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六集)  2015/9/14 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 檔名:WD15-007-0006

  《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》卷上。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晚上好,阿彌陀佛!請大家翻開經本,第十八頁。網路前的同修,如果沒有經本,請大家注意聽;如果需要經本,跟我們華藏法寶組(法寶流通組)去請,請他們寄給各位。我們請看第十八頁第四行,從「菩薩教化品第三」這個品題,從這裡看起。這次我們三重淨宗別院每個月例行性佛七,今天是第二天,昨天也臨時做了一場繫念法會,今天我們接著念佛,晚上我們利用這個時間,來跟大家學習《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》。

  啟講這部經的因緣,在開講的時候,也跟大家做一個簡單報告。我們在現前這個世界上,大家看到這個地球上的確是天災人禍,災難一年比一年多、一次比一次嚴重。現在媒體的發達,資訊傳播很快,全球任何一個地方發生事情,大概五分鐘,全世界統統知道了;特別現在這個手機,它傳遞訊息又很方便。我們接收到這些訊息,都是災難比較多,大部分是災難,所謂天災人禍。在現前這個時代,可以說在這個地球上生活的人類,大家普遍有一個共同的感覺,第一個就是沒有安全感。沒有安全感,也就是對於發生這麼多天災人禍,不知道這個災難怎麼來的,也不知道怎麼去化解災難。有信仰宗教的人,他到自己信的教堂裡面去祈福、去禱告,去燒香、去拜拜,求一個心靈上的安慰;沒有信仰的人,的確也就心理上沒有一個依靠。這是現在地球上人類的一個現狀。

  災難怎麼來?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都是人類造作不善業感召的果報。我們現在看到地球上發生的這些天災人禍,根據經典講是花報,還不是真正果報。真正果報在哪裡?在三惡道,看到花報就知道果報的嚴重。佛用花果來形容、來比喻,比喻因果,先開花後結果。你看這花開得好不好?這個花開得不好,後面的果也一定不好;這個花開得很好,後面的果一定很好。用這個來形容、來比喻,讓我們去體會、去了解,因果報應這樁事實。

  災難,佛給我們講是人心不善造作的,也就是人類製造出來的,天災人禍都是人製造出來的。人為什麼會造不善業?這個就是我們本經要講的一個重點。本經講的「佛說仁王」,這個佛是釋迦牟尼佛,也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一尊佛講的,也代表一切佛共同講的。仁王是有仁慈的國王。我們現在這個王,它的種類層次也很多,凡是居於領導地位的都稱王。當然這個王有大有小,此地是以一個國家,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來做個代表。以此類推,不管在哪個行業,你是居於領導的,比如說你是公司的董事長,那你也是這個公司的王,這個公司你最大,大家都要聽你的。居於領導地位這個王,他要有仁慈之心,我們一般經典上講慈悲心。仁這個字,旁邊一個人,再加一個二,就是二人,就是兩個人。這個意思,就是說我們做人不能只有想到自己,你還要為別人想,不能只有想到自己都沒有去想到別人。如果只有想到自己,自私自利就很嚴重,他所作所為,他就不管別人,會傷害到別人、妨礙到別人、損害到別人,他不管。只要他自己想要怎麼做就怎麼做,對我自己有利的,損害到別人他也不管,這樣的人叫不仁,就沒有仁慈心,他不會為別人想。

  現在這個情況非常普遍,我們現在從離婚率這樁事情來講。離婚率,就夫妻兩個人,這兩個人,兩個人為什麼會離婚?就是彼此之間沒有互相替對方想,沒有互相,這個是互相的。如果兩個人互相都會你為我想、我為你想,那不會有離婚這個事情;如果有一方會為對方想,另外一方他不為對方想,那還是會離婚,這個要雙方面的。有一方有為他想,他那邊他就不管你,他要離婚他就要離婚了,他也不管你那麼多,他就沒有為對方想。所以雙方都要互相的想到對方他的感受,還有整個家庭,上有父母,下有兒女,這些家族,擴大整個社會、整個國家、整個世界,跟這個都息息相關。一個國就是很多個家庭組合起來的,一個世界就很多個國家組合起來的,這等於是一個細胞一樣,很多個細胞組成人一個身體。

