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  (第二十七集)  1990/4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2-005-0027

 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頁,第四行最後三個字看起:

  【又有普賢菩薩。文殊師利菩薩。彌勒菩薩。及賢劫中一切菩薩。皆來集會。】

  六種成就裡面這一段還是「眾成就」。在本經裡面列出幾位代表的上首,首先列的是聲聞眾,就是憍陳如尊者這些人,他表法的義趣已經跟諸位介紹過。現在我們念的是菩薩眾,菩薩眾裡面又分為兩類,一個是出家的,一個是在家的,這一段是出家的菩薩。在這一段經文裡面,實際上它含的有很深的意思,我們在華嚴會上看到的,華嚴三聖就是代表全部的大經的宗旨,也代表佛法的全體。佛法依據什麼說出來的?是依據的清淨法身、諸法實相、真如本性,這個說的名詞這麼多,其實是一樁事情,清淨法身就是諸法實相,就是當人真如本性,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。在華嚴會上是以毘盧遮那佛代表,要用現代的話來說,現在哲學裡面所說的宇宙萬有之本體,毘盧遮那佛就是代表宇宙萬有的本體。從體起用,有體它一定有作用,如果沒有作用,這個體就毫無價值。從體起用這個德用無方,也就是說它的作用是無量無邊。無量無邊的作用就很難說了,說之不盡,於是世尊就將這大用分為兩大類,這就好說了。一類是思想,我們今天講思想,一類是行為,這個兩大類那統統都包括了,所有作用不外乎一個思想、一個行為。思想就是智慧,以文殊菩薩代表;行為就是生活,以普賢菩薩為代表。華嚴會上是『普賢菩薩』排名第一,這就是告訴我們佛法著重於生活,著重在生活。生活必須依據理論,文殊代表理論的,所以理論排在第二,生活排在第一。這是把整個佛法包括盡了,所以說華嚴三聖統統都代表了。在本經我們雖然沒有看到毘盧遮那佛,看到普賢、文殊,這就是具足圓滿的佛法,為什麼?無量壽佛即是毘盧遮那。所以古人將本經稱為中本《華嚴》有道理,這個經稱為中本《華嚴》,《佛說阿彌陀經》就是小本《華嚴》。換句話說,這樣的經典才是具足圓滿的佛法,它不是說佛法某一個部分、某一個局部,它是講佛法全體,這是我們從菩薩表法當中看到的。

  尤其難得的是,菩薩確確實實顯示佛法的全體,有明確的依據,普賢不但代表《華嚴》的行門,而且是密宗的開山祖師。我們這個世間的密法,是佛滅度之後六百年,龍樹菩薩傳下來的。龍樹的密法跟誰學的?這個是我們曉得,龍樹菩薩開鐵塔,遇到金剛薩埵(金剛手)菩薩,將密法傳授給他,他再傳到人間。金剛薩埵菩薩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,就是普賢菩薩,所以普賢菩薩不但代表華嚴宗,也代表了密宗。由此可知,《華嚴》乃是密宗之顯說,密宗就是《華嚴》之密說,顯密不二,本經是《華嚴》的精髓,古德說「《華嚴》奧藏,《法華》祕髓」,都在此經之中。所以黃念祖上師,黃老居士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,他傳授密法,第一個就要求學密的人要念《無量壽經》,受持本經,這個他有道理,因為這是密法的精髓。普賢菩薩在此地代表淨密不二,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無上的密咒,是密法的總綱,知道的人不多。如果不是密法的總綱,密中之密,這個持名念佛往生哪有那麼大的成就?即身成佛,實在不往生不能即身成佛,往生才真正即身成就圓滿的佛果。這是深入經藏之後,你就能夠了解。普賢菩薩之德,下面我們還要詳細介紹。

