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二十九集)  2020/2/9 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 檔名:WD15-007-0029

  《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》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晚上好。阿彌陀佛!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五十二頁,從第二行最下面兩個字看起:

  【臺中大眾持雷吼華。散釋迦牟尼佛及諸大眾。復散妙覺華於虛空中。變作金剛城。城中師子吼王佛共十方佛。大菩薩論第一義諦。】

  我們昨天學習到這一段。這一品經是「散華品」,大眾聽佛講《仁王護國經.護國品》,就是怎麼樣護國,講完之後,大眾生無量的歡喜,所以散花來表法,表《仁王護國經》它的殊勝。這一段也是散花,『大眾持雷吼華,散釋迦牟尼佛及諸大眾』。散花,在古印度、現在的斯里蘭卡,昨天也跟大家講過,斯里蘭卡他們在寺院佛像周圍都會散花。我們中國是插花,插在花瓶供佛,他們是散花,散在佛的周圍。佛在世,他們就是燒香、散花,再來就是點燈。現在泰國、斯里蘭卡這些佛教國家,他們還是保持佛陀時代這個散花的儀式來供佛,散花主要是供佛。大眾散花,佛就顯神變,『變作金剛城』,變一座金剛城。

  『城中師子吼王佛共十方佛』,在這個金剛城當中有「師子吼王佛」。師子吼也是一個表法,表佛說法能降伏一切邪魔外道,也就是能夠降伏一切的邪知邪見,邪說,就好像獅子出來一吼,森林的所有野獸腳都軟了,都被降伏了。用師子吼來比喻佛的說法,降伏魔王外道邪知邪見這些說法。「共十方佛」,共就是共同,這個都是不可思議境界。如果我們有聽過《華嚴經》,對此地經文講的我們就有一個概念,知道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,一個台怎麼能容納十方佛?這是華嚴的境界。在這個金剛城當中,師子吼王佛共十方佛,不但十方佛,還有『大菩薩』。「大菩薩」是明心見性的菩薩,稱為大菩薩,我們在經典上常常念的摩訶薩,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。因為菩薩也分等級,有好幾個,還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稱權教菩薩,明心見性的菩薩稱實教的菩薩,實教就是大菩薩,從圓教初住位以上的都稱為大菩薩。

  佛菩薩在一起,佛跟菩薩在討論『第一義諦』,「第一義諦」是中道第一義。般若是講緣起性空,講空義破除眾生執著有;有不執著了,執著空也不行,必須空有二邊都不執著,所以就是第一義諦,中道第一義。講一個中道,也不能再執著一個中道,如果再執著一個中道,又落入二邊了,中道一邊、空有一邊,那又變成二邊。所以中道第一義,用這個語言文字來說法,我們要懂得意在言外,弦外之音,就是你都不執著那就對了。實際上,這就是《心經》講的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空在哪裡?就在色當中,色是從空出來的。所以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這就真正入第一義諦了。佛跟大菩薩論第一義諦,這是一般凡夫、小乘還不能夠理解,唯有佛、大菩薩他們徹底明白第一義諦。我們再看下面經文:

  【時城中菩薩。持光明華。散釋迦牟尼佛上。成一華臺。臺中十方佛。】

  這個時候,在金剛城當中的菩薩,『持光明華』,持光明花散在釋迦牟尼佛的上面,『成一華臺』,上面形成一個花台。『臺中十方佛』,都在這個台當中,有十方佛在這個台當中。這都是大菩薩的境界,明心見性菩薩的境界,不但我們凡夫不懂,連小乘的阿羅漢、聲聞、權教菩薩,還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也不懂,明心見性就懂了,這是《華嚴經》講的四無礙法界。所以昨天也跟大家講,斯里蘭卡龍喜國際佛教大學開光,請我去,他們在這個大佛上面,佛像頭上散花,那是用直升機,把花拿上去,從直升機散下來。我們凡夫只能這麼做,他是從頭上散花,的確也是非常莊嚴。我們就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經上講的不思議境界,這些都屬於不思議境界,也不能用我們一般常識去理解,必須要悟入這個境界就明白了。我們再看下面經文:

  【諸天散天華。於釋迦牟尼佛上虛空中成紫雲蓋。覆三千大千世界。蓋中天人散恆河沙華。如雲而下。】

  這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『諸天散天華』,天人從天上散花,散在釋迦牟尼佛上面,虛空中形成一個『紫雲蓋』,這個紫雲蓋就蓋覆三千大千世界。『蓋中天人散恆河沙華』,那個花就太多了,像恆河沙那麼多。『如雲而下』,就像雲降下來。

  【時諸國王。散華供已。願過去佛。現在佛。未來佛。常說般若波羅蜜。願一切受持者。比丘。比丘尼。信男。信女。所求如意。常行般若波羅蜜。】

  散花來供佛,那總是有願望。大家聽到釋迦牟尼佛講這個《仁王般若波羅蜜經》生大歡喜,得未曾有,所以散花來供養。散花來供佛之後就發願,『願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』,發這個願就是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。過去佛,已經成佛。現在佛,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現在這個時期,在我們地球上示現成佛的;現在我們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,阿彌陀佛現在在極樂世界,這都是現在佛,現在這個階段示現成佛度眾生的。釋迦牟尼佛示現在娑婆世界,我們現在住的這個世界稱為娑婆世界,阿彌陀佛示現在極樂世界。十方世界現在成佛的也是非常多。過去成佛的,現在成佛的,還有未來成佛的。未來成佛,一切眾生,包括我們都是未來佛,連蟑螂、螞蟻也是未來佛,未來會成佛。眾生成佛的時間長短各人不一樣,總是有一天會成佛,因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。佛性本來就有,本來就是佛,現在不知道自己本來是佛,迷失了,哪一天回頭覺悟了,他就成佛了。「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」,要成佛,必須要般若才能成佛,般若智慧。般若智慧是我們本性,本來就具足的,但現在迷失了,有障礙了,被無明煩惱障礙住了,所以必須用金剛般若來破除這些虛妄的無明業障,讓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現前;般若智慧現前,我們就成佛了。所以為什麼這裡這些國王發願啟請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『常說般若波羅蜜』?講這個《般若經》不是講短時間的,不是偶爾講一講的,不是,要常說。我們要注意「常說」這兩個字,常就是不間斷。因為這個是佛法的中心,離開般若那就不是佛法,變成世間法;有了般若,世間法就變成佛法,關鍵就在般若上面。

  江味農老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把這個道理說得非常詳細。所以在華藏,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》快講圓滿了,講圓滿我就選擇我們淨老和尚節錄的《金剛經講義節要》。過去他老人家講過一遍,分量相當大,《節要》都講那麼多了,那時候講這部《節要》好像有四百多卷的錄音帶。那個時候那個錄音帶,DDK的錄音帶,一卷是一個半小時,九十分鐘的,我記得有四百多卷,四百多卷分量也相當可觀,七、八百個小時。為什麼要常說般若波羅蜜?黃念祖老居士他也有一本書,這是他的學生把它整理的,他就從《金剛經》到《無量壽經》。《金剛經》是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的代表,提到《金剛經》,佛門弟子沒有人不知道,沒有學佛的人也知道佛教有一部《金剛經》,很有名,可以說這部《金剛經》是家喻戶曉。《金剛經》是《般若經》的代表,佛法沒有般若,修學很容易退轉,這是江味農老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他提到的,學得枯燥無味,或者著魔了,或者學偏差了,走到岐路去了,學了邪知邪見。為什麼會學錯?就是沒有般若智慧。