  所以要仁,有仁王,他才會去護國,他才有責任。現在當王的人好像都沒責任,都推卸責任,功勞都是自己的,罪過統統別人的,不負責任。這樣的王就不仁,沒有仁慈心,自私。當然,他第一個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,他沒有考慮國家整體的利益。現在我們看到全世界,雖然也有為自己國家,但是還是有夾雜自己自私自利在裡面。為自己這個國家是不是就對了?我為我這個國家,只要我這個國家得到好處,去傷害別人的國家,這樣行不行?這樣的國王行不行?那也不行,那也是不仁。那應該怎麼樣?也要替別的國家想。我們老和尚講得更廣,不但要為這個地球人類想,還要為別的星球想,別的星球還有眾生。佛在經上講的是最圓滿,盡虛空遍法界,你統統要去幫助他,眾生無邊誓願度,這樣才圓滿。

  所以有仁慈心的國王,他才會去護國,才知道怎麼護國。這個很重要。有的領導人他也很發心要保護這個國家,但是他不知道怎麼去護國,他不會做。他為什麼不會做?沒智慧。我們眾生為什麼會造惡業在受六道輪迴之報?沒智慧。沒智慧就會做錯事,對宇宙人生的看法,看錯了;想法,想錯了;說法,說錯了;做法,做錯了,都是錯的,結果就不好,就是造惡業得惡報,災難就來了。所以現在的人最迫切需要就是下面「般若」兩個字。般若是印度話的音譯,翻成中文是智慧的意思。這個智慧跟我們一般觀念當中的智慧不一樣。一般我們世間人講,這個人很聰明,聰明智慧很高,那個不是佛經上講的般若智慧,那個智慧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叫世智辯聰,世間的聰明智慧,不是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。世智辯聰,佛在經上給我們講是八難之一,他遭難了,遭遇到困難,就是他很多知見上是錯誤的,所謂邪知邪見。他書讀得很多、讀得很高,但是邪知邪見,他的見解偏差錯誤。所以佛在《楞嚴經》給我們講,「末法時期,邪師說法如恆河沙。」一個邪師一種說法,有多少?像恆河沙那麼多。我們實在講也沒有能力去分辨,往往被邪師誤導,走入歧途,現在非常的多,這個是最麻煩的事情。

  要怎麼樣才能化解這個問題?就是需要靠般若智慧,像《金剛經》講的金剛般若,要靠般若智慧。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,也是音譯的。我們一般講到家了,你到達彼岸,從生死這岸到達涅槃的彼岸,這個都要般若智慧才能辦得到。所以本經它要給我們講的重點,就是在般若波羅蜜。一個人有智慧,你就能分辨是非善惡、真妄邪正、利害得失。我們學習的目標,也是朝開智慧的方向。所以我們現在淨老和尚他所開示、所指導的,都是教我們往開悟、開智慧這個方向。我們講一個比較簡單通俗一點,就是教我們從理智這方面,不教我們感情用事。理智你看事情才能正確不會偏差,如果感情用事,他是非善惡都顛倒,講的話都不合乎情理,都是感情用事,沒有理智,不是智慧在做主,是感情。感情是迷,智慧是覺。理智是覺,感情是迷,迷你就會做錯事,你也會說錯話。說話也會說錯,做事也會做錯,結果當然就不好。結果是什麼?天災人禍,社會動亂不安。

  所以現在報章雜誌,你看報導很多這些領導的人,還有政治人物講的話,他們不知道講話的利害關係,不慎重。如果你說一個普通人,他影響力不大,我們一般普通人講,人家不太會聽你的,也不太會重視。如果你當總統的人,你講話就不能亂講,因為你講的話有影響力。如果你講對了,你功德無量;你講錯了,那罪過也無量,你給人誤導。所以我們祖宗在教學當中都是教我們說,「一言興邦,一言喪邦」。一句話,我們一句話講對了,可以把這個國家興旺起來,一句話講錯了,可以把一個國家給它毀掉,你說講話多重要!現在的媒體又不懂得隱惡揚善,反正他有什麼就報什麼,報出來大家都知道。現在社會這麼亂,跟媒體都是報不好的多、報好的很少,跟這個有很大的關係。甚至於有一些第四台、地下台,唯恐天下不亂,盡講一些擾亂社會人心的話,這個在《戒經》講造口業,這個果報都不好。