  出家菩薩第二位是『文殊師利菩薩』,他代表智慧,代表的理論。理之精髓無過於禪,所以文殊菩薩是禪宗裡面供奉的第一位菩薩。禪宗,我們讀《六祖壇經》就曉得,它不是六波羅蜜裡面的禪定波羅蜜,不是的,它是什麼?它是六波羅蜜裡面的般若波羅蜜。你打開《壇經》,你看六祖傳法的時候,叫大家「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」,他沒有叫你念禪定,沒有叫你念禪那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名稱叫禪宗,實際上是般若波羅蜜,文殊菩薩代表。菩薩在此地表禪淨不二,禪就是淨,淨就是禪,所以古德說這一句阿彌陀佛是「無上深妙禪」。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,教包括了、禪也包括了、密也包括了,這是佛門裡面幾個大綱領,大綱領包括了,其餘的是無所不包。所以這個佛號確確實實是大總持法門,沒有一法是阿彌陀佛之外的,阿彌陀佛是整個佛法的綱領,念一句阿彌陀佛是一切法門統統都念到,一個也不漏。大經上常說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到這個地方我們才徹底把它搞清楚了。一是什麼?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;一切是世出世間一切法,這一句阿彌陀佛全包含了。如果再說得詳細一點,這個一就是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概括了世出世間一切法。這是我們學佛的同修,為什麼要寶貴這一部經的道理,得到這一部經就是得到世出世間一切法。所以希望我們認真去受持,細心去體會,不要再為其他法門所動搖。菩薩在此地代表這個意思。

  第三位是『彌勒菩薩』,彌勒菩薩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後補佛。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,一萬二千年之後這個世間就沒有佛法了。這一萬二千年,是從釋迦牟尼佛滅度那一天算起。佛距離我們已經有三千年,在佛的法運裡面還有九千年,這一萬二千年是正法一千年、像法一千年、末法一萬年。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是佛末法第一個一千年過去了,在第二個一千年的開始,往後還有九千年。所以有很多預言,像基督教講的世界末日,我們佛教裡沒有說末日,後頭還有九千年,哪來的末日?盛衰是有的,治亂是有,不至於末日,不至於是末日,這一點,我們讀佛經就可以安心了。說世界末日說得太過分了一點,也許是一個很大的災難,如果說形容這個很大的災難稱為末日,這個能講得過去,不是真正的末日。彌勒菩薩在本經的後半部他是當機者,前半部當機是阿難尊者,後半部當機是彌勒菩薩。世尊特別在這一會裡面囑付彌勒菩薩,要負起弘揚這一個法門的責任,唯獨這一部經、唯獨這一個法門,確確實實給眾生真實的利益,這是一點不假的,當生成就,不是一般的成就,是究竟圓滿的成就。所以世尊特別囑付彌勒菩薩,要彌勒菩薩負起弘揚的責任。由此可知,將來彌勒菩薩下生成佛,這時間還長,《彌勒下生經》裡面講五十六億萬年之後。這個五十六億萬年怎麼來的?他現在在兜率天,他在兜率天的壽命有那麼長,是這麼來的。兜率天的壽命是四千年,一年也照我們這個算法三百六十天,但是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。諸位用算術算算,你就曉得,算這個結果就是五十六億多年。他在兜率天四千年,那邊壽終,下生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作佛,來度化眾生,所以這個年代是這樣計算的。有些外道說,現在彌勒菩薩就來了,這個是無根的謠言,無根就是沒有證據,拿不出證據的謠言,這不是真的。我們決定不要受騙,彌勒菩薩不是這個時候來。

  『及賢劫中一切菩薩』,「賢劫」在此地表與諸佛如來同願同行。賢劫是我們現前這個大劫,這個大劫何以稱賢劫?佛告訴我們,在這一個大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出世;換句話說,佛出世特別多。佛是大賢大聖,聖賢人特別多,所以這個時代叫賢劫。本師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,彌勒是第五尊佛,彌勒之後還有九百九十五尊佛,都在賢劫出現於世,這是講「賢劫中一切菩薩」,就是指這些人。由此可知,賢劫千佛,沒有一尊佛不講這一部經,沒有一尊佛不宣揚這一個法門。就給我們證明,這一部經、這個法門,是一切諸佛如來共同弘揚的。在此地只是說出我們娑婆世界這個賢劫,他方世界怎麼樣,這經上有沒有說?有。見到他方世界,這就曉得,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菩薩,沒有一個不弘揚的,你才看到這部經典、這個法門的殊勝,無與倫比!他方世界弘揚,這經文在哪裡?在底下這一段:

  【德遵普賢第二。】

  在這一章,我們看經文:

  【又賢護等十六正士。所謂善思惟菩薩。慧辯才菩薩。觀無住菩薩。神通華菩薩。光英菩薩。寶幢菩薩。智上菩薩。寂根菩薩。信慧菩薩。願慧菩薩。香象菩薩。寶英菩薩。中住菩薩。制行菩薩。解脫菩薩。而為上首。】

