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放下貪欲,老實念佛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四十四集)  2024/4/27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WD19-036-0044

  《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》節要。尊敬的堂主悟全法師,諸位法師,諸位同修、大德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晚上好。阿彌陀佛!請放掌。我們接著學習先師淨老和尚《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》。我們上次學習到經文「離貪欲得成就五種自在」,我們把這段經文再念一遍

  【復次龍王。若離貪欲。即得成就五種自在。何等為五。一三業自在。諸根具足故。二財物自在。一切怨賊不能奪故。三福德自在。隨心所欲物皆備故。四王位自在。珍奇妙物皆奉獻故。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。百倍殊勝。由於昔時不慳嫉故。是為五。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。後成佛時。三界特尊。皆共敬養。】

  這段經文,我們上次這個《講記》節要我們學習到第十五條,我們今天晚上繼續學第十六條。

  「十六、今天世人何以如此容易墮落、容易變心?失去了聖賢教育。古人能保持,就是從小接受倫理道德的教育。倫理道德教育的功能,就是防止我們墮落,幫助我們提升。近百年來,社會大眾疏忽倫理道德教育,崇尚爭名逐利,認為道義是舊社會的產物,新社會不需要五倫八德、忠孝仁愛,而是要名、要利,因此全世界的人都縱欲爭利。」

  這段這一條,先師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時常提起,也是給我們現前社會大眾的一個警惕、提醒。我們看到今天的世界,的確是一年比一年亂,天災人禍一年比一年多,一次比一次嚴重,這個是大家有目共睹。現在新聞媒體很發達,世界任何一個地區發生了什麼事情,大概五分鐘之內全球都知道了。所以我們每天看看新聞,知道這個世界的現狀,天災人禍愈來愈多,愈來愈嚴重。今天凌晨台灣花蓮又大地震,震到大家都不敢睡覺。廣東是水災,包括香港都有鬧水災,其他國家地區各種災難都有,戰爭也不斷。全球,我們看世界各國都在做什麼事情?就是此地先師淨老開示的,都是在爭名逐利。

  過去先師淨老常講,大家現在都學習競爭,從小就學習競爭,競爭提升就鬥爭。這個競爭,惡性的競爭就變成鬥爭,鬥爭再提升就戰爭。現在全世界都在戰爭,戰爭除了軍事的戰爭,還有政治的戰爭、文化的戰爭、貿易的戰爭。美中貿易戰,美國發起貿易戰,那個不是戰爭嗎?那個報紙登得很大,貿易戰那就是戰爭。這個戰爭,我大概每天都有看一點新聞,了解一下現前國際的情勢,好像沒有緩和的跡象,是競爭、鬥爭、戰爭,愈來愈激烈,因此感召這個地球天災人禍。像我們從二O二O年到去年,全球新冠狀病毒的疫情,這個疫情並沒有給人類帶來覺悟,應該人類要去反省,但是人類好像沒有反省的能力。不但沒有反省、沒有去改過,反而現在這個爭名逐利的趨勢是愈來愈嚴重,已經嚴重到不擇手段,不惜去破壞別人的國家、讓我的國家得到利益,他那個國家也要得到利益,每個國家都是幹這個自私自利、損人利己的事情。

  所以孟子去見梁惠王,梁惠王問他,說你不遠千里來到我的國家,對我國家有什麼好處,有什麼利益?第一個就提出利。這個利,在《論語》孔老夫子講,「君子喻於義,小人喻於利」。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,義就是合理的。合理的叫義,不合理的叫非義。《太上感應篇》講,「取非義之財者,譬如漏脯救飢,鴆酒止渴,非不暫飽,死亦及之」。現在全球人類都在爭取非義之財,得到的果報是什麼?我們大家都看到了,你看現在這個天災人禍不是一年比一年多、一次比一次嚴重嗎?這個是事實擺在眼前。你看疫情都還沒結束,二O二二年就俄烏戰爭了,接著去年就以哈戰爭,更嚴重,到現在都還沒結束。不是一年比一年多、一次比一次嚴重嗎?這些都是事實擺在我們眼前。人類如果不覺悟,我們災難,天災人禍肯定是不斷的升高,到最後就是地球造成重大的災難,這個是我們現前都能夠看得到的。

