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如何提升自我的靈性到達圓滿  (第六集)  2005/11/28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(節錄自華嚴經第12-017-1468集)  檔名:29-037-0006

  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淨行品第十一」。上次講到李長者的《合論》,解釋這品經他有四門分別,釋品名目、釋品來意我們都學習過了,今天我們看第三段「釋品宗趣」,先把文念一念。

  「釋品宗趣者,以智首是下方玻璃色世界,佛號梵智,明是一切諸佛法,本自體白淨無染之智,以為能問之人。文殊師利菩薩,即是一切諸佛善擇妙慧,為說法之主,以一切諸佛根本智慧之門,善自為問答之主伴,說一百四十大願之門,以成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等普賢法界無盡行海」。我們就看這段,這是講這品的宗趣,宗是修行的宗旨,也就是修行的方法;趣就是講依照這個方法修學,我們會得什麼樣的果報,趣是趣果。所以這段也非常重要,通達明白了,知道修因證果。

  智首是下方。這裡頭都有表法的意思,下方是諸佛如來度化眾生主要的對象,所以菩薩名號稱為智首。這個智不是根本智,是後得智。文殊菩薩在《華嚴經》裡面跟我們說「十波羅蜜」,一般在大乘教只講六波羅蜜,這是菩薩修學的科目。第一個布施,第二是持戒,第三是忍辱,第四是精進,第五是禪定,第六是般若(就是智慧)。十波羅蜜就是把最後般若波羅蜜再展開,成為方便波羅蜜、願波羅蜜、力波羅蜜、智波羅蜜,這智是在最後的,智波羅蜜。方便願力智這四種都叫後得智,也就是般若智慧的起用。所以十波羅蜜跟六波羅蜜沒有兩樣,只有開合不同,展開來十波羅蜜,歸納起來六波羅蜜,內容是不增不減。

  說六度,這般若波羅蜜裡面有權智、有實智,有根本智、有後得智,統統合在一起;十波羅蜜是把權實分開,般若波羅蜜是實智,真實智慧,後面這四條,從方便願力智這四條是般若波羅蜜在應用上的差別。所以佛家常講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方便就是般若波羅蜜。你看看在佛法裡頭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這是方便,應該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;諸佛菩薩沒有一定的形相,沒有形相,也沒有定法可說,這是事實真相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現相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,眾生喜歡什麼身,佛菩薩就現什麼身;眾生喜歡聽什麼樣的說法,佛菩薩就用什麼方法來說法,活的不是死的,全都是屬於般若波羅蜜。

  你看看現代眾生跟過去不一樣,過去眾生喜歡聽經聞法,恭恭敬敬的像上課一樣。課堂裡面老師為我們講解,同學們研究討論,怎樣把我們學習的東西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統統用得上,這真得利益。現在我們處的這個時代,美其名說知識爆炸的時代,實際上《楞嚴經》上講的一句話,「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」,這就是今天的知識爆炸。人沒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,沒有耐心聽經聞法,包括現在的大學。中國的大學可能會好一些,外國大學我比較了解,除了專門做研究工作的人,多半是科學技術,一般尤其是人文的,學生都聽不下去,沒有耐心。教授來上課,頂多聽上十五分鐘,十五分鐘之後妄念就起來了。

  現在人喜歡什麼?喜歡電視,喜歡連續劇。我們可不可以把佛法用這種手段來表達?行,佛法搬到舞台古時候就有,大概是在清朝初年,佛門裡面有個劇本《歸元鏡》,我不知道有沒有同修看到過這個劇本?這個劇本是平劇,內容是演淨土宗三位祖師的故事。第一位是廬山遠公初祖,第二位永明延壽大師,我們淨土宗的六祖,第三位是杭州雲棲蓮池大師,我們淨土宗第八代祖,他們三個人的故事。用舞台的方法表演出來,大家歡喜。