  本經所列的上首,到這個地方才是一個大段落,這一段是菩薩眾裡面的在家菩薩。在家菩薩當中,除了賢護這一位菩薩出現在我們娑婆世界,其餘的十五位菩薩統統是他方世界來的,不是娑婆世界的,這就證明,這個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菩薩,沒有不弘揚這部經。所以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,十方世界的菩薩統統都來讚歎、都來隨喜,都來給我們做影響眾,給我們來做證明,是十方諸佛如來共同弘揚的不思議的經典。

  這一章經文很長,還是屬於證信序,也說明了序、正、流通三分是同等的重要,所謂是「如人食蜜,中邊皆甜」,那個味道都很濃、都具足的。夏老把它標上這個品題「德遵普賢」,因為在這一章裡面主要是歎德,讚歎與會菩薩的德行,菩薩德行裡面沒有超過普賢的。如果我們說得淺俗一點,像世人所講的品德,《論語》裡面,孔老夫子的學生讚歎夫子之德,有五個字,「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」。學生對老師的評語,說夫子溫和、善良、恭謹、忍讓,這是孔老夫子之德,還有節儉,生活非常節儉,這是美德。出世間的大聖人,德能具足的是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之德,從「禮敬諸佛」到「普皆迴向」,下面要跟諸位介紹,這是其他菩薩所不及的。《華嚴經》上說得很好,不修普賢行不能夠圓成佛道,為什麼?如來在果地上他這個品德至高無上,沒有能夠再比得上他的了,這種品德就叫做普賢之德。所以菩薩要想學佛,那一定要修普賢的德行,修普賢的品德。在華嚴會上,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實實在在就是本經的修行總綱領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要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增高,對於普賢行就不能不重視;如果不認真的修行,有口無心,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,為什麼?你沒有這個品德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至少也跟人家的人品要差不多才行,我們世間人常講門當戶對,差太遠了不行。即使是一身的罪業,臨命終時懺罪往生,他的品德也到這個程度。他轉變得快,真正是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,善雖然沒有修,他發的心是真的,這也就差不多了,也可以了,這樣才能往生。

  下面這幾位菩薩,我們簡單給諸位做個介紹。第一位『賢護』菩薩,賢護菩薩出現跟釋迦牟尼佛同時代。黃念祖老居士《註解》裡面註得很清楚,他是一位在家居士,證得等覺的果位,與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勢至的地位是平等的。在家菩薩這裡列了十六位,出家菩薩只列了五位,顯示這個法門,佛是專為在家同修所說的。在家一樣成佛,特別是在末法時期。末法時期出家修行比在家難,在家有真修的,出家真修的就少了。為什麼?忙著蓋廟、忙著應酬,天天搞法會度死人,搞這個去了,忙著這個去了,哪有工夫去修行?反而不如在家了。在家人一天能夠念幾萬聲佛號,出家人沒有時間,所以出家人不如在家人。這個末法,末法是顛倒世界,你看黃念祖老居士他講經的錄音帶,幾乎我們這裡統統都有,都具足了,你去聽聽他的。他老人家常說,在佛陀在世的時候排名順序,就是講修行成就排名的順序,出家男眾第一,出家女眾第二,在家男眾第三,在家女眾第四。他說現在末法顛倒了,現在學佛有成就的,排名是在家女眾第一,在家男眾第二,出家女眾第三,出家男眾排到末尾去了。我們仔細觀察一下,沒錯,確實是如此,這叫做末法,這是佛法可悲的一個現象。雖然寺廟蓋得富麗堂皇,特別是在台灣,現在大家有錢了,廟蓋得富麗堂皇,裡頭沒有內容,裡面就是搞法會,所謂是經懺佛事。把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的本懷忘掉了,所以出家人不能夠深入經藏,不能夠弘法利生,這是佛法之衰微。絕對不是說我們今天的人這個頭腦不及古人,福報比不上古人,不是的。我們今天頭腦比古人聰明,福報比古人大,沒有往正路上走,走的是邪路。因此造業比古人深、比古人廣,道業統統捨掉了,起心動念造惡業的多,造善業的少。所以這在家的等覺菩薩也很多,它列賢護,它不列別人。

