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  (第八十四集)  1990/4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2-005-0084

 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二面,從最後一行看起,從第三個字看:

  【出入供養。觀經行道。喜樂久習。才猛智慧。心不中迴。意無懈時。外若遲緩。內獨駛急。】

  從這個地方開始。這一段前面曾經跟大家講這個大意講過,因為它裡面含的意思很豐富,而且值得我們學習,不僅去嚮往,我們要認真來學習。前面兩句是修福、修慧,德在其中。我們中國人說福,後面一定是連著德,福德,有福、有德,這個福是真實的;假如有福而沒有德,這個福不是真正有福報,而是災難的預兆。《老子》所謂「福兮禍之所伏」,大的災難就在其中。佛在這個經上提示我們,極樂菩薩修福、修慧,福慧雙修,所以他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法喜,真實的安樂,這樣久習就有功。我們修學為什麼沒有耐心,功夫不能支持很久?就是因為得不到法喜。為什麼得不到法喜?福慧不足。這個一句後面的它包括前面,前面不包括後面,但是前後它是一致的。所以一定要修福、修慧,我們功夫才能夠得力、才能夠持久,持久這才能得三昧。

  『才猛智慧,心不中迴』,這就是像前面對於法藏比丘的讚歎一樣,「高才勇哲」,高才勇哲從哪裡來?從智慧得來。本經一共講了三種真實,這在前面統統我們讀過,第一個就是「住真實慧」,慧特別要加真實,說明這不是普通的智慧,絕對不是世智辯聰。我們今天世間人都以為自己很有智慧、很聰明,而不知道在佛法當中那叫做世智辯聰,世智辯聰對於一個學道的人來講,不是好事情,是障礙。佛門常講八難,這個八難當中就有一條是世智辯聰,說得不好聽的,是邪知邪見、分別執著,這個是最障礙真實智慧了。真實智慧從哪裡來的?從清淨心來的。學佛的同修都念過《心經》,這是最普通的,早晚課誦裡面都念《心經》,《心經》一開端講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。照見,什麼照?清淨心照,心地清淨一絲毫沒有污染,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,外面境界就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那就是諸法實相。我們本經裡面說的「真實之際」,真實之際就是事實的真相,你能夠見到事實真相,這是智慧。事實真相見到之後你就得受用,得什麼受用?「真實之利」,真實的利益你就得到了。這個經上給我們說三種真實,都在此地『才猛智慧、喜樂久習』當中所包含了,三種真實都在其中。

  所以真正修行人,不僅是學禪要從根本修。實在講現在掛名學禪的人很多,真正在禪上用功的人不多,現在所流行的叫「口頭禪」,這個沒有用處的,口頭禪我們也講了很多。《大珠和尚語錄》一開端就教人,那是講參禪、講修行,用參禪的功夫,要從根本修,什麼是根本?心是根本。禪要從根本修,淨呢?淨也不例外,我們這個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那就是根本,清淨心、平等心,你只從這兩方面去修。清淨心,清淨是福;平等是定,不定就起波浪、就不平等,平等是定;清淨平等起作用就是慧,是覺,就是《心經》裡面的照見。功夫真正得力,你就不會退轉,「心不中迴」,這個迴是退轉的意思,是後悔的意思。功夫不得力會退轉、會後悔;功夫得力就不會了,從此以後是勇猛精進。由此可知,你修的是什麼這個重要。問你修行,你修的是什麼?我念佛,一天念多少萬聲。這個答錯了,等於說我問你到哪裡去?我坐巴士。我曉得你坐巴士,問你到哪裡去?所答非所問。問你修什麼?我修清淨心,這個才自己知道在修什麼,《彌陀經》裡面我修「一心不亂」。你用什麼方法修?我持名念佛,這是方法。一定要知道自己在修的是什麼,你才會達到你修學的目標。根本自己不知道修的是什麼,那個功夫怎麼會用得上力?所以天天念佛,天天打妄想,天天胡思亂想,這功夫不得力了,不得力才有後悔、才有退轉。不知道自己修什麼,這真正叫盲修瞎練。這是我們每位同修真正想用功修學的,要記住,我們的目標非常的清晰,我們的方法簡單而有力量,只要用功得法,一定能夠達到目標。也就是說,你的心一年比一年清淨,一月比一月清淨,你往生就有把握了。如果雖然用功,每天佛號不間斷,妄想雜念還是一樣多,甚至於比從前還多,這就錯了,必定是用功不得法。錯不在法門,是自己用功不得法,要想方法去調整。