  所以我們學佛就學個智慧,沒別的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都學智慧。我們修淨土,念佛也不離開般若,念佛就是般若。《心經》講,一切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都是從般若出的。所以般若是我們學佛的中心,不管你修哪個法門,大乘小乘、顯宗密教,乃至於你要修一個世間的善法,都需要般若。所以本經講的重點在般若這上面,講的內容就是在說明般若。般若,你簡單講,一、二句話也可以;你要講很多,《大藏經》裡面有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,那講得很詳細,統統是講般若。

  我們學習到前面的兩品,「序品」跟「觀空品」。序品接著正宗分,序是開頭,什麼因緣發起這樣的一部經,就是為了要護國息災。像我們現在雙溪做這個百七繫念,就是護國息災。護國息災,第一個就教我們要觀空,這個空就是智慧,你有智慧才會觀空。「觀空品」跟我們說完之後,自己修行得利益,接著也要幫助眾生、要教化眾生,所以這一品的品題叫:

  【菩薩教化品第三】

  第三品是『菩薩教化』。「菩薩教化品」這一品,下面這一段經文,也就是給我們講菩薩怎麼去教化眾生,菩薩自己修到會觀空了,那怎麼教化眾生?菩薩就是要自利利他。這一品我們看到「菩薩」,菩薩兩個字翻成中文,意思是覺有情,覺悟的有情眾生。覺悟的層次也很多,從我們人天然後一直往上提升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層次很多。菩薩有證果的菩薩,有初發心的菩薩。我們現在發願要修六度、要自利利他,你發這個心,你就是菩薩。我們還沒有證果,叫初發心菩薩,你發這個心,你就是菩薩。如果大家有去受菩薩戒,傳戒的戒師問你:你是菩薩否?你要說:是。你不能說:不敢當。那就不能給你授戒了。受菩薩戒你就要當菩薩,你不能說我不敢當,就要直下承當。我們雖然發心要作菩薩,但是我們煩惱一品沒斷,這初發心菩薩、凡夫菩薩。所以菩薩層次很多,到等覺菩薩也是菩薩,層次很多。

  我們初發心菩薩也叫覺有情,這個叫始覺,你開始覺悟了。你覺悟了,你才會發心作菩薩;還不覺悟的人,你叫他來接觸佛門,他都不願意來。你願意進佛門,表示比那些不願意進佛門的,你的層次就比他高了。好像佛教是一個學校,你願意進這個學校來了,有的人你請他進來,他還不願意進來,他還在外面徘徊,他還不願意進來,我們總是發心要來接觸了。所以我們是覺有情,我們是開始覺悟,但是還沒有圓滿,已經開始了。開始有一點覺悟,知道要發心,要作菩薩,要自利利他,要普度眾生,發這個願。所以我們做三時繫念,三時的懺悔每一時都有發願,四弘誓願。你跟著念,你就要發心,你不是念著玩的,然後叫你當菩薩,你說不敢當。不敢當,你怎麼可以念?你不是在騙佛菩薩嗎?這個就不對了。所以我們要直下承擔。

  「菩薩此云覺有情」,我們這裡的話,叫做覺悟的有情眾生。還沒有學佛的,他也是有情眾生,他還沒覺悟。這一品它是給我們說明怎麼去護持,十地行為菩薩所修之行,就是去護持十地行為菩薩所修的行門,要怎麼樣去護?佛講「以五忍法終日教化眾生,不住教化之相,是無住行」。我們看經文:

  【白佛言。世尊。護十地行菩薩云何行可行。云何行化眾生。以何相眾生可化。】

  請問世尊,要護持十地行的菩薩,要修什麼行門可行?要用什麼來行化眾生?『行』就是自己修行,教化一切眾生。要修什麼行來教化眾生,自己要修什麼來教化眾生。『以何相眾生可化』,這個「相」就是你度眾生就有度眾生的一個相。但是菩薩度眾生不可以著度眾生之相,像《金剛經》講的,度無量無邊眾生入無餘涅槃,實無眾生可度。終日度生,終日無生可度,天天度眾生,但是他心裡不著度眾生的相。我度了多少眾生,多少眾生被我度了,這個就不是真正的菩薩,為什麼?還有四相。《金剛經》講,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」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薩,還是凡夫菩薩,不是《金剛經》講的標準的菩薩。《金剛經》講的標準菩薩,起碼你要離四相,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。因為你有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,有我就有人,它這當中就有一個對立,你著這個相就不是菩薩。所以不能著那個相,度眾生不著度眾生之相,這個才是真正的菩薩。我們凡夫度眾生,我們著度眾生的相,二乘他不度眾生,這個都是著相。所以應該終日度生,終日無生可度,這個才是佛教我們的。下面佛講五種忍,終日教化眾生,用五種忍來教化眾生,但是終日不住教化之相,這是無住行,就是《金剛經》講的不住相的修行。我們凡夫就會住相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。所以下面:

  【佛言。大王。五忍是菩薩法。】

  修五忍是菩薩法。下面給我們講什麼是『五忍』:

  【伏忍上中下。信忍上中下。順忍上中下。無生忍上中下。寂滅忍上中下。名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蜜。】

  這個五忍,忍這個字,它的意思是認可,認可跟修忍辱、忍耐意思不一樣。它這個地方,這個忍的意思是認可,你修到這個層次了,佛講的這些道理,你認可了,我們一般簡單講你認同了,的確佛講的是這樣,你認同了,認可、認同的意思。譬如說無生法忍,佛給我們講,一切萬法它是不生不滅的,叫無生。它本來無生,它就沒有滅,它事實真相是這樣。但是我們凡夫看到都是生滅相,我們沒有看到真相,佛給我們講,我們無法去認可這個事情,因為我們看到明明都是無常的,生滅變化的,怎麼會不生不滅?所以我們無法去認可這個事情。你修到這個層次、這個境界,你自己也見到,真的是不生不滅,以前聽佛講的,現在認可了。還沒有修到這個層次,還不認可;現在真的自己見到事實真相,也認可了。它每一個層次都有一個忍,就是說他修到那個程度,在那個境界,他認可那個境界,是這個意思。所以這個地方的忍,不當作忍辱、忍耐的意思講。這個是菩薩法。這個當然是已經證得般若波羅蜜的菩薩,那不是一般的菩薩。但是我們學習的目標,是往這個目標來學習,往這個目標來提升、來靠近。下面經文就是講「自利行相(自利利他)」,就是說你自己修行得了利益,自己得到利益去利益眾生這些修行的事相。我們看經文:

  【善男子。初發想信。恆河沙眾生。修行伏忍。於三寶中。生習種性十心。信心。精進心。念心。慧心。定心。施心。戒心。護心。願心。迴向心。是為菩薩能少分化眾生。已超過二乘一切善地。一切諸佛菩薩長養十心為聖胎也。】

  『聖胎』就是孕育的意思,培養聖人用胎來形容,好像母親懷胎兒,懷胎十個月,孕育培養這個胎兒。這個地方用這個來形容,『長養十心』,培養諸佛菩薩的聖胎,用這個意思來形容。『善男子』,佛就講了,給大家開示說,『初發想信,恆河沙眾生,修行伏忍』。下面給我們解釋怎麼樣來修行伏忍。『於三寶中,生習種性十心』,「習種性,謂十住菩薩研習空觀,破見思惑,故名習種性」。破見思惑在小乘是證阿羅漢果,在圓教,因為大乘也有分別教、圓教,別教跟圓教的位次不同。一般我們講圓教破見思惑是七信位菩薩,在別教可能要入住,在十住裡面,圓教屬於七信位,別教在十住當中了。這是圓教、別教它判教不同,也就是修行根器不一樣,所以他層次不同。研習空觀,這個空就是觀空,前面講「觀空品」,破了見思惑。破了見思惑,這個時候的種性叫做習種性,用這個空觀來修習、來薰習,把見思惑斷了,這個時候的菩薩叫習種性。