  賢護表什麼意思?表「如來善護念諸菩薩」,《金剛經》上說的,護念這個一句話的意義很深。諸佛如來一定護念真正發道心的學生,無論你是在家、出家,你真正發道心,真正依教修行,諸佛如來沒有不護念的,菩薩表這個意思。同時也教給我們,我們遇到真正發道心的同修,要護持;我們不能護持真正發道心的同修,諸佛菩薩怎麼會護持我們?這個一樣的道理。我們要想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護持,我們要護持一個真正學佛的人、真正斷惡修善之人,這是我們的責任。正如同諸佛如來護持我們,是他的責任,像父母護持子女一樣,我們對於子女的教養,做父母的人可以說是無微不至,樣樣都替他想到。這是不以別的菩薩來表法,用賢護菩薩。今天有一個人,無論在家、出家,他真正發心續佛慧命、自行化他,我們也要用父母對子女之心去照顧他、去成就他,這是賢護所表的意思。如果說我們起嫉妒心、障礙心去阻擾他,那就大錯特錯了,你自己佛念得再好,將來的結果還是要墮地獄。為什麼?你不是續佛慧命,你是斷佛慧命,這個罪業沒有法子能夠彌補的,修什麼樣的善法也不能夠抵消的,這是諸位一定要清楚。

  底下這個十五尊,都是他方佛國來到靈山參加釋迦牟尼佛這次第一殊勝無比的法會,給我們做影響眾。『所謂善思惟菩薩、慧辯才菩薩』,這個兩位菩薩代表正智明瞭,如果不是真正的智慧,不是對於一切佛法真正明瞭的人,他不能相信這部經。正是夏老在前面所說的,這個會集後題的偈子裡面所講的,我把這首偈念一念,「此事本來也太奇」,此事就是佛給講這部經,這個事情太奇。「頓教一念越三祇」,三祇就是一切經裡面講,凡夫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,可是這個法門一念就超過三大阿僧祇劫了。「佛云難信誠難信,萬億人中一二知」,諸位想想,要不是正智明瞭,你怎麼能相信?所以他方世界來的菩薩多,不止這十五個人,太多太多了,用他兩個人來表法,表難信,沒有真正智慧,不是對於一切佛法通達明瞭,你不可能相信,你不可能接受。這是兩位菩薩表難信之法,沒有大智慧,不能夠相信的。

  底下一位『觀無住菩薩』,我們看到菩薩的名號,就想起《金剛經》上最重要的兩句話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六祖大師就在這一句經文上開悟的。這個菩薩在此地擺在這個地方,就是告訴你,這個經跟《金剛經》沒有兩樣。有許多人對《金剛經》非常之崇敬、非常的喜歡,發心去受持。《金剛經》只是一部分,這個經是全體,這個經包括了全部的《金剛經》,包括全部的《般若經》,他表這個意思。

  『神通華菩薩』,這位菩薩代表行願方便,無不具足。行願方便,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四無礙法界,有障礙就不方便了。事無礙、理無礙、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《華嚴》之殊勝,也在這個經上圓滿具備了。「觀無住菩薩」暗示我們,學般若不如學《無量壽經》;「神通華菩薩」在這裡告訴我們,學《華嚴》不如學《無量壽經》,他在此地代表這樣深的意思。

  『光英菩薩』,代表光明英發,光明是智慧,無量無邊深廣智慧統統發現出來了,這是表本經之德用。

  『寶幢菩薩』,表智慧的殊勝,特別是表弘法利生。因為在古時候寺院裡面講經說法,用幢做信號,幢在台灣比較少見,現在大陸開放觀光旅遊,有不少同修,特別是佛教徒,到大陸上去參觀大陸的寺院,有不少大的寺院大殿上有幢。幢跟幡是同類的,幡是扁形的,在台灣很多;幢是圓形的,像飛機場那個風筒一樣,圓形的。這個在古時候,今天我們這個道場講經說法,在從前也沒有法子通知大眾的,寺廟前面有旗桿,那個旗桿不是掛國旗的,就是掛這個信號的。幢升起來了,這外面人一看到,這個寺廟旗桿今天升的是幢,就知道今天寺廟講經,喜歡聽經的人他就來了。所以說「法幢高豎」,是代表講經的殊勝,講經法會的殊勝。「寶幢菩薩」是代表弘法法緣殊勝。法緣要殊勝,這沒有智慧不行,佛法是智慧之法,表這個意思。現在道場跟從前的建築也不一樣了,現在社會生活方式也不相同了,現在郵政很方便,我們寄通知方便;在從前沒有郵政,所以對於信眾沒法子通知。以前也沒有報紙,也不能刊廣告,也沒有廣播,所以只是用幡幢來告訴大家,今天道場有些什麼活動,用這個方式。現在我們用通知、用電話、用廣告代替了,就是這個意思,把我們活動的消息告訴大家。