  我早年看到這個劇本很歡喜,就聯想到現在要用連續劇的方法,響應的同學真不少。今天我看到一位法師帶了個連續劇的劇本,《地藏經》。我知道國內有好幾家都在拍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還有人來跟我談,想把《地藏經》裡面婆羅門女的故事,單獨的故事拍成電影。《大涅槃經》裡面的歌利王割截身體,這段故事也描繪得非常精彩,《金剛經》上只是提了一提,不詳細,詳細在《大涅槃經》。他們影劇界的朋友們聽到這個故事,它太精彩了!這可以拍成電影會震撼到世界。你看佛陀的慈悲,被冤枉割截身體,凌遲處死,忍辱仙人對於歌利王沒有一點怨恨,沒有一點反抗,而且還發願將來我成佛第一個度你。佛說話兌現了,那個時候的忍辱仙人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,那個時候的歌利王就是釋迦牟尼佛時代的憍陳如尊者,真的是第一個得度。這個故事非常感動人。所以現在人想到用電影的方法,用電視連續劇的方法,好!像我們《華嚴經》末後五十三參,多麼精彩,真的可以叫人百看不厭。

  我在這些年當中,看到世風日下,世界確確實實充滿危機。許多世界的宗教典籍都講著有末日,我們看到現在人心,現在人的言語造作,可以說末日的徵兆已經非常明顯的擺在我們面前。再回想過去印光老法師,他老人家一生大力提倡因果教育,有道理!這個意思就是明顯告訴我們,要拯救今天這個世界,佛法來不及了,儒教也來不及了,唯一的辦法,因果教育。如果大家都知道種善因決定有善果,造惡業決定有惡報,人真的能懂得因果報應,我相信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自然會收斂。所以老法師當年在世,一生不遺餘力大量的流通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彙編》跟《安士全書》這三樣東西,這是救現在社會的一片苦心,我能體會到。

  所以我想在現前這個時代,印書沒人看了。那個時候可以,民國初年行,現在沒人看了,現在最好搞電視劇,連續劇。所以我在中國找人拍攝《了凡四訓》二十集,拍攝已經完成,現在在做後製工作,就是剪接,後製工作,大概明年三、四月間就可以推出,這是第一部。接著第二部要拍攝《感應篇彙編》三十集,再拍攝《安士全書》三十集,《安士全書》前面一半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,那個跟《感應篇》性質相同,講因果報應。另外有兩篇,《萬善先資》專門講戒殺,講殺生的因果,《欲海回狂》專門講邪淫的果報,最後一篇《西歸直指》是勸人念佛,我也打算做三十集。總共八十集,希望兩年的時間能夠完成,明年二00六年,大概零七年的五、六月可以完成。這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用什麼身,應以什麼方式就用什麼方式,救劫難重要,用這個方式希望喚醒人因果的概念。如果到撥無因果,那是什麼壞事都敢幹,以為沒有報應,到報應臨頭的時候,後悔莫及,那時候來不及了,這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祖師為我們開端,我們要曉得應該怎麼做法。這是講智首,這是智慧。所以很多人都想到,很多人都想做,實際上這些人都是善心人,都是具有慈悲心的人。希望你們彼此能夠把力量集中,人力、物力、財力集中,個人力量有限,集中力量就大,可以做出最好的品質。找一流的導演、一流的演員,把中國儒家、佛家的倫理道德、因果報應,用這種方式顯示出來教化眾生,無量無邊的功德!我們看到智首是下方,應該用這個方法。

  玻璃色。古時候沒有玻璃,玻璃是水晶,現在我們講水晶,古代稱作玻璃。佛經裡面的琉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翡翠,綠色的玉,透明的,那是經上稱的琉璃,七寶。玻璃是水晶,也是屬於七寶之一。玻璃色世界,這水晶的世界完全透明的,一絲毫染污都沒有,取這個意思。

  佛號梵智。你看這個智,這個智也是後得智,無量無邊的智慧;梵是清淨,這個智慧裡頭沒有絲毫染污。什麼是染污?《華嚴經》上講得簡單,分別是染污,執著是染污,妄想是染污,就是大乘教裡頭常講的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這是染污。染污則稱為有漏,有漏的智是凡夫的智慧,不是聖人;聖人的智慧是無漏的,無漏就是梵智。我們學佛什麼最重要?清淨最重要,特別是修淨土,修淨土的同修一定要記住,心淨則佛土淨!心裡面還有自私自利,還有是非人我,還有利害得失,還有名聞利養,還有五欲六塵,還有貪瞋痴慢,嚴重的染污。染污,哪有智慧?染污有聰明,世智辯聰。