  這個根本的問題,這一條先師淨老也都給我們提出來了,現在世間人為什麼這麼容易墮落,容易變心?就是失去了聖賢教育。現在沒有聖賢教育,因此現在的人,他會往不好的方向發展,這個也是必然的,也不用懷疑,必然的。現在教育,你是教他去爭古聖先賢,聖賢是教讓。讓,這個世界就和平爭,這個世界就動亂,就會帶來災難。因此先師淨老也常常講六尺巷那個公案,也是苦口婆心喚醒世人要讓,這個世界才會有和平。如果大家都不讓,都爭,這個世界永遠不會有和平,和平只是一個理想、一個口號,做不到。為什麼要爭?就是沒有接受聖賢教育,聖賢教育就是教人大公無私,不要有私心。如果沒有接受聖賢教育,我們肯定都是自私自利,損人利己。你也損人利己,我也損人利己,大家都自私自利,這就天下大亂了。現在已經亂得不成樣子了,所以現在我看到新聞報導,這些政客講話都是不講理的,如果講道理,這個問題也都能夠解決了。不講理,自私自利,只要我有利益,無理的他也要去得到這個利益。

  現在世界的問題,實際上就是《弟子規》兩句話,「勢服人,心不然理服人,方無言」。你有你的勢力、你的權勢,要去叫別人服從你,大家心裡不以為然,就是他心不服,只是現在他打不過你,只好聽你的,其實他心不以為然,哪一天他有能力反抗,他肯定會反抗的。你要講道理,所謂公道自在人心!你不講理,這個是大家都不會接受的。我們不講理,別人不會接受別人不講理,我們也不會接受,這是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因此這個道理並不難懂,只是沒有接受這種倫理道德的教育,人心就是一直墮落。

  所以這一條講,「倫理道德教育的功能,就是防止我們墮落,幫助我們提升」。近百年來中國疏忽倫理道德教育,中國本身如果不提倡倫理道德教育,就不能去影響外國。大家都崇尚爭名逐利,都向外國學習,認為講道德仁義是舊社會的產物要格除掉,不需要五倫八德、忠孝仁愛,這個也統統不要了,覺得不需要這些東西,有名有利比較重要,因此全世界的人都縱欲,欲望放縱。欲望一旦放縱,像河堤崩潰,你也擋不住了。我們現在看到整個世界的確就是這樣。要挽救,只有提倡聖賢的倫理道德教育。但是現在講到倫理道德,倫理道德一斤多少錢?錢比較重要。講倫理道德,我能賺到錢嗎?我能得到好處嗎?現代人都講的很現實的問題。

  因此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他提倡因果教育,因果教育還能救這個世界,因為因果教育就是現實的。早年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有一次講《地藏經》,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,四十多年前。四十多年前他老人家就講,現代人講現實,佛法講的是最現實的,最現實的是什麼?就是因果。大家都想得到利,利益,如果你這個利不是從義去取得的,不是合理的取得,你是非義之財。《太上感應篇》就是講這個果報,你取非義之財,就好像鴆酒止渴,你口渴了喝毒酒,喝了不但不能解渴,就死了肚子餓了去吃壞的肉,不但不會飽,食物中毒死了。這個就是形容比喻非義之財你得到了,不但不是福,而是禍,會給你帶來災禍。

  所以非義之財如果你得到了,用不合理的手段取得,你家裡的人會慢慢死去,一個家庭、一個國家都一樣,會有很多事情,「漸至死喪」。「若不死喪,則有水火盜賊,遺亡器物,疾病口舌諸事,以當妄取之值」,不然就水災、火災,這個就一般講天然災害,包括其他的風災、海嘯、地震等等的這些不然就生病,口舌打官司等等的,把非義之財就消耗掉了。所以財為五家共有。《感應篇》講的是最怵目驚心的,《感應篇》我們要讀到有心得,真的敬畏之心就生起來了。我們如果還沒有敬畏之心,這個還要繼續用功,我們讀是讀了,還沒感覺。有感覺跟沒感覺不一樣,有感覺,這個心就有高度的警覺心。