  『智上菩薩』,「智」是智慧,「上」就是第一、最上,無上的妙智也在本經之中,他都是代表本經的內容,本經是無上的智慧。你想求智慧,何必去念六百卷《大般若》?六百卷《大般若》,有很多人我看愈念愈糊塗。古人念《大般若經》會開智慧;有很多人,「哦,開智慧要念《大般若》」,他去念,念上幾個月,一部也沒念完,念到前面不曉得後面,念到後頭前面都忘光了。所以無上的智慧在這個經,不必去念《大般若》了,顯示出這個經之殊勝,的確是沒有一法不具足。

  『寂根菩薩』,「寂」是寂靜,「根」是六根,六根清淨大概是我們每一個同修都想證得的。我都遇到很多同修跟我說,他很想六根清淨,就是清淨不了,問我有什麼方法?其實方法就在這個經上,你只要好好的念這部經,依照這個經典的教訓去修行,自然六根就清淨。菩薩在此地代表,本經是六根清淨的修法。

  下面第十位是『信慧菩薩』,這個代表的是能信這個法門,能信要慧,這個慧是講宿慧,不是聰明。世間的聰明沒有用處的,不是真智慧。所以能信是真智慧,這樣的慧根決定是多生多劫薰修而成的,沒有過去世的善根、過去生中的薰修,決定不能勉強。你過去生中有真正的薰修,現前十方諸佛護念,過去修學是因,現在諸佛護念是緣,因緣具足,我們才能信、能願、能行,這才能往生。這是「信慧菩薩」他表的意思。『願慧菩薩』,這緊接著上面,信、願,下面就是行了,『香象菩薩』代表行。所以這三個菩薩連在一起,表淨宗三資糧,也就是淨土法門修學重要的三個條件,要信、要願、要行。行是持名,持名這個力量之大,在一切法門裡面都不能夠為比的。在古時候運輸工具當中是以象力量最大,象比馬的力量還要大,這就是代表。像羊車、鹿車通常都是比喻小乘,聲聞、緣覺;這個大白牛車,大白牛實在講是馬,以馬代表的大乘;象比馬的力量還要大,比喻什麼?比喻念佛的功德。所以這三位菩薩代表的是信、願、行,行門裡面特別是表持名念佛,遠遠超過觀想、觀像,遠遠超過。

  『寶英菩薩』,他代表的是願海萬德莊嚴,西方世界眾寶所成,代表性德裡面所含有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寶藏。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性德寶藏的開顯,必須要證得圓教初住的地位,才能開顯少許,開顯一小部分,要到八地菩薩才完全開顯,這就很不容易了。到八地菩薩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成佛要三個阿僧祇劫,這個時間都天文數字,第一個阿僧祇劫修滿三賢位,第二個阿僧祇劫是初地到七地,第三個阿僧祇劫是第八地、九地、十地,到八地是已經到第三個阿僧祇劫,這不是容易事情。念佛往生淨土,這經上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,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他的智慧德能所顯露出來的,也等於八地菩薩。這種好事、這種便宜到哪去找去?所以難信。人家修行要修到兩個阿僧祇劫滿,到第三個阿僧祇劫才得到,你這個不費工夫就得到了。所以教下的大德們聽了都搖頭,都不敢相信,這難信道理在此地。菩薩在此地表這個意思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自己的善根,可以說是無始劫以來的善根成熟,阿彌陀佛威力加持,叫你頓開寶藏,自性當中的寶藏一時就開顯。

  『中住菩薩』,「中」是中道,「住」是安住,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就是中道第一義諦,玄妙至極、方便至極、平常至極,這個難。到這個地方,這幾位菩薩可以說把本經的內涵都顯示出來,我們看到真的起無限的歡喜心、無限的羨慕之情,我們要發心來學習。學習從哪裡下手?底下一位菩薩教給我們下手之處。

  『制行菩薩』,「行」是我的心行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要約束、要控制,這就是淨宗裡面常講的持戒念佛。戒律就是約束我們心行的,從這裡下手。前面十四位菩薩所表的,是叫我們認識這個法門、認識這部經典,這第十五位菩薩是教給我們,如果真正發心修學,從哪裡下手。如果下手要不說得具體一點,我們還是摸不著邊際,因此我們在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,寫了一個「緣起」,緣起裡面提出行門五科,這就是我們的下手之處,這是「制行」。