  諸位要知道,世智辯聰在佛法裡頭叫八難之一,八難裡頭有世智辯聰,不是真智慧。真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,清淨心就是禪、就是定,禪定是大乘教修行的總代名詞,這我們不能不知道,不能把它講錯。《六祖壇經》裡面就說得很清楚,什麼是禪?外不著相是禪,內不動心是定。所以修禪定不一定是盤腿面壁,盤腿面壁是修禪定方法的一種。方法有多少種?有八萬四千種。盤腿面壁是八萬四千種裡面的一種。

  所以你要了解,什麼是禪?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。《華嚴經》上,鬻香長者修禪定,他在哪裡修?用現在的話說,百貨公司,每天去逛百貨公司,熱鬧場合去逛一圈,他修禪定。怎麼修法?眼睛看得清清楚楚,耳朵聽得清清楚楚,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,真禪定、真功夫!凡夫看到那些東西,他起心動念,那就沒有定,你的心被外面境界誘惑,被外面境界牽著走了。真有功夫的人,在一切境界裡頭如如不動,一絲毫影響都沒有,真的禪定,沒人知道。所謂盤腿面壁那個初級的禪定,人家看到對你稱讚禮拜,真正修禪定的人沒有人能看得出來,真有功夫的人看出來,真的放下了。

  放下不是不接觸,接觸裡頭真放下了,真正是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,那他是念念生智慧。就像惠能見五祖,跟五祖說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。我們要是遇到五祖,一定是跟五祖說:弟子心中常生煩惱!這是真話。你看能大師常生智慧,換句話說,不生煩惱。不生煩惱就是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執著、不分別、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是聖人,在《華嚴經》裡面這是什麼人?初住菩薩。我們現在念的是十信,還沒到初住。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不起心、不動念;十信位的菩薩不執著、不分別,還會起心動念,就是說無明沒破,見思煩惱斷了、塵沙煩惱斷了,無明沒破。破一品無明,他就是法身佛,雖然證一分法身,真的是佛,不是假的,不是十法界裡面的佛。十法界裡面的佛,天台大師說得好,「相似即佛」,不是真的,是相似位中。我們學佛的人不能不辨別清楚,不能不真幹。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「人命在呼吸之間」,一口氣不來,後悔莫及。

  在這個世間什麼事情是大事?提升自己的境界是大事,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是大事,其他的是小事。小事怎麼樣?隨緣,有緣就做,沒緣就不做。我這麼多年跟大家說得很多,大家也看得很清楚,我不願意多事,我不想做事。我在香港,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,我現在住的地方是陳老居士供養的。供養,我只要使用權,不要所有權,房子還是她的,借給我住。她很慈悲,說:法師,你在香港無論住多少年,我都供養你。哪一天我離開,不在這裡住了,房子還給她,沒有牽掛,沒有憂慮。

  一生自己沒有建道場。這個道場是香港同修信徒們他們建立的,我在這裡講經,講完就走了。一生沒有牽掛、沒有憂慮。多事不如少事,好事不如無事,可是有緣(就是有這個機會)那我們要做,為什麼?利益眾生的事情、利益佛法的事情要做,不能推卸責任;沒有,不要去攀緣。我一生沒有化過緣,沒有問人要過一分錢,自在!大家都不曉得我為什麼會這麼自在,你要想做什麼事情,你要攀緣,到處找錢、到處拉信徒,那就很苦,你怎麼會自在!

  學佛,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最好的榜樣。我學佛看的第一本書,老師教給我看的,《釋迦譜》、《釋迦方誌》,這《大藏經》裡頭的,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,唐朝人寫的。我們學佛要認識釋迦牟尼佛是個什麼樣的人。他真的是捨得乾乾淨淨,生活真簡單,樹下一宿,日中一食。每天吃飯到外面托缽,給什麼吃什麼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一天吃一餐;晚上樹下打坐,打個盹就行了,精神就恢復了。一生沒道場,沒有建道場,也有像祇樹給孤獨園、竹林精舍,這些地方都是居士的,提供給佛在那個地方講經說法,佛走了,還給他們,佛一生沒有道場,我們要學。出了家,沒有家;出了家,再去搞一個大的家,那叫自己給自己添麻煩,那就太苦了。