  所以大家如果去看城隍廟,大部分廟門口都掛一個大算盤。在台灣台南,那個城隍廟的算盤,那個最大顆的。我們老和尚提倡這個因果教育,他就提到他小時候,他母親帶他去廬江拜城隍老爺,裡面有十殿閻王,那個城隍廟就是提倡因果教育的。因此我們對因果教育,這個城隍我們也要提倡。所以兩年前我在台灣拍一個採訪城隍廟的。台灣現在有登記的大概還有九十五所城隍廟,包括外島。大陸上海那個城隍廟,我去上海都會去上上香,因為廬江城隍廟都被拆掉了。上海那個城隍廟的廟門口,也是掛一個大算盤,寫一個「不由人算」,寫四個字「不由人算」。那個算,就是根據《太上感應篇》來的。《太上感應篇》講,如果人有過失,犯過失,「大則奪紀,小則奪算」。算就是我們一百天的壽命。一紀就是十二年,十二年的壽命。如果犯重大的罪過,就會減壽,減掉十二年比較輕的,一百天。輕的一百天,如果你累積多了就變成大的,小則奪算,大則奪紀。然後「算盡則死」,這是祿盡人亡,算就是福祿沒有了。如果壽命還有,祿沒有了,那也得死。所以這個小的叫吉凶,大的叫禍福。

  因果教育在這個時代要大力提倡。印光大師在生他就大力提倡,以這個來補助倫理道德教育。如果只有弘揚倫理道德教育,現在人他很難接受,唯有講因果,大家會比較有感覺。實際上我們要看現前全世界的新聞,我們用經典這個理論來對照,印證發生的事情,因果報應,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,都在我們眼前,這個是花報,果報都在三途。你還沒有果報,就會呈現花報。所以因果教育明瞭了,就怵目驚心,就會提高警覺,不敢隨便去造惡業,連起心動念都不敢起惡念,都有鬼神記錄。這是印祖在世提倡《了凡四訓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安士全書》,特別《安士全書》在現前也非常需要。現在如果不提倡因果教育,印祖講,所有佛菩薩、神仙都降臨到這個世間,也救不了這個世界。這個世界的人一直造惡業,只有等待大災難。因此我們現在弘法,重點也是要重視這個倫理道德因果教育。先師淨老和尚他是提倡三個根,這三個根都是基本的。這三個根之外,還有其他這些補充教材,我們有相關的都要學習。

  我們學東西,要能夠舉一反三。孔老夫子講,教一個人,他不能舉一反三,他就不教了。教你一樣,你就只知道這一樣,你不能舉一反三,他就不教了。過去早年先師淨老和尚也常常給我們開示,古時候讀書人讀書讀成書呆子,你們學佛不能學成佛呆子。學了佛呆子,學了書呆子,就不會辦事了。為什麼不能辦事?不懂世故人情,不懂。所以我剛出家,我們師父叫我跟常師父學戒律,有一天他就拉我到房間,他給我講,我叫你跟日常法師學戒律,這個是學出世間法,但是你也要懂世間法,如果你不懂世間法,你不能弘法利生,你做個自了漢是可以的你要學大乘,你就要弘法利生,要自利利他,小乘是自利。所以他私下給我開示,就是要通世間法。世間法是什麼?常禮,這個禮就是講世故人情。現在人沒有學這個,真的不會做人,他不懂。

  所以《無量壽經》我們常常念,《無量壽經》不是講我們現在末法時期的人嗎?「魯扈抵突,不識人情」,「無義無禮,不可諫曉」。所以以前我在台灣,到宜蘭念佛堂,它已經二十年了,天天念《無量壽經》,天天念佛,沒有一天中斷。每一次請我去做法會,在上午都有一個小時的講話,我就拿《無量壽經》來跟大家學習分享。我也是提醒我們宜蘭的同修,你們長年這樣念,一部經念了二十年,天天念,一門。它那個地方馬路對面,蘭陽女中,我們佛堂就在這個女中的旁邊,他們去做一個好像拱門一樣,寫一個「一門深入」。我就跟他們講,我說,一門有了,但是沒深入。你不要以為我都一直念《無量壽經》,我就一門深入了,是一門,但是你沒深入。所以他請我講話,我說你們現在不能一直停留在讀誦的階段。我說,讀誦大家讀得都會背了,但是不懂得怎麼修。不懂得怎麼修,讀得是很熟了,但是沒有依照經典佛的教導在生活當中去思惟、去修、去做到,就只是停留在讀誦。讀誦是為了受持,那只有讀誦,沒有受持。停留在讀誦,以為我讀了我就有功德了,一面讀誦,一面在造惡業,你那個功德都被障礙了。讀誦有讀誦的功德,但是被造惡業凍結起來。所以我就問他們,大家都念得很熟了,都會背了,什麼叫無義無禮?你知道嗎?不懂,不懂你修什麼?你不懂,不懂的話,那你怎麼修?你修什麼?

