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—皆由自心,隨業受報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十六集)  2023/5/4  華藏淨宗學會  檔名:WD19-036-0016

  《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》。諸位同修,請大家翻開《十善業道經》,我們從經文:

  【今大海中所有眾生。形色麁鄙。或大或小。皆由自心種種想念。作身語意諸不善業。是故隨業。各自受報。】

  我們今天晚上從這段經文看起。首先我們看節要第一條:

  「一、世尊首先讓我們觀察,世出世間善業福德的果報,然後再回頭看看,六道有情眾生造作不善業,從果報上形成強烈的對比,這就顯示出佛說的智者知已,應修善業。」

  這一條,世尊就是首先教我們去觀察思惟。這個觀察也是要細心,心也要定下來才能夠去觀察。心定才能夠觀察入微,觀察得才仔細,如果粗心大意,心浮氣躁,這個就很難觀察入微。觀察就要深入的去觀察,深入的去觀察「世出世間善業福德的果報」。這個「世出」是指阿羅漢以上的菩薩、佛。他們的福德,福德從哪裡看?從身相,他的身體,他的面相。這個身體,也就是一個人他福報大小,就是從這個身相來觀察。我們一般世間也有看相算命的,所以看相算命實在講不迷信,很科學,怎麼會迷信?看相算命都有它的道理,觀察一個人他有沒有福報?他的福報是哪一方面的福報?他的福報有多大?從他的面相、從他的言語、從他的行動,這些都可以去觀察。比如說人走路等等,這些都可以觀察一個人的福報。

  福報就是福德,這個福就是從德來的,我們一般講德行,說某人很有德行,有道德、有德行。德行從小地方去觀察,觀察到大的,這個都是德行。所以看一個人他有沒有公德心,這個就是德行。先從小地方去看,就會看出這個人他有沒有福報。往往我們人總覺得這個好像迷信,實在講,你看一個人他平常的所作所為,言語造作,一舉一動,也就可以看出這個人有沒有福報。《了凡四訓》講,「春秋諸大夫,見人言動」,就能推測這個人他常常遇到吉祥的事,還是常常碰到凶災。《太上感應篇》開宗明義就給我們講,「禍福無門,惟人自召」,災禍跟福報沒有門路,都是人自己去感召來的,人身口意三業的行為感召的。身口意三業善,感召福報;不善,感召惡報。那跟上帝、閻羅王,跟誰都沒有關係,跟自己才有關係的。所以春秋諸大夫,見人言動,他就能推測這個人會常常碰到凶災,還是常常碰到好的事情,從這個觀察就很正確。

  所以我們看一個人有沒有公德心,也可以推測這個人有沒有福報。像常常有人抽煙,那個煙蒂丟得滿地都是。我早上跟大家講《感應篇彙編》節要,就跟大家說到這件事情,就有人這樣。在台灣、在大陸我都看過,高速公路那些廁所裡面小便斗,抽煙煙蒂就把它丟在裡面,你說這樣的人他有沒有公德心?這樣的人他會有福報嗎?他都在造罪業,雖然不是很重大的,但這個小的罪業累積多了,也變成大的罪業。所以從這個地方,《感應篇》講,小的地方鬼神都會記錄,不但大的記錄,小的都會記錄。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給我們講,「是故眾生,莫輕小惡,以為無罪,死後有報,纖毫受之」,就是眾生也不要疏忽那個小小的惡業,好像沒有關係,死了之後統統有報應。所以我們也要從小善做起,小惡也要避免。積小善,累積多了,那就成大善。

  觀察世出,就是出世間這些聖人,佛菩薩、阿羅漢,他們莊嚴的身相,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轉輪王的聖相,人天福報,這些天人他們都相好莊嚴。當然這個福報大小不等,感應這個身體,都表現在這個身體上面。我們修福,往往自己也要觀察自己,我們修行有沒有進步?這個身體也是我們一個成績單。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他也是我們修行人一個很好的榜樣,他年輕的時候那個相片(那個相片現在都還有),實在講,你不會看相算命,你一眼看,你也不會覺得他有福報、他壽命會很長。算命的給他們算,他們三個戒兄弟同年,同一期去受戒,同時去叫人家算命,算命先生說,你們三個統統過不了四十五歲。真的!四十五歲那一年,兩個戒兄弟走了,一個二月走,一個五月走,我們老和尚他七月生了一場大病,病了一個月。那一年,我已經聽經聽第二年了。在基隆十方大覺寺講《楞嚴經》,後來病了一個月又好了,他才在講席當中把這樁事情給大家說出來,我們才知道師父也去算過命,而且算命的還算得滿準的。

