視訊播放器 正在載入。
目前時間 0:00
總共時間 0:00
載入完畢: 0%
串流類型 直播
剩餘時間 0:00
 
1x
  • 章節
  • , 選擇關閉描述
  • , 選擇關閉字幕
    下載

    選擇影音主機
    • 視頻點播
    • 音頻點播
    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    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     

  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—佛號不斷,佛光不斷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十四集)  2023/3/30  華藏淨宗學會  檔名:WD19-036-0014

      《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》節要。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晚上好。阿彌陀佛!請放掌。我們繼續來學習《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》節要,上次我們講的經文,《講記》節要講到第十條,我們今天接著看第十一:

      「十一、佛是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斷盡了,稱作光明顯曜,蔽諸大眾,蔽是隱蔽。」

      我們上一次學習前面第十條。前面講,我們凡夫,人沒有修持,心不清淨,內心充滿貪瞋痴慢這些煩惱。我們貪瞋痴慢這些煩惱,從我們身體上散發出來的氣味,以及口當中吐出來的氣味、呼吸的氣味,都很難聞,我們平常跟一些人接觸,這個都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。這個都是貪瞋痴慢這些煩惱,所以身體氣味就不一樣了。

      外國人很重視香水,大家如果到過歐美,外國人對香水很重視。如果你沒有噴香水,身體的氣味,像狐臭這一類的,你薰到別人是對人很不禮貌,所以西方人對香水非常重視。所以我們看那些賣的香水都是歐美很多,現在中國人到歐美去旅遊,買了很多西方國家製作的香水。所以他們都需要噴香水,有些味道特別的重,特別吃牛肉、羊肉這一類的,牛排、豬排,吃肉、吃魚等等,當然這個味道就會不好。所以二十多年前有一次我到美國,坐美國國內的飛機,跟我們師父上人淨老和尚,他老人家好像到另外一州去弘法,我也跟著去,坐飛機跟我們老和尚一起去。我們師父就叫我跟他換位子。師父叫,我就要依教奉行,就跟他換位子。結果一換,旁邊都是洋人。後來我聞到味道,我才知道師父為什麼跟我換位子。所以西方人他很重視香水,你不噴香水好像對人很不禮貌的。實際上沒有修的人,無論東方、西方,那個味道都不好。有修行的人就不一樣了。我們上一次講到虛老,虛老他那個道場,它那個磁場現在還是很好,上一次跟大家講過,我去掛單過一次,很簡陋,我們睡覺就一張草蓆,但是睡得很舒服,也不作惡夢,那個磁場特別好。所以我們從他的傳記裡面看到,虛老他一年洗一次澡、剃一次頭,衣領都是油垢,我們有人去把它拿來聞一聞,是香的。他真的是戒定真香,他有戒、有定,所以他散發出來的就是戒定真香,連衣服都有清香的味道。我去住過他的道場,他圓寂了,但是他那個道場,那個磁場,他那個加持力還在。

     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知道善惡的念頭,確實就是影響我們生理的組織,影響分泌。像我們中國人就特別講究養生之道,現在網路、YouTube,這些養生的視頻,這些節目也滿多的,怎麼吃、怎麼保養,對身體的一個保養。如果只有懂得養生,不懂得養心,那些養生之道也不管用,練什麼氣功等等的,心不好,這個也沒有辦法改善身體的健康狀況。因為病由業生,業由心生,所以心還是主宰的。所以懂得養心,你再去養身,才能改善體質,這個也非常重要。養心就是從我們這個念頭開始,我們的心裡每天起心動念是善念還是惡念?要把這個惡念轉成善念,念佛人轉成淨念,那是最好的、最殊勝的。