  『意無懈時』,意是指心意,這是指一味精進,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去精進,決定沒有鬆懈的時候。身可以緩一緩鬆懈沒有關係,口也可以緩緩不念沒有關係,休息休息,但是心裡面佛號不間斷,著重在此地。口念多了會累,所以要知道調身,身體就很舒適,念佛行住坐臥都可以念,大聲念也行,小聲念也行,金剛持也行。金剛持就是口動沒有聲音,自己聽得很清楚,別人聽不到。甚至於不金剛持,完全默念都好,都一樣的。所以『外若遲緩』,外面表現得非常從容,非常的自在安閒,好像沒事的樣子。『內獨駛急』,那個心裡面的佛號一句接一句是從來不間斷,所以真用功的人從外表看不出。但是行家看得出,內行的人看得出,外行人看不出,外行人不知道,不曉得你裡面真正在用功。像這些地方,雖然說極樂世界的菩薩個個都是如此,所以從形式上去看,他們安閒自在、快樂無比,好像都在那裡遊戲,沒在那裡用功,其實每一個人功夫從來不間斷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這個底下幾句是愈來愈重要,它的含義非常之深廣,我們不但要知道,也要盡量努力去學習。

  【容容虛空。】

  兩個『容』在一起,一個是名詞,一個是動詞,這是說的心量,能夠容納、能夠包容,就像太虛空一樣。包容什麼?你看經上常說,西方世界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,人何以稱為上善之人?就是彼此能夠包容。換句話說,這一句就是六和敬做到究竟圓滿,圓滿到那個程度,就像虛空自然包容萬物一樣,沒有一絲毫勉強在其中。並沒有作意「我要容忍」,沒有這個意思,自然就包容了。我們常常想想這句話的意思,我們與人家有爭執、有意見的時候,想想這一句,極樂菩薩是「容容虛空」。

  【適得其中。】

  『中』是中道,從容中道,恰到好處它就契合於中道。這個境界純粹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的境界,在這個境界裡面萬法圓融,法法無礙,這是心真正得大自在,所以說他才能契會中道。這個境界在我們念佛人功夫上來說,這是理一心不亂,事一心還到不了,這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,到這個是包容法界,表裡一如。底下講:

  【中表相應。】

  『中』就是講的自性,『表』是講外面的現象,性相一如、理事不二,這就相應,在這個境界裡,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。所以末後一句總結是:

  【自然嚴整。】

  『嚴』是莊嚴,『整』是整齊,有條不紊,雖然萬法繽紛,但是絲毫不亂。像我們這個大的宇宙,無量無邊的星球在太空當中運行,都有一定的軌道,它不亂。小乃一微塵,我們這微塵在顯微鏡底下去觀察,它也有許多電子繞著它那個中心,它也不亂。從極小的宇宙,到極大的宇宙,真的是「自然嚴整」。我們的身體也是一個宇宙,有沒有做到自然嚴整?假如做到這四個字,你身體是健康無比,自然嚴整。我們為什麼身體不健康有了毛病?就是嚴整失掉了,換句話說,它裡面亂了。怎麼會亂的,誰教它亂的?念頭。佛在大乘經上常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這個心一想,它運行的軌道就偏差、就亂了。可見得妄想是大害,不但是障礙見性,而且現前障礙我們身心的健康,這是眼前受害。如果我們能夠離開一切分別妄想,我們的身心也接近自然嚴整,這樣才得到一個真正健康的狀況。

  再看底下一段,這一段是說菩薩平常修學的要領,極樂世界菩薩他們到底修些什麼,實在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。佛在此地告訴我們,西方極樂世界還要修,我們現在就不能不特別留意了。第一個是:

  【檢歛端直。身心潔淨。無有愛貪。】

  『檢』是檢點,『歛』是收斂,『端』是端正、正直。端直,後面經文給我們講得很多,不但心要端,耳、目、口、鼻樣樣都要端,端就是正的意思,心要正、眼要正、耳要正,樣樣都要端正。這個意思跟孔老夫子所講的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」,意思是相同的。在佛法裡面所講的標準比孔老夫子更高,因為孔老夫子那個禮標準是人與人之間往來,我們今天這個標準是大乘菩薩的標準,比他的標準高得多。就像我前面跟大家講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的標準,有人天標準的善,有二乘標準的善,有菩薩標準的善,這個地方講的是菩薩標準。我們今天距離菩薩的標準太遠了,那個太高了,最低限度做人的標準要做到,這個標準都做不到,念佛不能往生。這常言說得好,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原因在哪裡?雖念佛,你的心行達不到標準,所以這個幾句非常非常重要。我們不能不檢點自己,檢歛,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講,那是真正的懺悔。所以早晚課誦,這是我常說的,早課是提醒自己,我今天一天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要遵守佛的教誨,提醒自己;晚課就是檢點、反省,我今天一天有沒有做到?有哪些沒做到的,明天要努力把它改過來。這個早晚課做得就有功夫,就得力了。絕不是早晚課你念給佛菩薩聽的。現在寺院裡最簡單的早晚課叫打三皈,我不曉得三皈怎麼個打法,打三皈。這個很要緊。

  底下就是非常明顯的把這個標準告訴我們,『身心潔淨』,雖然講的「身心」,心是主,身是賓,賓主要分清楚。心清淨了,身沒有不清淨的;身清淨,心未必會清淨,這個是真的。你看那個真正修道的人,我們都沒有法子比的,我們聽人說,也沒見過,聽人家從前親近虛雲老和尚的,他說虛雲老和尚身上有一股清香。我們知道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、剃一次頭,他身上有清香;我們三天不洗澡,身上都臭了,氣味就很難聞。你看心清淨,他身他不洗澡、不剃頭,虛老和尚一年剃一次頭,他頭髮留得很長,一年剃一次,這就是心清淨,身就清淨。我們天天洗,洗得乾乾淨淨的,我們身上除非用香水,否則的話,比不上老和尚那個清香,不如人家,人家心清淨。

  『無有愛貪』,這就說明了,心要怎麼樣才清淨?把那個「愛貪」去掉就清淨了。只要你有愛,只要你有貪,你的心就不清淨。貪愛世間法,心不清淨;貪愛佛法,心還是不清淨,世出世間法統統都不能夠貪愛。此地說一個「愛貪」,這是煩惱的一個總代表;換句話說,八萬四千塵勞煩惱統統捨掉。愛貪在煩惱裡面排在第一位,貪瞋痴慢它排在第一位;說這一個,不要認為愛貪可以不要,其他的瞋恚、嫉妒,這個大概沒有關係,那就錯了,統統都不能有,所有一切煩惱、習氣,都要把它捨棄掉,你的心才會清淨。用什麼方法把這個東西捨掉?我們哪一個人不想捨掉?捨不掉。為什麼捨不掉?因為這是無始以來的習氣,習慣成自然,想丟也丟不掉。這不得不用善巧方便,這就有對治的法門,所有一切法門裡面,對治法門最方便、最有效的無過於念佛。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「憶佛念佛」,憶是什麼?心裡想。心裡想佛是心清淨,口裡念佛是身清淨,這個方法妙極了,也方便極了,隨時隨處行住坐臥沒有拘束的,你就用這個方法把你的煩惱,把你的習氣、分別執著,用這一句佛號統統把它念掉。這一句佛號是什麼?我們在這個經上講得很清楚、很透徹,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自性本具的功德,是性德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念佛成佛的,用這個方法才能真正做到「檢歛端直,身心潔淨」,才真正可以做到。下面兩句說:

  【志願安定。無增缺減。】

  這個兩句話對於修行人用功成敗,可以說是關鍵,凡是成功的人一定是『志願安定』,他心安、他心定,堅守這一個法門絕對不動搖。這個人來說禪好,那個人來講密一生即身成佛。世尊講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他都讚歎;要不讚歎,「這個法門不好」,不好,你講它幹什麼?講哪一個法門就讚歎哪一個法門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可是諸位要知道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佛為什麼說那麼多法門?因為契合各種不同的根器。佛在世,行,我們去求佛,請佛教給我們一個法門,我們認真努力修學;佛今天不在世,沒地方問,那到底哪個法門適合我們自己?佛給我們說了,念佛法門遍契一切機宜,上自等覺菩薩,像文殊、普賢都發願求生;下至地獄眾生,地獄罪相現前,臨終一念十念也能往生,這個法門是一網打盡。當我們沒有能力選擇、沒有機緣選擇,這個法門就決定不錯。所以十方諸佛遍讚,沒有一尊佛不讚歎,你選擇這個法門就一點都不錯!而且實在講,十方諸佛看到了都歡喜,你選對了。

  『無增缺減』,就是不增不減,我守定這個法門一門深入,就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。前面有一句話說「念道之自然」,這句話說得太好了,這句話就是後來祖師大德們常講的「老實念佛」。這一句佛號只要老老實實念下去,自自然然功夫成片,自自然然得一心不亂,自然心開意解,這是念道之自然,不要加一絲毫勉強。我在講席當中也曾經向諸位報告過,上上根人一生一部經就夠了。有人說一部經太少,恐怕不夠。我們在台灣這四十年當中,有不少老阿公、老阿婆一個字不認識,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人家站著往生、坐著往生的,預知時至的,一句佛號都夠了,何況一部經!你要能信得過,你要能把心安在這上面、定在這上面,一部經就夠了,你一生受用不盡,自己依照這個法門,勸別人也就是這麼一個法門,自行化他統統都夠了、都具足了;實在忍不過,還想多念一點,這我就介紹淨土五經,那叫中等根性的人;還嫌不夠,那可以再加上《淨土十要》、印光大師《文鈔》,這些古大德的淨宗的著作,那就是下等人了;還要再添一些,恐怕往生沒指望了,為什麼?心力分散,沒指望了。這個要緊,古人常說「貪多嚼不爛」,不如專精一門。你如果說是這一部經上用上十年的功夫,鍥而不捨,十年之後大家都會稱你無量壽佛,你就是活的無量壽佛。而且告訴你,這一門東西真正貫通了,不但三藏十二部經典都通了,世間法也通了。就怕你一部經不通,一經通一切經通,到一切經通的時候,那個時候你大慈大悲還是示現一門深入,那叫示現。做給初學的人看,做個榜樣給人看,告訴人這個方法有效果,這個方法快速,特別是在這個時代。所以這是我們修行成敗關鍵的兩句話,你的志願能不能安定。

  【求道和正。不誤傾邪。】

  『和』是和平,『正』是中正。換句話說,用功不能夠急躁,躁進往往會失敗的;也不能夠遲緩,遲緩就懈怠了,功夫不能得力,要懂得和正。『不誤傾邪』,世法岔路很多,說老實話,現在正道已經失掉了,正道失掉了都是些岔路,岔路是邪道。所以今天世界大亂,人心沒有歸依,沒有歸宿、沒有依靠;換句話說,善惡利害沒有標準,這怎麼得了?這就是天下大亂之象,沒有標準,如果你冷靜去觀察觀察現在的社會,危機重重,非常可怕。回過頭來看佛門也不例外,佛法今天也傾邪了,邪得不像樣子。好在這個經上把邪正的標準給我們定得清清楚楚。什麼是正?清淨是正,平等是正,覺是正;換句話說,不清淨就是邪,不平等就是邪,不覺就是邪,標準就在經題上。我們修道要盡心盡力,就像前面菩薩的態度一樣,「外若遲緩,內獨駛急」,這個就是和正之相。怎樣做到和正,怎樣不會有偏差?下面這是非常具體落實的教導我們,要:

  【隨經約令。】

  『經』就是指的這一部經,『約』是約束,『令』就是教誡、就是教誨。世尊、彌陀在這一部經裡面怎麼樣教給我們,怎樣約束我們的,我們要依教奉行。

  【不敢蹉跌。】

  『蹉跌』,就是違背教訓,你違背教訓,「蹉跌」就是跌倒,摔跟頭。你為什麼會跌倒、會摔跟頭?你不依教奉行,你不遵守教誨,你就會走錯,會走錯路。底下說:

  【若於繩墨。】

  『若於繩墨』,「若於繩墨」就是完全對前面「和正」來講的,這就是絕對要遵從,不能有一絲毫違背。「繩墨」是古時候,現在沒有了,古時候做木匠他有一個墨斗,拉一根繩子,拉一條線拉得很直,打一條線下去,用鋸子這樣鋸,他是完全按照那條線,一點也不敢錯,它這個木頭就鋸得很直。現在都用電鋸,不要用這個東西了。這是比喻,所以說規矩、方圓,「不依規矩,不成方圓」。所以說經典就是繩墨,繩墨就是標準,一定要遵守這個標準。什麼心才是正,什麼樣的行持才是正?經典是標準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都能不違背經典的教訓,這就是和正;違背教訓就是傾邪,傾邪就是磋跌。所以這個經的好處,它不是給你空談,不是給你談玄說妙,句句話落實在生活上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那些菩薩,在極樂世界修行、在十方世界修行,也都遵守這個原則。這一部經是不思議經,古德讚歎它「《華嚴》奧藏,《法華》祕髓」;換句話說,一乘圓教的精華統統在這一部經裡頭。雖然是諸大菩薩修學的標準,我們初學人也能夠用得上,這是非常之難得。也顯示這個法門為什麼是「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」,就是它這些原理原則,從下下根到上上根統統都用得上。

  【咸為道慕。曠無他念。無有憂思。】

  到這裡是一段。這個三句是講一個真正念佛人的心態,我們今天講的意識形態,真正念佛人,他就是慕道,仰慕佛陀,仰慕阿彌陀佛,他心裡沒有其他的念頭。『曠無他念』,曠是心裡面空空的,什麼都沒有,沒有第二個念頭,只知道念佛,只知道想佛,「憶佛念佛」之外別無二念。『無有憂思』,這就是他沒有牽掛、沒有憂慮、沒有煩惱。我們今天有不少同修常常來找我,來找我講的話都叫一大堆的廢話,來訴苦,訴什麼苦?妄想太多,丟都丟不掉。他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,為什麼丟不掉?喜歡想,愈想愈多,那怎麼能丟得掉?我們想想前些年,華盛頓DC周廣大居士,念三天佛就把西方三聖念來了接引他往生,人家為什麼會丟掉?三天就要死了,不丟也不行。你為什麼丟不掉?你還沒死,你的日子還長遠得很,所以你丟不掉。印光大師常講,念佛人應當把死字貼在額頭,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。馬上就要死了,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?放不下也得要放下。這是一個好方法。我也常常教人,每天晚上睡覺躺在床上,就想到我就要死了,想佛、念佛。這樣想有個好處,到臨命終時沒有恐怖,為什麼?我天天想佛來接引,這終於給我想到了,佛來了,沒有恐怖。有多少念佛人,平常要求生淨土,真到那個時候阿彌陀佛來,害怕了,「這不得了,這要死了,這還得了!」嚇死了。這一嚇的時候,六道輪迴去了,西方世界沒有分了。貪生怕死,所以你的妄想不能斷。

  這個世間事要看淡,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,要覺悟。放不下就是看不破;看不破,就是想到自己還有明天、還有明年,還有後來多少多少年,這個事情麻煩大,所以你的功夫不得力。你真正放下,功夫得力,念佛念到自在,生死自在了。那個時候想住世間多少年就住多少年,不礙事,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,你說這個多自在,這才叫聰明人。別人做得到,我為什麼做不到?人家能做到,我也能做到,只要你依照這個方法去做,沒有做不到的。所以這個意識形態必須要培養,「咸為道慕,曠無他念,無有憂思」。不要說是家親眷屬、親戚朋友的這些牽掛不要有,自己的事情也不牽掛,也沒有,所有一切憂慮、牽掛統統放下。為什麼?因為那些憂慮、牽掛解決不了問題。真能解決問題,這個憂慮、牽掛還值得;憂慮、牽掛解決不了問題,那不叫冤枉嗎?什麼能解決問題?你心地清淨,智慧現前,什麼問題都能解決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下面經文有很深的意思,連著給我們講了八個自然。