  他的改造命運,也就是說他發願講經弘法,這個功德改變了他的命運。年輕那個相片,我們看真的是短命薄福相。你不會看相算命,你一看、你一感覺,你用直覺,感覺這個人沒福報,人又瘦、下巴又尖,真的是一臉薄福相,那肯定沒福報,壽命又短,四十五歲,那一點不假。後來他是這個緣好,善根福德因緣,遇到三位大善知識,扭轉了他一生的命運。他如果沒有遇到這三個老師,他跟他那兩個戒兄也一樣四十五歲就走了。

  所以我們看他晚年那個相,那個慈悲相都現前了。年輕那個薄福相,什麼叫薄福相?刻薄,對人刻薄,你那個相就刻薄,薄福相。為什麼薄福相?你心裡很刻薄,對人很刻薄。以前沒學佛,不懂;學了佛,能夠接受老師的指導,依教奉行,整個命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,所以他延壽延得比袁了凡長一倍多。袁了凡,算命先生給他算五十三歲,後來他活到七十四歲,延壽二十一年。我們老和尚四十五歲,他比袁了凡的壽命還短,袁了凡還能活到五十三歲,他老人家只能活到四十五歲。延到去年往生,九十六歲,延了五十一年,比袁了凡先生延了多三十年,這個是他講經弘法的功德。所以你看晚年那個相,跟年輕那個相,一個對比就看出來了。

  所以這個身體、相貌,都是我們自己修的。修得好不好,也不要去問別人,自己每一天照照鏡子,看看自己是長得什麼樣子,也就心裡有數了。所以觀察出世間聖人的善業福德,佛菩薩、阿羅漢,世間有福報的人,他們的相貌、身體都很殊勝,這個看相算命都知道。回頭再看看六道有情眾生,看那造作不善業的,跟造作善業的,世出世間造作善業,跟六道裡面有情眾生造作不善業的,從身體、果報、環境,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,就很明顯,你都看得很清楚。這個就是顯示出佛說的,「智者知已,應修善業」,有智慧的人知道應修善業。這個智就是有智慧,什麼叫智慧?就是明白這些都是自己造的,這個叫有智慧。如果還一直在怪別人,那就沒智慧。有智慧的人,就這個自己造的,怪別人有什麼用?你自己要做個改變,要要求自己,應修善業,不要造惡業。我們再看第二:

  「二、今大海中所有眾生,大海是比喻六道有情眾生。形色麁鄙,形是體質,身體的形狀;色是膚色、容色;麁鄙是粗惡鄙陋。或大或小,這是說形狀,在大海裡有很大的動物,也有很小的魚蝦,這是眾生福德差別太大了。」

  「今大海中所有眾生」,因為佛講這部經是在大海中講的,在海龍王那裡講的,龍宮講的。我們現在很多人講到龍宮,迷信,科學潛水艇潛到海底也沒看到龍宮。但是現代科學家也知道,空間維次不一樣,同在一個空間,維次不一樣,時空維次不一樣,彼此有障礙。佛菩薩沒有障礙。是不是真有龍宮?跟大家講真的是有,那不是一個形容比喻,不是一個表法,跟你講真的就有六道。我們肉眼看得到的這些眾生,還有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更多,無量無邊。

  最近我聽了我們老和尚《大經科註》,他老人家常提到《聊齋》,這個有名的小說;《閱微草堂筆記》,《閱微草堂筆記》是紀曉嵐先生他蒐集的;還有一部叫《子不語》,這三部書都是清朝時代人作的。我們老和尚常常提出這個,他說那些都是真的,而且他老人家還給我們講過他看到狐狸,講了這些他自己親身經歷的。所以最近我去找網路上的《子不語》,發給我們一些同修分享,我在微信上都發給大陸同修分享。這些講的,我都相信,我絕對相信。為什麼?因為我自己都碰到太多,我看到太多。看到這個《子不語》講的,以前也都這樣。像附體的這些都,我們常常看,看得太多了,他那是裝不出來的。不但中國人附體,外國人也附體,我也常常講。我們美國那個年輕人昊然居士,有一次來我們三重淨宗別院打佛七,海青穿了還沒有進去佛堂就被附體了。結果問福青一個通靈的,他說是北約被殺的。那個叫得可慘了,我想把他拉進去念佛堂念佛,看會不會好一點?結果拉進念佛堂,叫得愈大聲,大家念佛聲音也比不過他。這個當時沒有錄下來。真的我們都看太多了,所以現在看到那個《子不語》,我是百分之百相信,一點懷疑都沒有。因為現在我都看到很多了,古時候有這個事情,現在更多,現在不但說有,還更多。

