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三二四集)  2016/4/18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1-0324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,七百七十頁最後一行看起:

  「以上三釋」,上面所說的,蓮池大師、幽溪大師、蕅益大師三家說法,「皆與禪淨諸祖一鼻孔通氣」,這個一鼻孔通氣,理事不二,「正是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者也」。大光明藏就是自己的自性,不是從外頭來的。惠能大師說得好,他說的那個話是他悟出來的,是我們自己的真相,與我們自己的關係非常密切,不是沒關係。能大師最後一句說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遍法界虛空界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都是自性所生所現,都是阿賴耶所變。自性能生能現,阿賴耶能變,把它變成十法界,變成六道輪迴,是阿賴耶變的。阿賴耶是什麼?生滅心,妄心,不是真心,妄心,有生有滅。自性是真心,不生不滅。會用自性的,佛菩薩;六道凡夫、四聖法界,十法界都是用的識心,就是都用阿賴耶。圓教初住以上,轉識成智,不用阿賴耶了,用真心,就是真如自性。

  所以我們要知道,這個很重要很重要。為什麼你放不下?為什麼學佛這麼難?就是你把假的當真的,這就難了,為什麼?假的不肯放下。如果知道真妄,真不要去找,不用假的,真的就現前。真在哪裡?離開假。假是相對的,真是絕對的,真沒有相對。有我、有你、有他,這相對的,有是有非,有大有小,有過去有未來,全是相對的,全是假的。

  我們也常常用電視做比喻,電視上同時給我們顯現出來,真假是一如。屏幕我們把它比喻真,自性,它什麼都沒有;色相我們把它比成假,假的,阿賴耶。你看,我們按到頻道,出來了,出來同時出來,真假同時出來。我們只注重假的,把真的忘掉了,真的是什麼?屏幕,屏幕上什麼都沒有。屏幕上的畫面是生滅,一秒鐘一百次的生滅,一秒鐘一百張畫面過去了,這個畫面絕對沒有兩個畫面是相同的,沒有。不一樣,這畫面張張不一樣,重疊在一起,我們把它看錯了,以為它是真的,其實它全是假的。

  很難得,今天被量子力學家看出來了。所以從這個上面來看,大乘佛法不僅僅是哲學,高等哲學,現在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,大乘佛法高等科學。科學現在大家在探討、在研究宇宙的奧祕,宇宙之間這些物質從哪來的?物理。念頭是心理,從哪來的?自然現象從哪來的?三大奧祕。第一個破解了,物質完全明白了,現在在搞念頭,你看多少人在研究念頭,這第二個奧祕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再過個二、三十年,念頭是什麼也會被發現。這是佛在大乘經上說的,第六意識的功能,第六意識能緣虛空法界,這對外;對內能緣阿賴耶的三細相,就是物質現象、心理現象、自然現象,阿賴耶的三細相,佛教的名詞叫業相、轉相、境界相。

  境界相就是物質現象,轉相就是念頭,念頭是能轉,現相是所轉,所以相是假的,千變萬化,跟著念頭變。這句話是可重要了!跟著念頭變,我們的念頭善,物質現象就善,我們念頭惡,物質現象就惡,它跟著念頭轉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,人人是善人,念念是善念,沒有惡人,沒有邪念,所以叫極樂世界,世界那麼美好,從心想生。那我們能不能把我們這個地球變成極樂世界?能,只要地球上的居民,一個個都像極樂世界這些菩薩,只有正念,只有善念,沒有惡念,沒有邪念,地球馬上就轉變成極樂世界。這個道理懂,我一個人轉我一個人受用,大家一起轉,那就是極樂世界。在這個世界,大家一起轉不容易,可是個人轉做得到,個人轉,個人現極樂世界。

  所以,這句話說,「正是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者也」,這句話說得妙!我們今天的所有現相,自然流出,從自性當中流出來的。於是佛在一切經教我們斷惡修善,為什麼要斷惡修善不就明白了嗎?那一切不善是從阿賴耶裡面流出來的,不是自然的。正面的,像極樂世界,是從大光明藏當中自然流出來的。

  「自他不二」,自他是一不是二。性相是一,也不是二,性就像我們講電視屏幕,跟畫面是一不是二。「自他宛然」,一個道理。所以看電視,真正會看會開悟,這不是假的,真的會開悟。無量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電視也是一個法門,你得會看,你不會看,你被這些假相迷了。迷了,起心動念是造業,善念感三善道,惡念就造三惡道。六道輪迴的出現也是自他宛然,也是自他不二,妙極了。