  這些年在海外,也是看到世界動亂頻率年年上升,災難年年嚴重。這也是外面人來找我的,不是我找他。他們來找我,希望我多看看、多了解,提供一些意見,有助於化解衝突,促進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。這個事情是我們應該要做的,有緣那就去做。參加五次國際和平會議,了解了,和平不是開會能得到的。怎樣才能夠真正化解衝突,獲得安定和平?教學,想來想去還是中國古聖先賢的老話,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。

  教學,為什麼世尊教學成功?世尊教學的時間長,三十歲成道,也就是說德行學問有成就,開始教化眾生,七十九歲圓寂,一生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,他成功了。孔子在中國教學也成功了,孔子教學時間短,只有五年。他也是三十歲道德學問成就,成就之後,他一直是仰慕周公,希望能有一官半職,把他自己所學的能夠貢獻給國家、貢獻給社會。周遊列國,沒人用他,真的是浪費十幾年的時間,再回到魯國六十八歲了,七十三歲走的。所以孔子教學五年很成功,什麼原因?做到了。釋迦、孔子自己真正做到,然後再教人,學生服!做到之後說到,所以我常講聖人。做到然後說到是聖人,說到能夠做到是賢人,說到做不到叫騙人。諸位想想,人家教學成功,成功在哪裡?做到了。

  這些年來,我們看到教內教外種種腐敗的情形,很痛心!佛法靠的是什麼?戒律。戒律沒有了,佛法就沒有了,那是形式,假象。三皈、五戒、十戒有沒有做到?做不到。無論是出家在家,在家五戒十善有沒有做到?做不到。原因是什麼?原因是我們這一代從小喪失倫理道德的教育至少有七十年了。我的記憶,我是用我來做標準,我生長在農村,十歲離開家,我的基礎是在農村裡頭培養的,農村裡有私塾,靠的是父母的教導,私塾先生的教導,紮了根。從這個根進入到大乘佛法,有好老師指導,有好的同學幫助,切磋琢磨,才能夠契入佛法境界,不容易!所以我回過頭來想想,沒有家教。

  中國古聖先賢教育的特色就是家教,家教教什麼?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是家教。《弟子規》不是課本,《弟子規》是父母、你家裡的長輩、大人,他們以身作則做出來給兒女看。什麼時候開始教?小孩出世大概三天,他眼睛睜開了,耳朵豎起來了,他會看、他會聽。雖然他不會說話,他什麼都不懂。這些大人在他面前言談嘻笑、一舉一動,他聽了、看了都印在阿賴耶識裡頭,這就是古人所講「少成若天性,習慣成自然」,是這麼培養的。這個教育有根!所以中國諺語有所謂「三歲看八十,七歲看終身」,有道理,不是沒有道理,有大道理!

  但是滿清亡了之後,那個時候中國軍閥割據,社會一片混亂,城市就比不上農村,農村波及的比較少。但是日本人侵略中國,八年抗戰把農村也打亂了。大家為了逃難,我在那段期間逃難走了十個省,我們在前面跑,後頭日本人在追,整個社會搞亂了,一直到現在不能恢復。所以我說至少中斷七十年。七十年的時間不算短,也不算太長,現在要救還來得及。如果再過十年想救,時節因緣失掉,沒法子救了。

  這些年來確實有不少有心人提倡兒童讀經,這好事情。但是如果要不能百分之百的落實《弟子規》,那只是一種學術,不能得真實受用,真實受用是德行。所以我們佛門弟子、四眾同學,我們有義務,我們有使命,我們要做給社會大眾看。做什麼?做《弟子規》。《弟子規》從我自己本身落實,有《弟子規》的基礎,再學《十善業道》就不難了。《十善業道》是佛的根,《弟子規》是儒的根。諸位一定要知道,中國大乘佛法不是建立在小乘基礎上,是建立在儒家的基礎上,這就是中國為什麼小乘不發達的原因在此地。唐朝中葉以後,就用儒家代替小乘。所以今天不學小乘又不學儒,你就沒有根。你自己去想一想,五戒十善你都做不到,你還會有什麼成就?講經說法說得天花亂墜也沒用處,為什麼?你沒能契入佛境界。

  我們在前面「光明覺品」最後一章佛境界甚深,前面一章一道甚深,這兩章經文太重要!「光明覺」是講菩薩的解分,這品「淨行品」是菩薩的行,看菩薩怎麼樣的行持。我們看到很羨慕,做不到。做不到的原因就是我剛才說的,我們沒有三皈、五戒、十善的基礎,沒有《弟子規》的基礎,念佛往生,僥倖,不踏實。那真的看過去生中的善根,在臨命終時最後一念,你是阿彌陀佛,你能萬緣放下,可以往生;如果最後一念錯了,還有留戀、還有牽掛,你依然搞六道輪迴。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警惕!