  所以早年我們老和尚提倡讀《無量壽經》三千部就開悟了,很多同修讀了三千部,不但有讀三千部的,五千的、六千的、七千的、八千的、一萬的、一萬二的,都有,他有沒有開悟?我也被一個女眾問,大概四、五十歲,悟道法師,老和尚說讀《無量壽經》三千部都開悟了,我已經讀三千部了,我沒開悟。她說不想讀了,我說妳沒開悟要繼續讀,要讀到開悟,不能停。我們師父被同修問的就更多了。後來我們老和尚他就開示,什麼叫開悟?發現自己的毛病叫開悟,把毛病改過來叫修行。我們師父講,知道自己的過失就是開悟,把過失改過來就是修行。那的確是這樣。

  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在《淨語》裡面講,大家讀《六祖壇經》,六祖開悟的那一首偈,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大家都津津樂道這一句,但是在《壇經》沒有看到六祖還有一句話,大家都沒有注意,六祖說「改過必生智慧」,這一句大家都疏忽了。改過,你就會開悟了。所以我們師父的開示,跟祖師大德、佛菩薩都是相同的。所以經不是念完就好了,念了你要思惟其義。後來我們師父才講,你要解義,因為你不解義你怎麼修?現在無義無禮,什麼叫義、什麼叫禮,我們不懂我就一門深入,我就讀這一部經,讀了還是不懂。這樣聽經,就叫做死在言下。我們師父晚年都很慈悲,早年他是很嚴肅的,他說聽經,你不能死在言下參禪不能死在話頭下你學戒律不能死在戒律之下。學死了就不能活用,聽經聽死了,不懂得舉一反三。所以過去有人也提出一個質疑,他說我們師父不是提倡一部經嗎?為什麼又提倡三個根?不夾雜了嗎?那是不是夾雜?真的很多人聽經都聽成這個樣子,他不懂得舉一反三。所以這些地方,我是親身的經歷,所以我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體會,提供給大家參考。

  你說一部經讀三千遍開悟,對不對?對,也不能說全對。有的人讀一部經,的確他從這一部經悟入,他的根性比較好,如果不是上根,他就要老實。像六祖,他還不用到一部經,他就一段而已。五祖跟他講《金剛經》,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大徹大悟,後面不用講了,還不要一部經。而且他不認識字,也不會讀經,就聽人家念,他就開悟了,他一部經都不需要。我們再看鍋漏匠,他一部經也不會念,一部《彌陀經》也不會念。諦閑法師就教他,你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繼續念。念了三年,他站著往生了,他一部經也不需要,他一句佛號就成佛有餘。海賢老和尚也是一樣,一句佛號就成佛有餘。他為什麼能夠成就?因為他能老實念,那就可以。老實人沒有懷疑,不懷疑。我們不老實,你也不能去裝老實,這個也學不來的。所以我們這個道場的出家眾莊傳師,他在家的時候,就請我們老和尚給他寫一個墨寶,叫「老實念佛堂」。他在宜蘭,他自己有一間房子,一間鐵皮屋,他就在那邊學鍋漏匠,老實念佛。後來還沒有念到一心不亂,他房子就賣掉了。我說你賣那麼快幹什麼?你還沒有念到一心。房子賣掉,那個招牌拆下來,沒地方掛,拿到我這邊來了。

  所以什麼叫老實,我們都搞不清楚。你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,還有貪戀,對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還沒放下,你怎麼會老實?看到人家老實,你看到那個樣子你去學,你的心裡跟他完全是不一樣的,你怎麼老實?我們講一句真話,不老實的比較多。真正老實的很稀有,不是沒有,稀有。不老實怎麼辦?你要聽經聞法。講經說法,統統是為我們這些不老實的人講的,是不是?不老實的疑問太多了。如果大家都老實,那麼好度,那佛成佛了,他也不用講經說法四十九年。講那麼多,那麼辛苦幹什麼?釋迦牟尼佛就拿一支引磬,帶我們念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個個都成佛去了,何必那麼麻煩,講那麼久的經,講那麼多幹什麼!大家想,是不是這樣?你真懂了,真會了,那個也就禪宗講的「舌頭掛牆壁」,不用講了。像五祖給六祖講《金剛經》,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明白了,後面不用再講了,那舌頭就掛牆壁,就不用再講的意思了。如果還不明白,就是要講,要不斷的講,不斷的提醒。這個也是我們要了解。