  所以,應該知道事實真相之後,像諸佛菩薩一樣,推自向他,不爭了。這個世間人競爭,這個名詞不好,競爭要不能夠限制,一定升級就變成鬥爭,鬥爭再升級就是戰爭,戰爭就是毀滅。果報在哪裡?無間地獄。古往今來,中國外國,只要是戰爭,雙方都墮地獄,你說何苦來?所以佛不鬥爭,你爭,佛讓,我們要學這一點,要讓。不造業,讓好,他要爭,滿足他的欲望,我們學佛往生極樂世界,沒有學佛也生天,世間能讓就到天上去了。

  所以自他宛然,自他不二。「故來迎之佛即是自心之佛。」這佛從哪裡來的?從心想生。誰的心想生?我自己的心想生,我想阿彌陀佛來接引我,阿彌陀佛真來了。這佛是什麼?這佛是我心想之佛,是我自性之佛。妙!這真話。西方極樂世界是從我自性生的,極樂世界裡面無量無邊無數的菩薩,三輩九品,即是自心之菩薩。阿彌陀佛分無量無邊身,幹什麼?到十方世界去接引念佛的眾生,那無量無邊諸佛也是我自性所生。這個話聽了之後要慢慢的去想,這是真話,想明白了就開悟了。不想,不想天天念,「來迎之佛即是自心之佛」,常常想這句話,常常念這句話,就有機會在定中、在夢中見佛了。

  下面說,「復因自他宛然,故於佛實不來,人亦不去之中,宛現臨終佛迎,往生極樂之事」。這是什麼?這是緣,緣成熟了。這個緣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,我們怎麼會知道?都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《無量壽經》、講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、講《阿彌陀經》,把極樂世界介紹給我們,我們才知道西方過十萬億佛國土有極樂世界、有阿彌陀佛。我們想往生,真的往生了。「事理圓融,自在無礙,但能仰信,獲益無量。」不要懷疑。為什麼要相信?為信佛而相信,我相信釋迦牟尼佛沒有妄語,所以我對於釋迦牟尼佛仰慕、尊敬,他說的我完全能接受,我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獲益無量無邊。

  上面「三輩往生是一類」,上三輩、中三輩、下三輩,這是屬於一類,同一類。下面的經文說明「一念淨心」,跟前面不是一類。所以慈舟大師判之為一心三輩,這是淨宗特別法門,無比的殊勝。一念淨心,「十念一念往生之類。或名一心三輩。一心三輩見於北京淨蓮寺,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師之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科判》」。黃念老告訴我,慈舟法師有科判,我就問他,你這兒有沒有?他說有。我說你送我一份好不好?他就送給我了。我把他老人家這個科判印在這本書裡頭,《無量壽經》裡頭,大家都能看到。我們做的大經科會,科是依慈舟法師科判做底本,我們把它分得更詳細,分得更清楚,把它擴大了,那個根是慈舟法師的。

  「法師乃我國(現代)華北三大高僧之一。曾經在濟南及北京專講本經,並作科判,於一九三九年(己卯年)印行。慈老所判的一心三輩,與會集本經的夏老師,同一心眼,同一手筆」,他們的看法、想法完全相同。經裡面有這麼一段經文。「發前人未發之精蘊,彰淨門久隱之妙諦。禪淨不二之旨,於茲益顯」。過去沒有人提到過,夏老、慈舟老法師說出來了,不是隨便說的,經文上清清楚楚,世尊講的。有人聽懂了,有人沒聽懂,有人發現了,有人沒發現,於是乎對於禪宗、淨宗,禪淨不二,在一心三輩裡頭很明顯的告訴我們。這一段念老註得非常詳細。

  庚三這一段,「一心三輩」,裡面分兩大科,辛一「大乘往生因行」,辛二「往生勝妙果德」。我們看這一段,大乘往生的因行,它又分兩小科,「淨心願生」。條件是清淨心,因為西方是淨土,淨土從哪來的?清淨心變出來的,我們的心不清淨跟它不相應,我們能生清淨心,跟它就相應。心要怎麼清淨?要放下,放下妄想,放下雜念,放下分別,放下執著,清淨心就現前。要有這個清淨心,發一個願,我要往生極樂世界,你就看到佛來接引你,妙極了!請看經文:

  【若有眾生住大乘者。】

  這句話很重要,『住大乘者』就是發菩提心了。

  【以清淨心。向無量壽。乃至十念。願生其國。】

  這都能生,不是天天念佛,臨命終時,一生沒有念過佛,臨命終時乃至十念都能往生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非常了不起,註得詳細,幫助我們信心增上,幫助我們這一生決定得生。

  「右章」,右面這一章,就是六句,一句四個字,只有六句,「全是《唐譯》經文」。所以古德有說,魏譯跟唐譯這兩種譯本好像是同一個梵本。但是這一段《唐譯》的經文,「系統分明,文富義深,遠勝《魏譯》」,比《魏譯》的翻得好,翻得清楚。文富,富是足,講得清楚,講得明白,意思很深,比《魏譯》的好。「《魏譯》則分散於本品首尾兩處。於上輩之前云:諸有眾生,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,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。」《魏譯》裡頭有這一段。但復於下輩往生文中,又有這幾句說:「其有至心,欲生彼國,假使不能作諸功德,當發無上菩提之心。一向專意,乃至十念,念無量壽佛,願生其國。若聞深法,歡喜信樂,不生疑惑。乃至一念,念於彼佛,以至誠心願生其國。此人臨終,夢見彼佛,亦得往生。功德智慧,次如中輩者也。」你看,這個《魏譯》的文字很多,沒有它這麼簡單。所以它有深度,翻得好,《唐譯》的翻得好。這兩本譯本的經文都抄在這個地方,讓我們一看一比較就知道了。

  唐朝「海東元曉師據《魏譯》」,這個據是根據,根據《魏譯》的,「於《無量壽經宗要》論云」,《宗要》是註解,他給《無量壽經》作的註解,叫《宗要》。這個論裡頭說:「下輩之內,說二種人」,這個兩種人,「各有三句」。「初人三者」,這第一種人三者:「一者,假使不能作諸功德,當發無上菩提之心」,這是說明正因。西方是大乘,不是小乘,大乘就是要發菩提心,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。這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因,正因。「但為異前人,舉其深信耳」,他不同前面所說的,這特別舉他深信。「二者,乃至一念念於彼佛。是助滿業。為顯前人無深信故,必須十念。此人有深信故,未必具足十念。」這個括弧是黃念祖老居士的意思,他說:「按元曉師之說乃專據《魏譯》」說法,「若就本經,則一念得生者,全因獲得一念淨心也」。這個翻得好,《唐譯》的翻得好,比《魏譯》的好。一念淨心,這個重要,一念淨心,一念就能得生。「從一心中,念佛一聲,頓即與彌陀本願相應,故臨終即得往生。」這是說明往生容易。

  這是講臨命終時,臨命終時最後這一念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這一念,也就念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聲佛號,一念一聲佛號他就能往生。可是這樁事情不能僥倖,怕有人僥倖:「臨終一念就能往生,我現在又何必念佛?等到我臨命終時,我一念不就行了!」臨命終時誰提醒你?你要是忘掉怎麼辦?你要是這個時候,最後一念心裡面想別的事情,怎麼辦?所以我們不能僥倖,不能投機取巧,我們老老實實的,臨終一念就能往生,那我天天念阿彌陀佛,我當然會往生,這就對了。

  像來佛寺海賢老和尚一樣,一天到晚阿彌陀佛沒間斷,他念了多久?九十二年。工作的時候默念,心裡念,口不念心念,心裡面的佛號沒中斷過。口裡面的佛號,無論有人無人他常念,不斷。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念頭都沒有,這個了不起。我們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學習,要認真的學習。這個經文要記住,這是理論,有這麼回事情,真的不是假的,臨終一念都能往生,那一念是清淨心念。什麼叫清淨心念?這裡頭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。這一念裡頭沒有妄想、沒雜念,就是清淨心。