  但是在《金剛經講義》給我們提出來,這個般若從宋朝以後,在佛門的祖師大德,包括在家大德、出家大德,很少講,因為講般若怕人家容易產生誤解、錯解。為什麼會產生錯解?把世間的聰明才智,以為那個就是般若,那完全就錯了。而且般若就是講空的,講性空,它那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那個空,就怕人聽錯了墮入頑空,執著那個頑空、偏空比執著有更麻煩。所以古大德講,「寧著有如須彌山」,寧願執著那個有像須彌山,也不能執著空如芥菜子,你看芥菜子那麼一點點,執著那麼一點點就很麻煩了。所以古來祖師大德就很少講,空觀很少講,只有禪宗還有,其他的宗派就很少講,因為怕人家誤會。但是不講,很多修行人都修不進去,修得枯燥無味,包括我們念佛也是一樣,很容易退轉。江老居士講,這個跟不講般若有很大的關係,所以般若不能不講。但是有人講般若是妄談般若,亂講的,他不懂什麼叫般若,亂講,叫妄談,這個也大有人在,特別現在這個時代那就太多了,完全把那個經義都曲解了、錯解了、誤解了。妄談般若不行,要不得的,那害人的。也有法師偶爾講一講,但是講得很淺,叫淺談般若,淺談般若大家聽了也不得受用。所以江老居士講,要深談般若,深入去談這個般若,不能怕談般若。他講妄談般若、怕談般若、淺談般若,這個都不正確的,應該要深談般若;不能怕談、不能妄談,也不能淺談,要深談般若。他講這個,我們想想是很有道理的,《金剛經講義》講得很有道理。

  這裡經文可以給江老居士做一個證明,你看天人散花供佛,諸國王發願,「願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常說般若波羅蜜」,常說就是不能間斷。所以黃念祖老居士從《金剛經》講到《無量壽經》,《金剛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什麼關係?《金剛經》講空,《無量壽經》講有;就好像我們念《心經》講空,念《彌陀經》講有,空、有其實是一樁事情。《心經》不是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嗎?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《般若心經》,這是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的核心,中心。所以「常說」,這是關鍵性的經文,這個我們要留意,往往這些我們就輕易看過去,不知道它的重要性。其實這個「散華品」,散花供佛,供佛幹什麼?就請佛、大菩薩要常說般若波羅蜜,不能不說。

  般若,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《金剛經講義節要》,那時候《無量壽經》講在前面,勸大家讀三千遍。他說三千遍讀下來就開悟了,結果很多人不但讀了三千遍,還有讀一萬遍的,也沒開悟,好像業障愈來愈重。我們淨老和尚看到這個情形,為什麼沒開悟?沒放下。放不下,處處執著,對這個世界貪戀、留戀,放不下,所以添講《金剛經》。《金剛經》,他老人家講這個幹什麼?幫助大家看破放下。的確,我們現在修淨土了,我們現在問問自己,我放下了嗎?我對這個世間都放下了嗎?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了嗎?都絲毫不貪戀了嗎?絲毫沒有罣礙了嗎?如果我們還有一樁事情沒放下,嘴巴講「願生西方淨土中」,那是假的!你真正發願要去西方,肯定這個世界統統放下,那個願才是真的。我們還留戀這個世界,還捨不得走,發那個願不是假的嗎?為什麼發假的願?因為我們沒放下。為什麼沒有放下?沒看破,這個世間的真相你沒看破。為什麼不能看破?沒有般若智慧。所以我們淨老和尚講《金剛經》,幫助我們看破放下,不然你念到喉嚨破了還是不行,因為你嘴巴是講我願生西方淨土中,心裡根本就不想去,這個世界再多住幾年吧!真正願生西方,什麼時候去?最好現在就走,那是真的。如果現在佛來了,我快死了,嚇死了,那不是真的,那是沒放下。真放下的人,當然他什麼經都不用了,一句佛號念到底,成就了;但是沒放下,你經教不能不要,經教幫助我們看破放下。

  『願一切受持者,比丘、比丘尼、信男、信女所求如意,常行般若波羅蜜』,你看要「常行」;佛要常說,我們要常行,不能間斷。「所求如意」,你要求什麼,都能滿你的願,這叫所求如意。那我們念佛要往生西方,我們的願是要求往生西方,般若波羅蜜幫助我們深信發願,這樣念佛,一句、十句都能往生。好,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這裡。再看下面這一段:

