得自在。真正修淨土的人,生老病死這個苦,除了生,生我們已經過了,也忘掉了;沒有老苦、沒有病苦、沒有死苦,為什麼?他福報太大了。把這十一句做到,老的時候他不苦,他不會害病,死的時候預知時至,生死自在,想怎麼樣走就怎麼樣走,沒有苦。你要不認真去做,換句話說,無始劫以來罪業深重,他怎麼不苦?當然要苦。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