  所以大海有龍王,海中龍王我們見不到,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,因為龍王牠會變化。但是一些水族類的眾生我們都看到了,你去水族館看,大鯊魚、鯨魚,那個就很大。還有很小,幾乎我們肉眼都看不太清楚。還有那個魚,石頭魚牠就附在珊瑚礁那個石頭,牠一動,我們才知道那個是一條魚,我們還以為牠是石頭;有金魚,大家有一些人養金魚,有大的,有很漂亮的,有很難看的。為什麼會有這些差別?如果你去問基督教的,他們就說上帝製造的。實際上是眾生自己造的,這個才是科學,符合科學的原理。大海所有眾生,就是水族類,我們看水族類的眾生就很多很多,無量無邊。你看海洋世界,那個種類太多,各種形狀的都有,大大小小,有好看的、有不好看的,什麼樣的形狀都有。

  這是我們要知道舉一反三,不要看到大海,只有大海,大海以外的呢?大海它是一個代表,代表所有六道眾生,六道眾生都在裡面。所以大海是比喻六道有情眾生,以大海的水族類來做一個代表。大海以外,水族類,在水裡面游的;還有在空中飛的,那個叫飛禽;還有地上走的,叫做走獸。地上爬的、走的、空中飛的、水裡游的,陸海空這些都是眾生。舉出大海,我們就要舉一反三,以此類推。大海眾生種種形色,體質形狀,皮膚的顏色不一樣,容色粗鄙,或大或小,形狀、皮膚的顏色,長得美好還是醜陋,大海眾生這麼多都不一樣,你說在陸地上爬的那些動物,不是也是很多都不一樣嗎?像牛,那麼大,獅子、虎、狼、蚖蛇蝮蠍,還有狗、雞、鴨等等的。光舉出一個種類也就很多了,比如說大家平常在看我們陸地上的狗,狗有很多種類,有人抱在身上的小狗,滿可愛的。也有流浪狗,沒有人要的,全身都是長膿的,那個也是狗,但是不一樣,身體狀況不一樣,福報也不一樣,流浪狗都會被衛生局撲殺。家裡養的寵物狗那個福報可大了,恐怕我們人都不如牠。所以現在有動物的醫院,還有spa,還有墳墓,還有牠化妝的地方。我看我也沒那個福報,那個狗福報比我們大,但是牠是畜生。舉出一類,其他很多,猴子、猩猩,你看「動物奇觀」,你去看,太多了。天上飛的有老鷹、有小鳥,那也是非常多,飛禽鳥類的,爬行類的走獸,陸地跑的、水裡游的。

  到我們人間,我們地球的人類,人也很多種,黃種人、白種人、黑人、黑白都有的,也很多種,他那個骨架、骨骼、皮膚的顏色、人的身高、他那個體格也不一樣。在我們地球上這些人類,有些白人他們就比較有優越感,優越感就是我們這個族群是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,白人就有優越感,看到黑人他就不太喜歡,因為形成強烈的對比。現在美國不都是族群的問題常常在鬧事嗎?這個是果報,他身體皮膚的顏色、他的身體健康狀況、形狀長得怎麼樣、好看不好看,這個是果報。果報,你修善你就長得好看,就有福報;你造作不善,你就長得難看,身體就不好,常常生病。所以我們人類有很多不同的種類,同樣都是黃種人,他還是有不同。在白人當中,德國人認為他們是最優秀的;在我們亞洲的黃種人,日本人認為他們是最優秀的。這些我們仔細去觀察。所以我讀了《十善業道經》,到外國去看這些,你看那些水族類,再看動物,再看人,觀察那個人他的習氣,他身口意三業的造作,我們就知道他的優點在哪裡?缺點在哪裡?所以他的身體都有各個不同的果報。總的來講,這個十善業修圓滿,那你身相就是圓滿的。如果不圓滿,夾雜惡業,他也有好的、也有不好的方面,這個都要仔細去觀察,就說他有哪一方面的優點、哪方面的習氣,他們的環境、他們的長相,那也不太一樣。這個我們一般講,就是看一個人的氣質,一個人的素養、修養,這個可以觀察到他個人的福報,這些都要仔細觀察。很少就是十善都圓滿,十善圓滿那就生天了,在人間起碼也是轉輪聖王這一類的,十善圓滿。其他都是比較有夾雜的,不圓滿,有善惡夾雜,善比較多、惡比較少,或者惡比較多、善比較少。總是沒有辦法完全是善、完全是惡,都是有一些夾雜,純惡就墮地獄去了,純善就生人天。