  【佛告大王。如是。如是。如王所說。般若波羅蜜應說應受。是諸佛母。諸菩薩母。神通生處。】

  釋迦牟尼佛告訴十六大國王,波斯匿王他是代表,『如是,如是』,就是這樣的,『如王所說,般若波羅蜜應說應受』,應該要說,應該要受持。為什麼?『是諸佛母、諸菩薩母』。這個「母」是能生的意思,能生佛菩薩。從哪裡生的?從般若波羅蜜生的。沒有般若波羅蜜,佛菩薩生不出來,好像沒有母親生不了兒女,所以這叫「諸佛母、諸菩薩母」。在《金剛經》佛也講,一切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都是從般若所生的,沒有般若成不了佛。六度,前面五度如果沒有般若,都不能叫度,有了般若,你布施,布施度;持戒,持戒度;忍辱,忍辱度,才能叫度。度是度到彼岸,像坐渡船一樣,從生死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。所以般若是佛母,『神通生處』,一切神通都從這裡產生的。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經文:

  【時。佛為王現五不思議神變。一華入無量華。無量華入一華。一佛土入無量佛土。無量佛土入一佛土。無量佛土入一毛孔土。一毛孔土入無量毛孔土。無量須彌。無量大海入芥子中。一佛身入無量眾生身。無量眾生身入一佛身。入六道身。入地水火風身。佛身不可思議。眾生身不可思議。世界不可思議。】

  到這裡這一段,都是講事事無礙的境界。在《維摩詰經》講「芥子納須彌」,《華嚴經》講「一毛孔」,我們身體一個毛孔,我們眼睛都看不到,那個毛孔那麼小,裡面能容納多大?無量無邊微塵剎的世界海。我們這個毛孔沒放大,世界沒縮小,怎麼容納?我們想不通。大容納小的,我們可以理解;小容納大的,大的沒有縮小,小的沒有放大,那怎麼容納?想不通。想不通就不要想,經典上不是明明告訴你不可思議嗎?你偏偏要思、要議,那永遠都不通。你不思議就通了,你就會見到真相,這個是像禪宗講的離心意識參。

  我們淨老和尚也常常用現在科技來做一個彷彿的比喻,讓我們也有這樣一個概念。現在那個晶片很小,這個大家都知道,那個晶片一點點,我們那個電子書,《大藏經》、《四庫全書》統統可以裝進去,裝很多很多的,那分量很大,但那個晶片一點點。還有全息相片,那個全息相片給它拍下來,那一張相片你給它剪,剪一百小格,我們一般想,一張相片剪了那麼多,支離破碎了,一定不完整了,但是那個全息相片任何一點,你給它放大再看,它跟原來那個完整的是完全一樣的。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也常常引用現在科學發明這樣的一個東西,來讓我們對佛經講的這個有一些概念。也因為科學愈發達,過去講這些人家都認為在講神話,在講天方夜譚,現在隨著科技的發達,很多人都不敢說了,或許有一天我們去證實這個境界。所以科學不是說到盡頭了。從這個地方,我們老和尚也常講,佛法不但是最高哲學,而且是最高科學。我們讀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也是華嚴境界,你看一尊佛化無量佛,化佛當中又有化佛,每一尊化佛又到十方世界去說法度眾生,跟這個地方講的完全一樣的,重重無盡,互融互攝,這都是華嚴的境界。

  所以這個地方,『時,佛為王現五不思議神變』,就是五種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。這個關鍵的字眼就是「不思議」,我們用思議,用我們現在這個凡夫的意識心去思惟想像、去議論,達不到。所以我們不能理解,我們就念經文,念久了,開悟了你就懂了,現在不懂也沒關係,不是叫我們不要思議嗎?好,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:

  【佛現神足時。十方諸天人得佛華三昧。十恆河沙菩薩現身成佛。三恆河沙八部王成菩薩道。十千女人現身得神通三昧。】

  『佛現神足』,神足通變化莫測,這個度眾生。佛示現之後,『十方諸天人得佛華三昧』。天人不是散花嗎?這個散花當中得三昧。三昧是印度話,翻成中文是正定、正受。『十恆河沙菩薩現身成佛』,菩薩看到佛示現神通就成佛了。沒有得三昧,幫助得三昧;還沒有成佛,幫助他成佛;沒有成菩薩的,幫助他成就菩薩道。所以『三恆河沙八部王成菩薩道,十千女人』,「十千」就是一萬,一萬個女人,『現身』就是現前這個身體,她就得到『神通三昧』,她也有神通了。六種神通具足,起碼證阿羅漢。我們看這一品最後一段經文:

  【善男子。是般若波羅蜜有三世利益。過去已說。現在今說。未來當說。諦聽。諦聽。善思念之。如法修行。】

  你看這裡又提到般若波羅蜜,所以這個經它的經題是「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」。要保護國家,要護國、要息災,般若是主要的,般若就是智慧,般若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。都能成佛,還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?但是你沒有般若就不行;有了般若,什麼問題都迎刃而解。所以有三世的利益,『過去已說,現在今說,未來當說』,將來還是會說。所以聽要『諦聽,諦聽』,「諦」是審諦,要仔細聽、專心聽,不能聽錯。『善思念之』,思念加一個「善」,如果不善思念,想錯了,這個就麻煩了。所以這個般若不能錯解,不能錯解般若、誤解般若、曲解般若,這個就不可以,這就是沒有諦聽。正確的理解了,『善思念之,如法修行』,如理如法來修行,必能圓成佛道。好,「散華品」我們就學習到這裡。接下來我們看「受持品第七」:

  【爾時。月光心念口言。見釋迦牟尼佛現無量神力。亦見千華臺上寶滿佛。是一切佛化身主。復見千華葉世界上佛。其中諸佛各各說般若波羅蜜。白佛言。如是無量般若波羅蜜。不可說不可解。不可以識識。云何諸善男子。於是經中明了覺解。如法為一切眾生開空法道。】

  這是仁王會上,月光他的心裡動了念頭,也開口說話了。看到『釋迦牟尼佛現無量神力』,也看見『千華臺上寶滿佛』,看到那些佛,『是一切佛化身主』。佛又有化佛,光中化佛無數億,化菩薩眾亦無邊。『復見千華葉世界上佛,其中諸佛各各說般若波羅蜜。』佛在說什麼?主要說般若波羅蜜。因為般若波羅蜜是佛法的中心,所以一切經都離不開般若,講空講有、講大講小、講顯講密,都離不開般若波羅蜜。所以《心經》也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「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」。般若才能除苦;沒有般若,苦沒辦法解除。月光就『白佛言』,白是下對上叫白,「白佛言」,向佛匯報、報告。『如是無量般若波羅蜜,不可說不可解,不可以識識』,這個不可思議。『云何諸善男子,於是經中明了覺解,如法為一切眾生開空法道?』這個也不可說、不可解,也不可以識識,就是不能用我們這種心意識去理解。「諸善男子」於這個經中能夠明瞭、覺悟、理解,如法為一切眾生來開示空法道,開示空的這個道理,怎麼樣來開示?後面講得就很多了。佛講經,當然各人根器不一樣,根器利的一聽就明白,後面就不用講了,但是有人他還是有疑問,所以佛就要繼續講,講很多。下面的經文就講到觀門,我們看下面經文,在五十五頁第二行:

  【大牟尼言。】

  這是講佛了。

  【有修行十三觀門諸善男子。為大法王。從習忍至金剛頂。皆為法師。依持建立。汝等大眾。應如佛供養而供養之。應持百萬億天華天香而以奉上。】

  這一段是回答這位月光請問的問題。佛回答,善男子要於這個經中明瞭覺解,如法為一切眾生開空法道,要怎麼去開示?佛講有十三個觀門,『從習忍』,第一個到第十三個金剛頂,也就是十三個位次,十三個層次,十三個層次都稱為『法師』。所以「法師」這個層次也很多,這都是講修行有證果的這些賢聖。我們凡夫也是稱法師。這裡講,它有一個標準,就是從習忍到金剛頂,這個法師從十三個觀門層次不同,但是都稱為法師,就看你是哪一觀的法師,你在哪一觀、哪一個層次的法師。這個法師,不管他在哪個層次,都應該供養,而且要『如佛供養』,好像供養佛一樣,不能說他是法師就隨便一點,應該「如佛供養」。為什麼佛要特別強調這個如佛供養?因為我們常常聽淨老和尚講,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常講,佛法從恭敬中求,你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;一點恭敬心都沒有,那一點利益也得不到,關鍵在恭敬心。如果把這個法師都能像佛一樣來供養,那你不就成佛了嗎?所以這個「應如佛供養」,好像供養佛一樣,沒有兩樣。也應該『持百萬億天華天香而以奉上』,來供養。下面經文就給我們說十三觀門的每一觀:

  【善男子。其法師者是習種性菩薩。若在家婆差。優婆差。若出家比丘。比丘尼。修行十善。自觀己身。地。水。火。風。空。識分分不淨。復觀十四根。所謂五情。五受。男。女。意。命等。有無量罪過故。即發無上菩提心。常修三界一切念念皆不淨。故得不淨忍觀門。】

  到這裡是一段。這一段是講『習種性菩薩』,這個菩薩也就是第一觀的法師。這個法師,根據這裡經文講,有在家、有出家,『在家婆差、優婆差』就是其他經文我們看到的優婆塞、優婆夷,這是翻譯的法師他用的字不同,「婆差」就是優婆塞,「優婆差」就是優婆夷。這也是印度話,翻成中文的意思,優婆塞、婆差就是近事男,親近、奉事佛法的信男,男士;優婆差就是優婆夷,優婆夷翻為近事女,親近、奉事佛法的女眾。這是指在家二眾,近事男、近事女;出家有比丘、比丘尼,這出家二眾,我們一般稱為四眾弟子。所以這個法師,在家、出家都可以稱法師,我們在這個經文也得到了根據。你講經說法,在家出家、男眾女眾,都可以稱法師。所以法師這個名稱是在家、出家統稱;乃至其他宗教的,像道教的,他們也稱法師;還有其他宗教的,他們會作法,他也稱法師。所以法師這個名稱它是統稱,不專屬出家,也不專屬在家,就是在家出家四眾弟子,他有講經說法,都可以稱為法師。

  下面講『修行十善』,這是十信心。如果從最基本的,是我們大家都知道十善業道那十善。但是這十善它層次也很多,我們不能給它限定在這十善就是人天法,我們這樣就看得範圍太小了。實在講,蕅益祖師在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講十善,從地獄道到佛道都是,十善反過來十惡。這個是十善,你看天、人、阿修羅,阿修羅是下品十善,我們人是中品十善,天是上品十善,還有超越六道的。所以這個十善,從凡夫到成佛,實在講,所有的修行法門都是從這個十善發展出去的,我們讀了《十善業道經》就知道,你修各種觀法,基礎都建立在十善。這裡的十善,如果以天台宗講十信位,還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,然後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。這裡講「修行十善」,怎麼修?當然你要修這個觀門,《十善業道經》講得很詳細,要十善的基礎,你三十七道品、菩薩的止觀都要在這個基礎上才能修得成就,這裡也不例外。這裡是修不淨觀,『自觀己身,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』,這是六大,我們這個身體是這六大組合起來的。這個「識」就屬於精神,「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」是物質方面,精神、物質它是一體。這些六大『分分不淨』,每一個都不清淨,不清淨就是有污染。我們念《彌陀經》,常常念「五濁惡世」,濁就是污染,不淨。我們自己觀察自己這個身體,就是不清淨,這個六大和合的,不淨。『復觀十四根』,這個「十四根」就是下面講的。『五情』,「五情」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都有情識。其實那個根它本身沒有不淨,根對那個塵也沒有不淨。五根對五塵,根沒有不淨,塵也沒有不淨,那不淨從哪裡產生?從根跟塵相對產生那個識,分別執著,那個不淨。所以我們這五根都有情識,根塵相對,當中就產生識。其實根、塵、識這三方面也各自獨立,但是產生這個識就出現不淨了。『五受』就是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,苦受、樂受、憂受、喜受、捨受。像四禪天、四空天,他們苦樂都沒有,他那個受叫捨受。這叫五受,加上五根,眼耳鼻舌身,就十個根了,再加上『男、女、意、命』,「意」就是意根,「命」,這個生命,合起來十四根。『有無量罪過故』,這十四根就造業了。《地藏經》講,「南閻浮提眾生,舉止動念,無不是業,無不是罪」,你有起心動念就是罪、就是過。