      我們今天這一條講,佛是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都斷盡了,斷盡了,我們每一個人的光明都跟佛一樣,佛為什麼他的光明這麼殊勝、這麼圓滿?佛光一照,「蔽諸大眾」,蔽就是隱蔽。這個我們淨宗同修常常讀誦《無量壽經》,大家如果讀到第三十八品,「禮佛現光第三十八」,那一品經講得最詳細。佛光,阿彌陀佛的光明一照,十法界統統在佛光當中隱蔽了,都見不到了。好像太陽光出來,我們在太陽光底下點一根蠟燭,就看不到蠟燭的光了。佛為什麼他光明這麼殊勝、這麼圓滿?他就是三種煩惱都斷盡了,沒有煩惱。沒有煩惱,我們自性裡面光明就徹底的顯露出來,顯露無遺。佛光也代表智慧,就是智慧是圓滿的,究竟圓滿,這個就是斷煩惱。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有跟佛一樣的光明,我們也沒有比佛少。《華嚴經》佛給我們講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每一個眾生都跟如來一樣,同樣的智慧德相,現在眾生為什麼都遮蔽住了?都不能顯露出來?因為就是有煩惱,煩惱障礙了。我們凡夫,六道凡夫這三種煩惱都有,所以我們自性的佛光能夠透出來實在很有限。我們能夠透出來的,現在只有說在我們念佛的時候,我們總有一、二句跟佛是相應的,那個很短暫的,我們那個光明也是可以像佛光一樣。

      我們念佛的時候有佛光,我們仔細去觀察也能感受到。鬼神有報得的五通,他們也都看得很清楚。所以在經上給我們講,念佛人周圍有四十里的佛光,佛光注照。我們現在這三種煩惱都具足,我們念佛佛力加持,佛光注照,所以《淨語》裡面給我們講,「佛聲不斷光不斷」;我們現在全身都是煩惱光,那不是佛光,我們現在要念佛,藉這個佛光來薰我們的煩惱,讓我們煩惱愈來愈淡薄,我們自性的光明也不斷的透露出來。好像鏡子灰塵很厚,一直擦、一直擦,漸漸它那個光一點一點透出來了,到最後擦乾淨,跟佛一樣了。

      所以這個是講為什麼佛他能夠「光明顯曜,蔽諸大眾」?就是佛的煩惱都盡了,自性的光明徹底顯露,所以就蔽諸大眾。大眾就是從佛菩薩以下的,佛光是最圓滿的,佛光一照,佛以下的這些光明都看不出來了,蔽就是你看不出來了,都被佛光遮蔽了。這個大家讀《無量壽經》就可以知道佛的光明,我們雖然現在還有很多煩惱,但是當讀經的時候,我們多多少少偶爾也會有一些感受到佛光的時候,就是我們心比較清淨的時候,有感受到。像極樂世界,不但佛身放光、菩薩放光、阿羅漢放光、天人都放光,大地、七寶行樹,種種的一切統統放光。我們讀經,讀到心比較清淨的時候,有一點點清淨,也能感受到極樂世界這個光,我們這個身心也會感覺到很輕安,非常舒服。在很久以前,我讀《無量壽經》,讀到那個寶樹,感覺到極樂世界的樹那個光照到自己身心,感受到非常的輕安,很詳和。就是你讀經的時候,偶爾短暫的一個比較清淨,就感受到。但是我們煩惱、妄念,還是事情很多,這些雜務很多,讀經就沒有這個感受,所以要讀到心比較清淨的時候你就會感受到。所以這些大家多讀。

      我們再看第十二:

      「十二、設無量億自在梵王,設是假設,無量億是表多,自在梵王是大自在天、摩醯首羅天。他們修四禪八定也是福慧雙修,煩惱習氣完全伏住,但還未斷,如果斷了就證阿羅漢果,就不是凡夫,他的氣氛、磁場也無人能相比。」

      這個「設」,這裡也給我們講是假設,假設也是事實,就是「無量億的自在梵王」。無量億是表很多,無量無邊。自在梵王這是大自在天,梵王是色界天人,色界天人都有光。你看佛經上講,我們地球的人類是從光音天下來的,所以天人也都有光,但是光的大小就是不同。大自在天,魔王波旬他們也有光,他們有魔光。魔光跟佛光的不同,佛光柔和,魔光比較刺激,這個不一樣。像我們讀《無量壽經》,佛光注照,那很柔和的。這個光,我們可以去感受。