  習種性,下面,生起十種心,生起『信心、精進心、念心、慧心、定心』,這個我們一般在經典上,我們念《彌陀經》也都有念到五根五力,「信進念定慧」,有這五根,根深入有力量叫五力。在此地這五根,再加上下面的『施心、戒心、護心、願心、迴向心』,這樣加起來一共十心。修習如果破了見思惑,以這個十心是菩薩能夠少分,少分就是還不圓滿的教化眾生。教化眾生,因為你在什麼層次,你教化眾生的層次就是在你之下的,在你之下的層次,你能教化在你之下的這些眾生;在你之上的眾生,你就教不了了。好像我們在學校,我們程度只能教小學,初中的我們就教不了了。這是菩薩他自己修行,他能夠少分的教化眾生。但是它這雖然講少分,已經『超過二乘一切善地』,超越聲聞、緣覺,因為他是菩薩。菩薩發了這個願,超越了二乘聲聞、緣覺。這個是講習種性修這十種心。

  這十種心,我們自己來修空觀修到破見思惑,生起這十種心,這個對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來講,實在講我們也做不到,斷見思惑我們做不到。特別你用一般的法門來修,它有它一定的難度。這個難度是什麼?第一個,你要有好的老師來指導你;第二個,你自己要有那個根器來學習,有那個根器;第三個,也要有好的同參道友,志同道合的一起來學習;第四個,要有好的環境,很多條件,這些因緣條件,如果缺一個都很難成就。所以你要修一般的法門,的確有它的一個難度在。但是這些道理,我們是可以理解。像善導大師在《四帖疏》給我們講,解可以多一些沒關係,但是你修行不能修得太多,一下修這個,一下修那個。解門你可以多了解,來幫助你這個行門。我們現在修行法門,我們是修念佛法門。你就不要去一下修念佛法門,又修其他法門,修得很多,修得很雜,這個就很難有成就了。但是解門,它也能幫助我們念佛法門。我們法門就是用念佛就好,不能多,也不能換來換去的,換到最後,一樣都不行。所以還是要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在行門一定是要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;但是解門,理論它能幫助我們行門功夫深入、功夫得力,這個是有幫助的。這個是我們要依賴經教長時來薰習,對我們行門的深入就有很大的幫助。

  我們念佛人,我們不需要修到破見思,破見思就證阿羅漢,在念佛的功夫來講,要證得事一心不亂,這個我們一般人是比較不容易做到。我們念佛人有個相似的一心不亂,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功夫成片,這樣在我們修淨土就及格了。修淨土及格,它的條件就是伏見思,不是破見思,破就是斷。因為斷煩惱,我們念四弘誓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發了願要度眾生,接著就要斷煩惱。煩惱它有滅斷、有伏斷,滅斷就是證果,見思惑斷掉你就證阿羅漢,在圓教是七信位菩薩,這是滅斷,在念佛功夫是事一心不亂;伏斷就是煩惱的根沒斷,但是煩惱用念佛這句佛號給它控制住,煩惱不起現行,不發作了,這個叫伏斷,這個功夫比較上容易。滅斷比較難,難度高,不容易達到;伏斷,可以說你只要老實念,人人都能做到。伏斷,這個是一般你自己修行,偏重在靠自己修行的功夫力量。我們念佛有自己修,另外一方面佛力加持,這是自他二力雙方面,這個就輕鬆很多,事半功倍,藉阿彌陀佛的佛力加持,那我們很省事,也很省力,也省時間,什麼都省。我們對一般經典通途的修行方法了解之後,你回頭你才知道,淨土它的殊勝在哪裡,我們也才會死心塌地的來念佛。如果對這個一般修行方法理論了解不是很清楚,總覺得是不是有比這個念佛更好的、更快的、更方便的,還是不死心。人都會有這種不死心的,如果真能死心念佛,那是老實人;你不是老實人,那就不能做到死心塌地的念這句佛號,念得是心不甘情不願的。所以這個情況就必須要有經教來補助,幫助我們增長信願。