  第一個科目,三福,就是《觀無量壽經》上所講的,一定要做到。三福就不必細說了,我一說諸位都曉得。

  第二個科目是六和,一定要修六和敬,離開六和就沒有僧團,沒有僧團就沒有佛法,佛法是建立在六和敬的僧團當中。我們大家在一起不遵守六和敬,你修得再好,說老實話,你也不能往生。為什麼原因?因為你破壞僧團,你個人修得再好,你破壞團體,團體是代表整個佛法的,是代表弘法利生的。好像你在學校念書,你個人的成績非常之好,但是你破壞學校的秩序,功課再好也沒用,品德不好,學校一樣把你開除。功課好,品德不好,有什麼用?品德好,功課不好,學校裡還願意留你,這個學生難能可貴,可以為大眾的表率,功課不好沒有關係,大家還是尊敬你。功課好,品德不好,這還得了嗎?這是我們同修要注意的。我們住在一個僧團裡頭不能守六和敬,就是佛教的罪人。千萬不要說學了佛,到最後往生到阿鼻地獄去了,也往生,生錯了地方,這個就糟了。你要墮到阿鼻地獄,你不能怪我:老師,你當時為什麼不教我?我教你了,你沒聽進去,你不能怪我。所以一定要遵守六和敬。制行,要控制自己,事事都要忍讓。為什麼六和做不到?就是不能忍讓;能夠謙虛、能夠忍讓,才能夠做到六和。所以菩薩在此地代表這個意思。

  底下還有三個科目,三學、六度、十大願王,三學是戒定慧,六度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十大願王後面給諸位介紹。這個五科,要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,是我們日常生活行為的準則。不依照這個五科來修正自己的行為,你雖然念佛,你沒有行持。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,這個五科的行法統統包括在其中,表現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,這樣才像一個普賢菩薩,才與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,那個氣分才有那麼一點相同。這樣才能往生,才能感應道交,為西方世界諸上善人所歡迎,他們歡迎你去,阿彌陀佛當然就來接引。所以這個菩薩在此地表法的義趣很深。

  最後一位是『解脫菩薩』,這位菩薩代表的,他排在最後,代表什麼?代表是果報,修因,後面就證果了。果報是什麼?大自在,解脫就是自在的意思。怎樣才能得自在?我們今天不自在,不自在的原因是什麼?我們有煩惱,有見思煩惱、有塵沙煩惱、有無明煩惱,所以你不自在。解脫是把這些煩惱統統解除掉了,什麼方法解除?制行就解除了,煩惱解除了你就永脫生死。這個脫是脫離生死,不但脫離三界生死,還脫離界外的變易生死,兩種生死永遠擺脫掉,這才圓滿無上菩提。你看看這個十六位菩薩在此地代表的,全經的內容,經典修持,以及經典修學所得的功德利益,在此你看了這幾個人,全經大意大致上都明瞭了,食之過半。所以經典裡面列的這些名號,你才曉得它不是隨便列的。那麼多的人參加,為什麼只有列這幾個人?代表這一部經的內容,代表這一部經的修行證果。

  『而為上首』,「而為上首」是說,他們這十六位菩薩是在家菩薩眾的上首。在這一段「眾成就」列名裡面,以德列名,到這個地方就講完了。

  下面是讚德,在一般經典讚歎諸大聲聞、諸大菩薩的德智,經文都不長,通常只有幾句話,像這個前面講「一切大聖,神通已達」,這兩句話就很隨便就帶過去了。本經不然,前面雖然「一切大聖,神通已達」是總讚,後面還有廣讚,也就是細細的來說明,這是很難得的,在大乘經典裡面並不多見。像這樣廣讚菩薩的智德,我們只有在《華嚴》上看到、《法華》上看到,這些大經上才能看到,像這樣薄薄的這麼一卷、兩卷經上很難得看到。由此可知,這個經經文雖然不多,卷數很少,確實跟大經無二無別。蕅益大師讚歎本經是「《華嚴》奧藏,《法華》祕髓」,確實是不錯的,我們可以信得過。