      天人都有光,摩醯首羅天他們修四禪八定,也是福慧雙修,那個煩惱習氣完全伏住,就五欲六塵都伏住了,但是沒有斷。色界天人他們沒有五欲,沒有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這些都沒有了,都伏住了,他有定功。定能夠伏煩惱,定功愈深,伏的時間就愈長,煩惱習氣伏得愈深,根據他的定功淺深。定功,印度話叫「三昧」,翻成中文是正定正受的意思,翻作定功。不但佛門修定,外道也修定,所以定的種類也很多,世間的禪定歸納起來就是四禪八定,這就是屬於定,定伏煩惱。慧,般若智慧是斷煩惱,智慧開了,煩惱就沒有了。定能伏,如果斷了,就證阿羅漢果,斷了就沒有了,就是煩惱不會再起現行,那就是證果,就不是凡夫了。色界天人,其實欲界天以上都有光,當然色界天的光比欲界天要殊勝、光明要大,所以他們的氣氛、磁場,一般在欲界以下的,像我們人間也無法跟他相比,他以下的天人也不能跟他比。所以自在梵王,大自在天,無量億的自在天王,在佛光的注照之下,也都顯不出來,都看不出來了。因為這些梵王他們只有伏煩惱,所以他的光明透出來還是有限的,佛光是完全沒有障礙。

      我們再看第十三:

      「十三、悉不復現,大自在天王坐在佛的會下,他們的福德光明都不能現前。好比是在太陽底下,點燃無量億的蠟燭,蠟燭的光都顯現不出來。」

      大自在天王坐在佛的會下,佛光普照,他們的光明也都看不到了。這好比太陽光底下點了很多蠟燭也看不到,這個陽光太大了,這個比喻。「悉不復現」,就是看不出來了,看不出這些天人的光,只有看到佛光普照。「禮佛現光第三十八品」這個經文,形容講得是最清楚、最明白的。

      「十四、其有瞻仰如來身者,莫不目眩,這是勸勉、讚歎。我們今天生在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期,佛雖然離我們三千多年了,實際上佛的氣氛是永恆的、是周遍法界的。」

      這個我們也要知道,佛光普照,普照就像太陽光都一直在照。有時候我們有太陽,有時候如果陰天有雲,太陽光就照不到了,特別要下大雨,或者颱風,這個我們常常遇到,黑雲密布,白天就像晚上一樣,白天見不到陽光,烏雲密布。烏雲密布,是不是太陽光就沒有、沒有太陽了?不是,太陽還是有,太陽光還是那樣,只是那個光被這些烏雲厚厚的遮住了,那就見不到。現代人出國常常坐飛機。過去我們常常坐飛機,在機場,烏雲密布,天黑黑的;飛機飛上一萬公尺以上的高空,穿過那個雲層,陽光普照了。這個我們就知道,陽光並沒有消失,是因為雲太厚,把它遮住;這個雲沒有,陽光又普照了。所以佛光沒有說哪個時候有、哪個時候沒有,那個有沒有,那個叫放光;佛的常光,它是永遠是這樣的。所以常光跟放光不一樣,放光有特別的因緣,特別去放什麼光,那個叫放光。常光是永恆的,永遠都是這樣。我們看佛像後面圓圓的是常光。所以常光它是普照,放光叫注照。

      佛放什麼光,就是度哪一道的眾生。佛放什麼光?度地獄道放什麼光,度餓鬼道放什麼光,度畜生道放什麼光,度阿修羅道放什麼光,度人道放什麼光。佛身從頭到腳底都放光,從腳底放光就度最下面的地獄道的眾生,這個佛光。我們現在只有看到佛像,佛像現在金、銀、銅、鐵鑄造的、石雕的,有的雕得還是很莊嚴,特別是大佛。十年前我帶我們台灣一些老菩薩去旅遊,二O一三年,去無錫大佛那邊參觀,去拜佛。我的手一伸開,去抱佛的一個腳指甲,一個腳指甲就這麼大,真是個大佛,無錫大佛。實在講,我們看到佛像,也就有佛光,也有佛光注照。我們見到佛,無不目眩,就是佛光,「其有瞻仰如來身者,莫不目眩」,看到這個佛的身,眼睛好像都花了,這是形容比喻我們看到佛像,太偉大了。所以佛像,特別我去看那個大佛,這個太大了。四川那尊大佛就更大了,是在一個山,這邊是河,雕在山壁。古人也是很厲害,古時候沒有那些現代的科技,雕那麼大的佛。那一尊佛多大?我們站在最下面,往上看都看不太清楚,這就好像目眩的意思,看不太清楚。所以四川那尊大佛,我去站在腳指甲下面,這個指甲比一個人還高,那就更高大了。