  怎樣才有把握往生?你有弟子規、有十善業、有三皈五戒,你就有把握往生,具足信心,一點都不疑惑。你有這個基礎,總是打很多問號在,你沒把握,你心不踏實。由此可知,《弟子規》、三皈、五戒、十善多麼重要。如果是出家人,還要加上《沙彌律儀》十戒二十四門威儀,真正出家人。這是我們應當共同在一起勉勵的,活一天認真幹一天,決不能把光陰空過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接著看李長者的《合論》,「佛號梵智,明是一切諸佛法,本自體白淨無染之智,以為能問之人」。問如果沒有智慧,問不出來。問答都如是,一定要有真實智慧。我們凡夫問不出來,佛菩薩非常慈悲,他化身代替我們請法,代我們問。所以要知道。梵智,我們用最簡單的詞句把它解釋,最極清淨的智慧,就叫做梵智;一絲毫染污沒有,一絲毫夾雜沒有,這稱之為梵智。誰有?一切眾生各個具足,你有,我也有,他也有,統統都有。只可惜我們雖有而迷失,正是《華嚴.出現品》裡面佛說的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如來智慧就是梵智,德是德能,相是相好,我們世俗人講福報。你看智慧、德能就是才藝、福報,一切眾生自性裡面本來具足,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。

  我們在《華嚴》裡面看到毘盧遮那佛依正莊嚴,在往生經裡面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,那是自性本具,一切眾生統統都有,平等平等,無二無別。現在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?佛在覺,覺而不迷;我們凡夫在迷,迷而不覺,邪而不正,染而不淨,這樣雖有,不能現前。好像太陽一樣,白天有太陽,但是今天陰天,雲層很厚,把太陽統統遮住,看不到太陽,變成陰天了。諸佛像在晴天,我們像在陰天。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教導我們,教什麼?把這個烏雲除掉,自性的智慧德相就現前。不是從外頭得來的,本來就是。所以怎樣把這個東西除掉,佛菩薩能不能幫上忙?給諸位說,幫不上,所謂「解鈴還需繫鈴人」。

  我們的迷惑不是外人給我們的,是我們自己迷了,所以還得要自己覺悟。佛菩薩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,把破迷開悟的方法告訴我們,我們只要依教奉行。如果是勇猛精進,這一生就能成就,不要等來生。《華嚴經》上善財童子給我們表演的一生成就,《法華經》上龍女給我們表演的也是一生成就。關鍵是勇猛精進,你才行;懈怠懶散,那就不知道何年何月了,遙遙無期。一定要勇猛精進,要振作起來,要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我們自性裡面清淨智慧才現前。

  在這品經裡面,智首菩薩是梵智佛的化身,他來代我們發問。什麼人解答?文殊菩薩為我們解答。「文殊師利菩薩,即是一切諸佛善擇妙慧」。這要記住,什麼叫文殊師利?文殊師利是如來根本智所起的作用,這個作用善巧選擇。擇是擇法,善是善巧,善巧是活的不是死的,不是一種方法,隨機應變。所以佛應化的對象,對不同的人、對不同的事、對不同的時間、對不同的處所、對不同的環境條件應機說法,所說一切法決定令現前大眾都得利益;根利的人得利益大,根鈍的人得利益小,沒有不得利益,這叫契機契理,這是佛說。所以文殊菩薩代表般若智慧的應用。

  「為說法之主」。文殊師利,這是佛跟我們介紹,過去曾經為七佛之師,過去七尊佛都是他的學生。菩薩慈悲,沒有示現成佛,還在菩薩地位。為什麼?菩薩教人比佛教人容易,佛是師道,師道要尊嚴,所謂「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」,師道尊嚴。菩薩是同學,同學就隨便了,你不來找我,我可以找你,這是菩薩,佛不可以。所以為什麼菩薩已經成了佛,還退居菩薩位,道理就在此地,度眾生方便!