  【自然無為。虛空無立。淡安無欲。作得善願。盡心求索。含哀慈愍。禮義都合。苞羅表裡。過度解脫。】

  到這個地方這是一段。這一段是形容西方世界的菩薩們他們的心情,跟我們凡夫迥然不同,我們想到那個世界去,也要把我們的心情真正徹底把它改變改變、改換改換,一定要跟他們相應,跟他們相彷彿,這樣往生就方便,才真正有把握,所以說感應道交。『自然無為』,這個「自」是自性,「然」就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「清淨本然」,自性清淨本然,人家心是這個心,換句話就是完全是真性的顯露。「無為」,為是作為,為是造作,沒有一絲毫的造作。我們心裡動個念頭都是造作,心在造作,念頭有生有滅。無為是什麼?生滅的妄念沒有了,就是六祖講的「本來無一物」,真常顯露,真心,常住真心自然的顯露。『虛空無立』,這句話是比喻,心像太虛空一樣,虛空當中一法不立,這心像這樣的,心裡面真是一念不生。既不生,當然就不滅,這是純真理一心的境界,而且是理一心裡面很深的功夫,這不是淺功夫,我們要學習。我們今天的心態跟他的完全相反,我們是妄念拉雜東西太多太多了,無量無邊。

  『淡安無欲』,淡泊、安然,沒有欲望。我們要問,佛菩薩發願要度眾生算不算是欲望?四弘誓願說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要度無盡的眾生,這是不是欲望?給諸位說,不是的,不是欲望,那是願望,不是欲望。欲望是什麼?是你有心去求,這個不一樣;願望沒有心。所以我們現在很苦,佛為什麼不很著急來度我們?因為佛沒有欲望,佛在那裡冷眼旁觀,你現在還並不想得度,嘴巴裡想,心裡不想,是不是?如果佛說馬上來接你往生,你嚇到了,趕緊跑掉了,來也不來了,可見得口是心非。這佛菩薩看得很清楚,你是假的,不是真的,所以佛菩薩不來。如果你是真的,佛菩薩就來了;你是假的,他不來,這個我們要分清楚、要辨別清楚。所以在這個世間,我們的欲望愈低,你的日子就過得愈快樂、愈幸福、愈充實。特別是物質上的欲望,我們在這個世間能吃得飽、穿得暖,有個房子遮避風雨足夠了。不要去跟一些人去爭排場,爭物欲上的享受,那你就苦了,你就太苦太苦了!你能夠不追求物質欲望,台灣的日子是非常好過,以你充分的時間去念佛,憶佛念佛,真正能用功,功夫會得力。

  下面說『作得善願,盡心求索』,這是每一個人在學佛因地上所發的願,這個願是真實的,願不是假的,不會落空的。願要有機緣,緣成熟了我的願一定要兌現;緣不成熟,我絕對不勉強,勉強就有業障了。那什麼願?當然是度眾生的大願。此地講「作得善願」,這是幫助佛接引眾生,幫助佛教化眾生。怎麼樣幫助?就是將這個法門普遍的、廣泛的、隨時隨地介紹給別人,推薦給別人,這就是作得善願。「盡心求索」,這是要你盡心盡力去做,盡心盡力就圓滿,不要勉強,盡心盡力就是善巧方便。有些人沒有這個力量,勉強去做,這是錯誤的。