      這個形容比喻,「這是勸勉、讚歎」,佛雖然離開我們三千多年,但是佛的佛光,它的氣氛是永恆、是周遍法界,它是不生不滅的,周遍法界。我們任何時候,你心比較清淨的時候,也會感受到,或者你在誦經,或者念佛、拜佛,也都有佛光注照。佛光是普照,我們要接受佛光的注照,一個是念佛、念經,或者是拜佛,這個就是接受佛光注照。所以佛號不斷,佛光不斷。

      我們再看第十五:

      「十五、這一段經文看似平常,實際含義很深,顯示了觀像念佛的要領。我們要懂得如何向佛學習,知道自己起心動念即使是極其微弱的念頭,跟依報、正報都有密切的關係。所以,無論得的是什麼樣的身相,無論生活在什麼樣環境之中,無一不是自心所變現的,這才真正懂得心現識變的事實真相。」

      經文我們看起來好像沒什麼,很平常,其實最微妙就是在最平常當中。這個平常,實際上它含的義理很深廣。為什麼這個經文講「瞻仰如來身」?講佛的身相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這個地方我們淨老和尚給我們提出來,顯示觀像念佛的一個要領。觀像,看到佛像,就是要知道向佛學習,所以我們叫學佛,學佛就是向佛學習。我們起心動念,這個很微弱的念頭,跟關係我們的依報、正報。正報就是我們這個身體,我們身心;依報就是我們這個環境,包括周邊的人。我們自己可能對自己感受得不清楚,但是對別人我們會感受得很清楚。你從別人的身上,你去感受到他散發出來的磁場,回頭再看看,我是散發什麼磁場?如果我們感受到別人散發出來的磁場好像不太好,感覺不舒服,說明他的念頭不善,他起心動念可能自私自利,損人利己,貪瞋痴慢,這個煩惱一起來,他自自然然就會散發出這樣一個氣氛,外國人叫磁場,中國人叫氣氛、氛圍,感覺到這個氛圍不對,這個根源就是在起心動念。

      《太上感應篇》講「夫心起於善,善雖未為,而吉神已隨之」,就是說我們人起心動念,如果你起一個善念,你善事還沒做,你是善心、善的念頭,為別人想的、利益別人的,那是善念。為自己想,自私自利叫惡念。這個善惡念我們從這裡來區別,就比較容易明白。你起一個善念要幫助人,你好事還沒做,吉神就來了,你跟吉神就感應了;起一個惡念,你要去損人利己,要佔人家便宜,自私自利,那凶神也就來了。就是壞事還沒做,起這個念頭,馬上就跟吉神、凶神就起感應了。這個念頭才微微一動,我們叫動機,微微一動,機就是機微,還不是很明顯,但是已經在動了,只要一動,馬上就感應到吉神、凶神,善念感應吉神,惡念感應凶神。如果我們念佛,念阿彌陀佛,感應就是阿彌陀佛,主要是這個念頭。但是這個念頭,你要淨念才行,什麼叫淨念?淨念就是你不夾雜善念、惡念,純粹是淨念,這個才算,不夾雜才算是真正念佛,那就感應佛,佛光注照。

      所以這個地方,這一條關鍵就是起心動念。我們凡夫不可能沒有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怎麼辦?妄念這麼多,妄念當中善念少、惡念多。古大德常常給我們開示,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不怕妄念起來,怕我們覺悟太慢。所以修行最根本的是從念頭上去修正,念頭修正,身口自然就跟著正了;如果念頭不對,你的身口、你的造作就跟著偏差。修行就在起心動念,所以我們修行用功在哪裡用?就在起心動念上面下手去用功,從這個地方用功。所以我們要常常起為別人想的念頭,為自己想就是惡、自私自利,為別人想是善,為自己想是惡。