  所以這十心,第一個「信」,那是第一個,有第一個,才有後面的,第一個信沒有了,那後面也都落空了。你看,我們淨土也講信願行,《華嚴經》講信解行證,第一個要信。這個「信心」,我們淨土法門來講也比較容易,這個地方講的我們就比較不容易做到。淨土這個信心,我們念佛,你有跟佛取得感應,你信心就會增長。我們煩惱一品沒斷,但是感受到佛力加持,你感受到了,有時候很明顯,有時候不明顯。譬如我現在舉一個例子,大家做法會,或者念佛,你為什麼會來念,會來參加?第一個條件就是你相信,你有信心,你才願意來。信願行,信,你才發願要來念,念就是行,修行,信願行。淨土講得簡單,就是信願行。如果詳細講就像這裡講的十心,簡單講就是信願行,或者講信解行證。所以都有信。但是這個信心程度各人也不一樣,有的信得比較深,有的信得比較淺,完全信心是都沒有懷疑了,他完全信心就具足了,具足信心。淨土法門這個信,像我們一般修這個法門,你修到這個層次,斷了煩惱,你證得這個果位、證得這個境界,這個時候你信心堅固。你達到這個層次的境界,你對這個境界的層次你認可了,因為你修到這個程度,你證實了,你的信心在這個層次上不會動搖。

  我們淨土這個法門,佛在《彌陀經》給我們講難信之法。它這個法門修行不難,就是念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這個大家都會念,三歲小孩也會念,八十老翁也會念,甚至外國人你教他念,他也很快都學會了,但是就是難信。念念這句佛號很容易,大家都會念,但是你要叫他生起信心,很難。不但一般人不相信,就連有的證果的羅漢、菩薩,他都還不相信。你說證果的,他還不相信,你說這個有多難!還有研究經教的法師,經教研究得愈多,就愈不相信。為什麼愈不相信?照一般通途的理論,你一定要斷見思惑,才能超越三界六道;斷塵沙,才能提升到四聖法界的佛法界;你要破一品無明,才能超越十法界,證得實報莊嚴土,入一真法界,這是一定的。淨土,你現在統統不用,見思、塵沙煩惱,一品都不用斷,就是信願行帶業往生,就可以橫超三界,不但超越三界六道,同時超越十法界。你怎麼講,他都不會相信,哪有這個道理?所以經教研究得愈多的,他就愈不相信。所以這個叫難信之法。

  難信,我們現在也信了,那什麼原因?佛在經上給我們講,我們過去世已經在無量諸佛那邊種了很深厚的善根,你今天才會相信,你才肯來念佛。所以現在我們佛七吃飯的時間,都播放海賢老和尚的光碟,中午我們播放國語,晚上播放台語的。海賢老和尚的光碟,我們現在在台北是三餐播,我們長期這樣播,聽聽,然後一句話重複聽、重複聽,剛開始聽沒什麼感覺,現在聽了,那句話的感覺不一樣了。所以老和尚講,一天聽三遍,聽個一年,你念佛信願就具足了。那也是真的,但是你要有耐心一天聽三遍,要耐心聽。我是比較沒有時間,沒有那個福報,坐著好好聽一個小時都很難,有時聽個十幾分鐘也好,吃飯都匆匆忙忙的。但是你常常這樣聽一下、聽一下,也有感覺。

  所以海賢老和尚有一句話,我聽了也很有感受,就是他說「沒有善根的人,他不會來念佛的」。他這句話,我們平常聽,好像沒什麼,但是我現在覺得體會比較深了,真的,沒善根的人,你勸他來念佛,他不肯念的。不學佛的人,你勸他念佛,他不肯念,那我們也不覺得奇怪。這學佛的人,他沒有淨土的善根,你勸他念佛,他也不願意,他要修其他法門,他也不接受淨土法門。這個是我們都看到真人真事的,不是自己猜想的,都是如是我聞,我自己聽到、見到,這樣的人還不少。我是很少接觸外面道場,但是有遇到過、聽說的真的很多,要真正能夠來念佛的,那真的是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緣,不然他沒有那麼乖要來念佛,是真的。所以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平常,但是它很深的道理。另外有一句:「沒念到一心不亂,不算念佛」。聽一聽,好像也沒什麼,一心不亂,我們念《彌陀經》也天天念,常常在念一心不亂,我們也覺得耳熟能詳,但是現在聽起來,感受也就不同了,覺得我們念佛功夫是需要加深。