  所以《無量壽經》講「無義無禮」,你看這裡,現在不需要五倫八德,這些道德仁義禮統統沒有了。所以我們現在老和尚提倡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我們還要有一些補充教材,你才能深入。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,「廣學原為深入」,在《淨語》裡面講。一九九O年四月,我們老和尚叫我帶《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》的這些文字稿,到北京給黃念老校對,那個時候是韓館長招待我去大陸旅遊,那時候剛開放沒有多久,我一個出家人去參加人家一般的旅行團。我到黃老那邊,就是白天旅遊要跟團體的行程,晚上回酒店我再找那個導遊帶我去黃念老他家裡,那個胡同裡面。我也跟他請問了很多問題,黃老也給我講,說你們華藏淨宗學會提倡專修專弘,他說他是廣學普讚。當時我是聽他好像是廣學遍讚,可能我聽錯了。後來他老人家在講《淨修捷要報恩談》,講台灣來的一個比丘說廣學遍讚,他說我不是叫廣學遍讚,「廣學普讚」,他說普讚比遍讚好。可能是當時我聽錯了,因為當時他《淨修捷要》講的那個比丘就是我。他引用夏老講「廣學原為深入」,他說廣學原來為深入。當然,我們行門要一個。善導大師也講,你求解可以多解,但是你行門要專一。善導大師在《觀經四帖疏》有這個開示,你求解可以多,不妨多,但是你修行就是要一門。就是夏老講的,你廣學,原來就是為了深入你這一門。

  我們聽到這樣的開示,我們要懂得舉一反三。我們說《弟子規》,我就讀《弟子規》就好了,那你能深入《弟子規》嗎?所以我是建議,大家讀《弟子規》,跟《弟子規》相關的這些典籍也要去看,不然你就孤陋寡聞。我是舉出一些跟同修分享,就是雪廬老人編的《常禮舉要》,這個跟《弟子規》有相關。還有印光大師提倡的《格言聯璧》,弘一大師有把《格言聯璧》節錄出來叫《格言別錄》,這個也可以互參。還有《論語講記》,還有《禮記》,這些都相關的,這個你沒有去廣學,你就不能深入。

  《太上感應篇》,我們除了《感應篇》,印光大師提倡的《安士全書》、《了凡四訓》,跟講因果的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,這些都要互參。所以《感應篇彙編》它是引用三教經典來註解,儒釋道都有,所以你讀了《感應篇彙編》,等於讀了三教的經典。你再補充《了凡四訓》,包括《俞淨意公遇灶神記》,這個都是相關的教材,幫助我們深入《感應篇》,三教都有這個相關的。

  《十善業道經》,就是我常常講地藏三經就是《十善業道經》的詳細解說,還有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這些相關的典籍,這些也就是《觀經》三福的第一福,倫理的教育、道德的教育、因果的教育。我們現在人不懂禮,《無量壽經》講「無義無禮」,我們現在不懂禮,倫理的教育也沒有。倫理就是教我們認識人與人的關係,人與人的關係有親疏遠近、尊卑長幼,這個禮不平等。禮不平等,它有尊卑長幼,恭敬心是平等的。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第一願就是「禮敬諸佛」。禮是外面的,外面的禮不平等,禮的這些儀式不平等,但是恭敬心是平等,無不敬,一切恭敬。情與無情,一切恭敬,恭敬心是平等的。但在外面這個相不平等,性是平等,外面這個相有親疏遠近、尊卑長幼。父親跟兒子,它的關係就是父子,你不能說平等的,我們都是兄弟,你不能這樣講。男的跟女的也是不一樣,相不一樣。現在,說男女平等還不行,女的要在上面,女男平等。其實,性都是平等的,自性都平等的,但是相不一樣,所以各有各的天倫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懂,我們的關係要認識清楚。