      所以過去我們常常提到《感應篇彙編》,元自實的公案。這個公案我們常常講,依照這個公案我們舉一反三,以此類推,因為公案比較明顯,讓我們知道去覺察我們的念頭是善還是惡?透過這個公案,我們自己可以去觀察。就是一個軒轅廟的廟祝,看廟的,一大早起來誦經。軒轅廟是供黃帝的,不是做皇帝那個皇帝,是三黃五帝那個黃帝,我們說華人是黃帝的子孫,黃種人,都是黃帝的子孫,軒轅廟是供黃帝的。在台灣,在宜蘭有個軒轅廟,那個我去過。這個廟祝一大早起來誦經,軒轅廟也有他們的經典,看到有一個人從廟門口經過,一大早天還沒亮,看到這個人後面跟著好多的凶神惡煞,青面獠牙,很可怕的,就從廟門口走過去,他看到了。後來沒有多久,那個人又轉回來,又從廟門口經過,這次回來,後面跟著很多的善神護法,善神、善鬼。這個廟祝看了就很奇怪,就把他叫進廟裡面坐一坐。就請問他,他說你貴姓?問一下。你剛才是去哪裡?去做什麼事?元自實先生他也是很坦白,他也沒有隱暪,他說我剛才是要去報仇的,一個姓繆的對不起我,我就準備去把他給殺了,要報仇。走到他家門口,忽然起一個念頭,想到他家裡還有一個老母親八十幾歲,還有妻子,子女也都還小,他就想,我把他給殺了,他的老母親誰去奉養?他的妻子兒女誰去照顧?我殺了他一個人,不等於殺了他一家嗎?其他人是無辜的,他想到這裡,替他家人想,他就放下報復的念頭,算了,不報復了,所以又回去了。廟祝聽他這麼一講,他說,我明白了,他說我給你講,你剛才從廟門口走過去,我看到你後面跟很多凶神惡煞,你要去報仇,那個念頭,瞋恨心,怒氣沖沖要去報仇,後面很多凶神惡煞跟著;你到他家,你突然起了一個善念,為他家人想,放下這個報復的念頭,那個瞋恨心轉為憐憫心、慈悲心,放下報復的念頭,這個念頭一轉,凶神沒有了,跟著吉神了。元自實先生聽到這個,全身冒冷汗,動個念頭要去做壞事,凶神就跟這麼多;起一個善念,好事還沒做,吉神也就跟這麼多。所以聽了,他真的是全身冒冷汗。所以這個廟祝就勸他,他說你往後好好努力斷惡修善,你將來前途無量。果然後來他聽廟祝的勸告,從那個時候開始認真努力改惡修善,改惡從念頭改起。

      所以這個公案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示,就是我們修行就是在這個念頭上去修,我們念佛也是在這個念頭上去念。往往我們念佛都是口念,心不念。口念,有口無心,那個「唸」,就是念佛那個念,旁邊再加一個口,加一個口就有口無心。如果沒有加那個口,就是你心裡真的是在念佛,心裡真的有佛。心裡真的有佛,有佛念,就不夾雜這些善惡念、無記念,這個才是真正在念佛。所以我們念佛就是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放下萬緣,提起阿彌陀佛這一念、佛號這一念,其他念頭都放下,這個就是叫淨念。所以修善、造惡,或者我們念佛,都是在起心動念剛剛開始的時候,這個地方來修,這個真正是我們要用功的一個地方,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白。

      我們修行很久,都得不到效果,原因總是在這個上面,我們還是不得力。不得力的原因,也就是我們覺察不到我們的念頭到底是善是惡?往往我們這個念頭不善,以為我這個沒錯,我想的都是對的,那這個就不一定了,看看經典的標準。所以經典這個標準,很簡單的,就是凡是利益眾生的念頭就是善。你看元自實他是利益別人,他是想到他家人。如果他一直想到一定要報仇,只想到自己這個仇沒有報,他放不下,沒有去想到他們家人,他就造這個惡業了。這是我們修行一個關鍵的地方,就是在起心動念。根據《感應篇》跟佛經講的,我們一對照,就佛菩薩、聖賢講的都是相同的。我們起一個惡念,我們環境就會不好,正報身體當然第一個受影響,這個大家可以明顯的感觸。比如說你一直在發脾氣的時候,你會覺得很舒服嗎?大概不會。我們這個正報的身體,身心都不舒服,那你影響周邊的人事物、環境當然會不好,這個都必然的。所以一切都是自心所變現的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我們要改善環境、改善身體,就是要從心,養心下手。