  在中國古代,我過去是在經上看到的,但是哪一部經忘掉了,很久很久以前初學佛的時候看到的,可惜我沒有把它記下來。經上講的,佛弟子不化緣,這個化緣是很晚的事情。從前寺院叢林的建造,都是國王大臣護持的,還有大富長者,都是自己一個人捐助的;沒有說是到外面去化小緣來蓋道場的,這個古時候沒有。所以我覺得佛這個開示,對我們修道的人是很有幫助的,這是正確的。凡是化緣去募捐做個事情,就已經很勉強了,就不如法。雖然好事情是建立了,你心裡頭很煩,你心裡面有牽掛。有憂慮、有牽掛,你道心沒有了,你得不償失。所以這個經裡面告訴我們,「假令供養恆沙聖,不如堅勇求正覺」,你看講得多好、多明白。再好的事情,我們也不應該用這種手段去做,這種手段裡頭弊病很多,流弊很多,造業的機會很多。所以真正有道行的人,不忍心看到眾生造罪業,不忍心看到眾生從這個地方去墮落,這個不是一個好方法。古時候,雖然經上也講到,自己一個人有的時候力量不足,由大家來助緣成就的,那是大家自動發心歡喜來助的,不是去勸的,你出幾個、你出幾個,不是這樣的;是自動發心,那個可以,那種方法行。勉強,或者是固定一個月要派多少的,人家心理上就有負擔。他樂意,他家人未必樂意,好像是樁好事,但是惹得他家人有的時候起反感來毀謗佛法,來做謗法,毀謗三寶,造的惡業就重了,所以這些事情我們學佛的人必須要知道。所以我們這幾個道場,說實在話,這個建立都相當如法,我們沒有去化緣,沒有去募捐,大家自動自發,就是三寶護持,你只要有善心、有善願,必定有三寶護持。這個實在講是我最初學佛,章嘉大師教給我的,他那個時候教我不要去求人,他說你求人,人家要不答應你的時候,你會生煩惱;他說你求佛菩薩,求佛菩薩沒有感應,那是機緣不成熟,機緣成熟的時候一定感應道交。這個實在是得力於老師的教導。

  底下『含哀慈愍』,這個「含哀」就是大悲,悲心,憐憫苦難眾生的心,「慈愍」是大慈,這一句話就是大慈大悲。慈悲加上一個大,這個心是清淨平等的,就叫做大慈悲。如果心不清淨,有好惡之分,這個人我喜歡他,我對他很慈悲,那個人我討厭他,我對他就不慈悲,這個慈悲心就不能叫大慈大悲了,這個慈悲通常在佛門講,叫愛緣慈悲。是因為你愛他你才慈悲他,你不愛他就不慈悲,叫愛緣慈悲,那就不能叫大慈大悲。大慈悲心,實在說法身大士才稱得上,為什麼?人家心真正清淨平等了,沒有分別,沒有好惡之分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

  『禮義都合』,禮義隨著時代有不同的標準,隨著地區有不同的標準,譬如中國三代之禮就不一樣,古禮跟今禮不相同,中國人的禮跟外國人的禮也不相同。這一句話裡頭含義就深廣了,含的什麼意思?佛法必須要做到現代化、本土化,這禮義都合,在台灣對台灣的禮義合,到日本跟日本的禮義合,到美國跟美國的禮義合,到哪個地區、哪個時代,它禮義都合。用現代的話來講,就是現代化與本土化,就是這個意思;換句話說,它能適合於一切眾生不同的生活習慣,這個佛法才能普度眾生。

  所以底下才有這樣殊勝的效果,『苞羅表裡,過度解脫』,「表」是事相、是現象,「裡」是道理。就是一切事理,在佛法裡面講性相,性相、事理統統「苞羅」。這就是《華嚴》裡面講的事事無礙的法界,事事無礙的法界這才叫真正究竟圓滿的幸福。我們世間人常講美滿,那是有名無實,這才真正到所謂真善美慧達到了究竟圓滿。「過」是超過,「度」是度脫,這就是超越六道、超越生死,得到究竟圓滿的解脫。而且究竟圓滿的解脫就在日常生活之中,沒有離開現實生活,這個生活才叫真正的圓滿、真實的利益,前面講「惠予眾生以真實之利」。如果究竟圓滿解脫不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這不能叫究竟圓滿。所以這段經文含義非常非常的深廣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它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