  第三,「以至誠心,願生彼國。此願前行和合為因」。這一願,願行,行就是念佛,願是信願,有信、有願、有行,和合為因,這三個條件都具足,信願行。信願行是淨土宗的三資糧,也就是,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三個條件。信,不懷疑,真正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,真正相信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,沒有絲毫懷疑。願,我真想去,我對這個娑婆世界沒有留戀,萬緣放下,連這個身體都放下,何況身外之物。什麼時候放下?現在就放下,念念都放下,念念不離阿彌陀佛,這個世界完全放下,身心世界統統放下。你看信、願、行三和合,這是往生正因。「此就菩薩種性人也」,這人什麼人?菩薩,具足信願行的人就是菩薩。這括弧裡頭也是念老給我們註的,「正是《唐譯》中住大乘者」。「蓋元曉師」,元曉法師是韓國人,韓國淨宗大德,他註解當中說,「下輩中有兩種人:一者,發菩提心,十念聖號,願生彼國,而得往生,是不定性人」,他能往生。

  所以,我們中國過去祖師大德,也提倡工作非常繁忙的人教你念十念法,這都根據經上說的。祖師大德教給我們,十念是一口氣為一念,這一口氣不論念多少沒有關係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盡一口氣叫一念,用這個做早晚課。早晨起來洗了臉、漱了口,合掌面向西方,或者對佛像,念十句;晚上睡覺之前,在佛像面前也念十句。一生沒有一天缺課的,都算是淨念相繼。

  我在新加坡的時候,看到回教徒一天五次祈禱,無論做什麼工作,時間一到一切放下,面朝麥加的方向祈禱。所以宗教裡面回教徒最團結,回教徒顯得最虔誠,什麼原因?五次祈禱。我看到這個現象,我提出九次念佛,一天念九次,比他還多四次,他只有五次,我有九次,加了四次。念十句佛號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十句,這三句,念十句就可以,現在我們是吃飯之前念十句。這是在新加坡提倡的,早晨起來念一次,三餐飯三次,就四次;你上午工作,上班下班兩次,下午上班下班兩次,晚上睡覺前一次,一共九次。養成習慣,到這個時候,一定先念佛再開動。好!時時刻刻不忘佛,不忘阿彌陀佛,就是提醒這個,不是別的。這我提倡的十念法,不容易忘記。早晨起來,向著西方,念十句阿彌陀佛;早飯之前念十句,中午飯之前念十句,晚飯之前念十句;上午工作之前念十句,工作結束了也念十句,上下班,晚上上下班;晚上睡覺之前念十句。十念聖號,願生彼國,而得往生,是不定性人。

  「二者,聞法深信,乃至一念,願生彼國,而得往生,是菩薩種性人。元曉師實已明察《魏譯》」,元曉法師明白察覺《魏譯》「下輩往生文中,品類不齊」,什麼樣的人都有。「試問,聞甚深法」,這個甚深法就是淨土法門,聽了怎麼樣?「歡喜信樂,不生疑惑」。這八個字可不容易,聽到這一句阿彌陀佛,生歡喜心、生信心,愛好,樂是愛好,不生疑惑。「如是殊勝智慧,應是何人境界?」這是什麼人?不是普通人,普通人做不到。所以「元曉師名之為菩薩種性人」,這不是凡人。菩薩種性從哪裡來?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念佛,這一生一聽到就歡喜,一聽到就接受。一天十念,終身奉行,他沒有間斷,這就對了。「既是菩薩種性,復能生深信,起心念佛,以至誠心,願生其國,實不應限於下輩也。」念公這句話說得好,菩薩種性地位不應該這麼低。

  「又《報恩論》曰:謹按此段十念往生,專指住大乘者言之。大乘如禪宗得破參,及讀一切大乘經典」,這是講教下,「得解悟者皆是」。解悟,他明白了,不是證悟,證悟是契入境界,他解悟。「其人不專修淨土」,這樣的人不是專修淨土的,「如智者」,智者大師是解悟,天台宗《法華經》,「永明」是禪,他們兩個都是念佛往生的,永明是淨土宗第六代祖師,他是修禪的。「此論所見,更上層樓。」這括弧裡頭又說,「惜以永明大師為例,稍欠穩妥」,為什麼?「因永明晝夜彌陀十萬聲」。他不是十念,永明了不起,白天念佛十萬聲,晚上念佛也十萬聲,一天念二十萬聲佛號,一生不間斷。禪宗裡面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回過頭來專念阿彌陀佛,接引與佛有緣的同修,同生極樂世界。