  所以現在中峰國師講的信行願,也很有道理,他說「信而無行,即不成其信」。你信了,但是,信願你沒有透過行,你的信心還是不堅固的,很容易就退失掉,你要信心堅固就要透過行,行就是要念佛。念佛念到,《彌陀經》講的「一心不亂」,《楞嚴經》講的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,要這樣。《彌陀經》,我們現在修三時繫念,就以《彌陀經》為主,《彌陀經》講一心不亂。一心不亂它有很多層次的,事一心、理一心,我們是不容易達到。但是也不是說不可能達到,也是有可能達到,我們念到功夫成片,相似的事一心,伏惑,這個我們是有把握可以達到,我們如果真正下功夫是可以達到。多念,你念久了,得佛力加持,你這個信心會不斷的增長。

  我們信心的增長,都是有得到佛力加持。佛力加持,我們感受的有明顯跟不明顯。一般我們大多數是比較不明顯的多,就是顯感冥應。我們念阿彌陀佛是顯感,我們起心動念念佛就是感,好像我們這個訊號發出去了,發到西方極樂世界,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是一體的,我們這個訊號發出去,阿彌陀佛那邊他就有一個回應。這個回應,我們業障還很重、還沒有減輕,這個時候的應都是冥應,我們感覺不明顯,但是有應,有求必應,有回應。但是這個回應不明顯,不明顯我們怎麼知道有應?就是說你念佛做三時繫念,你做了之後還想來做,這個就是佛力加持了。如果沒有相應,有的人做了,他就不會再來,那種個善根。但是如果你常常參加、常常參加,參加的次數多了,他慢慢也會不斷的深入,信心也是一點一滴的這樣增長、增長。所以你參加一次法會,就是得十方諸佛加持一次。其實,你誦一遍經就加持一次,三時繫念誦三遍,就加持三次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,十方諸佛都給你護念,念一句佛號也加持一次。

  我們無量劫來業障太重了,所以我們消了很多業障,但是還有很多還沒有消,還要努力的念。但是我們念到,你只要伏煩惱,我們淨土宗就及格了。現在不要說念到伏煩惱,你信心才會增長,你漸漸接近這個,你信心慢慢就會增長了,因為你感受到那個氣氛,好像你跟西方極樂世界的氣氛有輕微的感受到了,你信心就會提起來。好像我們到遠處,有在燒火,我們還距離很遠,但是暖氣已經飄到這邊來,我們感受到一股暖氣了,我們就知道這個方向沒錯,那邊有火。我們現在念念有一點感應,有感受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氣氛,你自己會感覺到;這個就是好像遠方的火,那個暖氣你感受到了,你就確定,對,這個方向沒錯,再繼續往前走就可以看到火。你感受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氣氛,你這句佛號,對,繼續念,就見到阿彌陀佛、見到極樂世界。見到佛,見到極樂世界,你信心就不會再有懷疑。所以《楞嚴經.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佛也給我們講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。必定,它是很肯定的一句話,必定會見到佛。怎麼見佛?憶佛念佛,就是我們三時繫念叫繫念,繫念就是憶佛念佛,心裡繫念著佛,其他的放下。

  有了信心就會精進,「精」是純而不雜,「進」是有進無退,他就會不斷提升。「念心」,也是念念不退,能保持。「慧」是開智慧,智慧漸漸開了。「定」,心定下來,功夫成片、一心不亂就是心定。我們念佛法門也是修定的,不是說念佛法門就不修定,其他法門才修定,不是的,所有法門都是修定的,念佛一心不亂就是定。「施心」,也就是布施心,布施心就是放下。這個地方講的修行斷證功夫是斷煩惱,事一心不亂的境界。我們念佛,你念到功夫成片就可以了。你念到跟阿彌陀佛、極樂世界相應,你見到極樂世界、見到佛了,你跟佛心心相應了,這個時候你心裡不會有什麼牽掛了,你也沒有煩惱,也沒有憂慮,也沒有什麼捨不得、放不下的。現在為什麼捨不得、放不下?因為你還沒見到極樂世界。如果我見到了,我現在最好趕快去,你那些牽腸掛肚的事情,憂慮什麼、拉拉雜雜的,一掃而空。《三時繫念》中峰國師講「群業頓空」,頓空。所以我們加強念佛,你跟佛感應了,你就不會有懷疑,也沒有什麼捨不得、放不下的,施就是放下。