  所以人都有命運。現在我們台灣明年又要選總統,我是建議這些候選人先去算命,算一算。所以我在Youtube裡面,他們說要選總統,我就建議,我說建議先去算個命,就是你有沒有總統的命,有再去選;沒有,你選也選不上,你的政見講得那麼好,不都落空了嗎?所以我建議他們先去算命。萬般都是命,半點不由人,的確人都有命運。命運是人自己造的,如果過去生修得不夠,那這一生趕快修,可以補回來。改造命運,袁了凡是一個例子。所以我也奉勸這些要選總統的人,多做一點好事,那才是真的。縱然選不上,你做好事,那個福報肯定有。選上了也未必是福報,我們說白了是這樣,選不上也未必是不好。這個都要很仔細去觀察。選上了,你造善業也容易,反過來,你要造地獄業也會非常容易,你一個政策不對,地獄就下去了。一個就足夠下地獄,那很多,不下十八層地獄下哪裡呢?我們再看第三條:

  「三、諺語云:人心不同,各如其面。每個人的面貌不一樣,健康狀況不相同,生活環境亦有差別,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皆由自心種種想念,想念是不善的,思想不善,言行當然就不善。」

  諺語,也就是算命先生常講「人心不同,各如其面」。我們人沒有一個人臉完全一樣的(相完全一樣),總是有差別。實在講,那個面相、身體要完全一樣,成佛就一樣了,佛佛道同。你看寺院大殿供的三尊如來,那個相都一樣,沒有差別。怎麼來區別這是釋迦牟尼佛、這是藥師佛、這是阿彌陀佛?看他手上拿的,拿個摩尼珠就是釋迦牟尼佛,拿個藥罐子就是藥師佛,拿個蓮花就是阿彌陀佛。所以用這個手印,或者手上拿著表法的這些法器,來區別是哪一尊佛;不然成了佛,大家都一樣。只有成佛才完全一樣,菩薩都還有不一樣,菩薩還有四十一個位次,成了佛就完全一樣,所謂佛佛道同,就同樣了。還沒有成佛之前,每個人都有千差萬別,都不一樣。我們六道差別是最大的,為什麼面貌會不一樣?因為心不一樣,各人想的不一樣,各人的思想不一樣。佛為什麼同?因為他們心都一樣,都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都用真心,那就一樣了。我們用妄心,那就千差萬別,不一樣。所以面貌不一樣,健康狀況也不相同,體質不相同。

  同一個父母生的兄弟姐妹,每一個人相不一樣,健康狀況也不一樣。像我從小就體弱多病,藥罐子,到現在還是藥罐子,從小吃藥吃到老。我弟弟他統統不吃藥,他小時候也沒有什麼毛病,我小時候毛病很多,我母親常常念,這個真的很不好養。我想一想,學了佛之後知道,這個沒有錯,因果相應,因為我大概過去今生殺生吃肉的習氣比較重。我大哥跟我弟弟,他們沒有出家,他們都比我早吃素。我是出家剃度那一天才開始吃素,前一天晚上還趕快跑去吃一頓,明天沒得吃了,你說這個嘴很饞。從小跟我父親就殺生吃肉,所以這個殺業造得很重。跟我父親去田裡抓泥鰍,我父親說這個要活捉的炸,那個肉才好吃。那真好吃,後面的果報就不好玩了。所以我父親往生的時候也是非常痛苦。後來我看到我父親往生,他老人家往生四十九天,我們老和尚勸我出家,說你出家弘法利生,把這個功德迴向給你父親,比你去打水陸功德大,反正你也一個人,所以這樣的因緣。所以講到這一句,我感同身受,真的是各人的健康狀況不一樣。同樣一個父母生的,各人的福報也不一樣。像我舅舅,我大舅福報一般,二舅福報就比較大,三舅也是一般的,我四舅的福報最大,跟老和尚同年,今年九十七歲,他還在。同樣父母生的,但是兄弟姐妹都不一樣,各人的命運也都不一樣,生活環境也不同,這個都是「皆由自心種種想念」所造成的。你想念不善的,思想不善,言行當然就不善,就造惡業,當然感得的果報就不好。我們再看第四條:

  「四、作身語意諸不善業,身造殺、盜、淫;語造妄語、兩舌、綺語、惡口;意有貪、瞋、痴、慢,所以才感召不善的果報。」

  這個就是造十惡業,「作身語意諸不善業」,身口意三業都造作不善的業,造作惡業。身體,造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。言語,講話騙人,打妄語;兩舌,挑撥離間;綺語,花言巧語;惡口,講話粗魯、傷人,這個口的四種惡業。意有貪、瞋、痴、慢,意的惡業。因為造作十惡業,所以感召不善的果報。我們再接著看五:

  「五、是故隨業,各自受報,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就應當要知道自求多福,這才是真的覺悟。」

  知道業自己造的,改要自己改,別人只能提醒、勸勉,只能從旁來協助。自己明白了,改還是要自己去改,自求多福,這樣的人才是真的覺悟了。

  「六、我們起心動念所感召的果報,自己決定避免不了。真正通達明白的人,曉得這個事情是自作自受,決定沒有絲毫外力的干涉。世間人不懂此理,所以怨天尤人,好像都是別人、環境造成的,這是一個極大的誤會。」

  我們起心動念就感召吉凶禍福,大的叫禍福,小的叫吉凶,起心動念就感召了。這個《太上感應篇》講得最具體,《太上感應篇》講「夫心起於善,善雖未為,而吉神已隨之」,你起一個善念,你這個善事還沒有去做,吉神就跟著你,你馬上就感應吉神來了;你起一個惡念,貪瞋痴慢這些惡念,壞事還沒做,凶神也馬上來了,馬上感召來,這個很快速的。所以《感應篇》講,我們現在學會這些職工、義工,早上上班我都帶大家念《感應篇》,大家一起依眾靠眾,讀久了,我們就有感覺了,讀得很熟悉,我們就有感覺了。

  《感應篇》一開頭,「禍福無門,惟人自召」,災禍福報都是自己感召的,所以你怪別人沒有用。真正明理的人,知道這個都是自己造作,自己去感受,不是外面的問題,是自己的問題。一般世間人不明這個道理,遇到不如意的事情,難免怨天尤人,怨天尤人又增加罪過了。所以連儒家孔子在《論語》也講,「不怨天,不尤人」,這儒家聖人、聖賢、君子都能做到這一條,這個也是我們要學習的。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,要知道這個是自己造作不善業的果報。所以要隨緣消舊業,業消了就好了,更莫造新殃,不要怨天尤人,怨天尤人又造新的災殃。所以這個跟別人、跟環境都沒有關係。如果認為這個都是別人造成的、都是環境造成的,這是很大的一個誤會。所以反省自己,這個是最重要的。我們再看第七條:

  「七、佛法講四緣生法,他只看到一緣,其他三種緣沒有看到。外面干擾屬於增上緣,自己本身具備的有親因緣、所緣緣、無間緣,這些他都疏忽了。如果自身所具足的這三種緣好,增上緣是決定不受干擾。」

  這個也是根據唯識,唯識講的四種緣生法。我們在這個世間,總是離不開這四種緣。四種緣有三種是自己本身的,親因緣、所緣緣、無間緣,這個我們自己本身的造作。增上緣,就是外面的人事環境,外面人事環境是增上緣。如果自己本身這三種緣都很好,那增上緣也決定不受干擾;自己本身這個緣不好,再加上外面環境不好,我們就受到影響了。所以這個關鍵還是我們自己是最主要的,外面這些增上緣這個環境還是其次的,我們自己還是最主要的。我們再看下面:

  「八、佛教導我們以苦為師,以戒為師。小乘的修學非常重視苦行,在苦行裡鍛鍊自己的意志,磨鍊自己的身心,成就法器,此以迦葉尊者為代表。」

  這一條就是舉出佛教導我們佛弟子,無論在家出家。佛要滅度之前,阿難尊者就是請問佛,佛你不住世,我們這些弟子以誰為師?佛你在世,我們以佛、以你老人家為老師,那你不在了,我們以誰為老師?佛就講,「以苦為師,以戒為師」。以苦為老師,所以這個苦也很好,人沒有吃苦,不容易覺悟。我們有句俗話講,「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」,無論世出世間有大成就的人,都是在苦境裡面磨鍊出來,鍛鍊出來。所以苦擺在戒的前面,以苦為師,再來就是以戒為師。

  以苦為師,為什麼擺在第一個?這個我們要講一講。我們修學出世間法,無論修哪一個法門,四念處是共同法門,三十七道品前面就是四念處,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。第二條觀受是苦,你所有的受都是苦,苦苦、壞苦、行苦,三苦八苦。這個苦是我們的老師,因為我們知道這個世間苦,才會想出離。如果人在苦中不知苦,就人沒有覺悟。一個人真正知道人生苦,這個人就開始覺悟了,覺悟,他就要解決這個問題。所以要先以苦為師,這個戒才是佛的戒,如果你沒有以苦為師,那個戒也不是真正的戒。所以蕅益祖師在《寒笳集》講,「不明念處慧,徒誦木叉篇」。木叉篇是什麼?戒律。戒律威儀天天讀誦,搭衣持缽,但是對四念處不明瞭,不知道人生是苦,徒誦就是徒然,徒然誦那個不起作用,所以戒律它的基礎就是四念處。四念處你起碼要觀一個觀成就,觀身不淨,你才不貪;觀受是苦,你才會想要出苦。四念處觀起來,你就不會留戀這個世間,那個才是出世間的戒。不然你那個戒,「不明念處慧,徒誦木叉篇」,你戒持得再好,還是脫離不了六道。所以小乘的修學非常重視苦行,因為人吃苦容易成就,因為在苦行裡面可以鍛鍊自己的意志,磨鍊自己的身心,成就法器。在佛的十大弟子,迦葉尊者是苦行的一個代表,苦行僧的一個代表。這是出世間法。