  下面我們繼續看,「蓋經云住大乘者,其心清淨,聞甚深法,即生信解。如是智慧猛利,信願堅固之人。唯智者、永明、中峰諸大老,方所堪能。既同智者、永明、中峰諸大祖師,又焉能位列下輩。是故夏師會本,於三輩往生人後,專引《唐譯》,另成一段。以表常言之三輩往生之外,另有一格。就是慈舟法師判之為一心三輩者也」,這是別具一格。「一心三輩,乃別有大人作略,超越常格,而得往生者。此之作略,即一心也」。「本品中,一念淨心」,就是前面《十方佛讚品》裡面所說的「一念淨信」。

  一念淨心就是一念淨信,一念淨信就是毫無懷疑。難!今天到哪裡去找一念淨信的人?海賢老和尚是一念淨信,來佛寺三聖都是一念淨信。為什麼我們不能成一念淨信?腰痠背痛那就找醫生,這就不是一念淨信。一念淨信的是什麼?不管是哪個地方有傷有痛,他一句佛號念到底,全沒有了,那是一念淨信人,一念淨信很難得。所以在我們這個本子裡頭,夏老師的會集本,專引《唐譯》的做這一品最後的一段,三輩往生後面加上這段,上輩、中輩、下輩,最後一心三輩,清楚了,明白了。

  念老註解裡又告訴我們,一念淨信有來處,就是前面所說的「十方佛讚品」裡面講的一念淨信。我們今天修淨土,還想修別的法門,或者想禪,或者想教,或者想密。夏蓮老宗教顯密都通,黃念祖老居士亦如是,他們跟海賢老和尚不一樣,海賢老和尚是一念淨心、一念淨信,各人表的不一樣。前面「十方佛讚品」當中有一念淨信,有說:「乃至能發一念淨信,所有善根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,隨願皆生。」那麼現在「乃至獲得一念淨心,發一念心,念於彼佛。……定生彼國」,這個定字重要,決定往生極樂世界。「前後呼應,同顯一心與一念之旨。此實淨土法門之妙體」,這兩個字用得好。「夏師之會集,慈老之科判,均契諸佛本懷,深顯禪淨不二,實大有功於聖教。」不是他們給我們點出來,我們看不出來,這一點,清楚了,我們在這裡恍然大悟。要不要再去學禪?不必,一念淨心就是禪,一念淨信就是教。

  淨土宗,一個淨心、一個淨信,淨信,信願行是淨土宗的三資糧,淨心是禪宗。我們的經題,經題末後,「清淨平等覺」,淨信就是清淨心,比清淨心更深一層的就是平等心。不但我們能解,還要能行,信願行,行是什麼?行是一念淨心。教是一念淨信,我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、有阿彌陀佛,一點不懷疑,這叫淨信。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?自心所現的,誰的自心?我的自心,這是禪。禪、教是一不是二,沒有分家。經題上清淨平等覺,這是淨,也是禪,也是密。清淨心,阿羅漢、辟支佛;平等心,菩薩;覺,法身菩薩,正覺,法身菩薩正覺,如來正覺,不可思議。所以,落實清淨平等覺是真正發心,真正修行。心不清淨,沒放下,煩惱習氣沒放下;心不平等,分別執著沒放下。得清淨心,就是阿羅漢、辟支佛的地位;得平等心,就是三賢菩薩;覺,法身大士,阿惟越致菩薩。

  所以「今云」,今云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,說「乃至獲得一念淨心,發一念心,念於彼佛,定生彼國。前後呼應,同顯一心與一念之旨」,這是淨宗妙體。夏師之會集,慈老的科判,均契諸佛本懷,深顯禪淨不二,對佛教做出偉大的貢獻。

  我們再看後頭這一段。「一心與一念,文異而實同。《教行信證》」,這是日本淨宗大師的著作,這裡頭說,「言一念者,信心無二心,故曰一念。是名一心」。一心跟一念,祖師大德為我們解釋。「一心是清淨報土的真因」,這句話重要。所以,淨宗修行的標準叫一心不亂,淺而言之叫事一心不亂,深而言之叫理一心不亂。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,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。念老在此地為我們解釋,「信心無二之心,即是一心,亦即是一念。並謂此為清淨報土之真因」,清淨報土是實報莊嚴土,「則往生者必將登實報莊嚴土,而成地上之大士。一心之不可思議殊勝功德,於此可見」。