  現在人不懂禮。所以以前我們在圖書館,有居士他兒子往生,他爸爸拼命在他的牌位一直拜,這就不懂禮。古禮這個都有,我們沒有學,我們不知道。這個禮有吉凶軍賓嘉,吉禮、凶禮、軍禮、賓禮、嘉禮。結婚、祝壽,有這個禮軍隊有軍隊的禮賓就是外交,這個要講禮,外交它講對等。現在人雖然不講禮,但是也不能沒有禮。所以雪廬老人的《常禮舉要》我們要學,我們不要以為《常禮舉要》那一條條好像很簡單。很簡單,那幾條都會念,但一條也不懂。《常禮舉要》,李老師根據《禮記》編出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,它的精神就是對人尊敬,就是講人情世故,所以它那個禮不是外表的彎腰鞠躬。外表的彎腰鞠躬,它是禮的形式。它是外表一個形式,實質是你要懂人情世故,要懂禮。所以我們師父上人,我出家就把我拉去,你要懂得人情世故,不然你不能弘法利生,你做個自了漢是可以的。他怕我學戒律學到小乘去了。後來我就留意雪廬老人他編的這些東西,《常禮舉要》。《常禮舉要》,我們不要以為我們這樣看就懂了,它每一條都有很深的道理。

  我們現在人,的確是《無量壽經》講的「無義無禮」,我們要承認。承認,我們才肯去學。如果不承認,佛講的我都有義有禮,那就不用學了,都有了,還學什麼?我們要承認我們沒有,無就是沒有,沒有才要學。因此我們現在不能只停留在大家共修,來念幾部經,念多少佛號,不能一直停留在這個地方,你就永遠不會進步了。這是真的,這是我個人的體會,不會提升,不會進步。

  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全世界都是重利、爭利,特別要提倡因果教育,因果教育就特別重要了。因果教育,在家出家都有因果。我們出家眾要向高僧來學習,在家眾要向高士來學習,我們總要找一個榜樣來向他效法學習。像近代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,還有弘一大師,這些祖師大德。過去先師淨老也是說,李老師給他講,他只能教他五年,以後就沒辦法教他了,給他介紹印光大師。這是我們出家人的一個榜樣,這個叫僧寶。我們做三時繫念,「僧寶不思議」,僧寶,我們要向這些祖師大德來學習。像蓮池大師他的著作,蕅益大師的著作,這個都是僧寶。蕅益大師的《寒笳集》,我們出家人要常常看。還有蓮池大師的東西,蓮池大師他編的、蒐集的《緇門崇行錄》,「緇」就是出家人。所以我在雙溪,早餐出家眾在一起,我們自己在那裡跟大家一起探討。看看古人,雖然我們現在跟古人是無法相提並論,但是我們要知道古人他是怎麼修的。我們雖然現在做不到,但是努力也要向他們效法,提升。這個都是我們學習的一個榜樣,在家、出家這些。我們現在有解,還要有行,解行要並重。

  因此講到這一條,我們多說一點,大家可能會比較有一些概念,知道我們要怎麼樣來落實這一條的教導。所以有時候我會把我個人的一些生活上的經驗,來跟大家分享分享。不然這一條我這樣照念,念一念,字不要念錯就好了,但是念了,大家懂嗎?什麼叫五倫八德?我會念了,意思都搞不清楚,在生活當中怎麼去落實?這個就談不上。這些五倫五常都要回歸到禮,這個在《論語》裡面都講得很多,這些都是我們相關的教材,大家要學習。如果大家真的想要深入的話,這些典籍不能疏忽,而且還要在現實生活當中去實行、去體驗。這個不能只有在講台上講一講,還要在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要怎麼去做,要去落實,這樣才有用,如果不去做也沒有用。

  我們接著再看

  「十七、古人言危邦不居,亂邦不入。現在地球是既危又亂,聰明人都趕緊想法子移民。移到何處去?到極樂世界去。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,隨時都想走。這個身體還在世間,為的是幫助能信、能解、能行的有緣人,大家一起往生極樂世界。」