      好,這個是講佛光,這個是觀像念佛。觀像念佛,我們天天拜佛、看佛像,主要要懂得如何向佛學習,佛教我們什麼?我們要怎麼來學?佛像是提醒我們的,提醒我們學佛,提醒我們向佛來學習,這個是我們觀像念佛的一個要領,這個很重要。所以在《觀經》講的,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佛為什麼有這個好的相?那個相是果報,果必有因,所以每一相都有他的因果,這個是修因證果。

      觀像念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講,我們常常觀佛像,常常看佛像,也得無量福。我們觀像就比較容易,觀想很難,你能夠觀想得成就,當然是更殊勝。但是我們凡夫心粗,散亂,觀想不容易成就。因為觀想要定,你有定功,你才能觀得成功。我們心散亂,這個觀想就很難。觀像就比較容易,觀像就是一個佛像讓我們看,你常常看佛像,這個也得無量的福報,所謂「一歷眼根,永為道種」,你看一個佛像也是種個善根,看一次就落一次印象,看兩次就落兩次印象。觀像念佛,我們在祖師大德的註解裡面看到,你請一尊莊嚴的佛像,就注目,注視的看佛像。這個佛像最好要選擇比較符合經典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這樣的雕像。像《造像量度經》講的這個規格、標準,這個佛像。你看佛像,你能得無量的福報,進一步要懂得向佛學習。觀像或者持名念佛,也就是果地教,我們凡夫的因地心,把佛的果覺來薰習我們凡夫的業識心,這個是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講的「如染香人」,念佛法門又說香光莊嚴,香有光,佛光注照,佛香薰我們的業識心,薰久了我們就變成佛了,所以是心是佛、是心作佛。念佛,這是最殊勝的、最圓滿的,這個叫果地教(其他法門叫因地教),從果修因。我們在修念佛法門,這個因,佛怎麼修的,我們也要學習。我們學習,再念佛,那就更能夠相應。觀佛像這段經文,我們就學習到這裡,下面是觀菩薩。菩薩僅次於佛,菩薩也很殊勝。請看下面經文:

      【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。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。】

      這段經文,佛又對龍王講,第一個就是你先來觀佛像,觀佛圓滿的身相。觀了佛像之後,又給龍王講,你再去觀參與大會這些大菩薩,這個大菩薩他們的身相也是『妙色嚴淨』,也是很殊勝、很莊嚴。這一切怎麼來的?他怎麼會有這樣妙色莊嚴的身相?這些大菩薩,從哪裡來的?『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』,這一切也是都是修集善業福德而生。佛的身相是修集善業福德生的,菩薩也不例外,也都是修集善業福德,才有這麼殊勝莊嚴的身相。我們看第一條:

      「一、前一段是講觀佛身,佛身是百千億福德所生。佛身表性德,性德是究竟圓滿的。」

      這個前面一段是講觀佛身,你去觀察佛的身相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佛這個莊嚴的身相是由百千億福德所生的,百千億也形容數量很多的意思,福德很多。佛身表性德,我們的自性的德能,自性性德是究竟圓滿的,本來就是究竟圓滿。六祖大徹大悟的時候,他就給五祖報告他的心得說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他講了五句話,這五句話一展開就是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濃縮起來就那五句話。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麼?所有的福德、功德,統統圓滿,一樣不缺。這個就是什麼?我們本來就有。這個性德是什麼?在《妙法蓮華經》佛也用比喻,讓我們透過這個比喻去理解,他比喻什麼?好像大長者子,大長者有地位、有財勢、有財富,家財萬貫,家裡的寶藏很多,但是他的兒子在外面當乞丐,跟人家要飯,不知道他自己家裡那麼富有,不知道,在外面流浪。碰到有人跟他講,你是某某人的兒子,你家裡那麼富有,你怎麼在這裡討飯?你回家,什麼都現成的,用這個來比喻。大富長者就是比喻我們的性德,我們凡夫比喻作長者子,在六道生死輪迴很可憐,你沒有去打工、沒有去要飯,你就沒得吃,就挨餓,生活很艱難。