  【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。】

  這一句是說與會的這些大眾,比丘眾、二乘眾、菩薩眾,出家、在家,沒有一個不是『修普賢大士之德』。諸位要知道,「普賢大士之德」,是建立在我剛才講的這個五科,前面四科的基礎上,沒有前面這個四科,哪來的普賢大士之德?四科裡頭尤其重要的是最前面兩科,三福、六和,這是佛法修行的基礎的佛法,決定不能夠缺少的。好像蓋房子的地基,你沒有地基你的房子怎麼能蓋得成功?愈是大房子基礎做得愈堅固、愈完善。這個三福、六和非常非常重要。普賢大士之德,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十大願王,從「禮敬諸佛」到「普皆迴向」。普賢行,普賢行跟其他菩薩行有什麼兩樣?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的。普賢行的特色就是心量廣大,永遠無有疲厭,這是他的特色。因此學佛的人首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,不要念念想自己,念念想我這個家庭,念念想我的親戚朋友,這個念頭太小,圈子太小了。普賢菩薩念念想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苦難眾生,沒有一個菩薩能比得上的,盡虛空遍法界一個眾生都不漏,所以普賢行是真正圓滿行。我們不了解這個意義,對於這個十大願王你永遠不能夠理解。

  「禮敬諸佛」,禮是外表有禮貌,敬是內心,內敬外禮。諸佛,如果你要是看到這個字樣,見到諸佛菩薩這個形像,恭恭敬敬頂禮拜三拜,我這就禮敬諸佛了。這樣去會意,普賢菩薩都流眼淚,你把他的意思全搞錯了。禮敬諸佛到底怎麼個講法?《華嚴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這是把禮敬的對象說出來了,諸佛是誰?一切眾生。我們對佛怎麼樣的恭敬,對一切眾生要同等的恭敬,這是禮敬諸佛,這是要學的。我們今天跟平常人寫個信,後頭具名都是「合掌」、「合十」,都不肯「頂禮」,這是什麼?這就是沒有修普賢行。或者是他不如我,我怎麼可以給他頂禮?他怎麼不如你?他是佛,你見到阿彌陀佛頂不頂禮?你見到釋迦牟尼佛頂不頂禮?他跟阿彌陀佛、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,你還有分別執著,你的心量還很窄小,不是修普賢行的。我們今天自己要修,要教人修,不管給什麼人寫信,真的,要寫頂禮。為什麼?現在人最缺乏的就是恭敬心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毫無敬意,這怎麼得了!誠敬是性德,我們怎樣幫助他們把性德開顯出來?從我們自己做起,做一個樣子給他看。他對我合十,我對他頂禮;我對他頂禮,他也不能不頂禮了,希望他從這個地方修禮敬諸佛,從這裡去學。

  所以這個地方諸佛,不但是指有情眾生,大經上常說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這是講有情的眾生;無情的眾生有法性,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,無二無別。因此不但對於一切人要禮敬,在《華嚴經》上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個榜樣,五十三參裡面,五十三位善友有出家的、有在家的。五十三位菩薩所示現的,出家的五個人,其餘統統在家的。裡面有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有善人、有惡人,有修正法,還有修一些外道的,還有邪道的,善財童子沒有一個不禮敬,平等的恭敬。他是惡人,他做壞事,他的佛性沒有善惡,從性上去看是平等的。不但對人要禮敬,對物要禮敬,物是什麼?它有法性。物怎麼禮敬?你給它擺得整整齊齊,保持得乾乾淨淨,這對它的禮敬。並不是桌椅板凳每天對它磕頭,那就錯了,桌椅板凳是佛,禮敬有禮敬的方式不一樣,方式不相同。今天這個一般人見面禮節是什麼?點頭,點點頭就是行禮了。他對我們點頭,我們對他鞠躬,這是什麼?喚起他的恭敬心,希望他能在這個地方覺悟。這就是菩薩行,這就是存度眾生的念頭。禮要隨俗,不是說我們對佛禮拜,我們對哪個人都趴在地上磕頭,那人家看到你神經病了。恭敬心不變,外面表現的隨俗,隨順世俗,可是要真正做到,人家對我們點頭,我們不能跟他點頭,我們鞠躬,最好九十度的鞠躬,日本人做到,日本人在這點比我們強。

  對事要恭敬,事沒有形相,那怎麼個恭敬法?認真負責,盡心盡力把這個事情做好,對事的恭敬。所以禮敬諸佛裡面,包括對一切有情眾生、對一切無情眾生、對一切事理,你看那個範圍多廣。敬是性德,唯有性德才能夠開發自性,我們常講的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要這樣的修法。這是普賢十願的第一願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第二願,下次接著給諸位細說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