  你見到極樂世界肯定放下,保證你放下,你見到,你怎麼會放不下?你看到那邊那麼好。現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人,外國比我們好,他都要趕快去移民,他都要放下。我們這個地球還是五濁惡世,不要說地球,天上的天宮,我們這個地球的人類也是想像不到那邊的美好。你見到極樂世界,天宮大梵天王請你去當,你都不願意。《無量壽經》有一層一層比較,乞丐跟帝王比,帝王跟轉輪聖王比,轉輪聖王跟忉利天王比,忉利天王跟第六天王比又不如,第六天王跟極樂世界的人比又差太遠了,你見到,你會選擇哪一個?你當然是選擇那個最好的。這個時候,你三界六道這一切頓捨了,布施,放下、放下,都不要勉強。我們只要念到功夫成片就行了,不需要太高。這裡的功夫是比較高。當然你要功夫加深是更好,像海賢老和尚念到理一心,真的念到理一心。他一個字不認識,念到理一心,關鍵,他有信心的念,信願具足的念,他短時間能達到。時間多長?《彌陀經》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若一日到若七日,快的一天,慢的七天。

  「戒心」,你修到這個層次,自然不犯戒,你的心不會起貪瞋痴。「護心」,護持佛法的心生起來了,護念眾生的心,教化眾生的心,護法的心生起來。這個「願」就是發願,我們現在也都在發願,我們念三時繫念不是三時都要發願嗎?但是我們願心還沒有生起來。但是沒有生起來,我們在發願當中,我們也不斷會提升,這個願也會愈來愈真切,因為願要透過這個行,就是從行去表現你那個信跟願。如果沒有行,就沒有具體表現信願;沒有行,信願就會落空,好像空願。所以你有信、有願,要從行去滿那個願,去證實你信的這樁事情,要透過行。所以你有沒有信願,具體表現在行上面。

  大家來這裡念佛都有信願,你也相信,你也願意,願意來念佛堂念,這個就是願,沒有願你不會來。沒有願的人他去玩,他也發願,他是願意去玩,願意去吃喝玩樂,他願意那個,不願意這個。我們念佛人願意來念佛,這就是表現在這個上面。只是說我們現在這個信願,這個層次上是在什麼層次?是很淺的,還是比較深的,還是很圓滿具足的?但是我們透過這個行,不斷的來念,不斷的來聽經聞法,不斷的解行相應,把我們這個信願慢慢的增長起來。畢竟我們不像海賢老和尚、鍋漏匠那種根器的,一聽信願具足,一句佛號念到底,七天就成就了,我們一面念一面懷疑。所以這個要靠經教,經教來補助。

  所以此地講十心,最後一個是「迴向心」,迴向發願。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也就是迴向發願,修任何法門,都可以迴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。所以不一定修我們持名念佛,你修禪也可以,你修密也可以迴向發願,修世間的善法也可以迴向發願,修大乘小乘、顯宗密教,不管你修哪個法門,統統可以迴向往生西方。你只要具足信願,你的行門,你修什麼行門,統統可以迴向發願。所以阿彌陀佛心量是廣大無邊的。佛他沒有說:你沒有念我的名號,我不理你。所以佛三輩九品往生,各種修行法門都有。

  我們淨老和尚最近講經,他說甚至你修其他宗教的,你只要相信有極樂世界,你也願意去,那就修你那個宗教的修行方法,你把修行的功德迴向發願到極樂世界,也能往生,佛也來接你。因為修行它的原則,不管什麼教,總離不開戒定慧,中心就是修定,你心要定下來。我們念阿彌陀佛,念到一心不亂;道教,念無量天尊,他就一直念無量天尊、無量天尊,也可以念到一心不亂;基督教念阿門、阿門,也可以。你就專念,念到一心不亂,或者你參禪,你只要相信真有極樂世界,你真願意去,你不管修什麼,你統統可以迴向發願,這個在《觀經》三輩九品裡面講得詳細。所以迴向,迴自向他,迴因向果,迴小向大。我們念佛法門迴娑婆向極樂,我們所修的一切善法,我們都迴向到極樂世界,這就圓滿了。這是「已超過二乘一切善地,一切諸佛菩薩長養十心為聖胎也」。

  今天我們時間到了,我們就跟大家學習到這一段。下面,「次第起乾慧性種性有十心」,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。

  

  

#