  念佛的人什麼是最重要的?一心最重要,一心就是不亂,不亂就是一心。事上一心不亂,見思煩惱斷了;理上一心不亂,無明煩惱破了。這是念佛人的目標,念佛人的標準,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真幹。海賢老和尚是我們最好的榜樣,還有他的師弟、他的母親,三個都是預知時至,自在往生,走得多自在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告訴大家佛來接引。所以,往生到極樂世界,成就法身大士。這個一心不可思議殊勝功德,於此可見。

  「又《信心銘》曰:信心不二,不二信心。言語道斷,非去來今。」這首偈說得好,「表不二之信心,就是不可思議的一心」,淨宗講一心。「一念淨信,隨願皆生」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今天問題出在哪裡?出在放不下。為什麼放不下?對於事實真相沒搞清楚,把假的當作真的,把真的當作假的,一味在假相上下功夫,真的忘得一乾二淨,連個概念都沒有,怎麼辦?這就是經教要認真,經教是幫我們破迷開悟的,是幫我們認識真相的,該捨的要捨,該持的要持。淨宗法門的殊勝就殊勝在帶業往生,煩惱不需要斷,帶著可以往生,帶業不能證果,但是能往生。所以我們把消業障這樁事情,完全到極樂世界再辦,在此地不必理會,一心信願持名求生淨土,就對了。

  下面引《圓中鈔》裡頭說:「持名一心不亂者,因也。得一念者,約行成而為言也。」什麼叫一心?一念就是一心。「此言一念之力,有伏惑之功」,只要一念,煩惱習氣完全伏住了,雖有它不起現行。「臨終正念,自然現前,往生淨土必矣」,等於給我們保證了。「蓋言」,這下面的話是念老說的,「持名心無散亂者,因行也。能得一念,乃行成之果」,修行所成就的果德,「若得一念,則臨終時,能伏諸惑,正念自然現前」。所以這個一念重要,一念就是一心。為什麼能伏諸惑?諸惑就是煩惱習氣,一念能伏,一念是阿彌陀佛,念念是阿彌陀佛,煩惱習氣就不會起來。果能像永明大師,白天十萬聲佛號、晚上十萬聲佛號,二十萬聲佛號,他不生煩惱了;他生煩惱,二十萬聲佛號念不成。聲聲佛號分明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們要學,要向他看齊。

  發大乘心,心量要拓開,阿彌陀佛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自性本來如是。為什麼我們變成這個小心量,喜歡這個、討厭那個?心量太小。心量小不生智慧,生煩惱,造業,果報是六道輪迴,在六道輪迴裡頭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苦不堪言,錯了。真正聰明人不幹這個傻事,有這麼好的緣分,為什麼不念佛?這個底下說,「故本經曰,發一念心,念於彼佛,定生彼國」。記住,一念心,我只有一個念頭,我沒有第二個念頭,我只有一個願望,沒有第二個願望,就是求生極樂世界,你就決定得生。

  又《彌陀要解》裡頭說:「十念乃至一念往生,但約臨終時,亦與此無違。」這是蕅益大師說的,十念往生、一念往生,都是講臨終時候,跟此地所說的沒有違背。「若於平時能發一念清淨心,冥契理體,入於一念,則因此一念之力,臨終必仍能有十念或一念也。」我們平時做這個功夫,修一念,這個重要,這個一念的力,能感得臨終十念、一念。所以,臨終一念、十念往生的也不是容易事情,他這一生用功,或者是前世,生生世世,阿賴耶裡面含藏著念佛種子,才能起現行。

  「如《圓中鈔》所云:此言一念之力,有伏惑之功,臨終正念,自然現前。」你就不會懷疑、不會害怕臨終的時候正念不能現前,那就隨業流轉了,很可怕,隨業流轉就是六道輪迴。現在的人心心浮氣躁,心浮氣躁與什麼相應?與惡道相應,與三善道都不相應。換句話說,與惡道相應就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到這裡頭去了。你願意嗎?你能受得了嗎?你要不願意,那就要一心,一念、一心,才能保證我們往生淨土,不再搞輪迴。這一句佛號只要不斷,有佛號,沒有雜念,沒有妄想,這就是把煩惱控制住了,伏住了。平常這個功夫得力,臨命終時自自然然正念現前。我們要幹,現在就要幹,不能等待明天,明天太遲了,要把時間分分秒秒都要抓緊。