  再看下面,「以一切諸佛根本智慧之門」。這句不能夠大意,要細心去體會,以一切諸佛根本智慧之門,不是一尊佛。一切諸佛根本智慧之門是什麼?是法性,是佛性。法性、佛性,本具的般若智慧,這叫根本智慧。菩薩起用,大用無方,展示出無量無邊智慧都不離根本,這點重要。好像一棵大樹一樣,這棵大樹很大,枝葉花果非常茂盛,任何一片葉都沒有離開這個樹的根本。菩薩為一切眾生弘宗研教不離根本智,這個道理要懂。

  沒有根本智就沒有後得智,有後得智決定有根本智。現在人麻煩來了,不知道求根本智,專求後得智,能不能成就?不能成就。好像什麼?你所求到的是花瓶裡面插的花,沒根,很好看,三、四天就枯了、死了。現在人求學就搞這個表面,不知道搞根本。民國初年,唐大圓居士對這個事情就講得很多,告訴學佛的同學們,無論在家出家重視根本智,沒有根本智決定沒有後得智。根本智是什麼?給諸位說,根本智是清淨心,清淨心生智慧,生後得智。《金剛經》上也說得好,「信心清淨則生實相」。

  所以大乘教,佛菩薩常常勸導我們發菩提心。什麼是菩提心?經論講得很多,古來祖師大德註得很多,愈看愈不懂。我們也用善巧方便,把菩提心三條,三條第一條是菩提心之體,第二條是菩提心的自受用,第三條是菩提心的他受用。有體有用,體是一,用分作二,所以講三心。大乘教上「三心圓發」,圓滿的發出來,那就是菩提心。我們這個講堂有一副對聯,上聯「真誠」,真誠是菩提心的體;「清淨平等正覺」是菩提心的自受用;最後一句「慈悲」,菩提心的他受用。這樣說法大家比較容易懂。要是照經論裡面講法,至誠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《起信論》裡面講法是直心,《觀經》講法至誠心、深心、迴向發願心。我現在這個寫法大家比較容易懂。深心是什麼?清淨、平等、正覺,深心!迴向發願心、大悲心都是大慈大悲。

  我用十個字,一生起心動念、處事待人接物都不違背。別人對我虛情假意,我對他真真誠誠,為什麼?因為他還想搞輪迴,虛情假意是搞輪迴,輪迴心。我不想搞輪迴了,我想這一生能夠脫離輪迴,了生死出三界,那我就要用真誠。這真誠會上當、會吃虧!不要緊,我就算吃一百年的虧、上一百年的當,我永遠離開六道輪迴,值得!如果你怕吃虧、怕上當,那好,繼續搞輪迴。在輪迴裡頭一打轉,無量劫!太可怕了,不能再幹了。所以我只用一味真誠待人接物,對待自己要求清淨決定不染污,平等沒有高下,正覺決定不迷惑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;對待一切眾生大慈大悲,不分種族、不分貴賤、不分貧富、不分宗教信仰,以一片慈悲接觸一切眾生,這叫學佛。佛是這樣的,菩薩是這樣做的。我們學佛、學菩薩從哪裡做起?從心上做起,這要懂。心像佛,你的言語當然就像佛;言語像佛,你的行為當然也像佛。言語是教,行為是戒律,自自然然合規矩,這樣子這一生當中才能了生死,才能出三界,自己得大安樂。

  有同學來問我,最近中國東北松花江受到嚴重染污,我在北京聽到這個消息,許多人沒有水喝,陷入極端的困境。學佛的人知道,共業所感!全世界天天都有嚴重災難發生。這兩天我聽說江西靠近湖北這個地區有地震,也有許許多多人無家可歸,災難太多了,到哪裡去躲避?沒地方,所謂是在劫難逃,不在劫數裡面,你自然會平安無事。學佛的人遇到嚴重災難,不驚不怖,不怨天、不尤人,不要怪人,一心念佛,決定有感應。這個時候要警惕,要反省,要懺悔,要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。