  世間法來講,你要成就一番事業,也大部分要吃苦。你看我們台灣一些大企業家,以前他們都是很窮苦的家庭,你看王永慶,王永慶先生他是讀小學,他以前家裡很窮苦,但是後來成為我們台灣十大企業家之一,他也吃了很多苦,以前年輕的時候都有給人家做苦工。還有長榮,張榮發先生也是一樣,剛開始跟人家買一條破船去經營,現在有船、飛機一大堆。所以那個創業的,大部分都是沒有讀書的,都是很窮的。所以過去蔡老師在大陸講傳統文化,他說你看看那個大企業家,有幾個是大學生?都是沒有讀大學的,都很苦,他這樣在鍛鍊自己。富二代他就不一樣了。所以你看世間一個企業家,他都是從貧窮困苦的家庭這樣成長起來的,很少看到富家子弟他能夠創什麼,都是享受他先人的,現成的,不是他自己創業的,他沒有吃過那些苦。他沒有吃過那些苦,他能夠守成也不容易。這個講小乘,以苦為師、以戒為師,下面講大乘,大乘比小乘不好修。我們請看第九條:

  「九、大乘是在無障礙的法界裡,成就自己的圓滿功德。大乘在順境修行,以善財童子做代表。他生在富貴的家庭,過榮華富裕的生活,在此成就圓滿的功德。」

  我們不要以為大乘比較好修,在快樂的環境修,你這樣想就錯了,在順境裡面修比逆境還困難。逆境,苦的環境,可以成就人成長。順境,人容易迷失,容易被淘汰,你一個人在享福,享到都迷惑顛倒。你看幾個人享福,他頭腦會清醒?享到最後就是糊裡糊塗,都被淘汰掉了。所以這個比苦境難修,不容易。這個真正的考驗,不容易修。實在講,以苦為師、以戒為師,比善財順境修好修。

  這個我們自己也有體驗,以前我剛出家,我們師父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,他是密宗,藏密黃教的,戒律很嚴格,照表操課。雖然很嚴格,但是我感覺心很清淨。我們吃也沒有享受,天天吃大鍋菜,不准炒、不准炸、不准煎,用水煮的,吃大鍋菜。也不准吃水果,他說蔬菜,吃素就有維他命C了,還吃什麼水果!所以過年,大年初一,我們一年就吃一顆橘子,一年吃一顆。但是我覺得滿清淨的,反正就照表操課,照規矩來就好了,幾點做什麼、幾點做什麼。後來我到了圖書館,那環境不一樣了。在跟日常法師吃大鍋菜,那個菜的根都要咬一咬,汁都要吞下去。高麗菜、菠菜,根都要,不能丟掉的,要惜福。吃過飯,碗要洗乾淨。所以我現在還是有這個習慣,你看我吃飯,水沖一沖,然後洗一洗。過去我在北京,有一個姓韓的女居士,看到我吃飯洗那麼乾淨,她說悟道法師,你那個碗好像吃完順便洗好了。我都習慣了。

  到了圖書館,我們都要配合韓館長的,她不但要菜色多,還要色香味都要俱全,這個難修。日常法師那個好修,大鍋菜丟下去,日常法師講,反正到肚子統統一樣。所以我到圖書館受到這個,我一下子也調不過來,因為你已經習慣這個模式了,現在換成這個。吃大鍋菜多方便,現在又要炒、又要煮,還有切水果。我比較懶惰,切那個楊桃,我就切橫的,我們師父說你這個懶惰不行,要切直的,籽要挖掉,還要擺起來要好看。我就想,日常法師說,到肚子都一樣,你管它好看不好看。要擺好看,這個也是很矛盾。後來我想起日常法師一句話,他說我們出家人,你走到哪裡,你要去遷就那個環境,不能叫那個環境來遷就你。我在基金會,遷就日常法師,吃大鍋菜;到圖書館,館長她在做主,我們師父都要配合她,就要吃很多種菜。那個空心菜,瑩空師這麼長就丟掉。我就從垃圾桶再把它撿起來,我說這個根我們統統要吃的,你太浪費了吧!那個時候也生煩惱,那不行,這個等一下會被罵死,又丟回去。後來我還是想到日常法師這一句話才放下,才看破放下。這個也要看破放下,不然你就會跟她吵,不然你就離開,就這樣。你要跟師父學,你就要忍耐一點,你要遷就環境。所以我們很多師兄弟就走人了,我還在那邊硬熬,熬到館長往生,師父才叫我走。所以講到這裡,我感同身受,親身經驗。所以順境不好修,因為容易淘汰人。那個逆境好修,你看那個戒律很嚴格,一天吃一餐,那個好修。過這些榮華富裕的生活,人容易迷失。但是如果你在這個當中你不迷,當然你成就會很高,但是不容易。我們再看下面第十:

  「十、大乘是聖人,他可以在極樂世界成就,因為他無論在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都不會動心,都無分別、執著。」

  關鍵就在這裡。苦行也好,樂行也好,大乘的聖人他可以在極樂世界成就,也可以在娑婆世界成就,因為他都不動心。順境也好,逆境也好,他都如如不動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對他都沒影響,都沒有分別執著,他就得大自在,他在逆境得大自在,順境也得大自在。關鍵要修《金剛經》,下面第十一條就引用《金剛經》:

  「十一、《金剛經》云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;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。」

  這是《金剛經》,這個偈子我們常常念,也都很熟悉,但是你要認真去觀察才會起作用。如果沒有認真去觀察,境界一現前,我們那個慣性、習氣也就是跟原來一樣,還是會著相,還是會當真。當我們心情平靜的時候,冷靜去觀察,人世間想一想,其實是一場夢。昨天過去了,昨天的事情不會再回來;眼前也剎那剎那都過去,一分一秒都過去了,也不會再回來。我們人生是什麼?就一分一秒、一步一步的往墳墓走,往死亡路線上走。好像被判死刑的死囚要押赴刑場,每走一步就靠近死亡一步。我們人從生下來,他一個目標方向就是往死亡走,一分一秒都不停,沒有暫停。我們仔細想一想,我們人生不都是這樣嗎?每一個人不都這樣嗎?但是有幾個人真正在這個地方覺悟?俗話講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就是我們所有的都帶不走,唯一能帶走的就是我們造的善惡業。我們念佛是淨業,這個可以帶走,其他我們身體也帶不走,身外之物當然更帶不走。所以造善業福德,這個能帶得走;你造惡業,也會帶得去,帶我們去三惡道。造善業,帶我們到人天善道;造淨業,帶我們到極樂世界。

  《金剛經》講的,的確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好好去觀察。這個一切有為法,好像作夢一樣,每一天晚上睡覺我們都會作夢,夢醒過來,痕跡都找不到,無論好夢惡夢,醒過來就是一場空。人生就是一場空,到最後你什麼也得不到,《般若經》講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但是我們凡夫總是執迷不悟,總是放不下,為什麼放不下?沒有看破,那要怎麼看破?《金剛經》就教我們看破的。佛給我們講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那是虛妄的,你不要把它當真,不要執著。你要去觀察,一切有為法,如夢如幻,如泡如影,如露如電,去觀察。觀察,徹底明瞭了,這個叫看破。看破就是看清楚事實真相,看清事實真相叫看破。你真正看破,才能真的放下。我們說我看破了,就是放不下,那還沒有真的看破。真的看破,你肯定放下就很自然,絲毫不勉強。還放不下,就說明我們還沒看破。真正看破,那肯定放下了,事實真相你都看清楚了,放下就很自然。我們總是迷在這個幻相,把它當真了,執著。

  我們現在問題就是分別執著,特別執著是最嚴重,執著不放。所以菩薩六度,第一度教我們布施,布施就是放下。先從身外的財物布施,外捨內塵,內捨六根,由外往內這樣修布施,布施就是放下。所以我們要常常觀察《金剛經》這首偈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就是如作夢一樣。也就是告訴我們,這個世間事不要認真,得過且過。你要認真,真的也是自討苦吃,你到最後也是一場空。你看古今中外這些名人、這些帝王,到最後不都是空空的嗎?到最後都是墳墓,一堆土,就是這樣,他帶走什麼?連自己身體也帶不走,只有業隨身。《金剛經》我們還是要加強一點,因為我們還沒放下,所以要加強。