  『即發無上菩提心,常修三界一切念念皆不淨,故得不淨忍觀門。』觀這個不淨,「即發無上菩提心」。無上菩提心怎麼發起來?觀這個不淨。菩提心是印度話,翻成中文是覺悟的心。你觀了,原來這個身心世界都不清淨,你觀察到這個事實真相,覺悟了,就發無上菩提心。發了這個無上菩提心,「常修三界一切念念皆不淨」。修還不是短時間,就是常修、不間斷的修,念念都不淨。「故得不淨忍觀門」,這個忍是認可的意思,我們現在講同意、認同,認同佛講的,真的我們這個身心世界是不清淨的,他成就這個觀門,認可了,證實了。成就這個觀門,下面就能修。

  【住在佛家。】

  就『住在佛家』了,你這個心「住在佛家」。住在佛家:

  【修六和敬。】

  所以『修六和敬』不容易,要有條件的。能夠這樣修就住在佛家,你住在佛家,我也住在佛家,大家都有這個條件,那就能「修六和敬」。

  【所謂三業同戒。同見。同學。行八萬四千波羅蜜道。】

  見和同解,學也相同;『三業』,身口意三業也相同。所以修六和敬不是說我們找幾個人來,我們來修六和敬,沒兩天就打架了。修六和敬,它那個標準很高的。在十幾年前,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有一次辦一個論壇、講座,提倡修六和敬,也請我去講十五分鐘,要我定一個標題,「怎麼修六和敬」,我看看這個很難,我這個凡夫做不到。六和敬,相當的水準、水平才能四個人在一起共修,就真的是成立一個和合僧團。不管在家出家,修六和敬,它就是一個和合僧團。但它有條件的,起碼你要把現行的煩惱能伏得住才行,現行煩惱伏不住很難,不一定什麼時候我們一個脾氣來了,怎麼和?煩惱生起來,自己又控制不住。所以選的那個題目,我說這個太高了,我們做不到,現前我們可以做到的先做,所以我就採用雪廬老人那個《常禮舉要》。在《禮記》裡面講,「禮之以和為貴」,就是說我們主要要和,但是和也不能沒有禮,也要依這個禮這樣來和。當然禮的精神是要和,但是只要和、沒有禮也不行,所以要依禮來和。所以我就講我們現在凡夫可以下手的;六和敬實在講,我們也可以講得頭頭是道,但是做不到。做不到就沒有意義,所以要講一些我們現前可以先做到的,然後再去提升。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:

  【善男子。習忍以前行十善菩薩。有退有進。譬如輕毛。隨風東西。是諸菩薩亦復如是。雖以十千劫行十正道。發三菩提心。】

  『三菩提心』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發這個無上菩提心。

  【乃當入習忍位。亦常學三伏忍法。而不可名字。是不定人。】

  到這一段是講發心。『以十千劫』,就是一萬劫,來『行十正道』,就是前面講的十善。但是這當中他進進退退,還沒有達到不退,還有進退,所以應當再『入習忍位』,也要常常『學三伏忍法,而不可名字,是不定人』,就是還不定,還會有進退。下面:

  【是定人者。入生空位。聖人性故。必不起五逆。六重。二十八輕。佛法經書作返逆罪。言非佛說。無有是處。能以一阿僧祇劫。修伏道忍行。始得入僧伽陀位。】

  這一段,『定人』就是不會再進進退退,『入生空位』,屬於聖人的種性了,『聖人性』。入這個位次,他必定不會起『五逆』,不會了。『六重、二十八輕』,這是在家受菩薩戒,這是纓絡戒,《纓絡經》講的「六重、二十八輕」。現在有很多在家居士去受菩薩戒,他是受梵網戒,十重、四十八輕,但是過去,根據我知道的,在家受菩薩戒都是根據《纓絡經》,就是六重、二十八輕。不會起五逆,也不會去犯六重、二十八輕罪,這是定人,不退轉了。『佛法經書作返逆罪』,什麼叫反逆罪?『言非佛說』。這個我們現在常常聽,南傳佛教、小乘佛教的國家,他不認同大乘經典是佛說的,說大乘非佛說。這是前面還沒有進入定人這個位次,他才會那麼說。所以現在很多學佛的,包括出家人,他說他學原始佛教,因為大乘非佛說,他說大乘佛法都是後來祖師大德編的,不是佛講的,那就是「佛法經書作返逆罪」。定人他就不會這樣了,所以『能以一阿僧祇劫,修伏道忍行,始得入僧伽陀位』。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:

  【復次。性種性行十慧觀。滅十顛倒。及我人知見分分假偽。但有名。但有受。但有法。不可得。無定相。無自他相故。修護空觀。亦觀亦行百萬波羅蜜。念念不去心。以二阿僧祇劫行正道法。住波羅陀位。】

  第二種是『性種性』,前面第一種是習忍性,這是性種性,『行十慧觀,滅十顛倒』。在《佛學大辭典》,這些名相都有,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查《佛學大辭典》。我們要節省時間,這個就不去細說了,我們主要把這個重要的重點,我們多提一點。『無自他相』、『無定相』、『不可得』,這個是知道『分分假偽』,就是空觀,觀這些現象都是虛偽的。就如《金剛經》講的,《金剛經》為什麼在中國這麼流行?可以說簡要詳明,一首偈給你講得清清楚楚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這個大家都會念。為什麼如夢幻泡影?假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觀這個就是『修護空觀』,修空觀。『亦觀亦行百萬波羅蜜,念念不去心』,這是以兩個阿僧祇劫來修,就『住波羅陀位』。這個是修空觀。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:

  【復次。道種性住堅忍中。觀一切法無生。無住。無滅。所謂五受。三界。二諦。無自他相。如實性不可得故。而常入第一義諦。心心寂滅而受生三界。何以故。業習果報未壞盡。故順道生。復以三阿僧祇劫。修八萬億波羅蜜。當得平等聖人地故。住阿毘跋致正位。】

  『道種性住堅忍中,觀一切法無生、無住、無滅,所謂五受、三界、二諦,無自他相,如實性不可得故』,這個經文的重點就是「不可得」。這部經叫《般若波羅蜜經》,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,講那麼多,六百卷。我們本經也是屬於《般若經》,《般若經》有六百卷。昨天跟大家講,台中慈光圖書館印了一套送給我,十幾本,一本都這麼厚。那麼多的經,講的結論是什麼?般若講的結論是什麼?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結論就這樣,那就是這裡講的。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經文,這是關鍵性的經文,不可得,就是一切法不可得,你得不到,你也控制不住,你也不能去佔有它,一切法就是這樣。這是到第三阿僧祇劫,『住阿毘跋致正位』,向著無上菩提前進了。

  下面這段經文比較長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,下面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。希望到星期四,再四次把這個經講圓滿。這個經拖了好幾年,因為沒時間。如果要細細講,也不曉得講到哪一年,所以我們抓住重點來學習,希望這次佛七給它圓滿。好,我們來念佛迴向。祝大家法喜充滿,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