      這個性德是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眾生跟佛是一樣的,佛有,我們也有。但佛有,他得到這個受用,我們得不到這個受用。本來都是圓滿的,佛成道就開始講《華嚴》,給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講《華嚴經》,第一句話就說,奇哉!奇哉!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。都有,跟如來完全一樣。佛成佛了,第一句話就講這句話,都有。有,為什麼他得不到這個受用?下面就講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因為眾生被這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障礙住了。障礙住了,他並沒有失去,它還在。只是你現在你用不到,你得不到受用,還是要受苦受難,很不自在。佛用這個比喻,讓我們去理解我們自性的寶藏。所以我們的自性在佛經裡面名詞很多,名詞很多就是不要讓我們去執著那個文字相,就是只要知道是講這樁事情就可以,用什麼文字來表達都可以,意思對了就可以。所以有講自性、講真如,我們也常聽過如來藏,那個藏就是寶藏,好像黃金在地下,那個寶藏。寶藏你沒有開發,你得不到受用,有,它有。諸佛完全開發出來,他得到受用;我們有,我們都沒有開發。所以這個百千億福德,我們每一位眾生都跟佛一樣,本來就具足,性德就是本自具足,你一樣也沒有欠缺。

      所以佛身,它的表法就是表性德。表性德就是告訴我們每一個眾生,大家都有,佛他顯露出來,好像他開發出來了,他說我有,你們也有;你們如果修了,把障礙去掉,跟我都是一樣的。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《觀經》講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你的心就是佛。你本來是佛,你要作佛,當然可以作佛。所以這個理論的基礎就是在這裡,就是你本來是佛,你要作佛當然可以。好,我們再看二:

      「二、這一段是講觀菩薩的妙色身。菩薩沒有成佛時,菩薩的妙色莊嚴是屬於修德。妙色是色相,嚴淨是莊嚴清淨。經中常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是菩薩的修德;如來果地上的相好,大經常講的身有無量相、相有無量好,這是修德圓滿,性德現前,才有如此殊勝莊嚴。」

      菩薩是代表修因,菩薩就是要修菩薩六度萬行,修菩薩行才能成佛。所以菩薩代表修因,代表修德。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」,你要修,修就是說你要開發,你的寶藏要不斷開發,寶藏不斷就出現,就是這個意思。菩薩已經開發到相當殊勝了,就不斷的修,性德不斷的顯露出來,所以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」。菩薩代表修因,佛代表果報。

      「妙色」是色相,這個色相很微妙,所謂的妙就是能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的,那才妙;如果這個色給眾生看了迷惑顛倒,那就不妙。所以這個妙,就是能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。你見到菩薩,比如說我們常看的地藏菩薩、觀音菩薩、文殊、普賢、彌勒,這些菩薩的色相也都是啟發我們破迷開悟的,稱為妙色。「嚴淨」就是清淨莊嚴。為什麼清淨?為什麼莊嚴?沒煩惱。在經典當中常講,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這是應化身。應化身就是跟我們凡夫一般人的身相長得差不多,差不多高,比較高一點,那個相貌在我們人間是最富貴的相。在古印度看相算命的,就是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這個就是最富貴的相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轉輪聖王也有,但是轉輪勝王那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沒有佛那麼殊勝,他也有那個相,但是沒有佛那麼殊勝,差別在這裡。

      菩薩的修德,會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如來果地上的相好,那是大經常講的身有無量相、相有無量好,這個不是應化身,這叫報身。這個報身太大了,我們凡夫看不到。報身有始無終,所以這個報身的身相,在經上講叫盧舍那佛,盧舍那圓滿報身佛,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就是報身佛。報身佛,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,他身就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。在華藏世界看到的佛像就是報身佛,報身佛就是盧舍那佛,圓滿報身盧舍那佛。我們在娑婆世界,在古印度三千年前看到釋迦牟尼佛這個相,應化身,應化到我們世間來,跟我們人差不多,這個叫應化身佛。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,法身是遍一切處。報身佛、應化身佛,都是從法身出現的。法身是本體,法身沒有相,但是它能現相,這個報身佛也好、應化身佛也好,我們現在十法界一切眾生統統是法身所現的。毘盧遮那翻成中文是遍一切處,盡虛空遍法界。這個法身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一法身,一體的。法身沒有相,但是所有的相都是從法身裡面現出來。就好像我們看屏幕,屏幕沒有相,但是什麼相都是從它那裡現出來,屏幕空空的,但是它能現相,所有的相都從那裡出來的,所以那個屏幕就比喻作法身,到處都有。