  下面說,「又一心中,有事有理」,這淨宗常說的。什麼叫事一心?《彌陀疏鈔》說:「聞佛名號,常憶常念。以心緣歷,字字分明。前句後句,相續不斷。行住坐臥,唯此一念,無第二念。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。事上即得,理上未徹。惟得信力,未見道故。名事一心也。」蓮池大師說的。什麼叫事一心?聽《無量壽經》、聽《阿彌陀經》,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有個概念了,這個概念不能忘記,要常常想著、常常念著,這就是用我們的妄想心去攀這個緣。要念得什麼?字字分明,阿彌陀佛,或是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,字字分明;前句後句,相續不斷;行住坐臥,唯此一念,無第二念。這就是淨念,這就是淨信,就是一心,就是一念,一念就是阿彌陀佛。除此一念,無第二念,什麼都放下了,什麼都不執著了,什麼都不攀緣了,徹底放下,這叫事一心。為什麼事一心?沒有見性,所以事上他得了,理上他沒有徹,事上一心了,還有理。

  又《彌陀要解》裡面說:「不論事持理持,持至伏除煩惱,乃至見思先盡,皆事一心。」事一心的範圍很廣,事持是有事相,真的在念,一句接著一句,這是事持。理持則不然,理持是大菩提心,與阿彌陀佛的心相應,與清淨平等覺相應,是理持。念念不離清淨平等覺,念念就是清淨平等覺,這是理持。下面還有解釋。

  下面解釋,「理一心者。《彌陀疏鈔》云:聞佛名號,不惟憶念,即念反觀」,觀是觀想,就在念佛之上再加上觀想。「體察究審,鞫其根源」,體是體會其義,察是審察,把它的根源找出來,根源是什麼。「體究之極,於自本心,忽然契合。以見諦故」,見諦,這個地方的見諦就是見性,見性是理一心,沒有見性是事一心,見性就是理一心。所以事一心簡單的說,見思煩惱斷了,理一心,無明煩惱破了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這是理一心。所以,理一心是法身大士,生實報莊嚴土,事一心是三乘菩薩,往生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;理一心生實報莊嚴土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他怎麼得到的?一心一念得到的。真的嗎?真的。有證明嗎?有,來佛寺三聖就給我們做證明,海賢和尚、海慶和尚、海賢的母親(在家居士,往生的時候八十多歲),給我們作見證,那都是長年一心一信。我們相信這三個人往生極樂世界,都是理一心,生實報土。

  「《彌陀要解》云:不論事持理持」,你用什麼方法都可以,只要「持至心開見本性佛,皆理一心」。這個心開就是開悟,開悟,見性了。性就是佛,佛就是性,見到自性,這叫見佛。所以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所以持名念佛要念到心開悟,這個裡頭有三個階段。第一個階段是念到功夫成片,念到功夫成片,就是這個心裡頭只有佛號,除佛號之外沒有雜念,叫功夫成片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一句接著一句。永明延壽大師,白天十萬聲佛號,晚上十萬聲佛號,成片了,不容易。永明大師不是凡人,再來人,禪裡面大徹大悟,回過頭來一心念佛求生淨土,做為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。

  海賢老和尚,我們要問他,他念了多久得功夫成片?功夫成片不難,我們看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裡面所說的,那些念佛三年,臨終都是佛來接引。早年間,大概四、五十年之前,基隆有個德融法師,年齡跟我差不多,但不在了。常常聽我講經,有一次他問我:《往生傳》裡頭那些往生的人,都是念佛三年都走了,是不是他三年壽命到了?我告訴他,不可能,哪有那麼巧,個個都是三年。那為什麼三年能往生?只要功夫成片,就能往生。為什麼?功夫成片了,阿彌陀佛自自然然跟你感應道交,或在夢中,或在定中,佛現身送信息給你,告訴你,你的壽命還有多久,到時候佛來接引你往生。成片就送消息來了,你自己知道你往生決定有分,你會歡喜。可是有一等聰明人,見到佛就不放了,要求佛帶他往生,我還有壽命不要了,這樣往生去的,這才合理,才講得通。大部分能見佛的人,都求佛接引往生,誰願意在這裡受苦受罪。極樂世界那麼好,別人想去去不成,我這個機會成熟了,見到阿彌陀佛,再不放手,這樣往生的。