  自然的災害與人心有沒有關係?有密切的關係,人有善念,所有一切天災人禍都沒有了;我們的念頭不善、言語不善、行為不善,就會感召許許多多的災難。這個事情經典裡面講得很清楚,不但佛經上有講,基督教的《新舊約》裡頭有講,回教《古蘭經》裡頭也有講,我都常常看,一個道理。佛法講得很透徹,境隨心轉。所以我常說極樂跟娑婆不二,華藏跟此地一如。既然不二,既然是一如,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?差別在人心,華藏世界的人純淨沒有惡。你要問我,你怎麼知道他純淨無惡?我在《十善業道經》裡面念過,《十善業道經》佛告訴龍王,「菩薩有一法,能離一切惡道苦」,那個一切惡道是十法界,這法是什麼法?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觀察善法,善法就是十善業道。後頭還有一句話很重要,「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。所以我知道華藏世界那裡頭的居民心善、思想善、行為善,沒有毫分不善夾雜,所以他的居住環境那麼樣的莊嚴。

  極樂稱之為淨土,雖然往生的人沒有達到純善純淨,生到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阿賴耶裡頭雖然有惡習的種子,它不起現行,所以那個世界無比的殊勝。你要懂道理,你要明理!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我們這一生做人一定要做到。他能做到,我為什麼做不到?沒這個道理!心善、念頭善、行為善,念念都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,念念都跟十善業道相應,你所在之處就沒有災難。為什麼?境隨心轉。

  許多宗教都講世界末日,我們今天真正在修行,真正在幹,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。毀謗我的人,侮辱我的人,陷害我的人,我對他沒有一點怨恨,沒有一點報復,而且我還感恩他、感謝他。所以有人問我,你感謝他什麼?感謝他幫我消業障!無始今生我造的業障很多,他對我的毀謗、侮辱、陷害,我沒有瞋恚,業障就消了。如果我要有瞋恚心,業障消不了,我們這個冤業還要加深,以後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我一點怨恨都沒有,一點報復的念頭都沒有,業障就消了,他幫我消的,我怎麼不感激他!他要有困難,我一定會幫助他,我一定會照顧他。這是做人的道理,這是學佛的道理,我一定要落實,一定要做。佛菩薩能做到,我也能做到。

  做不到怎麼辦?讀經、聽經。你為什麼做不到?理路沒通,或者是理路不夠深。我能做到也不是偶然的,我學佛五十四年了,我跟同學說過,我能夠契入佛境界不過二十年而已。換句話說,我前面有三十多年的功夫,漸漸才入這個境界。所以現在無論在哪裡,心平氣和,什麼樣的災難在我面前,不驚不怖,我不會驚慌、不會恐怖,處之泰然。許多預言講的,那叫定數,諸位念《了凡四訓》你就明白了。那我們自己修行的叫變數,修行人多了,這個變數力量加大,災難縱然不能化解,會減輕,災難的時間會縮短,定數裡頭有變數,這個道理要懂。所以我們自己認真努力,不但對自己有好處,對別人也有好處,甚至於對這地區都有好處,為什麼不幹?所以希望大家不能不聽經,一天不聽經,面目全非。

  我這次因為吃東西不謹慎,腸胃受寒,現在一般人講是急性腸胃炎。我用中藥四天恢復正常,但是體力還沒有完全恢復,體力大概還要二、三天就可以完全恢復,吃東西要小心、要謹慎。這次很對不起大家,我們講經中斷的時間太長。我原先估計我離開不會超過一個星期,結果是遇到這麼一樁事情,都是好事不是壞事。

  所以要讀經,要明理。無論什麼境界,順境不生貪戀,逆境不生瞋恚,順逆境界都是我們修行提升境界的好因緣,只要你會修。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不是別的,提升自己的境界,這是真的,其他都是假的。世間那些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一樣都帶不去!古人常講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。這個要警惕,不能造惡業。你造的善業能帶去,來生享福;你造的惡業能帶去,來生受苦,都有果報,因緣果報絲毫不爽。古人講「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」,時辰到了,你後悔莫及。所以一定要讀書,讀聖賢書,一定要明理。讀經、聽經、念佛決定不能夠中斷。

  東天目山的同修告訴我,他們每天聽經六個小時,念佛十幾個小時,做得很如法,這是真正的念佛道場。我在外國要求我們淨宗學會的同修,每天聽經不能少過四個小時。念佛,外國環境跟中國不一樣,也不能少過四個小時,一天八個小時算不錯。專修的道場,一天用功不可以少過十六個小時,所以是六個小時聽經,十個小時念佛,這是最低限度。你人才不會打妄想,不會胡思亂想,心是定的,神智是清楚的,不迷惑。