  我們大家在一起學習,依眾靠眾也很重要。因為自己個人用功,能夠用功的人是上根的、上上根人的,他自己修行會精進,不懈怠;中下根器的人容易受環境影響,容易懈怠,所以中下根器要依眾靠眾,要共修,大家互相依靠。所以唐朝「馬祖建叢林,百丈立清規」,就提倡共修。其實更早,我們淨宗初祖遠公大師他就提倡共修,一百二十三個人共修。就是經教大家在一起讀誦,研究討論要怎麼修,在一起共修念佛,這樣依眾靠眾才會進步。不然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,五花八門誘惑太多,有幾個人不受誘惑?你看到外面這個花花世界,你能夠提起《金剛經》這一句嗎?看到那些很好看的,你能夠提得起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你心都不受影響,那這樣沒問題。如果看到那些,就把《金剛經》這個忘得乾乾淨淨了,都迷在那個裡面,那就不行,又迷失在這個境界裡面。所以《金剛經》這個偈,念就是要常常提起,無論遇到什麼事情,大事小事,都要提起,這個也不容易。提起《金剛經》這個偈,道理明白又幫助我們看破放下,因為這個都是夢,知道這是一個夢境,你不要計較,不要放在心上。這個作觀也要深入才會起作用,如果你沒有一點功夫,境界來了,我們還是做不了主,我們還是會受境界影響。因為我們這個習氣很熟悉,要發脾氣的習氣,不用特別要去怎麼樣,很容易就起來了。所以這要提高警覺,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好,我們再看第十二:

  「十二、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通達事實真相的人,決定不造惡業;不但不造惡業,連一個惡念都不起。」

  這一條講的,「真正明白這個道理」。所以我們老和尚講這些經,我們每一個字也都要仔細去琢磨,你看「明白這個道理」,加上「真正明白這個道理」,這個就是再強調。我們不能說好像明白,又好像不是很明白,要「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通達事實真相」,這個是很白話的,但是很白話,聽起來好像我們都聽得懂,實際上也沒真懂。這個我們也會講,也講給別人聽,但是我們自己也未必是真懂、真明白了。為什麼?如果真懂、真明白,那決定不造惡業,那真懂了;如果還造惡業,那肯定還是不明白,這個我們自己要知道。

  所以「不但不造惡業,連一個惡念都不起」。但是這個是要功夫,功夫像《了凡四訓》、俞淨意公,這個都是這些先輩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。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不敢造惡業。不但在很多人面前不敢造惡業,就自己一個人也不敢造惡業。沒有人看到,也不敢造惡業,甚至連自己內心起一個惡念,也都不會起來了。因為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你起心動念都有鬼神鑑察。所以連起心動念都不敢起惡念,這個才是真正通達明白的人。如果我們自己還會起惡念,說明我們還沒有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沒有真正通達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還要加強、還要努力。這個方面,我建議大家《感應篇》這個也是很好,幫助我們修十善業、斷十惡業的一部很好的書。《了凡四訓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,包括現在我們老和尚提倡的《弟子規》,這些善書典籍我們要多深入,我們畢竟要在這個斷惡修善下手。我們不能好高騖遠,講得很高,做不到,那沒有意義,對我們也沒有真正的受用,我們還是要務實的從這個地方來修。

  大乘佛法,我們是可以同步來學習。像《華嚴經》講「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」,《華嚴經》一乘佛法,講一生成佛的經典。我們一個凡夫,好像幼兒園,也可以讀研究所的課程,《華嚴經》是研究所的;研究所的研究生也可以讀幼兒園的,這個叫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。圓融它沒有次第,行布是有次第的。就是圓融不礙你的次第,次第不礙你的圓融,它可以同步。所以等覺菩薩也可以學《弟子規》,你學《弟子規》也可以學《華嚴經》。所以這些道理,所謂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,你用《華嚴》這個理論,你套在哪一個方面,那些統統變《華嚴經》了,你放在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也是《華嚴經》;放在《感應篇》,《感應篇》也是《華嚴經》;《十善業》也是《華嚴經》。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所以這些都是幫助我們斷惡修善。特別就是說,我們現在還是造惡業,對修《金剛經》是不是等我斷惡修善再來修?我們懂得《華嚴》這個原理,你就沒有妨礙了,你也可以現在來修。就像我們老和尚講,你補習功課。所以實在講,你學了《金剛經》,它也幫助我們修十善業。為什麼我們修十善業做不到?你不知道這些相是假的,你知道你就會修了,就會斷惡修善了,你就會放下了。所以這個對我們修善都很有幫助,我們為什麼要造惡業?就是放不下,所以造惡業。造惡業總是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總是貪這些才會造惡業,貪瞋痴。《金剛經》告訴我們這些都是假的,如果你真的看破放下,你還造這個業嗎?你不造這個業就是善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也幫助我們修十善業,這個道理要懂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。下面「汝今當應如是修學」,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