  我們看到海賢老和尚一生的事跡,他二十歲出家,我們要問,師父就傳他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,囑咐他一直念下去。這個人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長處就這六個字,這六個字他就成功了。我們估計三年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,佛就來通知了,他就見佛,他就見極樂世界了。我相信他求往生,為什麼佛不帶他去?他求多次,念了九十二年佛,我相信他跟阿彌陀佛見面不止十次。我們淨宗初祖,東林念佛堂遠公老和尚,在傳記裡頭就寫著,他一生見佛三次。第四次見佛是接引他往生,他從來沒有告訴人,最後告訴人,過去見過三次。人家問他極樂世界什麼樣子?跟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講的一模一樣。

  海賢老和尚念九十二年,常常見佛,事一心、理一心都得到了,佛為什麼不帶他走?交他有任務,叫他住世表法,讓他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,把佛弟子榜樣做出來給人看,真正的佛門弟子要像他那樣。更重要的是給念佛弟子做榜樣,淨宗弟子念佛求生淨土要學他。所以他是接受阿彌陀佛囑咐,給他的任務,他完成任務才能往生。什麼時候完成?佛告訴他,你什麼時候見到有一本書,《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》,見到這本書了,阿彌陀佛就接他往生。他天天等,誰送書給他?決定沒有人,為什麼?他不認識字,大家都知道。不認識字、沒有念過書的,怎麼會有人送書給他?這簡直就不可能!

  沒想到等到一百一十二歲,居然有個居士去看他,帶了一本書,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的。老和尚看到一本書,就問他,這什麼書?他就說出,《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》。他聽到這個書名高興極了,如同見到想了多久的時間寶物出現了,馬上穿袍搭衣,要求大家給他照相。就是這邊掛的這張照片。三天之後他往生了,往生那天,白天幹活一天,晚上走的。白天在菜園整地、澆水、拔草,幹一天,幹到天黑,人家說:老和尚,天黑了,可以了,不必幹了。他怎麼說?好了,快好了,搞完了我就不幹了。第二天就走了,晚上走的,什麼時候走的沒人知道,他不告訴人。

  所以從他一生事跡裡面我們看到,我估計老和尚到極樂世界,常常去遊極樂世界。你不要看他在那睡覺,他到極樂世界去了,去見阿彌陀佛去了,得大自在。我估計他念佛三年,不會超過五年,功夫成片;再五年到十年,就是三十歲前後,事一心不亂;四十歲左右,理一心不亂,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。他的師父囑咐他一句話,是剃頭時候傳授給他的,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,一直念下去,後頭又加了一句,「明白了,不能說,不能亂說」。所以他開悟了不說,沒人知道。

  開悟,我們就想到惠能大師,你看惠能大師開悟了,他沒有聽過的經典,你念給他聽,他講給你聽,一切都通了,世出世間法全通了,沒障礙。海賢老和尚也到這個境界,為什麼不說?師父囑咐,不能亂說,不能說,環境不一樣。那就等吧,等這本書出現,阿彌陀佛接引他往生。真的等到了,無量的歡喜,從來沒有過這樣歡喜心,如獲至寶,三天之後真走了。他在臨走之前應該都有信息,臨走之前的一個月,去看老朋友,辭行,過去住過的道場,有往來的人都去打個招呼,辭行。走了以後,大家知道了,都感到非常驚訝。

  老和尚的德行感人至深,這是我們念佛人最好的榜樣,一句佛號念到底,連經都不要讀了。我們現在為什麼還要聽經、還要講經?斷疑生信,目的在此地。如果我們真相信,一點懷疑都沒有了,經要不要讀?可以不讀,跟老和尚一樣,一句佛號,一句接著一句一直接著,日夜不間斷,就成功了。念到功夫成片,念到事一心不亂,念到理一心不亂,成就了。

  下面,《彌陀要解》云,不論事持理持,持至心開見本性佛,皆理一心。「在一心中,理一心最為上也」,這最高的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這個後頭,一心三輩,念老註得很長,大概註經文這一段註得最長。這是淨宗不可思議,淨宗無比殊勝的一段經文,讓你真正理解,念佛往生有這麼殊勝。真信切願,老實念佛,決定得生,這簡單說,這個經就是證據。好,我們今天就學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