  這一段我們常常聽老和尚的開示,我們修淨宗的同修,大家都說要往生極樂世界,但是下面一句,我們自己問自己,我們不要再問別人,問自己,真的嗎?問自己這三個字,「真的嗎?」這三個字也是有來由的,早年在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,那個時候中小企業銀行旁邊有一個女眾美容的美容店,她們那個店大概有一、二十個店員小姐,早上要開始上班之前就排一排,好像有一個班長在帶她們喊話。我跟師父走過去,剛好聽到那個班長講大家快樂不快樂?大家都喊我很快樂!我們師父老人家也滿幽默的,我們師父老人家聽說,回頭一看,「真的嗎?」我也跟著師父看一下,有的人好像昨天晚上沒睡好,臉色都不太好,然後說她很快樂。因為老闆要求,她不能不喊,很不快樂也要說很快樂。其實我們師父也知道,都很不快樂,所以我們師父才會說「真的嗎?」

  所以我們現在要往生極樂世界,我們也要問自己,真的嗎?我們不要去問別人,問自己,我真的是不是要去?還是口頭上說要去,心裡根本就不想去。心裡根本不想去,你就沒有願。能不能往生,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,是在念佛功夫的淺深。我們對這個世間,我們都毫無留戀了嗎?所以先師淨老也常常開示,不但世間這些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要放下,佛法也要放下。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!我們真的都能夠放得下嗎?我現在不要講別人,我講我自己,我放不下。為什麼放不下?沒看破。我以前也覺得我放下了,結果生了三次大病,瀕臨死亡才知道自己沒放下。我才覺悟到,我自己以為放下了,原來這個放下不是我自己想像的這樣。所以後來,我現在才在學我們師父節錄的《金剛經講義》節要,《金剛經》講般若,教我們看破放下的。我們看江味農老居士的《講義》,他有開示說,有人勸人家什麼經統統不要看了,老實念佛,其實他這個心對這個世間有污染,愛染,貪愛。

  這一條就是講貪欲。中峰國師在《三時繫念》開示,「諸苦盡從貪欲起」。你貪沒有放下,你有愛染,對這個世間有貪愛,被這個染著,你怎麼能老實念佛?你怎麼能放得下?發了那個願是口頭願,有口無心的。大家念得都很大聲,但是就想到我們師父那三個字,「真的嗎?」所以現在我們大家要參這一句,我們現在做三時繫念,大家同生極樂國,然後問自己,真的嗎?先問自己,不要問別人,我真的要去嗎?現在阿彌陀佛來,我真的放得下嗎?先問自己。我們現在說,我們同生極樂國,真的嗎?問自己。所以這一句,念一念,講一講,講得很輕鬆,講得天花亂墜,如果不是真的,一點用處都沒有,也感應不了阿彌陀佛來接引,因為我們都不想去,我們對這個世間放不下。但是我們聽到這樣,我們真想放下,就是放不下。為什麼放不下?就沒有看破。什麼叫看破?在經典上講叫觀,止觀。止就是放下,觀就是看破。所以先師淨老也常常講,講了幾十年,章嘉大師教他什麼?六個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從哪裡下手?從布施下手。這個是我們現在可以學的,這個地方下手,菩薩六度。《金剛經》,布施跟忍辱,布施講最多,第一度。

  因此我們聽到這段開示,我們自己要很深入的體會,我這一生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,的確對這個世間不能夠留戀。要做到不留戀,這個觀法就很重要。江老居士在《講義》裡面講,就是你放不下貪婪,你怎麼可能老實念佛?這個就做不到。所以他強調修觀很重要,他講中國自宋朝之後,講觀門的只有禪宗還有,其他宗派就很少,幾乎沒有。這個觀門功夫不得力,我們就放不下。所以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裡面講,末法時期,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在家出家四眾弟子修行都有障礙,不能成就。為什麼?不能觀察這個世間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,也不能觀察四聖諦法(苦、集、滅、道),也不能觀察十二因緣法,也不能認真勤修,觀真如實際、無生無滅等法,不能作這個觀,因此就會造十惡業。如果你這個觀法,比如說四念處、三十七道品,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你能夠觀得起來,這個就看破,那你就放下了,就不會造惡業了。如果你這個觀法不得力,貪瞋痴肯定放不下,一定造十惡業。造十惡業,如果沒有懺悔業障,對修行就是障礙。修觀不得力,修到最後枯燥無味,因為降伏不了煩惱,到最後就退心。因此這方面我們大家也要多留意,我們這一生想要真正的成就,這方面要多留意。如果這一生只是想結結緣,就來生來世再說吧!這個也是先師淨老對悟道的一個要求,要求我做三時繫念要隨文入觀,所以這個印象很深刻,提出來跟同修大家分享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跟大家學習到這裡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