  下面,「說一百四十大願之門」。這品經一共有一百四十一首偈,每首偈就是一願,總共一百四十一首。長者在此地是說大數,零頭省掉,一百四十大願。看下面這句就曉得這品經的重要性,「以成十信」,成是成就,成就十信,「成就十住,成就十行,成就十迴向,成就十地,成就十一地」,十一地是等覺,「普賢法界無盡行海」,這句重要!所以古德常講「不修普賢行,不能圓成佛道」。對菩薩講的,菩薩要修普賢行才能夠圓成佛道。一般講到普賢行,大家只知道《行願品》裡面所講的「十大願王」,諸位要知道,那十願是綱,這個地方一百四十一願是目,是細目。禮敬諸佛、稱讚如來、廣修供養、懺悔業障一直到普皆迴向,怎麼落實?這品經是落實,這品經是普賢行具體的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,處事待人接物、起心動念之間,你說多重要。所以這品經是華嚴行,學《華嚴》一定要做到。

  現在我們只念念講講,誰能做得到?一條都做不到,佛法之衰就衰在此地,不能落實。在這種狀況之下,真正是個佛弟子,你的悲心自然生起,我們希求正法久住,從哪裡開始?從我自己本身開始。你不要去要求別人,要求別人永遠落空,決定沒有指望,要求自己;我自己做到了,正法就久住。我做到之後,肯定會影響別人,影響人有多少,那是你的法緣。你的緣殊勝,你影響的人多;你的法緣不殊勝,你影響的人少。

  在現在這個時代要知道,如果要擴大影響,就不能夠忽略工具,科技工具。現在的衛星電視、網際網路是最好的工具,所以我沒有道場,我只發展這兩樣東西。我們用網際網路八年了,雖然在這個攝影棚裡面講經,面對著是全世界,他們同時可以收看。衛星我們已經有三年,差不多到四年了,二00三年元旦開始的,現在有五顆衛星覆蓋全世界,只要裝一個接收天線,你二十四小時都能看到。所以有人曾經問我:法師,你的道場在哪裡?我就告訴他:我的道場在天上。他聽不懂,好在他的道場有一個衛星的接收器,中國人叫鍋,他有個大鍋。我就指著那個,你這個可以收到我的講經;你頻道撥對了,二十四小時不中斷,你可以收到。這是什麼?擴大影響。面前沒有人學習不要緊,確確實實有很多人,熱愛佛法的人在網路上學習、在電視上學習,非常認真努力。

  所以這一百四十一願,我相信廣大的聽眾同學當中,一定有人奮發而力行的。這些在我們佛門說再來人,不是凡夫,不是普通人。他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自己,決定住持正法成就眾生。這些朋友志同道合,不一定要見面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。修行的綱目都是屬於原理原則,每一願展開都是無量無邊,每一願展開都是無量的行門,這個道理要懂。你看看他此地所講的,十信像是小學,佛門的小學,十住是初中,十行是高中,十迴向是大學,十地是研究所,十一地博士班,一層一層往上去,修什麼?都是修普賢十願,都是修「淨行品」一百四十大願,就修這個。每一願裡面都圓滿包含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,願願具足十波羅蜜。末後的結論說,普賢法界無盡行海。

  好,我們再看下面這段文。這段文說明為什麼有一百四十一願。「又隨位修道上煩惱」,隨位進修,修什麼?無非是斷煩惱。「六位中,一位有二十,六位共有一百二十,根本十無明,皆因身見邊見,二見有二十」,這就一百四十,所以「共隨位進修,染淨煩惱,總有一百四十」,這就是一百四十願的來源。「為防此障,起一百四十願,令進修者,從初信心,理事圓融,達其願體,無虧自心根本淨智」。這是說明一百四十一願之來由,對治煩惱的。煩惱習氣盡了,自性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就現前。所以長者在此地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隨位進修,天天要幹。我們自己不必問自己是在哪個階層、哪個位次,不要問這個。只問我是不是今天煩惱輕智慧長,希望我們的煩惱一年比一年輕,一個月比一個月輕,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輕,能做到這樣,功夫就是上乘。一個星期、一個星期有進步。煩惱輕,智慧就長,煩惱在,把你智慧障礙,你智慧不現前。煩惱是暗的,智慧是明的,暗的去了,明就出現,這個道理要懂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