      所以法身佛,破無明,證法身。禪宗開悟他就是見到法身,參禪,破初關,破初關是見到法身,就開悟了。第二個破重關,他要安住法身。第三破牢關,法身再向上,百尺竿頭更進一步,那就超越了,那個就叫毘盧遮那頂上行,在毘盧遮那佛的頭頂上走路,這個禪宗的話,那個是法身向上,向上一著。所以禪宗參禪,他們有三個層次。這個破初關就不容易了,黃念老講,雍正皇帝破了初關,他開悟了。破初關就是見到法身。禪宗是你開悟見到法身才修,見到法身叫見道位。見道,接著才修道;你沒有見道,你沒辦法修,就盲修瞎練了,好像不認識路亂闖。所以禪宗是悟後起修。淨土就方便,淨土你沒悟也能修,我們沒悟都能念佛,這個就很方便了。所以這個身相,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這個是報身佛,這個是菩薩「修德圓滿,性德現前,才有如此殊勝莊嚴」。像華藏世界就是,報身佛。所以這個三身是一體,大家要知道三身是一體。

      「三、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是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的劣應身。佛在經上講,菩薩示現成佛,如《普門品》云:應以佛身而度者,即現佛身而為說法。決定是現同類身。」

      這個我們就常常聽到,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」,是佛菩薩示現在我們娑婆世界,六道裡面人道,這個「劣應身」,這是應身。劣就是說跟我們凡夫一樣的,劣應身,也就是說在我們人間示現這個身相是最圓滿的,在人道來講是最圓滿的,福報最大的,這是叫劣應身。佛在經上講的,菩薩示現成佛,菩薩也能現佛身,需要佛身去得度,他就可以現佛身而為說法。菩薩能現佛身,就是你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,在圓教初住位菩薩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。在《楞嚴經》講的,也就是圓初住的位次就有能力了,就有能力到十方世界去示現佛身,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,跟觀音菩薩一樣。圓初住就有這個能力了,就有這個神通道力。這個菩薩也叫佛,在天台宗「六即佛」就給我們分列出來,第一個「理即佛」,在理論上講、理體上講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。這個從理論上講,大家都是佛,你是佛、我也是佛、他也是佛,大家統統是佛,理即佛,因為自性就是佛,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。第二個「名字即佛」,名字即佛也有層次,這個在名字即,如果像禪宗大徹大悟,見道位,這個是名字即佛最高的,但是還是在名字即,要修,見道之後要修道。再第三個「觀行即佛」,觀行就是修觀、修行,就是修道。觀行,在我們念佛法門來講,你起碼也功夫成片了。第四個是「相似即佛」,從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,十法界的佛叫相似即佛,他們還用妄心,還沒有明心見性。再上去就是圓教初住位以上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叫「分證即佛」,最後究竟位叫「究竟即佛」,天台宗把佛分成六個,都是佛。你現在是在哪個層次的佛?

      能夠現佛身就是分證即佛,圓教初住位就能現佛身了。現佛身,菩薩怎麼度佛?度十法界的佛,那是相似即佛,分證即佛他就可以現佛身去度這個相似即佛,十法界的佛,他還沒明心見性,他雖然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斷了,還沒有破無明,分證即佛可以幫助他破無明。所以分證即佛,他就能現佛身,現十法界,從佛身到地獄身他都能能現。就觀音菩薩講三十二相,三十二應身,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,他就有這個能力。這個就跟《普門品》講的,應以佛身得度者,他就可以現佛身給他說法。所以我們在這裡特別說明,我們才知道。不然我們聽到菩薩還沒有成佛,他怎麼能現佛身?所以沒有把天台宗六即佛列出來,我們難免會有疑問。所以這裡講菩薩能現佛身,他是指分證即佛。

    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先學習到第三條,後面我們下星期,下一次再來學習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    

      

    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